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犹太人特质的思维模人生哲理
中国人讲究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种规矩虽然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却也在另一个层面,限制了人们的思维。
以下情形可能很多中国人都会遇到,当我们的孩子把太阳、天空画成绿色,把小草描成蓝色时,大多数父母会教导孩子改成正确的颜色。殊不知,这样一改,也把孩子的想象力与思维模式改掉了。
犹太人思维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敢于挑战一切,不信奉权威,对现在存在的一切,都当做不合理的来看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不断创造商业机会。
曾听过这样一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有个人家里养了一头驴,非常能干,但这头驴病得快不行了。如果没有生病,那这头驴至少能卖800元,但现在生病了,最多只能卖50元。于是他牵着这头驴去集上当好驴卖。有人上前打听,卖驴人便装出一副无辜相,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最终以100元成交。但买驴人买回家后,驴第二天就死了。
在一般人的思维里,用100元买一头死驴,肯定是亏了。但如果是犹太人,就会让这头死驴赚钱。怎么赚呢?发彩票,只要花两元买一张彩票,就有可能买到一头驴(当然不知道是死驴),发行1000份。结果怎么样呢?
彩票收入2000元,中彩的人知道是死驴,不干,退两元,再减去买驴的100元,净赚1898元。
这就是犹太人的思维。
有这种思维的人,在中国也有一个,那就是史玉柱。当年他做脑白金的时候,其实根本就没想要把它做到多少年,史玉柱只是想把它做成品牌,然后靠卖品牌赚钱。而且其做法也颇有犹太人的智慧。脑白金其实就是在退黑素里添加一种原料。它本身是一种保健品,但史玉柱却根本没有把它当保健品卖,而是作为礼品来卖——“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
从退黑素到脑白金,从保健品到礼品,从产品到品牌,这可能就是犹太人的思维模式之一吧?
马云有一句很经典的名言:如果阿里巴巴能够成功,那么所有的创业者都能成功。他的意思是中国市场并不缺乏机会,而是缺乏发现机会的人。如果我们能够拥有犹太人的思维方式,就会发现全世界到处都是机会。
第二篇:思维一变沙漠流金的人生哲理
一个颈细腰圆的小瓦罐,里面盛着绿豆,罐口用一块砖压着。七八只小老鼠正爬上爬下,在罐口啃咬抓挠。它们想推掉罐口的砖块,进去偷绿豆吃。可它们力量太小,根本无法移动沉重的砖头,小老鼠们很沮丧。
过了一会儿,一只大老鼠“吱吱”两声,小老鼠冲到瓦罐一侧,不再费力去对付砖头,而是掏挖罐底的泥土。挖着挖着,瓦罐慢慢倾斜了。斜着斜着,砖块落下,闪亮的绿豆水一样地流出罐口。不再费力对付砖头,而是转变一个角度,掏挖瓦罐底的泥土,这就是大老鼠吃到绿豆的秘诀。
思路决定财路,经营者必须具备独特的眼光把握商机,这就需要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
新疆喀纳斯景区通往阿勒泰市之间有一片沙丘,当地百姓认为,这片沙丘是他们的贫穷之源。
几年前,一位南方商人从景区坐车到阿勒泰市,途经这里时突发奇想:从景区换乘飞机路途较远,游人疲惫,如果把这里开辟成一个小景点,就会让旅途奔波的游人既得到休息,又可在沙漠车上体验一番“沙漠冲浪”的乐趣。后来,这位商人承包了这片沙丘进行旅游开发,果然生意火爆。
思维方式一变,沙子就成了发财致富的资源。
劣势永远是相对的,只是转变思维角度,在某种情况下,最大的劣势可能变成最大的优势。
思维角度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心态,而且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也大为不同。
第三篇:给思维转个身的人生哲理
1881年7月,美国总统詹姆斯·加菲尔德在华盛顿车站遇刺,身受重伤,住进了医院。
时值盛夏,天气闷热难耐,病床上的加菲尔德总统危在旦夕,急需进行手术。
由于室内温度太高,医生指出,只有将温度降到30℃以下,才能保障手术的安全。无奈之中,政府只好把这一重任交给了一名叫谢多的美国工程师。
谢多曾经在矿山工作过,有着丰富的井下作业经验,他知道怎样对煤矿巷道内的空气进行稀释,从而使瓦斯的浓度降到最低。
然而,给室内的空气降温的事,在此之前的若干年,别说是谢多,就连一些科学家们也从没有想过,在许多人的实验中除了高山上的冰雪,这世上根本就找不到可以人为降温的方法。谢多是位善于思索的工程师,他想,既然空气经过压缩之后会释放热量,那么压缩后的空气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是不是会吸收热量呢?
谢多立即动手进行试验,结果发现把压缩了的空气还原,便可以使周围的空气冷却。谢多给总统的病房安装了这样的机器,成功地使室内气温从37℃降到了25℃。总统得救了,谢多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台空调的发明者,使自己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工程师,一跃成为一种崭新生活设备的创造者。而他所做的,仅仅是在众所周知的普遍原理的基础上,给思维转了个身而已。
【温馨提示】
不只是谢多,世界上巧妙利用逆向思维让自己走向成功的事例还有很多。一条路,当我们清楚地看到它的前方是条死胡同时,不妨试着转个身,也许柳暗花明的惊喜就在眼前。
第四篇:关注学生情智特质,让批判性思维教学更有效
关注学生情智特质,让批判性思维教学更有效
政治 蔡晓锋
批判性思维有许多定义,较为流行的是恩尼斯提出的:“为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我国较早提出批判性思维的是朱智贤与林崇德二位先生,他们认为,批判性思维意指严密的、全面的、有自我反省的思维。并提出批判性思维有五个特点,即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和正确性。一般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要重视反省思维,批判性思维也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思考什么是反省思维,杜威认为,反省思维就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照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导出的结论,去进行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所以,我们应从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性思维习性(或批判性思维精神)两个方面关注政治课堂批判性思维,即批判性思维应是对政治现象与政治问题进行持续、合理,并更富深度的反省思考。
一、营造生态生成的教学文化
“现代主义思想视目的为实用性,视途径为达到目的的工具”,现实的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本”(以习得知识为本)和“能本”(以培养学生学习技巧和能力为本),这样的课堂教学体现的是工具主义思想,教学流于浅表化与功利性,制约了学生的生命活力,抑制了学生的反思与创造性。所以,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生命力量的积极唤醒,缺乏智慧。政治教学应注重“人本”思想,唤醒学生深层的内在力量,让他们充满好奇,富有探求真知的热情,并且拥有深度理解知识与注重问题解决的迷恋态度,敢于担当责任,学生才会爆发出巨大的智慧力量。如果再辅之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就会促成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简言之,课堂教学既要有“技”,还要有“道”,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孕育出学生强烈的批判性思维。因此,政治教学应着重做到:
1.营造自由的教学氛围
整个世界有自然世界、科学世界和心灵世界,要让学生心灵纵横驰骋,就得关注学生内心的心灵自由,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得以在好奇心中萌动诸多想法。“宽松的学习环境是首要因素。只有学习者感到安全,知道不会受嘲笑和受指责,他们才会不怕‘露怯’,不怕‘幼稚’,才会主动暴露自己的问题,才会主动参加讨论、探究或体验,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现实的课堂教学要么急急忙忙,无暇关注学生心灵的自由与宽松;要么教师与优秀学生充满话语霸权,学生难以做到自由与宽松。所以,我们在观念上信奉着“自由”教学氛围,而教学实际相去甚远。
要让学生心灵自由,课堂教学就需形成尊重的文化心理,应去除教师的话语霸权,消去教师隐性的否定与独尊,让学生感受到多种多样的话语环境;重视学生的直接介入与参与,尊重学生的经验与理解,注重历史的多元解释,注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沿着他们自己的时序,并与他们自己的知觉地图相关联地加工信息。这样才可以催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借此“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2.关注学生的情趣与责任,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学在关注实用的同时,还要注意“无用之用”,注重培养学生深度求知的学习情趣。国外不少研究者发现,如果探究问题发自学生兴趣,问题具有更多的个人意义,学生探究积极性更高,思维更深入,探究方案、解决办法也更多。在关注学生学习情趣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知的道德责任。韦伯将人类的行动分为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情绪理性和传统理性等类型。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价值理性,让学生关注知识的内在价值,促成学生持久地探究问题,逐渐形成对问题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度认识。心理学家格鲁勃和戴维斯经多年研究得出结论,创造力活动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酝酿。如果没有学生持续地关注那个问题,学生没有对批判性思维学习生活方式乐此不疲的情怀,学生就难以获得批判性思维的丰硕成果。
3.教师的人格魅力与价值激励
教师在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过程中将发挥素材性资源的作用,即教师本身就在激励学生积极形成批判性思维。教师应欣赏学生的思考;教师自身的批判反思性素养应给学生有力的感召。蒙台梭利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教学就是师生的对话,教师应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对学生有意义的知识,是师生共同构建的,也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的。师生对话应建立在爱、谦逊与信任的基础上,对话者间才会产生水平式互相信任的关系,进一步产生批判思考。
二、有效的教学方法促成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形成批判性思维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学生由量变引发质变,在关注学生的意识、经验、知能储备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有效的方法,层累地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而教学现实是,教师注重学生知识的记忆与浅表化理解,缺乏引导学生对知识具体、深度地理解与运用;注重教学方法的简单运用,缺乏引导学生利用深层次方法融会贯通地理解知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就成为美丽的幻境。为此我们应该做到:
1.教师要有效促进学生形成历史批判性思维。
建构主义认为,教育不能改变学生,教育只能引起学生改变。教师应利用教学角色促进学生形成历史批判性思维。如果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缺乏依托,就要充当直接教授者角色;如果学生能够合作思考,就要作为欣赏者与暗含评价者,充当旁观注视者角色;如果学生思维剑走偏锋或冷场,教师就充当积极调控者角色,让学生同伴互动;如果学生思维需要进一步深入,教师要主动介入,把自己的智慧与大家分享,诱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充当共同参与者,成为平等中的一员;如果学生思维阻塞,教师要作出积极暗示,充当批判性思维的引领者角色;学生山穷水尽之际,教师就要抛出自己的批判反思性成果,发挥示范作用,充当展示者角色。总之,教师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恰到好处地相机诱导,注重学生由机械学习到有意义学习的转化,注意学生由接受学习到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再到自主的发现学习的进化,这样才会催生学生逐步形成历史批判性思维。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方式,如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创新性学习、体验学习、抽象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学术性学习。这些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促成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课堂教学要注意思维方法的多样、立体、深度的有效运用,思维方法是可以传授的,尤其是注意思维方法的浸润,把内容与思维方式有机结合,做到密切结合学科内容与方法的学习,注重问题的历史性、文化性、复杂性,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形成强认知学习,这样才利于学生形成学习的批判性思维。尤其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每位学生的课堂参与,教师要利用情境、对话,促成学生有意义的知识建构。通过学生的思维碰撞而形成集体思维的结晶。
3.引导学生的思维监控
在教学中不但关注学生思维中的环境、思维的目的、思维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思维的材料、思维的过程;也要关注思维的品质。但思维的顶点是学生思维的监控。所以,要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素养,要注意学生持续地反思,尤其是要反思自我的思维,这样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素养中,应注重在既有教学中进行添加性、渗透性的思维训练,甚至是开展专门的、抽象的思维训练活动;还要专门采用同伴互助学习的方式来训练思维技能,教师要注意选择高认知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批判性思维,而不要只教学那些事实性问题,具体的事实可让学生进行回忆。
总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视角看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种教学才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缘情入理-别有洞天-兼谈语文学科的思维特质
缘情入理-别有洞天-兼谈语文学科的思维特质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一门气质独特的学科,和其他注重严谨研究的学科相比,它更注重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并希望通过这样的体验最终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双重愉悦。语文学科正是通过作者和读者之间隐秘的对话和深入的交流来传递情感、感悟人生,正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因此,只有真正走进作品的情感内核,真正了悟作者的情感世界,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才会心有所动、学有所思。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篇目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相当多的文章需要学习者、鉴赏者尽量贴近作者情感方能领悟个中情趣。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时空、阅历、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有一部分学生无法领会文章内涵,甚至出现了很多令人哭笑不得的现象,如:学习《道士塔》一文,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该让外国探险家取走敦煌宝物,理由是“文化无国界”“这样更有利于遗产的保护”等等,怎不让人痛心!可见,要想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必须下一番功夫,找一些门道。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现以其中两篇课文的具体操作方法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和体会。
一、梳理情感脉络,领悟诗词妙处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普遍无法深入赏析。主要原因如下:语言 层面上存在一定理解困难;情感层面上存在时代和阅历的隔阂;写作手法上无法体会其含蓄蕴藉的特点。如:人教社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收录了很多古典诗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意象”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意境、虚实相济等我国古典诗词的独特审美特质却一片茫然。在学习柳永之名篇《雨霖铃》时,笔者最初的教学思路是最传统的抓意象,析名句,但在反复咂摸原作、品味作者情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缺少相关情感体验,无从领会词作妙处的具体情况,经过再三思考,几易其稿,最后确立了以意象为媒介,以时间发展为线索的教学方式,以便学生深入领会作者由实到虚,情感不断深入的独特写法。教学切入点和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首先,通过初步自读预习和课堂导语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题材和大致情感走向。这时,通过配乐朗诵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接下来,就是最为关键的切入点了。如果不进行适当的归纳整理,一股脑地将文中出现的大量意象罗列出来,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将始终停留在粗浅的层面,很难深入理解诗人情感的细微变化,基于这个认识,我决定打破常规,通过不同的“时间点”这个主线,把各个场景、意象串连起来,细化作者的情感,让学生理解作者痛彻心扉的离别之情,并领会作者表达这种情感的层次性和绝妙处。我把词作中的时间点定为四个:傍晚、今宵、翌晨、“此去经年”,不同时间点找出不同的意象,进行深入的赏析:时间推移而别情愈深,别时为实而别后为虚,反复渲染、层层推进的手法使情感的表达淋漓多致、别开生面。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一步步理解作品内涵时,我抛出了一个设计新颖的板书:以时段为横坐标,意象为纵坐标,两者结合之处为作者情感,最终画出作者情感趋向——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的离别之情越来越深重。图示如下:
通过这种形象直观的分析,学生豁然开朗:词人一路推想过去,由今宵而翌晨,由翌晨而“此去经年”,“良辰好景”如同“虚设”,“千种风情”无人诉说,诗人与恋人,不是简单的卿卿我我之交,而是志趣相投的“精神伴侣”,此地一别,自己的精神世界无人与之共鸣,自己今后的生活将了无生趣。这一别,岂是一时不忍别;这一别,乃是经年无寄托!痛楚之情,溢于言表!此时,虚景、虚情更显“离别”之“痛”的长久,至此,词人“伤离别”之情经历了实写离别之景与虚写别后之状,达到了抒情的顶峰——随着时间之推移,这感情由“愁”而“悲”由“悲”而“痛”,一路上扬,绝无遗忘之势,反增离别之“伤”。
这样的学习过程,令学生记忆深刻,收获颇多,不仅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还深入领会了古典诗词的抒情方法,正是通过细致梳理作者的抒情脉络,学生的赏析才更透彻到位,不再流于表面,浅尝辄止。由情感体验到把握写作思路,从感性到理性,两者相得益彰,这样的学习对学生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所谓“文无定法,然有规可循”,对诗词学习一筹莫展的学生,也可从中寻找规律,举一反三,对其诗词学习有一定的指导示范作用。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就可用类似方法来赏析品味。
二、于“形散处”觅真情,在“神聚处”得理趣
进入高中,学生接触的散文逐渐增多,无论是抒情为主,还是说理为主,散文
材料多、跳跃大的特点却是一致的,再加上许多散文作者学贯中西、才华横溢,他们的散文作品引经据典、见解独到,语言风趣幽默、亦庄亦谐,这就给学生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有时,学生在初步阅读后,异口同声称“根本读不懂”,更有甚者,会用“乱七八糟、思路混乱”等词汇来形容这些大作。一味埋怨学生鉴赏能力不高是于事无补的,怎样让他们理解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独特魅力,怎样引导他们获得阅读的乐趣?这些问题,显然很有研究价值。
在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时,林先生信手拈来的诗句对学生而言却是前所未闻,理解先生的鉴赏心得更是无从谈起。面对这样的文章,由点到面费时费力,并且失之零散,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找主旨句,再反观引用诗句,最后举一反三,让学生寻找熟悉的其他意象,用学到的诗歌理论提高鉴赏水平。对这种理趣盎然的文章,先从“神”入手无疑是事半功倍的做法,但对于一些情感细腻内敛的文章来说,“单刀直入”的方法显然会损害文章的原汁原味。“桐城三祖”之一刘大櫆言:“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论文偶记》)通过散文中的材料来探究作品的主旨,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以琦君先生的《泪珠和珍珠》为例,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学生初读此文,觉得最难理解的地方有两处:材料多而关联少,不知所云;泪珠和珍珠有什么关系,题目令人费解。针对学生的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是本文的主旨句,如何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是学习的关键,也是理解文章标题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可以从作者的成长过程出发,从少女时代不解“他人泪”到成年之后深味“自己泪”,再到理解“慈悲泪”,一步步显现作者思想成熟的过程,同时也就理解了“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一句的深刻旨意,这时再来探讨“泪珠与珍珠”之间的内在关联,就水到渠成了。在这样的思路下,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导语,把学生和作者少女时代的体验拉近,并引向作者以“眼泪”承载的具体人生经历:“同学们,当你出生时,你用什么方式宣告自己来到人世?对,是响亮的哭声。那个时候,我们流泪,似乎是出于本能。随着我们慢慢长大,眼泪渐渐开始为我们的情感代言。因为感动,因为愤怒,因为喜悦,因为悲伤,只要我们的心受到触动,我们的双眼就会湿润。人说,每一滴泪都是一首诗。于是,承载着人们丰富情感的眼泪,就成为诗人们青睐的精灵,它飞舞在诗人笔端,却定格在我们心中。稍作回忆,让我们一起重温品读这些诗句时的那份心情:“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这是相思泪,“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这是离别泪,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更是蕴涵着诗人一言难尽的复杂情感。在这青春四溢、激情飞扬的少年时代,这饱蘸着眼泪的诗句,仿佛总是离我们很遥远,只是“看上去很美”。同我们大家一样,一位笔名琦君的女作家,年少时曾经也读过许多写眼泪的文学作品,我们一起看看她当时感受。”接下来,再提出“当作者还是‘不知愁’的少女时,她喜爱哪些与“泪”有关的诗文?对这些诗文,作者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样的?”这样的问题,就比较容易切入了。在体会作者的情感时,我和学生一起回忆了自己成长经历中最难忘的眼泪,并探讨了这些眼泪对我们自身成长的重要启示,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一点点加深,很多同学在热泪盈眶的同时若有所思,最终较为理想地实现了教学目的。课堂板书大致能体现教学流程,摘录如下:
人生路 泪中味 思索路
体悟他人(未经忧患)有趣 有隔(品味文学)有情(情意无价)
感受自己(饱经忧患)有感 有痛(磨难有得)
跳出小我(感恩生活)有善 有悟(泪有境界)
于形散处觅真情、在神聚处得理趣,学生通过对材料的理解,得到了情感的熏陶,而情感理解深入的结果就是有了哲理的启示。我们的语文课堂倘能让学生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双重乐趣,也算是一种令人欣喜的收获吧。
语文教学是一门深邃的学问,如何能让学生“披文入情,缘情入理”,获得情感的浸染和理智的磨砺,是值得我们永远关注和探讨的话题。教师鉴赏能力和教学手段的高下,决定了课堂生成质量的优劣,以上是一些粗浅的体验和认识,学无止境,希望通过教学实践积累更多经验,与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