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10:4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第一篇: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的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啃干粮,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教学本课,我紧扣插图,抓关键词,引导学生逐步体会李时珍的不怕吃苦、工作严谨的精神。

根据课文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写寺庙破败,目的是为了交代李时珍师徒住得苦,第二段写师徒俩的生火、烧水、啃干粮,目的是为了交代李时珍师徒吃得苦。包括后面的李时珍在月光下认真地记录,亲自尝试药性,都突出了一个“苦”。从而引出他们的不怕吃苦精神。学习他的“苦”,我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从中找出描写苦的词句,借助插图,集体交流。交流的过程,不仅是帮助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口语表达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引领学生想象他们在上山采药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苦,学生们说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一不小心就会坠下悬崖,有的说可能会被毒蛇咬到,有的说可能会遇上大雨天,无处躲雨,有的说可能会被荆棘划伤腿。。。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辅以多种形式的朗读,再结合自身进行对比,加深对李时珍师徒“苦”的理解。

了解了“苦”,再去了解为什么要吃苦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第二篇:《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的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让万民得福,他甘心住破寺、啃干粮,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并亲自尝药材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在备这一课的时候,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问题不大,难点在于两个。首先课文是通过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件普通的小事揭开了他寻访生涯艰辛的一角。几乎没有吃过苦头的学生仅凭文字的描述很难感同身受李时珍那种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之苦。解决这一难题我想了两种方法进行突破,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通过强烈的对比反差谈李时珍在野外饱受的让人难以忍受的风霜之苦,所以在课堂上就有同学通过对比有了他们没有家人照顾,可能会得胃病等精彩的生成。二是由于本课文字只能写出他吃的一部分苦,让孩子们借助有限的文字插上想象的翅膀,对他吃的苦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如当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谈完这座古寺的破败之后,我通过出示图片的形式继续追问,这仅仅是一座破败的古寺吗?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意识到李时珍还要在野外面临着恐惧、危险、孤独等别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另外,课文处处都能看到李时珍和弟子吃的苦,但只有很少同学关注到他为什么的能吃得下如此多的苦。仅仅靠那句“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的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似乎不能充分体现李时珍一心为民的境界。所以必须要同学们走进《本草纲目》,了解它的在医学的巨大作用和价值才会真正体会李时珍的为民着想。这一点我没有充分设计,只是多次回环的朗读此句,似乎不能让学生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所以这一处可以修改为补充《本草纲目》相关资料,了解它的在救死扶伤医治病人上的巨大贡献,从而联系到李时珍的一心为民,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这次上课,首次正式采用了导学案的形式,发现了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优点和问题,值得我以后进行反思和改进。通过导学案确实能一目了然的了解学生学的情况,由原来的听学生说变为现在的看学生写。无形变有形,更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把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同时,通过这节课我也感觉到传统课堂的热闹和导学案的高效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有对立之处。课文中一些关键问题的前置,让同学们提前展示了自己学的情况,但同时也让他们失去了对此问题的新鲜感,在课堂上变成了看客。好在这些矛盾的出现绝非不可调和。在问题的设置上,导学案和课堂呈现体现一定的梯度,也许会调动起学生“够一够摘桃子”的兴趣。

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遗憾,本来可以更紧凑些,但是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导致浪费了一些时间,不过这正是给我我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

第三篇: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表现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纲目》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针对今天上课情况,学校几位有经验的老师对我提了许多宝贵意见,现做如下反思:

一、板书时“苦”字的间架结构摆放不好,板书时速度过快、字迹不够工整美观。要想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苦练基本功,多练字、写好字。在此基础上,课堂教学要更加从容,课堂教学时板书要速度适中。

二、在上课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苦”展开讨论,着力让学生自读自讲,却没有让学生结合相关语句中的重点字词来理解,所以学生往往只是针对找的句子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给人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感觉。

三、在讨论完李时珍和庞宪的“苦”之后,我三言两语就将李时珍的精神品质给总结了,然后匆匆给学生拓展李时珍的其它故事,却忽略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引领学生体会李时珍的精神品质。而分析李时珍的精神品质就要抓住关键段落第七小节来讲,我在第七小节用时过少。

四、在与学生讨论李时珍的精神品质时,学生都谈到李时珍是个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人,我就只板书了这两个词。其实,在文章的第12小节,有描写李时珍亲自品尝药草的细节,这里可以体现出李时珍是个严谨认真的人,我没有引导学生展开描述,因而没能讲出李时珍还是个严谨认真的人。

五、在课堂最后,我有意识的给学生拓展了李时珍开棺救人的'故事,本意是想丰富学生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李时珍的医术高明。但所选故事与文章内容联系不大,因此给人较为突兀的感觉。其实选择古今中外其他人物的故事也无妨,只要该人物也具有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品质就行,这样就能和文章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

六、在讲读文章的过程中,我只关注文章内容,却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学语文是为了在生活中用语文。文章大范围描写人物的苦,其实最终目的就是衬托人物的精神品质。

“励进杯”赛课已经结束,老师们的热心指导让我获益良多,愿反思后再上此类课时能有所长进。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2

人人展示自己的风采,在公开课的课堂之上,可以从其他老师的身上汲取许多经验,也能够让我在教育岗位上更快地成长。要想自己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能够有所成长和进步,就要把自己所授和所学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为以后的教学铺设一条大道,总结历次公开课中的得与失。

以下我就今天的公开课所讲的内容进行反思,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得与失。

一、由小游戏导入到本课,能够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过的内容,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加深对其印象,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导入方式的新颖的。

二、学生预习的补充分。在讲课之前让学生在课下就搜集关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有关内容,但是有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这部分内容,这就要去在以后加强学生这方面的预习。学生在简介《本草纲目》和李时珍的时候,有很多的内容都非常的冗杂,没有一定的条目。

三、我想对课文中生词的理解和分析是一个亮点,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几个生词的解释能够让学生把握其中的含义从而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本次公开课所讲的内容要围绕自己科目的小课题开展。在讲授课文的时候,我明显地意识到自己所设计的内容没有符合这一要求,而把学生置在一种听讲的程度上,即使有让学生发挥的部分,也只是让学生简单的说几句,没有把这个内容落实到实处。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注意,而且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时刻考虑到学生的自主发展。把学生致力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发挥想象地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五、课文朗读形式单一。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着重讲解的时候,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读课文,这样不能了解到学生朗读的情况。如果能够让学生朗读和小组之间进行接力式的朗读,这样就会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会更愿意参与到课堂中。

六、没有把握住课文讲解的重难点。在简介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时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课文讲解的时候,让学生按照自己思路走,没有把学生置于一个发展的主体的地位。

七、在深化主题的时候,学生根本就没有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让他们把李时珍身上所具有的精神说出来是强人所难。对重点的句子和段落进行重点的讲解,这样学生就会很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主要的中心思想。

通过各位老师的指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吸取优点,改正自身存在的缺点,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课堂,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之上发挥自己的才智,展现自己的风采,也能够让自己有所进步和提高。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3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它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这是上第二课时时我向学生提的问题。虽然在第一课时我已经跟学生探讨过了,但还有那么一些学困生回答不出来。这是什么原因造成呢?回想上节课的上课情形,我让学生想一想这个问题,因为赶着上下一个环节,就匆忙得一带而过。叫那几个举手的同学回答,然后订正板书在黑板上。至于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他们对这个问题考虑得怎么样?还是根本就没想?当时我没有深究。没有自己的想法,对老师与同学所说的内容又怎么引起共鸣呢?印象不深记不住也是很正常的。怎样促进这些学生也能思考呢?最近上课时,要求学生在课文中作记号,写批注。防止有些同学上课不动脑,这只是一种逼迫的情形,不是较好的方法。如果能引起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思考。那课堂该是多么美妙!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了解人物的品质是本课的'重点。本课我主要围绕着“李时珍具有怎样的精神?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层层展开教学。最后说一说“你想对李时珍说些什么?”先打好预防针,不能泛泛而谈只说李时珍你真棒,你要说出他棒在哪儿,也不能只说,你要向他学习。要说说你向他学习什么。因为前面有了充分的感悟,学生都能说得很到位。

反思四: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的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啃干粮,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在教学时我分两大块进行:

学生们在初读课文时一下就能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到古寺的破败,从他人的朗读中,感受古寺的阴暗、潮湿、危险和荒凉等破败的场景。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4

这篇文章对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描写,为了写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还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药草,都是为了表现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那么,如何深入文本抓住一个“苦”字,从“吃、住、行、记录”四方面去体味李时珍的这种一心为民的精神呢?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认真品读文字,并结合联想,细细体会住得苦.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体会到李时珍不怕苦的'精神后,引导学生思考:李时珍夜宿古寺苦在哪里?

学生能从这段文字中的“到处灰尘、断垣残壁、长满青苔、厚厚的蜘蛛网”体会到了古寺的破败,从而了解到李时珍住得苦。我紧紧抓住“断垣残壁”一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说看到“断垣残壁”这个词,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一幅画面?让他们去描述,体会.学生踊跃发言.

再次就是抓住课文的动词,并联系上下文,体会吃得苦.教学中让学生从“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去体会,并注意引导学生从“找、生”体会到寻找枯枝杂草生火遇到的困难;从“舀”字体会到连喝碗水也需要走上一段路去寻找;从“坐”想到了在家里是何等舒服;从“啃”字体会到了干粮的硬,干粮的难以下咽。从而,引导学生从“饥餐渴饮”进一步体会他们俩的苦,另一方面则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的方法。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5

教学反思:

一、朗读,感悟“苦”

语文的生命是读出来,没有了读,语文实际上就是不动的文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越读越深入。如在读“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一段话时,我紧抓一个“笑”字,进行多角度点拨,学生每读完这段话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感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做主角,这样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像这样的品读在教学中有多处,我深深觉得,学生在朗读中的体验逐渐加深,感情变得丰富起来,对人物及情感的把握越来越准确。

二、想象,诉说“苦”

在学生体会了喝山泉、啃干粮已经很苦后,练习填空,让学生发挥想像,A、这天忙着赶路,又一次错过了的客店,他们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了,他想:……B、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起早赶路了,他想:……C、岁月不饶人,50岁了,天天和水啃干粮,李时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D、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他想:……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就在心目中树立起来了。

三、讨论,体会“苦”

在第二课时设计中,我紧扣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抓住了三个关键问题展开课文,1、李时珍为什么要投宿在古寺? 2、李时珍夜宿的古寺是怎么样的?3、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哪些事?在让学生分别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有关词句,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李时珍的生活做了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个崇高的理想。

另外,在对文章中多处景色描写在教学中显现的略轻些,如在处理时13节时,可引导学生对这处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加以引导、探究。这样教学过程不留遗憾,却又理解了文本。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6

李时珍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耗费30年的时间,三易其稿,终于写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嘉惠后世,奠定了他作为和医圣张仲景齐名“医林二圣”的地位。《本草纲目》还先后有了日、朝、德、法、英、俄、拉丁等文字的译本,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国际影响。医圣李时珍的名字,不仅在我国医药史上闪耀着熠熠光辉,而且还不容置疑地载入了世界科学伟人的名录。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写的就是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而寻访药材的一天。李时珍的医圣风范如果用事情来一一罗列,恐怕两火车也不够装。但这篇课文把医圣的形象蕴藏在细节描写里,读来既让人感觉李时珍的亲切慈祥,又能凸显李时珍的医圣风范。

一是动作描写。

当庞宪和李时珍来到一座破败的古寺前,“李时珍轻轻推开门”。一座破败的门古寺李时珍尚且要“轻轻推开”,可见他爱惜物品的程度,万民的生命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就更不用说了。正是因为有了对万民生命的热爱,才能对一草一木一物怀着珍惜的情感。

“夜幕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论地位,李时珍在徒弟之上;论年纪,李时珍当时已经“快50岁了”,而庞宪才20多岁。但李时珍却没有摆师傅的架子,和徒弟一起去找枯枝杂草。可见李时珍是多么平易近人!

二是语言描写。

当庞宪看到房屋轮廓时,忍不住喜出望外地说:“先生,你瞧!”而此时李时珍却什么也没有说。而“近前一看”是“破败的古寺”,庞宪什么话也没说,可见失望的程度。但在这时,李时珍却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对比师徒二人的话,不难发现庞宪的乐极生悲的情感变化,而李时珍却始终波澜不惊,那时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医圣的处变不惊可见一斑。

在火边,李时珍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李时珍和徒弟为了《本草纲目》,过的是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的生活,怎能不苦?可是李时珍自己却不叫苦,反而关心的问徒弟‘觉得苦吗?’好一个体贴的师傅,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李时珍待徒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可见,他是多么体谅年轻人,关心年轻人!

听到庞宪的'回答,很满意,一个“嗯”字,就包含了对徒弟的肯定,李时珍是惜字如金的人。而这样一个内敛的人在表达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时却好不含糊:“长年累月的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好一个万民得福,这就是医圣的气度,医圣的胸襟,医圣的至善之境。

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劳累奔波了一天的李时珍又说:“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的寻访所得记下来吧。”李时珍顾不得一天的劳累,还要记录当天的寻访所得,为了早日完善《本草》造福万民,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孜孜不倦的耕耘。谁是接近上帝的人,是行者。李时珍就是这样的一个行者。

三是行为描写。

第一次出现李时珍行为描写是在师徒二人在火边啃干粮。啃的意思是用力咬,而需用力咬的原因是带的粮食风干了,硬了。可见,他们在路上察访药材的时间长了。李时珍都五十多岁了,还长年在外奔波,生活条件如此艰苦,饿了就啃些干粮,喝些凉水。李时珍从不叫苦,他那辛苦一人,造福万民的精神就在这一啃里。

当李时珍对鸡肠草和鹅长草分不开时,先“端详了”一阵,仍不能区分,就“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是药三分毒,有的药甚至还有生命危险,李时珍作为一代名医,他难道不知道吗?绝不!还有一次,李时珍为了试一试曼佗罗的药性,因为麻醉性太强,几天昏迷不醒,家人焦急万分。李时珍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药材,正是为了万民得福而持有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四是神态描写。

在破庙里的火堆边,李时珍“笑”真问庞宪觉得苦吗。好一个笑字!面对为访药材要晓行夜宿的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行之苦;面对住古寺不能洗澡,不能热水洗脚脸,没有安榻的住之苦;面对又破又脏的衣之苦;面对啃干粮,喝泉水的食之苦。面对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思之苦。李时珍却仍然能“笑”问徒弟,李时珍的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怎能不叫人肃然起敬!

五是意境刻画。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表面上看,这一段话并没有写到李时珍”。但联系全文,一推敲,我们就知道,第一句话是我们常人对阴森森的古寺的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而第二句话,正是李时珍宁静的心境写照。佛教中常以月亮来比喻世界与本性的空明澄澈,同时也是人内心“无念”的具体表现。月亮是佛性的圆满,是了悟了的透彻。作者正是借“月”释怀,将李时珍除《本草纲目》外心五杂念的医圣风范展现在我们面前。

掩卷沉思,一个鲜活的李时珍向我走来,他是慈祥的长者,他是一丝不苟的科学工作者,他是为民造福的至善者,他是孜孜不倦的行者,他是心无杂念的医者。一座刻着李时珍名字的丰碑竖在我的心中。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7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重难点是引领学生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文章分别从三部分入手来体会李时珍严谨认真,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由于课前让学生查找了李时珍的资料。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很到位。

第一部分:因为一直忙于采集草药、寻访百姓,错过了客店,只好住在破败的古寺中,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学生们在初读课文时一下就能抓住关键词语“灰尘”、“青苔”、“蜘蛛网”体会到古寺的破败,再次品读课文时,学生就能再次的从文字中寻求到文字的魅力,还未等我的提醒,很多学生已经等不及的要发表自己的新发现的'“老师,我觉得‘到处、长满、厚厚’这些形容词更能看得出古寺的破败。”教学到这时,我就感觉到对于四年级这样课文深层的理解,孩子们已经开始慢慢得走上了轨道,而且走的还是顺利的。

古寺非常破败、李时珍师徒俩不计较,啃干粮也不在乎,最重要的是修订好《本草纲目》,体现了李时珍为民造福,学生抓住师徒俩的对话,分角色朗读,一字一读一品中告诉了我,他们已经走进了那个为民造福的李时珍。

深夜了,李时珍不顾劳累,借着月光在认真地记录白天的寻访收获,为了记载准确,不怕风险,亲自品尝草药。学习这一部分时,我抛出一个问题“你能告诉我什么?”我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让他们充分的读课文,自主学习,同时要抓住语言文字来感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来谈谈,充分给予时间来让学生之间有一个更好的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有的是告诉我了解到了有关中药的作用,有的是说当医生真不容易,而更多的孩子能够抓住课文中心体会到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严谨认真,为民造福这一中心。

文章虽然是三部分,但是紧随中心来刻画人物,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李时珍的高贵品质。在教学时紧抓中心,细细品悟,和孩子们一起受了洗礼。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8

《李时珍夜宿古寺》描写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修订好《本草》,带着弟子外出察访药材,深入山林错过了客店,在古寺住宿的经历,表现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我引导学生从第七自然段入手学习课文,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

通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访药材,错过了客店;写古寺非常破败;写李时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写李时珍在月光下认真地记录,亲自尝试药性,都突出了一个“苦”,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这个中心。这几个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出示了课文的`第七节,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所说的苦,再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找描写“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节,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余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四处内容:

1、师徒俩长年累月在外奔波;

2、古寺的破败景象;

3、李时珍亲自尝草药;

4、李时珍的话。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不怕危险、一心为民的精神境界。在学习这几部分时,我让学生自己读,大胆地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例如:抓住“端详、扯下、嚼嚼”让学生先表演再朗读,使感情与之产生共鸣,感悟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试验的献身精神,以及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9

本课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塌实作风。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塌实作风。

在对于本课的理解上,我们不能孤立在局部,而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注意文中的前后联系。对于第12段的理解,如果不联系6、7段的师徒对话,不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学生也许只能停留在对嚼草举动危险性的认识,就不能挖掘到他此举的思想根源是为了“万民得福”,学生也就不能在心中树立起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课题展开学习,学着老师的'方法,紧扣课题,理解文章主要写了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和在古寺里干了什么的内容。通过教学,学生学会了根据课题学习,可以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重点。养成这样的教学习惯,会对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周密性很有帮助。

但是老师在课堂上语言的引导不够,对当时人民的生活情况没有提前搜集更多的资料,使学生对当时人们生活的疾苦体会得不够深刻,以至在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时,不那么水到渠成。以后再上此类课,老师应提前做好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0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国标本第七册的一篇人物故事,课文写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修订好《本草》,带着弟子外出察访药材,深入山林错过了客店,在古寺住宿的经历,表现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我反复地研究教材,发现文章的第七节,也就是李时珍夜宿古寺时所说的一段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我紧扣这一节,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

通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访药材,错过了客店;写古寺非常破败;写李时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写李时珍在月光下认真地记录,亲自尝试药性,都突出了一个“苦”,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这个中心。这几个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出示了课文的'第七节,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所说的苦,再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找描写“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节,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余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四处内容:

1、师徒俩长年累月在外奔波;

2、古寺的破败景象;

3、李时珍亲自尝草药;

4、李时珍的话。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不怕危险、一心为民的精神境界。

在学习这几部分时,我让学生自己读,大胆地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例如:抓住“端详、扯下、嚼嚼”让学生先表演再朗读,使感情与之产生共鸣,感悟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试验的献身精神,以及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1

这篇文章对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描写,为了写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还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药草,都是为了表现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那么,如何深入文本抓住一个“苦”字,从“吃、住、行、记录”四方面去体味李时珍的这种一心为民的精神呢?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认真品读文字,并结合联想,细细体会住得苦。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体会到李时珍不怕苦的精神后,引导学生思考:李时珍夜宿古寺苦在哪里?

学生能从这段文字中的“到处灰尘、断垣残壁、长满青苔、厚厚的蜘蛛网”体会到了古寺的破败,从而了解到李时珍住得苦。我紧紧抓住“断垣残壁”一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说看到“断垣残壁”这个词,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一幅画面?让他们去描述,体会。学生踊跃发言。

再次就是抓住课文的动词,并联系上下文,体会吃得苦。教学中让学生从“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去体会,并注意引导学生从“找、生”体会到寻找枯枝杂草生火遇到的困难;从“舀”字体会到连喝碗水也需要走上一段路去寻找;从“坐”想到了在家里是何等舒服;从“啃”字体会到了干粮的硬,干粮的难以下咽。从而,引导学生从“饥餐渴饮”进一步体会他们俩的苦,另一方面则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的方法。

最后指导学生读对话,抓细枝末节,细细体会记录的苦。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记录对话:

从金银花名字由来,胭脂草、刀豆子的使用方法以及末尾的`一个省略号体会到的李时珍记录的内容详细且多;从嚼药草体会他记录时认真、仔细,不怕牺牲等,都是学生在品读这段文字过程中所领悟到的,如此,而得出的结论“李时珍是个严谨认真的人”。

这样,从多方面深入体会到了李时珍的“苦”,再抓住本文的文眼“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去体会李时珍一心为民的精神。

课后我深深地思考:课堂上如何根据学生的理解层次来删减我们的预设呢?学生的理解层次是不同的。课堂上,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过程。但重要的是,在备课过程中,预设要充分估计更多学生在各个不同理解层次上的反应,设计应是全面且循序渐进的。在教学过程中,再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作相应的调整,进行删减教学环节,我们教学设计与教学都应是灵活多变的。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2

一、读苦

语文的生命是读出来,没有了读,语文实际上就是不动的文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越读越深入。如在读“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一段话时,我紧抓一个“笑”字,进行多角度点拨,学生每读完这段话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感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做主角,这样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像这样的品读在教学中有多处,我深深觉得,学生在朗读中的体验逐渐加深,感情变得丰富起来,对人物及情感的把握越来越准确。

二、想苦

在学生体会了喝山泉、啃干粮已经很苦后,练习填空,让学生发挥想像,A、这天忙着赶路,又一次错过了的客店,他们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了,他想:……B、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起早赶路了,他想:……C、岁月不饶人,50岁了,天天和水啃干粮,李时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D、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他想:……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就在心目中树立起来了。

三、议苦

在第二课时设计中,我紧扣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抓住了三个关键问题展开课文,1、李时珍为什么要投宿在古寺?2、李时珍夜宿的古寺是怎么样的?3、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哪些事?在让学生分别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有关词句,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李时珍的生活做了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个崇高的理想。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3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扰,学生举手回答的人总是那么几位,那些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整节课沉默,即便是你叫他起来回答,他也说不出什么内容,再看他们的课堂表情,眼神无光,表情呆滞。也许他们是听不懂,也许他们上课走神了。如何调动这部分学生也能来参与课堂呢,在《李时珍夜宿古寺》时,我做了一系列的尝试。

第一布置课前预习,特别是课文朗读,我总认为如果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顺,那上课效果是不可想象的,但以往也布置读书任务,但检查起来实在困难,于是读不读就完全凭学生的自觉了。这一次我要求学生回家读熟,并明确告诉学生第二天课堂上,老师将进行检查,检查时是要求学生合起书来回答有关书中的内容的。当我第二天上课时,我就课文的内容进行提问(不增加任何难度),果然许多同学愿意起来回答了,连平时从不举手的小云也举起了手,这是多么可喜的事情呀。可见我们的孩子当他们认为自己能成功时,都会有伸手摘苹果的欲望的。

第二,在充分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如何保持学生这种积极性,让其能以这样的热情投入到研读课文中去呢?我觉得接下来应该做的.事就是精心设计问题。学生不回答问题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问题太简单不屑回答;问题太大不知所问;问题太难,思考后仍然不会。因此,我在设计问题时,应当以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水平为前提,同样的问题怎样问更适合于自己的学生,只要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回答,学生的自我表现欲还是很强的,都是想被老师肯定,都想成功的。就以此课为例,重点是理解李时珍的为人,但如果我一开始就这样提问:“读了课文,你觉得李时珍是一位怎样的人物?”我想能够一针见血答出来的,不会太多,那么就要设计好坡度问题。在学习第4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回答:“李时珍投宿的是怎样的一座古寺?你能用一些词来形容吗?书上用了哪个词?同学你们能来说说自己的家吗?”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了李时珍住宿条件的艰苦。接着提问:“你愿意做这样的破庙吗?李时珍愿意吗?为什么愿意呢?读一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学生很快便明白了为了修订好《本草纲目》。紧接着:“修订好《本草纲目》,谁能得福?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一下就说出了不怕吃苦、为民造福、坚持不懈等许多词语。这一过程中,我看到的是一只只高举的小手,一双双闪烁着兴奋目光的眼睛。

第三,正确及时评判学生的回答。对于学生的回答,要进行艺术性的评价,切忌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要实事求是地给予肯定,在肯定的同时,鼓励其他学生要不甘落后,使他们相互竞争、相互比赛。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或者不会回答,老师切不可简单否定,可以给他们一些引导,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回答,此时再给他一些鼓励,肯定一下他的领悟力,他会非常激动的。再看一下他的小手,在下一次提问时,他往往会再次举起来。因为他呀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了……

实践中我体会到,一是深入地解读教材,对文本有独到的理解就能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找到最佳路径直奔教学的目标;二是教师对课堂信息的巧妙处理,把握住对话方向,轻轻一点拨,就能撞击出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吸引学生探究文本主旨。

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课堂中要扮演好这一角色:当学生精神萎靡时,努力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茫无头绪时,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以教学的热情唤起他的力量!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从学生回答的问题中听出创造。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使学生觉得我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4

一、品文字,结合联想,体会住得苦

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体会到李时珍不怕苦的精神后,引导学生思考:李时珍夜宿古寺苦在哪里?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学生能从这段文字中的“到处灰尘、断垣残壁、长满青苔、厚厚的蜘蛛网”体会到了古寺的破败,从而了解到李时珍住得苦。在这过程中,紧紧抓住“断垣残壁”一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说看到“断垣残壁”这个词,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一幅画面?这样的设计调用了学生以往的知识储备,丰富了文本。他们这样描述:我看到古寺的屋顶破了个大洞,风呼呼地吹进寺内;地上很潮湿长了许多青苔,他们只好在上面铺了些稻草作床;那古寺的门已经歪斜,窗户上糊的纸已经不在了,夜晚寒风呼呼,真冷啊!寺内到处是蜘蛛网,神像也倒塌了,可见从来没人住的。……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古寺破败不堪他们已实实在在地看到,他们俩住得苦也从中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

二、抓动词,联系上文,体会吃得苦

李时珍和他的徒弟庞宪吃得苦是学生从“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体会到的。在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一系列动词去体会。学生从“找、生”体会到寻找枯枝杂草生火遇到的困难;从“舀”字体会到连喝碗水也需要走上一段路去寻找;从“坐”想到了在家里是何等舒服;从“啃”字体会到了干粮的硬,干粮的难以下咽。当学生通过这些动词切实体会到了李时珍和徒弟查访途中吃得苦时,再请学生联系前文,告诉学生喝山泉、啃干粮已经很苦了,但即使这样,他们也是有一顿没一顿的。课文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是怎么说的?从而,引导学生从“饥餐渴饮”一词思考:“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个词,却让老师看到了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你也看到了吗?”这样,一方面学生能进一步体会他们俩的苦,另一方面则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的方法。

三、读对话,抓细枝末节,体会记录的苦

记录的条件之苦时极其容易体会的,但对于记录过程中李时珍的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的体会有难度。因此,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记录对话:

李时珍把本子摊开,拿起毛笔边忆边写:“忍冬花初开时银白色,两三天后变为金黄色,所以又叫金银花,可以解暑消热。”

“胭脂草捣烂了,可以治虫咬伤。”

“刀豆子烧成渣子吃下去,能治呃逆。”

“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拿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他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从金银花名字由来,胭脂草、刀豆子的使用方法以及末尾的一个省略号体会到的李时珍记录的内容详细且多;从嚼药草体会他记录时认真、仔细,不怕牺牲等,都是学生在品读这段文字过程中所领悟到的,如此,而得出的.结论“李时珍是个严谨认真的人”就自然不过了。这样,从多方面深入体会到了李时珍的“苦”,再抓住本文的文眼“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去体会李时珍一心为民的精神就水到渠成了。

课后思考:课堂上如何根据学生的理解层次来删减我们的预设。

在学习记录之苦时,学生已然从他不怕牺牲,咀嚼草药,辨析药性,而体会到了他一心为民的精神,是否可以把在体会到他们的苦后设计的这样一个环节“在我们看来,李时珍和庞宪四处察访药材住破庙,喝泉水,吃干粮,借月光垒砖块当桌子记录无一不苦,那他们觉得苦吗?看看他们俩怎么说的?”去掉?设计时之所以放在里面是因为,生怕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到“虽苦但值”这一层次。但课堂上学生已品悟到了,再继续这样的环节不是显得多余了吗?也有为了设计而设计的嫌疑。课堂上,我把这个环节去掉了,而是直接奔向中心“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确实,正像一些老师说的,这样的“手术”似乎使教学过程缺少了一个阶梯式的过渡,但从学生一头去考虑,他们需要这样的阶梯吗?

当然,学生的理解层次是不同的。课堂上,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过程。但重要的是,在备课过程中,预设要充分估计更多学生在各个不同理解层次上的反应,设计应是全面且循序渐进的。在教学过程中,再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作相应的调整,进行删减教学环节,也就是说,我们教学设计与教学都应是灵活多变的。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5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重难点是引领学生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文章分别从三部分入手来体会李时珍严谨认真,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在备课时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了课文,确定文章思想的主线是“以苦为乐”,整节课我也以这条主线循序渐进地安排着教学流程。

一、朗读,感悟“苦”

语文的生命是读出来,没有了读,语文实际上就是不动的文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越读越深入。如在读“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一段话时,我紧抓一个“笑”字,进行多角度点拨,学生每读完这段话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感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做主角,这样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像这样的品读在教学中有多处,我深深觉得,学生在朗读中的体验逐渐加深,感情变得丰富起来,对人物及情感的把握越来越准确。

二、想象,诉说“苦”

在学生体会了喝山泉、啃干粮已经很苦后,练习填空,让学生发挥想像:

A、这天忙着赶路,又一次错过了的客店,他们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了,他想:……

B、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起早赶路了,他想:……

C、岁月不饶人,50岁了,天天和水啃干粮,李时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

D、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他想:……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就在心目中树立起来了。

三、讨论,体会“苦”

在第二课时设计中,我紧扣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抓住了三个关键问题展开课文:

1、李时珍为什么要投宿在古寺?

2、李时珍夜宿的古寺是怎么样的?

3、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哪些事?在让学生分别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有关词句,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李时珍的生活做了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个崇高的理想。

另外,在对文章中多处景色描写在教学中显现的略轻些,如在处理时13节时,可引导学生对这处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加以引导、探究。这样教学过程不留遗憾,却又理解了文本。

第四篇:《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表现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纲目》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我反复地研究教材,发现文章的第七节,也就是李时珍夜宿古时所说的一段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

课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课文一共有十三个自然段,文章主要说明李时珍“不辞劳苦、认真严谨、为科学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而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要给万民造福。所以我把教材分为两部分来处理:第一部分1-7自然段,紧扣“苦”字,“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住得苦、吃得苦,但李时珍却“以苦为乐”,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呢?——万民造福!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通过李时珍如何记录药材并亲尝鸡肠草,感悟他科学严谨、为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而他能为科学事业不怕危险也是因为他立志为民造福!所以我以“为民造福”为中心线索,引领着李时珍“不辞劳苦、以苦为乐”和“为科学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两大版块进行教学。这样把我就把文章进行了有机地整合,既提取了文章的精髓,节省了时间,又把握了文章的中心,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出示了课文的第七节,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所说的苦,再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找描写“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教学反思《《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最后,又回到第七节,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余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教学时,文中的四处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李时珍师徒为编写《本草纲目》吃尽了千辛万苦:

1、师徒俩长年累月在外奔波;2、古寺的破败景象;

3、月下谈话的内容;

4、李时珍亲自尝草药。在学习这几部分时,我让学生自己读,大胆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例如在体会寺庙的破败时学生抓住“破败、残垣断壁、到处是灰尘”等词语体会出这是一座破败、荒凉、危险、从来没有人住的古寺;在总结李时珍师徒俩住得苦、吃得苦时,学生抓住“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词,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深入体会:是啊,他们饿了就随便啃点身上的干粮,渴了就饮点泉水,只能维持生活的最低需求;白天天一亮就去考察,直到晚上才随便找个地方住下来,有的还不如这样破败的寺庙,这就是“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词语就是对李时珍师徒俩生活最好的写照;通过李时珍的表情“笑”和他说的话“为万民造福、吃苦也值”等词语体会他“以苦为乐、造福万民”的高贵品质;

三、设置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笔调简约、朴实,所以要想深入体会人物的品格,需要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想象体会人物的品格。如在体会李时珍“不辞劳苦、以苦为乐”的精神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李时珍在采药过程中还吃了哪些苦呢?”学生充满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如“夏日炎炎下、李时珍又犯病时、在悬崖峭壁上李时珍依然坚持察访采集药材。”而他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万民得福,顿时一个吃尽千辛万苦却毫不退缩的高大的李时珍形象印在了脑海里。

第五篇:《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的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啃干粮,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教学本课,我紧扣插图,抓关键词,引导学生逐步体会李时珍的不怕吃苦、工作严谨的精神。

根据课文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写寺庙破败,目的是为了交代李时珍师徒住得苦,第二段写师徒俩的生火、烧水、啃干粮,目的是为了交代李时珍师徒吃得苦。包括后面的李时珍在月光下认真地记录,亲自尝试药性,都突出了一个“苦”。从而引出他们的不怕吃苦精神。学习他的“苦”,我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从中找出描写苦的词句,借助插图,集体交流。

交流的过程,不仅是帮助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口语表达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引领学生想象他们在上山采药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苦,学生们说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一不小心就会坠下悬崖,有的说可能会被毒蛇咬到,有的说可能会遇上大雨天,无处躲雨,有的说可能会被荆棘划伤腿。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辅以多种形式的朗读,再结合自身进行对比,加深对李时珍师徒“苦”的理解。了解了“苦”,再去了解为什么要吃苦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2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国标本第七册的一篇人物故事,课文写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修订好《本草》,带着弟子外出察访药材,深入山林错过了客店,在古寺住宿的经历,表现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我反复地研究教材,发现文章的第七节,也就是李时珍夜宿古寺时所说的'一段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我紧扣这一节,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

通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访药材,错过了客店;写古寺非常破败;写李时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写李时珍在月光下认真地记录,亲自尝试药性,都突出了一个“苦”,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这个中心。这几个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出示了课文的第七节,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所说的苦,再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找描写“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节,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余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四处内容:

1、师徒俩长年累月在外奔波;

2、古寺的破败景象;

3、李时珍亲自尝草药;

4、李时珍的话。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不怕危险、一心为民的精神境界。

在学习这几部分时,我让学生自己读,大胆地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例如:抓住“端详、扯下、嚼嚼”让学生先表演再朗读,使感情与之产生共鸣,感悟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试验的献身精神,以及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3

这篇文章对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描写,为了写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还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药草,都是为了表现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那么,如何深入文本抓住一个“苦”字,从“吃、住、行、记录”四方面去体味李时珍的这种一心为民的精神呢?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认真品读文字,并结合联想,细细体会住得苦.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体会到李时珍不怕苦的精神后,引导学生思考:李时珍夜宿古寺苦在哪里?

学生能从这段文字中的`“到处灰尘、断垣残壁、长满青苔、厚厚的蜘蛛网”体会到了古寺的破败,从而了解到李时珍住得苦。我紧紧抓住“断垣残壁”一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说看到“断垣残壁”这个词,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一幅画面?让他们去描述,体会.学生踊跃发言.

再次就是抓住课文的动词,并联系上下文,体会吃得苦.教学中让学生从“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去体会,并注意引导学生从“找、生”体会到寻找枯枝杂草生火遇到的困难;从“舀”字体会到连喝碗水也需要走上一段路去寻找;从“坐”想到了在家里是何等舒服;从“啃”字体会到了干粮的硬,干粮的难以下咽。从而,引导学生从“饥餐渴饮”进一步体会他们俩的苦,另一方面则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的方法。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4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描写的是一个他们察访药材的一个小镜头。从这个小小的镜头体会李时珍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我主抓三点:一是古寺的破败,二是在古寺和徒弟的谈话,我抓住李时珍夜宿古时所说的一句话“我们编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三是以身试药。因此,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文章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访药材,错过了客店;写古寺非常破败;写李时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充分体会他“衣食住行”之苦,文中没有描写衣之苦,设计了让学生想象会遇到那些苦,然后继续拓展还会有那些苦,体会李时珍生活的艰辛。

二、通过古寺的谈话体会李时珍一心为民的崇高思想,并通过长年累月再次体会他们的辛苦,通过“笑”字体会他们以苦作乐的精神。

三、通过鸡肠草和鹅肠草的学习理解端详,指名表演,感受李时珍严谨认真的精神,并采访学生说说为什么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以身试药,答“为了万民得福……”再次升华中心。

本片课文还涉及一个知识点,就是文中穿插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所以一上课我就出示了课文最后一段“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配上西北风的音乐,让学生读一读,说说感觉,谈谈体会。大家都感受到了阴森恐怖。在课文讲完后再次出示这段话,说说为什么在这阴森的环境下,李时珍却心似一轮圆月?体会他为编写本草纲目忘记了害怕,忘记了休息,因心中只有本草纲目,只想着一心为民。再把问题抛给学生:这段话没有写李时珍,去体会到这么多,说说环境描写的好处?总结出:能渲染气氛,更加突出主题。在文中找找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环境描写,希望同学们在习作中也能恰当的运用。

这节课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他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本课教学能让我有所长进,有所收获,很感谢广源老师认真、耐心的指导。再次说声谢谢!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5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表现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纲目》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针对今天上课情况,学校几位有经验的老师对我提了许多宝贵意见,现做如下反思:

一、板书时“苦”字的间架结构摆放不好,板书时速度过快、字迹不够工整美观。要想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苦练基本功,多练字、写好字。在此基础上,课堂教学要更加从容,课堂教学时板书要速度适中。

二、在上课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苦”展开讨论,着力让学生自读自讲,却没有让学生结合相关语句中的重点字词来理解,所以学生往往只是针对找的句子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给人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感觉。

三、在讨论完李时珍和庞宪的“苦”之后,我三言两语就将李时珍的'精神品质给总结了,然后匆匆给学生拓展李时珍的其它故事,却忽略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引领学生体会李时珍的精神品质。而分析李时珍的精神品质就要抓住关键段落第七小节来讲,我在第七小节用时过少。

四、在与学生讨论李时珍的精神品质时,学生都谈到李时珍是个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人,我就只板书了这两个词。其实,在文章的第12小节,有描写李时珍亲自品尝药草的细节,这里可以体现出李时珍是个严谨认真的人,我没有引导学生展开描述,因而没能讲出李时珍还是个严谨认真的人。

五、在课堂最后,我有意识的给学生拓展了李时珍开棺救人的故事,本意是想丰富学生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李时珍的医术高明。但所选故事与文章内容联系不大,因此给人较为突兀的感觉。其实选择古今中外其他人物的故事也无妨,只要该人物也具有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品质就行,这样就能和文章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

六、在讲读文章的过程中,我只关注文章内容,却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学语文是为了在生活中用语文。文章大范围描写人物的苦,其实最终目的就是衬托人物的精神品质。

“励进杯”赛课已经结束,老师们的热心指导让我获益良多,愿反思后再上此类课时能有所长进。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6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的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啃干粮,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在教学时我分两大块进行:

学生们在初读课文时一下就能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到古寺的'破败,从他人的朗读中,感受古寺的阴暗、潮湿、危险和荒凉等破败的场景。教学到这时,我感觉对于四年级这样的课文深层的理解,孩子们已经开始慢慢走上了轨道。

处理第二段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自学课文5—12自然段,去看看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什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感受。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立足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引导学生体味条件的艰苦和李时珍师徒不怕吃苦,为民造福,以及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课文第7自然段中有两个对比:住在破庙和住在家里,万民得福和自己吃苦。强调出自己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对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李时珍在寒冬和酷暑出外查访药材分别会遇到哪些危险。孩子们在短时间中想象说话,能把话说完整,言之有理,想象丰富合理。通过生活场景的再现加深对其理解,就避免了学生左猜右想,却答不到要点的困难处境。课文12自然段应抓住“端详”这一关键词来体会李时珍工作的严谨和一丝不苟。而“端详”体现在“扯一点嚼嚼”这是有着极大风险的,使学生加深对“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一中心的理解。

另外,在对文章中多处景色描写在教学中显现的略轻些,如在处理时13节时,可引导学生对这处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加以引导、探究。这样教学过程不留遗憾,却又理解了文本。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7

为了迎接校内公开课,我今天借班试上了《李时珍夜宿古寺》。为了促进自己成长得更快,还兴冲冲地去王宁主任那里借来了小摄像机和支架摆放在教室后面,刘芸老师则又当听课老师,又当摄影师。

课上完了,感觉不错,挺顺畅,但是一评课,我才发现自己问题太多,以至于不敢回头看自己的上课视频。不管怎样,前进的道路之所以艰辛,是因为我们在努力走上坡,收拾心情,认真总结、不断进步才是真正该做的。

听完刘老师与余老师的评课,我得到了一些启发。

一、对词语教学的把握不准

(一)对词语教学的度把握不准

我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在词语的读音和意义上,而有些要求是不符合四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的。比如说在讲解“晓行夜宿”时,很多孩子已经说出了“白天赶路晚上睡觉”的意思,也知道“晓”指白天,可是我偏要引导孩子通过与“春眠不觉晓”相联系,理解“晓”是“天刚亮”的意思。实际上字典中也明确说明“晓”是“天刚亮的时候”。看着孩子们似懂非懂的样子,我知道这个要求有点高了。四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到底在哪里?语文课程标准对三四年级的认知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但实际教学中实施起来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因地制宜。生字生词具体教到什么程度,还要靠老师的摸索与总结。我不断对自己说:“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

(二)对词语教学的方式不够熟练

这堂课,我采用的是集中展示与讲解的方式。刚刚过去的两个月,我听了很多优秀教师的课,发现很多老师采用的都是这样的方法,所以也照搬照抄。可是这样的方法不仅耽误了我很多的课堂时间,而且收效甚微。课后余美丽老师对我的课堂进行点评时说到,如果要稳扎稳打透彻讲解生词,最好的方式是随文讲解,因为课标对四年级孩子的要求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而“集中字词深入讲解”是不可取的。如果采用集中讲解的方式,那么课前一定要有“预习导航”来引导孩子自己掌握字词读音与意思,老师在上课伊始快速检查孩子的预习情况,三言两语点拨重要字词即可。由于一些实际情况,我一直没有将“预习导航”提上日程,这样耽误了些许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教学顺序把握不到位

我在备课时思考的顺序是以“苦”为核心,引领孩子分别找出“行”“住”“食”“记”之“苦”,而“记”的部分因为比较多、比较杂,所以我把“苦记”部分割裂开来,明确指出“自由朗读1~7自然段,思考李时珍苦在哪里。”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相应的内容,在此同时由于孩子找的比较乱,我并没有用ppt展示相关文字内容,也是考虑到作为新老师,课堂上可能稍显慌乱,ppt展示的经验不足,怕出问题,所以在备课时就没有准备有关ppt文字。事后我考虑了一下,ppt出示孩子们找到的文字,并把重点字词用红色标记出来,也许能够增加孩子们的印象,引起他们的共鸣,对反复品赏朗读也更有益。

那孩子们找到的关键内容比较乱怎么办呢?听课老师提出的意见是使用超链接,实际上我也经常在ppt中使用超链接,但是超链接很容易出错,所以我选择了避而不用。事后想想,我在遇到问题时没有选择迎难而上,而是逃避、退缩,也许这样的态度是个严重的错误。而且,孩子们找得乱,并不能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过程,老师应该能够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孩子化解混乱。比如说,有个孩子找到了“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他认为这是“苦行”的表现,这时,我引导同学思考: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是“苦行”的体现呢?这样,将“苦”总结为三类,有条不紊。

而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我将课文上得尤其的乱,后来总结原因,也许是因为课前准备不足,并没有预设好学生的.回答,没有做好适当的引导。所以课前准备很重要,课堂经验和必要的反思与记录也很重要。勉励自己:脚踏实地,勤能补拙。

三、课堂废话太多

从小就讨厌啰嗦的老师,没想到自己就是个啰嗦的老师。我是怎么成长为“啰嗦的老师”的呢?

这要追溯到一年前,我第一次站在小学的课堂上,讲台地下坐着的是刚从幼儿园毕业的调皮鬼们,哈着大大的嘴巴,天真无邪而又不明所以的一群孩子。我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懂什么不懂什么,只得不厌其烦地解释解释再解释,重复重复再重复,所以就成了一个总也说不完,总也不放心的老师,也就是“啰嗦”的老师。

即使是四年级,课堂上老师的很多语言孩子们并不能理解,课本里的很多情境他们并不能理解,词语用在哪里他们也不能完全搞懂,怎么办?怎么办?我不停地企图去解释。所以,我成了最“啰嗦”的老师。

没有这节公开课,也许我会在“啰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还好,余老师告诉我,认清事实多么重要,四年级的孩子只能理解这么多,不理解的讲多少遍也不能理解,理解的无需赘述。回到语文课程标准,三四年级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没有提出过多过深的要求。感谢这节课,感谢两位听课老师!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8

人人展示自己的风采,在公开课的课堂之上,可以从其他老师的身上汲取许多经验,也能够让我在教育岗位上更快地成长。要想自己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能够有所成长和进步,就要把自己所授和所学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为以后的教学铺设一条大道,总结历次公开课中的得与失。

以下我就今天的公开课所讲的内容进行反思,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得与失。

一、由小游戏导入到本课,能够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过的内容,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加深对其印象,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导入方式的新颖的。

二、学生预习的补充分。在讲课之前让学生在课下就搜集关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有关内容,但是有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这部分内容,这就要去在以后加强学生这方面的预习。学生在简介《本草纲目》和李时珍的时候,有很多的内容都非常的冗杂,没有一定的条目。

三、我想对课文中生词的理解和分析是一个亮点,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几个生词的解释能够让学生把握其中的含义从而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本次公开课所讲的内容要围绕自己科目的小课题开展。在讲授课文的时候,我明显地意识到自己所设计的内容没有符合这一要求,而把学生置在一种听讲的程度上,即使有让学生发挥的部分,也只是让学生简单的说几句,没有把这个内容落实到实处。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注意,而且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时刻考虑到学生的自主发展。把学生致力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发挥想象地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五、课文朗读形式单一。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着重讲解的时候,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读课文,这样不能了解到学生朗读的情况。如果能够让学生朗读和小组之间进行接力式的朗读,这样就会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会更愿意参与到课堂中。

六、没有把握住课文讲解的重难点。在简介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时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课文讲解的时候,让学生按照自己思路走,没有把学生置于一个发展的`主体的地位。

七、在深化主题的时候,学生根本就没有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让他们把李时珍身上所具有的精神说出来是强人所难。对重点的句子和段落进行重点的讲解,这样学生就会很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主要的中心思想。

通过各位老师的指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吸取优点,改正自身存在的缺点,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课堂,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之上发挥自己的才智,展现自己的风采,也能够让自己有所进步和提高。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9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重难点是引领学生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文章分别从三部分入手来体会李时珍严谨认真,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由于课前让学生查找了李时珍的资料。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很到位。

第一部分:因为一直忙于采集草药、寻访百姓,错过了客店,只好住在破败的古寺中,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学生们在初读课文时一下就能抓住关键词语“灰尘”、“青苔”、“蜘蛛网”体会到古寺的'破败,再次品读课文时,学生就能再次的从文字中寻求到文字的魅力,还未等我的提醒,很多学生已经等不及的要发表自己的新发现的“老师,我觉得‘到处、长满、厚厚’这些形容词更能看得出古寺的破败。”教学到这时,我就感觉到对于四年级这样课文深层的理解,孩子们已经开始慢慢得走上了轨道,而且走的还是顺利的。

古寺非常破败、李时珍师徒俩不计较,啃干粮也不在乎,最重要的是修订好《本草纲目》,体现了李时珍为民造福,学生抓住师徒俩的对话,分角色朗读,一字一读一品中告诉了我,他们已经走进了那个为民造福的李时珍。

深夜了,李时珍不顾劳累,借着月光在认真地记录白天的寻访收获,为了记载准确,不怕风险,亲自品尝草药。学习这一部分时,我抛出一个问题“你能告诉我什么?”我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让他们充分的读课文,自主学习,同时要抓住语言文字来感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来谈谈,充分给予时间来让学生之间有一个更好的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有的是告诉我了解到了有关中药的作用,有的是说当医生真不容易,而更多的孩子能够抓住课文中心体会到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严谨认真,为民造福这一中心。

文章虽然是三部分,但是紧随中心来刻画人物,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李时珍的高贵品质。在教学时紧抓中心,细细品悟,和孩子们一起受了洗礼。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0

这篇文章对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描写,为了写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还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药草,都是为了表现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那么,如何深入文本抓住一个“苦”字,从“吃、住、行、记录”四方面去体味李时珍的这种一心为民的精神呢?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认真品读文字,并结合联想,细细体会住得苦。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体会到李时珍不怕苦的精神后,引导学生思考:李时珍夜宿古寺苦在哪里?

学生能从这段文字中的“到处灰尘、断垣残壁、长满青苔、厚厚的蜘蛛网”体会到了古寺的破败,从而了解到李时珍住得苦。我紧紧抓住“断垣残壁”一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说看到“断垣残壁”这个词,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一幅画面?让他们去描述,体会。学生踊跃发言。

再次就是抓住课文的动词,并联系上下文,体会吃得苦。教学中让学生从“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去体会,并注意引导学生从“找、生”体会到寻找枯枝杂草生火遇到的困难;从“舀”字体会到连喝碗水也需要走上一段路去寻找;从“坐”想到了在家里是何等舒服;从“啃”字体会到了干粮的硬,干粮的'难以下咽。从而,引导学生从“饥餐渴饮”进一步体会他们俩的苦,另一方面则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的方法。

最后指导学生读对话,抓细枝末节,细细体会记录的苦。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记录对话:

从金银花名字由来,胭脂草、刀豆子的使用方法以及末尾的一个省略号体会到的李时珍记录的内容详细且多;从嚼药草体会他记录时认真、仔细,不怕牺牲等,都是学生在品读这段文字过程中所领悟到的,如此,而得出的结论“李时珍是个严谨认真的人”。

这样,从多方面深入体会到了李时珍的“苦”,再抓住本文的文眼“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去体会李时珍一心为民的精神。

课后我深深地思考:课堂上如何根据学生的理解层次来删减我们的预设呢?学生的理解层次是不同的。课堂上,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过程。但重要的是,在备课过程中,预设要充分估计更多学生在各个不同理解层次上的反应,设计应是全面且循序渐进的。在教学过程中,再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作相应的调整,进行删减教学环节,我们教学设计与教学都应是灵活多变的。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1

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离他们的生活是很遥远的.。我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李时珍的可贵精神,产生对这位历史伟人由衷的敬佩之情。

对于这么长的文章,在课时的划分上,出于考虑课文一些词语与药草有关,一些词语理解也比较难,如: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察访 断垣残壁 生嚼无涎 生嚼涎滑 呃逆,文章后面又有有关训练学生分段和概括大意的训练。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在训练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四句反映时间变化的句子,思考:随着时间的变化,事情也在不断发展着,引导学生概括在不同的时间段师徒俩所做:太阳下山时,错过客店,决定住破庙。夜幕降临时,饥餐渴饮,笑谈吃苦。月亮升起时,记载所得,亲尝草药。再根据这四句话把课文划分为三部分。这样,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在学习生字词和整体感知上。文章内容基本没有涉及。

《李时珍夜宿古寺》全文贯穿一个“苦”字,这个“苦”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本文的核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使一篇原本篇幅较长,内容较分散的课文有了向心力,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第二课时,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这样设计教学的

抓住李时珍的语言“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入手,让学生理解,并以此引出核心问题:李时珍说的“吃点苦”是怎样的苦。

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李时珍行得苦、住得苦、吃得苦、记录苦,再展开想象:

a、骄阳似火的夏天,李时珍师徒俩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北风凛冽的寒冬,李时珍师徒俩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大雨滂沱的黄昏,李时珍师徒俩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又是中秋月圆时,李时珍 。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通过联系说话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吃的其它苦并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在对李时珍的语言一唱三叹中,感悟人物高大的形象!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2

李时珍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耗费30年的时间,三易其稿,终于写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嘉惠后世,奠定了他作为和医圣张仲景齐名“医林二圣”的地位。《本草纲目》还先后有了日、朝、德、法、英、俄、拉丁等文字的译本,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国际影响。医圣李时珍的名字,不仅在我国医药史上闪耀着熠熠光辉,而且还不容置疑地载入了世界科学伟人的名录。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写的就是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而寻访药材的一天。李时珍的医圣风范如果用事情来一一罗列,恐怕两火车也不够装。但这篇课文把医圣的形象蕴藏在细节描写里,读来既让人感觉李时珍的亲切慈祥,又能凸显李时珍的医圣风范。

一是动作描写。

当庞宪和李时珍来到一座破败的古寺前,“李时珍轻轻推开门”。一座破败的门古寺李时珍尚且要“轻轻推开”,可见他爱惜物品的程度,万民的生命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就更不用说了。正是因为有了对万民生命的热爱,才能对一草一木一物怀着珍惜的情感。

“夜幕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论地位,李时珍在徒弟之上;论年纪,李时珍当时已经“快50岁了”,而庞宪才20多岁。但李时珍却没有摆师傅的架子,和徒弟一起去找枯枝杂草。可见李时珍是多么平易近人!

二是语言描写。

当庞宪看到房屋轮廓时,忍不住喜出望外地说:“先生,你瞧!”而此时李时珍却什么也没有说。而“近前一看”是“破败的古寺”,庞宪什么话也没说,可见失望的程度。但在这时,李时珍却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对比师徒二人的话,不难发现庞宪的乐极生悲的情感变化,而李时珍却始终波澜不惊,那时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医圣的处变不惊可见一斑。

在火边,李时珍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李时珍和徒弟为了《本草纲目》,过的是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的生活,怎能不苦?可是李时珍自己却不叫苦,反而关心的问徒弟‘觉得苦吗?’好一个体贴的师傅,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李时珍待徒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可见,他是多么体谅年轻人,关心年轻人!

听到庞宪的回答,很满意,一个“嗯”字,就包含了对徒弟的肯定,李时珍是惜字如金的人。而这样一个内敛的人在表达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时却好不含糊:“长年累月的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好一个万民得福,这就是医圣的气度,医圣的胸襟,医圣的至善之境。

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劳累奔波了一天的李时珍又说:“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的寻访所得记下来吧。”李时珍顾不得一天的.劳累,还要记录当天的寻访所得,为了早日完善《本草》造福万民,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孜孜不倦的耕耘。谁是接近上帝的人,是行者。李时珍就是这样的一个行者。

三是行为描写。

第一次出现李时珍行为描写是在师徒二人在火边啃干粮。啃的意思是用力咬,而需用力咬的原因是带的粮食风干了,硬了。可见,他们在路上察访药材的时间长了。李时珍都五十多岁了,还长年在外奔波,生活条件如此艰苦,饿了就啃些干粮,喝些凉水。李时珍从不叫苦,他那辛苦一人,造福万民的精神就在这一啃里。

当李时珍对鸡肠草和鹅长草分不开时,先“端详了”一阵,仍不能区分,就“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是药三分毒,有的药甚至还有生命危险,李时珍作为一代名医,他难道不知道吗?绝不!还有一次,李时珍为了试一试曼佗罗的药性,因为麻醉性太强,几天昏迷不醒,家人焦急万分。李时珍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药材,正是为了万民得福而持有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四是神态描写。

在破庙里的火堆边,李时珍“笑”真问庞宪觉得苦吗。好一个笑字!面对为访药材要晓行夜宿的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行之苦;面对住古寺不能洗澡,不能热水洗脚脸,没有安榻的住之苦;面对又破又脏的衣之苦;面对啃干粮,喝泉水的食之苦。面对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思之苦。李时珍却仍然能“笑”问徒弟,李时珍的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怎能不叫人肃然起敬!

五是意境刻画。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表面上看,这一段话并没有写到李时珍”。但联系全文,一推敲,我们就知道,第一句话是我们常人对阴森森的古寺的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而第二句话,正是李时珍宁静的心境写照。佛教中常以月亮来比喻世界与本性的空明澄澈,同时也是人内心“无念”的具体表现。月亮是佛性的圆满,是了悟了的透彻。作者正是借“月”释怀,将李时珍除《本草纲目》外心五杂念的医圣风范展现在我们面前。

掩卷沉思,一个鲜活的李时珍向我走来,他是慈祥的长者,他是一丝不苟的科学工作者,他是为民造福的至善者,他是孜孜不倦的行者,他是心无杂念的医者。一座刻着李时珍名字的丰碑竖在我的心中。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3

本课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塌实作风。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塌实作风。

在对于本课的理解上,我们不能孤立在局部,而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注意文中的前后联系。对于第12段的理解,如果不联系6、7段的师徒对话,不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学生也许只能停留在对嚼草举动危险性的认识,就不能挖掘到他此举的思想根源是为了“万民得福”,学生也就不能在心中树立起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课题展开学习,学着老师的方法,紧扣课题,理解文章主要写了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和在古寺里干了什么的内容。通过教学,学生学会了根据课题学习,可以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重点。养成这样的教学习惯,会对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周密性很有帮助。

但是老师在课堂上语言的引导不够,对当时人民的生活情况没有提前搜集更多的资料,使学生对当时人们生活的疾苦体会得不够深刻,以至在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时,不那么水到渠成。以后再上此类课,老师应提前做好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4

一、读苦

语文的生命是读出来,没有了读,语文实际上就是不动的文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越读越深入。如在读“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一段话时,我紧抓一个“笑”字,进行多角度点拨,学生每读完这段话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感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做主角,这样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像这样的品读在教学中有多处,我深深觉得,学生在朗读中的体验逐渐加深,感情变得丰富起来,对人物及情感的`把握越来越准确。

二、想苦

在学生体会了喝山泉、啃干粮已经很苦后,练习填空,让学生发挥想像,A、这天忙着赶路,又一次错过了的客店,他们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了,他想:……B、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起早赶路了,他想:……C、岁月不饶人,50岁了,天天和水啃干粮,李时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D、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他想:……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就在心目中树立起来了。

三、议苦

在第二课时设计中,我紧扣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抓住了三个关键问题展开课文,1、李时珍为什么要投宿在古寺?2、李时珍夜宿的古寺是怎么样的?3、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哪些事?在让学生分别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有关词句,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李时珍的生活做了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个崇高的理想。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5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记叙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啃干粮,尝草药,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教学时,我经由第一小节的赏析品读引到本文这一察访药材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接着让学生纵观全文,找到与夜有关的句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展开描述的.,进而按时间顺序展开学习,这样使文章跟清晰明了。在有了直观的整体印象后,我依据文本,从住破寺、啃干粮、尝草药、做记录这四个方面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李时珍师徒为编写《本草纲目》吃尽了千辛万苦,但是他们并不怕苦,编写时十分细心谨慎。

在学习这几部分时,我十分注重学生的读,因为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因此我让学生通过齐读、默读、个人读等等形式,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

下载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 这篇文章对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描写,为了写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还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药草,都是为了......

    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重难点是引领学生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文章分别从三部分入手来体会李时珍严谨认真,不怕吃苦,为民造福......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

    赴太原培训学习汇报课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 固隆中心小学 王海芳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抓住课文重点,体会李时珍为修订好《本......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商洛城关希望小学孙秀珍***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 一、教学内容 本篇课文需要2课时80......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铜山中心小学 李慧 [课题]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李时珍夜宿古寺》 [教材简解]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通过记事来写人的记叙文。......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的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根据时间脉络再现情景式复述课文 一、引入二、朗读课文 1、自由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对照生字表注音读准,遇到......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案例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案例 周春梅 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庙、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