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岳麓版历史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

时间:2019-05-15 10:2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上册岳麓版历史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上册岳麓版历史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

第一篇:八年级上册岳麓版历史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历史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岳麓版)

(闭卷

总分:40分 时间:35—4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共1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18分)

1.下图是列强侵华大事年代尺示意图,其中“?”(问号)处是事件和该事件的影响是()

A 辛亥革命

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鸦片战争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北伐战争

推翻了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统治 D 鸦片战争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在反对外来侵略过程中涌现了大批维护国家利益的民族英雄,下列人物及其活动不符合这一条件的是()

A

B

C

D 3..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海峡两岸都将举办庆典活动。如果要设立一个纪念馆,以纪念辛亥革命历史功绩,你认为该纪念馆应建立在哪一首义之地比较合适?()A 汉口

B 武昌

C 汉阳

D 南京

4.魏源编撰了一本书,该书的一句“师夷之长以制夷”带着理性救国的态度,写出了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这本书名是()

A 《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庶民的胜利》 D 《天演论》

5.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以历史时间为脉络,反映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009年这169年间近代、现代、当代中国的历史。第二章《热血赋》,介绍的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如果你是一位导演,你将会选择下列哪些符合第二章《热血颂》主题的图片?()

① ② ③ ④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6.2011年是伟大爱国者张学良病逝10周年纪念。

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先生在美国檀香山病逝,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发去唁电称: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张学良先生的卓越功勋和爱国风范,彪炳青史,为世人敬仰。下列事件中反映了张学良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事件是()

① 宁汉合流 ② 东北易帜 ③ 西安事变 ④ 九一八事变后命令东北军撤出东北 A ①②③

B②③ C ②③④ D③④

7.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以前我国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艰难探索活动。纵观这些探索活动,中国近代化过程的实质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就学习内容而言,主要经历了以下变化()

A由学习西方政治—学习西方器物(科技)—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B由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学习西方政治—学习西方器物(科技)C由学习西方器物(科技)—学习西方政治—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D由学习西方器物(科技)—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学习西方政治

8.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朝历代不断加强对台湾管辖。17世纪以来台湾面临西方殖民者的侵占,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到了近代台湾经历了割占——回归——分离的历程。这一“历程”分别与下列哪些战争有关?()① 鸦片战争 ② 甲午中日战争 ③解放战争 ④抗日战争 ⑤抗美援朝战争 A ①②③ B②④③ C②③④ D②④⑤

9.“世界最难”宜万铁路(如下铁路示意图)于2010年12月22日通车,最后240米耗时1年,事实上,这条路101年前就开建了,前身是詹天佑主持修建的川汉铁路。由詹天佑独立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A.正太铁路

B.京张铁路

C.淞沪铁路

D.粤汉铁路

第II卷

选择题(共22分)

10.(亮点题)近代化(现代化)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思想上的民主化、社会法制化以及人们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探索活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8分)

(1)1910年是孙中山(如右图)逝世85周年,19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海峡两岸都展开了纪念庆典活动。简要概述孙中山的主要革命贡献(1—2例即可)。孙中山临终遗言“革命尚未成功”的依据是什么?海峡两岸将举办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纪念庆典活动有何现实意义?(5分)

(2)国共两党是怎样应对“魔爪”的凶残? 维护中日关系健康发展是两国人民的共同任务,自中日之间发生撞船事件后,有人主张“抵制日货”来表达反日情绪,你是怎样看待的?(3分)

11.(亮点题)阅读下列材料:(7分)

举世瞩目的中国上海世博会闭幕式于2010年10月31日晚上8时在世博文化中心举行。上海世博会闭幕式是中国在世博会上给世界的最后印象。回首上海世博会和上海历史变迁,再现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曲折的复兴之路。

材料一:1843年11月17日,首任英国驻沪领事巴富尔抵达上海到任,标志上海正式开埠。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的洋务派创办了军事工业。由于在中国缺乏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固基础而困难重重:经费来源枯竭,原料、燃料供应不上,技术落后、人材缺乏等等,这使洋务派意识到必须是 “由富而强”,“寓强于富”。从70年代开始,洋务派“自强”兼及“求富”,在继续筹办军事工业的同时,着手筹办交通运输、采矿、冶炼、纺织等民用工业。洋务派为了挽回沿江沿海的航运业,抵制外轮的侵夺,李鸿章于1872年在上海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它是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民用企业。

材料二:1915年夏天陈独秀从日本回上海后,便开始准备筹备《青年杂志》,几经商议后由群益书社出版《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创刊词《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点要求,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9年6月3日以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1920年9月1日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北京编辑部被取消,改由新青年社发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刊物。

材料三:五四运动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直探寻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之路,国共合作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探索革命道路历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上海最早开埠通商始于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体现了洋务派创办洋务哪一口号?结合材料,概括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主要目的。(3分)

(2)材料二中《新青年》在思想上的宣传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记载了上海发生的哪几件大事?(2分)

(3)材料三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由国共合作到独立走上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转变。简述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上进行了哪些曲折斗争?(2分)

12.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传统,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了独立、自由、和平,抛头颅、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篇章。下列图片分别反映了相应的四个重大历史事件,结合这些事件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7分)

①奋勇冲向敌舰的致远舰

②群众欢迎北伐军

③ 彭德怀在前线指挥作战

请回答:

(1)上述图片反映的事件分别是什么?(2分)

(2)图①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最终以失败结束,请简要说明最主要原因。图②、图③所反映的事件取得重大胜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3分)

(3)图③事件胜利有何意义?结合图②、图③事件的结局说说你有何认识?(2分)

第二篇:2010-2011学年八年级上册岳麓版历史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

(岳麓版)

(闭卷

总分:40分 时间:35—40分钟)

命题人:湖北黄冈华英学校

夏杰

第I卷

选择题(共1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18分)

1.下图是列强侵华大事年代尺示意图,其中“?”(问号)处是事件和该事件的影响是()

A 辛亥革命

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鸦片战争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北伐战争

推翻了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统治 D 鸦片战争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在反对外来侵略过程中涌现了大批维护国家利益的民族英雄,下列人物及其活动不符合这一条件的是()

A

B

C

D 3..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海峡两岸都将举办庆典活动。如果要设立一个纪念馆,以纪念辛亥革命历史功绩,你认为该纪念馆应建立在哪一首义之地比较合适?()A 汉口

B 武昌

C 汉阳

D 南京

4.魏源编撰了一本书,该书的一句“师夷之长以制夷”带着理性救国的态度,写出了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这本书名是()

A 《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庶民的胜利》 D 《天演论》

5.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以历史时间为脉络,反映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009年这169年间近代、现代、当代中国的历史。第二章《热血赋》,介绍的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如果你是一位导演,你将会选择下列哪些符合第二章《热血颂》主题的图片?()

① ② ③ ④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6.2011年是伟大爱国者张学良病逝10周年纪念。

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先生在美国檀香山病逝,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发去唁电称: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张学良先生的卓越功勋和爱国风范,彪炳青史,为世人敬仰。下列事件中反映了张学良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事件是()① 宁汉合流 ② 东北易帜 ③ 西安事变 ④ 九一八事变后命令东北军撤出东北

A ①②③

B②③ C ②③④ D③④

7.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以前我国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艰难探索活动。纵观这些探索活动,中国近代化过程的实质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就学习内容而言,主要经历了以下变化()A由学习西方政治—学习西方器物(科技)—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B由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学习西方政治—学习西方器物(科技)C由学习西方器物(科技)—学习西方政治—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D由学习西方器物(科技)—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学习西方政治

8.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朝历代不断加强对台湾管辖。17世纪以来台湾面临西方殖民者的侵占,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到了近代台湾经历了割占——回归——分离的历程。这一“历程”分别与下列哪些战争有关?()

① 鸦片战争 ② 甲午中日战争 ③解放战争 ④抗日战争 ⑤抗美援朝战争 A ①②③

B②④③ C②③④ D②④⑤

9.“世界最难”宜万铁路(如下铁路示意图)于2010年12月22日通车,最后240米耗时1年,事实上,这条路101年前就开建了,前身是詹天佑主持修建的川汉铁路。由詹第一条铁路干线是()A.正太铁路

B.京张铁路

C.淞沪铁路

D.粤汉铁路

天佑独立设计和修筑的

第II卷

选择题(共22分)

10.(亮点题)近代化(现代化)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思想上的民主化、社会法制化以及人们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探索活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8分)

(1)1910年是孙中山(如右图)逝世85周年,1911年是辛亥革峡两岸都展开了纪念庆典活动。简要概述孙中山的主要革命贡献中山临终遗言“革命尚未成功”的依据是什么?海峡两岸将举办年纪念庆典活动有何现实意义?(5分)

(2)国共两党是怎样应对“魔爪”的凶残? 维护中日关系健康发展是务,自中日之间发生撞船事件后,有人主张“抵制日货”来表达反日的?(3分)

11.(亮点题)阅读下列材料:(7分)

举世瞩目的中国上海世博会闭幕式于2010年10月31日晚上8时在世博文化中心举行。上海世博会闭幕式是中国在世博会上给世界的最后印象。回首上海世博会和上海历史变迁,再现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曲折的复兴之路。

材料一:1843年11月17日,首任英国驻沪领事巴富尔抵达上海到任,标志上海正式开埠。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的洋务派创办了军事工业。由于在中国缺乏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固基础而困难重重:经费来源枯竭,原料、燃料供应不上,技术落后、人材缺乏等等,这使洋务派意识到必须是 “由富而强”,“寓强于富”。从70年代开始,洋务派“自强”兼及“求富”,在继续筹办军事工业的同时,着手筹办交通运输、采矿、冶炼、纺织等民用工业。洋务派为了挽回沿江沿海的航运业,抵制外轮的侵夺,李鸿章于1872年在上海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它是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民用企业。

命爆发100周年,海(1—2例即可)。孙辛亥革命爆发100周两国人民的共同任情绪,你是怎样看待

材料二:1915年夏天陈独秀从日本回上海后,便开始准备筹备《青年杂志》,几经商议后由群益书社出版《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创刊词《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点要求,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9年6月3日以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1920年9月1日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北京编辑部被取消,改由新青年社发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刊物。

材料三:五四运动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直探寻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之路,国共合作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探索革命道路历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上海最早开埠通商始于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体现了洋务派创办洋务哪一口号?结合材料,概括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主要目的。(3分)

(2)材料二中《新青年》在思想上的宣传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记载了上海发生的哪几件大事?(2分)

(3)材料三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由国共合作到独立走上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转变。简述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上进行了哪些曲折斗争?(2分)

12.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传统,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了独立、自由、和平,抛头颅、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篇章。下列图片分别反映了相应的四个重大历史事件,结合这些事件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7分)

①奋勇冲向敌舰的致远舰

②群众欢迎北伐军

③ 彭德怀在前线指挥作战

请回答:

(1)上述图片反映的事件分别是什么?(2分)

(2)图①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最终以失败结束,请简要说明最主要原因。图②、图③所反映的事件取得重大胜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3分)

(3)图③事件胜利有何意义?结合图②、图③事件的结局说说你有何认识?(2分)

2010年秋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模拟题参考答案

1.D

2.B

3.B

4.B

5.C

6.B

7.C

8.B

9.B

10.(1)孙中山的主要贡献:创建了中国同盟会、制定了三民主义革命纲领;领导了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创建了黄埔军校,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任2例即可)依据: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现实意义:(开放性答题)纪念革命先烈、激励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开创海峡两岸合作新局面,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等等。

(2)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夺取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看法:(开放性答题)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维护和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抵制日货”有爱国的一面,但这种狭隘的民族爱国情怀不值得提倡,应理性爱国!11.(1)《南京条约》“求富”。目的:补充军事工业的资金不足,为军事工业提供原料、燃料;抵制外国的经济掠夺;“寓强于富”等。

(2)由前期宣传“民主”、“科学”到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3)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红四军;开展土地革命、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确立了党的正确领导等。

12.(1)甲午中日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

(2)图①事件失败的主要原因: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对外执行避战求和的投降路线等。图②、图③事件取得胜利的共同原因:战争的正义性;国共两党合作抗战;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与支持;苏联等国际援助(回答1点即可)。

(3)图③事件取得重大胜利的主要意义: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对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类似亦可)认知:国共合作、民族团结是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国共合作则民族兴,对抗则俱损!(类似亦可)

第三篇: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东晟中学:杨业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时]

第1课

鸦片战争

[课标内容](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解答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增强学生的概括与归纳能力。

(2)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感知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林则徐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以及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经过和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积累有关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结合时代背景学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逐步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指导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逐步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是一种罪恶的掠夺手段,表明资本主义侵略的贪婪性和侵略性。

(2)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3)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的崇高精神;清政府的动摇不定、妥协求和,暴露了清政府统治者的腐朽本质。

(4)吸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的影响。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历史知识,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

导入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

2、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

3、林则徐虎门销烟

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2、中国军民的英勇斗争

三、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2、《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3、鸦片战争的影响

[小结] 回顾鸦片战争的过程,点明本课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第2课时] 第2课 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课标内容](1)知道太平军抗击洋队的事迹。

(2)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将《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示意图》变成简表,培养学生制作历史简表与寓史于图的基本技能。

(2)要求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的主权和领土,以及外国侵略势力到达的地区,初步形成一定的对历史知识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通过听、看、议,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是西方侵略者的贪婪和清政府的 2

落后,落后必然要挨打)。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积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外国侵略者的暴行和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政府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的理解。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逐渐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和制作表格的方法,并逐步感知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激发学生对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并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认识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和光荣传统。

[重点和难点] 重点:火烧圆明园。

难点:在于如何认识俄国“蚕食鲸吞”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过程以及如何认识俄国与英法对中国侵略的方法方式与追求目的的差异性。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主要由学生读、看、议、说,来了解这一时期的主要史实,然后由教师点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关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教师提问:哪一位同学从电影、电视或者课外书籍中,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学生读和议为主:读圆明园的宏伟壮观,议“痛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教师点拨:除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外,还有一个趁火打劫的国家得益最多。过渡到第二部分。

(4)关于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主要通过学生看图来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遣责沙俄野蛮割土占地。

(5)太平军抗击洋枪队,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教师讲故事来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小结] 第二 次鸦片战争是英法直接出兵,俄、美积极参与的又一次侵华战争,它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的半殖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太平军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英雄气概。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第3课时] 第3课

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战争

[课标内容](1)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2)讲述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3)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评价左宗棠,培养学生辩证唯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收复新疆与甲午战争与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综合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通过比较《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危害,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4)通过观察《奋勇冲向敌舰的致远舰》图和《时局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看图说史能力;通过观察《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和《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示意图》,培养学生正确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血战黄海的史实,积累对近代民族英雄的认识,理解中国近代爱国主义以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为重要内涵,学会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学习优秀品质以完善人格的方法。

(2)感知新疆危机、甲午战争、瓜分狂潮等史实,积累对19世纪晚期时代特征的认识,理解当时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会从宏观高度把握时代特征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疆危机、甲午战争和瓜分狂潮是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由此进一步认识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外部根源。

(2)制度落后、国力衰弱和投降路线是中国近代对外战争失败的内部根源。由此进一步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和提高综合国力的信念。

(3)认识近代日本是一个富有侵略性的国家,并且十分残忍,增强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警惕性。

(4)通过左宗棠收复和开发新疆、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的史实,认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学习左宗棠、邓世昌等近代民族英雄坚决反击外来侵略,维护中家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左宗棠收复和开发新疆;(2)邓世昌黄海血战。

难点:(1)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2)《马关条约》。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左宗棠收复新疆

感知历史:教师指导学生通读本目教材,并使用课件讲述基本史实。

探究问题:(1)19世纪六七十年代哪些外国势力侵略新疆?目的是什么?(2)左宗棠是怎样收复新疆的?为什么他能收复新疆?(3)左宗棠为开发新疆做了哪些贡献?(4)伊犁是哪年收回的?(5)新疆在哪一年建省?新疆建省有何意义?

实践创新:(1)“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赢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赞扬了左宗棠的哪些功绩?(2)你怎样评价左宗棠?(3)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这一点。

二、黄海大战

感知历史:先指导学生通读本目教材,再用课件讲述本目史实。

探究问题:(1)甲午中日战争哪年爆发?为什么称为甲午战争?(2)日本为什么要挑起甲午战争?(3)讲述黄海大战中邓世昌血战的主要事迹。(4)甲午中日战争哪一年结束?结束的标志是什么?(5)中国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败给日本?

实践创新:(1)邓世昌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观察《奋勇冲向敌舰的致远舰》图,描绘该图反映的战场场景。(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沉痛教训?(4)谈谈你对旅顺大屠杀的看法?(5)根据《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讲述战争的主要过程。

三、中日《马关条约》

感知历史:指导学生通读本目教材,用课件讲述本目基本史实。

探究问题:(1)《马关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清政府派谁签订的?(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相对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哪些进一步的危害?(3)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表现在哪些方面?(4)租借地、势力范围是什么意思?(5)“门户开放”的含义是什么?美国为什么要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实践创新:(1)有人说《马关条约》是中国近代最严重的卖国条约之一,对中国祸害深远,试用史实说明。(2)观察《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示意图》,讲述英国是怎样一步一步侵占香港地区的?香港哪一年回归祖国?香港的割让与收回的过程说明了哪些道理?(3)观察《时局图》,谈谈你的感想。

[小结] 通过提问,以师生互动方式进行。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第4课时]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内容](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史实。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扶清灭洋”、义和团失败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通过观察《义和团运动形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3)通过对畅想天地栏目中材料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提炼信息和正确评价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八国联军侵华暴行、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争、《辛丑条约》等史实,深化对中国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时代特征的认识,理解当时民族危机的全面加深与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活动,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

(3)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国近代重大的国耻,由此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而贪婪的本质,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重要根源之一,从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2)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又一次伟大的抗争,义和团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值得弘扬。

(3)抗击八国联军的失败,说明在综合国力落后的形势下,落后阶级领导的采用落后观念与斗争方法的反侵略斗争是无法抵挡用强大的物质力量和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侵略者的;进一步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决心,培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学习先进、勇于革新的思想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辛丑条约》。

难点:义和团运动。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读、讲、议、评”四步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引导学生回顾上课内容,然后教师指出: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列强对中国的新侵略——八国联军侵华,以及中国人民的又一次伟大抗争——义和团运动。

导入新课 一、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读:要求学生阅读本目内容,观察《义和团的旗帜》图。

讲:请学生来讲:(1)义和团的前身叫什么?在哪一带活动?参加者主要是些什么人?他们是怎样开展活动的?(2)义和团运动是哪一年在山东兴起的?旗号是什么?说一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时的两件大事。(3)针对义和团运动兴起,清政府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此后,义和团得到怎样的发展?

议:(1)

19、20世纪之交,为什么会爆发义和团运动?(2)为什么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爆发?(3)你怎样看待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4)清政府为什么对义和团由镇压改为招抚的政策?

评:(1)分析义和团爆发原因和在山东兴起的原因,要结合已学知识和时代背景去分析,着眼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2)评价“扶清灭洋”口号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3)分析清政府招抚义和团的原因,可以从清政府与义和团和列强的三角关系,来看政策选择的可能性。

2、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读: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内容。

讲:讲学生讲一讲:八国联军是什么时候发动侵华战争的?参加联军的是哪八个国家?

议:(1)八国联军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的参加国中,哪一国对中国侵略时间最长?哪一国侵占中国领土最多?哪两国侵略中国的开始时间也比较早?还有哪两国侵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19世纪末示开始起步,但来势凶猛?

评:分析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可以从根本原因的借口两层次进行;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深入趋势和要求来看根本原因,从义和团运动兴起看侵略的时机和借口。

二、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1、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

读:要求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及相关图片。

讲:(21)义和团与清军抗击八国联军有哪三次重大战役?(2)要求学生依照地图讲述八国联军的入侵路线和大致经过。(3)你们还了解哪些抗击八国联军的故事,将你感触最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议:(1)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失败?(2)有人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只是由于武器不良之故”。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说说理由。(3)义和团运动有哪些功绩和教训?

评:(1)分析失败原因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进行,也可以从综合国力的强弱、文明程度的高低、组织战争的水平三个层次着手。(2)分析教训应从失败原因进一步引申,立意应在怎样才能避免失败,走向成功。

2、八国联军的暴行

读:要求学生阅读本目教材内容。

讲:(1)请学生讲讲史海拾贝栏目里的故事。(2)请学生讲讲八国联军的其它暴行。

议: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暴行后,你有何感想?

评:对八国联军暴行感受,可从三个角度谈:对其本质的认识、对其影响的认识、对其教训的认识。

三、《辛丑条约》

读:指导学生阅读本目教材内容。

讲:(1)《辛丑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有哪11个国家强迫中国签订?(2)为什么这个条约抵消《辛丑条约》,这个条约的赔款叫庚子赔款?(3)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议:(1)近代以不定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的有哪些?哪个条约中的赔款最多?(2)《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小结] 根据板书所列问题,师生互动进行。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

[第5课时] 第5课

洋务运动

[课标内容](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的民用工业。

(2)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理解洋务派、近代企业、新式海陆军的内涵,培养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2)通过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会遇到哪些困难及思考当时中国除向西方学习外还有没有别的强国之路的问题,培养切入历史情景进行合理想象的能力。

(3)通过对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

(4)通过评价洋务运动与李鸿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陆军建立、介绍西学与兴办新式学堂等史实,积累对洋务运动的认识,理解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并启动了中国近代化。

(2)学会从生产力标准和从人类文明演进高度运用历史标准去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

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中国由封建王朝发展模式向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社会转型中,洋务运动作了最初的努力,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由此培养顺应历史潮流、积极追求进步的精神。

(2)学习洋务派敢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3)洋务运动的失败在于改革未触动封建体制,由此认识到实行体制创新和建立近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洋务派的出现;近代工业的创办。

难点: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对李鸿章的评价。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洋务派的出现

1、洋务派产生的时间

2、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3、洋务派的主张

4、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区别

二、近代工业的创办

1、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

2、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

3、新式海陆军的建立

4、介绍西学与兴办新式学堂

三、洋务运动的作用

1、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其教训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小结] 以师生互动方式进行。

提问1:什么时候,洋务派出现,洋务运动兴起?

提问2:洋务派代表人物有哪些?洋务派的主张是什么?

提问3: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可以分哪两个阶段?各阶段分别提出了什么目标?创办哪些著名企业?

提问4:洋务派除了兴办近代工业外,还开展了哪些方面的活动?

提问5:洋务运动有哪些进步作用?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公车上书、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以及戊戌变法的内容等历史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和历史文献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找出戊戌变法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改良运动,是进步的,爱国的。从而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及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重点的突破:运用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等人的活动入手,结合问题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内容。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

难点的解决:先让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讨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后我再加以引导,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教学方法】 讲授法 阅读指导法 探究法 提问启发法 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资源】

1、含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图片的演示文稿;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学生编排历史短剧 【板书设计】

维新变法拉开序幕

公车上书(1895年)

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及其机关报——强学会、《中外纪闻》 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及结果

戊戌变法

1898年6月—9月

(百日维新)

第6课

戊戌变法

1、维新变法拉开序幕

2、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3、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及其结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是通过介绍当时中国社会背景而进行导入的,但也可以让学生作复习小导师自行导入,不过我认为第一种还是比较好的,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了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便于解决重点和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我国一部分先进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运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

一、维新变法拉开序幕

设计思路:在讲第一部分维新变法拉开序幕时,先打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让学生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的资料,我认为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并为下一步讲授开展变法的原因做好铺垫。关于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很容易找出答案,即“公车上书”。随后教师设问:康、梁等人为什么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外,还要求变法?学生展开讨论,并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康、梁等人的思想主张两方面得出结论。接着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我们能通过这件史实学习到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时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我认为第一部分这样设计,可以达到既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维新变法的开始——“公车上书”1895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图片

学生介绍两人的资料,教师总结: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本主义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然后设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导入“公车上书”学生介绍“公车上书”的过程,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变法维新运动拉开序幕。随后设问:同学们结合所学内容,想一想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原因都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1)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2)清朝统治阶级腐朽无能,一味妥协退让(3)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日益高涨

(4)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也要求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提高自身地位

2、“公车上书”的结果

学生回答完公车上书的结果后,教师提问:公车上书这件事反映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什么样的精神?学生讨论后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为开展维新变法运动进行了哪些活动?” 进而导入 第二目

教学反思:通过实际授课,我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课下查找的资料也特别多,但是如果教师不在上课之前对资料进行筛选的话,很容易出现用时过长的情况,因此 11

必须提前精选学生资料。一切以教学需要为目的。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设计思路:第二部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我计划的授课时间较少,主要让学生围绕“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又进行了哪些工作?”这个问题自学,最后教师再总结维新派为了扩大政治影响和舆论宣传,先后创办了多份报刊和政治团体。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外纪闻》和强学会,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中外纪闻》是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是,这部分内容重点不多,只要学生掌握几个知识点就可以了。

1、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及其机关报——强学会

《中外纪闻》

根据导入第二目所提的问题,学生首先自己阅读课文相关内容,然后回答:“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又继续创办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和团体,其中有《中外纪闻》和强学会。教师紧接着提问,康梁二人的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教师小结:我们知道维新变法运动从一开始就遇到重重阻力,因而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更是极为曲折,提问:维新变法运动遇到哪些阻碍?

2、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在讲到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时,我先让学生结合当前的改革开放政策来思考康有为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并谈谈自己的感想。最后小结:通过论战,维新派在舆论上占据主动,并且成功的说服了当时的光绪皇帝。为戊戌变法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进而导入第三目。

教学反思:这一部分内容不是本课重点,因此不要耗费太多时间,而学生在回答“结合当前的改革开放政策来思考康有为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并谈谈自己的感想。“这个问题时,集思广益。有的同学举例:“深圳从过去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就是靠我党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这说明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政策和制度也应该随之发展和完善,以适应当今国际形势的需要,康有为等人提出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通过这个问题,可以把历史和政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也能从侧面看出,现在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和开阔。

三、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及其结果

设计思路:第三部分维新变法中的重要事件------“戊戌变法”是本课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的突破重点和难点。我让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讨论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为更好的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及失败原因做好铺垫。学生讨论非常热烈,各种思维火花不断迸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变法的进步性在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了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两大方面,局限性表现在:“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和“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随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表演“袁世凯告密,谭嗣同就义”一段历史短剧,让学生深入思考,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谭嗣同就义到底值不值得?到了这个时候,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本课达到高潮。

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1898.6-9

首先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戊戌变法的基本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内容逐条讨论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变法的进步性在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了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两大方面,局限性表现在:“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和“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

2、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这一部分的处理方法,可以先由学生表演“袁世凯告密,谭嗣同就义”一段历史短剧,然后让学生深入思考,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谭嗣同就义对中国人民探索救亡图存道路有何贡献?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得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1)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阶级中顽固派的利益(2)顽固派的实力强大(3)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力量较弱。(4)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随后,我再设问: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充分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后回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关于“谭嗣同英勇就义对中国人民探索救亡图存道路有何贡献”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通过戊戌变法的进步性方面来思考这一问题。

教学反思: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来烘托主题,如表演历史剧、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都是不错的方法。但是必须注意理清授课思路,合理设置问题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小结:

我们本课的重点就是维新变法的意义及影响。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而且维新派没有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位没有实权的皇帝,反之,顽固派实力较强,又拥有军权。所以失败是必然的。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一场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进步的、爱国的。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谭嗣同等人的血没有白流,他唤醒更多的中国人去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为后来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清政府统治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关于辛亥革命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来学习。至此课文内容就全部讲完了,为了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串联和记忆,我编了一段顺口溜:

《马关条约》传北京,公车上书变法请。康梁二人劝皇帝,维新变法终实行。

慈禧太后法政变,百日维新遭劫难。六位君子扬浩气,救亡图存更兴起。

第7课 辛亥革命

探究预习提纲: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历史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文,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

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教学准备〗

1、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是它最终结出的硕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 14

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准备――爆发――结果。

2、教具准备:借用王朝杰老师自制教具《武昌起义的旗帜》,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

第8课 新文化运动

[课标内容]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关作者的有关作品,查找相关资料,开展展示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恰当地选择、整理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情况,能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学习他们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献身的精神。

〖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情况,由三个代表人物和三个代表内容组成: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口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推动新文化运动向前发展。教材内容的安排可以说是提纲挈领,独具匠心。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解放运动,为中国社会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教材通过选取三个代表人物来表现这一历史事件,既可以让教材内容形象化、富有趣味,又可以让学生掌握通过了解代表人物把握历史事件的方法。在处理教材时,拟以代表人物为基础,弄清人物与事件的联系、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再通过一系列活动,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程标准描述可以看出,本课内容大都属于“列举”“知道”“了解”层面的要求,目标不难达到。所以尝试性地把这节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设计成了以历史活动为主的课,把学习的重点由获取知识转向发展学生阅读、组织、合作、交流等多种历史学习能力和形成一定认识上。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是“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15

小组、“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陈独秀”小组、“白话文的倡导者――胡适”小组、“新文学的巨匠――鲁迅”小组。先提前安排任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预习课文,搜集资料,准备展示。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真正变成学生交流、展示与发展的平台。但由于本课本来就是一节知识课,所以展示交流活动并不是本节课的惟一内容,我把这节课设计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创设问题情景,交代事件背景阶段。先创设辛亥革命后中国并没有走上真正的民主与富强、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仍是一片黑暗的情景,后提出假设:“假如你生活在这个时代,面对这种情况,你该怎样做?”引导学生思考,目的是再现新文化运动发起的背景,让学生明白新文化运动是中华儿女在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又一次寻求中国新出路的运动,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场”。第二阶段是历史情景展现阶段。这一阶段是本节课的重点,四个小组的成员分别利用图片、音像、多媒体或其他手段,展示各自内容,规定每组展示时间不得超过8分钟。第三阶段是课堂学习总结阶段,通过教师、学生两方面的评价,总结学习活动中的得失,适当指出在学习中的盲点,再出示由教师设计的本课知识结构卡片,师生共同完成,从而完成对本课知识上的总结,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卡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本课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在教学中让三个小组完成这些内容。这样,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这些代表人物,更深刻地理解代表作品。最后通过总结、填知识结构卡片,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全面整体的掌握。

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为了让学生通过代表人物认识事件,再分析该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我将设置历史问题情景、指导学生查找文献资料、指导纵向比较历史现象等,还尝试性地设立了“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小组,使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学习氛围

师:边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残破、黑暗、混乱的图片,边用富有激情的语言介绍: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但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实现,中国社会仍是一片黑暗:袁世凯依靠武力和政治欺骗,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来还一度恢复帝制;国内军阀割据和混战愈演愈烈;思想界还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国家形势越来越乱!同学们,如果你生在这个时代,面对这种局面,你有什么感受?你又将怎样做呢?

生:思考,回答。

师:相机点拨,引出本课。

面对越来越乱的国家局势,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接触西学、学习西学的同时,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认为中国要有一个“文艺复兴”运动,于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场革命,与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斗争,解放人民的思想。(投出动态效果的课题)

二、再现历史人物风采,感受新文化运动盛况

师:接下来是我们展示交流活动成果的阶段,请同学们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笔 16

记。首先请“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小组展示,大家掌声有请。

第一小组主持人:(多媒体出示解说内容,并有感情地解说)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前后文化运动的统称。它产生在辛亥革命后是有历史原因的„„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而后以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为这场运动的主要代表。这场运动中的重要人物还有钱玄同、王敬轩、沈尹默、李大钊、高一涵等人(屏幕投出相关人物图像)

„„

第一小组主持人:介绍由本组主办的历史小报“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投影投示)

第一小组主持人:最后是我们搜集的历史记录短片《新文化运动》,请大家欣赏。

师:感谢第一小组精彩的展示,接下来请“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小组展示,我们掌声有请。

第二小组主持人:同学们,谈起新文化运动,我们会不由地想起一本杂志――《新青年》,提到《新青年》,又不能不说它的创办者――陈独秀。今天,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吧。(投出《新青年》与陈独秀,有感情地介绍)

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人。„„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发表了《敬告青年》《一九一六年》《吾人最后之觉悟》《宪法与礼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再论孔教问题》等文章,攻击专制统治,提倡共和立宪,批判孔孟纲常礼教,指斥忠孝贞节等都是奴隶道德,宣传人权与科学,表现了大无畏的创新精神。接下来请欣赏我组同学朗读的有关他的文章片断:

同学甲:(激情朗读)“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同学乙: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文学》中,这样评价陈独秀:“„„文学革命的进行,最重要的急先锋是他的朋友陈独秀。陈独秀接着《文学改良刍议》之后,发表了一篇《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子„„”

第二小组主持人:一个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到后来却没能跟得上历史发展的步伐,犯了历史错误,这确实让人感到痛心和惋惜。大家又有什么感受呢?可以谈谈吗?

生:思考,回答。

师:古语说:“人孰能无过”,但“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也为他坚持错误感到惋惜。他的经历的确值得我们思索啊。下面将要展示的是“白话文的倡导者――胡适”。第三小组主持人:(投影出示胡适像,有感情地解说)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

1910年赴美留学,《新青年》问世不久,正在美国忙于写毕业论文的他,抽时间翻译了一篇俄国小说《决斗》,发表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上,这是《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1917年回国以后,胡适先后在《新青年》 17

上发表倡导文学改良的文章和通讯,成为《新青年》颇有影响的重要撰稿人之一。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

新思潮、新文学的反封建内容需要新的形式去适应,白话文的提倡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他还率先尝试用白话写诗,中国第一首白话诗就是他写的《蝴蝶》,请欣赏:

同学二人:(有感情地朗诵)

蝴 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天,天

孤单。

――1917年2月

第三小组主持人:

胡适不仅自己在倡导白话文方面身体力行,而且在课堂上言传身教,不遗余力。

同学甲:上台讲胡适让学生用文言文拟电报稿的故事。

师:感谢同学们的展示。尽管这位白话文的倡导者后来也未能走向我们期望的道路,但他在倡导白话文方面的确功不可没。下面请第四小组的同学展示“新文学巨匠――鲁迅”的风采。

投影出示鲁迅像与《自嘲》中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第四小组主持人:提起鲁迅,人们没有一个不知道的。上学期咱们还在语文课上学习了他的《鲁迅自传》一文,深切感受了他彻底反封建、反压迫,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今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文化伟人,聚焦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经历,感受他的风采。

同学甲:上台展示自己按课文内容提示刻出的三枚图章:“文章误我”“戛剑生”“戎马书生”,并用自己的话解释鲁迅当初刻三枚图章的用意。

同学乙:有感情朗读《狂人日记》片断。

第四小组主持人:上面同学朗读的是鲁迅在191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中的片断,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在小说中愤怒地揭露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吃人的真面目。之后,他又创作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白话小说,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下面是我们创作的短剧《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请欣赏。

同学五人:表现如下场景:

场景一:夜深了,在昏暗的灯光下,鲁迅正奋笔疾书;

场景二:鲁迅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编辑《新青年》;

场景三:鲁迅在大学课堂上对青年讲学,并寄厚望于青年。

第四小组主持人:最后是鲁迅知识竞答,请同学们积极参与。(投影出示试题)

1.《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中的狂人最后发出了的呐喊。

A.救救我 B.救救孩子 C.我不疯狂 D.别再吃人了

2.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把反封建的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典范。他在这一时期写的小说一般收录在。

A.《朝花夕拾》 B.《彷徨》 C.《呐喊》 D.《二心集》

三、总结展示活动,形成知识体系(师生共同完成知识结构卡片。)

作业

1.请把你对三位代表人物的感受写成一篇小论文,交给老师。

2.制作好本课的知识结构卡片,贴在课本上。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

〖课程准备〗

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师拟好的专题,分组选题,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工作,在课堂上表达观点、质疑解疑,增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选取优秀的影视片断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通过课堂学习展示活动,掌握重点内容,培养能力,培育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地不妥协”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教材分析〗

本课题的主旨是“五四运动”这一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开端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篇章,改变了20世纪的中国命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初步理解“五四精神”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学习五四青年优秀的精神品质,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同时了解关于五四爱国运动的一些基本史实。

难点 初步理解“五四精神”,并将它们融入到内心世界。〖教学方法〗

在师生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学习展示活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以下几个专题供学生分组准备、探究、汇报:

(1)整理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发展的线索;

(2)介绍五四运动发生、发展的有关情况;

学生准备

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整理。

2.由科代表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7~10人为一小组,对老师提供的几个主题进行分配,合理分工后着手准备汇报材料。由同学们推选主持人,准备课堂学习活动的主持事宜。

3.搜集资料,准备与本课题时段有关的历史小故事。

4.通过搜集阅读资料、请教老师,理解“五四精神”。

5.通过阅读教材、课外资料,发现疑难问题,准备课堂质疑交流。〖教学过程〗

1.主持人开场白,宣布第10课学习展示活动开始。

2.请历史教师发表祝辞。

3.宣读展示活动的评委及注意事项。

(1)采用小组竞赛评分制。

(2)竞赛分小组专题学习汇报(15分)、小组历史故事讲述(15分)、小组质疑能力表现(15分)、自由竞答(20分)、现场影评(20分)、畅谈五四精神(15分)六部分。前两部分和后两部分每个小组每个项目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汇报、讲述、评价、畅谈感受;第三部分每组派四名代表针对本课题学习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的内涵价值评分;第四部分采用抢答的形式,由主持人主持,抢答问题。

(3)每一项取评委的平均分。

4.展示竞赛活动过程。

(在学生发言汇报时同步播放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资料性课件)

(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对所分配的历史专题进行逐一介绍;

第一小组,介绍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发展的线索;

第二小组,介绍五四运动发生、发展的有关情况;

(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讲述历史故事。

(3)各小组派四名代表针对本课提问(按组轮换,分四轮),部分问题教师可做简要点拨、释疑。

(4)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在主持人主持下进行两轮抢答。

(5)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谈五四精神。

5.评委公布各组的最终分数,评选出优秀小组前三名,并选出展示活动最佳表现者3人,进行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

6.学生代表总结本课题线索,谈学习感受。

7.教师总结性发言。

作业:

课外阅读反映五四运动或中共诞生的书籍,利用专门时间进行介绍、推荐。

通过预习,整理出下一课的基本线索。

第11课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课标内容〗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

根据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和课外知识等,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师拟好的专题,分组选题,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工作,在课堂上表达观点、质疑解疑,增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选取优秀的影视片断或 20

有代表性的图片等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通过课堂学习展示活动,掌握重点内容,培养能力,培育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教材分析〗

本课题的主旨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开端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篇章,改变了20世纪的中国命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初步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同时了解中共一大的一些基本史实。

难点 认识中共成立的伟大意义,并将它们融入到内心世界。〖教学方法〗

在师生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学习展示活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以下几个专题供学生分组准备、探究、汇报:

(1)介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历史意义;

(2)中国共产党与近代中国其他政党的不同之处

(3)简单介绍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2.为同学们提供《开天辟地》等相关历史影片,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观看影片。

3.帮助同学们搜集有关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及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有关课外资料。

4.制作多媒体资料课件,在学生发言汇报时同步播放。

学生准备

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整理。

2.由科代表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7~10人为一小组,对老师提供的几个主题进行分配,合理分工后着手准备汇报材料。由同学们推选主持人,准备课堂学习活动的主持事宜。

3.搜集资料,准备与本课题时段有关的历史小故事。

4.通过阅读教材、课外资料,发现疑难问题,准备课堂质疑交流。〖教学过程〗

1.主持人开场白,宣布第11课学习展示活动开始。

2.请历史教师发表祝辞。

3.宣读展示活动的评委及注意事项。

(1)采用小组竞赛评分制。

(2)竞赛分小组专题学习汇报(15分)、小组历史故事讲述(15分)、小组质疑能力表现(15分)、自由竞答(20分)、现场影评(20分)、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15分)六部分。前两部分和后两部分每个小组每个项目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汇报、讲述、评价、21

畅谈感受;第三部分每组派四名代表针对本课题学习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的内涵价值评分;第四部分采用抢答的形式,由主持人主持,抢答问题。

(3)每一项取评委的平均分。

4. 展示竞赛活动过程。

(在学生发言汇报时同步播放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资料性课件)

(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对所分配的历史专题进行逐一介绍;

第一小组,介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历史意义;

第二小组,中国共产党与近代中国其他政党的不同之处;

第三小组,简单介绍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讲述历史故事。

(3)各小组派四名代表针对本课提问(按组轮换,分四轮),部分问题教师可做简要点拨、释疑。

(4)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在主持人主持下进行两轮抢答。

(5)播放影片《开天辟地》,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谈观后感(影评)。

(6)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谈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各组的最终分数,评选出优秀小组前三名,并选出展示活动最佳表现者3人,进行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

6.学生代表总结本课题线索,谈学习感受。

7.教师总结性发言。

作业:

课外阅读反映中共诞生的书籍,利用专门时间进行介绍、推荐。

通过预习,整理出下一课的基本线索。

第12课

北伐战争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课标内容](1)知道南昌起义。

(2)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风山会师的故事。

(3)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共产党人独立领导武装起义史实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革命特点即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进行客观分析的能力,并由此加深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解。

(2)指导学生分析“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最基本经验。同时,要使学生认识到: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井冈山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创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统一战线关系着中国革命的成贩,国民革命运动的成败就是最好的佐证。

(2)通过了解叶挺独立团的光辉战绩,充分认识到共产党员在北伐战争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学习叶挺等共产党人英勇奋战、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3)张学良冲破日本阻挠,毅然宣布东北易帜,体现了张学良维护统一的爱国之心,这是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正义之举,有利于中国的团结和统一,应给 22

予充分肯定,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难点: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故事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黄埔军校的创建

1、黄埔军校的建立

2、黄埔军校的办学方针和功绩

二、北伐的胜利进军

1、北伐的目的、对象和方针

2、叶挺独立团的英勇作战及北伐的胜利进军

三、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1、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和宁汉合流

2、皇姑屯事件和东北易帜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第13课

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课程标准〗

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南昌起义。

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的有关史实,学习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归纳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通过识读“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习文图结合、灵活处理学习材料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而抛头颅、洒热血,与国民党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们不怕困难、敢于同敌人作斗争、坚信必胜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革命进程当中的三件大事: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 23

根据地的创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三件事对今后中国革命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尤其是“农村包围城市”为今后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节课在八年级上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没有八一南昌起义,就没有新型的人民军队的诞生;没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就无立足之地;没有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不会保存革命的火种。鉴于以上原因,就必须讲清楚每个事件的过程、重要意义。本节课教师主要以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授课过程为主,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做好准备工作。教师根据现有的资料,尽可能运用挂图、投影、地图、歌曲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环环相扣,高潮迭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新亮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动脑动手、相互交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

难点 中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学生主动参与,师生情感互动,讨论交流,问题导学,诱思探究。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师:8月1日是我国的什么节日?

生:“八一建军节”。

师:回答得非常好。那么“八一建军节”跟什么历史事实有关?

(设置悬念,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不要着急。我想,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就会找到答案的。导入新课

师: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为什么要发动武装起义?

(要求学生阅读第一目第一段小字,然后回答问题)

生:(读后回答)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将对革命者斩尽杀绝的政策,高举起革命的大旗,进行武装起义。

师:回答得真不错。这说明当时进行武装起义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出示挂图(油画:《南昌起义》)

现在,请同学们看这幅油画,结合课文以及你所收集到的有关南昌起义的历史资料,来给大家讲一讲“南昌起义”。(选一名有较强表达能力的学生讲述)

生:(观察图画,整理资料后讲述)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在总指挥贺龙的领导下,暴动枪声一打响,起义官兵如猛虎下山,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经过四个多小时激战,起义军歼敌一万多人,占领南昌城。这幅油画反映的就是南昌起义前一刻,周恩来、贺龙等领导人在南昌起义总指挥部前鼓动士兵组织起义的场面。

师:起义胜利以后,南昌起义的这支部队又到哪儿去了呢?

生:起义胜利后,部队撤离南昌,南下广东。在国民党优势兵力的围攻下,起义军在转战中失败。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分转移到广东海陆丰地区,另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

师:起义部队为什么要撤离南昌南下广东,为什么又在南下广东中受到严重损失?(要求学生同桌讨论)

生:(讨论之后回答)由于敌人兵力强大,装备精;革命队伍少,力量小。

师:那么,要想革命成功,应该准备哪些条件呢?(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

生:①壮大革命队伍;②有正确的革命理论和战略思想作基础;③制造先进武器„„

师:队伍怎么壮大呢?

生:到边远的山村去壮大。

师:说得好!国民党的军队占领着大城市,力量又非常强大,革命队伍少,不能在大城市里打败国民党,只能到农村去。虽然这次起义由成功转为失败,但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谁来说一说南昌起义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要求学生整理思考后回答)

生: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它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第一步,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开辟了新的篇章。

师:为什么以“八一”作为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生:因为通过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了自己的第一支队伍。

师:很好!同学们要记住八一建军节的来历,它与我们今天学的南昌起义紧密联系。南昌起义以后,中共又发动了一次起义。(导入第二目内容)

革命摇篮井冈山(板书)

师:谁来给大家讲一讲秋收起义?

(要求学生阅读第二目第一段大字,大家推荐一位同学讲解)

生: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起义。因为是在农民秋收时候发动的起义,所以叫秋收起义。这次起义的目的是攻占长沙,但起义军在进攻长沙时,遭到数倍敌人的围攻,损失严重。毛泽东当机立断,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师:投影出示问题:

(1)起义军在进攻长沙时,损失严重。这说明了什么?

(2)秋收起义的部队为什么要向井冈山进军?

(3)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要求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回答)

生:①说明了在城市里敌人力量强大,无法夺取政权。②因为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海拔多在800~1000米之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里的几个县都建立过共产党组织的农民协会,群众基础好。井冈山远离国民党控制的大城市,敌人的统治力量在这个地区比较薄弱,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壮大革命队伍,所以秋收起义部队要向井冈山进军。③因为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一些补充。25

出示油画《井冈山会师》)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画,画面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生:井冈山会师。

师:谁来给同学们讲一下井冈山会师的故事?

生:(由学生毛遂自荐)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辗转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两支部队最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此时中国共产党才有了自己的第一支正规部队。

师:讲得非常好。(投影井冈山会师图片)同学们看一下这幅图片,你们从中看出什么?又想说点什么?

生:(观察图片后)可以看出当时井冈山地区非常贫穷落后。当时的革命斗争非常艰苦,革命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一样都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

师: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例子?

生:(略思后)讲述“朱德的扁担”等事迹。

师:从这些中共领导人身上我们应学习什么?

生:无私奉献、平易近人、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等精神。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教材上的一幅插图,今天的井冈山地区跟过去相比有什么变化?

生:整齐、美观,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林立,绿树成阴,人民生活大变样。

师:可见中国农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当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生:(结合课文讨论回答)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师:这条道路正确吗?

(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明确)在当时来讲,这一决策显然是正确的。因为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就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仅仅依靠工人阶级,革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师:突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革命摇篮。

投影1928―1930年中国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这幅图反映了什么?

生:(观察讨论)中共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越来越多,革命队伍发展壮大。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4课

红军长征

[教学过程]

1.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带领学生朗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略加解释。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2.学习长征的开始时,学生可能会提出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的问题,教师可以联系前一课学习的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四次“围剿”的内容,指出 26

胜利的原因;而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应特别指出是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的。

3.要用好课本和地图册上的红军长征示意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使用图,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

4.本课有几处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分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到遵义会议召开时14年的时间里,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左” 的或右的错误,经受了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挫折;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9年也是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遵义会议的深远意义。

5.要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如结合语文课学过的《七根火柴》等课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

[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回忆、联系已学的四次反“围剿”知识,阅读楷体字关于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及危害,比较胜利和失利的原因。

2.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本课要按长征路线,依次找到红军经过的省份、江河,找到重要地名(地点),了解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

3.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时,要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要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4.组织、指导学生在课外赏析毛泽东在长征时期写的其他诗词,阅读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斯诺的《西行漫记》等文学作品,欣赏、学唱《长征组歌一红军不怕远征难》,观看反映长征的电影、电视剧和专题片等,并交流心得体会。

问题探究[动脑筋]

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还缺少粮食给养等等。[练一练]

红军长征经过哪些省?

(1)走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

(2)在图上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活动与探究]

1.想一想,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湘江

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恶战,损失惨重乌江

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赤水河

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金沙江

红 27

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大渡河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

2.观看有关长征的电影或电视剧,谈谈长征的精神。由学校或老师组织学生观看,可用不同的形式交流。课后完成本课作业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5课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

[课标内容](1)简述九一八事迹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析讨论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和解决过程等问题,学生培养在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2)思考讨论“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奉命将东北军撤至关内;1936年,张学良对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联共抗日。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从而学会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

感知九一八事就业兵团日本侵华的史实和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及其严重后果,理解抗日救亡运动兴起、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以及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学会运用历史眼光分析历史事实的方法和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当代青少年应以先辈们为榜样,树立为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

2、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和东北三省的沦陷

3、伪满洲国的成立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原因——民族危机加深

(1)一二八事变

(2)华北事变

2、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表现

(1)东北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2)一二九运动

(3)社会各界支援抗战

三、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

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作业] 指导学生解决课后习题。

第16课

全民族的抗战

[教学目标]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3、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树立把祖国建设强大以免遭外族侵略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

2、难点: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是本课的难点。

[课前引导]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是怎样一步一步加紧侵略中国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灭亡中国,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也随之开始了全面民族抗战。

导入新课 一、七七事变(板书)

1、七七事变(板书)

教师提示:事变爆发前,日军控制了北平的北面、南面和东面,卢沟桥成了北平通往南方和其它地区的惟一通道。日军占领了卢沟桥,北平将成为一座孤城。办要中国军队一反击,日军就有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借口。

引导学生阅读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和第29军英勇抗战的事迹。

提问: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事件是什么?(卢沟桥事变)

2、八一三事变(板书)

学生阅读本节内容。

提问: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组织的淞泸会战粉碎了日军的什么“狂妄计划”?(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引导学生归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

(3)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表示“准备应战”。

(4)国民党正式接受中共关于国共合作抗日的主张,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5)1937年9月,国民党正式发表国共合作宣言。这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二、南京大屠杀(板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师生互动。

讨论:你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后有什么感想?对于日本战后几任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和日本最近的教科书事件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强调: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质,中国人民应该永远记住这一笔血债。对于当前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否定历史事实的行为,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

三、血战台儿庄(板书)

1、血战台儿庄(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以下重点内容:指挥——李宗仁;时间——1938年春;战果——歼敌1万多人;意义——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板书)

提问: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组织了哪些大的军事行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1)在枣宜战役中,中国军队奋起抗击,一度击退日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壮烈牺牲。(2)三次长沙会战,重创日军,迫使日军北撤。(3)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痛击日军。

四、百团大战(板书)

1、背景

百团大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动的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教师指出: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军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2、经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介绍百团大战的简况:发动时间——1940年秋;指挥——彭

德怀;规模——八路军105个团约20万人;进攻重点——华北日军交通线和据点。

3、意义

让学生饱含激情地朗读有关百团大战历史意义的课文。

[小结]

1、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2、南大屠杀:中国军民被屠杀30万人以上。

3、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

4、敌后战场: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作业布置] 让学生思考“课后题”。

第17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2、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及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2、难点:理解分析“七大”召开的历史意义经及探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难点。

导入新课

一、中国军队开始局部反攻(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本节课文。

1、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进行局部反攻(1944——1945年春)

2、国民党正面战场局部反攻的起点——湘西会战(1946年4月)

二、中共“七大”召开(板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积极探讨:

(1)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及背景是什么?

(2)你能归纳并理解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吗?

(3)中共“七大”的召开有何伟大的历史意义?

<板书>

1、时间、地点:1945年,延安。

2、主要内容:(1)制定党的政治路线;(2)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3)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

3、历史意义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板书)

1、抗战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归纳:

(1)国际:一是盟军对日反攻,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二是苏联对日宣战。

(2)国内:一是毛泽东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人民全面反攻;二是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队向日占区推进。

2、日本无条件投降(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看图片及课内“史海拾贝”,增强学生的感知认识,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四、台湾回归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板书)

1、台湾回归(1945年10月25日)

提问:

(1)台湾被殖民统治了多少年?何时回归祖国?

(2)你是如何看待台湾回归这一历史事件的?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组织学生探讨:

(1)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进行过哪几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结果如何?(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果中国都失败了,并与侵略者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2)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原因有哪些?

[小结] 1944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得大进展后,中国军民的局部反攻也取得了重大胜利。

及时召开的中共“七大”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战后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特别是中国人民的英勇反击下,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作业布置] 让学生思考“课后题”。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9课

重庆谈判和人民解放战争转入反攻

[课标内容](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军战争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讨论“蒋个石为什么要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毛泽东不应该去参加重庆谈判”、“为什么说《双十协定》签订后,蒋介石再在发动内战就将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等问题,培养学生 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 32

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一目的要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识读《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示意图》,并结合地图讲述三路大军挺中原的经过,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简单的图示法描述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的战略态势,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并结合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动手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和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难点:重庆谈判的背景。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法

[教学过程] 提问: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意义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一、重庆谈判

引导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抗战刚刚结束,蒋介石为什么阴谋发动内战?

(2)蒋介石既然内战的方针已定,为什么还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蒋介石打了什么如意算盘?

(3)你认为毛泽东应不应该去参加重庆谈判?说说你的理由。

(4)重庆谈判的结果如何?

(5)重庆谈判有何意义?

(6)为什么说《双十协定》签订后,蒋介石再要发动内战就将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

二、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本目内容让学生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1)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2)人民解放军是怎样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的?

(3)1947年春,国民党重点进攻哪两个解放区?

(4)陕北解放区是怎样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的?

(5)解放区军民为什么能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本目内容如下问题进行教学:

(1)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的条件有哪些?

(2)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在哪里?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个地区?

(3)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是什么?

(4)三路大军是怎样挺进中原的?

(5)从地图上找出大别山的位置,说一说为什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心脏?

(6)你能否用图示法,描述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的战略态势?

[小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还是发动了内战。第一目重庆谈判讲的是内战爆发前,国共双方在谈判桌上的政治较量,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为争取和平民主冒风险赴重庆谈判;第二目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讲的是内战爆发后的第一年,战争初期国共双方的军事斗争情况;第三目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讲的是1947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开始外线作战。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0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标内容]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三大战役的进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编制历史图表的能力。

(2)通过讲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及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4)通过分析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看待历史问题。

[重点和难点] 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教学过程]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导入新课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本目设置三个问题,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回答:

(1)解放区为什么要实行改革?

(2)怎样进土地改革的?

(3)土地改革有何意义和作用?

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

本目内容让学生看书回答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到1948年8月止,人民解放战争已进行了哪两个阶段的作战?

(2)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这一决定是否正确?为什么?

2、辽沈战役

(1)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2)借助地图讲述辽沈战役经过,穿插提问:辽沈战役应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

(3)提问:辽沈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3、淮海战役

(1)提问:淮海战役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为什么要这样打?

(2)借助地图讲述淮海战役经过。

(3)提问:淮海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4、平津战役

(1)提问:平津战役我军制定了怎样的作战方针?这样打的目的是什么?

(2)借助地图讲述平津战役经过。

(3)提问:平津战役有何意义?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让学生从书中归纳。

三、渡江战役

本目首先设置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以了解渡江战役前夕的形势;得出答案后,再讲渡江战役的经过,最后总结全课。

(1)提问:渡江战役前夕,蒋介石玩弄了一个什么阴谋?蒋介石的这次“求和”与1945年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在目的上有什么共同点?

(2)讲述渡江战役经过。

(3)总结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小结]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六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

第21课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标内容](1)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

(2)了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问题讲座,了解19世纪末中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情况及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与束缚的状况。

(2)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阅读教材文字和图片及问题讨论,了解中华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时间、原因、情况。

(3)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自主阅读,了解张謇等著名实业家热心办实业的原因和事迹。

(4)通过自主阅读、问题讨论,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兴衰的原因及情况。

[重点和难点] 重点:张謇办实业和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概况。

难点:分析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问题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讨论问题:

(1)中国的民族工业闪起于何时?其原因是什么?

(2)中国的民族工业在什么时候得到初步发展?原因有哪些?情况怎样?

这一部分,不是本课重点,只求大致了解。关于民族工业兴起和得到初步发展的时间及情况,教材已明确写出。关于中华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原因,教师补充说明:(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2)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3)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影响,使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工业。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

二、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讨论的问题:

(1)中华民族工业在什么时候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原因是什么?情况怎样?

(2)状元张謇为什么热心办实业?张謇所办企业的兴衰说明了什么?

(3)与张謇同时的著名实业家还有哪些?

(4)《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图》反映了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什么特点?

以上问题中应重点讨论一、二题。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工业

讨论的问题:

(1)南京国民政府前期,中华民族工业为什么会有较大的发展?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遭到了哪些摧残?

(3)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的民族工业为什么会纷纷破产?

本课最后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与洋务企业相比,有哪些不同?

(2)为什么说另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是曲折的?造成曲折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小结]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2课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内容](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通过分析《红楼梦》片段材料,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信息的能力。

(2)讨论西方社会习俗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逐步了解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学习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2)大众传媒的影响

难点:西方生活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1、背景

2、交通工具的变革

3、通讯工具的更新

4、新的娱乐方式的出现

二、大众传媒的影响

1、大众传媒的作用

2、中国近代报业的兴起

3、近代中国广播的产生与发展

4、近代中国的出版业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服饰的变化

2、发式的变化

3、称呼的变化

4、礼仪的变化

[小结]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交往日益增多,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向中国发散其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革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3课

近代科技之星

[课标内容]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分析中国近代虽然科学技术落后,却出现了詹天佑、侯德榜等杰出的科学家和专家的原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找寻资料、讨论和上台讲故事等方式,感知科学技术专家的杰出贡献,体会科学技术对于兴国强国的重要作用,积累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状总的知识,并使学 38

生学会在交流中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杰出的科技专家詹天佑、冯如、李四光、侯德榜为救亡图存、振兴国中华,努力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认识到科技成就取得源于不迷信外国权威和勇于挑战困难,源于在继承前人学识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詹天佑、李四光、侯德榜三位科学家处于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

难点:詹天佑、李四光、冯如、侯德榜四位科学家和专家取得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共性。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二、冯如和飞机制造

三、李四光和地质力学

四、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

[小结] 让学生讨论:四位中国近代科技专家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引导学生形成对他们的共性认识,明白成为一个优秀科技人才所必需的条件,继承和发扬他们立志图强、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热爱祖国、努力为国争光的壮举。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4课

近代思想、教育和文艺

[课标内容](1)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2)以科举制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3)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魏源和严复思想的比较,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近代文学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介绍魏源和严复的思想时,结合鸦片战争和维新变法运动,分析为什么说严

复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说明社会思想的产生受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同时,联系已学的有关民主共和的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初步了解西学在我国传播的基本情况。

(2)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文学艺术的作品、图片,更直接地感知历史。注意与前面已学的有关知识联系,从整体上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认识到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化既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又保持了自身特色,从而形成对祖国文化认同感,产生爱国主义感情。

(2)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先进知识分子立志图强、勇于探索的精神,热爱祖国、努力为国争光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

[重点和难点] 重点:《海国图志》

难点:《海国图志》所体现出来的魏源的思想及其影响。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思想家魏源和严复

1、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

2、严复和他的《天演论》

二、新式教育的兴办

1、新式学校的兴办和学制的改变

2、近代后期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徐特立

三、文学艺术

1、鲁迅的小说和杂文

2、小说家茅盾、巴金、老舍、周立波等的代表作

3、戏剧、音乐的杰出成就

4、绘画的新发展

[小结] 联系第23课的有关知识,归纳本课的知识要点,使学生对近代科技、思想、教育和文学艺术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四篇: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一年学习,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方法有所了解,能够运用基本方法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但学习基础不太平衡,有些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所以在本期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以利他们顺利完成本期学习内容。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其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主线;其二是中国近代化的主线,即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国家的发展和富强两条主线。两条主线虽互为表里并呈现出相互缠绕交叉之势。

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六个单元,共二十四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

四、教育任务和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合格率达90%、优秀率达50%。

五、教学方法和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加强同科类老师的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3、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4、成立历史学习小组,互出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六、教学活动安排

每周2课时,基本上每一课时上一课的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第1周 第1课 第2周 第2、3课

第3周 第4课

第一单元小结

第4周 第5、6课

第5周 第7、8课

第6周 第9课

第二单元小结 第7周 第8周 第9周 第10周第11周第12周第13周第14周第15周第16周第17周第18周第19周第20周第21周第10、11课 第12、13课

第14课

第三单元小结

期中复习

期中考试

第15、16课

第17、18课

第四单元小结

第19、20课

第五单元小结

第21、22课

第23、24课

第六单元小结

期末复习

期末考试

第五篇: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朱洪清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因主义悄感,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教科书山主题和课组成,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千课。本册共7个主题,共二十二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学习一与探究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休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一与要求。

三、教学目标(全期思想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知识传授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一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上学期。

四、教材分析(要求分析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 八年级上册总共分六单元,24节课,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的历史,课本按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丛木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1,特点:政治思想性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可读性强、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启发性和生动性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重点及难点:如何认清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五、本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备好拜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加强同科类老师的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3、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昧,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纷。注爪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4、成立历史学习小组,互出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因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白尊、自豪、自信

2015年9月

下载八年级上册岳麓版历史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上册岳麓版历史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历史试卷(岳麓版)[大全5篇]

    走进新阳,走向成功! 八年级历史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岳麓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18分) 1.下图是列强侵华大事年代尺示意图,其中“?”(问号)处是事件和该事......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30*1=30分) 1、近代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俄国 2、 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教师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宋胜强 一、 指导思想 依照新课标要求,本期八年级历史不仅传授基础知识,还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和培养环保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一、学生情况 所教102班共有学生61人,其中绝大部分学生基础比较差。通过一年的英语学习,由于基础不平衡,少部分男学生自觉性不高,认真程度也不及女学生,所以两极分化已渐出现。为......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教师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教者:徐子荣 一、 指导思想 依照新课标要求,本期八年级历史不仅传授基础知识,还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和培养环保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上册历史(岳麓版)材料题集

    八年级上册历史材料题集锦 1、识图回答问题 ⑴该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由谁领导的?英国以此事件为借口发动了对中国的哪一侵略战争? 林则徐 鸦片战争 ⑵英国通过这次战争强迫清政......

    历史期末考试模拟试卷

    历史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一、选择题(3分*25=75分)l、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主要是在于(D)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时]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课标内容]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2)简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