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探析的教育论文

时间:2019-05-15 11:2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探析的教育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探析的教育论文》。

第一篇:试论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探析的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方法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目前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无论是老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仍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下,严重束缚着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已成为教育界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问题创新

一、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同步发展。

工具性着眼于形式,人文性则侧重它的内容,而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形式的内容,也不存在没有内容的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片面强调形式或者内容都是不正确的。抛开工具性而片面强调人文性,忽视了“语文”的掌握与运用;只追求知识、技能、技巧,而舍弃思想、情感、个性等人文思想的呆板工具化教学都是片面的。我们应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校有侧重地运用,做到二者兼顾。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充分展示人类文化的无穷魅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要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由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因循守旧,传统教学方式占主导。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主要是一只粉笔,一本教参,一本现成的教案,走上讲台就开始传统的辛苦的讲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由教师进行安排;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虽然也可与教师进行交流,但大多是单向的,双向交流并不占主导地位;对教学资源的要求相对简单,通常是具备书本、黑板、粉笔、纸张等即可;学习过程相对封闭、保守和紧张,学生、教师所接受和讲授的知识均不超出书本范围。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生完全处于接受学习的被动的填鸭教学中,没有主动参与积极参的机会,同时导致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意识不强,即使有这方面的愿望,也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三)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不能有机结合。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小学也配备了多媒体教学的相关设备,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极大地丰富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图文并茂地把课堂知识展现给学生。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造成相反的作用。很多学校把多媒体教学当作一种时髦,并没有真正把多媒体的功能发挥出来,主要表现在让学生听过多的录音和看过多的大屏幕,过多地采用表演、演示等手段。这样往往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耽误了学生体悟、读背的时间。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多媒体中体现很少,出现了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脱节,背离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探析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方式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通过教学的内容进行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和思维训练,在大力推进创新教育的今天,伴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实行,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放、多元化原则。

只有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可能激发创新得意识,加大创新尝试。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中,不应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中,限制在教师的可控圈内,而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兴趣活动,加强课外阅读,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知识的视野,而且能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各方面的锻炼,激发他们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课外活学活用课堂中所学知识,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有助于他们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二)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方法。

1.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方式是一种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教学方式,它把很多科学技术应用到了教学中来。多媒体并不等于现代教学方式,也就是在教学中应用了多媒体并不就是现代教学了。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当树立正确的现代教学观念。一是学生是现代教学方式的主体,转化学生的从属地位,将学生的地位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主动参与者。可以利用话筒这种手段现场采访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现代教学方式。二是要注意多媒体不是教学的全部,它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学校的主体永远是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播放一些音频和图片,利用电教手段把抽象、空洞的条文化为具体、生动的画面,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因为学生并没有走出校园亲自观察的机会,经过剪辑后的录像带恰可解决这一问题,使之成为学生认知事物的帮手和学习的工具。

2.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灵活性。

固定的思维方式是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大障碍。为了避免这种弊端,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等,力求求新求异,提倡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1)锻炼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非常好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锻炼这种思维方式,变因为果或者变果为因,从而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

(2)正确反推,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冲破习惯思维的羁绊、不落窠臼、标新立异为主要特征。通俗地讲,求异思维就是从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分析思考,以探求不同见解、不同结论的思维。它的目的在于求得对问题更全面、更正确、更深刻的认识。求异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层次。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用这种思维方式改变已经讲解过的课文的某些条件,启发他们从反面进行分析推理,找出事物的正反面,从不同的方面对同一事物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弄清楚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3)多向探求,多向思维。每篇课文都有每篇课文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由此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逐步养成多方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3.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1)激趣设疑,诱发思维。小学课文并不是每篇都特别精彩,有很多课文是常识性的知识,如果按部就班地讲解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我们就必须引入一些问题,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按照预定的问题来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带着疑问学习语文,效果更佳。

(2)变序设疑,启发思维。根据课文的难易点和重点,把课文中讲解的顺序颠倒一下,先把果说出来,再由果导因,这样学生会有很强的好奇心,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3)层层设疑,训练思维。讲解课文就得像电视连续剧,每一环都是相互连接的,一环套一环,一问套一问,相互串联。这样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

(4)想象设疑,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比较常见,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有一部分课文并不是教师用语言完全能够表达清楚的,有些是只可意会,这样的课文我们在教学中就要设置一些疑问,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自己续写课文的结局。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杨再隋等编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语文出版社,2002,(第7版).[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3]陈青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贵州教育,2005,(12).[4]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第1版).

第二篇:教育创新论文

初中思品教育创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成为摆在政治教学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知识经济爆发的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竞争依靠人才的力量,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模式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主题。下面是我对初中思想政治课改革和完善教学模式创新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改革

1.传统教学方法是重传授,轻培养;重灌输,轻启发。让学生感到政治课枯燥无味,从而不愿学习。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兴趣是创新的启动器,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兴趣会产生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会吸引你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主动积极地去追求、探索、想象和创造。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这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教师要进行启迪和引导,这只靠讲理论是无法做到的,要敢于突破课堂的束缚,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经常开展社会活动,让学生从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和思维的活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教师把教的内容从基础知识转变为学习方法,这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让学生形成多提问多思考,勇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3.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 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通过设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还能从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 的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创建情景模式要立足于学生和教材,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教学的内容。我们要利用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改善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才能使政治成为让学生们学而有趣的好课。

情景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地运用,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激发了兴趣,而且培养了思维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了教学质量,顺利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素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4.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用“以情激学,以情诱学”的方式,让学生从心理爱上学习。所以说作为一名政治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只有在教学中倾入情感教学,才能促使学生学会,学好思想政治课的知识。

二、教学改革对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设疑解惑来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鼓励其勇于创新。

1.设疑是启发和培养创新思维的根本。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需要到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有疑问,才会有思维;有思考,才会有所创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解惑,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感到无解的时候,通过教师解惑,体验到恍然大悟的感受,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设疑和解惑都要有针对性,要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原有知识结构中发现矛盾,激发思维欲望,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2.精心设计:要确保课堂讨论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课堂讨论进行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设计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选题,在选题过程中应着力于对学生的研究,讨论主题既要考虑有助于学生已有知识的运用与拓宽,又要注意能引发学生的兴奋点,选择学生熟悉并关注的热点问题,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二是创设讨论情境,可根据选题的内容,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展开讨论的情境,如设立发言席、运用媒体展示相关材料等。三是选择方法形式,如由学生主持“实话实说”、小组代表发言、正反方辩论等等。

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教师应在课堂讨论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运用教育智慧,捕捉学生在讨论中的“契机”。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对学生讨论过程中的带有创造性的“信息”与“火花”不失时机地加以肯定,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给予引导;要善于分析并找准学生思维的启发点,适时指导,适度点拨,使学生打开思路,进行独立的、深入的思考,始终对问题保持创新的热情和兴趣,以此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

受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学生创造心理淡漠,要使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不断探求新知,敢于创新。对学生的独创的意见,甚至“微弱的发光点”都要及时地加以肯定和鼓励,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同时,要帮助学生克服“先入为主”、“盲目从众”的思维定势,特别要增强学生不盲从的抗压心理,锻炼学生不随波逐流的抗压心理,对于形成独立思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新课标改革中,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必须要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政治这个学科在各个领域应用中所体现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在充满教学创新、互动的氛围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从而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发展探究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教育创新论文

教育创新论文

——教师应适时改变与创新

东王村小学

赵曼

摘要:孟子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而今“天下英才”则聚集在学校之中,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具体问题,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教师,学生,创新,改变,师生关系。

教育活动这一行为。自人类诞生之初的原始社会就存在,最初是在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教育方法单一,仅限于动作示范、观察模仿、口耳相传和耳濡目染等。而今,20世纪以后,教育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这一系列新特点,让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应与时俱进、适时创新,教育方法应因人而异,改革而变新。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改与变之中创新呢?笔者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灵魂的工程师、成长的促进者。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在教育活动的课堂上,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作用如何发挥至最大?

首先,不同学科教师的引导方法的共性与异性。

共性: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

异性:语文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的感性思维,更多的是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小学语文课堂要广泛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他们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正如“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交流机会,在互动、互助、沟通的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创作的火花。

数学课堂上,则注重引导学生的理性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多启发、多引导,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训练,使他们在处理问题时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基础知识的掌握与智力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抓好学生思维训练,小学数学教师应立足课堂,更新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训练效果。

(二)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换言之,就是学生与学生是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论语·阳货篇》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要求教师在教育中因材施教和教法上因人而异。

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气质、性格、智力和特长等方面不相同。所以。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要做到这点,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的特点,适时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三)在教育活动中,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由来已久。而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呈现出“我讲你听”的专制型倾向,其必然结果就是学生的被动和消极,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在现在的教育活动中,要建立师生间朋友式的有好帮助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师生关系和谐,学习效率高。而民主性师生关系是理想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作为教师,建立一定的威信是必要的,这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但在某种程度上,学生更希望能与教师更为深入地接触,相互之间能像朋友那样坦诚相待。在学习之余的生活中,和学生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言以蔽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利导,学会在原有教学方式上的创新改变,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

第四篇:创新教育论文

创新教育论文

浅谈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创新教育是我们这具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创新教育对教育者来说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方法的创新。墨守陈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永远也不会有奇迹发生。要敢于打破常规,尤其是对于有特长的学生,绝不能“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即使使其“与常马等”也不足取,一般的教育者,他培养的只能是一般的人才;高明的教育者,他培养的是英才、是天才,因为他有创新的教育方法。二是教育学生要学会创新。如果教师教的学生只是一个知识的储存器,那他只完成了教育任务的一少半,教育学生不但能掌握知识,而且还能够大胆思考,存同求异,发展创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课堂气氛是课堂的一种综合心理状态。每个课堂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气氛;有的拘谨而呆板,有的积极而活跃;有的冷淡而紧张;有的温暖而融洽。积极的课堂气氛会使课堂纪律良好,师生关系和谐,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反应敏捷,课堂中会呈现出有张有弛,热烈活跃与恬静,严谨有机结合的喜人景色。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以爱心、耐心、责任心及童心为主旨与学生接触交流,有助于学生对你的了解,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尊重,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体现良好的协作意识,出现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达到探索问题的最佳情景,让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涌动,让学生主动接受汲取,形成敢疑、敢问的良好习惯。要在课堂教学上有其一定的艺术性,上课有节奏感,语音语调抑扬顿挫,赋有激情,引人入胜;上课时尽可能将讲授内容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的教学中来。

教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教师顺利的完成教学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及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教师应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是思维出发点提出问题,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在知与不知的矛盾面前产和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激发认知的需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采取提倡发现问题集体解题,以及重视讨论已经成为调动学生学习主运动性与积极性的重要途径。教师善于营造一种愉悦的环境,诱发学习浓厚的学习兴趣,召唤学生主动而积极地接受知识的熏陶。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通过设置疑问情景,激发学生产生疑问诱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在教学中有些易错的地方,如果教师直接给出结论,尽管再三强调,学生只能一时记住,遗忘得较快,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设置一些疑问情景,激发学生产生疑问通过自身的探究解决,印象就比较深,更有利于增减学生的思维。教学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允许学生带着批判的目光重新审视教材,敢于向书本,向权威挑战,在学习中有所发现、发明、创造,成为有所作为的探索者,使主体性发挥得到实效。应积极鼓励学生不墨守陈规,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当学生的质疑有

创新教育论文

一定创新萌发时,教师要抓住契机,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去品尝很少人能享受到的成功的滋味。一般来说,学生的疑问一般有审题不清,产生疑问,知识点不清,产生疑问,解题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疑问,求异创新的疑问,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千万不能回避或制止,而是可以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当给以补充和提高,对于一些有创新意义的疑问,还可以介绍给更多的学生一起探讨,形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中坚持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测、质疑等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1.对于数学问题的解答,教师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2.打破常规,发现问题,进行转化,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联想,大胆猜测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对现有问题进行推广引申,从而解决问题,获取更多的知识。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首先在教学方法中有所创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的环境,创造性的激情,更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发现、去创造,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以提高,思维才能发展,才能从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主动学习,去接受问题的挑战,去探索知识的奥秘,使蕴藏在头脑中智慧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

第五篇: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创新教育

摘 要:智慧启迪智慧,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运用的教学技巧,教学手段具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创新意识;语文教学;鼓励;开放教学;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抓住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素质教育。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缺乏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已经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优秀人才。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创新教育呢?笔者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环境“活”,激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由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平等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创新,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来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

教师还要把“微笑教学”带进课堂。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事实确实如

此,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学生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二)巧妙创设创新情境。

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学生的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另辟蹊径的本能,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二、技巧“活”,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学情况,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语文课堂顺利的进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并由此展开文章的阅读活动,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

(一)相机而动,巧引导。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还要在“善导”

上下功夫。

在教学《最后一片叶子》时,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是由于作者巧妙的运用了铺垫法,使得结尾初看令人意外,因变幻莫测,始料未及而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这种写法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妙笔,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和想象的空间,我在设计这段教学时,有意挖掘这段结尾,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过程,由此引发想象:贝尔曼对待乔安西、对待休易的态度及变化,以及他如何冒雨在墙上画了一片叶子的过程等。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补上这段“空白”,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趁热打铁让学生仿写本文的结尾,小组互评。又如《背影》一课,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学生根据课题找出题眼,大胆发问:“作者为什么用背影作为题目?背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背影又代表了什么?”如此一来,教学指向清晰明快。

在引导过程中,我注意时间和分寸的掌握,既不喧宾夺主,又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

(二)实时而为,妙点拨。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和适度,而点拨则讲究巧妙性和启发性。

如《山行》一诗中,学生在赏析“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时,都认为“霜叶”用得好,但好在哪里,一时说不上来。我见此情景,巧妙一点:把霜叶改成枫叶来比较体会?学生通过对比联想:

枫叶,除了颜色上的艳丽,还有怎样的美?有的就学生补充到: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的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又如《草地夜行》的最后一段,文字含蓄,余味无穷,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提出问题:课文开头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是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有休息,也没有吃东西,怎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走呢?这个疑问的产生是由于对课文的前后联系缺乏连贯的思索。我通过点拨,提醒学生注意这种联系,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学生通过思考,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老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这样的点拨,真可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主体“活”,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从哪里来?它来自于学生的探索。来自于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学生“动”起来的具体表现。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方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

(一)积极鼓励主动探究。

学习是一项以个体参与为主要形式的认识活动,没有学习主体的参与,教学工作很难有所成就。语文课堂要广泛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他们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正如“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交流机会,在互动、互助、沟通的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创造的火花。

(二)注重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语言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他们敢想、敢做、敢说的创新精神,我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几乎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从写一两句话的感想到续说、续写课文;从根据课文绘画到表演课本剧;从提建议到写调查报告;从办壁报到做导游等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锻炼技能,从而挖掘潜质,掌握创新的本领。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培养创新,可以扼杀创新”,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的精辟论述。它警示我们必须把实施创新教育放到战略的高度,要坚决杜绝压制思想,扼杀创新的行为。我将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继续在激活课堂教学,勇于开拓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自觉从整体的教育目标出发,审视和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行为,真正挖掘所有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周勇.《思想、理论、教育》.

下载试论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探析的教育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探析的教育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 岑巩县新兴第二小学教师戚 楷 摘 要: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探讨论文

    1前言创新是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能够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当成是工作重心,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之我见论文

    【摘要】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更新理念,转变观念,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优势,创设情境,创造机会,赏识参与,重在实践。【关键词】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论文

    语文学科小学语文教育叙事论文 教育·爱 中心小学 王丽 教育·爱 中心小学 王丽 内容摘要:学生就是刚刚出土的幼苗,碧绿碧绿的枝叶,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我坚信在不远的将来,他们......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插上翅膀 快乐飞翔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的能力 小学华婷 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是作文起步阶段的训练,是培养儿童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教学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参加工作将近半年。在此期间,我从基础教育工作的职责中得到许多的启示和认识,对于怎么才算真正搞好小学语文教学,我只能用自己......

    语文教育论文

    论文 更新语文教学理念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内容摘要: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使课堂教学真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教育的艺术在于......

    创新教育实践论文

    马鞍山市麦当劳的顾客满意度调研 【摘要】 麦当劳湖东路店是麦当劳在马鞍山市开设的唯一一家连锁店,是以经营汉堡可乐为主的快餐店。自建店以来,秉承“以顾客为先,使顾客百分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