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共5篇)

时间:2019-05-14 11:5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石柱乡中心小学 刘洁 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已经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所以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优秀人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创新教育呢?笔者浅谈自己思考与实践。

一、环境“活”,激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由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认为,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二者分别构建了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一)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其次教师要把“微笑教学”带进课堂。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事实确实如此,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孩子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二)巧妙创设创新情境。

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二、技巧“活”,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学情况,教师 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语文课堂顺利的进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并由此展开文章的阅读活动,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

(一)相机而动,巧引导。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还要在“善导”上下功夫。在教学《灰雀》时,课文写到第二天列宁到公园见到了那只灰雀。至于灰雀与小男孩到底有何关联,灰雀是怎样回到林中的,是课文留下的空白,我在设计这段教学中,有意挖掘这段空白,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心理过程,由此引发想象:小男孩对待列宁、对待灰雀的态度及变化,放回灰雀的过程等。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补上了这段“空白”,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又如《秋天的思念》一课,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学生根据课题找出题眼,大胆发问:“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为什么是秋天的思念?”如此一来,教学指向清晰明快。在引导过程中,我注意时间和分寸的掌握,既不喧宾夺主,又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

(二)实时而为,妙点拨。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和适度,而点拨则讲究巧妙性和启发性。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学生在赏析“落叶在林中飞舞”一句时,都认为“飞舞”用得好,但好在哪里,一时说不上来。我见此情景,巧妙一点:叶子像什么飞舞?学生马上联想到:蝴蝶,落叶像蝴蝶一样在林间飞舞;有的学生补充:像黄蝴蝶,像红蝴蝶;有的学生则领悟到:啊!树叶活了!秋天的小兴安岭真美啊……又如《草地夜行》的最后一段,文字含蓄,余味无穷,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提出问题:课文开头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是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有休息,也没有吃东西,怎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走呢?这个疑问的产生是由于对课文的前后联系 缺乏连贯的思索。我通过点拨,提醒学生注意这种联系,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学生通过思考,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老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这样的点拨,真可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 路,而且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主体“活”,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从哪里来?它来自于学生的探索。来自于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学生“动”起来的具体表现。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方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

(一)积极鼓励主动探究。

学习是一项以个体参与为主要形式的认识活动,没有学习主体的参与,教学工作很难有所成就。小学语文课堂要广泛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他们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正如“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交流机会,在互动、互助、沟通的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创作的火花。

(二)注重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语言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他们敢想、敢做、敢说的创新精神,我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几乎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从写一两句话的感想到续说、续写课文;从根据课文绘画到表演课本剧;从提建议到写调查报告;从办壁报到做导游等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锻炼技能,从而挖掘潜质,掌握创新的本领。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培养创新,可以扼杀创新”,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的精辟论述。它警示我们必须把实施创新教育放到战略的高度,要坚决杜绝压制思想,扼杀创新的行为。我将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继续在激活课堂教学,勇于开拓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自觉从整体的教育目标出发,审视和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行为,真正挖掘所有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熠熠生辉。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育创新行动计划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行动计划

(征求意见稿)

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 执笔 陆一平

1.行动背景

历史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左右人类未来,信息构成生存基础。人们的生活、思想、沟通、学习方式等也随之将发生巨大的变革。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时代的要求引发了“教育上的第四次革命”,引发了学习者学习、思考方式的改变,引发了教育内容、方式和组织形式的改变。这使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为语文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

语文教育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早在1992年12月,江苏省教委就召开了著名的“南通会议”,颁发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把语文教育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使语文教育姓“语”:要致力于为中小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养成良好习惯,做到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要做到“三个防止和克服”——防止和克服教育中的形式主义,防止和克服架空分析思想内容,防止和克服搞繁琐的应试训练。1999年,教育部又投入巨资进行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作为实施跨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构建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实验区轰轰烈烈的实施,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与贯彻,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又迎来了新的春天,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所有这些,为我们进行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创造了很好的契机。所有这些,为我们进行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创造了很好的契机。

我校进行语文教育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促内化”的方式,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地得到更新,这为我们进行语 文教育改革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漫谈主体性课堂教学”、“漫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漫谈语文教育的质量标准”等学术沙龙活动为我们进行语文教育改革作了理论上的准备;省教育科学“九五”立项课题“‘学习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为我们进行语文教育改革作了经验上的准备;武进区教育局领导对我校教育改革的大力支持,校领导对语文教育改革的强烈意识和身体力行,更为我们进行语文教育改革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2.行动认识

语文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比较集中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文化科学水平和审美能力。也就是说,学好语文不仅对学习其它知识有着直接的作用,而且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的语文水平,不仅是其文化修养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衡量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一言以蔽之,语文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高低;语文教育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高低。因此,语文理所当然地成为处于主导地位、起着骨架支撑作用的基础学科。

虽然“南通会议”、“徐州会议”之后,语文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语文教育的问题很多,其突出表现为:教育目标比较单一——认知目标几乎成了教育的唯一目标,忽视了情意目标,以及指向学生的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和交往意识诸方面的目标,忽视了教育目标的素质化;教育过程比较简单——教师教的过程总是占据着大部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的过程往往少得可怜或只是形式而已,教师仍然顽强地固守着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语文教育的过程也便成了学生跟着教师去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的过程,语文的应用能力、学习语文的态度被粗暴地淡化了、忽略了、抹杀了;教育途径比较狭隘——语文教育的实施被狭隘地圈定在语文课上和学校内,忽视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结合,学习与生活的结合,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结合;教育评价比较绝对——对 学生语文素质的评价往往采用“一张试卷见分晓”的绝对评价法,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指标权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以上问题涉及到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这种现状呼唤着语文教育的整体改革。

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育是发展性与基础性的辩证统一。所谓发展性,是指小学语文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教育实践的本质就在于学生的发展。发展不仅是教育的目的,而且也是教育的内容。要致力于创造一种适合所有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以学生发展为本,正是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校教育最根本的要求,体现了教育工作最重要的规律,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多样性的时代特征。在语文教育中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必须做到四个“统一”:教文与授道的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行为与心理的统一。另外,要着重于学生素质的内化,做到积累→整合→外显协调发展。积累是内化的前提和基础,整合是内化的关键和过程,外显是内化的展现和终极。所谓基础性,是指小学语文是基础的国民素质教育。既然小学语文教育具有基础性,就要着力于语言文字训练,“听、说、读、写、书、字、词、句、段、篇”十字经课课要念,要使语文课真正姓“语”。我们的语文教育革新行动就是在这样的语文观指导下进行的。

我们进行语文教育改革是对原有成功经验的继承——继承性;是对现有语文教育的改革——改革性;是对语文教育的整体革新行动(涉及到课程、教学、评价、管理诸方面)——整体性;是对未来语文教育的合理预期——前瞻性。我们的语文教育改革就是在此基点上启动和展开的。

3.行动目标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确认的定位于学生的目标是:在规定的期限内,基本实现所有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和基础学力普遍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需要充分发展。具体来 说,要求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能做到“六会”: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会书、会做。会听:听人讲话时注意力集中,会理解内容,抓住要点,并养成边听边想的习惯;会收听、收看程度适宜的广播、电视。会说:会用流利的普通话当众说出要说的意思,做到口齿清楚,声音适度,态度自然。会读:会读那些小学生必读的书,会把书读好,对佳作妙文能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会写:会有真情实感地写作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逐步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有中心、有条理。会书:会写一手漂亮的硬笔字和软笔字。会做:会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和习得的语文能力进行交往等语文实践活动。(具体目标系统另订)

另外,通过研究,为形成现代化的语文学科课程体系、先进的教学操作系统、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和富有成效的教学管理系统作出有效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立体的、开放的语文教育新模式,大面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4.行动策略 4.1 课程改革

⑴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建立开放型的双线课程结构。以往的语文课程无视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速度的差别,用统一的模式套在各个不同的学生身上,矛盾十分突出,不利于不同类型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为了突破这种封闭的、划一的课程结构,我们决定建立开放型的双线课程结构。

教材教学线和实践教学线,共同构成语文教育的双线课程结构。教材教学线结构,即围绕教材规定的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学习教材中规定的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规律。它既是语文教育的基础,也是双线教学的先行官。

实践教学线结构,以教材教学线为基础,拓宽语言实践的范围,加大言语实践的力度。它以学生的言语实践为中心,进行必要的教学活动。鉴于目前学生课外阅读“量少面窄”,开设“自由阅读”课,增加阅读量,扩展阅读面。“自由阅读”课上规定必读篇目、提供 选读篇目,做到必读与选读相 结合。(具体篇目另订)鉴于目前学生言语交际能力不强,开设“言语交际”课。“言语交际”课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为主要内容,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划分成若干系列;以自主学习和自我训练为主,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自由阅读”课和“言语交际”课为每周各一课时,从现有的课文课时计划中列支,不占用其它课时。为便于校本课程的开设,改革原来的课时制,把每课40分钟调整为每课35分钟。

⑵拓宽创造性学习的课程渠道——构建语文学科性的课外活动体系。以往的语文课程教材主要是为教师讲授提供蓝本,很少为学习主体——学生的主动活动提供服务,不利于学生语文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此,必须有计划地增设以语文应用为特征的课程实施形态,与原来以语文知识构建为特征的实施形态成为互补体系。鉴于以上思考,我们决定构建语文学科性的课外活动体系:

① 视听实践:要求学生每天能通过读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上网等途径,收集一条新闻。

② 言语实践:通过朗诵、演讲、讲故事、成语快车、诗歌接龙等 形式让学生进行言语实践。

③社会实践: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④角色实践:通过课本剧、童话接龙、模拟法庭、情景辩论等形式,让学生从受体转化为主角,从而进行角色实践。

⑤社团活动:要求每个班级至少组织一个语文社团,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出一张自办小报。

⑶强化课程的整合性——重组现有课程教材。课程现代化是新世 纪教育的必然走向。课程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实现课程范式从“主客二分”(把儿童和教育内容看成是对立的,要么出发和落实于作为客体的内容上,要么出发和落实于作为主体的儿童上。)向“整合”的转型。树立“整合”的价值观和“三基一个性”(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个性健康发展)的整合中心,创建“整合”课程是实现课程范式从“主客二分”向“整合”转型的具体操作方式。作为基层学 校,我们无权也没有力量创建 “整合”课程,我们可行的策略是重组现有课程教材,以实现“主客二分”向“整合”的转型。重组现有课程教材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相同体裁文章的组合,例如童话组合、寓言组合等等。二是相似内容文章的组合,例如伟人故事组合、英雄故事组合等等。三是不同学科课程教材的组合。以知识的联系、方法的联系等为组合点,可以进行语文与自然、语文与美术、语文与音乐、语文与数学、语文与体育等不同学科课程教材的组合。

4.2 教学改革

⑴强化目标意识——构建教学目标及训练落点体系。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它能把知识具体化、系统化,从而使“双基”训练落到实处;它以学生为描述对象,从而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另外,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学目标的层次制约着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步骤,能使教学活动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中。但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缺失、模糊、单一普遍存在,因而训练落点往往随意性大,训练效果差。为此,我们决定构建教学目标及训练落点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以下方面:

①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及训练落点; ②分年级的教学目标及训练落点系列;

⑵实施主体性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性教育是时 代的呼唤,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活 动中,学生是内因,教师教材是外因,教师的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要注重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语文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语文实践的本领,获得终身受益的语文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我们实施主体性教学的要点是:

① 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相信学生、贴近学生;

② 角色置换:教师是学生主体学习的引路者、点拨者,而不仅仅 是传道、授业、解惑者。③ 给予权利: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每节课留给学生自 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20分钟;废除机械性的串讲、读讲;要给予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思维的空间。

④教会学习:通过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教会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⑤落实抓手:在教学中要做到六个一点——距离近一点,思路明一点,落点少一点,过程细一点,底面宽一点,愉悦多一点。

⑥构建模式:构建“学习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群。“学习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从教到学的转变”为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学习行为的调控,突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练习,突出将学习指导纳入教学任务。即,从课前准备,到上课,教师不只是设计安排自己的教授活动,讲些什么,提问什么,板书什么,演示什么,布置什么作业,而是要着重设计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到些什么(知识上、能力上、情意上、方法上)?怎样学到(方式方法、步骤环节、时间分配等)?究竟学到了没有(自我检测、双向交流、把握练习、优中差的不平衡状态如何)?怎样指导学生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到手?等等。通过研究,我们已构建了“自主式”和“学、疑、辩、练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拓展研究,构建以自主创新性学习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群。

⑶重视朗读教学——把朗读作为联结主导与主体的中介。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朗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质外显形态之一。不仅如此,朗读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具有相当思维负荷的朗读,更是联结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之中介,在语文教学中要给予足够重视。对于朗读教学,我们倡导“三有一条线”:

“三有”:读前要有明确的目的,读时要有充分的时间,读后要有适切的评价。

“一条线”:把朗读作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主线。⑷重视写字教学——把写字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写字是一 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写字不仅是一种技能训练,而且也渗透了 美育、德育、体育等教育。对于写字教学,要确立三个观念,做到四个结合。

三个观念:写好字是育人的重要一课;写好字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

四个结合:识字与写字相结合,描红与仿影相结合,临贴与入体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⑸重视作文教学——突破作文教学中僵化的思维模式。作文教学 是小学语文教育的薄弱环节。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四个“脱节”:作文与生活脱节,作文与做人脱节,读与写脱节,写作技巧与想象脱节。因此,必须进行作文教学的改革。

①倡导“生活作文”。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的确,生活是作文的唯一源泉。在作文写作中,我们倡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叙真事,摹真景。在作文评价中,把是否有真情实感作为最重要的标准。为了让学生写好“生活作文”,学校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丰富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事可叙,有景可摹。

②倡导“想象作文”。高尔基说过,想象力是写作中最重要的东西。而目前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想象力普遍缺乏,囿于僵化的思维模式中,写出来的作文千人一面,公式化、程式化的倾向比较严重。因此,我们倡导“想象作文”,让学生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虫鱼、鸟兽、日月、星辰,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思维迸发出最美丽的色彩。

③构建“读写结合”训练系列。为了改变读与写脱节的现状,我们决定构建“读写结合”训练系列。这个系列包括每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语文教师可以参照这些“读写结合点”组织学生进行训练。这种“读写结合”训练作为小作训练的内容,原来的小作训练取消。④扩大写作量。要求低年级学生每学期的习作不少于15篇,中年级学生每学期的习作不少于20篇,高年级学生每学期习作不少于 25篇。

⑹走出语文教学的四个误区——坚持民族化的语文教育方向。四个误区是指:形式主义、架空分析思想内容、繁琐的应试训练、肢解性的技能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要坚定不移地走出以上四个误区,毫不动摇地坚持语文教学,“重感悟,重积淀,重抒发性灵,重熏陶语感”的民族化方向,努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4.3 评价改革

⑴改革评价方式——构建科学化开放化的评价体系。实施适切的评价,是进行语文教育整体革新的保证。为此,我们决定构建科学化、开放化的评价体系:

①改一元评价为多元评价。

A、改单主体评价为多主体评价。传统的评价,教师几乎成了唯一的主体,学生的评价权被剥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也是评价的主体,他们既可评价别人,也可评价自己。因此,我们倡导教师评、小组评、自己评“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

B、改评价内容的单一化为全面化。过去的评价,听、说、读、写、书、做六个方面,往往着重于对读和写的评价,忽视了对听、说、书、做的评价。现在,我们实行听、说、读、写、书、做六个方面全面评价。

C、改评价方法一元化为多元化。过去的评价,一般采用静态的定量评价法,现在我们倡导形成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②改绝对评价为相对评价。过去的评价,往往采用“一张试卷见分晓”的绝对评价法,这种指向选拔的评价,带来较大的偏面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倡导相对评价,这种指向掌握的评价,目的是尽可能多的造就成功者。相对评价带来的适度的模糊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⑵改革考试制度——实行新颖的考试制度。与评价方式的改革相适应,必须进行考试制度的改革。这种改革包括以下三方面: ① 为什么考。小学语文考试是为了推进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科 学化、效应化,是为了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② 考什么。着眼于检测学生的语文基础素质:知识、技能、学力、态度、习惯,包括写字、背诵、阅读、说话、写作等,主要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达标程度,而非选拔性考试。具体来说,考以下内容: A、充分认识写字对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重要作用,将写字列为各年级语文考试的必考内容。

B、强调语言积累对发展和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在各年级中增加朗读和背诵的考试,并将此作为检测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内容,以期引起教学中对朗读、背诵的重视。利用小学生记性好,悟性差的特点,要求整个小学阶段背诵200篇(段)名篇佳作,200首古诗词,这些也作为考查内容。

C、注重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的协调发展,将说话列为各年级语文考试的必考内容。

D、注重阅读的速度和基本能力的考查。阅读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理解的正确性。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有一定的阅读速度,阅读后对文章内容的记忆度以及课内外扩展阅读是否达到规定的数量。那些超越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繁琐的阅读分析,如分段分层,概括中心思想以及运用语法修辞学概念分析修辞手法、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词语运用的妙处等内容,不再考查。

E、注重作文的速度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对作文的要求不宜过高,能逐步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有中心、有条理”即可。但作文的速度和是否有真情实感作为考查的重要内容。

③ 怎样考。根据语文人文性的学科特点,废除标准化考试。根据 考查内容,采用口试与笔试结合,竞赛与考试结合,平时与期终结合的方式。降低考试的密度,重视单元考试,不进行期中考试。

⑶实行等级制——淡化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分数观念。精确的分数是一种静态评价,这种评价没有着眼于学生的动态发展,显得机械和僵化,缺少必要的模糊、弹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学生从小 在分数的熏染下,把追求分数作为学习的主要甚至唯一目的,忽视了自身全面、生动的发展。等级制是淡化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分数观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① 实行四个梯度的等级制。四个梯度的等级分别为“优秀”、“良 好”、“合格”、“不合格”。(具体的标准另订)

②实行一体化的等级制。过去,在作业上教师一般用等级制,而在考试和学生素质报告单上却采用了分数制,这样就形成了作业与考试的割裂。这种割裂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我们准备实行一体化的等级制:从作业到考试,到素质报告单,采用统一的尺度,统一的方法,全部实行等级制。这样就真正淡化了分数。

4.4 管理改革

⑴加强教研组建设——开发教研组的研究潜能。教研组是以教学研究为主的教学管理基层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是其最重要的职能。但现在部分教研组往往是“只教不研”,或“研而不深”。教研组的这种状况与语文教育整体革新行动是极不协调的。语文教育的整体革新行动对教研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教研组的建设,开发教研组的研究潜能:

① 选拔和培养好教研组长。教研组长是教研组的灵魂。应选择研 究能力和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对选拔出来的教研组长应重点进 行培养,支持他们的工作,尊重他们的意见,关心他们的学习,帮助 他们的提高。

②建立教研组和研究小组联度制。所有的语文教研组长都至少参加一个研究小组,并担任组长或副组长;所有的语文教研组长都吸收为语文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的成员;教研组长可以列席讨论语文教育改革的行政会议;教研组长优先安排参观、考察,参加学术研讨活动。

② 加强集体备课。应发挥教研组的集体力量,群策群力,共同备 好每一节课。这种集体智慧结晶的教案,可以共同使用。

⑵加强调查研究——把调研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杠杆。我们实施语文教育整体革新,目的是大面积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彻底改变语 文教育“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因此,对语文教育的质量不能有丝毫放松,必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测调控。调研是这种检测调控的有效手段。应多层次、有一定密度地进行调研。为加强调研,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每位教研组长和课题组成员发放信息反馈卡,通过信息反馈卡及时反馈信息。调研后的情况要及时进行整合,对有关问题迅速作出处理,对教学的运行作出合理的调整和控制。总之,要真正把调研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杠杆。

⑶组织语文学科性的系列竞赛——正确导向语文素质训练的着力点。竞赛是考试的补充。好的语文学科竞赛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调节学生学习语文的节奏,更可以正确导向教师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着力点。可以组织三个维度的语文学科性的系列竞赛。

①班级的。如朗读、朗诵、演讲、讲故事、成语接龙、诗歌接龙等。

②教研组的。如参观、访问、调查等。③学校的。如写字、课本剧、童话接龙、阅读等。5.行动措施

⑴《行动计划》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① 1999年:为第一阶段,框架性地全面准备与启动。A、构建双线型的语文课程结构。B、构建语文学科性的课外活动体系。C、构建教学目标及训练落点体系。D、构建语文学科性的竞赛活动体系。E、进行考试制度改革,实施等级制评价。

②2000~2002年:为第二阶段,有重点地实施与推进。A、致力于主体性教学的研究,建立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有效机制 和具体操作策略。

B、致力于“自主创新性学习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构建“学习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群和自主创新性学习体系。③2003~2005年:为第三阶段,全面实施与推进。

对照《行动计划》确认的目标,全面实施与推进语文教育整体改革,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⑵成立语文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组长 庞荣瑞 副组长 陆一平

成员 芮亚芬 匡建庆 陈梅秀 周慧雅 何江燕 刘晓燕

韩玉宇

⑶成立语文教育改革研究小组。研究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陆一平

①课程研究小组。研究课程的结构,课程的整合,课程的形态,课程实施的渠道和过程。组长:芮亚芬

②目标、评价研究小组。研究各年级具体的语文教育行动目标,研究语文教学目标及训练落点体系的构建;研究评价的标准、内容、方法,重点研究考试的改革和等级制的实施。组长:陈梅秀

② 信息研究小组。研究国内外语文教育改革的动态。组长:何江 燕

⑷聘请研究顾问和特约研究员。研究顾问:聘请研究顾问2~3名。

特约研究员:聘请特约研究员5~7名。

⑸加强对外交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基本方式,加强对外交流。所谓“请进来”,就是请专家、教授,请语文教育的行家,来校作报告、作讲座、作指导、作咨询、作研讨,上示范课,听研究课等;所谓“走出去”,就是组织行政领导、研究人员及有关教师外出考察、参观访问、参加学术研讨和业务培训等。

⑹建立研究例会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三个研究小组进行整合性研究。每学期这种整合性研究不少于3次。

⑺组建科研联合体。与科研单位、兄弟学校联合组建紧密型的科研联合体,互通情报,协作攻关。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教育模式研究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从教育教学模式角度看面临很大的挑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需要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全面调动小学语文教育的积极性,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为一项重要目标,保证小学教育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水平,为小学语文教育模式转变创造良好的平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模式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模式需要和小学教育实际结合在一起,保证语文教学方法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水平,学生做为语文教育教学的接受者,需要和学生教师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一种能力,为小学语文教育综合质量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小学语文教育模式是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需要积极引导小学语文教育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一、小学语文教育模式创新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下,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观念转变,逐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够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让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师需要在思想上进行观念转变,通过优化教育教学结构,达到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学习的状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够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快乐学习。

二、小学语文教育模式创新需要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小学语文教育模式创新过程中,需要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变被动掌握知识为主动掌握知识,让学生能够能够不完全依赖教师,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引导性作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其综合学习、科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1],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小学的教育模式需要不断创新,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从而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对启发式教育模式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三、小学生语文教育模式创新与模式构建

小学生语文自主创新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模式,从而能够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教育体系,对学生综合教育模式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当前需要从课程教育和教学实践出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2]。创新教育模式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从自主学习、寻问探疑、互动研究、揭示规模四个方面进行创新,确保创新学习理念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从自主学习和感知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在预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而能够积极把握学习的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能够高效合理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创新教育水平。

四、总结

构建完善的小学生教育模式是其教育水平提升的必要条件,当前需要在求知求新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解决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完善教育教学方法,逐步让小学生能够有意识的进行自主学习,能够发现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对其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主学习其实是以学生为主的自学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积极进行互动,从而能够有效的揭示学习规律,对科学有效的归纳知识、化解问题、升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侯煦光;怎样进行启发式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05期.12-13

[2]阮尚全;开放式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年03期.19-20

[3]谢主兰;;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年06期.27-28

第四篇:论小学语文教育的创新教育

论小学语文教育的创新教育

摘 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应着重研究和解决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用创新的方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应该是每个教师应该值得思考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想通过实际行动提高教学成效,以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 小学语文 学生

创新是什么?它是指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而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上述新事物的教育,也就是创新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而创新教育核心是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型教学。同时创新教学他有自己区别以其它教学的特点。

一、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认识创新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应该在实践创新教育之时,要先明确自己的创新教育观念,创新的教育观念主要是指确定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现在我们思考一下,在教育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是满足社会需求呢?在我们面对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所迫切提出新要求,显然,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应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人士,如何冲破传统教育中的崇尚经验和崇尚的旧教育观念,教师就先要加强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要认识到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不仅对学生个人长远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民族教育的创新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

(1)创设学习氛围

古人智者韩愈在《师说》里讲“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里说的是能者为师。往往很多教师就把自己位置至于过高,当作是教育活动的主宰者,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师生关系就演变成了命令和服从关系,无形中就扼杀了学生应有的特点和个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学生学习的民主、轻松、愉悦氛围是极为重要的。曾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习,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被激发,才会知道去探索、去创造。教师也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关注和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无论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回答的问题都应给予一定的正面答复和评价,即使学生互动中出现错误,也先要肯定其积极正确的一面,然后再帮学生分析错误之处,给予纠正。在努力创建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之时,更要对学生的新想法、新思维营造出敢想、敢问、敢说的和谐氛围,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2)鼓励“质疑”激发想象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切的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的。这让我明白创新是来自于“质疑”,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在这质疑的过程便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和潜在的动力。学生若提出的问题是正确的,那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表扬,如若是错误的,教师也应耐心指导加以纠正,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大部分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上产生质疑时,教师便可利用学生这种好奇心和敢于质疑的心理,组织学生组队讨论,并让学生讲解他们的质疑和讨论结果,让学生在质疑中敢于想象,大胆的说、大胆的问,在质疑中巩固和深化知识,养成独立创新的的思考习惯。

(3)在教学中挖掘创造性素材,发展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维,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的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1】语文在教学上虽然是要求学生同一,例如拼音、识字、阅读、作文等都是有一些统一的教学要求,但是从另一方面使得大部分学生市区独立思考的思维。其实,这就要求教师在统一的教学模式下也鼓励学生求异思维,达到培养出学生的创造、个性、自学的能力。在我们看来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和重要词句,去概括课文的表达思想和中心等等,都不必要求着学生要一致的答案,鼓励多种答案的并存,教学中运用“同中求异”的教学方式,是能激发而是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多元化的思维是鼓励学生在针对同一个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方式,各抒己见。

三、优化教学方式 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优化教学方式,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是教师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更需要教师教学方式的优化。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如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都要是要求教师们教学实践经验所获取的,而作为我是执教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便开始引进多种形式教学,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例如,很多小学生比较害怕写作文,而作文教学便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作文的训练也应该是广泛的。因此,我大胆的让学生都写一写,用一些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观察身边事物,要求不多的让学生写出自己的额亲身感受;我会组织某一次小活动,尝试让学生写自己的发言稿、倡议书,在课上利用多媒体放一些有趣的广告,让学生自己想象,去尝试写一下广告词等等,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积极兴趣,巩固了学习的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四、结语

创新教育的实践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渗透在教育活动中,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学习态度,为学生今后的更高层次的独创水平的发挥,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2】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的情境,又要增强教育观念,树立人人都能创新的意识,把自主探索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语文创新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姜玮:《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辽宁基础教育教研网

【2】何晓芳:《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北京出版社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颍上县江口镇刘庄小学周硕珍

摘 要: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学生;语文教学;创新;鼓励

一、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创新能力离不开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需要人们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机去创造。从而产生自信,人有了自信就会产生巨大勇气和动力。古往今来,那些有所成就的发明家,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发掘。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浇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在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老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主动的获取知识,探索新知识,应用新知识,这样他们的创造欲望就越强。处在思维敏捷的青少年时期,激励对于他们是何等的重要。青少年时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时期,基础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

二、环境“活”,激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由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认为,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二者分别构建了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一)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

其次教师要把“微笑教学”带进课堂。

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事实确实如此,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孩子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二)巧妙创设创新情境。

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三、技巧“活”,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语文这一科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又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一节课四十钟不可能完全处于学习状态,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开发创造思维,无疑少不了引入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把学习当成乐事。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学情况,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语文课堂顺利的进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并由此展开文章的阅读活动,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能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单元主题特点以课文作为源头,挖掘出新的活水,为课文注入新的空气,进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我教学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创意。但这却同时带来了不少问题,即放得太多时有些放纵,不易于调控;生生之间缺少合作,自私自利与语文一种人性化教学相悖;生字教学方法单一等。针对生字教学单一问题,我大胆地启用学习班长教学生字(即从班里挑选一个学生临时代替老师进行生字教学)。一个学生一种方法,学生不易枯燥,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加强孩子的合作意识,我先以一种命令式让孩子两两合作确立一帮一互助小组,并定期进行检查,落实合作情况。对合作好的小组进行奖励,调动孩子们的合作兴趣,进而为在课堂上多人小组合作打下基础。同时,合作交流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

且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主体“活”,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从哪里来?它来自于学生的探索。来自于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学生“动”起来的具体表现。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方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

(一)积极鼓励主动探究。

学习是一项以个体参与为主要形式的认识活动,没有学习主体的参与,教学工作很难有所成就。小学语文课堂要广泛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他们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正如“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交流机会,在互动、互助、沟通的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创作的火花。

(二)注重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语言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他们敢想、敢做、敢说的创新精神,我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几乎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从写一两句话的感想到续说、续写课文;从根据课文绘画到表演课本剧;从提建议到写调查报告;从办壁报到做导游等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锻炼技能,从而挖掘潜质,掌握创新的本领。如果教师能把学习变成乐事,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教学效果必然大大提高。同时也还了孩子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雅斯贝尔斯《什么是幸福》一书中反复强调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真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诠释了教育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应该更多地提出和实施生命教育,使学生拥有自由的空气、民主的精神、平等的对话、心灵的撞击、成长的体验、探索的追求、丰富的生活、未来的憧憬。真正树立终身教育观,让教育成为唤醒心灵的音乐,让学生享受教育,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培养创新,可以扼杀创新”,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的精辟论述。它警示我们必须把实施创新教育放到战略的高度,要坚决杜绝压制思想,扼杀创新的行为。我将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继续在激活课堂教学,勇于开拓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自觉从整体的教育目标出发,审视和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行为,真正挖掘所有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最新中小学生创新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全书》中国教育出版社

2.《创新与创新教育》漆权 上海教育出版社

3.《语文创新教育研究》吕谦

4.《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 胡飞雪

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颍上县江口镇刘庄小学 周硕珍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尝试有感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尝试有感 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有意识的给学生创设创新情景,让学生学会质疑、充分参与、勇于实践、形成感悟,最终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方法。经过一年的课改......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共五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作者:葛海婷专业:汉语言文学 摘要:创新教育如何巧妙的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理解现代教学含义、创设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只有这......

    小学语文有效创新教育的实施

    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

    语文教育贵在创新

    语文教育贵在创新马晓红在春秋战国时期,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点,使我国古代教育一直走在世界教育的前列。在当今,人们对语文教育却多......

    小学创新教育工作计划

    徐家小学创新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我校少年儿童科学文化素质,加快普及少年儿童科技教育,大力实施基......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摘要]: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个方面。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富有情感,极具个性,容易激发......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实践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长期以......

    小学语文有效创新教育的实施(5篇)

    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