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镯奠杂文随笔
清晨,照常戴起它。
一切很寻常,依旧。
然而,意外总是来得很意外。
直至脱出手腕,滑落手指,掉在水池。
很轻,悄无声息。
此时,恍惚间我开始意识到,它的离开。
陪着我,半年零二十天。
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只是已经被我习惯了的习惯,而已。
一直固执地认为,习惯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东西,不管是否好与不好,我们就是能这么地习惯,日复日,年复年。
此后的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早已习惯的东西已经离你而去,莫名地,或者,你也会哀叹,悲伤。
阳光的明媚,总要等待多个咋暖还寒,就如彩虹的出现,天空总要经历大雨的洗礼。
治疗习惯的这种习惯,或者就是重新习惯。
暗自下定决心-----重新,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戴起来!
第二篇:奠司马光公杂文随笔
少感灵通,砸缸神童。
立志尚早,年小存深。
勤功学苦,位业晋成。
弱冠进士,身列甲层。
从官入仕,以致民门。
由微随远,横波丛生。
福至黎民,坚守本蕴。
当道变数,固虑苍生。
一朝在野,修著典藏。
夙夜忧苦,片刻犹辛。
巨派立身,史道鼎成。
十数经岁,复归流中。
病残陋躯,力扛波劫。
正位宰辅,心恰宏图。
清洁在世,再造平澜。
掌船行舟,定天下后。
诸葛前鉴,劳心殆人。
殁落星陨,惊泣世听。
国公太师,赠封无溢。
尊谥文正,显尽哀荣。
后继当今,贬位琼人。
立碑为党,称破污洁。
无人心当,短存废长。
长空亘古,明莹永耀。
大德大公,忠正直清。
极人完身,全道比圣。
文明风华,江河载承。
第三篇:《双镯》观后感
《双镯》观后感
爱情和婚姻本是一个温馨而浪漫的话题,但是在中国,特别是在深受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奴役的旧中国,爱情婚姻就像是一个在苦水里泡大的孩子,饱含着辛酸和泪水!《双镯》就讲述了一个由封建婚嫁习俗引发的一个悲剧故事。主人公惠花从小就看着家乡婚姻习俗带来的悲剧——大嫂在大哥的折磨下死去,美珍姐因受不了不合理习俗压力,自杀死去。因而对乡中的童婚制度及异性产生恐惧,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使其心理畸形,不自觉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秀姑身上,甚至在发现秀姑将离自己而去时,竟欲刺死秀然后自杀,下手之际忽闻秀已有身孕。方如梦初醒,不再向对方下手,自己却独自走上不归路。
故事发生在一个海边的小渔村,惠安女的一生婚姻是包办婚姻,青年男女对自己的婚事没有自主权,到了当婚的年龄,男方家长便请媒人带礼物向物色好的女方家提亲。如果女方收下了男方的聘礼,就表示同意这门婚事。婚后两天,新媳妇就要回到娘家,直到几个重要节日才可与丈夫团聚,这样直到妻子怀上小孩,才可留在夫家与丈夫一起生活。
由此可见传种接代思想对爱情婚姻的影响。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十三经注疏》说:“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因此,中国人娶亲,主要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传种接代。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择偶的主要标准是能否生育,中国人的很多婚姻是没有爱情的婚姻,而维系家庭的主要纽带不是爱情,而是责任﹑道义和亲情。正因为如此,才会有旧中国结婚男女直到新婚之夜才见第一面的陋习!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在当时的西方人看来,或是在今天的国人看来,真是难以想象。
本就是两个没有经过互相了解与熟悉的新人,在被父母长辈硬撮合到一起过日子,哪能是一帆风顺,无雨无风?又怎么会一见如故,心有灵犀?既然是包办婚姻,又岂能奢望什么“天作之合”?过日子,当然是好得过,坏也得过。或者遇见坏的一个像惠花大哥一样的,一辈子被毒打折磨直至死亡。又或者遇见好的一个像阿光一样的人,从此二人平淡度日。封建包办姻缘,悲剧的结局往往多于喜剧的结尾,大抵皆因非自由恋爱非感情的水到渠成之故。
在大嫂死后,惠花的母亲立马就忙着办其大哥另取。而此时的惠花去不被允许与其出轨的丈夫离婚。女人结婚后必须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如其大嫂;而男人出轨玩女人叫本事、浪漫,如惠花的大哥,惠花的丈夫。由此可见,贞节观念对女人竟是如此的不公!贞节观念是封建礼教对女子性行为的一种约定,一个女子的一生只能和一个男人发生性行为,而且是在结婚以后。女子婚前做到不和任何人发生性行为或婚后做到不和丈夫以外的男人发生性关系,就叫守住了贞洁、贞节或贞操,否则就叫“失节”“失贞”。按封建习俗,好女不嫁二男,好女不事二夫。女子为保住贞节宁死不屈的,叫烈女;寡妇坚持守寡,坚守妇道,宁死不改嫁的,叫贞妇。在旧中国,许多贞妇烈女都得到朝廷的表彰,竖立贞节牌坊,以为榜样。尽管这种陋习对保证家庭的稳定和子嗣的健康繁衍在客观上起到过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它毕竟扼杀了许多人的天性,埋葬了许多女子一生的幸福而使他们走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在旧中国,竟有许多女子陪伴一个木头丈夫(男人结婚前就死了)苦度一生的悲剧。
总之,《双镯》体现的历史文明所孕育的封建思想、封建文化,浩如烟海,深不可测,其方方面面对中国的爱情婚姻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也注定了其悲剧结局,惠花最终走向海中,以死亡无声地抗争这种不合理的封建习俗。
第四篇:晚安杂文随笔
武汉久违的连夜雨 让我回归于幼年时的习惯
随手翻起一本搁置很久的书 慢慢翻看
脱离电子产物的时光 原来也过的飞快
我愿意与自己对话 以各种方式
看过去的划线与注解 “嘲笑”当时自己的心境
当时的感受开始慢慢浸透此刻的灵魂
突然想起在很久以前的多个夜晚
下雨时钟爱起身拉开窗帘 看透彻夜空的闪电
听雨声敲击在屋檐的滴答声 以静默 陪伴
书籍就像一面镜子 它一直在那 投射出不同时期的自己 传达的价值观不@知不觉在变 当时觉得晦涩难懂的文字 在阅历不断加深时慢慢显化真意 又或者是当下的真意 热爱每一个时期的自己
当感觉快要迷失方向的时候就要开始快点与自己对话了习惯在晚睡的夜里提醒我 不要丢失童真 即使看的透彻也要继续往前走 每一个人都在往前 马不停蹄 像大家都渴望找到灵魂伴侣一样 即使不知道它是否存在 也仍然积极寻找 这可以看作一种勃勃的生命力量 有所追求的好事 脱下外表光鲜的皮 是否还能够认清二十多岁的自己的内心呢?被越来越多的事物所束缚 每天又有太多人来动摇自己的世界观 要怎么使它健全且不动摇 很难但需要坚持做到。
越来越少的软件可以单纯的书写,或许不久要回归带着墨香的笔记本了把,打下这段文字时窗外有撕裂的哭声与雨声相承,听不出来男女,不知道什么情况,持续了好久打断思路,准备去冲一杯速溶咖啡就睡了。
第五篇:一条路杂文随笔
公司“退城进园”搬迁到了离市区几十公里以外的新园区,虽然大家对搬迁工作早就有了准备,但正式确定了搬迁日期,又适逢年关,各项事务冗杂,不免显得紧张忙碌。
市区到新园区有班车往返,单程大约一个小时。
每天早上,闹铃要较之前提前一个钟点,才不致贻误班车,谁愿意将暖被里的酣梦截短一个钟头呢?除非他是个傻子!
哪家公司会录用傻子呢?
清早从家里出门到班车站点,有两条路线选择,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以脚力来计,大致相同。
更愿意走东面,迎着晨曦。
天还没有大亮,沿街的门面大多没有开张,早点铺已开始营业。虽是一条小街,吃食却颇为丰盛,当地特色的道和顺的大包子、老东门糁汤、谢家馅饼;外埠的兰州拉面、沙县小吃、南京灌汤包亦是顾客盈盈。我习惯自己在家里做早点,所以从未进去过哪一家买过什么,但那热气腾腾的香味与店家一大早热气腾腾的勤勉总是让我感到亲近与踏实。
大悲庵颇有些历史,那灰墙朱门锁着我无尽的好奇,却从未踏进去看过。逢初一、十五,庵门早开,一清瘦尼姑在阶下清扫,看上去年龄不大,薄唇抿着并无表情,一位年长的尼姑整理着安放在庵门外的香火摊,香烛火纸一应俱全供香客选购,回转身又将一侧的一副一米多高的金属支架往前挪了挪,近前看时,上面红纸黄字“外香莫入”赫赫醒目。安放妥当,那老尼便满意的坐在摊位后面,像守护她的信仰一样守护着她的生意。
会通桥下的河水早已冰消雪融,翠碧的绿波映出岸边萌动的春柳。每天和榆叶梅打着招呼,花苞却紧敛一如美人不说话,才仅仅隔了一个周末呢,再去看时,枝头繁花已烂漫到难管难收。
河边的小公园简静安适,虽有不少早起晨练的人,却并不喧闹,连那太极音乐都极轻缓柔和。不知何处来的一泓泉水,由假山处汩汩流着,激荡出碎玉般的声响。三足亭对着有两丛绿竹,在这轻寒料峭的春晨,那扑人眉宇的浓翠赶走了因早起而滞缠的一点儿困意,生命原是如此清朗,于无声处,那苍郁似暗含了动人心魄的力量,使懦者立弱者强的的力量
惊蛰过了,白昼渐长。倘若不加班而又没有塞车,回家总不致太晚。
小街比早上要热闹的多。日杂店里灯火通明,那些杯盘碗盏在灯光的映照下像重新刷了一层釉色,光洁照人;竹编的笸筐紧致细密,又轻巧又扎实;胖墩墩的钢筋锅,似乎在盘算,揽一怀暄软的大白馒头该是多么可喜……陶瓷的砂锅、香椿木的擀面杖、石雕的蒜臼子......都是过日子所需,价钱也都不贵,却自有俗世的清洁朴实。
花鸟鱼虫市场就要准备打烊了。店家招呼着最后一批顾客,马上就收摊了,价钱好商量,四条锦鲤个头可真是不小呢,收50块钱再送一包鱼食儿,着实够划算,买卖双方都喜笑和气约定下次再来;隔壁关在大铁笼子里的哈士奇可不知为了什么不满意,蹙着眉仰着脖子高声叫嚷;猫儿要柔顺的多,间或优雅地坐直了身子,不屑的四下望望,又蜷缩了身子,不声不响;花店的门虚掩着,营业已移到了室内,玻璃窗里的绿叶红花热情的招邀,我闻到了晚香玉的味道……
这世上有没有完全相仿的两条路呢?我不知道,但一生中走过的每一条路都给我好奇,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新鲜激起我的探索,在这普通的街,我只是尚葆有热情来爱这当下的一切。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人的一生何尝不是一条路呢,或长或短或曲或直,一马平川要过跌宕坎坷也要过,一路风霜磨砺了耿耿之心,不妥协、不怯惧,顺天应时是对岁月的步步礼让。
每天,都含着笑意,在因缘的变化中顺应、无憾、欢欣,相信在每条路上,都能遇到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