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郑愁予《错误》中从古至今的闺怨

时间:2019-05-12 16:5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郑愁予《错误》中从古至今的闺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郑愁予《错误》中从古至今的闺怨》。

第一篇:浅析郑愁予《错误》中从古至今的闺怨

浅析郑愁予《错误》中从古至今的闺怨

提及江南,在我的眼前便会浮现出许多景象:烟雨蒙蒙的湿润季节,绿荫如烟的沿河柳枝,接天莲叶的荷塘,青瓦白墙的阁楼窗棂,细长幽深的小巷和街道„„也会想起一些人,江南的才子佳人,江南的痴男怨女,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伤春悲秋。我不曾到过江南,对于江南的印象仅此而终,但我依然喜欢,甚至向往江南,江南的一切都给我无限的想象,美的不美的,我都好奇。曾经想象生活在江南的人们一定很幸福,很温柔。就像生活在云端,生活在梦里,美丽而朦胧。终于读到一首诗,它包含了所有我对江南的想象,也包含了我没有想象到的江南,近距离的感受了江南的哀伤和美丽。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蛩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错误》 读过郑愁予的作品的人一定都知道它的《错误》。现代诗人郑愁

予的短诗《错误》是一首轻灵隽永的名作,它以蕴藉凄婉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古老瑰丽的中国故事---思妇等待。这首小诗自从1954年发表后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时间,整个台湾便传诵着“达达的马蹄”之声。后来《错误》还被冠名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读过这首诗的很多人都给予这首诗很高的评价,有人评价这首诗“风格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有人评价为“轻巧清隽”“美丽哀伤”,甚至有人说这首诗“堪与宋词小令相论”。这首是全文只有九行,九十六个字,这些文字要如何组合才能博得如此美誉,配得起这样的夸赞?这又会是怎样的一首诗呢?《错误》何以值得人们给予他这样的评价?我想是因为它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他都是美的,就像冰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的八分之七在水面以下。《错误》的美丽不在于它的长短,而是隐藏在它精准的文字背后那巨大的美丽,谜一样的内涵,以及对传统闺怨主题的继承和发展。

诗人从诗的第一句就暗示我们错误的由来。女人寂寥的花开花落形成对比,‘那等待在季节里的如莲花的开落’,以复杂的句式预示了双向的错误结局。”而耿占春先生则认为“比喻别扭而不新奇。这个别扭的句子似乎是说一个江南的女子在孤独无望地等待他。而他只是走过而已。”郑先生现身说法,“起头的两行引句⋯‘是用隐喻和叙述的手法为人文思维部分做伏笔,所以,‘莲花’不属于后面七行本诗中小城的场景。”我们仿佛看见江南的大背景之下的一个小景:江南特有的青石小城的街道小巷,阳春三月静立于鸟语花香、柳絮翻飞的迷梦哀伤之中。一女子静立窗前翘首企盼„„这样跳跃的图景,表现

出诗歌的图画美,画工是画不出人传神的思绪,而诗歌却淋漓尽致的表现着诗中人的情感和哀伤,仿佛那忧伤的人就是读诗人自己。诗人将画面定格于这样的情景之中,然后引出路过江南的“我”和等待归人的“你”,“我”刚好偶然路过你的窗前,“我”看到“你”的那一瞬,就引来到了“你”失望。相遇是美丽的,只是它出现在了错误的时间,只能是一场错误!这首诗明显承续了中国古典闺怨诗的传统!表现了“思妇的等待”这一古老主题闺怨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源远流长。

从诗经《国风·卫风·伯兮》开始,“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就出现了“思妇”这一形象出现,闺怨诗的主题开始逐渐形成。而后又有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细腻而含蓄地描写了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度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等等。而入词则有李白的《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同样的主题和意象在温庭筠笔下,闺怨诗的的主题更加明显,情感的表达也更加直接、哀怨之情满溢诗词字里行间,作品的情节性.也更加哀婉凄切:“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自蒴洲。”(《望江南》)我们看到,伫望归人的女子,从清晨“梳洗罢”,便“独倚望江楼”,可是直到夕阳垂金,“斜晖脉脉”,依然“过尽千帆皆不是”。其希望、失望乃至绝望.表

明的了女子 的命运,只能是失望的等待。是永远的徒劳。现代诗人郑愁予的《错误》,诗中也有一个倚楼望归的女子,她等待着远方归人。明显的主题上是有闺怨诗的痕迹,同时继承了含蓄委婉的特点。他将前人的“闺怨”诗化为现代语言,表现出一种古典的美,成为郑愁予爱情诗中有代表性的佳作。下面一起来欣赏《错误》这首诗中所流淌的古典韵味。

江南、莲花、东风、柳絮、春帏、向晚„„如此意象,我们并不陌生,这些意象在古人的诗词中频频出现,每次看到这样的字眼,我就会觉得整首诗或是词的意境就会美不胜收。古典的意象可以营造出伤感的凄凉的意境而一首诗的好坏.常与它在意象方面的表现优劣有很大的关系。

诗人用“莲花的开落”这一意象来形容女子在等待的过程中容颜一年年衰老,一年年憔悴,从另外一个角度也透露着女子的等待很漫长。不知莲花开了多少季,而归人仍然不见踪影,等待、等待、等待„„该是怎样的一段爱情才会让女子这般痴情的等待,该是怎样的一段故事才会让女子这般义无反顾的守候?用“莲花”表示的不仅是女的容颜还有女子高洁的心灵,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以莲揣称高洁,实为释氏常谈”。漫长的等待中也许会出现无数个像“我”一样的过客,也许就会有人胜过那无可替代的“归人”,可是女子却总是将心紧掩在小小的窗扉里面,不曾为任何“过客”开启,在孤独中等待,在等待中孤独。在等待中女子的这颗痴心也渐渐变成了一座城池,仅仅拥有女子和归人回忆的城池,坚硬保守而封闭。在这座城里女子是寂寞的,凭栏远望,只盼归人,然而归人却遥遥无归际。“莲”谐音“怜”,诗人怜惜这痴痴等待的女子,江南的女子细弱柳温如水,耐得住这样的痴等的女子,必是坚强善良的女子,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提到“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在同样温柔如水的的岁月里她不受岁月的蹉跎坚定等待的一片清心,虽然“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可是认识抵不过“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悲惨(李商隐《无题》)。只怜她等待的辛苦,怜她已逝的容颜,怜她孤寂的心。女子的感情就这样凄凉着,美丽着,诗人没有直面的描写女子一句,完全从“过客”的角度和心理过程来表现女子的情感和想法,可能只是猜测,也有可能就是事实,江南的痴男怨女多了,也许诗中的这女子只是在“过客”途中遇见的女子的一位代表,伤感和哀怨弥漫着整个江南的小巷街道和每一扇佳人等候的窗棂。

“东风”似乎成了“归人”的青鸟(李商隐《无题》中用青鸟指代信差),为等待的佳人殷勤送信,“东风不来”女子的心就永远紧闭,哪怕是千柔百顺地柳枝,东风仿佛也成了慰藉心伤的良药,以摧枯拉朽之势可以带走女子等待过程中的痛和苦。

诗中句末,字音两两相谐,是无意也好是巧合也好,哪怕是有心,押韵总是会使读者赏心悦目,感受到音韵之美。音谐意聚,会使人读诗的人主动想象诗的意蕴,诗的内涵,主动发现诗歌的美丽,没有谁在诗中看到诗人咬文嚼字的表现是的美丽,读诗人的心头自然会浮现美丽的评价。

诗中频频出现长短句和倒装,不是为了增加诗歌的噱头,而是体现诗歌的内涵,“我打江南走过 /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这样的长短句告诉读诗人:过客匆匆而佳人的等待却很漫长,长短参差错落,与诗所展开的时间长度全然配合——诗序形式的展现呼应了此诗内容的奥妙。” “街道向晚”、“窗扉紧掩”倒装的言外之意是强调女子的坚持和封闭。利用结构的调整来表现诗歌的主题以及古典意象的巧妙安置充分显示了诗人“中西合璧”的良苦用心和匠心独运,用现代的笔触表现古典的主题,诗人就这样证明“中国的中国诗人” 4的真正解释。

这首诗的美丽不仅限于以上的几点,最美丽的,我想要归属于它所蕴含的情感之美。在江南的那个小镇上发生的那个美丽又动人的故事:关于爱情,关于等待,关于思念,关于牵挂„„

现在,我将要与你分享我眼中美丽的“错误”。

又是一载刚过,又是一年之春,我打江南走过,在这个春季有了一些不同:两个人相遇,却彼此陌生,两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在他们相遇的这一刻这种情感里出现了矛盾,想着是“归人”回来了,急着想看他,却又有些害羞,怕自己在没看见“归人”以前 自己却被他看见,等着自己的心上人归来,又怕让他看见自己的清减!这是女子的矛盾。另外还有“我”这方面的矛盾,“我”只是个过客,将要何去何从还无定数,却制造了这样的错误,是“我”的错还是别人谁的错?这两个矛盾却都无法解决,看着“你”的伤悲“我”却无所适从,“你”的悲伤是“我”带来的?“我”无意闯入“你”的等待之

中,却打破了“你”的希望。看见“你”,“你”已不再年轻貌美,也许“你”当年正是拥有花容月貌打动了“归人”,而今却像极了一首诗中所写到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的《长相思》)一样除了年年岁岁的等待还是等待!诗人用“莲花”来形容女子的容颜,证明女子曾经的美丽,虽然只是偶然一瞥,足以验证女子过去的美丽,莲开一夏便凋零,哪有不老的容颜?女子的容颜就在这场等待中渐渐失去光华。“我”看到了“你”的等待,看到了“你”的失落,看到了“你”的悲伤,注定“我”只能给“你”一个背影,“我”背过身虽然再看不到“你”的样子,但依然可以感受到“你”的失望和悲伤和惆怅。

“我”只是“过客”,江南于“我”而言,只是途中的风景,信马走过青石的街道,却无意发现“你”凝眸眺望,“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我”打乱“你”等待的心绪,打断了“你”的矜持的守望,“我”给“你”归人到来的希望,可是“我”不是归人,看见“你”在发现“我”不是“你”所等之人时,“你”瞬间显露出的失落和失望,这由希望转为失望的过程皆是因我而起“我”该责怪自己,可是“我”能怎么做呢?“我”只是过客,“我”有自己的旅途要去跋涉,看见“你”的伤感,“我”责备自己闯入“你”痛并快乐的等待时,也感到失落,“我”是过客,“我”是游子,也许“我”的家中也有这样一位痴等的女子,也许是母亲,也许是妻子,还有可能是恋人,“我”告别她们却闯入“你”的等待,“我们”相遇是美

丽的,可是“我们”只是遇错了人,伤了错了心,却只能自己承受,“我”达达的马蹄不仅敲醒了“你”沉睡已久的爱情故事,也敲醒了“我”的思念。触动“你”的心,故而成就了诗的美丽,也许“你”“我”的相遇本该是美丽的邂逅,也许还可以发展一段动人的故事,可是不同的目标所存在的分歧只会让这场意外成为错误,即使美丽,它仍然是个错误。女子的感情就这样凄凉的继续,过客的慨叹也这样蔓延,两个的情感各自开花,错误就像是江南的春景一样摄人心魄的美丽。

诗人没有用华丽的词藻来渲染诗歌的意境,虽然仅仅采用了最最常见的简单意象,可是在江南的春季,在梦土上传诵爱情的故事,本身就会使读诗的人浮想联翩,诗中没有写到一个“愁”字,读者却能感受到浓得化不开的愁绪,似乎还会期待过客与等待归人的女子可以有一个美好回忆的故事,但是归人却很负责人的告诉读者: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原来读者也在不自觉的犯错,用臆想中的故事安排诗中人物的命运。错也好,对也好,过客走了,她依然会守在窗前,继续等待,等待归人的归来,等待爱情的春天。离开江南后,过客继续前行,只是从此以后的路途有了这般的回忆变得沉重却哀伤的美丽。

诗人用这样的抒情方式潜移默化的感染每一个人,朴实的字里行间透露着华美的讯息,将一场相逢和分别娓娓道来,将一场爱情故事慢慢谱写,《错误》从此便成了朴实而华美的乐章。久久回响在每一位都市人的心田。朴实、华美这一对词语似乎存在矛盾,可错误何以美丽

也有些矛盾,这是诗人的感触,也是我与你一同分享的我的感受,又见那美丽的“错误”!

郑愁予用现代人的视角,书写古代人的伤感,用现代的中国文字表达曾今的江南故梦,用古典的意象绽放诗歌的美丽和光华,《错误》成了不陨的流星不败的烟火,一直闪耀着永恒的光辉。

第二篇:郑愁予《错误》

错误

郑愁予

重庆育才中学 游华国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意象与古典诗歌的内在联系。

2、领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3、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一、导入新课

听罗大佑的歌曲《错误》。

错误是每个人都有可能犯下的,而犯错误的结果有好也有坏。为什么呢?因为有些无心的错误也可能导致美好的结局。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则是被称为“现代抒情诗绝唱”的,台湾诗人郑愁予用伤感的笔调所描述的一个美丽的《错误》。

二、解题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郑愁予的诗歌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是清新婉约。

三、研读课文

1、让学生自由反复朗读全诗,揣摩诗歌的感情。

2、听示范朗诵,把握诗歌的节奏,然后指名学生朗读。

4、集体朗读。通过画面初步理解诗意。

5、思考:

全诗主要以什么为中心意象?诗中的“我”“你”指什么人?描述了什么情景? 明确: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我”是一名游子,“你”是一位闺中思妇。写了思妇盼望归人的情思。

6、朗读第一节,思考:

(1)为什么用“莲花的开落”来比喻女子“等待的容颜?”

明确:莲花自古多产在江南,如古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故用莲花来象征江南女子的柔美纯洁;那等待的容颜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喜悦,而失望,故如莲花的盛开和凋落一样。思妇的心情也是如此,敏感的情绪随着莲花的一开一落微妙的变化着。

(2)本节诗句长短交错,可读出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首句言“我”路过,寥寥几字,暗示过客之匆匆;次句言思妇之等待,长长的句子暗示等待之漫长。

“开落的莲花”到装成“莲花的开落”形成音韵美。

7、朗读第二节,思考:

(1)能用来表现思妇的意象很多,作者为什么独选用“三月”的意象?

明确:与中国的古典诗词传统意象有关。在古诗词中,游子思乡多在秋天,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张籍的《秋思》等,可见深秋萧瑟之景,最易引发游子思乡情思;而思妇怀人则多在春天,如王昌龄的《闺怨》,欧阳修的《蝶恋花》李清照的《武陵春》等,均为表现思妇怀人的名篇。因为春光无限好,人的青春易逝,对比之下,更能勾起对不在身边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进而热切盼望良人归来。

郑愁予自幼由母亲教读古诗词,深受影响,所以他的诗也沿袭了诗词的传统,以“三月”的意象来表现思妇怀人这一主题。

(2)本节诗中用了四个否定句和两个比喻句来表现思妇的情态,请找出来并谈谈对它们的理解。

明确:四个否定句:“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

两个比喻句:“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那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东风不来”,指所盼之人的音讯不来。思妇只能把自己思念的心情深埋心底,如“柳絮不飞”,任由它把心压抑成小小的城中夕阳下的青石街道一般寂寞;“跫音不响”,归人不见,故窗帷不揭,只能默默地躲在帘儿后面继续漫长的期盼、等待,对别的一切毫无兴趣,心,也如一扇紧掩的窗扉,再不向别人敞开。

这些否定句和比喻句集中表现了思妇的爱情之专、思念之深和等待之苦。

8、朗读最后一节,思考:

诗人为何说“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在前一节中可知思妇怀着深深的思念,在苦苦的等待,只为了那“跫音”能够响起,终于,达达的马蹄声传来了,它点燃了思妇心中的希望和重逢的喜悦,因而它是“美丽的”;然而,马蹄声走近之后,并不为她的期盼而停驻,又渐渐地远去,因此,这又是一个“错误”。

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形成了起伏跌宕的艺术效果。

四、延伸阅读

自古以来,思妇闺怨,是中国传统诗词中历咏不衰的一个主题。赏析下面的两首词,并思考问题。

(1)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长相思》

(3)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望江南》

思考:

1、两首词的女主人公都以怎样的姿态形象出现?与《错误》的女主人公相比,有何区别? 明确:两首词的思妇皆以“倚楼盼归”的形象正面出现,而《错误》中的女主人公自始至终不曾现身,而是寂寞地隐在紧掩的窗扉,低垂的青帷后面,默默凝听外面的世界,等待着远行言归的爱人。

由于全诗中她的动作不是望,只是听,更显得含蓄内敛,情深而又自持,从而为全诗平添了富于古典气息的哀婉、惆怅和浓郁到化不开的缠绵韵致。

2、思妇闺怨成为千古吟唱的主题,是因为古代离家不归的男人很多,成为一种风气。思考并讨论:这些男子“不归”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明确:原因多种多样。有“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的负心薄悻;也有“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前程功名;还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生计活路;更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残酷战争。这些不管是被迫还是自愿,都注定了这些男人灵魂和身体的漂泊动荡,都注定了爱着他们的女人们的“玉阶空伫立”“月明人倚楼”的漫长的等待。因此导致了思妇闺怨成为了千古吟咏的一个主题。

五、小结

六、欣赏黑色真实的Flash 《最忆是江南》。

第三篇:台湾诗人郑愁予谈《错误》:不是情诗 是闺怨诗

台湾诗人郑愁予谈《错误》:不是情诗 是闺怨诗

[摘要]和郑愁予谈诗,不太可能绕开这首先后在两岸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错误》,有论者认为这是现代抒情诗的绝唱。郑愁予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绝对的现代。

郑愁予简介

原名郑文韬,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1972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爱荷华大学、耶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现居金门。郑愁予童年适逢抗战,随军人父亲转战迁徙于大江南北,16岁随父母迁台。郑愁予14岁开始写诗,重要诗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诗作分别被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郑愁予笔名出自屈原的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以及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电话那头,是一口在台湾难得听到的标准京片子,中气十足地说出一个咖啡馆的名字,然后细致清晰地告诉我这个“外地人”如何搭乘捷运抵达。4小时后,81岁的郑愁予腰杆笔直背着背包如约出现在新北市永和区一家转角咖啡馆,坐下啜着阿萨姆红茶,打开背包里的平板电脑,一个多甲子的诗坛往事也随之打开,关于代表作《错误》“达达的马蹄”背后故事,行走诗坛的“仁义”情怀,还有他作为耶鲁大学终身教授的诗学研究心得,在农历春三月台北的东风里,轻轻飞起。

《错误》是西方技巧“横的移植”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和郑愁予谈诗,不太可能绕开这首先后在两岸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错误》,有论者认为这是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台湾诗人杨牧评论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绝对的现代。”《错误》是最好的范例之一。可在作者看来,这首于1954年、他21岁时写下的诗,在他跨越60多年的创作中,不是最重要的,但技巧颇有可说道之处,是属于向西方现代派学习的“横的移植”,诗中的时空、人物以及戏剧感的结尾,都是西方常用的文学元素。

很多人把这首诗当作情诗理解,郑愁予则解析为闺怨诗,是战争诗的别裁,叙写因战争造成妇人与丈夫的别离。郑愁予出身于军人世家,为郑成功第十五世孙,祖父是清代世袭的官吏,父亲郑晓岚为国民党将官。郑愁予4岁那年适逢抗日战争爆发,随父亲征战、迁徙于大江南北。这段经历,时常反映在他日后的诗作里。“达达的马蹄”即来自童年经历离乱的记忆:“有一次,母亲和我走过一个小镇,忽然听到背后传来轰轰声响,慌忙回头时,马匹已拉着炮车飞奔掠过,这印象一直潜存在我的意识里,后来写《错误》这首诗时,这个意象自然而然就浮现在脑海中。”

最重要的两首诗关乎“仁”与“义”

说起“横的移植”,自然要提到郑愁予投身其中的“现代派”诗群。1956年1月15日,以台湾现代诗开山鼻祖纪弦(1913-2013)为发起人,叶泥、郑愁予、罗行、杨允达、林泠、小英、季红、林亨泰等一同组建“现代派”及现代诗社,加盟者160多人。以“领导新诗的再革命,推行新诗的现代化”为主旨,提出“现代派六大信条”,分别是“我们是有所扬弃并发扬光大地包含了自波特莱尔以降一切新兴诗派之精神与要素的现代派之一群;我们认为新诗乃是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诗的新大陆之探险,诗的处女地之开拓,新的内容之表现,新的形式之创造,新的工具之发现,新的手法之发明;知性之强调;追求诗的纯粹性;爱国。” 纪弦是和徐迟、戴望舒共同创办《新诗》月刊的诗坛前辈,长郑愁予20岁,两人第一次见面时,郑愁予才19岁。此前纪弦读过他的诗,颇为激赏,以为是个老先生,看他顶着个学生军训的光头出现,不免吃惊:“郑愁予,你还是个中学生?”而在两人的书信往来中,纪弦一直以“愁予兄„„弟纪弦”落笔。多年后忆这位亦师亦友前辈的谦逊和厚爱,郑愁予感慨不已。

郑愁予表示,纪弦所提出的现代诗六大信条,对他影响深远。但在当时,纪弦主张“横的移植”引来很多批评:“很多人说他忘本,还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也是横向的移植,给他带上政治的红帽子。中国诗两千多年,内容说的是人的状况,这个不会变,但形式上一定要改变。引入白话、西方翻译的文字及其他文化中的元素。” 2013年7月22日,101岁高龄的纪弦在美国辞世。郑愁予写下长诗《我穿花衫送你行,天国破晓了》追忆纪弦对诗坛的贡献,为他曾受的不公正批评和压制鸣不平。郑愁予说,以诗倡义,这是他作品中很重要的一首。

另一首重要作品,则是表达“以诗行仁”的《衣钵》,是196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百年而作的长诗。“‘仁’与‘义’形成我诗歌的一对担子。”郑愁予如是说。坐在咖啡馆中,郑愁予忧怀天下的心溢于言表,他认为,孔子的仁,孟子的义,都是诗歌可以传达的。“传世的诗作,甚少是书斋型的,因为诗是用活泼语言和普世艺术观表达人类状况的‘美和善’。少年时,不知风花雪月表露时间之消逝便是‘存愁’之由来,而这个‘愁’字是抒情诗之胆,不能不吟咏。随岁月渐长了,人类的状况已融入诗人更深的知性中,从个人到民族到人类,‘忧’之念乃生,继而‘悲’之怀乃至,这样就进入‘善’的境界,自然凌驾在‘愁’与‘怨’的美学之上,那么就是从‘游世’到‘济世’了。美是艺术的手段,善是艺术的目的,因之这济世也就是‘仁’了。”

“我的底色是人道主义”

因为传诵一甲子的《错误》,郑愁予常常被当作是浪漫主义的抒情诗人,郑愁予说,这是个“美丽的错误”。现代诗派其中一项主张,正是反浪漫主义,排斥情绪之告白而强调知性。郑愁予强调,他诗歌的底色是人道主义。

郑愁予曾经这样忆述自己在1947年14岁时写下第一首诗的心路:“在抗战中度过的幼年,我生活在孤独里,接触到的兵荒马乱,遭遇到中国巨大的破坏和灾难,在我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我读了一些旧俄时代诗人像普希金、马雅科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他们的诗里的强烈人道主义实在感动了我,感时而忧国,我开始写作,就是把我童年所看、所记的事情写下来。有一次学校到门头沟去旅行,我看到了矿工们的生活,回来自然而然写了一首关于矿工的诗,这是我的第一首诗创作。我记得其中有一句被当时北大的老师特别吟读过,那句诗说,矿工一生下来,上帝就在他的手上画了十字。我当时也没有什么特定的意思,可是老师解释说,十字架是一个牺牲自己而服务人类的象征。另一方面,十字架又是十字镐的象征,矿工生下来握着十字镐挖煤,为人类取暖。这反而使我进一步的憬悟,诗里面有两层意义,并不只是用一些美丽的字句使之有一个庄严的外表,而更要有其内涵。”办壁报,参加北大的暑期文学营,郑愁予在当时活跃的学生社团活动中接受了人道主义启蒙和新文学洗礼,写下不少以底层弱势人群为题材的诗作。

1949年,16岁的郑愁予随父母渡海来台后,曾加入一些思想偏左的文艺社团。这些左倾社团受到调查,在当时肃杀的气氛中,郑愁予被迫烧掉了他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诗集《草鞋与筏子》和存稿,并一度搁下诗笔。直到两年后,难耐苦闷又重拾诗笔,发表来台后第一首诗《老水手》,仍是着眼于底层人的生活状况,写出诗人对生命的流逝感和无常观的体悟。1968年,已经颇有诗名的郑愁予受邀赴美,在聂华苓主持的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做研究,1972年获艺术硕士学位。其间恰逢1970年保钓运动风云际会,郑愁予当选爱荷华大学保钓委员会主席,因此上了台湾当局的黑名单,护照被取消,赴美签证也快到期,而妻儿已来美团聚,一家人的生活眼看就要面临窘境。他这才发现,当初在台湾“美国领事馆”办签证时,有位台湾籍的官员是他的“诗迷”,觉得他应该在美国多留一段时间吸取更多西方文化,擅自把两年期的访问学人签证,改成可以停留五年的交换学生签证;这意外解决了郑愁予的危机,让他在护照被取消后,还能留在美国。

既然一时半会回不了台湾,就留在爱荷华潜心读书。郑愁予注意到,“西方人说诗表现的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humancondition——人类的精神,人类的生活状况。”这也一直是郑愁予书写的主线。内容还需与好的形式技艺配合,郑愁予研究中西方诗歌的特色,发现节奏和韵律形成的诗歌音乐性之神奇美妙,在自己的诗歌写作中,也越来越重视音律之美。郑愁予赴美后,在诗作上最大的改变,就是语言的“节奏感”,由年轻时的快节奏改为较舒缓,主要是希望和现实的紧张生活作一调和对比。他说:“如果语言越来越急,那么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急,便会造成一种很紧张和不愉快的感觉,因此要放松下来。”

定居金门,是文化的“归人”

郑愁予客居美国长达37年,先后任教于美国爱荷华大学及耶鲁大学东亚语文学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诗词。他经常说自己没有故乡,但“懂得文明,忠于文明”,不管居于何处,都不减关怀社会,关怀别人之心。他也常说,他的故乡就在他的背包里,背包里有他自己的诗,有他喜欢的诗人的诗,诗,就是他的精神原乡。

十年前,郑愁予背着背包到了金门,这里曾是他的先祖郑成功打败荷兰人收复台湾的基地。也是他曾多次吟咏并留下青春热血记忆的地方。但这一次,适逢郑成功诞辰,时任金门县长得知他是郑成功的裔孙,邀请他一起主持祭祀。他骑着高头大马,穿行在金门古旧的街道中,由县长亲自牵引着,到延平郡王祠祭拜英雄的先祖。当地淳朴的人情和田园风光让他爱上了金门,在地方官员及金门县郑氏宗亲会的邀请促成下,郑愁予及夫人余梅芳,把户籍迁到金门县金城镇北门郑北海祖宅,并获颁荣誉县民证,时为2005年6月24日。

郑愁予告诉记者,当时回到金门落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容忍当时台湾当局企图“去中国化”,“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不能去的。”郑愁予回到金门,担任金门大学讲座教授、驻校诗人,不时往返台岛、大陆及香港,为青年学子开讲座,普及诗学教育。他会用新潮词语贴近年轻人,比如:“唐诗就是当时的手机短信。” 郑愁予告诉记者,此次从金门来台北小住,是为了做身体检查,“报告出来了,没发现什么问题。”他年轻时热爱田径和登山运动,今年虽已81岁高龄,仍然腿脚利索,思维敏捷。他计划着,哪天不写诗了,就回头去修改自己的作品,像他喜爱的叶芝那样。虽然有人认为发表了、出集子了的诗不应该改,否则就对不起看过并记住的读者。不过,郑愁予认为,真正负责任的诗人,可以修改自己的诗,“如果美的成分不明显,意义有一点晦涩,包括节奏不对,是可以改的。叶芝改诗,常常就是改节奏。” “我写的东西很多人不能理解,理解需要有一定的哲思,”郑愁予翻着手中的诗集,说,“或许,我可以通过注解,让它变得明白一些。”

第四篇:郑愁予《错误》读后感

郑愁予《错误》读后感(精选6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愁予《错误》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郑愁予《错误》读后感1

第一次接触到郑愁予是在高中,美丽的《错误》让我遇见了诗人。

诗人郑愁予,原名叫郑文韬,原籍河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走过了大江南北,也就走过了江南,江南的印象应该是深深的留在是诗人的心里。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愁予”来自屈原的《湘夫人》的“弟子降兮白渚,目渺渺兮愁予”。从这我们不难看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可以说是深厚的古文功力。诗人的母亲也是功不可没的。他们说诗人,“其人其诗都给人一种神秘感。他本人是一个运动健将,但诗中表现的却是一个多情书生;他有着极深的文学修养,但他却毕业于法商学院;他身为现代派的主要干将,但他的诗却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酷似李白。”很难想象,这么矛盾的一个人,两种极端结合在一起,古典与现代,书生与健将,婉约与豪放,让人不禁深深陷入他的诗中。而他的《错误》被誉为是“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整首诗处处流淌着古典的气息,却又是现代诗的格律。让整个现代诗充满着古典的韵味,婉转美丽,古今完美的结合,古典的意象,在诗人完美的运用下,呈现出了新的味道。

自古以来,“江南”都是诗人们精神的寄托。许许多多的“江南”出现在古往今来的诗人中,苏轼的“江南”,陆游的“江南”,王勃的“江南”,杜甫的“江南”…… 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也是诗人们的追求之一。现代的诗人们也不例外,《错误》中的“你”,戴望舒《雨巷》“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江南的伊人们啊。

江南的雨巷,古老的青石板,总会住着诗人们想追求的姑娘。江南水乡的美人儿总是那么的让诗人们惦记。在梦里,在诗里,走近那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邂逅那美丽如水般的水乡姑娘,抒发着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情感。

曾做梦着,幻想着,在某一個下着细雨的午后,独自撑着一把纸伞,走进江南水乡静谧的深巷。踏著古老的青板石,听着细微的雨声,望著巷里的淳朴古屋。静静的看着那一个个小小的窗扉里面的容颜,看着如水的水乡姑娘撑着纸伞走进那一道道深巷。邂逅着她们命中注定的人儿。邂逅一段又一段美丽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故事。也许不止是诗人有着江南情结着,我们都有吧,藏在了心底深处的一个个江南情愫。

诗人在诗中说“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达达的马蹄敲在青石板上,敲在的伊人的窗扉上,敲在了伊人的心扉上,等待了多少日日夜夜,终于响起了达达的马蹄声,却是过客,怎不让伊人心碎!归人在何方?伊人不晓得,只能是等待,等待,再等待,等着终会有那么一天,响起的马蹄声是归人的。是伊人等待的那一个归人。

邂逅,也只能是邂逅,一个转身,瞬间的交集,就这样分道扬镳,按着命中既定的旅程继续前进,那个邂逅只是彼此间一个美丽的插曲,一个美好的回忆,一个唯一的关联!“我”路过江南,终究只是路过江南,所以“我只是个过客”不是“伊人”的“归人”即使非常的流连,非常的.留恋也终究只会 是个过客,而不是归人。在这个落雨如花的江南,最终还是只能离去,而留下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藏心底,流连指尖,跃然纸上。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柳”向来是与离别分不开的,柳絮不飞,是真的因为“东风不来”吗?还是因为伊人的不愿离别?等待啊等待让伊人尝透了离别的滋味。她也许不愿在等待了,所以“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小小到要只能装得下自己,又小小到只能装下那一个“归人”。所以“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紧掩着自己的心,就能不受伤害吧。

三月到了,春天到了,可惜伊人的春帷却还没拉开,是“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吗?还是伊人不敢在看过了春的生机后,又要经过夏的烘烤,秋的萧瑟,冬的萧条?也许这样的结果会让伊人无法承受吧。

一个“窗扉”阻隔了彼此,平添了些许凄楚,“跫音”的响起,扰乱了“伊人”的心,“跫音”响起了,“归人”可来了?诗人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梦,一场美丽的邂逅。即使没经历过,但我们的心底已装满浓浓的美丽,是诗人的,也是我们自己的……

郑愁予《错误》读后感2

《错误》展现的是一幅唯美的画卷:过客骑着马儿打窗下路过,偶一抬头,对上的,是一双从希翼倏地暗淡的双眸。盈盈的眼中是不尽的思念。然后,重重的失落。

是什么样的情,可以使一张美丽的容颜甘经时间孤寂的考验?

读了《错误》,这是冒出的第一个问题。

郑愁予以细腻的文人之心捕捉了女子执着、落寞、无奈的心境,以春天的生机为支点,大叹女子的心扉不开、自己失误的无辜和抱歉。什么情如此值得等待?那是信任之后的全身心的爱恋吧!

郑愁予是高明的。来到如水的江南的他,没有重墨大谈等待的场景,没有交代前因后果。仅一对视,给了读者宽裕的想象空间。达达的马蹄敲出了女子再次的希翼。之后,“我”却只能说句对不起。因为“我”从那对视中视出了狠狠的失望。郑愁予拨动的是读者内心的那根敏感的弦,读者怜由心生。

江南的女子像水,柔柔的,使人生怜。读《错误》,不禁想到了江南的雨,那是像江南女子的雨,更是更像江南女子泪水的雨。是等待归人的辛酸吗?

有这样一种女子,她们柔弱的外表下是一颗坚强的心;她们不屑于世间的尔虞我诈的纠纷;她们脸上挂着令人感觉受到冷落的表情却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她们害怕受伤不会经意去爱,但是一旦爱了就是永远的烙印。《错误》中的那个女子就是这样的吧:通身尽是落寞的排斥,紧闭的心灵却透露着更多的真诚。所以“我”在马儿即将掠过窗口时成就了这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们被这95个字虏获,我们更感动于这细腻而无奈的心声。

错误。许是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误的人,许是在错误的时间遇到对的人,许是在对的时间遇到错误的人,许是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后却又不得不分离。我们会无意中忽略一路上的风景,执着于我们的错误,或是惋惜,或是埋怨,或是为自己的错误找到了借口:世间总会有不变的。

是呀!我们都常说世事无常,但我们也知道:不变是常道,变易为非常道,道就是不变的自然原则。可是,那并不能成为我们错误的借口。

郑愁予《错误》读后感3

前几日,拜读了郑愁予的《错误》,不禁被作者的文笔所折服。我感到在他诗中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的气息。在诗中,我发现了一种既现代,但又有一丝丝古典韵味的感觉。诗中演绎了一部浪漫、凄楚的“女子等君”图,其中的一连串名词:江南,莲花,东风,柳絮,跫音,窗扉……都给我以凄楚的感觉。

在开头“莲花的开落”,不禁使我联想到美丽如莲花的女子在失望中等待的那份憔悴。诗第二节中“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的“东风”是江南三月的信风,暗喻着恋情,多美妙的词啊!然而,在陆游的《钗头凤》中“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杯…”的“东风”却与《错误》中“东风”意义完全相反:指代破坏作者美满婚姻的恶势力。开头,陆游向我展示了艳丽的色彩,但突然文笔一转,却演绎了一出哀婉凄楚的爱情悲剧。无独有偶,李商隐的《无题》中“东风无力百花残”的“东风”也给了我凄凉的感觉。而《错误》中的“东风”指代的却是女子所等的人……“柳絮”既指“思妇”,也指伊人飞舞的心绪,她此时此刻的心绪是如何?多半是心灰意冷吧!在第二节的后四句,一系列的“春帷,跫音,窗扉……”都强调了女子不见伊人心情的紧闭。

在这样的小城,在这样的窗下,在这样的种心境,在她听到“达达的马蹄声”时是何等的高兴!她充满期待与迫切,但却事与愿违,在她知道“我”的马蹄声是个“错误”时,她是何等的失望与落魄……整首诗中,它给我的感觉是残酷但不失美丽,现代却又不失古典。

在读完全诗后,令我刻骨铭心的是女子在等待夫君所流露出的“愁”。“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不仅是作者对该女子的容貌赞美,也显示出了女子在失望中的憔悴,更突出了女子心中无比的寂寞与惆怅,这不禁让使我联想到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及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蚱猛舟,载不动,许多愁。”两首诗都写了诗人心中各自的愁:李煜亡国的愁和李清照的念夫之愁。在陆游《钗头凤》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中,面对严酷的事实,他无力回天,只能把一怀愁绪,一腔悲愤发泄在于事无补的词中。而《错误》,“愁”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指代着女子等夫君的愁苦,但郑愁予却运用意象使抽象无形的东西变得可感可触,让我觉得诗中既写了自然环境,也反映了抒情者的心境……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是全诗中最激赏的诗句,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我读后一种含蓄蕴籍、韵味悠长的感觉由心涌出……

郑愁予《错误》读后感4

美丽的诗歌总能打动多情的心,郑愁予先生的小诗《错误》,带给我独有的审美感受。小诗轻巧秀丽,语言在优美中带着点点的哀伤。细细读来,这优美的哀伤又怎能不令人陶醉?

《错误》给了我错误的幻觉,一开始的时候我被优美的文字迷惑了,原来等待中的姑娘竟是如此的不幸,一场欢笑一场梦呀!

爱情,本来就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有人说真正的爱情只不过仅有三五个月长,到底是不是?我,不知道。“我”错误爱过江南的姑娘,注定不能相持一生。在每个春天的晚上,苦的是姑娘寂寞的漫长等待,那止不住的忧伤……

对于这份爱情,也许本不该发生,她的开始就已经预示着留下的只是深深的苦恋。三月的骄花,姑娘你已不曾有心思来欣赏,春天的活泼也不曾给你带来喜悦的笑脸。这一份优美而哀伤的爱,读来总叫人怜惜!

生活就是这样的,真正面对人生的时候,某种选择本来就是错误的。在爱恨情仇的罗网里,交织了多少生死相恋的人们。毕业了,走上社会就再也不能像大学那样天真烂漫,你我有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客观社会条件,有不同的人生理想,一讲现实的时候,制于某些难于改变的原因,而不得劳燕纷飞了。

这个时候,在爱情面前,我们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我们都是爱情的过客,曾经的山盟海誓,转眼间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错误》读后感5

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初看这首诗时,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国性。这是一首绝对的中国诗,是一首属于中国人的诗,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因此,这首诗的外壳虽标榜着学习西方技巧的现代派,但它所传达出的更深一层的中国传统意识是不可置疑的。《错误》一诗,承受的可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以继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又悠长深远。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的,因为日盼夜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或许,有些人会把诗中的“我”理解为浪子无家可归的悲哀,而这种理解是未尝不可的。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的心态是一——种漂泊,等待着一天能够有个定位,他们在台湾岛上仅是一个过客,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然而,由于政治缘故,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出失落惆怅之感。不过,如果尝试把郑愁予的其他诗作与《错误》相对比的话,不难找出有力的旁证。如郑愁予《情妇》中“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和“因我不是常常回家大那种人”两行,皆表现出女子深守闺中,等待主人公归来的主题。另一首诗《窗外的女奴》中“我是南面的神,裸着的臂用纱样的黑夜缠绕。于是,垂在腕上的星星是我的女奴”亦透露了女子在冷清寂寞的悠长岁月中,空等着男子归来的凄凉心境。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全篇幅不长,但所表现的艺术技巧不仅被人称道,更被人在口头上传诵。从结构上看,隐含着纵横两条线索。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这种写法与柳宗元《江雪》中从“千山鸟飞绝”的大景,最后落墨在渔翁独钓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间处理,颇有相似之处,将诗情层层推向高潮。

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开落”,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小倒装句。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其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字。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的,“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

若与此诗的中国性联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所表现的意境。同时,郑愁予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特别是“东风”这一意象取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再再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杨牧在《郑愁予传奇》的长篇文章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强调了郑愁予诗歌语言的中国化,从而体现了中国的思想与情感。

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郑愁予在谈论写诗技巧时,说:“写诗要忠诚,对自己诚,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写的东西连自己都不确定,那就是不忠实。”因而郑愁予的《错误》强调纯净利落,清新轻灵,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或堆砌词藻,竭力以最忠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情。这是一首真实、真情的诗。

《错误》至今仍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我想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词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感动人。这种情感不伪装、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郑愁予《错误》读后感6

这是一首优美又略带伤感的诗。读起这首诗,我感到心中有说不出却又说不完的感情。或许我生来就是属于伤感一类的人,从这首诗中我更多读到的是属于哪一类的感情。

一读起题目,我就感到了伤感,我想到了以前犯的种种错误,想到了以前因违背父母而与父母争吵时的情形。我产生了后悔之情,我想我以后应多听父母一些话,减少一些争吵。

读了整首诗,我仿佛感到了作者心中的感伤,我觉得我就是那首诗里的一个人:走在三月江南的小路上,周围一片寂静,空无一人;风微拂着我的脸旁,走在青石做成的小路上,传来鞋子与之碰撞的声音,格外清晰。原来悦耳动听的声音此刻却是如此凄凉。我漫无目的的继续走着,绕过一个又一个的弯道,下一步又该往哪里去。“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读完整首诗,我忽然很佩服这位诗人,他将情感全流露在了诗里,读来伤感却又深深的被吸引。我忽然想到了这首诗被人誉为的评价: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我觉得这个评价完全符合这首诗,我从未如此的对一首诗产生过这样的共鸣、这样的感情。

读了《错误》这首诗,我内心有了很大的震撼,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首诗所包含的情感,这是一种说不尽,道不出的感情。我想要好好将它保存在心里,待以后一个人时,再拿出来细细品味……

第五篇:郑愁予《错误》教案

错误

一、教材分析

1、分析这首诗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和节奏韵律。

3、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当代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二、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闺怨诗的特点及其郑愁予对古代闺怨诗的继承和发展。

能力目标:学会抓住诗歌语言所描绘的意象,通过对课文信息的拓展,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体验和迁移拓展,体会自古以来思妇等待归人和过客不归的复杂情感,与诗歌实现真正意义上思想的交流。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走进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暮色已近,但翠绿的河岸与空灵的山水却未曾褪去半分的美丽。“吱呀”一声,一个美丽的江南女子推开木窗,眼神急切而伤感,她在期盼着谁?又是谁的马蹄声惊扰了她寂寞的心?(课件展示江南美景图)

(2)简介作者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台湾现代派诗人。1933年出生于河南,1949年去台湾。1955年服役。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1958年赶赴美国,曾任爱荷华大学讲师、耶鲁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梦土上》、《衣钵》、《燕人行》。他创作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是曲折动人、情谊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3)讲授新课

1、范读课文(播放教学录音)

2、逐节讲解并评价

(1)《错误》第一节“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在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

解析:这两句诗在全诗的分段中,具有“诗序”的作用,在意旨和情调上统摄全诗。

“我打江南走过”,短短六个字,暗示过客之匆匆,为下文做了铺垫,同时又暗含了诗的主题“美丽的错误”。“那留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形象地写出了思妇相思之苦。“开落的莲花”,倒装为“莲花的开落”,增添了诗歌的音韵和谐之美,而比喻的手法更将亲人远行,独守空闺之人的悠悠等待之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若非相爱之深、相思之切,怎会为伊消得人憔悴。更为妙绝的是“等在季节里”,一个“等”字,韵味全出。

(2)《错误》第二节,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独特视角以及什么手法来描写思妇的心理的?

解析:这一小节,作者采用了过客的视角来展现思妇的忧伤之情。主要运用两个比喻来写思妇之心,表现思妇的怀人心理。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心如城,心若道,比喻新颖巧妙。城是寂寞的。怎样的寂寞?‘‘东风不来,柳絮不飞”,无东风,无飞絮,的春天的小城怎不寂寞。有人问,江南小城怎会如此?思妇眼中又怎会不如此。景语,情语也。青石板路,日落黄昏,小巷悠长,空旷寂寞,恰如其心。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心中有千般愁苦,百种相思,却无人无处诉说,只得紧紧锁住。三月的良辰美景化若无物,以至窗扉紧掩,春帐不揭,而这一切皆源于“蛩音不响”,游子不归,这怎一个“愁”字了得。

本节准确体现思妇相思之情而做的层层渲染,如“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对“城”的渲染,“三月的春帷不揭”对“窗扉”的烘托。

(3)为什么说“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解析:此句点明诗题。

“达达的马蹄”带来了归人的消息,给闺中思妇带来一股东风,应是柳絮飘飞、姹紫嫣红的时令了,应是春风吹起帐幕,纤手打开窗的季节了,但“我不是归人,是过客„„”打破眼前的梦景,原来这一段美丽是“错”出来的,是个美丽的错误。’

讨论:本诗题为“错误”,为何这是一个错误?

明确:(1)女子误以为是心上人归来;(2)“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

问:诗中的过客与女子的相遇是一个错误,为什么又是美丽的?

明确: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游子的出现引起了诗歌中女主人公情绪的激动,使她的生活泛起了涟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课件演示)

(蹄声)(过客)期待失望

(美丽)(错误)

迁移:类似的“美丽的错误”在前人的诗词作品中也曾出现过。我们来分析并指出温庭筠《梦江南》中的“美丽的错误”。(课件显示)。

明确: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写“美丽的错误”的。在这首词中,我们同样感悟到了那幸福的激流袭过女子心头后迅速转变为深深的失落。

下载浅析郑愁予《错误》中从古至今的闺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郑愁予《错误》中从古至今的闺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错误》郑愁予赏析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qióng,形容脚步声)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

    郑愁予 错误 教案

    《错误》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1.把握思妇词和游子谣等传统......

    郑愁予 错误(5篇材料)

    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

    赏析郑愁予《错误》(最终定稿)

    赏析郑愁予《错误》 原文: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

    郑愁予《错误》教案设计

    一. 教学理念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是钱梦龙老师提出来的:“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 训练为主线。”运用这个思想,我尝试建构教师“启发式提问——学生想象、联想——合作探究—......

    郑愁予的《错误》赏析

    郑愁予的《错误》赏析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

    郑愁予的诗作《错误》及赏析

    郑愁予的诗作《错误》及赏析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

    《错误--郑愁予》阅读与欣赏

    〖全文〗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