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尝试有感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尝试有感
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有意识的给学生创设创新情景,让学生学会质疑、充分参与、勇于实践、形成感悟,最终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方法。经过一年的课改实践,在此我就小学语文创新教育谈一下我的三点感受:
一、质疑与及时评价
随着自主学习的逐渐深入,学生的思维也会逐渐成熟,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设计出完整的教案,按照教案带着学生一步步走,表面上把知识教给学生了,学生也好象是学会了,但这样不能真正的引发学生质疑的意识,因为这种学习是非常被动的。为了打破这种被动的局面,首先要让学生产生一种我要学什么、我要学懂什么、我要弄清什么道理的强烈欲望,课前的自学质疑环节必不可少。我们必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而且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允许他们提出一些十分幼稚的问题,因为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们的思维已经启动,只有这种流动的思维,才有可能使学生迸发出勇于创新的思想火花。
但是我们对于不阶段学生提出的不同价值的问题,应注意其差异性,要在积极评价时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述方式。例如:我在讲读《南京长江大桥》一课时,当我说完:“哪个同学能根据第一自然段提出一个问题?”时,我发现一位同学(一个成绩稍差,平常又不善于质疑和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想举手但又不敢举手。于是,我就主动叫他把他想说的问题向大家说了一遍,但他的声音很小。我鼓励他说:“不要怕,把你的想法大声的说出来,你一定能行!”他大声的说:“清晨,‘我’来到哪?”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尽管这个问题很表面、很幼稚。但我还是表扬了他:“你肯积极的动脑筋,敢于发言,非常能干,今后要更加努力呀!”
再如:我在讲读《“你们想错了”》这一课时,一位同学提出:“这个题目为什么要加引号?”而这个问题正是我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的结果,它标志着我的启发是否有效,我的引导是否到位,同学们是否能跟上我的教学思路。另外这个问题是这堂课的关键和亮点。所以这个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当即给予这位同学很高的评价,从那以后,这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这说明:我对他的肯定评价,是他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创新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二、想象与随时启发
在1995年举办的“青少年想象发明国际大赛”上,中国选手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一个孩子勉强得了个三等奖,事后全国舆论一片哗然,纷纷追问:“中国孩子的想像力哪里去了?!”
这件事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难道中国孩子的想像力天生就差吗?难道一个孩子一出生就决定了他的想像力的水平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要想使孩子的想像力得到充分的绽放,教师就应该有意识的去培养,去浇灌这朵花。
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创设能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机会。例如:讲读《放风筝》时,我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请一位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在讲台上引导学生想:“星期天的早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体育场有很多人在放风筝。你们看,一只鹦鹉在天上飞着,碧绿的羽毛,张着翅膀好象在说:‘看我飞的多高呀!还有仙鹤、蜈蚣’。你们看天上有什么风筝?”有的说:“有黄色的小蜜蜂!好象还在花丛中飞呢!”有的同学说:“我看到了一只绿色的大蜻蜓比飞机飞得还高呢!”还有的同学说:“我还看到了一条红色的大金鱼,好像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泳呢!”
例如:讲授《猫》的第二部分时,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人闭上眼睛,随着课文内容想像出几幅画面。“你觉得猫有什么特点?”学生A说:“小猫很可爱,它刚满月,还很小,腿脚还不稳,已经学会了淘气,在屋子里,它到处跑,抓住什么玩什么,线团掉到地上,它会推过来推过去,它还拉着线头到处跑,一会儿线团拉散了,把自己的腿脚给绕住了。”学生B说:“我想像的画面是,小猫东跑西颠,常常摔跤,一会儿撞到门上,一会儿撞到桌腿上,一会儿满地打滚,非常活泼。”学生C说:“我想到小猫稍大一点了,它跑到院子里来了,它一会儿到花盆里打个滚,晒晒太阳,一会儿顺着花枝爬上去,用前爪抓住花枝荡来荡去,一不小心摔了下来,一转眼,它又跑到别处去了。”
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气氛十分活跃。
三、创新与学生实践
通过参加课改实践,我发现: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捕捉、精心设计就会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出许多开发其想像力、创新力的机会。如我在教《卢沟桥的狮子》时,首先由我创设创新起点:由我来朗诵课文,请同学们闭上双眼认真听我读课文,并用心想象卢沟桥的狮子的形态。然后让同学们进行充分的交流,并将自己想象到的狮子的形态用笔画出来,或者用自己的形体姿态演示出来。再如:我在讲授《西门豹》时,先让同学们认真预习,反复阅读课文,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用心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及其品质。第二天,并让同学们准备表演。等同学们准备好后,就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各组推选出善于表演的同学上台分角色表演。并让各组同学选出观众、评委、编导等角色。这样,同学们自编自导,认真投入,兴趣十足。各组表演完后,我又进行打分评优,并对优胜者颁发小奖品以资鼓励。在此基础上,让优胜者讲述自己对所演人物的理解,然后让大家畅所欲言。一时之间,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我觉得西门豹很聪明。”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西门豹是个清官,他善于调查研究;为民除害、兴修水利、造福世人。”也有的同学说:“官绅和巫婆太坏了,他们互相勾结,坑害老百姓。”``````
在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同学们自编自演,充分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经过这些活动我惊奇的发现:只要我们给学生创设一个创新的机会,学生就会创造出令我们身心振奋的奇迹来!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想像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精辟的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要使我们的学生将来不做文盲,我们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教给学生质疑、想象、发现、创新的途径。我们必须谨记:点燃学生理想的火花,开启他们想象、创新的智慧之门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颍上县江口镇刘庄小学周硕珍
摘 要: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学生;语文教学;创新;鼓励
一、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创新能力离不开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需要人们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机去创造。从而产生自信,人有了自信就会产生巨大勇气和动力。古往今来,那些有所成就的发明家,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发掘。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浇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在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老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主动的获取知识,探索新知识,应用新知识,这样他们的创造欲望就越强。处在思维敏捷的青少年时期,激励对于他们是何等的重要。青少年时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时期,基础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
二、环境“活”,激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由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认为,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二者分别构建了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一)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
其次教师要把“微笑教学”带进课堂。
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事实确实如此,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孩子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二)巧妙创设创新情境。
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三、技巧“活”,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语文这一科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又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一节课四十钟不可能完全处于学习状态,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开发创造思维,无疑少不了引入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把学习当成乐事。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学情况,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语文课堂顺利的进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并由此展开文章的阅读活动,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能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单元主题特点以课文作为源头,挖掘出新的活水,为课文注入新的空气,进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我教学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创意。但这却同时带来了不少问题,即放得太多时有些放纵,不易于调控;生生之间缺少合作,自私自利与语文一种人性化教学相悖;生字教学方法单一等。针对生字教学单一问题,我大胆地启用学习班长教学生字(即从班里挑选一个学生临时代替老师进行生字教学)。一个学生一种方法,学生不易枯燥,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加强孩子的合作意识,我先以一种命令式让孩子两两合作确立一帮一互助小组,并定期进行检查,落实合作情况。对合作好的小组进行奖励,调动孩子们的合作兴趣,进而为在课堂上多人小组合作打下基础。同时,合作交流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
且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主体“活”,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从哪里来?它来自于学生的探索。来自于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学生“动”起来的具体表现。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方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
(一)积极鼓励主动探究。
学习是一项以个体参与为主要形式的认识活动,没有学习主体的参与,教学工作很难有所成就。小学语文课堂要广泛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他们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正如“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交流机会,在互动、互助、沟通的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创作的火花。
(二)注重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语言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他们敢想、敢做、敢说的创新精神,我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几乎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从写一两句话的感想到续说、续写课文;从根据课文绘画到表演课本剧;从提建议到写调查报告;从办壁报到做导游等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锻炼技能,从而挖掘潜质,掌握创新的本领。如果教师能把学习变成乐事,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教学效果必然大大提高。同时也还了孩子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雅斯贝尔斯《什么是幸福》一书中反复强调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真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诠释了教育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应该更多地提出和实施生命教育,使学生拥有自由的空气、民主的精神、平等的对话、心灵的撞击、成长的体验、探索的追求、丰富的生活、未来的憧憬。真正树立终身教育观,让教育成为唤醒心灵的音乐,让学生享受教育,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培养创新,可以扼杀创新”,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的精辟论述。它警示我们必须把实施创新教育放到战略的高度,要坚决杜绝压制思想,扼杀创新的行为。我将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继续在激活课堂教学,勇于开拓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自觉从整体的教育目标出发,审视和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行为,真正挖掘所有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最新中小学生创新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全书》中国教育出版社
2.《创新与创新教育》漆权 上海教育出版社
3.《语文创新教育研究》吕谦
4.《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 胡飞雪
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颍上县江口镇刘庄小学 周硕珍
第三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尝试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尝试
摘要:创新,即通过旧的知识,新的组合,得出新的结果的过程。“新”可以是与别人不一样的,也可以是自己新的提高。“新”的结果,可以是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思想,也可以是新的构想、新的思维方式等。创新学习,是人们通过以有知识、经验的摄取,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索,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小?W语文;教学;创新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118
中小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精神、创新学习意识、创新学习思维、创新学习技能和方法。而小学语文课堂离不开阅读与写作,教师要善于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体现创新思维。
现以《草原》一文为例,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草原》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文中绘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图,记叙了一群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是一篇集自然美和人情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在对这篇课文的赏析教学中,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新型的教学流程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遵循这个教学原则,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1.利用导语,激发学生兴趣。2.通过多媒体整体感知草原。3.进一步熟悉整篇课文。4.具体学习课文,分析优美、清新的语言,领略草原的美以及草原人情美。5.拓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草原的爱。6.课后引申:假如我是草原上的()我会说()。整个流程先品味文章,再引申、拓宽、转化为能力,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流程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减少了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强了理论指导的科学性,比起传统教学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拓展。
二、教学方法力求新
在执教中,笔者制定了三个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句子含着的意思。2.在草原自然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草原》的教学对象是十岁左右的五年级学生,根据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设计了一种较为宽松的课堂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领悟文中的情感。并且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立体多层面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达意、思考问题、剖析风土人情等能力,这些能力就是素质教育要求的实践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笔者遵循创造学习的教学原则,比如在展示目标时采用情景式,笔者先给学生背一首有关草原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然后,调动视听手段,用多媒体出示以《美丽的草原 我的家》为主旋律基调的草原画面和课文的朗读,使学生通过视听感受到广阔无边、蓝天碧野的大草原。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笔者采用了讲授、谈话、讨论、观摩演示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电脑以其丰富的信息、储备、快速的运行速度、强烈的感染力成为教师首选的创新辅助手段。声音、形象、颜色、光线变幻多姿的组合效果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活学生思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之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细腻的诠释赢得人们的共鸣,其感染力很强,若加上恰当的画面,不仅可以吸引学生,而且可以激活思维、强化理解、增强记忆。鉴于此,笔者在赏析中每个环节都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封页是一幅草原的美景,推出“草原”的动画字幕,伴随着清新悦耳的轻音乐,目的是在课前让学生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移,为上课时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在导入时,笔者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诗句,用羌笛伴奏,出示草原苍茫的美景。在范读时借助与课文内容大体吻合的风景片,有轻音乐、类似电视散文。在具体赏析部分,笔者设计以红色的动画字幕板书出重点词句,让学生理解、把握文章重点部分。在学习后面“蒙汉两族一家亲”后,笔者剪辑播放了《爱我中华》,让师生同唱歌曲、同品味后结束全课,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的课堂语言设计至少要有两个原则: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二要设计有激情的、有感染力的优美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长期以来,学生感到作文难、难作文,一直困扰着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其内在因素主要是学生由于社会环境接触肤浅、生活阅历不深,作文材料缺乏,从而扼制了学生作文创作的过程,一旦打开思维的闸门,放飞想象的翅膀,作文的天地无限广阔,因而作文教学更需要教师闪现创新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作文材料,善于选材成为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首要条件,据笔者对这一方面的摸索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
1.用创新教学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小孩天黑了还在玩沙堡,老翁天没亮就操起了鱼竿,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材料的捕捉又何常不是如此?一株小草、一块沙石、一束鲜花、一件感人的事情、一部好看的电影电视,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关键是引导、启发、不断激发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语文课上,两只呷呷叫着的小鸭子跟进了教室,学生好奇地看着,注意力集中在鸭子身上,教师走上前去,一手一只,毛绒绒的小鸭子在手里不停地搅动、挣扎,多么可爱的小动物!学生以为教师会放出教室外,可却只见教师把鸭子放到了讲台上,从全身到嘴、眼睛、脚一一向学生展示、介绍、让学生观摩,学生兴趣来了,思维活了,短短几分钟解决了以前一节课的问题并且用词生动、文字得体,课后交流的还是这两只可爱的小鸭子,使学生明白:作文并不难,只要把自已所能想到的,把自已看到的变成文字就是作文,克服了这一心理障碍,问题将迎刃而解。
2.巧设悬念进入角色
悬念,影视剧中吸引人的最关键所在,殊不知,作文教学引导学生选材引入悬念,同样能引起学生写好作文的极大兴趣,增强学生作文的自信,而 悬念的设置首先要求教师精心选材、材料典型、新颖,激发和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3.讲练结合,不断提高
多年提倡的鼓励性评语正确评价学生的品行,正确对学生做出鉴定,这种模式完全可借鉴到作文批改中,给学生作文的模式化、公式化?u语,远不能适应学生的接受理解及当今教育发展,写评语既是教师批阅作文的环节,更是一次创作过程,好的评语不但可鼓励学生创作,还可给学生进行一次情感的交流,为下次作文材料捕捉奠定基石,一位学生写了对教师说心里话的作文,劝教师工作辛苦要多加休息,看得笔者很感动,饱含深情的评语一挥而就:“谢谢!老师由衷地谢谢你,请放心,教师会好好的保重!”还给了高分并在讲评课上有激情宣读,师生情感得到最好的交流。要有创新的举动,也不是简单的事,这既需要工作经验的积累,也需要教师多读书,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笔者认为:教师增长自己创新智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教师不可能搞过多的的社会调查,教师没有时间和机会“周游世界”,教师要善于通过“书”这一载体认识世界,了解形势,获取信息,开拓眼界。教师要有以下认识:
(1)读书是教师最主要的信息源
教师通过读书可以获取更多信息。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信息传播渠道异常丰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十分广阔。如果教师不读书,不上网,很可能落后于学生。1999年,中国教育报对中小学生读书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很多教师的知识面窄于学生,这种状况是造成师生关系不协调的一个重要原因,新课程主张开发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而且要积极指导学生开发课程资源。这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在这种形式下,教师的读书活动更应该加强。
(2)读书是教师提高创新能力的第二发展学校
校本研修理论主张:教师工作的学校是教师修炼的最好课堂,中小学是“教师发展的学校”我们还可以说,读书是教师提高创新技能的“第二发展学校”。
教师很可能一辈子都很“平庸”,但你若能努力追求,就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教学专家甚至是出色的教育家。成功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难。魏书生初中毕业,但成就了很大的事业,培养魏书生的主要是书籍。魏书生读书,已经达到了融会贯通、左右逢源的境界,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肯定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魏书生成长为名师的历程中,是什么让魏书生这个初中毕业的教师,在专业生涯中不断发生着质的变化?完全是靠他不断地读书,汲取书中精华,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提高自己的素养,走上一个又一个成功的彼岸。读书,可以积累精神财富。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阅书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创新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教育理想和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都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创新型教师。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三合荣茂侨心小学 730600)
第四篇:尝试教育
尝试教学理论”自1992年诞生以来,已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它为教学理论注入新鲜血液,在教学实践中产生强烈反响。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思路给教育工作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1)尝试像一条红线贯穿于理论的始终。它以尝试题为起点,促使学生自学课本,再以尝试为手段进行课堂练习,激发学生相互讨论的愿望,最后通过教师讲解达到尝试成功;(2)它以培养学生的尝试能力为教学目标,而尝试恰是创造力的基本品质,这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因为世纪转折处需要的人正是敢于尝试的创造型式公民。
追根溯源,与其表明它在教学理论方面走过一条合乎逻辑的发展道路: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有指导的尝试原则——深度教学理论,与其描述它在教学实践方面辐射出一个愈来愈大的影响范围:常州市——江苏省——中国——国外,倒不如阐明它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大量研究表明:(1)尝试既反映了认识过程的普遍性,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特殊性,是二者的有机统一;(2)尝试教学理论是创造性继承我国典型教学法的结晶。前者为尝试教学理论奠定了理论依据,后来则为其提供了实践基础。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尝试教学理论的构建具备了充分条件,从而使它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代中国名副其实的教学流派之一。鉴于此,本文主要剖析以下三对关系:(1)方法渗透原理与尝试教学理论;(2)创造思维模型与尝试教学理论;(3)典型教学法与尝试教学理论。
一、方法渗透原理为尝试教学理论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所谓方法渗透,即将某些领域的研究方法渗入到其他领域去,成为探索新领域的理论工具,从而导致新学科的创立。尝试教学理论正是遵循此原理,将哲学、科学中的尝试渗透其中,又牢牢扎根于千千万万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沃土之上,从而初步完成其自身的构建工程。为科学地说明这种现象我们选取有代表性、具典型性的人物或观点加以论述。
二、创造思维模型为尝试教学理论奠定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基础
尝试教学理论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尝试态度和创造能力,故其教学模式与创造思维模型具有较大的相关
1.三万天学习论与尝试教学理论的年龄阶段观
尝试教学理论诞生于九十年代,因而把目光投向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上。学生一踏进学校大门,就训练其尝试方法,培养其尝试态度,可行否?价值何在?日本教育家杜边茂提出的三万天学习论可使尝试教学理论从年龄阶段的角度得到宏观上的启示。
2.珀杜教授模式与尝试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观
珀杜模式由美国创造学家、珀杜大学教授菲尔德豪森提出,他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都是带领进行创造性思维练习,旨在开发发散和收敛思维能力;第二阶段,由教师指导,学生更为主动,目的在于促进创造性思维和解题策略的开发;第三阶段,学生主导,教师辅助,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进行个人或小组活动,旨在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对照尝试教学理论,就会看到二者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此为教学流派的“趋向现象”:一个从教育学角度,一个从创造学角度,却殊途同归,更证明尝试教学理论的合理性,教师出示其尝试题对应其第一阶段,教师未讲,学生先练,正是驱使学生进行“独创性练习”,“由教师带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尝试成功奠定了基础。尝试练习对应其第二阶段,学生在自学课本的基础上,发挥“强制联想”,运用创造思维获得各种解题策略,尝试教学理论就是提倡一题多解。学生讨论对应其第三阶段,此阶段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可淋漓尽致地展现其主体作用。不同的是,学生讨论的落脚点为教师讲解,这是保证尝试成功的关键。
三、当代典型教学法为尝试教学理论提供了教学理论与实践上的直接佐证
孕育时代精神的当代国内外一些典型的教学法大都提到了“尝试”或“自学”或“讨论”等环节。尝试教学理论不仅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有一定联系,更是吸取我国当代典型教学法之精华的结晶。以下拟择取对我国较大影响的教学法加以比较分析。(略)
1.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
2.六课型单元教学法
3.八字教学法
4.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实验
5.顾泠沅教改实验
以上将五种典型教学法分别与尝试教学理论加以比较,其用意不在于品头论足,须知不同物色的教学法才是教学理论生机盎然的标志。事实表明,五种典型教学法所具有的个性特色、明显的实践效果,足以使其在教学理论界占有一席之地。我们比较的目的只是论证:从尝试的角度考察教学过程,尝试教学理论具有存在的合理性。通过五种典型教学法我们发现,尝试教学理论正是吸收了典型教学的精华才发展成今天的样子,因为创造包含着继承。
在我国的典型教学中,卢仲衡的数学自学辅导实验、顾泠沅的数学教改实验、邱学华的尝试教学理论,同为我国数学界乃至教学理论界成功的教学实验,它们皆萌芽于中小学最重要的工具学科——数学,影响面大,波及范围广,三人又有着大致相似的经历:卢仲衡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员,自1956年开始进行实验,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皆有举世瞩目的成果;顾泠沅是九十年代的教育博士,又有扎扎实实的教育功底,其成果已得到教育部的肯定;邱学华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历经四十余年小学中学的教改实验,其成果亦得到教育部的认可。这使得他们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凝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他们的科学总结可以逼近教学规律。三大实验中最闪光、最有特色的东西一是“自学”,一是“尝试”。加强自学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重视尝试过程,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而自学能力与创造思维恰是二十一世纪公民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如何将这两个环节反映到教学过程中去,到了加以研究的时候了。
原载于<邱学华尝试在线>
拙文《尝试教学法的实践和理论》在《福建教育》发表以后,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许多教育杂志相继转载,各地教师纷纷试用。同时,我也陆续收到许多读者来信,询问有关应用尝试教学法的一些具体问题。
这反映了广大教师改革旧教学法,探索新教学法的热情。一种新教学法的产生和成长,必须依靠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逐步完善。在这里,谨向热心试用和支持尝试教学法的同志表示感谢。
下面就各地教师提出来的一些问题和大家共同研究。
(一)尝试教学法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尝试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积极提高教学质量,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这是尝试教学法区别于旧教学法的最大特点。
单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而没有探索精神,也不大会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尝试教学法把培养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结合起来了。
(二)尝试教学法与发现教学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发现教学法是国外介绍来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一般做法是让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亲自去发现应得的结论。尝试教学法也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课本,通过尝试练习,自己去发现解题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尝试教学法与发现教学法是一致的。
国外的发现教学法强调儿童的个人发现,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科书的作用。认为不管多么高深的原理,只要教学方法得当,都能由儿童自己去发现。同时,由于没有详细介绍具体的教学,一般教师不易掌握。
尝试教学法是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点设计的。它用尝试题引路,诱使学生自学课本,这样就能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尝试练习后,引导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相互作用,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作为形成概念的基础;最后教师讲解,保证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系统的知识。
(三)应用尝试教学法为什么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凡应用过尝试教学法的教师,大都觉得这个方法很“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自学能力发展了,教育质量也相应地得到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尝试教学法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反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客观规律,同时又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注入式教学方法把学生处于“你讲我听”的被动地位,而尝试教学法则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这就是尝试教学法之所以“灵”的主要原因。
(四)尝试教学法要求学生先练,教师再讲,会不会浪费时间?
有些教师担心,教师还没有讲解,学生就做尝试题,题目做错了还要订正,何必兜圈子,浪费时间呢。对于这个问题,让我们用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分析。比如,寻找一个陌生的地点,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不动脑筋随便跟着别人走,当时虽然一切很顺利,又很省力,可是离开别人的帮助,自己再去走,又不认识了。
第二种,是自己摸索找路,当时虽然费时较多,也可能要走弯路,但走了一遍,不会忘记。
第三种,是先学会看城市地图,然后按地图的位置和路线找到目的地。当然,起初要费时一点,但学会了按图找路的方法以后,不管什么地方都能迅速找到。而且去同一个地点,可以找到几条不同的路线。
尝试教学法好比是第三种方法。它不仅使学生学会一种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学会解题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掌握数学思考方法,发展智力,具有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本领。有了这种能力,不要看现在慢了一点,以后就可以超过别人。一位教育家说得好:知识是可能被遗忘的,但能力却不会被丢失弃,它将伴随你的终生。
(五)应用尝试教学法,中差生能适应吗?
最初试验尝试教学法时,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顾虑。总以为教师还没有教,让学生先做尝试题,对优秀生不会有什么问题,中差生就难适应了。教学实践的结果,打消了我们的顾虑。出乎我们意料之外,中差生喜欢尝试教学法,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的幅度较大。
学会看书,学会思考,这正是中差生缺乏的东西。尝试教学法能引导学生主动地自学课本,促使他们进行思考,恰好能对症下药,解决中差生的根本问题。
(六)尝试教学法的五个步骤是不是一堂课的步骤?
不是。尝试教学法的五步,并不是一堂教学课的全过程,而是“进行新课”这一环节中的五个步骤。一堂完整的数学课,“进行新课”的前后还有其他环节。
应用尝试教学法的新授课一般结构如下:
(一)基本训练(5分钟左右)
(二)导入新课(2分钟左右)
(三)进行新课(15分钟左右)
1.出示尝试题
2.自学课本
3.尝试练习
4.学生讨论
5.教师讲解
(四)巩固练习(6分钟左右)
(五)课堂作业(10分钟左右)
(六)课的小结(2分钟左右)
(七)怎样编拟和出示尝试题?
出示尝试题是五步教学法的起步,起步得好坏将影响全局,所以编拟和出示尝试题是应用尝试教学法的关键一步,是备课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尝试题是作为学生自学课本例题的一种手段。编拟的尝试题要同课本例题相仿,同类型同结构,难度大致相等,仅是把数目或题材变换一下,应用题的题材最好选用学生熟悉的,数目不要太大,尽可能使学生能口算。这样,在计算机上不增加学生麻烦,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上。
(八)在低年级能不能应用尝试教学法?
由于低年级学生缺乏自学能力,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又很有限,所以在低年级应用尝试教学法有一定的困难。一般地说,从二年级开始逐步应用,到中、高年级应用效果更好。
但并不是说,在一年级就绝对不能运用。在低年级可以适当应用尝试教学法。但是应用时要慎重,教
学内容一般安排在后继教材上,学生要具备为解决尝试题所必要的经验和知识。自学课本时,可以采用教师说,学生跟着看的办法,逐步教会学生阅读课本。
笔者在《尝试教学法的实践和理论》一文中已经指出尝试教学法的局限性,这点还希望读者注意。一种教学方法不可能是灵丹妙药,十全十美。它在一定的条件下起着良好的作用,而在另一种条件下未必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们进行教学改革要有科学的态度。另外,试用一种新教学法不能要求一试就成功,教师要有一个熟悉和掌握的过程,学生也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不要受到暂时的挫折而灰心,坚持实践,不断尝试,一定能取得成功。
第五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尝试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尝试 语文论文http://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民国语文热,究其原因,或许是由于当代语文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不过,追根溯源,其实每个年代的语文教育都难掩其“时代特征”。细数每个年代作文教育的状况,既可以作为我们管窥社会的独特视角,也能对当代语文教育起到警醒和提示作用。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 字词教学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我的尝试:
一、作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
在“减负”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深入,不少学校能自己制作课件,设计程序,在课堂上运用,令人耳目一新,达到较好的效果。然而,如果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思想,仍扮演课堂的统治者,学生被动接受来自教师、教材、多媒体各方面的灌输,成了一个知识容器。那么,计算机就不能发挥其优势。
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多媒体辅助作文教学如何体现这一点,下面以《学写人物的对话》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1.分层设置写作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学习评价的依据。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既要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与技巧,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各方面的能力。然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是多方面的,个别差异必然存在。教材规定的习作要求是面向大多数学生而定,比较系统。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对习作要求作恰当处理。如《学写人物的对话》,我在课件制作时设计了四个写作目标:
1、根据看到的画面展开想象,把人物对话写下来;
2、根据看到的画面展开想象,把人物对话写下来,并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动作等;
3、根据看到的画面展开想象,把人物对话写下来,并写出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动作等;人物语言富有个性,自然妥贴;
4、自己从生活、学习中选择一个内容,把人物对话写下来,并达到第三个目标所要求的。显然,这四个目标的难度是逐步提高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作文基础选择一个自己认为能达到的目标,电脑会作出相应判断。选目标1,电脑显示:你很谦虚,相信你一定能达到目标;选目标2,电脑显示:你的目标定得恰当,细心一些,赶快动手写。选目标3,电脑显示:好样的!你是个自信的孩子,相信你一定得“优”。选目标4,电脑显示: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祝你成功!学生经过努力,达到或超过了自行确立的学习目标时,他就获得了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
2.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作文资料库
有了明确的习作目标,学生可以围绕目标确立写作的素材。多媒体的优势在这里得到最好的体现。但是,五光十色,堆砌太多的资料,既容易迷乱、抑制学生的思维,又会浪费课堂上宝贵的时间。笔者认为,必须遵循科学性、趣味性、层次性的原则来设计。如《学写人物的对话》,我只安排了四段对话录像:
1、一位小姑娘去商店买文具盒与营业员阿姨的对话;
2、两位同学一起看《故事大王》时的对话;
3、一位大嫂在农贸市场买菜时与蔬菜摊主的对话;
4、年轻的夫妻俩卖完了自家生产的农副产品摇着乌蓬船回家的对话。这四段录像只出现画面,没有说话声,恰当地配以音乐。目的是让学生展开想象,他们在说些什么?然后自己选择一个内容写,也可以自己从生活积累中选择内容写,不作素材上的硬性规定。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写出神态各异的人物,多姿多彩的生活。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作文地积极性。
3.写作方式多样化
学生自身的作文技能有差异,文字输入速度有快慢,如果一刀切地要求学生一堂课完成整篇文章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可设计多样化、可选择的习作方式。如:课堂内只完成文章的重点段或其中的一个片段。也可以两位同学合作写一个相同的内容,先扮演不同角色演对话,后一起写。协作学习,取长
补短。还可以师生合写。教师与一位学生建立合作学习伙伴,实行个别辅导。如教师写营业员阿姨的语言,学生写小姑娘的话,教师的示范于无声中提携了学生,学生习作中的错误教师可以及时指正。习作方式的多样化,打破传统作文教学中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场面,创作过程是一个积极思维、积极创新、互相学习、互相激励的过程。
4.作文评改个别化
既然写作目标是分层次的,那么,目标作为评估的依据,在作文评改时也以学生是否实现了自定目标为主要标准。首先要求学生自我评价。这是学生对学习成果的自我检省,有助于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教学环节。自己认为已经达到了写作目标,语句通顺,即可打“优”或“良”。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肯定自己、批评自己从而发展自己。然后可安排学生互评、互读同学的作文,依自己的标准给对方打成绩,同样展开讨论:为什么你给“优”或“良”、“及格”等。这是一个充分体现学生个别差异、促进同学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很有价值的环节。教师要坚持因人而异的差异评价。同样水平的作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成绩。
二、加强字词教学
“小学语文,字词的学习是基础,取消字词练习,语文还教什么呢?”这的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较大的一种改变。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忽视字词教学的现象,抑或是教师家长在课本以外,四处寻找用于字词练习的材料,对教材做补充处理。这里所说的字词练习,主要指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的辨析,同义词、反义词的辨析,以及组词、选词填空等练习形式。作为练习形式,上述几种类型有其存在的理由。那么,为什么要删减这些内容?问题出在哪里呢?
1.为了考试的需要,师生投入大量精力、时间去做这样的字词练习。老师、学生甚至家长一般都认为,只要练习到位,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机会比较大。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在习作或口语交际中,不注意字词错误的纠正。在习作中,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对篇章结构等“写法”的教学方面,对字词应用这个基础环节反而忽视。这种现象的集中表现是不纠正习作中的错别字及运用不恰当的词语。
仅从上述两种表现,可以看出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单在认知领域,我们极为重视字词教学;另一方面,在综合的应用领域,对字词的准确应用却又很不重视。这也许是语文考试重认知、轻能力轻应用的倾向对教学工作起到不良导向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作文评改提供了极为便捷高效的手段。教师可将任何一名学生的习作切换给所有学生,或显示在大屏幕上,让全体学生而是都面对同一篇习作。也可将教师机上的范文随时切换给一个、一组或全体学生,大大优化了作文批改的环节,提高了作文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