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冬去春会来散文
春节的脚步在不经意间已临近,可我内心却没有一丝的涟漪。借着皇城习风,少了往年请客送礼,杯觥交错的繁忙,兴许,贴切地说是生意本就不好,再撑场面已感勉为其难,顺其自然吧。在这季节的转角,寒风已然没了往日的骁勇,可透析的寒气却锋芒逼人,我犹如遇到剑客高人,不由地瑟瑟发抖。冬夜里,没了我祈望的皓月繁星,依稀间那化在层层云雾中的寒星依然闪烁;河水不再盈满,婉约间随着退夕的潮水低头朝大海懒散地流淌;渔夫已不见垂钓的身影,片片小舟被拴在岸边惆怅。也许,寒冬腊月的等待只是一种徒劳,还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来得实在。
在这寂寥的夜晚,我像一粒被吹落草丛的种子,在枯萎的落草里做梦。寒风轻蔑地吹打着我的思想和灵魂,河水浸湿内心每根神经,孤独漫过身下每寸土壤,慢慢地、慢慢地,我找不到立锥之地。双眸已被清冽的泪遮障,苦涩地品读这一旗旌幡或雾霭,那云雾山中的幽灵,像目光扯落的旗,在疏星淡月的寒夜里空明。亦或滴下的泪,打在干枯的草丛里,面对萎靡的河流,是那么的杯水车薪,夜一片死寂。
晨曦,天还蒙蒙亮,未陨的我披着星辰,拾阶而上,我又来到河边,举目望去,城恒新楼交相辉映,凝望半月高挂,怡然间感到她露出了一丝的浅笑。我深吸一口砭骨冷气,浑然间如修真的灵气入怀,反倒不觉寒冷,我口中哈出的热气给了些许的温暖,而热流在眼前飘逸成花,透析阵阵灵光。这凌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氤氲薄雾洒向河面,俯瞰河畔浅水之中的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连成了片,迎风摇曳显得婀娜多姿,犹如少女婆娑起舞,芦花在朝阳的映衬下,彰显着质朴无华和原野的趣味。我为眼前的这一切而着迷,只在那一刹那间的凝眸,只在那须臾片刻的惊鸿一瞥。孙犁老先生那篇《芦花荡》在脑海中回荡:花开时节又是一番景象,鹅绒绒的芦花,搔首弄姿,扭捏作态,掀起层层絮潮,引来对对鹭鸶,双双野鸭。于是整个芦苇海中,充满了生气,撞击出诗的韵律,叩击着人们的心扉。一句叩人心扉已将昨夜的死寂一扫而空,随着太阳的升起,眼前这一派芦花荡,我知晓了其实这世界并不空洞和孤单,只在于你的勇气。
我点烟冥思,同样的这条河流,昨夜为何死寂和撂倒。可眼前却是生气盎然,其实,寂寥与否,在心,不在景;在情,不在物。可回头来想,又何必有这样的矛盾和痛楚呢?伤感之情缘于我的退缩,心中之火熄灭了,自然没了生机。可是看芦花的峥嵘,只需一丝的阳光,生命依然葳蕤和蓬勃,白鹭依然飞翔,旭日依然东升。寒冷蕴含着春暖的不远,干枯的河床更可承载盈满的河水,冬夜的死寂更彰显今日的蓬勃,层层薄雾遮挡着天空,那是历练你的眼观和智慧,我忽然如醍醐灌顶,心中之火冉冉升起。
曾听说我国最东边,成长着一种“毛竹”,播种后的四年里,只是长了3厘米,然而从第五年开始,每天足足以30厘米的速度生长,6周就可长达到15米。然而毛竹前四年里,它的根系已经缱绻蜿蜒生长了数百米,正所谓厚积薄发吧。可尘世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熬过这3厘米呢?举目华夏春秋,三皇五帝成就伟业何曾一蹴而就。汉,唐盛世脱颖于乱世之秋,经历多少苦难的衬垫,那黎明前的黑暗磨砺了几多帝皇的恒心。昨夜我犹如种子刚刚播落,河畔的一丝寒气,亦或泯灭了我生长的锐气,我为之汗颜。冰析的河水固然寒凉,可它给了种子春芽的希望,身下落草即使干枯,入泥便是肥沃的养分,河畔间蜿蜒的湿地,任由我根系伸延,只等待一声春雷,万物即将祯祥复苏。
芦花彰显世界万物不息的勃勃生机,毛竹诠释了厚积薄发睿智的等待。沃草中的一帘幽梦,醒来时耳边缭绕着一曲《逍遥赋》“一剑飞花,一掌含雪 ;江湖飘渺,且自逍遥”。
第二篇:春去春会来散文
夜深了,各家的灯火早已次第熄灭。雨点打在阳台晾衣服的栏杆上,啪啪地响。在这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地醒目和不真实,像白天幽魂的影子。刚刚关掉的电视画面却依然漂浮在脑海里,那陕北黄土高原的沟沟垅垅,用浓厚的鼻音吼出岁月沧桑的陕北汉子;那块贫瘠土地上的破烂村庄,穿着大红棉袄的小媳妇;那身着蓝色粗布中山装的年轻少年,还有那青葱岁月的纯真爱情,一幕又一幕。她就从那大雪纷飞中一路走来,走过了冬天,走过了夏天,走到了我的身边,走进了我的心里。而我却迎着风、沐着雨,逆流而上。
去岁,我踩着斑驳的积雪,走进了一个偏僻山村,走近了另一个世界。一间低矮而又密不通风的小屋,许久之后,才开了门。他没办法立即开门,他必须就着板凳,一步一步地挪过来。我不知道他到底花了多大的力气才够着了门栓。门“吱呀”一声开了,潮湿阴暗的室内,立即散发出一股霉味来。他仰着头,朝我们一行人憨厚地笑着,趁同行的人递过米和油的空隙,我突然看见他的腿上系着一根绳子,绳子的那头系在不远处一只母鸡的腿上。他怕他的鸡飞了,而鸡飞了,他就再也够不着了。那一幕让我刻骨铭心,只有酸楚,无关爱情。
春节之后,日子就像射出了一颗子弹。而时光好似一艘不知疲倦的航船,再次出海之后,已然将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季节。街道两旁繁花似锦,红叶李的碎花一夜之间开满了枝头,将另外一个时空那街道两旁火红的银杏彻底覆盖。可记忆并没有如期地远去,就像太空中某个巨大的黑洞,在不断地收紧之后,突然间爆炸,在拼命地逃逸和巨大的引力之间,在回忆和忘却的拉扯下,并不遥远的往事被撕扯得粉碎。
我知道,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邀请我去,并不仅仅是为了友谊,还有成功后的那份骄傲。在灯火辉煌中,一群人光鲜地围坐在桌子旁,桌子中间摆着一只精致的铁架子,架子下是烈焰颤抖中的火炉,架子上则是裸露着、翻滚着的全羊。觥筹交错,谈笑间刀叉交替着刺向那只烤熟的羊。而我的意识在酒精的刺激下,一片模糊,转身将吞下的美味吐成一地,只有哀伤,无关风雅。
雨,淅淅沥沥的。窗外的楼房在薄雾间浮动,显得有点虚幻。城市那边的原野,该是飘着泥土的香和青草的味了吧?!如果将朱自清父亲的《背影》以另一种形式叠加在他的《春》上,那该是什么样子呢?在一路高歌猛进的前行中,我们似乎忘记了来时的路,以及出发时的那份初衷,还有纯粹。老父亲死了,《背影》成为了永恒;朱自清在写完《春》后,春也死了,再也没有属于我自己的春了。
他还好吗?那么一个青春少年,打牌时他很清楚我们都在让着他,可就在他回头的一瞬间,他怎么会坚定地认为那整齐的窗格子全是弯曲的呢?也许他是对的,在他那清澈的眸中,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就是扭曲的。如果他错了,那么到底是谁扭曲了他的世界?他没有在家过年,前几天打过电话了,得知他还没有回来。我清楚,这个春天已不再属于那个追风少年的了,只有眼泪,无关风沙。
连日来,没完没了地看电视剧,看完这部《平凡的世界》后,我要休息了,在巨大反差的冲击下,我不断地挣扎;在高速旋转的漩涡里,我不断地泅渡。我累了,我要把自己埋在春光里,劈柴喂马,生根发芽……
2015年3月20日
第三篇:春去春又来散文
石光电火的日子,四季快进的岁月。冬去春回,夕阳已经延续了天长,冷风已经去了寒意。春节带着传统的年味儿,成了岁末年初最具新意的话题,年年过年,年年一样的紧张忙碌,一样的欢天喜地。
微信朋友圈,小年一过就已经进入了过年模式,卖年货的一直刷着屏,急性子的好友也提前送来祝福的话语。大街上,商家促销的手段花样百出,音箱里声嘶力竭的呼喊,小摊上电喇叭此起彼伏的叫卖。最鲜亮的要数卖福字、灯笼、春联的小摊,火红火红的买卖,火红火红的物事儿。超市门口叠床架屋般摆满了各色的年货,商场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包小包,人人脸上露着狂购的欣喜。看着这欢腾劲儿,这年还真的让人有些迫不及待。
小时候,每到快过年,姥姥就派舅舅送来了各种吃食,而我最喜欢吃的,是姥姥做得黍子面的黄面窝窝,里面放着甜甜的红枣,蒸熟用筷子串起来吃,或者过油一炸,香薷甜黏,好吃极了。如今黄面窝窝早已经看不到了,替代的是糯米做的白年糕,味道儿差强人意,但总算好过于无。糖瓜儿很是消失了几年,如今堂而皇之的进了超市,丰腴的样子还是原来的模样,却少了吃的念头,给孩子买一个,也是新鲜的摆在床头当花看。
年没有雪意思就差了好多,儿时过年前后,记忆里总会有一场大雪。每当飘起雪花,爷爷总是半吟半唱的说:“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脸上说不尽的喜悦。后来看《春节晚会》,听到主持人满腔欣喜的说过一个词“瑞雪兆丰年”。这些与打雪仗、堆雪人、吃雪球,放小鞭儿……构成了童年丰满的记忆。
最向往的还是大年三十的团圆饭,老爸老妈、亲兄亲弟、儿子媳妇,妯娌姊妹,孙子孙女,一大家子人团团围坐,这份团圆的幸福没喝酒就让人醉了。老爷子年逾七十,还是老讲究,三个儿子儿媳照例大年初一要磕头拜年,孙子孙女们只要磕头就有压岁钱。这个老礼儿年轻时候大不以为然,近几年年龄奔四,却对这年节的礼节有了兴趣,想老祖宗坚持了上千年,应该有内里的逻辑在,只要老爷子高兴,就磕着。儿子这辈应该算新新人类,这老礼节究竟还能存续多久,还真的不好说。
妻子说买几个挂件过年求个吉祥如意,于是两对大鲤鱼、两张大福字的中国结就挂上了客厅的墙,怎么看怎么像卖福字是。“这喜庆有些过。”我说,“有些俗气的红火。”妻子瞪我一眼道:“就挂着,年后再摘。”儿子倒是挺高兴,专门站在小梯子上,瞅了半天说:“老妈,你这中国结是假的,跟书上说的不一样。”“下来,写练习册去,闲得慌。”他妈嚷道。我与儿子一对眼,穿衣服出门,奔书店看书去。
过年喽,买几挂鞭,批一箱酒,噼里啪啦放一通焰火,畅畅乐乐喝几顿小酒,走亲串友,一年到头互相道个平安,说个吉祥。欢欢乐乐的日子,欢欢乐乐的过。春秋滋味长,年节味道珍。春去春又回,一年又开了头,日子就这样一年一年的过,品咂品咂滋味,还真如老白干酒,甘醇柔香,味道足足。
第四篇:读《冬去春又来》有感
读《冬去春又来》有感
最近读了铁皮鼓魏智渊著教育家李镇西主编的《冬去春又来》,深为这个1973年生于陕西乾县的年轻人折服。魏老师18岁毕业于乾县师范学校,后在陕西教育学院进修。起点并不高的他硬是凭着一股韧性和钻劲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东去春又来》是他2004年9月到成都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投身新教育实验的日志式作品。
这本书给了我深刻的感受。在书中,我注意到了铁皮鼓老师笔下的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生存状况,透过他的描述和学生的随笔作文,让我深切的思考一个问题——现在的老师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成长呢?简单的说教绝对是没用的,严格的纪律要求是否真的可行呢?要怎样的教育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并使之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又由行动而内化为受益终生的良好习惯呢?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仍不自觉的与铁皮鼓老师发起对话,在书中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对当前事件的看法。是什么力量在鼓励支持着我这么做呢?想必是铁皮鼓老师在文中营造了一种真诚与信赖的氛围,让无知而虚妄的我变得无所顾忌,班门弄斧也在所不辞,更是一颗真诚的心引发另一颗真诚的心的强烈共鸣,不怕自己稚嫩的思考招来无端的嘲笑。
教师生活不论在哪都是枯燥而艰辛的甚至有时是无奈的,铁皮鼓是全力以赴的。事实上班级管理以及学校的琐事占据了他的大部分时间,他几乎是家里的甩手掌柜;铁皮鼓是无奈的,班级成绩有时也会落后于同年级其他班;铁皮鼓是悲壮的,他既在以自己的思想、人格努力影响学生,又在用最传统最原始的手段(如教室后玻璃窗盯、重复学生早已烂熟于心的道理)管理学生。铁皮鼓是古今爱岗敬业教师的缩影。他的成功在于他的教学理论探索。日常繁琐的教学滋养了他的思想,磨练了他的精神意志。而读书与思考给他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他的生活不仅精神充实而且物质走向富裕。一个教师若不能通过思考探究提升自己的职业境界,若不能在批判和创造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那他的人生是有缺憾的,他是愧对自己日复一日的默默付出,也愧对教师这份独特的关乎人的职业的。当班主任就该像铁皮鼓老师一样,认真学习其他教师班级管理经验,同时也要加入自己的一些批判性的思考,适合自己学生的教育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比如,铁皮鼓老师用心向优秀的班主任李镇西老师学习,李镇西老师倡导“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即教育者要相信学生的本性是善良的,我们的教育就要让他们回到本性,回复人之初的纯洁纯真。教育者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有三件利器:一是感动,二是不断地树立道德楷模,三是集体教育。铁皮鼓老师对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方法比较欣赏,也愿意多向李老师学习。可是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问。他认为这种教育潜藏着一种危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被同化了、统一了,其次对于这种道德法则进行重新审察,也会发现这种道德从很大意义上被纯洁化了。所以他经过深思熟虑,又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班主任的核心是民主,是建立规则,而不是简单地强调走进心灵。”试想:如果不是一位真正的研究型的教师,对于李镇西老师这样的教育名家的观点,怎么会敢质疑并且得出自己的观点呢?对于别人的教育观点,在教育实践中可以尝试着去应用,但是绝对不是全盘照抄照搬,在管理班级时一定要加入自己的一些批判性的思考。因为学生在不断变化,管理方法也应该不断更新,以适应不同学生、不同的教育,只有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当班主任写教育日志就该像铁皮鼓老师这样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真实地将自己的优点、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做以记录,真实的教育生活更值得回味!铁皮鼓老师的日记中,有他做班主任工作时的一些无奈,有他对一些问题学生产生的些许失落,也有他对自己的工作前景的彷徨。读到最后,我在书中写下了这样的批注。----“我强烈的感受到魏老师的专业成长,是建立在真诚勇敢的面对自我,建立在专业阅读的引导下深刻的反思自省之上的。”他毫不掩饰,毫不雕琢的“原生态”工作场景和与学生的思想冲突而引发的焦虑、无奈、伤感,深深的感染者我。阅读的过程仿佛在和一个善良的、高尚的、真诚、没有丝毫虚假的灵魂在交流。我想,魏老师的人格魅力或许就在于此吧!他与学生间的矛盾、隔阂最终都得以化解,是因为他带着一方宝剑——对年轻生命虔诚的敬畏。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值得信赖一生的人生导师,这不仅仅在于他有着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更在于他勇于自省,勇于冲破精神束缚的决心和信心。”在他的日记里,我读懂了:“教师不是圣人,也不是完人,我们对学生适当地宽容和理解的同时,对于教师群体本身来说也需要多一些理解!”
第五篇:春去春又回散文
春意融融的二月天,北国的早春仍然带着一丝冬的气息,送走飞雪飘零的季节,留下了一串串暖暖的回忆……
在青春的岁月里,对四季的变换、时光的流逝毫不在乎,很少去感受春夏秋冬的嬗变。总认为年轻是一种骄傲,一种享受,那种自以为是使我们轻慢万物,凡经历过的美景都如过眼烟云,随风飘散。在体验自然和生命的深广神秘时,我们只看到它们欢愉、简单、天真的一面,却没有体验到它们的澄静、丰美、深刻。
当我漫不经心地推开那扇经年的岁月而变得滞重喑哑的房门,看见那株矮小的迎春花。淡雅的馨香和宁静的妩媚默默地告诉我,春天来了,烈火烧过青草痕,看看又是一年春风。春去春又回的日子,我大约走了好久,所以这个春天着实让我感动: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背后,都掩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苦痛和艰辛。也许正因为那苦痛和艰辛,那博大、那辉煌,才更令人敬慕、向往、尊崇,就像我们的生命,势必得要经历漫长的跋涉和坎坷。
当我静下心来倾听大自然母亲的心跳时,我感到从那迷蒙的遥远天宇走过来的大自然,飘起墨绿色烟云,斜风细雨。铺开广阔草原,撒下五彩鲜花。衣裙带起南风,芬芳了干涸的荒郊,快活地在浓阴的枝头唱歌。麦田尽头的果园,漫着粉红色的雾。山涧撩拨着石壁下潺潺流水。你的激情奔流着波涛滚滚的江河。你的胸怀荡出无边的莽原。你的神思浮起连绵起伏的山峦,又耸出云中的峰巅。
明净的露水,滴绿了路边的小草。山川、荒原、悬崖石缝中幽独的野藤,恬静的醉入落日的云气。湖畔最初开放的紫丁香唤出几枝蔷薇,几只杜鹃羞怯地半露在山石上。一片尖尖的竹笋,悄悄探出嫩绿的草丛,惊喜地瞧着湖中的天鹅,扑闪着翅膀,抖出闪亮的珍珠。青山抱回一轮红日,又撒出满天繁星,送下甜蜜的梦。古人说得好:“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陶醉在春天的世界中,享受到春去春又回的欣喜,忘掉世俗的烦恼。
春天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来到我们身边,静静地等待我们去把它种植,等待我们用善良做土壤,用爱心去浇灌,把冰凌万丈的冰峰变为繁花似锦的绿地。也许,这样静静等着我们的不仅仅是春天,还有生活。生活也需要播种、施肥、耕耘和护理,只要我们善待生活,珍惜生命,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那么春天就会永远属于我们,幸福也期待着我们去收获,无论你付出得多么早,或者多么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