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琴帝》读后感
这几天一直在看《琴帝》,终于把它看完了。其实一个月前我就开始看了,但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把它看完。
《琴帝》是同学推荐的,有一次我心血来潮去书城里看,结果为看完一本很迟回去被骂个半死,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笑。从这部小说的文章层次、条理和整个的剧情安排来看,不得不称赞一声精妙,即使其不比三国的真是,西游的恢弘,红楼的凄惨,水浒的悲切。总的来说,三少的小说总是有头有尾的,当然这指的并不是总体宏观上的头尾,这里的头尾也包括了细小环节的头尾,就是有伏笔又有收笔,环环紧扣又相依,形成了坚实的体系结构。从中我感受到了作者那飘忽其中的文学韵味,感受到了那纸气书香。这部作品最大的亮点就是琴魔法和彩虹等级。琴帝叶音竹的琴魔法在作者笔下被描写的淋漓尽致,在每一场战斗都发挥出极大的威力。赤子琴心、剑胆琴心、紫微琴心、太玄琴心分别代表这琴魔法力的四种境界,每一层境界都有着很不同的特点,威力也循序渐进。在书中三少对叶音竹弹琴施展琴魔法的描写极为形象具体,生动逼真,其中还包括这大量的古琴和琴谱学的专用术语。可见三少为了写这部小说是下了苦功夫的……
《琴帝》这部作品自有它的成功之处,但缺点也同样明显。各位盆友如有兴趣可以一读,但莫被书中一些低俗思想所影响。我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与书中的人物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开卷有益,却不可沉溺其中,合理安排时间。进得去也出的来才是真正的开卷有益。
第二篇:小海帝读后感
小海帝读后感
《小海帝》这本书深深吸引着我,我很喜欢看。
这本书主要讲一位聪明懂事的小姑娘,她叫小海帝,今年7岁,你们可别小看小海帝哦,她的胆子可大了!她的理想是当一名冒险家。
有一天,妈妈叫小海帝到羊群里把羊赶到小木屋,因为马上就要下雨了,小海帝爽快地答应了妈妈。她便带上雨伞,飞快地跑向羊群,把羊往小木屋里赶。就在这时,一只小羊突然从小木屋里冲了出来,往树林跑去。小海帝赶紧锁好小木屋的门,向小羊跑去的方向追去,雨越下越大,一转眼工夫小羊不见了。小海帝着急地哭了,可一想到这是妈妈交代她的任务,不能没有完成,无论如何都要把小羊找到。小海帝马上擦干眼泪,冒雨找小羊,她找啊找啊,总算把那只羊找回来了,她开心极了。
读了《小海帝》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动着。想想我自己,真是惭愧至极。如果我跑到树林里,早就哭着找妈妈了,就算是妈妈交给我什么任务,我早就怕得什么都不知道了,遇到一丁点的困难就退缩了。哪里像小海帝那样,牢记妈妈的话,还能勇敢地历尽千辛万苦把羊找回来,可见她是一个责任心多强的小女孩,我真不如她!小海帝是我学习的榜样,是我成长的目标,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学习小海帝不怕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我相信,有努力就会有希望,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第三篇:凤凰琴读后感
凤凰琴读后感
(一)张阔
《凤凰琴》这本书讲述的是在一座由群山环抱的小学中,一个新分配的年轻民办教师和几个已经“老谋深算”的老民办教师之间的故事。这部小说打破了“学校”在人们心中干净明亮的样子,取而代之的是破破烂烂的教室以及人们难以想象的恶劣的生存环境。同时,在人们心中“高大伟岸”的人民教师的形象也被彻底颠覆,这本书难能可贵的地方即在于此,在作者刘醒龙笔下的这部《凤凰琴》中,以往“不食人间烟火”的老师,在这里成为了有血有肉的人:几个老的民办教师为了争取到“公办教师”的名额而明争暗斗,互相拆台,虽然如此,但是一旦涉及到孩子们的利益时,这几个“老油条”每个人都会不约而同的将孩子们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毫不含糊,正是因为这一点,《凤凰琴》这本书,深深地打动了我,同时也深深的打动了本书里的主人公——刚刚成为民办教师的张英才。
我不是一位老师,但却被书中这些教师(具体的说应该是民办教师)的行为所深深打动,我曾经深深的思考过,究竟是因为什么能够让这些人不断地坚持着,并且为了这些孩子们能够放下个人的恩怨从而齐心协力在“山村教育”之路
上努力前行?后来我发现,能够促成这一现象的唯一原因就是两个字“信仰”.“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火焰,燃烧无尽的力量。”
虽然我不是一位教师,也无法切身体会的到教师们对于孩子的那种爱,但是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能够体会得到对于自己工作的那种信仰。无论是在何种岗位上,无论是自己的职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不能随着地位变化的就是这种“信仰”.有了信仰,我们就能够将公平与正义在人间伸张;有了信仰,我们在面对挫折与困难的时候,就能够勇往直前,毫不气馁。我们能够深深的意识到我们肩上的责任,我们能够在这份责任上收获我们对于自己人生价值的启迪与信念。
书中最让我感动的一个情节是:在界岭小学的升旗仪式上,一根木头做成的旗杆上以免鲜红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没有气势磅礴的乐队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取而代之的是由一把口琴和一支短笛组成的“简易乐队”,就是这样的一个情节深深的打动了我,这再简单不过了,然而在“简单”背后的却是大家或者说这个集体对于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于知识的渴望。这是这两种渴望的促成,使得这本书突破了专业的限制,让我能够在一本与自身专业毫不相干的书中汲取营养,获得感触。
无论是民办教师,或者法律工作者,我们对自己的工作都应该有这样的一种坚持,因为我们承载的是一份关于社会的责任,是一种对于自身以及社会的信仰。
作者单位:故城县人民法院
凤凰琴读后感
(二)作者 故城法院研究室 张阔
《凤凰琴》这本书讲述的是在一座由群山环抱的小学中,一个新分配的年轻民办教师和几个老民办教师之间的故事。这部小说打破了“学校”在人们心中干净明亮的样子,取而代之的是破破烂烂的教室以及人们难以想象的恶劣的生存环境。同时,在人们心中“高大伟岸”的人民教师的形象也被彻底颠覆,这本书难能可贵的地方即在于此,在作者刘醒龙笔下的这部《凤凰琴》中,以往“不食人间烟火”的老师,在这里成为了有血有肉的人:几个老的民办教师为了争取到“公办教师”的名额而明争暗斗,互相拆台,虽然如此,但是一旦涉及到孩子们的利益时,这几个“老油条”每个人都会不约而同的将孩子们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毫不含糊,正是因为这一点,《凤凰琴》这本书,深深地打动了我,同时也深深的打动了本书里的主人公——刚刚成为民办教师的张英才。
我不是一位老师,但却被书中这些教师(具体的说应该是民办教师)的行为所深深打动,我曾经深深的思考过,究竟是因为什么能够让这些人不断地坚持着,并且为了这些孩子们能够放下个人的恩怨从而齐心协力在“山村教育”之路上努力前行?后来我发现,能够促成这一现象的唯一原因就是两个字“信仰”.“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火焰,燃烧无尽的力量。”
虽然我不是一位教师,也无法切身体会的到教师们对于孩子的那种爱,但是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能够体会得到对于自己工作的那种信仰。无论是在何种岗位上,无论是自己的职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不能随着地位变化的就是这种“信仰”.有了信仰,我们就能够将公平与正义在人间伸张;有了信仰,我们在面对挫折与困难的时候,就能够勇往直前,毫不气馁。我们能够深深的意识到我们肩上的责任,我们能够在这份责任上收获我们对于自己人生价值的启迪与信念。
书中最让我感动的一个情节是:在界岭小学的升旗仪式上,一根木头做成的旗杆上以免鲜红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没有气势磅礴的乐队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取而代之的是由一把口琴和一支短笛组成的“简易乐队”,就是这样的一个情节深深的打动了我,这再简单不过了,然而在“简单”背后的却是大家或者说这个集体对于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于知识的渴望。这是这两种渴望的促成,使得这本书突破了专业的限制,让我能够在一本与自身专业毫不相干的书中汲取营养,获得感触。
无论是民办教师,或者法律工作者,我们对自己的工作都应该有这样的一种坚持,因为我们承载的是一份关于社会的责任,是一种对于自身以及社会的信仰。
第四篇:正说清十二帝读后感
《正说清十二帝》,《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从古代向现代发展的转型时期,当时的欧美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进行工业革命,中国的近邻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有人说,清军的入关使得中国历史倒退了300年,也有人说,“康乾盛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我看来,清朝的历史有过辉煌,但是最终又以耻辱结束,清朝的辉煌持续到乾隆皇帝执政末年,在之后便走了下坡路,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开创者,奠基人,他成功的前提在于童年时苦难生活的磨砺。阎崇年对其的评价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既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也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努尔哈赤的成功在于统一女真各部,统一东北地区,制定满洲文字,创建八旗制度(为后埋下隐患),促进满族形成,建立后金政权,丰富军师经验,制定抚蒙政策,推进社会改革,决策迁都沈阳。他的一生几乎都用在了战场上,虽然未看到清朝的建立,但依然成为了清十二帝中最有分量的皇帝之一。他最擅长的是谋略。
清太宗皇太极,则是韬略的象征,是继努尔哈赤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皇太极少年立志登上王位,文武兼长。母亲的早逝使其在挫折中在青少年是就养成了自立、协调、心计、奋斗的品格。他在十五年精心谋略,终于登上了王位。皇太极在执政年间做了以下大事:革除弊政,调剂满汉;向北用兵,征服索伦;向南用兵,五入中原„„可是皇太极的悲剧性便在于易生气,重感情的性格上,健康状况不好的他没有等到自己走进紫禁城的那一天,最终也只得到“太宗”的称号,连自己的儿子顺治也不如。
说道顺治,人们便会想到他戏剧性的登上王位的历史以及他对皇叔多尔衮的仇恨。顺治并不是一个适合做皇帝的人,而他也并没有珍惜做皇帝,而是嚷嚷着要出家做一个和尚。同时他极其宠爱董鄂妃,把她称为国色天香,红颜知己,并为其尽改恶习。他同洋人的关系也非同寻常,同德国人汤若望有着友谊。顺治皇帝最擅长的是佛学。
之后的康熙帝,是我认为的清朝最伟大的皇帝。他的身上有三种血统;汉族,满族和蒙古族,他又有着三种文化和品格,他是中国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也是最好学,勤政的皇帝。对于历史,他有着8大贡献:消平三番,巩固统一;统一台湾,开府设县;抵御外侵,缔结和约(《尼布楚合约》);亲征朔漠,善治蒙古;重农治河,兴修水利;移天缩地,兴建园林;兴文重教,编纂典籍;吸纳西学,学习科技。他对自己好学不倦,对朝廷勤慎理政,对臣民仁爱庶民,对子孙督教以严。清十二帝都是勤政之君便源于此。康熙是唯一一位重视西方科技的皇帝,他热心的学习西方几何,研究天文地理,为中国带入了一定的西方文化,只是他的子孙并不像他一样。康熙晚年并不幸福,皇子多为了立储之事明争暗斗,当时四阿哥,八阿哥的争储最为厉害。雍正随表面随和,同时又攻于心计。
雍正帝自登上皇位,就传闻不断。甚至他的死,也显得扑朔迷离。雍正的一生,留给人们很多话题。然勤政事、求政道、承康熙、启乾隆,成一代之明君。秘密立储的设定,军机处的设立,生产力的大力发展„„这位勤政的皇帝自然为后代留下了丰厚的财富,也加剧了隐患的发生。
在我看来,自乾隆以后便是清朝的下坡路,乾隆皇帝便好似一列即将驶向山顶的火车,因为前辈的惯性跃上巅峰,随即又如石子般快速坠落,一发不可收拾。乾隆帝固执的认为闭关锁国,发展农业经济才是治国之本,却忽视了引进技术的重要性,以至于其对洋人置之不理。清朝的后期,在入侵和君主专制的混乱统治中无力挣扎,最终还是便为了溥仪退位的结局。
清朝的强盛,归根结底在于前3位皇帝的积极奠基,康熙帝的加速推进,雍正和乾隆的维持,清朝,是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独特皇朝,也是谜团重重,距离我们最近的皇朝„„
第五篇:上清帝第二书 读后感
读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后感
11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136230068
羊鹏鹏 康有为是一名学贯古今的传统中国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带有传统中国文人的特点,自己乃一介布衣,却胸怀天下大事。杜工部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正是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知识分子爱国情怀的集中体现。
康有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四方之内小有名气的学者,心系天下苍生实乃本色之事,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于救国救民,变法图强,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现实的具体的主张。在《上清帝第二书》里,康有为先是向光绪皇帝分析了天下大事,痛陈了《马关条约》签订的种种不利影响,并对清政府的一些错误的观念进行了批驳。对于割台湾的危害,他说:“弃台民即散天下也,天下以为吾戴朝廷,而朝廷可弃台民,即可弃我,一旦有事,次第割弃,终难保为大清国之民矣。民心先离,将有见土崩瓦解之患。日本之于台湾,未加一矢,大言恫喝,全岛已割。诸夷以中国之易欺也,法人将问滇、桂,英人将问藏、粤,俄人将问新疆,德、奥、意、日、葡、荷皆狡焉思启。有一不与,皆日本也,都畿必惊;若皆应所求,则自啖其肉,手足腹心,应时尽矣,仅存元首,岂能生存?且行省已尽,何以为都畿也?故谓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康有为对于割地求和的危险比清廷的大员们看得清楚的多,对于危害性更是看得透彻,康有为是站在天下苍生的角度来看待割地求和,而清政府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北京的这一小片地方,而不惜出卖其他省的人民。一个政府只想着自己的特权小集团而不顾天下黎民,其气数已尽矣,不亡天理不容。
康有为在此文中提出了“夫富国之法有六:曰钞法,曰铁路,曰机器轮舟,曰开矿,曰铸银,曰邮政。”康有为在之前已经很系统的研究过西方的先进社会,否则他提不出来这六条很“西化”的富国之法。在当时那个信息传播并不是很发达、传统中国封建文化占主流的社会,康有为能够把眼光放到海外强国,能够很系统的去研究西方先进的地方,即便在现在看来,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是相当有国际战略眼光的,值得大书特书。
不仅仅要肯定的是康有为的心系天下的情怀,更赞赏、更学习、更钦佩康有为肚子里有货、有真学问、能提出自己的一套理论。联系我们现在,不少人也号称自己关心天下大事,一天到晚骂这个骂那个,做愤世嫉俗状,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嘴脸,但你让他说出个理由、讲个道理、提个方法、讲讲现实问题,他们就对不住了,就变成哑巴了,或者成了疯子,大放厥词,说的不着边际的话,可笑至极。
青年毛泽东的同学当时曾经赞扬毛泽东说:“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心忧天下很多人都能做到,但读破万卷能做到人就不多了。所谓“志大才疏”,就是说只是空有理想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也就是心忧天下而不读书没知识的人。当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时候,像康有为、毛泽东这样的读破万卷、洞悉天下之事的人则会顺应形势,成为站在历史前列推进历史发展的人,而“志大才疏”的人们最后只会得到“难当大任”的结论。
康有为给我们后来的读书人树立了榜样,心系天下必不可少,但真才实学也重要,在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要拿出自己的本事来,要能够亮剑。平日里积极修炼自己的“内功”,做一名武林高手必要以自己深厚的内功为基础,在关键的时刻才能顺利使出“降龙十八掌”、“六脉神剑”之类的绝活。“花拳绣腿”只是用来吓人的,治国安邦靠的可不是吓人甚至忽悠人,靠的是内功,靠的是真才实学。
以天下为己任者,必视自己为大鹏鸟。《逍遥游》曰:“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 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所以,在自己大鹏展翅之前,务必将风积的很厚,否则飞上去掉下来摔个半身不遂。要明白,因为你是大鹏,所以,你的准备期要比别人长,你的准备要比别人耗费很多,否则你怎么能够飞的那么高。《逍遥游》中云:“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 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 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就是这个道理。看到别的小鸟们在飞千万不要着急,因为你是大鹏,小鸟那么低的天空是不属于你的,就像克雷莫夫的著名寓言:鹰有时可以比麻雀飞的低,但麻雀永远不能飞的像鹰那样高。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