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竞争杂文随笔
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领域,任何方面,都存在着竞争。竞争是事物的本质,是人类的天性,是积极向上的动力。人类产生了,竞争就产生了;事物产生了,竞争就产生了;矛盾产生了,竞争就产生了。但在一切竞争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的竞争,也就是人素质的竞争,即人的能力,知识,智慧,体能的竞争。它们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矛盾竞争中起决定胜负的作用。
竞争是人的天性,即基本人性。基本的人性是不可以抹杀的。正确适度地利用基本人性,利用良性竞争是解放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积极原始动力,是凝聚积极向上人心的手段。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没有竞争,就没有社会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没有竞争,就没有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没有竞争,就没有经济的健康发展。因为人只有不断地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他才具备更强大的竞争力。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适时地更新产品,使之廉价物美,只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它才在各领域更具备长足发展的竞争力,才使社会与经济不断持续地健康发展。只有竞争,只有把行政人员与职工交给群众选择和监督,才能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才干,廉洁奉公的积极性和良好的服务态度。
竞争可以分为绝对自由竞争与相对自由竞争两种形式。绝对自由竞争,就是不讲政府干预疏导,不讲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讲人道主义,不讲团结,友爱,互助,不讲任何约束地恶性循环竞争。这种竞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发展经济,但是,它处理不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处理不了弱者与强者,富裕与贫穷,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处理不了公平,公正,公开竞争中的矛盾。在这种绝对自由竞争下,人就要见利忘义,不择手段,尔虞我诈,就处理不了发展与保护环境,挖掘资源与创造再生资源的矛盾,就会把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就使人不能学习修养以作长远发展自己与经济的打算,使社会缺少人道主义,团结,友爱,互助的大家庭氛围,使人为富不仁,使人际关系完全绝对地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种竞争会使贫富悬殊加大,使不公平程度加大,从而加大各种矛盾,以至产生阶级矛盾。这是我们所要反对的。
相对自由竞争,就是在政府疏导,法律保障,政策保护下的竞争。它讲求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它既讲竞争,又讲团结,友爱,互助,平衡的人道主义。它能够适当正确地,辩证地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关系。只讲竞争,不讲团结,友爱,互助,平衡的人道主义,就会产生阶级矛盾。不讲竞争,人就没有斗志,动力与积极性。相对自由竞争的氛围就是良性的竞争,就能够较好地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就能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建设的矛盾关系,就能处理好弱者与强者,贫穷与富裕,落后与先进的矛盾关系,就能处理好利益享受与义务责任的矛盾关系。在这种大原则下既讲竞争,又讲人道主义。它通过教育,政策,法律科学地提高人的各种素质,以提高每个人的竞争力,使人人具备竞争力,而且讲求事物叩其两端,相对保持人才素质的平衡,相对保持贫富,落后与先进,弱与强的平衡。在人道主义竞争下,政府努力教育人,提高人,挽救人,使人人参与竞争,参与相互服务,相互发展,相互提高,从而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断地得到提高,社会不断地得到发展,并更趋于相对地合理。这种竞争也就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良性竞争。
一个好的政党当要谋求合理的竞争合理的社会,在这个大原则下,使人口各种素质不断提高,使人人的竞争力不断加强,从而使社会不断地全面进步,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共同提高。这就是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
第二篇:论读书杂文随笔
曾经有名言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综观人类发展历程,从秦汗竹简、汗代写术到现在的缩微图书,此言真是至理啊!本人有关读书的几点感想,特录下来,以备共飨。
先谈读书的间接的、外层观察的、可以找到我们文化尊严的利益。书籍通常是由人类中比较有丰富阅历、充实知识的人而记录下的心理轨迹。他们有的有吞吐云气的气魄,有的有宽厚的包容情怀,有的有虚怀若谷、兼容并蓄的学养积累,有的有理性的思辨能力和对现实的疼痛感。总之,他们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理念(除非是那些流氓文化和厕所文化)。
读书的过程就是与各个作者进行心灵沟通、思想对话的过程,用我的思想去探询作者的灵魂余温,去追随作者的思绪历程。这个过程的直接效果就是使得我对他们有了认同感和皈依感(我只读我喜爱的作者的书籍)。读哲学能够吸收哲人深邃的思想、超群的洞察力和极强的前瞻性,体会他们鞭辟入里的理性剖析能力。读文学作品体会到作者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宽广的人文情怀。优美的环境描写让我觉得如身临其境,流连忘返。杉枝带雨、枫叶凌霜、清溪茂林、鸟语花香、山环水绕即是此类的代表。曲折的真情故事感动的我激情澎湃,难以自禁。尤其是有关人生的宏论书籍,读后掩卷长思,简直就像是和一个哲人进行了一次全新的、真诚的、艰难的精神驳难和灵魂对话。(可以暂时忘掉自己的痛,让我重新地、不断地审视自己)。于是我就是在不断地和各个作者进行思想、心灵沟通后思想逐渐丰富了,理性逐渐培养了,心灵逐渐成长了。
由于读书使得我在处理问题上有了更多的方式,看待问题上有了更多的角度,对问题的本质把握更近了一层。看问题看的深刻了,对待问题也就随之豁达了。感到世事其实如出一辙,办事情几乎可以套用一个模式。当然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也就在处理世事上深化了。
读书有一定感想和认识后,我也可以把这些感想记录下来,供别人分享。一起品味,共同成长。记录下你的心情故事,喜怒哀乐、悲欢愁苦尽可作文,只有这时表现出的才是我的真实的真正的另一面或另一些性情。别人读后有所感触,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宏观的发现自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有助于我以后对待沧桑世间有一个整体把握和全面预见。以便更大地发挥我的作用和准确的定位自己。减少甚至避免自己走弯路,使得未来的人生道路也平坦一些。尤其是更能为下一代提供很好的人生坐标和人文氛围。让我在成长过程中曾经犯的错误或经历的曲折尽量不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发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动力,为他们的发展保驾护航!
读书的直接利益是可以用人民币和美元衡量的。我们可以把先进的知识转化为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理念孕育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力产生先进的国家,先进的社会。先进的国家与社会又可以更好的为我们生存提供优质服务,为我们的发展与进步注入巨大的潜力。循环互利,互相促进,美好的社会就这样诞生了。
尽管我的身体重量比较轻,但是我还是选择用文化书籍来增添我的重量。找到我的文化尊严,找到中华文化的尊严。时间之长河奔腾不息,人世之沧桑变迁更迭。但是我读书的兴趣一如既往!爱读书永不变!
第三篇:论生死杂文随笔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死是什么?生又是什么?生命体征失去了为死;婴儿呱呱落地为生。然这仅仅为身体上的死生。
星云大师说:“人之死,只不过是换了一身新衣、一间新屋。衣服旧了可以重换一件,屋子破了可以重盖一间。”陶渊明在《自祭文》里写到:“陶子将辞逆旅,永归本宅。”人的灵魂是不生不灭的,死的是身体。
有人说:“生命本无意义,需要我们确定它的意义……”此种论调看似正确,其实结论唯恐下早了。表面上看:生命没有意义,然生命的意义并非是看出来的,而是需要通过心灵上的认知……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万物皆有灵,你不是鱼,怎知鱼的快乐?同样,你不是鱼,怎知鱼的生命意义的有无?
生命的意义在于无私奉献。阳光撒满大地,是为了温煦万物;雨露滋润人间,是为了哺育人类。日升月落、星明辰灭、风起云涌……木欣欣向荣,万物生光辉。人哪怕只是宇宙中的一粒沙,也要摩擦出光和热,照亮人间,温暖他人,奉献自我。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有的人死,如蝼蚁之死,死或不死,并没有区别。因为他们痴心于追逐世间的名利,于红尘中滚打,心早已落满尘埃,而蒙蔽了真我。一辈子只是一味地索取,不知奉献,自然不会明白生命的意义。有的人死,声若惊雷,震惊世界。这样的人懂得奉献,心中充满明澈的阳光,对于他们而言,生有意义:生是为了奉献自我,造福人类;死亦有意义:死可以精神永存,为后世之人指明人生的道路。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应该留美名于世。许多人无意于留名于世。留名之人注重生时的奉献,死后,自然会留名。有的人留恶名,被世人唾弃百年,千年……虽说他们不在乎后人评论,但后人也不屑于记住他们。
当今社会中有许多人追求着虚名。这样的名,就像水泡一样,一触即破,根本留不了。而那些坚守在各个岗位,在每一个角落里默默奉献的人,历史会记住他们。他们的精神传遍世界,他们的名流芳百世。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死为大,是在于它的意义之伟大。
第四篇:论学习杂文随笔
我对学习的定义是,学习是一个记忆,汲取,创造,使用的思维活动和行动,是如同人类呼吸一样平常而又不可或缺的事情。古今中外,总有一些类似“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这样的事例不停地暗示我们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实际是,这些痛苦是在自己的不情愿中,在世俗的压迫中在功名利禄的诱引中出现的,这仅仅是学习的一点点目的,只是一粒学海之中的沙尘而已,而人们大多只在意这颗沙砾,却忽视了那一片辽阔蔚蓝的海洋,忽视了发现的喜悦和创造的自由。因此人们总一致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实际是,人们对学习这件事,嘴上说不,大脑和身体却很诚实。学习从来不仅仅局限于卧在书桌前的学习,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踢足球是学习,打游戏是学习,歌唱是学习,学俄语是学习,旅游是学习,当你面对自然大好风光,心中油然生出的那些流水般的情感共鸣,也是在学习。
许多人只双眼紧盯成绩,它只是体现学习成果的一小部分,真正的学习成果和收获是沉淀在我们血液灵魂中的,它似乎无法以眼见著,却体现在举手投足之间,融合进灵魂之中。人类从一出生就为了生存拼命学习,婴幼儿在母腹中就开始学着移动肢体,吮吸手指,人类不会学习将无法生存,梦中的奔跑跳跃坠落,便是祖先用梦境在教会我们生存的技能,人类就是在学习中进步,没有学习就没有生存下去的可能。
因此我们从来不需要为成绩和名次感到难过悲伤,不要一颗沙砾揉进眼睛,就斥责眼前的景色,学习的方式形形色色,学习的内容方方面面,我们是为了自己而学,如果你仅仅为成绩而哭泣失落,只能说你在乎的是同学的眼光,老师的斥责,而不是内心。
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这过程中我们产生新的思考,新的思维,新的习惯,新的性格,人类在学习中走完人生,创造世界,在我看来,真正会学习的人,不仅仅是课本内容的复读机,不只有成绩排名才能证明,而是一位能够始终与时俱进的人,一位能够多元化多方面学习的人,拥有独到见解观点和洞察力的人,是一位具有创造力的人。学习是一位不离不弃的母亲,一位多姿多彩的少女,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缘由于此。
第五篇:论宽容杂文随笔
我在想,宽容之行可能源自人的幸福感,或者说,感到幸福的人更容易待人友善和宽容。
幸福感与人的个性有关,而与其它诸如金钱、权力、地位、能力、智力、家庭亦无关。人生并非是可以控制与重来的剧本,但只要有足够好的演技,就可以演的很好。所以,每天提醒自己要幸福快乐,也逐渐的学会自我调侃、自我解嘲、自我嘻戏,这样幽默感也出来了,你也由然地快乐了。第二,记住这条规则并反推:“一般情况下你对别人造成的伤害,不会大于别人对你的伤害;别人对你的伤害不会大于你对别人的伤害。”简单的说,我们一般情况下都是五十步笑百步,德性基本一样。若不宽容别人,还等着挨揍啊?
有一篇文章这样写:“宇宙看似混沌,其实自有秩序,不要抱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每个人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我蛮赞同这句话。若不用欢歌笑语建成自己的”房屋“,难道用苦瓜脸吗?还应记得,遇到困难、问题、挑战时,我们只需打坐,只需对它们有所觉察,切不要去思考。所有情感如痛苦、激惹、愤怒,仅仅是对实体(事件真相)的反应,却并不是实体本身。而打坐是为了使自己更加觉醒,为的是去觉察事件的源头,或言“本来的真实面貌”。因此这个实体是无二分法(无对与错)的,亦是无始无终的。
我们脑中大多情况均是妄想,而只有打坐放空,才能成为头脑的主人——从而得以摒弃这些虚妄。若了解周遭发生的一切都是虚妄,那难道不宽容,还尽朝空气去伸出你的拳头吗?!
有人会反驳到,对一般人我可以宽容,对白眼狼我可宽容不了。究其缘由,还不是在帮助别人时有所私心,并希望别人寄回报予你吗?若毫无私心,又何来什么“白眼狼”呢?
到这儿,又可能会想起信任两字,信任岂不是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若信任他人,宽容就自然更容易些了。若怎么都把别人往好处想,自然也会快乐许多。
更彻底的,若知道你真的是什么都俱足了,便不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任何东西,那么似乎连对别人的信任也根本不需要了。这样想,更觉得自己可以随心所愿地该干嘛干嘛呢:宽容别人,没问题!而这里有别人吗,这里似是只有一个大写的、完美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