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知识

时间:2019-05-15 10:0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健康知识》。

第一篇:心理健康知识

1、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

2、当你身边大多数人选择某种东西时,你常不自觉地做出相同的行为,这一心理现象称作(从众)

3、考试焦虑主要属于(情绪)方面的问题。

4、当天识记的外语材料,最好在(24小时)内进行第一次复习,保持效果较好。

6、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

7、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完整)

8、学校增进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心理健康教育)

9、人们遭遇不良情绪时,正确的处理方式为(向他人倾诉)

10、学生在考前对自己说“我一定能行,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来减压,属于(暗示)行为。

11、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12岁之间,在发展心理学上属(学龄期)。

12、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13、一个人内心虽不情愿,却不得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这种心理现象称为(服从)

14、学生将课堂纪律内化,进行自我督导与控制,称之为(自律)

15、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客观指标是(智商)

16、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是(亲子关系)

17、当你进入一个黑暗的房间时,开始感觉眼前一片漆黑,但过一段时间后,你便可以看见周围的一切,这叫什么心理现象(暗适应)

18、“昔孟母,择邻处”这句话指的是下列哪种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社会环境)

19、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是哪一天?(5月25日)20、正确的健康概念应指(不但躯体健康而且心理健康)

21、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组成是(正常学生)

22、(学校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23、在心理咨询的各种形式中,最主要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门诊咨询)

24、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

26、我们常常根据已有的经验或观念对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比如人们常常认为南方人小气,精打细算,北方人豪爽,这是一种(刻板效应)

27、上网成瘾全称是“互联网成瘾综合症”,是一种(心理障碍)

28、.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客观指标是(智商)29.有的学生在上课时讲小话、做小动作,这是(注意分散)30、.气质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中典型的类型。

31、.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

32、心理咨询的终极目的是(助人自助、)

33、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

34、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只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种。其中,可以用语言、符号表示出来的知识叫(陈述性知识)

35、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够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的特性是:(.注意分配

36、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观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等。那么,自我意识反应在行为上的表现是(自我控制)。

37、儿童多动症最显著的特征是(坐立不安和注意力集中时间极)7

38、小张最近入睡困难、易惊醒,醒后不易入睡,自觉多梦,早醒、醒后感觉疲乏或缺乏清醒感,白天思睡,他可能出现了(失眠)的情况。

39、心理学家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也叫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我们很难记住仅仅扫了一眼的事物,就是因为此时事物只进入了瞬时记忆,记忆痕迹很容易消失。那么瞬时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为(2秒)。40、做试卷中的选择题时,主要的记忆活动是:(再认)

41、通过对鸟翅膀构造的研究,设计飞机机翼,属于问题解决中的(原型启发)

42、“想吃鱼,又怕腥”是(趋避)冲突

43、小云深知反复洗手和检查并不合理也没有必要,但却不能自主克制此行为,愈是努力抵制反而愈感到紧张和痛苦。这可能是(强迫症)的表现。

44、我们通常所说的“正襟危坐”、“捶胸顿足”和“手舞足蹈”等都属于(肢体表情)

45、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

1、.如何消除考试焦虑?

(1)认真复习,充分备考(2)增强考试的自信心(3)形成考试的正确认知评价(4)学习必要的应试技能

2、.如何注意用脑卫生?

(1)适度用脑

(2)保证睡眠,起居有规律(3)注意营养(4)学会科学的休息方法

3、小学生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 答:(1)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3)保持健康的情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去爱(5)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6)学会自娱

.4、怎样消除学习疲劳?

(1)科学用脑。大脑有左右两半球,两半球的主要功能不同,左半球主要同抽象的智力活动如数学计算、语言分析等逻辑思维活动有关;右半球则主要同音乐、色彩、图形、空间想象等形象化的思维活动有关。为了克服疲劳,就要使大脑左右两半球交替使用,把数学、哲学等需要高度抽象思维的活动同音乐、绘画、文娱体育活动交替进行,以利于克服疲劳。(2)劳逸结合。学习过程要有间隙的休息,特别要注意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文娱体育活动结合起来交替进行,这样有利于消除学习疲劳同时,应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3)顺应生物钟的节律。按照人体生物活动的规律,上午7—10时机体的生物机能处于上升的状态,10时左右精力最充沛,是学习与工作的最佳状态,此后逐渐下降,至下午5时后又再度上升,到晚上9时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学习时间的安排应顺应人体生物钟的节律变化。但这一变化规律会因地区与个人而有所不同,应研究自己身体机能工作的规律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4)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为了实现学习的目标而保持坚强的意志,有始有终、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坚持到底、克服学习意志上的软弱和动摇是保证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质。

如果你的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的现象,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

5、如果有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现象,你可以:

(1)试着跟他沟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给他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陪伴他走出心理危机。(2)尽量理解他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和教导他。

(3)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和辅导,也可以陪伴他去。如果是严重的心理异常,如:精神疾病发作、有自杀倾向等,要立即采取措施:(1)首先要尽可能安抚对方的情绪,试图跟对方讲话,了解原因,分散他们的注意力。(2)避免自伤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例如:清除对方身边的刀、针、绳索等。(3)迅速跟辅导员老师、校医院、保卫处、心理咨询中心联系。(4)切忌激惹、嘲讽和冷漠的做法。

第二篇: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知识

一、心理健康

1.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2.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3.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③有幸福感;

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4.心理健康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健康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科学。

5.心理健康的特点:

①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相对性; ②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连续性; ③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可逆性; ④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动态性。

6.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是相对的概念,二者相比较而存在,其中没有绝对的界线。7.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8.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完整。

9.心理健康可以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者、严重病态心理者三个等级。

10.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协商、交谈和指导过程提供可行性的建议,针对正常人及轻度心理障碍者的各种适应和发展问题,帮助求询者进行探讨和研究,从而达到自立自强、增进健康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11.心理咨询是一项职业实践活动,用于解决与个人发展、心理健康及其与人际关系相关的问题。12.心理咨询的原则:

①保密原则。②无条件积极关注原则。③助人自助的原则。

13.一名有效的心理咨询者须具备共情、宽容、善于倾听、热诚的特征。14.心理咨询师的责任心包括对求助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职业负责。15.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保持正常的社交距离,最适合的距离是1.5米左右。16.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的人,并不都是有心理疾病的人。

17.心理咨询师不应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任意延长或缩短咨询时间。

18.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咨询关系是专业关系,它不同于朋友关系、也不同于医患关系。咨询关系具有协助性、隐密性、时空性、非评判性、纯洁性等五大特征。19.团体咨询以个人成长、人际交流、人际关系的改善为目的,侧重体验学习,促进心理成长和发展。因此团体咨询最适宜的对象是人际适应不良者。

20.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类型主要有:发展咨询、适应咨询、障碍咨询。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②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③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 ④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⑤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 ⑥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⑦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 ⑧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22.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

①心理发展的过渡性:青年期是少年儿童向成年人转变的过渡期,也是少年心理向成人心理过渡的关键期。

②心理发展的可塑性:青年期是人生各种心理品质全面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

③心理发展的矛盾性:当代大学生由于在学校受教育期长,没有社会生活经验;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成熟等原因而导致了矛盾和冲突。

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不同。

23.我校增进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心理咨询等。24.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主要形式有: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学和心理训练活动等。

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心理调节与健康,发展、健全个体和社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预防为主。

2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①健康人格教育 ②环境适应教育 ③人际关系和谐教育 ④智力发展教育 ⑤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⑥健康恋爱观教育 ⑦心理障碍与疾病的预防。

27.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就业、人际交往、情感等问题上。

28.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冲突主要有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冲突、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冲突、性成熟与性心理的冲突、情绪冲突等。

29.大学生中常见失眠因素有: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疾病因素、物质因素、环境因素。30.控制无益愤怒的方法:①拓宽心胸;②反省自我;③合理宣泄。

31.在学习中,会有一种现象,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比如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等,这是学习迁移现象。

32.学习障碍:个体因智力迟钝、感知或运动障碍、情绪和行为发生困难那以及由于社会教育不利因素(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或教学方法不善等)所造成的学习上的失败。

33.大学生应试心理调适的方法有:

①端正应试动机; ②保持身体健康; ③增强应试信心; ④掌握应试技巧; ⑤调控紧张情绪。34.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准备:

①正视社会现实: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②客观分析自我:气质、性格、兴趣、能力; ③择业中的机遇与挑战。35.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理:

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②“鸡头”与“凤尾”的矛盾; ③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的矛盾; ④择业工作与继续求学的矛盾; ⑤亲情与爱情的矛盾。36.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

①对现状不满意,引起心理失衡; ②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个人发展; ③渴望竞争环境,缺乏竞争勇气。

37.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一般有以下三方面途径:①树立自信心;②培养独立性;③不怕受挫折。

38.人际交往:是人类共同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相互间进行的交流或联系。人际交往既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活动形式,又是人类共同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9.人际关系也称人际沟通,个体利用一定的语言、文字或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达给其他个体的过程;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信息传达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40.人际关系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从人们的结合纽带分,人际关系可以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41.交往是人们的一种需要,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生活。一个社会成员一旦脱离其他社会成员而离群索居,那么他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方式就要受到严重影响。

42.人际交往的功能:①交流信息功能;②心理保健功能;③自我认识功能;④行为协调功能。43.通常有效的人际交往有赖于以下条件:

① 传送者和接收者对交往信息的一致理解; ② 交往过程中有及时的信息反馈; ③ 适当的传播信道与传播网络; ④ 一定的交往技能与交往愿望。

44.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类型有:①师生交往;②同学交往;③朋友交往;④与长辈交往;⑤求职交往。

45.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主要表现为:①不敢交往;②不愿交往;③不善交往;④不利交往;⑤不易交往;⑥不懂交往。

46.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原则有:①平等原则;②相容原则;③互利原则;④信用原则。47.“我行-你也行”是一种健康、积极的人际交往态度。

48.人际交往除了具备交往的一般功能外,还能导致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是个体通过知人而加深自知,形成一定的自我意识。

49.在空间距离上相近的人容易成为朋友,比如一个宿舍、一个班级的人很容易进行人际交往,这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时空相似性原则。

50.多给人以值得的赞美,能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51.“大一综合征”(即大一学生产生的空虚,焦虑,失眠等症状)产生的主要诱因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弱、优势地位的丧失等。

52.新生入校,独立是第一关,独立应该从整理好自己的领地、规划好自己的时间、熟悉周围的环境、逐步建立社交圈子小事做起。

53.大学生适应的基本原则有:

①自知之明;

②坚持“珍惜既有的、追求更高的”原则; ③确定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④坚定信心、迎接挑战。

54.恋爱心理发展的主要过程分为:接近异性期、交往友谊期、恋爱期。

55.恋爱与道德:①恋爱应是建立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②恋爱动机必须符合道德原则③爱情应当忠贞专一。

56.情感是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也称为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凡能符合需要的事物引起愉快的情绪,反之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情绪情感一般不作区分,也有人将与社会性需要向联系的体验成为情感(如爱国主义情感、责任感等),把情感体验的心理活动的具体形式称为情绪。

57.情绪是一种多形式、多水平、多功能的复杂心理过程,是一种由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包含体验、生理和表情三成分的整合性心理过程。

58.我们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会产生喜、怒、哀、乐、惧等人类最基础或最原始的态度体验,这是情感或情绪过程。

59.在情绪心理学中,情绪指与人的需要(包括生物的和社会的)相联系的、具有特定主观体验、外显表情和生理变化的心理活动的整体过程;而情感则是指这一过程的主观体验。

60.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出现情绪波动,或极度高兴或伤心留泪,这一情绪表现叫情感脆弱。61.情绪的合理疏泄有益于身体健康。引导大学生合理的情绪疏泄,就是以建设性的态度关心理解其困境。

62.一个理智强的大学生面对不良的情绪波动时,能主动地寻找引起情绪波动的原因,并不断地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避免情绪波动造成的不利影响。

63.大学生情绪的特点是:①丰富多彩;②心境化;③富于激情;④自尊性与敏感性;⑤追求友谊和爱情。64.考试焦虑主要属于情绪方面的问题。

65.所谓“共情”,就是设身处地地去理解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和情感。

66.心理学意义上的挫折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反应。

67.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阻障,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产生挫折的条件包括:

①具要必要的动机和目标;

②要满足动机所达的目标的手段或行动; ③必须有挫折的情境; ④必须有对挫折情境的知觉;

⑤对挫折情境知觉与体验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放应。

68.挫折产生的来源可分为:主观来源和客观来源。其中主观来源中挫折产生的“接近-回避冲突”有:①独立与依赖;②亲密与隐私;③合作与竞争;④表现自我与社会规范。挫折后的消极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攻击、冷漠、固执、焦虑。

69.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对挫折可忍耐、可接受的程度,又称耐挫力、容忍力。挫折承受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个体能否经得起挫折打击。挫折承受能力较强者,往往挫折反应较轻,受挫折的消极影响少;而挫折承受力较弱者,则容易受挫折的消极影响,甚至意志消沉,一蹶不振。挫折承受能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之一。

70.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①生理条件;②生活经历;③个性特征;④思想境界;⑤挫折准备;⑥社会支持。

71.如何有效地承受挫折:

①正确看待挫折,去除不合理的观念。

②积极运用防御机制,有效减轻心理上的痛苦: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认同,升华,补偿,幽默等;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合理化,压抑,投射,反向等。

③勇于面对。④积极寻求社会支持。⑤优化人格品质。

72.同样的不幸事件会因为个体的不同所引起的挫折感是不一样的。

73.学习疲劳是因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强度过大而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的劳累感,使学习效率下降。学习疲劳最明显的表现是腰酸背痛、肌肉痉挛、眼球发胀发疼、打瞌睡等。表现在心理上,感觉器官活动的机能降低、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情绪烦躁、易怒、忧郁等。学习疲劳是大脑的一种保护性抑制,它使大脑活动的机能降低。长期过度的疲劳可能造成神经衰弱,但一般的学习疲劳经过适当休息即可恢复。通过科学用脑、劳逸结合、顺应生物钟的节律、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等方式可以消除学习疲劳。

三、心理学流派

74.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属于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依德著名的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超我。75.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病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有意无意地使治疗重心发生偏移的现象被称为阻抗。76.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无意想象的特殊形式,它是一种生理、心理现象。

77.行为主义的主要创始人与代表是华生,他主张人兽没有分界线,认为人只是有机的机器,心理学只需研究预测与控制人的行为即可。具体说来,行为主义的主张主要有以下四点:(1)强调科学心理学只能研究由别人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2)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的反应,集多个反应即可知行为的整体。(3)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4)经由对动物或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原则,即可推论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

78.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条件反射是人与动物后天获得的反射,它的建立需要通过学习或训练。例如食物进入口腔引起唾液分泌是先天的非条件反射,如果动物在进食前听到铃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动物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便是条件反射。

79.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是阐明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其人格特征的理论。这一理论强调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产物;既承认直接经验的学习,更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许多行为模式都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后果而学来的,特别强调模式对激发特定行为的重要性。

80.行为主义强调从个人的外部行为而不是内部深层心理活动去研究人。

8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杰斯和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不同意精神分析只研究不正常人而忽视对健康人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当作机械论观点,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以人为中心。

8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83.以来访者为中心的疗法是由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创立的。此疗法强调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强调咨询关系的重要性。

84.潜能成功学的代表人物是安东尼·罗宾,其代表作是《激发心灵潜能》和《唤醒心中的巨人》。85.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就是企图根据认识的历史、它的社会根源以及认识所依据的概念与运算的心理起源来解释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

86.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他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四、心理障碍

87.心理障碍是精神障碍的一种,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这种“没有能力”可能是器质性损害或功能性损害的结果,或两者兼而有之。

88.精神障碍是精神活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和意识)异常的一组疾病。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疯子)、精神病(如偏执性精神病、感应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等)、心理障碍(如人格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性变态等)和神经症(如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癔病、神经衰弱等)。

89.判断一种行为是属于正常还是异常,首先必须考虑文化要素。不同的文化氛围,判断一种行为是属于正常还是变态有不同的标准。在考虑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再判断个体的行为是否正常。

90.对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般要由精神科医生和专家来诊治。不能简单的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不要轻易草率的对号入座,给自己下错误的结论。

91.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人就一定有心理疾病。92.心理问题的一般原因包括:生物学原因,认知原因,社会原因。

93.躁狂症的典型症状是情感高涨、愉快乐观,自我感觉良好,富有感染性,但情绪不稳,易激惹发怒;联想过程明显加快,思维奔逸,话多语快,反应敏捷;精力充沛、活动增多,睡眠减少。

94.抑郁症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丧失兴趣、悲观失望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自我评价过低、食欲减退和失眠等症状且持续时间较长。一时的情绪低落不是抑郁症。

95.神经症是一组轻度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能力降低(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思维与工作效率降低),情绪波动与烦恼,体感性不适增加。体检无器质性疾病,自知力良好,无精神病性症状。

96.几种常见的神经症有:①焦虑性神经症;②恐怖性神经症;③抑郁性神经症;④强迫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则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⑤疑病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是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性障碍;⑥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症,患者常感脑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低下,常有头痛等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但无器质性病变存在。

97.神经衰弱的主要症状有:①容易疲劳;②容易兴奋;③睡眠障碍;④情绪障碍;⑤紧张性疼痛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98.人格障碍又称变态人格或人格异常。当一个人所特有的人格特征持久显著地偏离正常,并由此引起较严重的痛苦状态或明显影响社交和职业功能,成为人格障碍。狭义的人格障碍专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99.几种常见的人格障碍:

①反社会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

②表演型人格: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或戏剧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过分情感化和夸张言行吸引注意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

③冲动型人格:冲动型人格障碍又称爆发型或攻击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

④偏执型人格: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 ⑤焦虑型人格:焦虑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缺乏自信和行为退缩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100.性心理障碍又称性变态或性心理异常,指个体在性心理和性行为上明显偏离正常。这类心理障碍的共同特征是性兴奋的唤起,性对象的选择以及性行为方式等方面出现持久性异常表现。

101.惊恐症,又称惊恐障碍,是一种急性焦虑障碍。惊恐症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①惊恐发作:发作时伴有心悸,胸痛,憋闷,呼吸困难,有窒息或濒死感。②预期性焦虑:大多数患者常常会担心再次发作而表现为焦虑不安。

③回避性行为:在发作间期有60%的患者由于担心发作时无法得到帮助,而主动回避一些场合,如不愿意单独出门,不愿意去人多的地方或乘车外出等。

102.恐怖障碍是指涉及持续的、不现实的、过分的焦虑。它不像自动出现的惊恐障碍,而是与外在环境或刺激相联系。恐怖症患者会尽量避免这些处境和刺激,或带着很大的苦恼忍受它们。恐怖障碍主要有广场恐怖、单纯恐怖、社交恐怖三种类型。

103.社交恐怖症表现为社交场合极度焦虑、害怕当众发言权、害怕当众表演、极不自然等。104.癔症型人格障碍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爱出风头;②高度自我中心;③变化无常,缺少对人的丰富情感;④视玩弄别人为快事,“损人不利己”。

105.自恋型人格在许多方面与癔症型人格的表现相似,如情感戏剧化,有时还喜欢性挑逗等。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癔症型人格的人性格外向、热情,而自恋型人格的人性格内向、冷漠。自恋型人格的自我中心特点大多表现为自我重视、夸大、缺乏同情心、对别人的评价过分敏感等等。106.酗酒也是一种心理障碍,是酒精成瘾的较为严重的状态。国家酒精滥用和成瘾协会定义的酒精成瘾为:一种慢性疾病,主要包括了四种症状:

①强烈而难以自制的饮酒欲望 ①缺少自控饮酒量的能力;

③一旦停止饮酒就会出现诸如出汗、身体摇晃、恶心等症状; ④往往在大量饮酒后出现满足感。

107.某一固定观念在脑子里反复出现,患者无法摆脱这一观念而感到痛苦并求医,这属于强迫观念。108.良好的心理康复能力包括:精神创伤后不留严重痕迹、再次回忆创伤时较为平静、回忆起精神创伤时,原有的情绪色彩变得平淡。

109.精神分裂症与遗传有关,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五、人格

110.人格:来自拉丁文词源Persona,意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其后指演员本身和他扮演的角色。人格是个人所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总和,包括行动、认识、智能、思想、情绪和身体结构等方面。狭义的人格与性格同义。

111.健全人格:就是具有健全的心理生活的人的人格。奥尔波特认为成熟的人有7个主要特征:

①自我意识广延; ②自我与他人关系融洽; ③情绪上有安全感; ④知觉客观;

⑤对待工作专注而投入; ⑥自我形象现实而客观; ⑦统一的人生观。

112.个性:指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整体的特性。多尔奇称个性就是“个体的独特性”。奥尔波特重视人格的独特性,强调相对于共同特性的个人倾向的作用。个性有时也与人格同义。

113.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有:教育因素、家庭因素、文化传统因素、先天遗传因素等。

114.气质:气质即表现与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外部表现等方面,也表现在认识和意志过程中。现在认为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这些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上。如情绪的强弱,思维的快慢,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注意转移的难易,以及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事物还是内心事物,等等。

115.气质就是一般人讲的“脾气”、“性情”,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具有天赋性、稳定性和可爱性。气质一旦形成之后,就比较稳定而不易改变。气质使得一个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染上了独特的色彩。

116.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根据体液不同把人分为四种气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和胆汁质。现实生活中只有少数人是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多数人是介于各类型之间的中间类型。气质无好坏之分。

117.性格: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最重要的方面。性格有时与人格同意,有时与气质混为一谈,但一般认为它与人格和气质是不同的概念。气质主要指情绪反应的特征,为人格结构内部的不易受环境影响的比较稳定的特征;性格除了情绪反应的特征外,更主要的还包括意志反应的特征,为人格结构较易受环境影响的可变特征。

118.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它在人格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集中表现。是人格中最具有魅力的部分。

119.性格既与人对现实的态度联系在一起,又与人的行为方式联系在一起。它是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而不是一时的态度。

120.内倾性格与外倾性格: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根据他的理论,提出人有两种基本类型:内倾人格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幻想中,遇到困难或冲突无法解决时,易患神经衰弱。外倾性格的人重视外在世界,好活动,爱社交,这种人如患神经症则易患歇斯底里症。他认为纯粹外倾或内倾的认识没有的,只是某种倾向占相对优势决定类型。

121.能力:广义指完成一定活动的身体和心理活动的力或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法以及所必须的心理特征。狭义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比被的心理特性。它往往和智力同义,是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或人格的一种重要特征。根据能力的倾向性,可把能力分为智力、特殊能力、创造力。

122.大学生能力的综合发展:

①学习能力; ②科研和创造能力; ③职业活动能力; ④运动竞技能力; ⑤社交能力。

123.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和基础。

124.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①想象丰富,但又是脱离实际; ②创新意识强烈,但不善利用条件; ③思维敏捷,但不善于掌握创造思维方式; ④灵感丰富,但不善于捕捉

125.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①家庭因素;②个性影响;③学校教育;④社会文化。

126.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支柱和核心,代表智力的水平。

127.智商就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再乘以100,即:IQ(智商)=MA(智力年龄)/CA(实际年龄)×100。智力年龄亦称“心理年龄”,是相对于实际年龄(生理年龄)而说的,是指在智力测验量表上与某一智力标准水平相当的年龄。智商表示一个人智力在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值,不同年龄的人智商不能用来比较。

128.成功智力是一种用以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能力,它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

129.智力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不一定越高。

130.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别人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心理系统,其心理结构可分为三个纬度: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131.自我意识具有:个体性、社会性、能动性和同一性四个特点。132.自我意识的发展呈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其发展模式为分化、矛盾和统一,即经历着分化-矛盾-统一-再分化-矛盾-统一的过程。个体经由每一次的自我分化、矛盾和在一定条件下的统一后,自我意识便向前发展了一步。

133.青少年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兴趣、理想、价值观、性格特征、交友方式、职业发展以及其他身心特点的基本认识和认可。该时期的成长危险是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即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和发展产生种种困惑或迷惘,不能很好地确定自我形象和人生目标,出现焦虑和不安,甚至产生一定的内心痛苦,人格障碍、精神疾患等。

134.大学生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

①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评价自我; ②欣然接受自我、恰当展示自我; ③努力塑造自我、积极超越自我。

135.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等。136.健全人格的方法:①确保自我认识现实而客观②适应社会而又能保持独立③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④保持情绪稳定⑤协调人格结构

137.成人期人格兼有稳定和变化两重特征。

13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表明了一个人意志品质的坚持性。139.勤奋,懒惰,谦虚,骄傲,这些反映的是人的性格特征。140.良好的性格能弥补能力的不足。

六、心理学知识

141.认知心理学将人类记忆分为长时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三个系统。

142.当你在电影画报上看到某演员的形象时,觉得很熟悉,而且能够确知他曾饰演过某个角色,这种现象属于再认。

143.本来是别人做过的事,回忆成自己做过的事,这属于错构。

144.压力反应常表现为心理反应、生理反应、行为反应、情绪反应几个方面。心理压力不一定是有害的。

145.遗忘:个体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回忆。遗忘分为两类:不经重新学习,不能再认和回忆,称为永久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和回忆,但当有了适当的条件,记忆还可能恢复,称为暂时性遗忘。

146.遗忘曲线:也叫保持曲线。指描绘遗忘的发展进程的曲线,表明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于十九世纪末期以自己作被试,用无意义音节为识记材料进行实验,结果表明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识记以后,最初几小时的遗忘比较快,以后就逐渐缓慢,最后有一部分很难忘掉。

147.心境是指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如心情舒畅或闷闷不乐。心境不是对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弥散性的一般情绪状态,往往在一段长时间内影响人的言行和情绪。需要、兴趣、爱好等是否满足,对心境起较大作用,有时健康状况、自然环境等也可影响心境。“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便是心境的表现。

148.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健康会发生重要的影响。149.愿望:在思想上明确地意识到并企图实现的需要。当愿望激起并维持人的活动时,愿望便成为推动人的活动的动机。人类的愿望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150.当人的愿望受到挫折后,通过想象自己达到了目的或获得了成就的方式属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幻想表现。

151.内驱力:指由内部或外部刺激唤起的并能引向某种目标的有机体的内部状态。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内驱力逐渐减弱,同时引向目标的行为不断加强。以食物为例,饥饿是一种内驱力,引起求食行为,而摄取食物使内驱力减弱。

152.动机:一种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着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为的作用。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的活动的动因,人类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一个人的动机总是和他满足自己的需要紧密相关的。有了某种需要,并且这种需要和外部刺激(即诱因)相结合时,动机就产生了。由人的认识状态和刺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所决定。动机有始发机能、选择技能、强化技能和为了达到目标而形成一定模式的调整机能。

153.根据动机起源于何种需要,可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154.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驱动力,是指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朝着一定的学习目标前进的心理动因和心理倾向。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①家庭和社会的影响;②学校的影响;③强化的影响;④成功和失败的影响。学习动机对学习具有增强和促进的作用。

155.成就动机指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力求达到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①认知的内驱力;②自我提高的内驱力;③附属的内驱力。

156.动机水平越高,工作效率不一定就越高。

157.好奇心:一种探索行为,它是人类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实验证明灵长类有探索一切事物与情景的强烈倾向。儿童出生后早就有探索行为,对新奇事物特别敏感。

158.动机和兴趣产生的基础是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因缺乏某种重要刺激而引起的有机体的紧张状态,即有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的不平衡状态。需要是个性的一种状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心理发展的动力。

159.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多数人在一般应激状态时使各种力量集中起来,使活动积极起来,以应付紧急状况。这时,思维特别清晰、明确。也有人在应激状态时,活动抑制或完全紊乱,甚至可能发生感知、记忆的错误,做出不适应的反应。在应激状态下,人如何行动,除了根据外部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外,个性特点、经受挫折的锻炼,起着重要作用。应激状态的延续能破坏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降低抵抗力,为疾病所侵袭。

160.心理学中,由外界刺激引起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叫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一种适应性反应。通过应激反应,使社会成员在新的条件下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行为上的适应。

161.当刺激事件打破了有机体现有平衡或超过了个体能力所及,个体就会感受到压力。

162.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与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有意注意;无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无意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有意后注意。

163.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64.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过程。人与一些动物都有思维,但人的思维离不开社会、语言和人类累计的知识与思考方法,人的思维具有社会性。思维在认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165.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对个人而言,依靠过去学习过的知识和理论不能直接解决一个问题时,在已贮存信息的基础上,经过独立地分析综合形成新联系,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过程。166.错觉:对事物的不正确知觉。错觉不同于幻觉:错觉是外界刺激下产生的,对刺激的知觉是主观歪曲;幻觉是在不存在的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产生的,是一种虚幻的知觉。病人将墙上的衣服看成是一只张牙舞爪的老虎,这属于错觉。

167.当你身边大多数人选择某种东西时,你常不自觉的做出相同的行为,这一心理现象称作从众。168.精神发泄:让被压抑的情绪和思想释放出来,它尽量的鼓励个体充分的谈论自己的问题以帮助个体的心灵得以净化。

169.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就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情况。当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时,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例如,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快就显得暗些,把相同的一个灰色小方快放在黑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就显得明亮些,就是同时对比的结果。而当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时,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就叫继时对比。例如,吃了糖后,接着吃梅,会觉得梅很酸;吃了苦药以后,接着喝白开水,也觉得有甜味,就属继时对比。“月明星稀,月暗星密”属于感觉对比。

170.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人们行为的原因提出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外部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171.社会刻板印象: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笼统的看法。社会刻板印象中,既包括否定的反面现象,也包括积极的正面印象。

172.幻觉是指没有相应的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一种歪曲或奇特的知觉。幻觉的种类和内容繁多,最常见的幻觉是幻听。

参考资料: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主编:桑志芹、李绍珠;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主编:董广杰;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

第三篇:心理健康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如何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已逐渐加深,但大学生们在对待他人的心理困惑的态度上比对待自己的更为理性,一旦涉及自己则表现得优柔寡断,觉得难以启齿,常常不知所措。要改善这一心态,建议你:

坦然面对。心理健康也跟身体健康一样,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心理困惑只是成长正常状态,没有问题哪有成长可言,因而不必大惊小怪、怨天忧人。

不要急于“诊断”。心理问题本身多种多样,成因往往也很复杂,切忌盲目从一些书籍上断章取义,或者道听途说,急于“对号入座”,认定自己患了什么病。弄清问题当然是必要的,但大学生的问题还是发展性的居多,很多都是“成长中的烦恼”,实在不必自己吓自己。

转移注意。心理问题往往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越注意它,它似乎就越严重。所以,不要老盯着自己的所谓问题不放,不可过分关注自我,而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全力投入是很有利于心理健康的。

调整生活规律。很多时候,只要将自己习惯了的生活规律稍加调整,就会给自己调整了一个好的心理。

不要讳疾忌医。就像得病了去看医生一样,对于严重的、难以排解的心理问题,也可寻求专家咨询及精神卫生机构的帮助。

二、心理辅导老师做些什么事?

好的辅导老师不会试图为你解决问题,那样只会造成你的依赖心理。他们会教你如何更有效地应对问题,指导你在生活中创造更多的乐趣,善用自己的优点,成就自己的理想。

辅导老师都经过训练,能听出信息的含意,并协助你倾听内心的声音。他们会与你一起探讨你的思想、感受及行为,并引导你拟定自己的解决方案。他们的最终目的在于教导你如何成为自己的心理治疗师,即心理咨询是助人成长而不是代替人成长。

心理咨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保密性。辅导员老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故在辅导过程中你要和辅导老师合作。你必须告之你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指出你想改变的方向,以及在自我了解方面你想要进行到何种程度,把辅导视为一个自我发掘的过程,从所获得的新资讯来作出新的决定,采取有效的行动方法。

辅导老师可能一开始与你讨论你生活中的隐私,你会感到不自在,当信任感逐渐增加时,你会比较愿意敞开心胸,分享你的想法和感受。

总之,你从辅导中得到的收获,视你在辅导过程中投入程度而定。

三、缓解压力A、B、C

A:减少紧张的呼吸技巧

当你紧张、焦虑时,一定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做几个缓慢、有规律的深呼吸,会让自己觉得轻松许多。

步骤:

① 端正坐好或站直,把所有的烦恼和琐事丢在一边。

② 开始缓缓地、深深地吸气。

③ 吸住气默数到三。

④ 慢慢地把气呼出。

⑤ 暂停呼吸,默数到三。

⑥ 重复上述步骤三次。

注意:把手放在胃上,呼吸时跟着一起起伏,你会觉得吸气很轻松不费力气。呼气也应该是平缓轻松的,放松胸腔,自然而然把胃里的空气推出去。慢慢呼吸几分钟,让自己熟悉这种感觉。

B:压力应对思考

面对压力时,个人的思考与压力的缓解有密切关系。积极的思考可以缓解紧张,安定情绪,帮助你从焦虑的生理反应中解脱出来,使身体放松。

步骤:

① 准备可以随身携带的卡片或记事本。

② 列出个人用来应对压力的自我暗示语,把它背下来,当面临压力时,就可以用它来帮助自己克服焦虑。

③ 下面是帮助你积极思考的一些句子:

a、一切都会很顺利的。

b、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c、我相信我可以面对它。

d、以前遇到过更糟糕的情况,还不是度过了。

e、步步为营,不要慌。

f、只要尽力就好,问心无愧。

注意:最有效的自我暗示语是你自己写的,当句子失去效力时就应该更换,随时使它对你具有意义。当成功地克服压力时,别忘了给自己一些鼓励的言语。

C:对自己好一点

你知道做什么事会让自己放松吗?别忘了好好呵护自己,给压力找个出口。不妨试试以下办法:

① 洗个热水澡。⑥ 参加运动。

② 喝杯自己喜欢的饮料。⑦ 大声歌唱。

③ 买一束鲜花插在瓶子里。⑧ 找个安静的地方休息片刻。

④ 看看电影。⑨点根蜡烛喝点葡萄酒。

⑤ 听自己喜欢的音乐。

怎样提高心理素质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始终保持开阔的心胸,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忍受能力,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2)充分认识自己,正确估价自己,有自知之明,不自卑不自负。

(3)积极交友,宽容待人,善于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4)积极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如琴棋书画,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5)多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等,陶冶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

(6)学会思考,爱动脑筋,学会全面分析复杂问题,要有遭受挫折的思想准备。

(7)要积极参加劳动,在劳动吸取教训,接受艰苦的磨炼。

(8)学生首先从尊敬长辈、尊敬杨师做起,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爱护财物,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心理素质有表面上的提高,和实质性的真高。如果不是真的自信根本不会产生好的心理素质。所谓唱歌跳舞。只是增加自己的脸皮厚度。古之文人多有骨气,心理素质极高,想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道臣是酒中仙。多高的心理素质啊,换了别人早就诚惶诚恐了。靠的是什么?就是自己的才华。自认为皇上很多,但是诗仙就一个的大自信。!所以我个人认为还是默默的增加自己的实力好。这样心理素质会不自觉的增加。当然适当的锻炼是应该的。就像泰戈尔说的一样,多做自己不敢做的事。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的七大方面,教育内容的选择也从七个方面入手,具体包括自我意识训练、智力训练、情感调控、意志培养、个性塑造、学习指导和交往

指导七个方面。

 自我意识训练

1.自我意识及其意义。

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 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 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 位置与作用等)。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由于个体能洞察自己的一切,因而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自我意识的 成熟被认为是个性基本形成的标志,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同时,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个体的社会化。

 由于自我意识在人发展过程中是循序渐进进行的,是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种心理成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心理素质教育是在其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劳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我们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和调整自我,促使我们自我意识健康发展。

2.自我意识训练内容。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 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 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 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 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 自我认识在自我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的范畴,其内容广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进行自我认识训练,重点放在三个 方面:第一,让我们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第二,认识到自 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认识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 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由于我们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 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因此,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你 就应学会与同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评价。你还应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 价自己,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由于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的核心成 份,它直接制约着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所以,对我们进行自我意识训练,核心 应放在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上。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 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 等都是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 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对我们进行自我体验训练,就是让你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满,随着年龄增长

让我们懂得做错事感到内疚,做坏事感到羞耻。

(3)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 为提高我们自我监控能力,重点应放在促使一个转变上,即由外控制向内控制转变。我们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常常在外界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实践活动,比如只有教师要求做完作业后检查,你才会进行检查。针对这种现象,你应学会如何借助于外部压力,发展自我监控能力。心理素质,是靠长期比赛一点一点地提高的。它应该是和比赛的经验成正比的,所不同的就是因人而异,也许有些人天生就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质,也许有些人心理关总是过不了。但是,心理素质始终还是可以靠后天的锻炼的。有句话说得好,“艺高人胆大。”如果说自己的技术水平到达了一定的高度,那么心里面自然就会比较踏实稳定。反之如果要用自己不足的实力去向强手挑战,就需要在一定的比赛经验上加以自身的全力投入,才有可能打出自己的水平。想要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还是应该把自己的水平提高,才有提高心理素质的资本。在实力并没有到达一定程 度的时候谈心理素质没有太大的意义。如果说双方实力相近,那么往往看谁可以发挥得好 一些,这个时候就靠自己的状态的调整了。先说几个影响发挥导致失败的原因。求胜心过重。心态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技术的发挥,这就是很多业余的爱好者遇 弱不强,遇强却不弱的原......

因(心理放松,没压力,技术能充分发挥)。练球不足。很多朋友是打落点、打控制的,这样就需要有手感做保证,在未练球(包括练球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会大失水准。打法相克。业余爱好者往往忽视这一点,其实以己短,遇彼之长是非常常见的事,这就取决于个人的调.....

整和适应能力了,而这一点往往是业余爱好者最欠缺的。不合适的器材。业余爱好者也往往忽视这一点,认为自己反正水平很差,拿什 么拍子都差不了很多,这.......

种想法是不对的,除非对不会打球(没有丝毫手感可言)的人来 说什么拍子都差不多。手感越是细腻的人,对球拍也越挑剔,而往往手感的好坏决定了一个人水平的高低。思想包袱。这一点和第一条有些类似,往往生在领先,眼看就要胜利的时候,最容易出现心理的变化。....

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无论业余或者专业)。金泽洙也一样在 20:16的时候把握不住自己,丢掉了几乎到手的胜利,何况我们业余爱好者。所以自身状态调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比赛的的胜利。调整的方法很多。比如说比赛一开始就全力以赴,认认真真地对付每一个球;赢了一个球就握紧拳头叫喊一下,振奋一下,多小跑一下,;打失了一个球,让自己冷静一下,重新振作投入比赛。这些都可以很好的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排除杂念也是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杂念之一:想赢怕输。比赛没人想输,但比赛时脑子里老想这个就影响你打好球。求胜心切,容易蛮干,关键时候手脚又放不开;怕输就更没戏了,先一个怕字你还能干什么?胜利是一分一分赢得的,不用多想结果,就想把每一个球都打成好球。杂念之二:环境影响。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让你孤单无助;拉拉队(尤其是有很多ppmm)的喧闹,不习惯的场地条件,让你头昏眼花,心烦意乱。没关系,多出去见见世面,不要太在意观众,这会儿你是主角,这是你的舞台不是他们的,打好你的球要紧,打好自然可以得到尊敬。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的提高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只有通过比赛来不断的获得,因此多打比赛也是提高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对阵不同打法的对手来丰富自己的阅历,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第四篇: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知识

一、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般心理与行为问题】

⑴固执。思想固执,行动偏激,不接受意见,自我评价过高,一意孤行。

⑵暴躁。易被激怒,沉不住气,听到一些不顺耳的话,往往就火冒三丈,甚至唇枪舌剑,拳脚相加,缺乏自我克制的能力。

⑶孤僻。孤独,胆怯,冷漠,不合群,总是喜欢独来独往,脾气古怪,敏感多疑。

⑷自卑。常对自己的智力、能力等作出过低的评价,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易生烦恼,悲观失望,缺乏自我表现的勇气,脆弱,依赖,缺乏自信心,不善交往。

⑸嫉妒。把他人在才能、地位、境遇或相貌等方面的优越之处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忧虑、愤怒和怨恨。有时甚至采用贬低、打击他人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虚荣心,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⑹行为问题。指反复而持久的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立性品行。

⑺人际关系问题。与老师、同学不能友好相处,不能共同协作完成任务,对别人指责多,不能容忍别人的行为等。

⑻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很难持续集中注意力一段时间。特别表现在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困难。⑼依赖。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增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

⑽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意志力非常薄弱。【心理障碍】

⑴焦虑。焦虑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者是对当前或预计可能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景,具有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

⑵抑郁。自己感觉到容易疲劳,精力明显不足,心情压抑,悲观失望,高兴不起来,苦闷的感情与心境,学习兴趣的减退,缺乏活动愿望,丧失活动力,学习不能胜任。

⑶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易激惹,容易为一点小事和家人、同学发生矛盾与争执。

⑷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思想、冲动和行动,有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两种主要表现。

⑸恐怖症状。是指对某些特殊处境、物体、情景或与人交往时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与不安的内心体验,因而出现回避反应。

二、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

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心理困扰十分明显,心理矛盾很突出,从近年来我们在咨询活动中了解到的情况看,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学习类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这种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三方面:

⑴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还有一些其它想法,诸如:认为老师嫌贫爱富,认为老师处事不公正,认为老师轻视自己等等,都反映出学校中师生关系的问题。

⑵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⑶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

【情感类问题】

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惑,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

三、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以参照以下四个方面

【学习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通常有比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具体、切合实际;学习的自觉性高;善于制定学习计划,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表现出意志力强、学习信心足的特点。在对待考试问题上,他们沉着冷静,灵活应对。【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

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一般与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关系处理得比较融洽,很少发生冲突。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具有同情心,待人热情、宽容、真诚,而不是胆小、怕羞、不合群、表情冷淡或忸怩作态。【自我认知与现实感】

自我认知指对自己的心理过程与特征及其表现的认知,而现实感则指个人对自己同现实之间关系的认知。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往往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恰当。【个性发展的良好性】

个性是指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人的个性结构主要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其中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第五篇:心理健康知识

1.什么是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21世纪健康的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1)身体健康。指人体结构完整,体格健壮,各组织、器官功能正常,没有不适感。

(2)心理健康。指智力正常,内心世界丰富、充实、和谐、安宁,情绪安定,有自信心,能适当评价自己,言行协调统一,有充分的安全感等。

(3)社会适应良好。指能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保持良好接触,并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能有效应对日常活动、工作中的压力。

健康是上述三方面的良好和完满状态。

2.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基本心理活动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和人格完整协调),心理活动和社会适应良好的一种状态。其基本特征如下:

(1)智力正常。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情绪稳定和愉快。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机体功能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3)思想与行为协调统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互相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思维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4)人际关系融洽。人生活在社会中,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5)适应能力良好。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总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如果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怎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

3.为什么说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和生理因素互相影响。当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产生疾病时,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影响。人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身体有病时,会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容易发怒;而当面临重要情境而紧张焦虑时,则会食而无味,胃口大减,失眠,易疲劳。许多研究表明,情绪主宰健康,强烈或持久的负性情绪,如烦恼、忧愁、焦虑、怀疑、恐惧、失望等。最终会导致疾病。

(2)人体的身心健康互相促进。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健康的身体使人精力充沛,充满活力,朝气蓬勃,奋发向上,行动迅速,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观察敏锐,心胸宽广,兴趣广泛,情绪良好,健康的心理反过来又使人认识到身体健康的可贵,从而正确指导身体锻炼,自觉地调节睡眠,休息与活动的时间比例,使身体各系统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此外,教育学家指出:现代社会成才的因素中,智力因素仅占20%,其余80%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中最主要的就是心理因素。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4.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生活质量高。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10各方面来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健康转台。

(1)充分的安全感。对自己、家人的健康、生命、财产等方面的安全有足够的自信。如果没有安全感,会因担心安全而产生严重的惶恐、抑郁、焦虑等心理。

(2)自我评价恰当。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都有恰当的判断。如果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常会勉强做超出能力的工作,从而力不从心,影响生理或心理的健康。

(3)生活目标符合实际。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以及物质生活的追求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身及家庭财富积累相适应。如果设定的生活目标严重脱离实际,必然会导致失败或挫折,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4)紧密联系社会。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能保持良好的、紧密的联系,及时协调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个性完整与和谐。自己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能正常发挥,各种心理特征完整、和谐而统一,在工作和社会活动中能较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体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6)具有学习能力。自己具有与同龄人一样的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不会因学习困难而落后于他人。

(7)人际关系良好。自己与家人、朋友、同事(包括上司和下属)等生活、工作中有关的各类人群,基本都能和谐相处,不会因为种种难以理清的因素引起人际关系紧张,让自己成为孤家寡人。

(8)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喜、怒、哀、乐是人的正常情绪体验,应当予以正常的表达,但要注意把握好度,即控制情绪。表达情绪的程度,应与对应的事、时、人、势等相适应。

(9)合理发挥才能与爱好。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必须以不妨碍他人利益、不损害团体利益为前提,否则,徒增烦恼,还会引起不必要的人际纠纷,无益于身心健康。

(10)合理获取个人利益。要在符合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等利益,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

5.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有那些?

人的心理会受到生物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一个应对和综合平衡各方面影响因素的系统工程,因而有必要了解、掌握和综合考虑一切可能会影响心理健康的潜在因素,努力促成各方面因素间的良性互动。

(1)生物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胎儿期的发育情况、躯体疾病和成瘾物质等。例如,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要比没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容易患精神疾病。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相互影响,心理疾病会加重躯体疾病,躯体疾病也会增加患心理疾病的危险性。

(2)心理因素。包括人的个性特征、对于事物的看法、应对方式和情绪特点等。例如心 理负荷过重、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心理反应大,均可能诱发心理问题和疾病。

(3)社会因素。包括生活中的各种重大事件、意外事件和不良事件,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文化、环境等。例如,天灾人祸,亲人亡故、工作或学业受挫、婚姻危机、失恋等重大生活事件都极有可能诱发心理问题和疾病。

6.怎样区分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它们确实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心理问题不等同于心理疾病

(1)心理问题。指那些持续时间较短,内容比较局限,心理活动反应不甚强烈,且未影响逻辑的暂时性的心理紊乱。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多是由人主观上与环境间的不适应造成的,多为发展性心理问题。不同年龄段人群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儿童的任性、青少年的自我封闭、中年人的焦虑、老年人的孤独等,都属于心理问题范畴。绝大多数人都有能力通过自我调适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心理问题。

(2)心理障碍。指一些初始反应就很强烈,且持续时间比较长,自身难以克服的精神负担。心理障碍多由人生重大事件引起,如家庭变故、婚姻危机、工作受挫、人际关系冲突等事件造成的暂时情绪波动、失调引起不良心境、行为异常、性格偏离等。大多数人可以通过自我调整及亲朋好友、心理医生帮助等途径,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状态。如果心理障碍长期持续得不到合理的调适和治疗,可导致心理疾病。

(3)心理疾病。指人由于各种精神因素,使自己在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的正常轨道。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有明显的社会功能缺陷,不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心理疾病包括轻型心理疾病和重型心理疾病两种类型。重度的心理疾病患者由于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患者常有幻觉、妄想,并且不承认自己的病态,拒绝求医。大多数患者需靠药物治疗。

7.正常人会出现哪些“异常”心理现象?

现实生活中,绝对的、完美的心理状态是不存在的,正常人也会出现短暂的异常心理现象。以下10种“异常”心理现象如果持续的时间短,且程度较轻,均属正常。

(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娱乐即可消失。

(2)焦虑反应。人们为适应某种特定环境而作出的一种反应方式。例如,登台演讲、重要考试等活动前,会有心跳加快、坐立不安的紧张焦虑感,等活动过后,相应感觉立即消失,这是正常的焦虑反应。

(3)类似歇斯底里现象。多见于妇女和儿童。有些女性和丈夫吵架时尽情发泄、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胁自杀。儿童可有白日做梦、幻想性谎言表现,把自己幻想的内容当成现实。

(4)强迫现象。也许你有过这样的体验。早晨出门,明明锁上了门,可心里还在嘀咕:煤气阀关了吗?灯关了吗?门锁好了吗?转身又回去检查一遍。一般脑力劳动者尤其是做事认真的人易出现这种现象。如果持续时间不长,且对生活、工作无碍,可以不必过分在意。

(5)恐惧感。当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惧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且不在继续,可视为正常。

(6)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或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如检查排除相关疾病后能够接受医生的劝告,可视为正常。

(7)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挂倾向,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通常是一过性的,而且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

(8)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

(9)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

(10)自笑自言自语。独处时,有些人专注于某一件事,沉浸在某一情境中,常会自言自语,有时会边说边露出笑容,但能选择场合、自我控制,不影响工作、生活,可视为正常现象。

8.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类型?

心理障碍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适应性障碍。由于环境原因造成心理和行为失调。表现为不能正常地适应工作、生活和学习,不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

(2)焦虑性障碍。焦虑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害怕,表现为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忧心忡忡;碰上一点小事,就会坐立不安;遇到一点紧张的心理压力,便会不知所措,难以完成工作任务,并伴有身体不适感,如出汗、心悸、失眠等。

(3)抑郁性障碍。情绪持续低落,郁郁寡欢,悲观厌世,心理功能下降,自我评价降低,不愿与人交往,表情呆板,总以“灰色”心情看待一切,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自罪自责,内心体验多为不幸、苦闷、无助、无望、甚至厌世。

(4)恐惧性障碍。所害怕的对象在一般人看来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但仍出现强制性的回避意愿和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如恐高症,利器恐惧、动物恐惧、社交恐惧等。其中社交恐惧较为常见,主要表现在众人面前脸红,惊恐失措,不敢正视对方,害怕别人看透自己的心思而难堪,心理产生紧张不安、心慌、胸闷等症状。

(5)强迫性障碍。做事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自知不必想的事仍反复想,因而感到紧张、痛苦。强迫性症状中常见的有:强迫观念,如强迫回忆、强迫怀疑等;强迫意向或强迫冲动等;强迫动作,如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曾出现过,但只要不成为精神负担,不妨碍正常工作、生活,就不应算作强迫性障碍。

(6)疑病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经常诉说不适,顽固地怀疑、担心自己有病,经实验室检查和医生的多次解释后仍不能接受,反复就医,甚至影响其社会功能。

9.如何自我判断是否有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的准确诊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大致的自我判断。

(1)持续时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每种心理障碍在临床诊断上都有一定的持续时间的限定。每种心理障碍达标的时间长短不同,比如,抑郁症为2周,广泛性焦虑症为6个月,而慢性抑郁低落心情则要持续2年才会达到诊断上的时间标准。当异常状况已经 4 持续了一段时间,应予以充分重视。

(2)功能紊乱与失调。它是指一种认知、情绪和行为功能上的失常。例如,当听到朋友的亲人过世了,却表现得无动于衷甚至窃喜,这不是一种符合常理的情绪反应。如果最近茶饭无味、夜不能寐、记忆力减退、易怒、感觉肌肉整天处于紧张状态等,这说明心理、机体功能已经失常。

(3)悲痛与忧伤感。心理障碍会引起自身或者他人明显的不适感及痛苦感。比如,强迫症患者经常在难以压制的自我矛盾中感到内心强烈的痛楚。而偏执型人格障碍虽然自身感受不到强烈的痛苦,却让周围的人感到很不舒服。总之,很多心理障碍都会令当事人感到痛苦,且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与学习。

(4)文化不适宜性。指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他所在国家、种族的常态文化。当然,文化的适宜性要依据国家、种族、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来具体判断。比如,在大街上看到一位穿着裙子的男士,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这个人不正常。但是在苏格兰,则是很正常的行为,因为那是他们的民俗。再如,看到一位身着三点式的女士招摇过街,心中恐怕也要画一个问号,甚至怀疑她可能是个精神病患者,而这种穿着在海滨浴场就是正常的。

以上4点可以为心理障碍的自我判断提供一定的依据。当感觉心理不适需要寻求帮助是,建议选择正规的医院,听取专家的建议,而不是单纯依靠自我判断,或在网上搜索信息,寻求帮助。

10.情绪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种类型。前者对健康有积极作用,如高兴、振奋、兴奋、喜悦、情绪稳定、对生活无限热爱、对事业充满信心、对前途无比乐观等;后者对人体健康有消极影响,如抑郁、沮丧、消沉、愤怒、悲伤、焦虑、痛苦、仇恨、恐慌、嫉妒等。

(1)积极情绪对健康的积极作用。积极情绪能够提高人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效率,使人的机体各部分处于高水平的协调一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从事自己所喜爱的事业。一项关于长寿的调查显示,长寿者普遍性情开朗、情绪乐观、热爱生活、精力充沛、生活情趣盎然。

积极的情绪可以增强人抵抗疾病的能力。情绪乐观,心情愉快的人,往往身体健康;一些有病的人,如能通过自我调节,发挥良好的情绪作用,也可以使某些疾病自愈。

(2)消极情绪对健康的不良作用。有专家说:“在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过于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丧、恐惧、贪求、怯懦、嫉妒和憎恨等。”一般来说,消极情绪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并能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导致身心障碍,从而危害健康。

心、脑血管系统对情绪反应极为敏感,当人的情绪抑郁时,心律减慢,心排血量减少,血流速度减缓;当人的情绪紧张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对冠心病患者来说,可能造成心肌梗死,或突然死亡。

消化系统也易受情绪的影响。人在焦虑、愤怒时,胃液分泌量增加,胃的酸度和胃蛋白酶量增高,胃黏膜充血,容易形成溃疡。人在悲痛、恐惧时,胃粘膜变白,胃液分泌量减少,胃酸度下降,常导致消化不良。

癌症与情绪的关系密切。具有严重的精神创伤、尖锐的心理矛盾、长期的情绪压抑、持续有不安全感的人,容易罹患癌症。

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消极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所带来的危害,用理智的力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身心健康,愉快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下载心理健康知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健康知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健康知识

    1、“5.25”的谐音“我爱我”,意为关爱自我的心理成长和健康,活动的主题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互助问题,口号为“我爱我——走出心灵的孤岛”。2、2012年5月25日,是第13届大学生心......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能在学习和社会活 动过程中与人建立良好关系,能谅解他人,辨别是非,在遇到困扰时能克服困难。 目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尚......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1、世界精神卫生日是哪一天?“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2018年10月10日是第二十七个世界精神卫生日。2、......

    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人是一个整体,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身体的健康是指人的身体符合人的正常生理现象,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没有疾病的发......

    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有强迫症状的学生总在想一些没必要的事情,如老想考不好怎么办,总是反复检查作业做得对不对;女生总担心自己衣服是否整齐,总要照镜子。......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12岁之间,在发展心理学上属学龄期。在心理发展的健康问题上,小学生有以下几点是比较突出的。 在小学阶段,儿童的......

    心理健康小知识

    小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3、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设立明确的生活目标。4、学会自我控制,克服诱惑,活在现实当中。5、学会......

    第八章心理健康知识

    很多刚进入新单位的青年员工或多或少都会遭遇这样的情形:对自己估计过高;认为企业文化庸俗;完全不符合自己的品位 完美主义性格的调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会接受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