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谓公叔曰公欲得武遂于秦》的原文及翻译
谓公叔曰:“公欲得武遂于秦,而不患楚之能扬河外也。公不如令人恐楚王,而令人为公求武遂于秦。谓楚王曰:“发重使为韩求武遂与秦。秦王听,是令得行于万乘之主也。韩得武遂以恨秦,毋秦患而得楚。韩,楚之县而已。秦不听,是秦、韩之怨深,而交楚也。”
文言文翻译:
有人对公叔说:“您想从秦国要回武遂,就不应怕楚国骚扰河外之地。您不如派人去警告楚王,再派人替您到秦国索要武遂。派人对楚王说:‘公叔已经派出重要的使者去秦国为韩国索要武遂,秦王听从,这就是说韩国的命令在万乘之主中能够行得通。韩国要回武遂就可以限制秦国,没有泰国的祸患,并且也会感激楚国。这样韩国就如同楚国的一个郡县了。秦国如果不答应,就会使秦、韩两国的怨仇结得更深,使它们争着来同楚国结交。”
第二篇:战国策·秦三·谓魏冉曰楚破秦的原文及翻译
秦三·谓魏冉曰楚破秦原文
作者:刘向
谓魏冉曰:“楚破秦,不能与齐县衡矣。秦三世积节于韩、魏,而齐之德新加与。齐、秦交争,韩、魏东听,则秦伐矣。齐有东国之地,方千里。楚苞九夷,又方千里,南有符离之塞,北有甘鱼之口。权县宋、卫,宋、卫乃当阿、甄耳。利有千里者二,富擅越隶,秦乌能与齐县衡韩、魏,支分方城膏腴之地以薄郑?兵休复起,足以伤秦,不必待齐。”
文言文翻译:
有人对魏冉说:“如果楚国攻破秦国,秦国就不能同齐国较量了。再说秦国三代人和韩、魏两国有多次交战之仇,而齐国又刚刚把好处给了韩、魏。当齐、秦交战的时候,韩、魏必然听从东边的齐国,那么秦国将遭到讨伐。齐国东方的土地,方圆千里。楚国包容丸夷,方圆也有千里,况且南边还有符离要塞,北边有甘鱼陂隘日。若是权衡一下宋、卫两国的份量,宋、卫只不过相当予齐国的阿、甄两地罢了。如果齐国占有了楚国的土地,就等于有了两个千里,又独自握有楚国越地的徒隶:秦国便不能与齐、韩、魏相较量了,当齐军肢解肥沃的方城土地以接近韩国时,韩、魏的军队不必再发动,满可以挫伤秦国的元气,而不必等待齐国动手了。”
第三篇:《公无渡河》原文及翻译
《公无渡河》诗中描述一狂夫不顾河水汹涌只身过河,他的妻子在后边呼喊着却不能阻止,狂夫坠河溺水而死的场景,表现了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公无渡河》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公无渡河》原文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公无渡河》翻译/译文
黄河之水从西而来,它决开昆仑,咆哮万里,冲击着龙门,尧帝曾经为这滔天的洪水,发出过慨叹。大禹也为治理这泛滥百川的沮天洪水。不顾幼儿的啼哭,毅然别家出走。在治水的日子里,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勤劳为公。这才治住了洪水,使天下人民恢复了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虽然消除了水害,但是留下了风沙的祸患。古时有一个狂夫,他披头散发大清早便冲出门去,要徒步渡河。别人只是在一旁看热闹,只有他的妻子前去阻止他,在后面喊着要他不要渡河,可是他偏要向河里跳。猛虎虽可缚,大河却不可渡,这位狂夫果然被水所溺,其尸首随波逐流,漂至大海,被那白齿如山的长鲸所吞食。其妻弹着箜篌唱着悲歌,可惜她的丈失再也回不来了。
《公无渡河》注释
⑴公无渡河:乐府古题,又名“箜篌引”。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六列入《相和歌辞》。
⑵昆仑:昆仑山。
⑶龙门:即龙门山,在今陕西韩城东北五十里,黄河流经其间。
⑷理:即治理,唐人避唐高宗讳,改“治”为“理”。
⑸窥家:大禹在外治水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⑹九州:指天下。蚕麻:养蚕种麻,此泛指农业生产。
⑺茫然风沙:此句的意思是水虽不至于有滔天之祸,仍有风沙之害。
⑻凭:徒步渡过河流。
⑼挂罥(juàn):尸骨挂于雪齿之间。
⑽箜篌:古时的一种弦乐器。似琴而小,用拨弹之。有竖、卧两种。
第四篇:《战国策·魏一·魏公叔痤为魏将》原文及翻译
魏一·魏公叔痤为魏将
作者:刘向
魏公叔痤为魏将,而与韩、赵战浍北,禽乐祚。魏王说,迎郊,以赏田百万禄之。公叔痤反走,再拜辞曰:“夫使士卒不崩,直而不倚,挠拣而不辟者,此吴起余教也,臣不能为也。前脉形地之险阻,决利害之备,使三军之士不迷惑者,巴宁、爨襄之力也。悬赏罚于前,使民昭然信之于后者,王之明法也。见敌之可也鼓之不敢怠倦者,臣也。王特为臣之右手不倦赏臣,何也?若以臣之有功,臣何力之有乎?”王曰:“善。”于是索吴起之后,赐之田二十万。巴宁、爨襄田各十万。
王曰:“公叔岂非长者哉!既为寡人胜强敌矣,又不遗贤者之后,不掩能士之迹,公叔何可无益乎?”故又与田四十万,加之百万之上,使百四十万。故《老子》曰:“圣人无积,尽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公叔当之矣。
文言文翻译:
公叔痤做魏国的将领,同魏国、赵国在浍水北岸交战,擒获了赵将乐祚。魏惠王大喜,到城郊迎接公叔痉,并赐田百万亩作为他的食禄。公叔痤反身退走,然后拜了两拜辞谢说:“能使士兵不溃散,勇往直前不躲避邪行,强敌压己而不退却的,是吴起留下的教导,臣下做不到。在军队前踏察地形的险阻艰难,判断有利有害加以防备,使三军士卒不迷惑的,是巴宁、爨襄的功劳。在战前悬赏罚,战后使百姓明白无疑而信任的,是大王圣明的法度。看见可以进攻敌人了,击鼓进军不敢懈怠的,那才是臣下。大王只是因为臣下的右手不懈怠而赏赐臣下,为什么呢?假如认为臣下有功,臣下何功之有呢?”魏惠王说:“好。”
因此寻找吴起的后人,赏赐土地二十万亩。巴宁、爨襄受赏土地各十万亩。魏惠王说:“公叔痤难道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吗!已经替我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又不遗忘贤者的后代,不掩盖能士的功劳,公叔痤怎么能不得到好处呢2”所以又赏赐给他土地四十万亩,加上起初赏赐的土地一百万亩,使他拥有土地一百四十万亩。所以《老子》上说:“圣人没有积蓄,认为已经替别人做了,自己才更富有,认为已经给予别人了,扇已的财富才更多。”公叔痤当是这样的人啊。
第五篇:琐记为公的原文及翻译
导语:今天分享关于琐记为公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原文】
〔明〕
江南巡抚大臣,惟周文襄公忱最有名。盖公才识固优于人,其留心公事,亦非人所能及。闻公有一册历,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如云:某日午前晴,午后阴。某日东风,某日西风。某日昼夜雨。人初不知其故。一日,民有告粮船失风者。公诘其失船为何日?午前午后?东风西风?其人不能知而妄对,公一一语其实。其人惊服,诈遂不得行。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盖亦公事,非谩书也。
【译文】
江南巡抚的大臣,只有周忱最有名气。原来他的才干见识显然比他人好。他对公事的留心,也是无人能及的。听说周忱有一本本子,从记日子到行为处事,没有丝毫遗漏,每天的阴、晴、风、雨,也一定详细地记录。例如,某天中午之前是晴天,中午之后是阴天。某天刮东风,某天刮西风。某天的白天和晚上下雨。人们刚开始不知道他的原因。一天,有人告诉周忱装粮食的船被风吹走找不到了。周忱责问他丢失船时是哪天?中午前还是中午后?刮东风还是刮西风?那人不知道而胡乱回答。周忱一一告诉他实情。那人吃惊且佩服,欺诈于是不能成功。在这时知道了周忱的风、雨的纪录,原来也是公事,不是随便写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