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囚绿记》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三、教学设想: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lǐ)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2、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②、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
释绿――思绿(线索)
(二)、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三)、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第二篇:《囚绿记》教学设计方案
《囚绿记》教学设计方案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从九年级学生的现有知识来看,他们对散文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这是教师引导学生的出发点和依据。但是,考虑到本篇文章感情蕴藉深厚,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多元解读的同时,应逐渐培养学生较完备的理性思维能力。九年级的学生,从初中到九年级接触了不少美文,多数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重点在于理解象征手法,运用象征手法,同时培养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获得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美的感知,再结合写作要求力图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感知全文,把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领悟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思想内涵——借窗前的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模仿运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特点,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在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的同时,领会“绿”的深层象征义。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1.把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模仿运用。3.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PPT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作者简介、课文历史背景介绍。PPT
1、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2、历史背景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PPT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
提问全班,集体讨论并总结
1、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四、分析文本(结合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PPT展示全文脉络)
1、寻绿(1~4段)
(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自成一段,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
(2)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寓所的具体情况。问题: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3)屋子简陋,可我却选择了它,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理由。这里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的引起下文。
(4)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那个理由是什么?
(5)而当我毫不犹豫的决定住下来,为什么连伙计都感觉到惊奇?
(更加的衬托出我追求绿的迫切心情)
师:从刚才我们所探讨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大家不难看出,作者对绿是热切追求的。
板书:寻绿——热切追求
2、观绿(5~7段)。
(1)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从作家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
(3)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
(4)绿色使作者忘记了种种困倦和不快,他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板书:观绿——欢喜满足
3、囚绿(8~12段)。
(1)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
(2)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应该怎样理解?
(3)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4)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板书:囚绿——爱绿至极
4、放绿(13段)
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了写作背景。“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抒发了作者祝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
作者在放绿的同时也是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并点出了文章的主旨!
板书:放绿——点明主旨
5、怀绿(14)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板书:怀绿——惦念牵挂
五、总结全文
1、顽强抗争
2、向往光明
六、教学反思
通过以上教学构思与设计,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散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象征手法认识,可能一时不能完全掌握,应适当布置一些针对性练习加以运用。
第三篇:《囚绿记》
课题名称:《囚绿记》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散文单元中第三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中外散文名篇为主要内容,单元设置的意图是通过阅读这类散文,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波动,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
作为现代散文名篇,本文语言朴素清新,写景优美,感情浓郁,很适合通过诵读来体会其文魅力。本文文质兼善,情感与景物意象完美融合,所以应引导学生通过圈点批注文中写景及抒情性文句,品味作者在文中的情感。理解一系列“绿”这一这意象所激发的对白由、爱及生命的追求这一主题。进入文本,触摸作者心灵,从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就早已接触这类散文,已经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对其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一般都能理解散文“形”“神”的特点,同时,本文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已经在前面详细认真地鉴赏过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对本单元散文特点和鉴赏方略有了初步了解,并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鉴赏还停留在零散的层面,对于散文中的象征手法还比较陌生,需要老师进行些必要的点拨和引导,而且文章中的“绿”的象征意义也是一个难点,必要时需要老师定的介入和点拨。
三、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阅读课文,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
2、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圈点批注品味重点语句,感悟作者感情,把握文章的主题。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讨论总结时,可由文中的某些语句联系到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其人,进而加深对“绿”的认识,明白本文的主题。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囚绿”后感情的变化,并且对于作者对绿的“爱”进行探讨,提出爱的正确方式,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标:
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象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的歌颂,同时感受作者“囚绿”后情感发生变化,体会作者矛盾复杂的心态,理解爱的真谛,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方法(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1、朗读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这里我要求学生各自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感受文章语言,抓住文本核心,理解文章结构,同时将学生带入一种“爱绿”的情境之中,能够更深刻的了解作者对“绿”的爱。
2、讨论点拔法。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对于作者对绿的这种“爱”,学生畅谈看法,讨论“绿”的象征意义,老师在总结时结合相关背景点出文章的主题。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1.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2.学习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中明白“绿”的象征意义。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1、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今天我们将近的作家——陆蠡。他写过这么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绿,那么,你心目中的绿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回答、思考参与、进入课题。
(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对学习本文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
2、整体把握
1)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完成两个问题:(1)圈点勾画,标出不认识的或难以理解的字词;(2)课文哪几自然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在囚绿之前、囚绿之后还写了哪些内容?请你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来概括。学生根据要求阅读课文,老师先读文章,后个别辅导学生。
学生自由读课文,完成字词学习。
2)理清思路。
请学生复述“囚绿”的经过。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
绿—— 绿——囚绿—— 绿—— 绿
学生复述“囚绿”的经过。
学生小组讨论,清晰直观地了解行文的脉络,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感知。(遇绿→ 赏绿→ 囚绿→ 释绿→ 怀绿)
(明确:
1、提示学生注意正音,积累字词;
2、激发学生情感,产生共鸣;
3、梳理文章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疏通文意,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示。)
3)进一步探究绿的象征含义
提示:①陆蠡其人②《囚绿记》写作背景
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以类似的方式来讨论,归纳本文主旨及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1、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旨。
明确:作者借怀念常春藤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借对常春藤的关切,来表现对抗战中人民生命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他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就是歌颂忠贞不渝、永向光明和顽强抗争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绿”深层的象征义。
2、拓展迁移
(1)茅盾《白杨礼赞》(本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2)(唐)齐己《早梅》: 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文学创作中常常会使用这样一种手法,通过对某一特定具体的事物的描写,以表现某种事理的特殊意义。比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爱莲说》中的“莲花”都是作者笔下借以表达某种特殊意义的特定的具体事物。
这种手法:象征 关键:以物示义
这种把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志向选择寄寓在所咏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并且贯穿于全篇的写作中的写作手法,就叫借物抒情。
(本环节主要通过拓展迁移让学生理解象征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知人论世,联系文本,理解文章主旨。)
3、知识拓展、提升
作者对“绿”的爱是真诚而美好的,然而在“囚绿”后,作者的感情又是复杂的。“囚绿”后,作者发现“绿”病损后,有些后悔和内疚,但仍不放走它。在这里,作者对“绿”既怨怒又爱怜,既欲开释又难舍的两难心态表现得很到位。然而学生的阅历有限,对与这种情感很难把握到位,所以我安排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类似的经历,说说自己当时的想法。
老师讲述《庄子·至乐》的故事:鲁国国都的郊外飞来一只很大的海鸟,鲁侯很喜欢,就毕恭毕敬把这只海鸟迎进了太庙,演奏《九韶》这样庄严的音乐取悦它,准备了美酒给它喝,宰羊牛给它吃,每天用这样的礼节仪式供奉,结果昵?这只海鸟目眩心悲,郁郁寡欢,三天就死了。
4、老师总结:鲁侯按人的习性养鸟,不用养鸟的习性养鸟,没有站在鸟的立场去替鸟想一想,鸟自然会郁郁而终。而在现实中,面对人生百态,面对种种冲突,有多少时候我们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事情?很多的纷争往往就是因为站在自我的立场,用白己狭隘的眼光来判断评价,造成了诸多的格格不入。结合寓言故事,运用启发体验法来引起学生的思索,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他们对“爱”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于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很有帮助。
5、布置作业
1)积累有“绿”古诗句的。2)完成小作文:对于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的做法你赞同吗?为什么?字数300字以上。
六、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我” 寻绿 —喜悦而满足 赏绿
—欢愉
囚绿 —固执
释绿
—对光明和自由的呼唤
怀绿
—对抗争精神的赞颂
生命的蓬勃
“绿”
抗争的执著
第四篇: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囚绿记》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必修模块2)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中外散文名篇为主要内容,单元设置的意图是通过阅读这一类散文,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绘的美景,比如本文就是一小串能够激发人对自由、生命向往的“绿”,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把“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作为语文教学阅读和鉴赏的总要求。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单元要求及课文特点,我确立了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⑵ 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运用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讨论总结时,可由文中的某些语句联系到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对“绿”的认识,明白本文的主题。
⑵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囚绿”后感情的变化,并且对于作者对绿的“爱”进行探讨,提出爱的正确方式。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实现这一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囚绿”后情感发生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矛盾复杂的心态,理解爱的真谛,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上老师的适时引导和启发,学生完成一篇以此为话题的小作文,这一目标在课外能够实现。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音韵和谐,情感真挚而且长于变化,必须通过朗读来体会它的魅力,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因此,如何“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解决这一问题,我要求学生运用“复述法”和“圈点法”,复述作者“囚绿”的过程,圈点出表达作者爱绿的语句,再由老师总结。
文章用笔细致入微,全文围绕“爱绿”展开,所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以及结合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既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解决这一问题我运用讨论点拨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和总结,提出文章的主题。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抒情散文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中即有涉猎,学习中能够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了解抒情散文的抒情特点及其艺术表现手法。就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在学习第一模块古代散文和现代诗的时候,我就要求他们采用“问题探究”的学习方式解读文本,因此,对现代散文更易通过品味语言,赏析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同时,有关“绿”的散文他们在平时的课外拓展阅读中也读过不少,例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朱自清的《绿》等等,这些知识储备为感受这篇散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气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鉴赏还停留在零散的层面,对于散文中的象征手法还比较陌生,需要老师进行一些必要的点拨和引导,而且文章中的“绿”的象征意义也是一个难点,必要时需要老师一定的介入和点拨。
【教学方法】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这里我要求学生各自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将学生带入一种“爱绿”的情境之中,能够更深刻的了解作者对“绿”的爱。
2、讨论点拨法。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对于作者对绿的这种“爱”,学生畅谈看法,讨论“绿”的象征意义,老师在总结时结合相关背景点出文章的主题。讨论不仅能拉近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也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的点拨则在关键处点燃思维火花,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提示,拓展学生思路,画龙点睛。
3、启发体验法。阅读是从感受和体验开始的,但学生的阅历有限,体验比较浅,所以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老师一定的启发。
【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设计为一课时,在这一课中我首先以朗读带动课文的理解,理清思路,抓住作者在“囚绿”后对“绿”的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层层深入,主要用讨论点拨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作者“爱绿”的原因,引出文章的主题。再由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感受体验法联系他们自己以及身边人的相似的经历或者体验,谈一下他们对于这种“爱”的感悟。下面我就本文的这一课时谈谈教学的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首先以《故都的秋》中对北平秋日美景的回顾导入本课,因为学生刚刚学完《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学生还沉浸在北国清净、悲凉的秋色之中,所以以《故都的秋》导入对本课北平夏日之“绿”的学习,会让学生觉得顺其自然,学生的审美感受也比较容易调动,这也完全符合本单元的学习要求“体会作品所描绘的美景,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北国的秋色,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之后,大家一定意犹未尽,对于北方的风光,还恋恋不舍,尤其对于北京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还有很多期待。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是描绘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绿记》,体会一下作者深沉的“爱绿”之情。
二、整体感知
1、识字辨音:
涸辙(hé zhé)
移徙(xǐ)
淅沥(xī lì)
猗郁(yī)纤细(xiān)
婆娑(pó suō)蕈菌(xùn jùn)
瞥见(piē)
2、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教师范读时的语气、语调、表情、体态都能作为一种“情感”的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他们看得见、听得着,能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间接体验文章蕴涵的深刻的人生感悟,而学生的朗读作为一种个体性活动是对文本再创造的过程。
3、理清思路:注意把握以下四个问题。⑴ 文中的“绿”具体指什么?
⑵ 文中哪几段写了“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
(3)作者为什么要“囚绿”?作者最终彻底把“绿”囚牢了吗?(4)离开了“绿”,作者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初读课文,一般只能对全文有大概的印象,而通过以上四个思考题,就能引导他们有目的地听读,集中注意力去梳理文章的内容。对于以上两个问题,学生在读完课文之后首先自己发表看法,同学之间互相补充。而学生的归纳不免零散,需要教师的整理和提炼,并作为板书,让学生清晰直观地了解行文的脉络,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感知。
三、合作探究:
1、快速阅读1-7段,找出表现作者爱“绿”的关键语句,谈谈你的感受。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
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爱意 逐步加深 由爱到囚
2、自由诵读8-12段,找出被“囚”前后表现常春藤生长状况的句子,并概括出它的特点。它生命力旺盛,“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
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3、齐读13-14段,找出有关背景的语句,结合背景,分析“绿”的象征意义。象征光明、自由、和平、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作者本人; 蒙难、渴望自由与和平的北平人民; 日寇铁蹄下的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
四、拓展延伸
重新审视“囚绿”这一部分,看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深刻的启示。(如可以从常春藤被囚后总是朝着窗外、作者囚绿的举动等方面进行思考。)(1)、个人境遇与民族的命运,困境中要坚强,冲破阻力才能成功;(2)、爱的误区,爱不一定要占有,真爱就应学会放手;(3)、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往往无视自然界的规律,最终却难免品尝自酿的苦酒。
五、课堂小结
《囚绿记》在主题上的贡献,不是《荷塘月色》是对人生的探求,在苦苦寻找生命的出口;不是《故都的秋》是对人情的开掘,在努力开掘人情的高雅趣味;《囚绿记》是对人生的顿悟,在形象地揭示个人境遇与民族的命运,人性中爱的误区,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然,我相信同学们还会有很多新的想法,这也许正是优秀作品恒久的艺术生命力吧。最后让我把这段话送给大家——
“假如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禁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我们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去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六、布置作业
1、再读全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矛盾的心情。2、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陆蠡被日本宪兵逮捕后,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 „„
假设你是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你会想到什么呢,你会对当年的“绿友”说些什么呢? 请以“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作为开头,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七、评价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本课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对常春藤感情变化这条主线来结构全文的。设计的问题也很简单,所有的问题都围绕作者“爱绿”展开的,几个问题的设计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由作者对“绿”的爱升华到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赞颂,从而指向文章主旨。
在这一过程中我把思考空间的都留给了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注意挖掘文章本身的深刻内容,也能够做好知识的拓展延伸,尤其是最后关于“爱”的探讨,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我觉得一堂课最重要的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并且,不管任何设计,都难以设计出学生的“精彩”,一旦他们的思想闸门打开,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独到”是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和设计的。在课堂上我们能够看到鲜活的思维,也要面临严格的考验,这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努力。
【板书设计】
1-7
爱绿
欢喜、留恋、爱
8-12 囚绿 被囚前:苍翠 生命力旺盛
坚贞不屈的精神
被囚后:向阳 朝着原来方向 13
放绿 14
怀绿
具体物——抽象的精神、概念
象征
第五篇:《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
A、教学策略
本文是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一篇具爱国情感的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以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的特色写出了景物的灵性,是一篇优秀的咏物抒情之作。在授课过程中,我拟采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提升梳理归纳课本基础知识的能力,同时借鉴课文写作手法。
B、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字词等基础知识;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结合象征手法,探究绿的象征意义;
3、总结文章值得借鉴的写作特色;
4、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真挚热烈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印发自主学习提纲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掌握课文基础知识;
2、通过自读引领式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探究绿的象征意义;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文章写作特色,了解文章情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知识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结合象征手法,探究绿的象征意义。
2、能力重点:引导学生总结文章值得借鉴的写作特色。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情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C、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绿是自然的颜色,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的色彩,它是和平安宁的象征。不管是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还是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都显现出了作者对绿色的喜爱。
在现代,散文家陆蠡也对绿做了赞美: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今天,就让我一起去寻找那片绿,去看一株因被人喜爱而遭囚禁,最终又被人释放的常春藤的经历,一起欣赏散文《囚绿记》,共同走进陆蠡的情感世界。
二、解题(板书《囚绿记》)
师:囚绿记中“绿”指的是什么? 生:“绿”指作者公寓窗口的常春藤。师:“囚绿”又是怎么回事?
生:指作者通地窗口的碎玻璃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居室,故称囚绿。
师:记是一种文体,通常记事,写景,状物。本文是属于记事的散文,记叙了作者“囚绿”这件事。
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写作时定标题一定要注意题目的概括性,同时要让其具有吸引力。
三、引导学生感知课文
播放背景音乐,抽学生情读课文。
朗读指导:这是在叙述一个故事,因此要用舒缓的语气娓娓道来。
四、引导学生协作梳理文章思路。
师:本文既然是记事的散文,那么这件事肯定有一个过程,也就是作者为什么“囚绿”,怎样“囚绿”,“囚绿”之后又怎样?
(学生遇到难点时教师以自读引领的方式提示)
以引领式的自读为主,间以提问、质疑等教学方法,如:
1、师:北平的一家公寓房间很多,作者为什么偏要选定“这”一间?(小小的理由是什么?)
生:作者欢喜阳光反照下的常青藤的“一片绿影”――识绿
2、师:识绿之后作者直接把它给囚禁起来了吗?中间有个怎样的过程?
生:没有直接囚禁,而是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观绿
3、师:作者观绿之后有了囚绿的举动,那囚绿还有别的举动吗? 生:作者写囚绿之后还写了释绿、怀绿。
生:因此,文章思路:识绿――观绿――囚绿――释绿――怀绿
师:这就是文章的思路,清晰明了。所以我们在写作时看到题目一定不能急于下笔,应先想一下整体思路是什么?先例一个简单的提纲再下笔。这样一来,既能使行文流畅,又能避免跑题。
五、精读以探究 “绿”的象征意义。
1、师:作者为什么要囚绿?也就是说,他对绿的感情是怎样的?作者的哪些举动可以证明?
生:作者对绿的感情是欢喜,喜爱的。
证明的举动有:
① 租房时,房间狭小、炎热,作者仍因有绿而选择。② “我望着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③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④ 我天天望着常春藤的生长„婆娑的摆舞。
师:作者为什么如此爱绿?在文中能否找到句子表现? 生:①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②它使作者“并不感到孤独和陌生”,“忘记不快”
师总结:因此,对作者来说,绿在这里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颜色,它象征着生命、希望,并给作者带来慰安和鼓励。
2、师:作者为什么要把“绿”囚住?
生:“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师:常春藤被囚之后,生长状况如何?
生:①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好。
②作者发现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③“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师:这象征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生:象征着向往光明、执著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
④“它渐渐失去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妖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3、师:作者释绿时对它“致以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知人论世,体会这句话的深意。
当,时,泸沟桥事件发生了,作者不得不离开烽烟四逼的北平,而在他的心里一直存着爱国情怀,因此,他虽离开了,仍不忘对苦难中的北平人民致以祝福。
因此,在这里,绿又象征着中华民族坚贞不屈、对敌人奋起抵抗的民族精神。
4、师引导总结:作者表面写绿,实际赋予了绿三层含义,即:
绿象征着生命、希望,并给作者带来慰安和鼓励;象征着向往光明、执著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坚贞不屈、对敌人奋起抵抗的民族精神。
师明确:这种表现手法叫托物言志。
六、总结本文值得借鉴的写作特色:
①托物言志,运用象征手法。
②首段与末段前后呼应,结构上回环往复。
七、拓展延伸
面对现实的困境,有许多不应凋零的绿叶,他们没能度过难关。
如老舍、三毛、海子、莫泊桑、凡高等 也有许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人
如司马迁、张海迪、周婷婷、海伦.凯勒等。
(可引导学生讨论总结,从而引导其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八、布置作业: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
红色,火一样的颜色,代表活泼热情;
金黄色,秋天的象征,丰收的象征,它装满了成功的喜悦; 粉红色,可爱的颜色,像少女的脸;
紫色,梦幻般的颜色,写满神秘与成熟;
蓝色是永恒的象征,代表沉稳,具有理智、准确的意象;
„„
请任选一种颜色作为描写对象,并赋予它象征意义或托物言志。字数不得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