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作家论杂文随笔
作家的文章,几乎就是生命线,作家的颜面,几乎就是作品。好的作品,让作家成为人们心目中崇拜的偶像。人们崇拜的作家,这是不言而喻的。为什么大家要崇拜作家。这里想说清楚,一个原因是作家是有身份的人,作家是学者,学识渊博,身价过亿。作家又是脑力劳动者,其职业人人羡慕。作家是最讲道德的人,这是人尽皆知的,这样的人,最容易变成人们心目中崇拜的偶像,这是道理说得非常清的。
作家论是研究作家的专门理论的,作家成为专门学术问题来讨论,并形成有关的理论,以前并不多见。作家论直接深入作家本人,以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成长成才作为相关对象、材料,做为理论总结。
专门研究作家的理论,称之为作家论,专门研究作家之作品的理论称之为作品论,专门研究文学史的理论,称之为史论。总其大成,都可以称之为文学理论。
作家称之为学者,不算过份。首先,做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作家有高于常人的优秀品格,这是任何人都懂的。作家思考的问题,是代表一个时代最重要的前沿的思想,这是毋庸置疑的。作家有一个好的人格,则他就可以成为人们心目中崇拜的偶像,人们需要他甚于一切,这是现实,任何人都可以理解。
记得现代文学之父,伟人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学界以及群众三千多人赶去送葬。当时,他的棺木上覆盖着“民族魂”字样的旗子,可见鲁迅先生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何等重要!一句话,那个时代的人,把鲁迅的精神当做民族之“魂”。由此可见,鲁迅的文章对那个时代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
作家论是研究作家的专门理论的,为什么要研究作家?我想这个问题也不是一下就能讲清楚。我们想,作家做为理想人格的体现,他总是有长于他人之处,而且他的作品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有时候也出乎自己所料,作家的事业,肯定是不朽的,他立在众人面前的标杆,也是不容易被推倒的。尽管有的作家名声不好,受到人们的责难和辱骂,但是,作家的主流却是好的,他们在群众中间的形象是非常令人羡慕的。
作家论研究作家本身,作品论研究作品本身。回答作家问题,是文学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文学理论只注重对作家作品的研究,而忽略了对作家本身问题的研究,作家论的提出,让人们把对文学这个问题的视野,深入到作家本身,有的人会说,作家有什么好研究的,殊不知,这是错误的说法,作家有理想的人格,他创作的作品,以及他自己,被人们当做偶像崇拜。而且,作家本人学识渊博,有身份,有地位,并且他的思想几乎就是人们自觉行动的纲领和指南,这是作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作家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这是可以肯定的;作家的作品,是人们崇拜的对象,这也是可以肯定的;作家干的工作,是一般常人所不容易办得到的,这几乎家喻户晓。作家高人一等,这是作家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光圈。作家受人尊敬,天下所有人都可以把他当做永恒不变的偶像崇拜,他的言论,又是信念,名人名言,座右铭,甚至可能变成法则、真理。作家在人们的生活中,显得如此重要。跟作家谋面,交流,求签名,几乎又是时尚。到作家真人身边生活,跟在伟人身边生活一样,十分幸福。这是每一个奋斗者的自我追求,也是每个人毕生所愿。
由此可见,作家在人们心中是一座推不到的神像。
而作家论是专门研究作家的理论,作家也是普通人,这是他们跟常人没有任何区别的地方。但是作家创作却是在干一件非常轰动世界的工作,作家靠作品出名,作品是作家心血的凝结。固然,作品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兴趣,想博取读者的赞誉和掌声,对作家来说也不容易。作家创作一件作品,就像完成一件艺术品的加工改造工作。作品的材料、内容、构思,下笔、创作、计划等等,跟作家的灵感、创作激情、热情等等有直接的关系。
作家的人格,是完美人格的一种体现。作家的语言,是劳动者的语言,作家贴近生活,大众化,代表老百姓的口声。因此,作家的方向,又是每一个人对正确的生活方式的选择。一个人在生活之路上,有痛苦的抉择,摸索,前进的方向,迷津之等等,都离不开作家以及作品给他施加的影响和引导,从而让他在这条路上少走了多少错路、弯路?有的人,毁了自己,毁了他人,毁了国家,就是他们跟作家指出的正确人生方向和道路背道而驰。
如此说来,作家的人格这么可贵,作家的作品对社会人生如此重要,作家创作又是一项重要严肃的工作,作家在人们心目中,无疑是个神像。
其实简单地说,作家并没有特殊于他人的地方。作家的工作很简单,稿纸、笔墨、材料、构思、写作计划、完成作品创作、投稿、通过编辑审核、作品见诸媒体,这时作家可以休息了。当大家读了他的作品,产生共鸣,认为他了不起,殊不知,这其中凝结了作家多少心血!
作家有伟大的人格,受到人们的崇敬,作家的作品引起轰动,同时造成“洛阳纸贵”,这都是情有可原的。
作家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如同神像一般,推倒他,就像是要毁掉人们的一切,作家如此受到大家的欢迎。作家的作品,又是如此地受到人们的热捧,可见大家的学习生活,是很难离得开它的。
这是作家的劳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作家是人,普普通通的人,因此在社会生活中,也要同大家接触,许多见过作家的人,都有过美好的记忆,这是不言而喻的。
作家签过名的纪念册,大家可能终生收藏,作家的手稿,可能拍卖价过万亿,变成无价之宝。
这是社会对作家的劳动的一种肯定方式,作家的贡献,是人人都认可的,作家在这一方面有卓越的贡献和才能,这是任何人都懂得的。崇拜作家,是时尚,这是连小孩儿都明白的,因此全社会都要为多出这方面的人才努力。
作家的创作,也几乎是天才的创造。作家一个字、一句话的写,就是为了塑造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流传后世,在历史留下名字。
是啊!写进文学史的作家都是大作家,他们的名字不但今天的人们铭记,而且将来的人们也会铭记。也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写进文学史,写进文学史的作家,毕竟是少数。像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韩愈、柳宗元、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等等,这些作家诗人的名字,就跟他们的作品一样家喻户晓,受到人们世代传诵。
也不是所有作家的名字都能流传后世,毕竟杰出的作家才能把名字写进文学史,他们的作品才能被后世认可,这是衡量作家作品的尺度。当然,作家的作品是有较高的价值的,则他才可能涉及这些问题。也不是所有作家的作品都有那么高的价值,被人们世代传诵。
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家把阳光送进人们的心田,驱走了黑暗,给世界一片光明。
作家如此地辛苦,作家的劳动,又是如此地重要,作家给人们的关怀关爱最多。尽管历史上有许多名扬千古的大作家,受尽那个时代的迫害,甚至是政治迫害,但是他们都保持了作家的尊严,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创作出了不朽的巨著,受到后人的敬仰。
文天祥在元军杀头的路上,写下了千古绝唱: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在受难的时候,仍保持乐观主义精神,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是啊!这些英雄永远值得后人纪念。
还有楚国诗人,屈原大夫,得知楚国被秦国大将白起攻破后,怀着悲痛的心情,抱石自投汨罗江。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做自杀的行动。屈原的死深刻说明了楚国的灭亡,牵动诗人的心。他的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也就是楚国灭亡的时候。说明了诗人无比热爱养育他的楚国,为祖国而死,是生命的升华。
这些作家诗人,光彩照人,名留千古,受到后人永远的怀念和纪念,并且定下了纪念他们的节日。每年端午节,人们要包粽子,釆艾蒿,驱邪,以示对诗人屈原的纪念。
这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作家诗人,确实算得上作家的榜样。他们的作品,值得人们世代传诵,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永远受到人们的赞扬,这是历史光彩的一页。
人性的光辉,让历史也抹去了许多耻辱。正因为历史留下了伟人的名字,我们才走出了谬误的陷阱,看见了真理的光芒!
第二篇:作家的风骨杂文随笔
我很喜欢“文如其人”的说法,这真是经典的结语。打开一本书,仿佛走进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在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文字里,即使再“狡猾”的作家,也是逃避不过人们的火眼金睛的。
是俗是雅还是雅俗相间,是高士之风还是花间美人之态,是嬉笑怒骂玩世不恭还是骨峰高标桀骜不驯,是飘飘雅士还是莽鲁大汉,是小家碧玉还是大家闺秀?
是小草还是高松,是磅礴大雨还是杨花飞舞,是小桥流水还是大漠秋风,是甜腻还是酸辣,是山药蛋还是燕窝粥,是茅屋草舍还是高堂大屋,是大河滔滔还是小泉叮咚?
这些,都躲藏不住。
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曾说到: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每一位作家的风格与骨血的形成都有其内在的环境与土壤,正如黄土山崖不生牡丹却产荆棘,黄山绝壁不长小草却生大松一样。当然,牡丹自由牡丹的美艳,荆棘自有荆棘的灿烂,小草自有小草的风姿,大松自有大松的傲骨。毕竟,物各有用,自有其长。文章如人,如物,亦各有其妙。
然其情诚,必能动人;其辞畅,必能悦人。忌讳者莫过于辞晦暗,思苍白,言词佶屈聱牙之流。人居于天地之间,古人慨叹: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文为何而作?情为何动?既源于作家的学识、视野,也源于作家的思想、情感。俗语:吉言兴邦,妖言误国。辣语醒人,媚言惑人。君子如风,小人如草,上之所好,下必效焉!色情淫秽,垃圾污染,黄祸横流,民骨颓靡,遗毒后世,污化世风。故文运关乎国运,文脉系于国脉。
正道之作家,必能奋笔疾书,嫉恶如仇,如黄土山崖之荆棘,如黄山绝壁之大松,在险恶的环境中屹立如巉岩之石,这种风骨是民族之幸,国家之福。媚甜之作家,思想无关民命,陶醉于灯红酒绿之中,卿卿我我,甜甜蜜蜜。
大我还是小我,判作家境界高下之标尺。大我之作家,视野恢宏,如翱翔于九万里之长空大鹏,视界敏锐,发一声如晴空霹雳,振聋发聩。小我之作家,如雀跃于蓬蒿间的麻雀,目光不过五尺之远,感受不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峻烈。
孔孟庄荀、马列毛鲁之巨著,犹如长夜明灯,照亮人类前行之方向;而如陈后主《玉树后庭花》之流者则永被钉于人类文化耻辱之柱。“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精品总是精品,垃圾就是垃圾,时间就是检验的一把标尺,公正的法官。人们仰望的,永远是星空,关注的,总是大地的哀叹。
治安兄之美文,接地气,富于生活气息,文字流畅,思想俊美,风格多样,有的温柔,有的犀利,一卷《人生滋味》在手,令人流连人间万象。善哉!善哉!斯文永驻。
第三篇:论读书杂文随笔
曾经有名言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综观人类发展历程,从秦汗竹简、汗代写术到现在的缩微图书,此言真是至理啊!本人有关读书的几点感想,特录下来,以备共飨。
先谈读书的间接的、外层观察的、可以找到我们文化尊严的利益。书籍通常是由人类中比较有丰富阅历、充实知识的人而记录下的心理轨迹。他们有的有吞吐云气的气魄,有的有宽厚的包容情怀,有的有虚怀若谷、兼容并蓄的学养积累,有的有理性的思辨能力和对现实的疼痛感。总之,他们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理念(除非是那些流氓文化和厕所文化)。
读书的过程就是与各个作者进行心灵沟通、思想对话的过程,用我的思想去探询作者的灵魂余温,去追随作者的思绪历程。这个过程的直接效果就是使得我对他们有了认同感和皈依感(我只读我喜爱的作者的书籍)。读哲学能够吸收哲人深邃的思想、超群的洞察力和极强的前瞻性,体会他们鞭辟入里的理性剖析能力。读文学作品体会到作者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宽广的人文情怀。优美的环境描写让我觉得如身临其境,流连忘返。杉枝带雨、枫叶凌霜、清溪茂林、鸟语花香、山环水绕即是此类的代表。曲折的真情故事感动的我激情澎湃,难以自禁。尤其是有关人生的宏论书籍,读后掩卷长思,简直就像是和一个哲人进行了一次全新的、真诚的、艰难的精神驳难和灵魂对话。(可以暂时忘掉自己的痛,让我重新地、不断地审视自己)。于是我就是在不断地和各个作者进行思想、心灵沟通后思想逐渐丰富了,理性逐渐培养了,心灵逐渐成长了。
由于读书使得我在处理问题上有了更多的方式,看待问题上有了更多的角度,对问题的本质把握更近了一层。看问题看的深刻了,对待问题也就随之豁达了。感到世事其实如出一辙,办事情几乎可以套用一个模式。当然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也就在处理世事上深化了。
读书有一定感想和认识后,我也可以把这些感想记录下来,供别人分享。一起品味,共同成长。记录下你的心情故事,喜怒哀乐、悲欢愁苦尽可作文,只有这时表现出的才是我的真实的真正的另一面或另一些性情。别人读后有所感触,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宏观的发现自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有助于我以后对待沧桑世间有一个整体把握和全面预见。以便更大地发挥我的作用和准确的定位自己。减少甚至避免自己走弯路,使得未来的人生道路也平坦一些。尤其是更能为下一代提供很好的人生坐标和人文氛围。让我在成长过程中曾经犯的错误或经历的曲折尽量不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发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动力,为他们的发展保驾护航!
读书的直接利益是可以用人民币和美元衡量的。我们可以把先进的知识转化为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理念孕育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力产生先进的国家,先进的社会。先进的国家与社会又可以更好的为我们生存提供优质服务,为我们的发展与进步注入巨大的潜力。循环互利,互相促进,美好的社会就这样诞生了。
尽管我的身体重量比较轻,但是我还是选择用文化书籍来增添我的重量。找到我的文化尊严,找到中华文化的尊严。时间之长河奔腾不息,人世之沧桑变迁更迭。但是我读书的兴趣一如既往!爱读书永不变!
第四篇:论生死杂文随笔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死是什么?生又是什么?生命体征失去了为死;婴儿呱呱落地为生。然这仅仅为身体上的死生。
星云大师说:“人之死,只不过是换了一身新衣、一间新屋。衣服旧了可以重换一件,屋子破了可以重盖一间。”陶渊明在《自祭文》里写到:“陶子将辞逆旅,永归本宅。”人的灵魂是不生不灭的,死的是身体。
有人说:“生命本无意义,需要我们确定它的意义……”此种论调看似正确,其实结论唯恐下早了。表面上看:生命没有意义,然生命的意义并非是看出来的,而是需要通过心灵上的认知……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万物皆有灵,你不是鱼,怎知鱼的快乐?同样,你不是鱼,怎知鱼的生命意义的有无?
生命的意义在于无私奉献。阳光撒满大地,是为了温煦万物;雨露滋润人间,是为了哺育人类。日升月落、星明辰灭、风起云涌……木欣欣向荣,万物生光辉。人哪怕只是宇宙中的一粒沙,也要摩擦出光和热,照亮人间,温暖他人,奉献自我。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有的人死,如蝼蚁之死,死或不死,并没有区别。因为他们痴心于追逐世间的名利,于红尘中滚打,心早已落满尘埃,而蒙蔽了真我。一辈子只是一味地索取,不知奉献,自然不会明白生命的意义。有的人死,声若惊雷,震惊世界。这样的人懂得奉献,心中充满明澈的阳光,对于他们而言,生有意义:生是为了奉献自我,造福人类;死亦有意义:死可以精神永存,为后世之人指明人生的道路。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应该留美名于世。许多人无意于留名于世。留名之人注重生时的奉献,死后,自然会留名。有的人留恶名,被世人唾弃百年,千年……虽说他们不在乎后人评论,但后人也不屑于记住他们。
当今社会中有许多人追求着虚名。这样的名,就像水泡一样,一触即破,根本留不了。而那些坚守在各个岗位,在每一个角落里默默奉献的人,历史会记住他们。他们的精神传遍世界,他们的名流芳百世。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死为大,是在于它的意义之伟大。
第五篇:论学习杂文随笔
我对学习的定义是,学习是一个记忆,汲取,创造,使用的思维活动和行动,是如同人类呼吸一样平常而又不可或缺的事情。古今中外,总有一些类似“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这样的事例不停地暗示我们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实际是,这些痛苦是在自己的不情愿中,在世俗的压迫中在功名利禄的诱引中出现的,这仅仅是学习的一点点目的,只是一粒学海之中的沙尘而已,而人们大多只在意这颗沙砾,却忽视了那一片辽阔蔚蓝的海洋,忽视了发现的喜悦和创造的自由。因此人们总一致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实际是,人们对学习这件事,嘴上说不,大脑和身体却很诚实。学习从来不仅仅局限于卧在书桌前的学习,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踢足球是学习,打游戏是学习,歌唱是学习,学俄语是学习,旅游是学习,当你面对自然大好风光,心中油然生出的那些流水般的情感共鸣,也是在学习。
许多人只双眼紧盯成绩,它只是体现学习成果的一小部分,真正的学习成果和收获是沉淀在我们血液灵魂中的,它似乎无法以眼见著,却体现在举手投足之间,融合进灵魂之中。人类从一出生就为了生存拼命学习,婴幼儿在母腹中就开始学着移动肢体,吮吸手指,人类不会学习将无法生存,梦中的奔跑跳跃坠落,便是祖先用梦境在教会我们生存的技能,人类就是在学习中进步,没有学习就没有生存下去的可能。
因此我们从来不需要为成绩和名次感到难过悲伤,不要一颗沙砾揉进眼睛,就斥责眼前的景色,学习的方式形形色色,学习的内容方方面面,我们是为了自己而学,如果你仅仅为成绩而哭泣失落,只能说你在乎的是同学的眼光,老师的斥责,而不是内心。
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这过程中我们产生新的思考,新的思维,新的习惯,新的性格,人类在学习中走完人生,创造世界,在我看来,真正会学习的人,不仅仅是课本内容的复读机,不只有成绩排名才能证明,而是一位能够始终与时俱进的人,一位能够多元化多方面学习的人,拥有独到见解观点和洞察力的人,是一位具有创造力的人。学习是一位不离不弃的母亲,一位多姿多彩的少女,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缘由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