第一篇:昌图县环境监测站制定措施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昌图县环境监测站制定措施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发布人: 陈冰发布时间: 2010-11-17 18:14:00 阅读次数: 169 次 网友跟帖 0 条
由于环境监测实验室涉及的样品非常复杂,且工作中经常接触水、火、电、各类化学试剂及剧毒、易燃、易爆物品,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因而环境监测实验室和分析人员的安全就显得十分重要。为进一步加强环境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建立实验室安全的长效机制,环境监测站完善了相关制度和措施,并对实验室进行了全面检查。
一是集中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该站人员集中学习了消防安全知识。通过学习,监测站人员对安全防护设施、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安全用电、灭火方法及注意事项和灭火设备的维护有了深刻的认识;二是实行安全管理责任制,将安全管理纳入年度岗位责任中,督促每位工作人员做好防火,防盗等安全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将各类突发事件防患于未然,;三是开展实验室安全“实战演习”,训练能在各种突发事件下保持冷静,正确安全的做好自我保护措施,;四是举行实验室安全知识测试,检验学习的效果,保证学习的质量。市环境监测站对实验室进行定期检查,重点查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实验操作规程、消防器材,危险品仓库及自查记录。对于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及时杜绝实验室安全隐患。昌图县环境监测站将实验室安全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落实责任制,防患于未然,确保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第二篇: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设计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设计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设计 环境系统实验室要素 环境系统实验室要素
环境监测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有关的组成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其任务是要对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物的组成进行鉴定和测试,并研究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空间内的环境质量的性质、组成和结构,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环境生物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和环境噪声监测等。通过对环境的监测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的目的具体可归纳为: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一 环境监测技术
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这里以污染物的测试技术为重点作一概述。
1)化学、物理技术
目前,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状态与结构的分析多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
如重量法常用作残渣、降尘、油类、硫酸盐等的测定,容量分析被广泛用于水中酸度、碱度、化学需氧量、溶解氧、硫化物、氰化物的测定。仪器分析是以物理和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它包括光谱分析法(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X-荧光射线分析法、荧火分析法、化学发光分析法等);色谱分析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电化学分析法(极谱法、溶出伏安法、电导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库仑分析法);放射分析法(同位素稀释法、中子活化分析法)和流动注射分析法等。
当前,仪器分析方法被广泛用于环境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如分光光度法常用于大部分金属、无机非金属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常用于有机物的测定;对于污染物状态和结构的分析常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及核磁共振等技术。
2)生物技术
这是利用植物和动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映信息来判断环境质量的方法,这是一种最直接也是一种综合的方法。
生物监测包括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的测定;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症状;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化等手段来判断环境质量。例如:利用某些对特定污染物敏感的植物或动物(指示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的症状,可以对空气或水的污染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
二 监测技术的发展
目前监测技术的发展较快,许多新技术在监测过程中已得到应用。如GC-AAS(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联用仪,使两项技术互促互补,扬长避短,在研究有机汞、有机铅、有机砷方面表现了优异性能。再如,利用遥测技术对整条河流的污染分布情况进行监测,是以往监测方法很难完成的。
对于区域甚至全球范围的监测和管理,其监测网络及点位的研究、监测分析方法的标准化、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送和处理的计算机化的研究、应用也是发展很快。
在发展大型、自动、连续监测系统的同时,研究小型便携式、简易快速的监测技术也十分重要。例如,在污染突发事故的现场、瞬时造成很大的伤害,但由于空气扩散和水体流动,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十分迅速,这时大型仪器无法使用,而便携式和快速测定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在野外也同样如此。三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设计
环境监测就其对象、手段、时间和空间的多变性、污染组分的复杂性等,其特点可归纳为:
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
¢ 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气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
¢ 对监测数据进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因此,监测网络、监测点位的选择一定要有科学性,而且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必须长期坚持监测。
3)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环境监测包括监测目的的确定、监测计划的制订、采样、样品运送和保存、实验室测定到数据整理等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联系的系统,任何一步的差错都将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特别是区域性的大型监测,由于参加人员众多、实验室和仪器的不同,必须会发生技术和管理水平不同。为使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并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有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为此,需要建立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环境系统实验室要素
环境监测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有关的组成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其任务是要对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物的组成进行鉴定和测试,并研究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空间内的环境质量的性质、组成和结构,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环境生物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和环境噪声监测等。
通过对环境的监测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的目的具体可归纳为: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一 环境监测技术
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这里以污染物的测试技术为重点作一概述。
1)化学、物理技术
目前,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状态与结构的分析多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
如重量法常用作残渣、降尘、油类、硫酸盐等的测定,容量分析被广泛用于水中酸度、碱度、化学需氧量、溶解氧、硫化物、氰化物的测定。
仪器分析是以物理和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它包括光谱分析法(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X-荧光射线分析法、荧火分析法、化学发光分析法等);色谱分析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电化学分析法(极谱法、溶出伏安法、电导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库仑分析法);放射分析法(同位素稀释法、中子活化分析法)和流动注射分析法等。
当前,仪器分析方法被广泛用于环境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如分光光度法常用于大部分金属、无机非金属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常用于有机物的测定;对于污染物状态和结构的分析常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及核磁共振等技术。
2)生物技术
这是利用植物和动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映信息来判断环境质量的方法,这是一种最直接也是一种综合的方法。
生物监测包括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的测定;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症状;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化等手段来判断环境质量。例如:利用某些对特定污染物敏感的植物或动物(指示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的症状,可以对空气或水的污染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
二 监测技术的发展
目前监测技术的发展较快,许多新技术在监测过程中已得到应用。如GC-AAS(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联用仪,使两项技术互促互补,扬长避短,在研究有机汞、有机铅、有机砷方面表现了优异性能。再如,利用遥测技术对整条河流的污染分布情况进行监测,是以往监测方法很难完成的。
对于区域甚至全球范围的监测和管理,其监测网络及点位的研究、监测分析方法的标准化、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送和处理的计算机化的研究、应用也是发展很快。
在发展大型、自动、连续监测系统的同时,研究小型便携式、简易快速的监测技术也十分重要。例如,在污染突发事故的现场、瞬时造成很大的伤害,但由于空气扩散和水体流动,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十分迅速,这时大型仪器无法使用,而便携式和快速测定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在野外也同样如此。
三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设计
环境监测就其对象、手段、时间和空间的多变性、污染组分的复杂性等,其特点可归纳为:
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
¢ 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气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
¢ 对监测数据进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因此,监测网络、监测点位的选择一定要有科学性,而且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必须长期坚持监测。
3)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环境监测包括监测目的的确定、监测计划的制订、采样、样品运送和保存、实验室测定到数据整理等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联系的系统,任何一步的差错都将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特别是区域性的大型监测,由于参加人员众多、实验室和仪器的不同,必须会发生技术和管理水平不同。为使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并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有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为此,需要建立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
四 环境监测的分类
环境监测可按其监测目的或监测介质对象进行分类,也可按专门部门进行分类,如气象监测、卫生监测和资源监测等。
1)按监测目的分类
¢ 监视性监测(又称为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
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等)和环境质量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质、噪声、固体废物等监督监测)。
¢ 特定的监测(又称为物例或应急监测)
根据特定的目的可分为以下四种:
(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时进行应急监测,以确定污染物扩散方向、速度和危及范围,为控制污染提供依据。这类监测常采用流动监测(车、船等)、简易监测、低空航测、遥感等手段。
(2)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仲裁监测应由国家指定的具有权威的部门进行,以提供具有法律责任数据(公正数据),供执行部门、司法部门仲裁。(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人员考核、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性监测。例如建设新企业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需要按评价要求进行监测。
¢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的监测。例如环境本底的监测及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对从业人员的影响研究;为监测工作本身服务的科研工作的监测如统一方法、标准分析方法的研究标准物质研制等。这类研究往往要求多学科合作进行。
2)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等)监测等。
第三篇:安全管理措施制定情况
安全管理措施制定情况
我部上场后,按照GB/T28001-2001劳动卫生保障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建立项目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以指挥长负责制为核心,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基础,以安全包保责任制为手段,以安全教育培训为前提,以加大安全投入为保障,逐级签订安全包保责任状,以健全和完善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为保证,确保安全生产始终处于良好的安全运行状态,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达到全员参加,全面管理的目的。认真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并严格按安全投入计划和专项施组的安全要求进行管理、实施,确保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安全制度和保证措施
根据上级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结合工程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做到有制度、有考核、有奖惩,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安全生产奖罚制度
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使用管理制度 施工组织设计(专项安全施工方案)编审制度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执行制度 项目安全技术交底制度 架体、设备安装验收制度 项目安全检查制度 项目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 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项目班组安全活动制度 施工现场消防措施和制度 门卫值班制度
施工现场治安保卫制度 安全文明施工管理要求和制度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应急预案
其它各种安全管理规定。
二、安全管理综合措施
1、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
经常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员工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必要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自觉地遵守各项安全生产法令和规章制度。
2、安全生产检查
开工前的安全检查。开工前,由安全领导小组会同有关部门,对将开工的项目或工点进行全面的安全 检查验收,检查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是否有安全措施,施工机械设备是否配齐安全防护装置,安全防护设施是否符合要求,施工人员是否经过安全教育和培训,施工方案是否进行交底,施工安全责任制是否建立,施工中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是否有应急预案等。
3、定期安全生产检查
每月组织一次由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专职安全员参加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并积极配合上一级进行专项和重点检查;施工队每旬进行一次检查;班组每日进行自检、互检、交接班检查。
4、经常性的安全检查
安全工程师、安全员日常巡回安全检查。使用《安全质量检查评分标准》每日进行检查,检查重点:施工用电、机械设备、脚手架工程、模板工程、焊接作业、季节性施工、特种设备等。
5、专业性的安全检查
针对施工现场的重大危险源,专职安全员负责对施工现场的特种作业安全、现场的施工技术安全进行检查。设备管理人员负责对现场大中型设备的使用、运转、维修进行检查。
6、季节性、节假日安全生产专项检查 夏季检查防洪、防暑、防雷电措施落实情况;春秋季检查防风、防火措施落实情况;节假日加班及节假日前后安全生产检查。
7、安全检查记录:定期检查按《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进行检查、打分、评价;班组每日的自检、交接检以及经常性安全生产检查,可在相应的“工作日志”上记载、归档或使用《安全检查记录表》;专业性安全检查,季节性、节假日安全生产检查,使用《安全检查记录表》或《事故易发点检查表》。
8、隐患整改
隐患登记、分析。各种安全检查查出的隐患,要逐项登记,根据隐患信息,对安全生产进行动态分析,从管理上、安全防护技术措施上分析原因,为加强安全管理与防护提供依据。
整改:检查中查出的隐患应发《隐患整改通知书》,以督促整改单位消除隐患,《隐患整改通知书》要按定人、定时、定措施进行整改。
复查:被检查单位收到《隐患整改通知书》后应立即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将《隐患整改反馈单》报回检查组并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复查。
销案:有关部门复查被检查单位整改隐患达到合格后,在《隐患整改反馈意见单》上或检查台帐上签 署复查意见,复查人签名,即行销案。
三、危险性较大工程的安全技术方案的编制审批 编制安全技术措施,经有关部门批准,报安全监理审核,建立施工组织设计和重大方案的论证制度,确保施工方案的安全可靠性。
对于脚手架工程、模板工程、钢筋焊接加工、车辆运输、施工用电、跨高速公路等安全重点防范工程,结合现场和实际情况,单独编制安全技术方案。
1、施工安全措施费
安全施工措施费用,专项用于安全生产,并建立专项台帐,不挪作他用。
2、安全奖罚措施
按指挥部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等有关奖罚规定执行。
第四篇:中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
中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
原则:防为主、重教育、勤指导、有预案、备器材。安全是正常实验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谓安全就是防止实验教学活动中热能、电能、机械能、化学能等能量对的师生身体的伤害。(1)日显重要
A对自身健康重视;.法律意识增强;有关法律的不完备;风险转移机制没有建立;管理难度加大。B预防为主
实验教师要具有实验事故起因和控制的专门知识,要清楚什么器材容易产生伤害,例如在化学实验室中,酒精灯发生事故的概率较大,我们就要注意对教育学生如何做,为什么必须这样做,否则会如何。
酒精灯的使用中有很多学问:如何点燃酒精灯、如何划火柴、装多少酒精、什么时候装酒精、如何让外焰充分接触被加热物体、如何熄灭酒精灯。
要特别注意第一次,曾有报道说,某校学生第一次做气体制取实验过程中,没有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学生达百分之四十。
在第一次使用某种仪器时,一定要花较多的时间讲清楚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危险可能等事项。实验教师应对实验教学潜在的危险有预测,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在实验中的发生的失误和错觉引发的事故;要清楚怎样防止伤害的发生;一旦发生了事故应采取什么样的应急措施。
C加强对学生分组实验的巡回指导
在巡回指导过程中一定要及时纠正事故的苗头,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及时解决,决不能掉以轻心。
要教育学生戴好防护用具,保护人身的有关部位不受伤害,如防护眼镜就可以防护化学药品的飞溅和烟雾,屏蔽强光和有害光线。
(2)安全环节
A.实验室:险房、棚顶、墙壁、地面、窗户玻璃、门。
实验室地面要平整防滑,通道地面应无突出物、障碍物。有些学校为了美观,在实验室地面铺设了釉面砖,但防滑性能不如混凝土水磨地面,学生很容易滑倒,要特别注意。阶梯教室的通道应是坡形,建设成阶梯通道的要注意教育。
窗户玻璃破损的及时更换,避免伤及学生。
公共场所的门应向外开。当门变形的危急时刻,用手拉门的力量不如用脚蹬门的力量大。当很多人聚集在门前的时候,向内开的门不能很快打开,而向外开的门,会在众人的拥挤下,立刻打开。
实验室的门不宜设门槛,特别是与仪器室准备室相通的门不应设置门槛,这样方便仪器小车的出入,有利于师生的安全。
B.仪器质量:有裂纹的玻璃仪器不能使用,不论是烧器还是容器。C.仪器使用。
要按规则正确使用,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应当怎样使用、为什么要这样使用、不正确使用可能带来的后果,很多教师只注意告诉学生应怎样做,而严重忽略了后两项的教育。
北京等地的一些学校设计的模拟实验可以形象地甚至夸张地显示错误操作的后果。划火柴前应关闭火柴盒,曾见过把整盒火柴烧着的报道。
酒精灯里的酒精容量不能超过五分之四,不能少于三分之一。酒精多了容易溢出,酒精过少,酒精蒸汽就过多,两者都容易燃烧着火。
试管夹使用时,手要拿长柄,但有报道说,一学生用大拇指压试管夹的短柄,使试管脱落。
液体试剂瓶必须用大拇指和食指握住瓶身,标签向手心,倾倒完毕应将瓶口刮擦一下。有报道说,一学生用手拿硫酸瓶的盖,结果硫酸瓶掉在地面,造成轻微伤害;由于瓶口有残余硫酸,会腐蚀皮肤。
金属钾、钠没有擦净煤油就放入水中,这样,刀切面大量释放热量,而被煤油包围的那几面,释放热量有限,极容易引起爆炸。
D.设备
实验室电源开关的位置要安全,学生不容易触到,与水源有一定的安全距离,要有漏电保护装置,裸露或老化的电线要立即更换。
实验室通风设备所带来的安全问题是隐性的。
通风的作用就是将含有较多有害气体的实验室空气排放到大气中稀释,如果没有排风设备、排风设备指标不合要求、排风设备安装位置不对,对师生健康都有不利影响。
有些化学实验室虽然安装了管道通风设备,但效果并不好,当设备开动时,只听见设备的响声,看不到纸条的飘动。
按照学校建筑规程化学实验室的排风扇应设在外墙靠地面处。风扇的中心距地面不宜小于300mm。风扇洞口靠室外的一面应设挡风设施;室内一面应设防护罩。真正照此办的实验室非常少,绝大多数的排风扇都设在窗户上面,殊不知大多数有害气体的比重大于空气。
一些学校安装的排风扇不考虑其功率和换气量。假设,某化学实验室的面积为70平方米,屋高4米,其容积为280立方米,理想的换气量是应在十分钟内将气体交换完毕。
E.器材选择和准备。
教师要准备一些木块,供学生垫酒精灯使用,以利于外焰利用。笔者曾见过学生用手端酒精灯给试管加热的现象。
笔者曾见过教师在“液体内部压强实验”用大烧杯做盛液筒,结果在夹持过程中,一女同学被破碎的玻璃片扎伤。这就是教师准备的不当。烧杯是用于加热的,杯壁比较薄,且有卷边,根本不适合做本实验。
玻璃管和玻璃棒都需要教师自行切割,切割以后,其断口很锋利,必须进行熔光处理,消除断口的毛刺,否则学生使用时,非常容易划伤皮肤。
有些材料的准备要充分考虑到材料的特性,例如澄清的石灰水如果提前准备的时间太长,就容易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实验时就不起作用;银铵溶液也要现用现配,久置会变成氮化银而引起爆炸,文献曾记载,英国曾发生过银铵溶液爆炸事件,工作人员星期六配置的银铵溶液放置在实验室没有使用,当星期一移动时,就发生了爆炸,该人受重伤。
F.操作规程
化学实验要禁止学生任意混溶化学试剂,以免不相溶化合物的产生,造成危害。每次实验,只能准备与本次相关的化学药品。
◆资料:不相溶化合物
不相容化合物:在相互混合或接触后,可以(或有潜在可能)产生激烈反应、燃烧、爆炸、释放出有毒气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或敏感性化合物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合物,称为不相容化合物。
多数不相容化合物系由强氧化性物质与还原性物质组成。氧化性物质可为硝酸、发烟硫酸、硝酸盐、氯酸盐、高锰酸盐、过硫酸盐、重铬酸盐、过氧化物、溴氧气等。还原性物质可为醛、醇、烯等。
在实验或保存过程中,切勿将不相容化合物混放或合用。乙酸——过氧化钠、硝酸、高锰酸钾、碱类、强氧化剂等; 乙酸乙酯——强氧化剂、硝酸盐、强酸、强碱;
乙醇——过氧化氢、过氧化钠、硝酸银、硝酸、硫酸、高锰酸钾; 乙醚——高锰酸钾、氧、氧化剂;
乙醛——过氧化物、氨、硫化氢、遇水致燃物、卤素、酮、醇、氢氧化钠、酸、氧化剂、氢氧化钾; 二甲苯——强氧化剂;
二硫化碳——过氧化钠、钾、钠、锌、强氧化剂; 四氯化碳——钾,钠,镁,等化学性质活泼金属; 丙酮——过样化氢、氧化剂;
甲醛——钾、钠、遇水致燃物、过氧化钠、氧化剂;
发烟硫(硝)酸——甘油、乙醇、甲醛、乙酸、还原剂、有机物;
过氧化钠——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甘油、红磷、黄磷、有机物、易燃物、还原剂、水、硫酸; 过氧化氢——铜、铁及其他金属和盐类、乙醇、丙酮、有机物易燃液体、还原剂; 红磷——溴、氯酸钾、碘、氧化剂; 汞——氨;
苯——强氧化剂、氯与铁、溴与铁;苯酚——强氧化剂; 活性炭——氯酸盐、溴酸盐、硝酸盐;
钠(钾)——水、潮湿空气、氧、溴、碘、酸类、四氯化碳、黄磷、氧化剂; 氢氧化钾(钠)——酸类、锌、铝、有机过氧化物; 重铬酸盐——硫、磷、还原剂、易燃物、有机物;
盐酸——硫化物、氢氧化钾(钠)、活泼轻金属、金属粉末; 氧化钙——有机物、易燃物在有水时; 氨水——遇水致燃物、强酸、碘、银盐;
高锰酸钾——乙醇、甘油、过氧化氢、铵盐、氨、酸类、糖、水炭、硫磷、丙酮; 黄磷——空气、氧、溴、碘、氯酸钾、钠、钾、过氧化钠; 铜——乙炔、过氧化氢、镁; 银——乙炔、铵盐; 硝化棉——氧化剂;
硝酸汞——高温高湿时遇有机物、易燃物容易分解并引起燃烧;
硝酸银——接触有机物、易燃物经摩擦易于爆炸;氨性溶液久置后受震动即易爆炸; 硝酸铵——粉状金属、有机物、易燃物;还原剂;
硝酸钾(钠)——炭、硫、磷;粉状金属;有机物、还原剂、可燃物; 硫酸铵——氯酸钾、硝酸钾;
碘——乙炔、氨、粉状金属、氨水、氢;
溴——乙炔、苯、硫化钠、粉状金属、氨水、钾、钠、汞、氢氧化钾(钠)、木屑; 碳化钙(电石)——水;
樟脑——发烟硫(硝)酸、过氧化物、氧化剂。
G.器材位置要适当,不能太靠近桌边,特别是酒精灯;取用酸、碱要在污物桶上面倾倒。
H.废弃物处理、I.体质特异学生:某些学生对体质对某些化学试剂、植物或动物有特异反应,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给予注意,避免特异反应带来的后果。
(3)安全措施 准备充分
器材准备要充足、性能要可靠、位置要适当,非事故时不能随便动用。
消防器材中的泡沫灭火器要定期更换,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要会使用。沙箱不应太大,否则一旦发生火灾,就发挥不了作用。
玻璃仪器破碎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碎玻璃片要使用防护手套。
做比较危险的化学实验时,要求学生戴好防护眼镜,虽然药品飞溅的事故发生的概率很低,但我们决不能麻痹大意,不要怕麻烦。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教育学生不要伤害自己,不要伤害别人,不要被别人伤害。处理好突发事故。
临危不乱,及时报告,保护学生,应急处理
◆ 资料:一国外中学实验室安全守则
为了保证安全,请阅读以下安全守则,务必理解和遵照每一条规则。若有不明之处应该请教老师。穿戴规则
1.为了保护眼睛,在使用化学试剂、煤气灯、玻璃器皿和所有可能会损坏眼睛的物品时,请戴好护目镜。如果你戴了隐形眼镜,请告知老师。
2.使用腐蚀性化学试剂或其他易污染环境的物品时,必须穿上实验服。3.将长发扎好,以防碰到化学试剂、火焰和实验仪器设备。
4.束好衣服,摘下所有首饰,以免挂下来碰到化学试剂、火焰和实验仪器设备。5.不准穿凉鞋或拖鞋进实验室。一般注意事项
6.实验前应诵读几遍所有实验注意事项。遵照书面或口头的指导。若对实验有疑问,可请教老师。7.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验,经老师同意后,方能自己动手实验。未经允许,不要动任何实验仪器。8.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做实验。9.禁止在实验室吃食物。
10.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实验台干净整齐。工作台上只能放课本,实验手册和实验记录本。其余物品,如钱包、背包等,应放在指定位置。
11.禁止在实验室喧哗打闹。急救须知
12.无论事故大小伤害轻重,都应及时报告老师。一旦火灾,应立即报警。13.学会处理意外事件,如眼睛或皮肤溅到了酸,应立即用大量的清水冲洗。
14.弄清急救设备的位置,假如没有老师的指导,请勿擅自使用。因为一旦发生意外,老师要使用这些设备。
15.要知道消防设备如灭火器、沙蓝的摆放位置及使用方法。16.要知道附近的电话和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时跟谁联系。加热与用火安全
17.使用热源如蜡烛、煤气灯和电热板,必须戴上防护镜。
18.未经允许,不要加热任何东西。某些化学物质在冷的时候是无害的,但加热时可能会有危险。19.易燃物品应远离火源。不要在易燃物品附近用火。20.取用物品时不要经过火焰上方。
21.使用实验室煤气灯前,应清楚正确的使用方式,按照教师的演示去做。不要触摸煤气灯,以免灼伤。不要让煤气灯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燃烧。
22.化学药品在加热时可能会冲出试管,所以在用试管加热物质时,不要将试管口朝向自己或他人。23.不要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液体,这样可能会发生爆炸。24.想拿一个刚加热过的容器时,应先用手背在容器的附近试一试,若感到手背发烫,请先戴隔热手套。化学试剂使用准则
25.不要因为好玩,而将化学试剂随意混合,这样可能会产生危险的爆炸性物质。
26.不要将脸靠近盛有化学试剂的容器口。未经教师演示,不要触摸、品尝、闻化学试剂,许多化学试剂是有毒的。
27.只许使用实验中需要的的化学试剂。在取用化学试剂时要看清试剂瓶上标签。用多少取多少。取用完毕,盖上试剂瓶。
28.在教师指导下使用化学试剂。为避免污染,不要将取出的试剂倒回原试剂瓶。不要将未经处理的化学试剂倒入阴沟或废物桶。
29.取用酸、碱要格外小心。在阴沟或废物桶上部倒化学试剂,而不要在工作台面上操作。
30.闻化学物质气味时,要用轻扇法,不要直接吸入蒸汽。
31.当混合酸和水时,应先将水倒入容器,然后加入酸,而不要将水加入酸中。
32.不能将化学试剂溅到容器外。一旦溅出,立即用大量的水清洗桌面和皮肤,同时告诉教师。玻璃器皿使用准则
33.不要用力将玻璃管或温度计插入橡皮塞或橡皮管。如果在实验中确需用到,请求教师帮助。34.如果使用实验室煤气灯,请加上石棉网。加热时,仪器外壁应保持干燥。
35.加热过的玻璃看起来似乎是不烫的,但取用前还是要先试一试是否是热的,最好戴手套。参见规则24。
36.不要使用已破碎的玻璃器皿。如果玻璃器皿打破了,请及时通知老师,将已破器皿丢入指定的桶中。不要用手直接拿破损了的玻璃器皿。
37.不要用实验室玻璃器皿饮水。38.存放玻璃器皿前要把它们洗干净。锋利设备使用准则
39.使用解剖刀等锋利仪器时要特别小心。切割物品时不要朝向自己,而要远离自己。40.在实验过程中若划伤了皮肤,要立即报告老师。动物、植物安全
41.不要做会引起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鱼类或两栖类动物疼痛、不适或伤害的实验。家中和实验室均不能做此类实验。
42.只有在非常必要时,才可做上述实验。请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教师带入课堂的动物。43.如果对某些植物、霉菌、动物过敏,请做此类实验前告诉老师。
44.在野外实验时,应穿上长裤、长袖、长袜和紧身衣服以保护皮肤。学会识别周围有毒的植物、菌类和有刺的植物,尽量避免和它们接触。
45.不要吃不明动物和不明菌类。
46.触摸动物和动物笼后要彻底清洗双手。完成有关动物、植物和土壤的实验后也要清洗双手。实验清理规则
47.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桌,将实验仪器放回原处。48.在教师的指导下处理废液。
49.每次实验结束后,必须清洗双手。
50.煤气灯或电炉使用后应及时将它们关闭。拔掉电炉或全体电气设备的插头。如果使用煤气灯,请检查煤气阀门是否关好。
第五篇: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资质审核、计量认证审核材料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总则
1.1 为贯彻实施《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确保科学、规范地实施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为实验室资质行政许可提供可靠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准则。
1.2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对从事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授权、验收)的评审应当遵守本准则。
1.3 本准则所称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是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实施的评价和承认活动。
1.4 实验室的资质认定评审,应当遵循客观公正、科学准确、统一规范、有利于检测资源共享和避免不必要重复的原则。
1.5 对取得国家认监委确定的认可机构认可的实验室进行资质认定,只对本准则特定条款(黑体字部分)进行评审。同时申请实验室认可和资质认定的,应按实验室认可准则和本准则的特定条款进行评审。
参考文件
GB/T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86 号局长令)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试行)(质技监认实函[2000]046 号)
术语和定义
本准则使用《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和GB/T15481:199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中给出的相关术语和定义。
管理要求
4.1 组织
实验室应依法设立或注册,能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保证客观、公正和独立地从事检测或校准活动。
4.1.1 实验室一般为独立法人;非独立法人的实验室需经法人授权,能独立承担第三方公正检验,独立对外行文和开展业务活动,有独立帐目和独立核算。
4.1.2 实验室应具备固定的工作场所,应具备正确进行检测和/或校准所需要的并且能够独立调配使用的固定、临时和可移动检测和/或校准设备设施。
4.1.3 实验室管理体系应覆盖其所有场所进行的工作。
4.1.4 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4.1.5 实验室及其人员不得与其从事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以及出具的数据和结果存在利益关系;不得参与任何有损于检测和/或校准判断的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不得参与和检测和/或校准项目或者类似的竞争性项目有关系的产品设计、研制、生产、供应、安装、使用或者维护活动。
实验室应有措施确保其人员不受任何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并防止商业贿赂。
4.1.6 实验室及其人员对其在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有相应措施。
4.1.7 实验室应明确其组织和管理结构、在母体组织中的地位,以及质量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
4.1.8 实验室最高管理者、技术管理者、质量主管及各部门主管应有任命文件,独立法人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由其上级单位任命;最高管理者和技术管理者的变更需报发证机关或其授权的部门确认。
4.1.9 实验室应规定对检测和/或校准质量有影响的所有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必要时,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代理人。
4.1.10 实验室应由熟悉各项检测和/或校准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和/或校准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
4.1.11 实验室应由技术管理者全面负责技术运作,并指定一名质量主管,赋予其能够保证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职责和权力。
4.1.12 对政府下达的指令性检验任务,应编制计划并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适用于授权/验收的实验室)。
4.2 管理体系
实验室应按照本准则建立和保持能够保证其公正性、独立性并与其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阐明与质量有关的政策,包括质量方针、目标和承诺,使所有相关人员理解并有效实施。
4.3 文件控制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文件编制、审核、批准、标识、发放、保管、修订和废止等的控制程序,确保文件现行有效。
4.4 检测和/或校准分包
如果实验室将检测和/或校准工作的一部分分包,接受分包的实验室一定要符合本准则的要求;分包比例必须予以控制(限仪器设备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及特种项目)。实验室应确保并证实分包方有能力完成分包任务。实验室应将分包事项以书面形式征得客户同意后方可分包。
4.5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对检测和/或校准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选择、购买、验收和储存等的程序,以确保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
4.6 合同评审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和合同的程序,明确客户的要求。
4.7 申诉和投诉
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申诉和投诉处理机制,处理相关方对其检测和/或校准结论提出的异议。应保存所有申诉和投诉及处理结果的记录。
4.8 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
实验室在确认了不符合工作时,应采取纠正措施;在确定了潜在不符合的原因时,应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类似不符合工作发生的可能性。实验室应通过实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持续改进其管理体系。
4.9 记录
实验室应有适合自身具体情况并符合现行质量体系的记录制度。
实验室质量记录的编制、填写、更改、识别、收集、索引、存档、维护和清理等应当按照适当程序规范进行。
所有工作应当时予以记录。对电子存储的记录也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原始信息或数据的丢失或改动。
所有质量记录和原始观测记录、计算和导出数据、记录、以及证书 /证书副本等技术记录均应归档并按适当的期限保存。每次检测和/或校准的记录应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保证其能够再现。记录应包括参与抽样、样品准备、检测和/校准人员的标识。所有记录、证书和报告都应安全储存、妥善保管并为客户保密。
4.10 内部审核
实验室应定期地对其质量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作持续符合管理体系和本准则的要求。每的内部审核活动应覆盖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和所有活动。审核人员应经过培训并确认其资格,只要资源允许,审核人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
4.11 管理评审
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根据预定的计划和程序,定期地对管理体系和检测和/或校准活动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管理评审应考虑到:政策和程序的适应性;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的结果;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申诉、投诉及客户反馈;改进的建议;质量控制活动、资源以及人员培训情况等。
技术要求
5.1 人员
5.1.1 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验室应使用正式人员或合同制人员。使用合同制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胜任工作且受到监督,并按照实验室管理体系要求工作。
5.1.2 对所有从事抽样、检测和/或校准、签发检测/校准报告以及操作设备等工作的人员,应按要求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或可证明的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并持证上岗。从事特殊产品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的实验室,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应符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要求。
5.1.3 实验室应确定培训需求,建立并保持人员培训程序和计划。实验室人员应经过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
5.1.4 使用培训中的人员时,应对其进行适当的监督。
5.1.5 实验室应保存人员的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等的档案。
5.1.6 实验室技术主管、授权签字人应具有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技术职称,熟悉业务,经考核合格。
5.1.7 依法设置和依法授权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其授权签字人应具有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技术职称,熟悉业务,在本专业领域从业3 年以上。
5.2 设施和环境条件
5.2.1 实验室的检测和校准设施以及环境条件应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
5.2.2 设施和环境条件对结果的质量有影响时,实验室应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在非固定场所进行检测时应特别注意环境条件的影
响。
5.2.3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安全作业管理程序,确保化学危险品、毒品、有害生物、电离辐射、高温、高电压、撞击、以及水、气、火、电等危及安全的因素和环境得以有效控制,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5.2.4 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环境保护程序,具备相应的设施设备,确保检测/校准产生的废气、废液、粉尘、噪声、固废物等的处理符合环境和健康的要求,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5.2.5区域间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5.2.6对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应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
5.3 检测和校准方法
5.3.1 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实施检测和/或校准活动。实验室应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
5.3.2 实验室应确认能否正确使用所选用的新方法。如果方法发生了变化,应重新进行确认。实验室应确保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
5.3.3 与实验室工作有关的标准、手册、指导书等都应现行有效并便于工作人员使用。
5.3.4 需要时,实验室可以采用国际标准,但仅限特定委托方的委托检测。
5.3.5 实验室自行制订的非标方法,经确认后,可以作为资质认定项目,但仅限特定委托方的检测。
5.3.6 检测和校准方法的偏离须有相关技术单位验证其可靠性或经有关主管部门核准后,由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和客户接受,并将该方法偏离进行文件规定。
5.3.7 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计算和数据转换及处理规定,并有效实施。
当利用计算机或自动设备对检测或校准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实验室应建立并实施数据保护的程序。该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数据输入或采集、数据存储、数据转移和数据处理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5.4 设备和标准物质
5.4.1 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和/或校准(包括抽样、样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所需的抽样、测量和检测设备(包括软件)及标准物质,并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正常维护。
5.4.2 如果仪器设备有过载或错误操作、或显示的结果可疑、或通过其他方式表明有缺陷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加以明显标识,如可能应将其储存在规定的地方直至修复;修复的仪器设备必须经检定、校准等方式证明其功能指标已恢复。实验室应检查这种缺陷对过去进行的检测和/或校准所造成的影响。
5.4.3 如果要使用实验室永久控制范围以外的仪器设备(租用、借用、使用客户的设备),限于某些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或特定的检测设施设备,且应保证符合本准则的相关要求。
5.4.4 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有关技术资料应便于有关人员取用。
5.4.5 实验室应保存对检测和/或校准具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档案。该档案至少应包括:
a)设备及其软件的名称;
b)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c)对设备符合规范的核查记录(如果适用);
d)当前的位置(如果适用);
e)制造商的说明书(如果有),或指明其地点;
f)所有检定/校准报告或证书;
g)设备接收/启用日期和验收记录;
h)设备使用和维护记录(适当时);
i)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记录。
5.4.6 所有仪器设备(包括标准物质)都应有明显的标识来表明其状态。
5.4.7若设备脱离了实验室的直接控制,实验室应确保该设备返回后,在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检查并能显示满意结果。
5.4.8 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5.4.9 当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实验室应确保其得到正确应用。
5.4.10 未经定型的专用检测仪器设备需提供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证明。
5.5 量值溯源
5.5.1 实验室应确保其相关检测和/或校准结果能够溯源至国家基标准。实验室应制定和实施仪器设备的校准和/或检定(验证)、确认的总体要求。对于设备校准,应绘制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量值传递方框图(适用时),以确保在用的测量仪器设备量值符合计量法制规定。
5.5.2 检测结果不能溯源到国家基标准的,实验室应提供设备比对、能力验证结果的满意证据。
5.5.3 实验室应制定设备检定/校准的计划。在使用对检测、校准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的测量、检测设备之前,应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进行检定/校准,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5.5.4 实验室应有参考标准的检定/校准计划。参考标准在任何调整之前和之后均应校准。实验室持有的测量参考标准应仅用于校准而不用于其他目的,除非能证明作为参考标准的性能不会失效。
5.5.5 可能时,实验室应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没有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时,实验室应确保量值的准确性。
5.5.6 实验室应根据规定的程序对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期间核查,以保持其校准状态的置信度。
5.5.7 实验室应有程序来安全处置、运输、存储和使用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以防止污染或损坏,确保其完整性。
5.6 抽样和样品处置
5.6.1 实验室应有用于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抽取、运输、接收、处置、保护、存储、保留和/或清理的程序,确保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完整性。
5.6.2 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实施样品的抽取、制备、传送、贮存、处置等。没有相关的技术规范或者标准的,实验室应根据适当的统计方法制定抽样计划。抽样过程应注意需要控制的因素,以确保检测和/或校准结果的有效性。
5.6.3 实验室抽样记录应包括所用的抽样计划、抽样人、环境条件、必要时有抽样位置的图示或其他等效方法,如可能,还应包括抽样计划所依据的统计方法。
5.6.4实验室应详细记录客户对抽样计划的偏离、添加或删节的要求,并告知相关人员。
5.6.5 实验室应记录接收检测或校准样品的状态,包括与正常(或规定)条件的偏离。
5.6.6 实验室应具有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标识系统,避免样品或记录中的混淆。
5.6.7 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设备设施贮存、处理样品,确保样品不受损坏。实验室应保持样品的流转记录。
5.7 结果质量控制
5.7.1 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计划以监控检测和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监控和/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b)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
c)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或校准;
d)对存留样品进行再检测或再校准;
e)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5.7.2 实验室应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将要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断依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
5.8 结果报告
5.8.1 实验室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要求和规定的程序,及时出具检测和/或校准数据和结果,并保证数据和结果准确、客观、真实。报告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5.8.2 检测和/或校准报告应至少包括下列信息:
a)标题;
b)实验室的名称和地址,以及与实验室地址不同的检测和/或校准的地点;
c)检测和/或校准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如系列号)和每一页上的标识,以及报告结束的清晰标识;
d)客户的名称和地址(必要时);
e)所用标准或方法的识别;
f)样品的状态描述和标识;
g)样品接收日期和进行检测和/或校准的日期(必要时);
h)如与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相关时,所用抽样计划的说明;
i)检测和/或校准的结果;
j)检测和/或校准人员及其报告批准人签字或等效的标识;
k)必要时,结果仅与被检测和/或校准样品有关的声明。
5.8.3 需对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做出说明的,报告中还可包括下列内容:
a)对检测和/或校准方法的偏离、增添或删节,以及特定检测和/或校准条件信息;
b)符合(或不符合)要求和/或规范的声明;
c)当不确定度与检测和/或校准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或客户有要求,或不确定度影响到对结果符合性的判定时,报告中还需要包括不确定度的信息;
d)特定方法、客户或客户群体要求的附加信息。
5.8.4 对含抽样的检测报告,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a)抽样日期;
b)与抽样方法或程序有关的标准或规范,以及对这些规范的偏离、增添或删节;
c)抽样位置,包括任何简图、草图或照片;
d)抽样人;
e)列出所用的抽样计划;
f)抽样过程中可能影响检测结果解释的环境条件的详细信息。
5.8.5 检测报告中含分包结果的,这些结果应予清晰标明。分包方应以书面或电子方式报告结果。
5.8.6 当用电话、电传、传真或其他电子/电磁方式传送检测和/或校准结果时,应满足本准则的要求。
5.8.7 对已发出报告的实质性修改,应以追加文件或更换报告的形式实施;并应包括如下声明:“对报告的补充,系列号……(或其他标识)”,或其他等效的文字形式。报告修改应满足本准则的所有要求,若有必要发新报告时,应有唯一性标识,并注明所替代的原件。
编辑本段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素及要点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共19个要素,其中管理要求:11个要素,技术要求:8个要素;评审要点有104个,其中管理要求:51个要点,技术要求:53个要点。
认证实验室体系覆盖所要求的19个要素,并针对性掌握了104个评审要点,现场评审时应该无大问题。.要素
分为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共19个要素。
1.管理要求(11个)
1.1组织
1.2管理体系
1.3文件控制
1.4检测和/或校准分包
1.5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1.6合同评审
1.7申诉和投诉
1.8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
1.9记录
1.10内部审核
1.11管理评审
2.技术要求(8个)
2.1人员
2.2设施和环境条件
2.3检测和校准方法
2.4设备和标准物质
2.5量值溯源
2.6抽样和样品处置
2.7结果质量控制
2.8结果报告
评审要点
各个要素与评审要点分布具体如下:
4.管理要求(51个)
4.1组织(12个)
4.2管理体系(5个)
4.3文件控制(4个)
4.4检测和/或校准分包(3个)
4.5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个)
4.6合同评审(2个)
4.7申诉和投诉(3个)
4.8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4个)
4.9记录(6个)
4.10内部审核(5个)
4.11管理评审(3个)
5.技术要求(53个)
5.1人员(7个)
5.2设施和环境条件(6个)
5.3检测和校准方法(6个)
5.4设备和标准物质(10个)
5.5测量溯源(7个)
5.6抽样和样品处理(7个)
5.7结果质量控制(2个)
5.8结果报告(5个)
4.1组织:12个
1)实验室是否具有法律地位的证明文件。
独立法人性质的实验室是否有合法的设立文件或注册证书;
非独立法人性质的实验室是否有批准文件、授权书、最高管理者的任命文件和母体的公正性声明;
实验室应承诺保证客观、公正和独立地从事检测/校准活动,有保持第三方公正地位措施,满足“授权”、“独立”的有关要求。
2)审阅实验室注册、登记文件和工作场所的所有权、使用权的证明文件,确认实验室是否有固定的工作场所。
审查仪器设备的所有权、使用权的证明文件,确认实验室是否具备能够独立调配使用的固定的、临时的或可移动的检测/校准设备和设施,以及设备、设施能否保证正确进行检测/校准。
3)通过审阅管理体系文件,特别是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以及各项管理活动的控制程序,确认其管理体系是否覆盖了所有的工作场所或地点。
检查实验室所有场所的所有工作,验证质量体系能否对其有效的覆盖。
4)查阅实验室在册人员证明,或劳动合同证明,确认实验室是否拥有相对稳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5)查阅实验室是否制定了保证检测/或校准工作公正、客观的有关措施;
能否保持第三方公正性;
能否有效防止任何有损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
能否有措施防止任何形式的商业贿赂。
并考查实验室的实施效果如何。
6)实验室是否制定了保护国家秘密和客户秘密的有关措施,以及在有关的活动中实施情况。
7)分析实验室内部机构设置是否合理,部门职责是否明确,是否能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8)查阅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技术主管、质量主管、各部门负责人和质量监督员是否有符合要求的任命文件,他们的职责规定是否明确、恰当,以及履行职责的状况。
9)是否规定了所有的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所有的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是否明确本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关键人员是否明确了代理人。
10)检查监督工作的范围、计划和记录,监督员职责是否到位,评价其工作的有效性。
11)是否任命了技术主管和质量主管,是否明确了技术主管和质量主管的职责和权力。
12)依法设置或依法授权实验室是否有措施完成政府下达的指令性任务,确保检测数据的公正性和及时性。
4.2管理体系:5个。
1)建立管理体系的职责是否明确并得以落实;
质量过程是否予以明确;
建立的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本实验室的特点(如移动的、多检测场所等);
相应的质量记录能否证明体系的运行;
是否存在系统性或区域性不符合。
2)审阅实验室管理体系文件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以及对照本准则的完整性和符合性。
结合本准则全部要素的评审情况和实施效果,评判管理体系文件与实验室自身状况的适应性和实际运行的有效性。
3)在评审过程中,注意与实验室的重要岗位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其对本岗位的职责和管理体系、质量方针和目标是否清楚明白。
4)是否建立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是否适宜;
质量目标是否可测量和可操作。
5)本要素的评审一般要衡量全面评审情况、分析管理体系关键和重点环节管理状况,整体评价管理体系符合本准则的状况和实际效果。应当是评审组集体评判的意见和结论。
4.3文件控制(4个)
1)实验室是否具有文件控制和管理程序,有关的内容和环节是否齐全,规定是否合理且具可操作性。
2)实验室内部文件的审批手续是否齐全;现场使用的各种文件是否标识清晰。
3)实验室现场是否使用失效或废止的文件;是否存在一个文件出现不同版本的问题。
4)实验室受控文件是否定期审核,必要时进行修订,更改的文件是否经过再批准,并加以说明。
4.4检测和/或校准分包(3个)
1)实验室是否确定了分包实验室的名单,每个分包的实验室是否符合本准则和相关技术能力。
2)实验室分包项目是否符合本准则限定的三种情况。
3)实验室每一次分包是否征得客户书面同意。
4.5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个)
1)实验室是否制定了服务和供用品的选择、购买和验收、储存的相关管理程序文件。
2)实验室是否对服务和供应方进行了评价,是否建立了服务方/供应方的名单。
3)实验室已发生的采购是否受控,是否正确选择具备资格的供应方。
4)实验室是否已规定了对采购品的验收要求,对供应品、试剂和消耗性材料是否经过验收。
4.6合同评审(2个)
1)实验室是否制定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和合同的相关程序文件,不同情况下的评审规定或要求是否明确。
2)实验室是否对不同类型的委托书、标书或合同,按照不同的规定实施了评审。
4.7申诉和投诉(3个)
1)实验室是否制定处理申诉和投诉程序文件,主动征求客户意见。
2)实验室处理申诉和投诉过程是否符合程序文件的规定和要求。
3)确属实验室原因造成的投诉或申诉,是否对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纠正措施,对有关工作领域或管理体系进行改进。
4.8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4个)
1)实验室是否编制了不符合工作的控制程序,对不符合工作予以及时处理。
2)实验室是否编制了纠正措施程序,在“评价表明不符合工作可能再度发生”时,执行纠正措施程序。并根据实验室的实际,分析程序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实验室对出现的不符合工作或对潜在造成不符合的原因,是否采取了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4)实验室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结果是进行了验证。
4.9记录(6个)
1)实验室是否编制了记录管理程序,内容是否齐全、合理。
2)实验室的管理记录和技术记录的信息是否“足够”,是否能够“复现”管理和技术活动。
3)实验室的各种记录填写和更改是否正确、完整、清晰、明了。
4)实验室是否规定了记录的保存期限,保存期限是否合理,是否按照规定保存相关记录。
5)实验室现存记录是否安全储存、妥善保管,保存方式是否合理,方便存取、查阅方便。
6)实验室是否按照4.1.6条的规定,做到为客户保密。
4.10内部审核(5个)
1)实验室是否制定了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2)实验室是否按照程序规定开展了内部审核,审核其完整的内审资料。
3)实验室内审工作程序是否规范、记录是否齐全、不符合报告是否事实清楚、定性准确、针对不符合工作制定的纠正措施是否合理、纠正措施是否实施、实施的结果是否进行了验证等。
4)每个的内审工作是否包括管理体系的所有要素,是否覆盖了实验室的所有部门和工作场所。
5)内审人员是否进行了资格确认,是否经过恰当的培训;内审人员是否做到了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
4.11管理评审(3个)
1)实验室是否编制了管理评审控制程序文件。
2)管理评审工作是否按照规定和计划组织实施,每次评审输入是否明确,评审是否充分,结果是否恰当。
3)管理评审报告提出的有关措施是否纳入改进,其结果是否得到验证。
5.1人员(7个)
1)实验室人员的数量和能力是否满足所从事工作的需要;合同制人员、其他的技术人员和关键支持人员是否胜任,其工作是否符合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2)所有人员的持证上岗记录,有无资格确认,上岗授权是否明确。
3)实验室是否制订人员培训程序和计划,有无培训计划实施的培训记录。
4)对培训中人员的监督要求。
5)查实验室人员档案是否符合要求。
6)实验室技术主管、授权签字人的资格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7)依法设置和依法授权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其授权签字人是否满足要求。
5.2设施和环境条件(6个)
1)实验室设施和环境条件是否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2)设施和环境条件影响结果时,实验室是否有监控记录;
非固定场所检测时是否有规定。
3)实验室安全作业管理程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4)实验室环境保护程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5)区域间的工作相互之间有不利影响时,是否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6)对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是否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
5.3检测和校准方法(6个)
1)实验室是否选择使用适合的方法,是否制定必要的作业指导书。
2)实验室是否对选用的新方法(包括变化的方法)进行确认,是否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
3)与实验室工作有关的标准、手册、指导书是否现行有效并便于相关工作人员使用。
4)实验室采用的国际标准和自行制定的非标方法是否仅限特定委托方的检测,非标方法是否经过确认。
5)实验室对检测/校准方法的偏离是否有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有关主管部门的核准、实验室负责人的批准、客户接受,是否将偏离方法形成文件。
6)实验室是否建立并实施计算和数据转换及处理的规定,是否建立并实施数据保护的程序。
5.4设备和标准物质(10个)
1)实验室是否配备了正确进行检测/校准所需的全部设备及软件、标准物质;所有仪器设备是否正常维护。
2)仪器设备出现缺陷时,是否立即停用并明确标识;
修复的仪器设备是否经过检定、校准等方式证明其功能指标已恢复;实验室是否检查这种缺陷对过去的检测/校准的影响。
3)实验室使用的永久控制范围以外的仪器设备是否仅限于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或特定的检测设施设备,是否符合本准则的相关要求。
4)所有设备是否均授权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有关技术资料是否便于有关人员取用。
5)实验室是否保存对检测/校准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档案,档案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6)所有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是否均有明显的状态标识。
7)脱离实验室直接控制的设备,返回后、恢复使用前,实验室是否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检查并显示满意结果。
8)需要时,是否建立设备期间核查程序并执行。
9)校准产生修正因子时,实验室是否正确应用。
10)未经定型的专用检测仪器设备是否有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