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郑愁予《错误》教案设计
一.教学理念
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是钱梦龙老师提出来的:“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运用这个思想,我尝试建构教师“启发式提问——学生想象、联想——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教学步骤。最后进行知识的控固和加深。在这节课中,我们凭借诗中的古典意象,引出些古诗词,运用一定的教法,学法,以达到学生品味意境的目的。同时利用探讨,研究,点拨,让学生自主发言等,达到真正的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错误》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中国当代诗三首》中的第 一首。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错误》是郑愁予的名作,这首诗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全诗共九行三节。第一节的两句诗写“我”骑马在江南赶路,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莲花的开落”这一意象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第二节的五行诗全写“我”对她的想象:时节虽是阳春,但由于“我”仍未归来,所以她丝毫也未感觉到柳絮飘飞的春意。她的心寂寞犹如小城的傍晚,惆怅犹如紧掩的窗扉。这几行诗不禁让我们想起宋代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由此也可见出郑诗的古典韵味。第三节写“我”从想象中回到现实,我从她的身边路过,她也许能隐约听到这“达达的马蹄声”但“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美丽的错误”是全诗最让人激赏的字眼,与她越来越近确实是美丽的,但不能相见无疑是一个错误,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真可谓妙笔生花。全诗情意缠绵,格调凄婉,含蓄蕴籍,韵味悠长。
学习《错误》一诗重点要领悟诗中主人公的感情,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这一诗眼的意思;同时要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根据上述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朗读并背诵。
2.理解生动,鲜明的意象。
说明: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语文的积累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主要包括四个层面:文化常识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人生阅历的积累;思想感情的积累。只有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通过吸收内化而学以致用。
能力目标:1.感知,分析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
2.领悟诗中主人公的感情,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
3.品味诗中古典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1.陶冶学生情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说明:语文学习除了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态度价值观,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领悟诗中女子的情感,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同时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难点: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在诗中所表现的意境美。
三.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现当代诗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对诗歌的研读有待加强。这单元已经学习了毛泽东的词,中国现代诗三首,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现代诗歌进行阅读和鉴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四.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学理念和学情,制定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诵读法:培养学声的语感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学生对诗有各自的理解,我选用抽个别同学起来诵读,老师和同学双方进行评价,再放标准的朗读带。
讲授法:本诗中采用了大量古典诗词的意象,作为高一的学生,再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困难。
问题探究法:主要体现在对“莲花的开落”“美丽的错误”的理解中。
2.学法
1.诵读吟咏法。
2.联想、想象法。
3.问题探究法
说明:学法的制定,主要是在教法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教学环境和条件,本课的重难点而设立,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诵读吟咏,问题探究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通常犯的“错误”为什么不用“美丽”形容?
今天学的诗《错误》和这个错误用什么区别?
每个学生都有好奇性,用问题法导入,开始就直接提出本课的重点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思考,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作者简介
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必要介绍作者,但只是简要的介绍,根据他诗中的两种不同的气质,指出郑愁予是“浪子诗人”,进行语文积累。由于他诗中常用古典意象,又叫“中国的中国诗人”。并让学生在此诗中总结。对难点在一定意义上有所突破。
3.朗诵
抽一个学生起来诵读,我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得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4.听朗读带
请学生带着问题听:“这首诗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培养语感和整体感知的过程,我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维保持连贯性,也有利于节约时间。
5.新课研讨:
这步主要在于学生的研讨和想象,由此我设立如下问题。
(1)诗中包含了那些事物?
(2)“莲花的开落”应怎样理解?
(3)诗中包含的意象有那些?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4)怎样理解“美丽的错误”?
这三个问题建立在对整体文章的把握上,第一个问题中,我之所以不用意象来提问,是想让学生分清表现在诗中的事物和意象,理解意象是作者寄托了感情的事物。第二个问题,在于学生的讨论,采用问题探究法。既展现女子等待之久,相思无尽,也有可能是女子的感情变化。问题三是对于意象的理解,为本诗的难点,由老师讲解,引导,学生朗读,联系自身想象完成,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由利于本单元的作文教学。最后一个问题是根据本文的重难点而设立,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争议较多。老师不宜介绍太多争论话题,也不应禁锢学生思想。让学生自主讨论,老师引导,共同一起完成。
6.解答:
其目的在于回顾开头提出的问题,对两种错误进行解答,深化重难点。同时对“中国的中国诗人”进行讲解,由文本分析过渡到对风格特点的分析。在思维的连贯中引出下一点。
7.讨论总结。
对诗的结构,风格,语言进行总结。这些已经在新课研讨中出现,但在最后加以总结,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主题突出。
第二篇:郑愁予《错误》教案
错误
一、教材分析
1、分析这首诗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和节奏韵律。
3、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当代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二、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闺怨诗的特点及其郑愁予对古代闺怨诗的继承和发展。
能力目标:学会抓住诗歌语言所描绘的意象,通过对课文信息的拓展,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体验和迁移拓展,体会自古以来思妇等待归人和过客不归的复杂情感,与诗歌实现真正意义上思想的交流。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走进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暮色已近,但翠绿的河岸与空灵的山水却未曾褪去半分的美丽。“吱呀”一声,一个美丽的江南女子推开木窗,眼神急切而伤感,她在期盼着谁?又是谁的马蹄声惊扰了她寂寞的心?(课件展示江南美景图)
(2)简介作者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台湾现代派诗人。1933年出生于河南,1949年去台湾。1955年服役。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1958年赶赴美国,曾任爱荷华大学讲师、耶鲁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梦土上》、《衣钵》、《燕人行》。他创作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是曲折动人、情谊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3)讲授新课
1、范读课文(播放教学录音)
2、逐节讲解并评价
(1)《错误》第一节“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在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
解析:这两句诗在全诗的分段中,具有“诗序”的作用,在意旨和情调上统摄全诗。
“我打江南走过”,短短六个字,暗示过客之匆匆,为下文做了铺垫,同时又暗含了诗的主题“美丽的错误”。“那留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形象地写出了思妇相思之苦。“开落的莲花”,倒装为“莲花的开落”,增添了诗歌的音韵和谐之美,而比喻的手法更将亲人远行,独守空闺之人的悠悠等待之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若非相爱之深、相思之切,怎会为伊消得人憔悴。更为妙绝的是“等在季节里”,一个“等”字,韵味全出。
(2)《错误》第二节,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独特视角以及什么手法来描写思妇的心理的?
解析:这一小节,作者采用了过客的视角来展现思妇的忧伤之情。主要运用两个比喻来写思妇之心,表现思妇的怀人心理。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心如城,心若道,比喻新颖巧妙。城是寂寞的。怎样的寂寞?‘‘东风不来,柳絮不飞”,无东风,无飞絮,的春天的小城怎不寂寞。有人问,江南小城怎会如此?思妇眼中又怎会不如此。景语,情语也。青石板路,日落黄昏,小巷悠长,空旷寂寞,恰如其心。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心中有千般愁苦,百种相思,却无人无处诉说,只得紧紧锁住。三月的良辰美景化若无物,以至窗扉紧掩,春帐不揭,而这一切皆源于“蛩音不响”,游子不归,这怎一个“愁”字了得。
本节准确体现思妇相思之情而做的层层渲染,如“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对“城”的渲染,“三月的春帷不揭”对“窗扉”的烘托。
(3)为什么说“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解析:此句点明诗题。
“达达的马蹄”带来了归人的消息,给闺中思妇带来一股东风,应是柳絮飘飞、姹紫嫣红的时令了,应是春风吹起帐幕,纤手打开窗的季节了,但“我不是归人,是过客„„”打破眼前的梦景,原来这一段美丽是“错”出来的,是个美丽的错误。’
讨论:本诗题为“错误”,为何这是一个错误?
明确:(1)女子误以为是心上人归来;(2)“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
问:诗中的过客与女子的相遇是一个错误,为什么又是美丽的?
明确: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游子的出现引起了诗歌中女主人公情绪的激动,使她的生活泛起了涟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课件演示)
(蹄声)(过客)期待失望
(美丽)(错误)
迁移:类似的“美丽的错误”在前人的诗词作品中也曾出现过。我们来分析并指出温庭筠《梦江南》中的“美丽的错误”。(课件显示)。
明确: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写“美丽的错误”的。在这首词中,我们同样感悟到了那幸福的激流袭过女子心头后迅速转变为深深的失落。
第三篇:郑愁予 错误 教案
《错误》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教学重点:
1.把握思妇词和游子谣等传统题材; 2.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
一、导入:
1李清照《一剪梅》
学习这首篇课文之前,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一些诗。还记得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 剪梅》吗?(记得)好,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朗诵一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很好那么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写出了李清照对她死去的丈夫的思念之情。2吕本中《采桑子》
我们再来看南宋诗人吕本中的一首词,下面我们来齐读这首词并感受它的思想感情。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词中的“亏”与“满”两词的意义? ——满,此指月圆;亏,此指月缺。“暂满还亏”该如何解释?
——暂,暂时,暂且;还,仍然,还是。“暂满还亏”也就是说,什么呢?还记得苏轼的水调歌头吗?里面有一句诗就是写月圆月缺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么这里的暂满还亏也就是说暂时的月满终归还是要缺的,人与人之间,古时候的夫妻之间总是聚少离多。那么,词中的“君”,也就是第二人称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君”应该是一个外出的丈夫,词中的抒情主人公相应地应该是一位独守空闺的妻子。月圆之夜,一位少妇却枕愁难眠。啊,原来是丈夫外出,没有和她厮守在一起,不能与她在这江畔高楼共赏这皎洁的明月了。也许已半载了,或者都三年了,他怎么还不回来呢? 综合刚才所说的两首诗,我们可以把它们定位为一首闺怨题材的思妇词。
在李清照和吕本中的词中我们感悟了一位独守幽闺思念丈夫的妻子的哀怨和忧伤之情。那么请问大家“思妇词”中的思妇是一个什么结构的词语呢?
——在此“思妇”一词,不是动宾短语,而是偏正词组。反映妻子思念外出远游的丈夫的诗词就是“思妇词”。这种“闺怨”题材的思妇词,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也。而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很多人评价它可以跟宋词小令相提并论。二介绍作者
作者郑愁予,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当军人的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8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研究,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任耶鲁 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三、范读课文。《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四、整体把握诗歌
下面我们来整体感知一下这首诗。大家对这首诗的词语句子有什么觉得难以理解的地方吗? 但我有一些疑问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帮我解答一下。我打江南走过的打字是什么意思? ——打,从。
那等在季节里的。。向晚,向晚又是什么意思呢? ——向,接近。晚,晚上。向晚,接近晚上,也就是黄昏。跫音不响的跫音又怎么理解? ——脚步声
其实粗略地看,我个人觉得这首诗的大意还是不难理解的。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默读一下这首诗并给它分一下段,想想你为什么要这样分,每一段说的是什么。1段落大意
一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暗示思妇漫长等待。(我是一位打江南经过的游子;莲花比喻少妇的容颜,时光流转,春秋代序,那美丽、纯洁如莲花的思妇的容貌,也在痴情地等待中衰老啦!“开落”写莲花,又写少妇的容颜和心境,暗示着时光的漫长。)
二写思妇的长期寂寞,揭示思妇坚贞的节操。(你是一位闺中思妇。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一节出现了很多意象。请大家画出能够表现思妇心情的意象。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寂寞的城、向晚、青石、窗扉紧掩、春帷不揭。“你”(思妇)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马蹄达达——打江南走过 惊喜 美丽错误 季节容颜——莲花开落 失望 跫音不响——春帷不揭 期待 寂寞的城——街道向晚 封闭 东风不来——柳絮不飞 寂寞)
三揭示主旨——美丽的错误(过客远去)马蹄达达。(这我就不理解了
5、诗歌中的“错误”错在哪里误在何处?既然是错误,又何谈美丽呢?说 “错误” ① “我” 只是个陌生的过客,不是她的丈夫归来。② “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说美丽,是因为它曾经先引起了诗歌中女主人公情绪的激动,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涟漪,打破了原本生活的死寂。)
五、总结(本文写了?)
思妇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过客的马蹄声让思妇产生了过客就是思妇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因为“我”只是一个匆匆的陌生的过客,不是思妇的丈夫,所以才会出现“美丽的错误”。和思妇的丈夫一样,“我”也是一个离开自己的妻子家人的游子。那么这位过客,也是离家外出远行的游子,他也在思念家中的妻子和亲人。文中不仅写了思妇对远行的丈夫的期待,也写了过客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不仅写了幽闺之哀怨,还写了羁旅的愁苦。更进一步讲,诗歌所写的故事,不仅发生在两对夫妇间,而且发生在所有分离生活的夫妇间。如我们还学习过另外一首游子谣《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可见《错误》这首诗不仅写了闺怨的思妇,而且写了苦旅的游子。它是一首思妇词,也是一篇游子谣。
六、课后作业
今天这首诗就讲到这里,“美丽的错误”在你我他生活中都曾经出现过,在前人的诗词作品中也曾有过。大家回去之后仔细思考资料上的那些词,指出下列词中的“美丽的错误”。下节课回来评讲。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颦洲。(温庭筠《梦江南》)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柳词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两处都是写“美丽的错误”的。在这些词句中,我们一样感悟到了那幸福的激流袭过作者心头后迅速转变为深深的失落。
7、在诗歌中,第一人称的“我”的出现有何作用?
五、话题讨论
1、关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理解,一是错误因女子而起,一是错误因男子而起。你是怎么理解的?根据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诵本诗。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可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也就不同。
六、知识延伸
阅读郑愁予的《天窗》,体会其抒发的思想感情。天 窗 郑愁予
每夜,星子们都来我的屋瓦上汲水 我在井底仰卧着,好深的井啊。自从有了天窗
就象亲手揭开覆身的冰雪 ——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
星子们都美丽,分占了循环着的七个夜,而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呢? 源自春泉的水已在四壁间荡着 那叮叮有声的陶瓶还未垂下来。啊,星子们都美丽
而在梦中也响着的,只有一个名字 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
这首诗的动人,是因为他用了鲜活的现代生活语言,表现了甚具古典意味的纯然之美。它是那么满溢着热切的情绪一—因为怀想着一个人,诗人自喻为天窗——并由这一情绪带动着意义的推展,使诗意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过程中,读者的心被深深吸引,他们被一种美的情愫感动着,直到诗的末尾,当诗人的彩笔照出:“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心中虽意犹未尽,但却得到欣赏上的满足,并且领悟到,这“天窗”,是诗人的化身,而诗人之所以化身为天窗,乃是借此怀想一个人——“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于是,我们也会进一步发现,《天窗》一诗,原来是一首美丽的情诗。
师问:根据诗歌中的语句,判定“我”、“你”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生己答:“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句为证。
“她”是一位闺中思妇,有许多诗句为证,关键字是“等”。“等”字 涵盖第二节的内容。
师问:第一节第二句内蕴丰富,请用散文的语言把它传达出来。生无人举手,无人对答。
师讲解:时光流转,春秋代序,那美丽、纯洁如莲花的思妇的容貌,也在痴情地等待中衰老啦!“开落”写莲花,又写少妇的容颜和心境,暗示着时光的漫长。师问:第二节第五句和第二节第二句十分相似,请改变第五句。生齐答: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
师问:好!大家都对了!请大家继续思考。描写诗歌中的这个“思妇”,也就是第二人称的“你”,运用了哪些意象?请一一指出来。生庚答:诗歌中依次用了“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不揭”,“小小的窗扉”等意象来写思妇的痴情的期待,就是“等”。师问:你能否给这些意象进行归纳分类,并指出这些意象的表达效果? 生迟疑后答:不会。
师问:请大家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能否给这些意象进行归纳分类,并指出这些意象的表达效果? 生辛举手。
生辛答:我分为两类。一类意象是作为比喻句的喻体出现,如“莲花的开落”,“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窗扉”等四处意象。前者写“思妇”的容颜的衰老,后三者写“思妇”的心境的落寞。
第二类意象是与春天、三月有关的“东风不来”,“柳絮不飞”,“春帷不揭”等意象。春天来了,思妇却视而不见。以春天的烂漫来反衬思妇的落寞。综上,一类意象为比喻,一类意象为反衬。
师问:那么,这位思妇可曾等到她的丈夫回来?诗歌中的“错误”错在哪里误在何处?既然是错误,有何谈美丽呢?思考后请举手回答。幻灯片显示“美丽的错误”。生说:没有。“错误”在于那骑马的男子,第一人称的“我”,只是个陌生的过客,不是她的丈夫归来。
生己说:说它美丽,是因为它曾经先引起了诗歌中女主人公情绪的激动。
师总结说:好,两位同学的理解很对,表述很好。类似的“美丽的错误”在你我他生活中都曾经出现过,在其他一些前人的诗词作品中也曾有所表现。我们来分析并指出以下两首词中的“美丽的错误”。
幻灯片显示温庭筠《梦江南》、柳永《八声甘州》。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颦洲。(温庭筠《梦江南》)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生庚答: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柳词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两处都是写“美丽的错误”的。在这些词句中,我们一样感悟到了那幸福的激流袭过作者心头后迅速转变为深深的失落。
老师总结发言:好,看来大家对此类的诗词的主旨都能准确把握了。我们在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柳词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中一样读到了那“美丽的错误”。不同的是,温词、柳词中的过客都是乘船;而郑诗中的过客是骑马。
师曰: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诗歌,注意体味思妇等待丈夫归来的痴情和落寞。同学们齐读诗歌,沉浸其中。
师问:在诗歌中,第一人称的“我”的出现有何作用? 生庚答:首先,和思妇的丈夫一样,“我”也是一个离开自己的妻子家人的游子。其次,因为“我”只是一个匆匆的陌生的过客,不是思妇的丈夫,所以才会出现“美丽的错误”。师问:好!那么,写游子的语句和意象又有哪些呢? 生丙答:“我打江南走过”,“达达的马蹄”两句。
师问:生丙的回答正确,但不完整。想想过客和思妇是如何偶然相见的? 生丙默然。无人作答。
老师讲解:这位游子,也即过客,他从江南走过,也许就这样走了几年了。一日他突然来到这个思妇所在的小城,在傍晚的时候,走在一条青石砌成的街道,也许他这是口渴,想讨碗水喝,恰好在这位思妇的门前停下,扣打门环,惊动了正在痴情等待丈夫归来的这位思妇,就有了诗歌中的“美丽的错误”。因此“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紧掩的窗扉”不仅是比喻思妇心境的落寞,而且标志着诗歌中过客的行踪。幻灯片演示如下:
江南→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紧掩的窗扉
所以,标志过客的行踪的意象作为诗歌中的第三类空间意象,存在着层递关系。师继续问:那么这位过客,也是离家外出远行的游子,他就不思念家中的妻子和其他亲人吗? 生齐声道:思念!
师紧追不舍问:这位过客或游子的妻子,是否也像这位思妇一样,在痴情的等待着过客的归来呢?这位过客或游子,是否也在思念家中的妻子呢? 生齐声道:是!师点拨:这样的话,文中不仅写了思妇对远行的丈夫的期待,也写了过客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不仅写了幽闺之哀怨,还写了羁旅的愁苦。更进一步讲,诗歌所写的故事,不仅发生在两对夫妇间,而且发生在所有分离生活的夫妇间。师继续点拨:外出远游的丈夫思念家中的妻子和其他亲人所写的诗歌,文学史上也给予这一题材和主题的诗歌以专名,就是“游子谣”。幻灯片显示“游子谣”三字。讲台下,有学生立刻说出孟郊的《游子吟》。师说:好,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游子谣。再如我们还学习过另外一首游子谣。“枯藤――”。学生齐诵: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齐诵马致远词之后,幻灯片显示《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齐声背诵。课堂气氛渐而热烈。
师点拨:试想,夕阳西下,游子坐在那匹羸弱的马上,看着小桥流水旁炊烟袅袅升起的农家那一幅父慈子爱、夫唱妇随如此这般幸福和美的生活图景,他怎能不断肠呢? 学生若有所思,已经与那古时的游子产生了共鸣。
师乘胜追击说:看来,那些把妻子丢在家中,一个人去外面的世界打拼的游子的生活也很辛酸的啊!大家不妨大胆地假想一把,让这位马致远笔下的游子或者说过客踏着达达的马蹄走进小城,穿过青石铺就的街道,来到吕本中《采桑子》词中思妇的楼下,进而走到她的门口,再进而来到思妇的窗前。学生做迷茫状。
师稍做停顿,然后说:这位过客口渴了,他只是想要来思妇的窗前讨一碗清水,一碗凉白开而已。请大家注意,这位少妇却正在思念和等待外出远行的丈夫归来呢?当她听到了这位过客达达的马蹄声儿由远及近而来到她的门前时,此刻她的心情又如何呢? 生恍然,踊跃欲发言。生丁抢答:她很激动,赶快看是不是她的丈夫回来了,但一看不是,她又很失望。师评价道:这位同学思路十分敏捷,反应十分迅速,可惜他的回答缺少了一点诗意。学生皆问:怎样才算是有诗意的表述呢? 师继续启发:这位少妇的心中此刻肯定有一股幸福的激流涌过,她一定是赶快揭开那尘封了许久的窗帷,然后又赶快推开了那快要锈死的窗扉,去看是否是自己的丈夫归来了。然而她的希望再次落空了,那并非是丈夫远游归来,而是另一个游子或者说一位过客在她的窗前要讨一碗水喝。错了,错了啊!她的心刚刚被高高地举起,现在又被重重地摔下。她的眼中流露出失望,她的心中充满了惆怅。众生做沉醉状。
通过刚才的分析,学生们对《错误》的理解加深了。老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看到,《错误》这首诗不仅写了闺怨的思妇,而且写了苦旅的游子。它是一首思妇词,也是一篇游子谣。幻灯片显示 游子谣,写游子羁旅之苦; 思妇词,写思妇幽闺之怨。
毕竟,思妇闺怨是果,游子羁旅是因。所以在许多诗人的笔下,这两个题材和主题往往被糅合在同一篇作品中。郑愁予的《错误》即是如此,选用并糅合了传统的闺怨、乡愁题材,使得诗歌更有内蕴,更有韵味。师问:作家杨牧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请分析两个“中国”的含义即语境义。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代表作答。
生壬答:第一个“中国”指从地域、国籍、血统等上讲是中国的。第二个“中国”是指从情感、语言和意象等上讲是中国的。
师称赞道:好!生壬的回答非常准确简洁!在郑愁予的许多诗作中我们都感悟到了一种浓郁的古典美,而选用古典意象,采用传统题材,化用经典构思都是造成郑诗古典美的原因。《错误》的所有意象我们都似曾相识,都可以在唐诗宋词中找到大量的使用这些意象的句子;写游子羁旅之苦、写思妇幽闺之怨的题材更是从《诗经》直至新诗长期沿用的传统题材;“美丽的错误”这一经典构思在温词和柳词中又可以窥见它的影子。所以,我们才会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师总结:《错误》这首诗歌学过之后,今后我们在自己的新诗习作中要自觉选用古典意象,采用传统题材,甚至化用经典构思来成就新诗的古典美。最后提供一篇鉴赏文章,有助于我们理解《错误》的时空转换艺术。幻灯片显示下文。
这首诗的结构分为始、中、终三部分,作者运用时空变化,时间由长渐短,空间由大到小,情理与时空交会,写出一个倦守春闺如莲花开落的少妇内心的寂寞、期待与失望,构成美丽凄婉的效果。
这首诗时空经历四次转换:首节开始,就显现出作者的才华。第一句“我打江南走过”,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暗示着过客的匆匆;第二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以“莲花的开落”含蓄地点出季节的数度变迁,暗示着女主角等待时间的漫长。中间一节情节的发展,先把时间限定到“三月”,写“东风不来”、“柳絮不飞”的寂寞小城,此后进一步把时间缩小到“向晚”,写“跫足不响”的街道,不揭的“春帷”、紧掩的“窗扉”,运用丰富的意象,描述离人情怀中的春闺少妇的落寞。而这春闺少妇的落寞,只是表象意义,其实作者是借少妇的落莫暗示自身飘泊落寞的情怀。
末节结句,又以“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句,响应首句“我打江南走过”,将镜头放大拉远到虚无而广阔的空间和连绵不断的时间长河中,不但使前后文互相呼应回照,更重要的是能使本诗结构均衡,不致前挤后空或前空后挤。伴随着这四次结构完整的时空转换,诗中主角的感情的变化也有戏剧性的转换,整首诗意境优美而深婉,谋篇合乎“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首尾贯穿,意思清晰。”的审美原则,完整地呈显出这首诗的婉约美之特色,使读者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均衡和谐的美感。(摘自林文钦《现代诗鉴赏教学》)布置作业: 1.背诵此诗;
2.根据温词、柳词、吕词及郑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一篇像张晓风《不朽的失眠》一样风格的抒情散文,至少800字。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郑愁予诗选集》,台湾志文出版社1988版; 《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版
第四篇:《错误》郑愁予赏析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qióng,形容脚步声)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有一种错误是美丽的,那便是爱的错误。台湾诗人郑愁予运用神来之笔,把它描写得更加美丽,令我们不得不拊掌赞叹。
美丽的故事
通读全诗可以发现,诗人以凄美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暮春三月,东风和煦,柳絮飘舞,在江南一个美丽的小城,一个女子在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她的心宛若孤寂的小城,没有东风,也没有柳絮,她听不到青石街道上有意中人的足音,因而意态慵懒,云鬓不整,心灵也如窗扉紧闭,春帷不揭。浪迹天涯的“我”打这里走过,听到达达的马蹄声,企盼已久的她如莲花般绽开了笑颜可“我”未入家门,她失意万分,盈盈笑靥又像夏末的莲花迅速地枯萎凋谢了。全诗不足百字,而故事情节却随着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一波三折,先是漫长的期待,然后是听到马蹄声的惊喜,最后是失望,再后来又是无尽的等待。言已尽而意无穷,可谓余音袅袅,耐人寻味。
美丽的修辞
诗人在诗中充分运用了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塑造了一位楚楚动人、凄婉可人的思妇形象。
“不来”“不飞”与“不响”“不揭”四个否定句间隔两行两两相对,形成一种呼应重复,既使全诗音韵和谐,又使全诗抒情意味变得深婉动人。诗中的“你”有莲花般的容貌、孟姜女的执着。她心如磐石,守身如玉,除了意中人,她的心不向任何人开放。尽管阳春三月,杨柳依依,东风拂面,但在她心中、眼里,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心如窗扉“紧掩”,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被相思所苦,云鬓不整,玉颜渐凋的痴情女子的形象。诗中的比喻句更有妙处:“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第一句不仅写出了“你”的美貌,而且极为省略地刻画出“你”苦盼不得的憔悴。后两句以“城”和“窗扉”喻“心 ”,新颖又形象;两次用叠词“小小的”加以修饰,使意境显得轻倩柔美;将本属句中的“向晚”“紧掩”这两个动态词语倒装于句末。显得摇曳多姿,也更婉曲地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美丽的结构
《错误》这首诗共9行,96个字,篇幅不长.但所运用的艺术技巧令人赞叹不已。从结构上看,隐含着纵横两条线。明显可见的纵线是由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上,从而使诗情层层推向高潮。从横线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途经女子的住所而不进去,才使期盼的她“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最后两句本应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诗人在这里又用了一个倒装句。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不齐,在不协调中焕发出光彩。美丽的语言
这首诗的另一个动人之处就是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这一说法,粗看似乎矛盾,细品便知其妙。“达达的马蹄声”敲响了思妇希望重逢的心灵,因而美丽。但是,这马蹄声并不为她的期盼而停驻,“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因此对思妇而言又是个错误,它表现出了相思女子的心理变化过程。另外,此诗语言之美还体现在意象之美。诗中运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帷”,特别是“东风”这一意象取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体现了诗人的中国性的根本所在。
杨牧在《郑愁予传奇》中说,“郑愁予是中国的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绝对现代化的”.可谓切中肯綮之论。美丽的主题
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的主题定位在思妇期盼心上人归来的执着的爱情上.未免太肤浅了。其实诗中的“我”难道不可以理解为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游子吗?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有一种漂泊的心态,他们在台湾岛仅仅是一个“过客”,希望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与自己的亲人团聚。然而,由于政治原因,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出重重的失落和惆怅的感情。时至今日,岛内的台独势力仍费尽心思地阻挠“三通”,妄图将宝岛从祖国分裂出去,如果他们的阴谋得逞,留给中华民族的将是永远的悲哀。这个“错误”决不会再是美丽的。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错误》中有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这是一首期盼大陆与台湾早日统一的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第五篇:郑愁予《错误》
错误
郑愁予
重庆育才中学 游华国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意象与古典诗歌的内在联系。
2、领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3、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一、导入新课
听罗大佑的歌曲《错误》。
错误是每个人都有可能犯下的,而犯错误的结果有好也有坏。为什么呢?因为有些无心的错误也可能导致美好的结局。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则是被称为“现代抒情诗绝唱”的,台湾诗人郑愁予用伤感的笔调所描述的一个美丽的《错误》。
二、解题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郑愁予的诗歌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是清新婉约。
三、研读课文
1、让学生自由反复朗读全诗,揣摩诗歌的感情。
2、听示范朗诵,把握诗歌的节奏,然后指名学生朗读。
4、集体朗读。通过画面初步理解诗意。
5、思考:
全诗主要以什么为中心意象?诗中的“我”“你”指什么人?描述了什么情景? 明确: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我”是一名游子,“你”是一位闺中思妇。写了思妇盼望归人的情思。
6、朗读第一节,思考:
(1)为什么用“莲花的开落”来比喻女子“等待的容颜?”
明确:莲花自古多产在江南,如古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故用莲花来象征江南女子的柔美纯洁;那等待的容颜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喜悦,而失望,故如莲花的盛开和凋落一样。思妇的心情也是如此,敏感的情绪随着莲花的一开一落微妙的变化着。
(2)本节诗句长短交错,可读出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首句言“我”路过,寥寥几字,暗示过客之匆匆;次句言思妇之等待,长长的句子暗示等待之漫长。
“开落的莲花”到装成“莲花的开落”形成音韵美。
7、朗读第二节,思考:
(1)能用来表现思妇的意象很多,作者为什么独选用“三月”的意象?
明确:与中国的古典诗词传统意象有关。在古诗词中,游子思乡多在秋天,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张籍的《秋思》等,可见深秋萧瑟之景,最易引发游子思乡情思;而思妇怀人则多在春天,如王昌龄的《闺怨》,欧阳修的《蝶恋花》李清照的《武陵春》等,均为表现思妇怀人的名篇。因为春光无限好,人的青春易逝,对比之下,更能勾起对不在身边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进而热切盼望良人归来。
郑愁予自幼由母亲教读古诗词,深受影响,所以他的诗也沿袭了诗词的传统,以“三月”的意象来表现思妇怀人这一主题。
(2)本节诗中用了四个否定句和两个比喻句来表现思妇的情态,请找出来并谈谈对它们的理解。
明确:四个否定句:“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
两个比喻句:“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那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东风不来”,指所盼之人的音讯不来。思妇只能把自己思念的心情深埋心底,如“柳絮不飞”,任由它把心压抑成小小的城中夕阳下的青石街道一般寂寞;“跫音不响”,归人不见,故窗帷不揭,只能默默地躲在帘儿后面继续漫长的期盼、等待,对别的一切毫无兴趣,心,也如一扇紧掩的窗扉,再不向别人敞开。
这些否定句和比喻句集中表现了思妇的爱情之专、思念之深和等待之苦。
8、朗读最后一节,思考:
诗人为何说“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在前一节中可知思妇怀着深深的思念,在苦苦的等待,只为了那“跫音”能够响起,终于,达达的马蹄声传来了,它点燃了思妇心中的希望和重逢的喜悦,因而它是“美丽的”;然而,马蹄声走近之后,并不为她的期盼而停驻,又渐渐地远去,因此,这又是一个“错误”。
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形成了起伏跌宕的艺术效果。
四、延伸阅读
自古以来,思妇闺怨,是中国传统诗词中历咏不衰的一个主题。赏析下面的两首词,并思考问题。
(1)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长相思》
(3)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望江南》
思考:
1、两首词的女主人公都以怎样的姿态形象出现?与《错误》的女主人公相比,有何区别? 明确:两首词的思妇皆以“倚楼盼归”的形象正面出现,而《错误》中的女主人公自始至终不曾现身,而是寂寞地隐在紧掩的窗扉,低垂的青帷后面,默默凝听外面的世界,等待着远行言归的爱人。
由于全诗中她的动作不是望,只是听,更显得含蓄内敛,情深而又自持,从而为全诗平添了富于古典气息的哀婉、惆怅和浓郁到化不开的缠绵韵致。
2、思妇闺怨成为千古吟唱的主题,是因为古代离家不归的男人很多,成为一种风气。思考并讨论:这些男子“不归”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明确:原因多种多样。有“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的负心薄悻;也有“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前程功名;还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生计活路;更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残酷战争。这些不管是被迫还是自愿,都注定了这些男人灵魂和身体的漂泊动荡,都注定了爱着他们的女人们的“玉阶空伫立”“月明人倚楼”的漫长的等待。因此导致了思妇闺怨成为了千古吟咏的一个主题。
五、小结
六、欣赏黑色真实的Flash 《最忆是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