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港口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探讨论文
0引言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在物资管理中,信息技术已经实现了良好的应用,有助于促进物资管理水平的提升。但是由于人为等因素的影响,物资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的渗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使得港口物资管理系统只是简单地进行统计、查询等工作,不能实现规范化的物资管理。因此应加强港口企业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高效的物资管理,也促进港口企业实现良好的发展。
1港口物资管理的特点
港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物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当前,港口惬意的经营管理实现良好的发展,对物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港口企业的物资种类比较多,物资管理人员往往希望了解所有物资管理的流程,能够明确库存的情况,但是由于物资管理系统比较复杂,物资的定货、管理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单据的数量比较大,相关的信息也比较多,使得物资管理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使管理人员的希望实现,减少库存的积压,促进港口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当前企业管理中,物资是十分重要的管理内容,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也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企业的效益与成本。
2港口物资管理信息系统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将生产以及流通中的物资以及信息流动情况进行准确的反映,并使其能够实现协调发展、良好管理。物资管理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实现了普遍的应用,物资管理中会出现一定的数据,但是这些物资信息却不能转变为经营管理中有用的信息。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以根据物资管理模式进行设计的[1],根据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新物资管理模式进行工作。计算机网络技术之所以没有充分发挥出实际的作用,主要是业务管理模式并没有发生变化。港口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根据港口物资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数字化口岸的前提下形成了全新的物资管理方案,能够对物资进行全面科学的管理,实现物资的申请、审批、计划制定、采购、入库、发放的全面管理,使资产和设备的使用效率得以提升,减少港口企业的成本消耗,促进港口企业实现良好的运行与发展,也使港口企业物资管理从简单的基础性实现现代化技术性管理方向的发展。
2.1港口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环境
港口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环境,也就是客户/服务器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在服务器的执行过程中,客户申请服务的计算方法,以PC机为前提的个人小型的数据库渐渐渗入到局域网和多用户的数据库中,实现用户数据的共享。大部分的办公室自动化工作都可以利用文件服务器中的LAN进行处理[2],但是如果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过大,就会影响其性能,因此根据PC数据库进行数据信息的存储能够更加丰富。客户/服务器希望吸收两种处理方式的优点,像大型机一样能够实现集中管理,并且实现绝对功能,也能够像PC机一样有较低的费用,实现平衡有效处理。结构化查询语言是实现客户与数据库服务器之间通信的语言。在数据安全完整的前提下,客户/服务器模式能够实现集中性的控制,并且能够使管理人员对备份的数据进行定期的维护,保证数据能够储存在安全的地方。费用是客户/服务器模式能够吸引客户的力量,客户/服务器只有很少的网络传输,并且费用不高。
2.2港口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需要
在采购管理方面,要根据以往年度的经济指标等情况进行明确,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本年度经济指标的确定,同时根据当年的经济计划确定月计划。在选择物资时,可以进行批量的增加,然后进行审批工作,审批挖鼻后,如果需要改变,则需要重新进行调整。只有当物资已经入库,才能够对采购计划进行结算。入库时,要明确物资的单号、入库的时间、供应商名字、发票号、物资名称、型号、数量、价格、库房号、备注等。出库时要明确领料的部门、时间、数量、责任人、发放人、物资的名称、型号、库房号、库存数量等。物资发放时,要对员工最后一次领取物资的时间进行记录,作为初期的维护工作,根据物资的名称进行查询。计算每个工种物资领用的周期以及员工最后领用的日期,对物资的发放进行登记,并以此作为下次发放的依据。查询时,需要显示计划号、申请的部门、时间、审批的相关人员以及意见,物资的名称、数量、价格、合同等。
2.3港口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性能需要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数值要精确到小数点后的两位,从生产系统中读取部分相关数据,自定义审批流程,实现多功能查询。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硬件设备价格比较低,性能满足实际需要。软件上,技术应用也比较成熟,具有可行性。同时,这种工具系统能够减少人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业务的规范与科学,能够为领导提供相关的信息数据等。这种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的,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下,保证数据完整、准确,实现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建立。此外,还应加强港口企业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促进港口物资管理水平的提升。
3结束语
港口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实现物资的科学规范化管理,实现物资管理信息资源以及管理流程的顺利运行,为港口物资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信息管理平台,使日常的物资管理更加顺利,促进物资资源的合理划分,实现港口企业的稳定发展。
第二篇:港口管理信息系统 4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任务
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组织的内部结构、管理模式、生产加工、经营管理过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过程、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管理与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等各个方面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信息系统开发的规律、开发过程的认知体系、分析设计的一般理论、具体的开发工具和技术。系统开发过程是用于管理和维护信息系统和软件的一系列活动、方法和工具,有:IT项目管理、软件产品的质量管理、开发方法选择 “软件产品质量的一种重要的框架,通过这种软件能力成熟度”的模型:是提高信息系统模型来加强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管理,以提高软件的开发质量,又称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CMM。CMM提供了一个系统过程改进框架,该框架与软件生命周期无关,与所采用的开发技术也无关。
能力成熟程度的分级标准
初始级:系统开发过程的特点是无序的,有时甚至是混乱的。系统开发过程定义处于几乎毫无章法和步骤可循的状态,系统产品所取得的成功往往依赖于极个别人的努力和机会。
可重复级:已经建立了基本的项目管理过程,这些过程可以用于对成本、进度和功能特性进行跟踪。对于类似的工程项目,有章可循并能重复以取得成功的经验。
已定义级:用于管理的和工程的系统开发过程均已文档化、标准化,并形成了整个系统开发组织的标准系统开发过程。全部项目均采用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适当修改后的标准系统的开发过程来进行操作。
可管理级:系统开发过程和产品质量有详细的度量标准。系统开发过程和产品质量得到了定量的认识和控制。
优化级:通过对来自系统开发过程、新概念和新技术等方面的各种有用信息的定量信息,能够不断地、持续性地对系统过程进行改造。
系统开发方法概述:
70年代:编出各种各样的程序,程序难写、难懂,更难以维护。标准化成为用户和开发公司的愿望。系统开发方法依据著名的“ 瀑布模型”
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
Structured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SSA&D)是在由Dijkstra等人提出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系统化、结构化和自顶向下的系统开发方法。SSA&D基本思想
用系统的思想,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具体来说,就是先将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划分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如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 SSA&D特点
建立面向用户的观点 :强调用户是整个IS开发的起源和最终归宿。即用户的参与程度和满意程度是系统成功的关键。
严格区分工作阶段:强调将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明确的任务和目标以及预期要达到的阶段成果。一般不可打乱或颠倒。系统分析设计的工作阶段:
系统请求阶段 系统规划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 系统设计阶段 系统实施阶段 系统运行阶段 SSA&D特点
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进行开发;充分预料可能发生的变化;工作文件的标准化和文献化。
SSA&D开发系统的一般过程
1.系统请求2.系统规划与初步调查3.系统分析4.系统设计5.系统实施6.系统运行 结构化系统分析的思想 自顶向下,逐层分解 结构化分析的描述方式
结构化分析方法在描述方式上的特点是尽量运用图形表示,优点是简明易懂,所表达的意义也比较明确。
用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获得的系统说明书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套分层的数据流图。一本数据字典。图表描述系统中每一个数据。一组加工说明。用文字详细描述系统中的每一个基本加工和处理。补充材料。SSA&D的优缺点
优点:结构化分析方法简单、清晰,易于学习掌握和使用。结构化分析的实施步骤是先分析已存在的人工系统,再构思即将开发的目标系统,大大降低问题的复杂程度。结构化分析采用了图形描述方式,用数据流图为开发的系统描述了可见的模型,为审查和评价提供条件。
局限性:所需文档资料数量大;结构化分析方法在理解、表达人机界面方面是很差的;结构化分析方法为目标系统描述了书面的模型,只能供人们阅读和讨论而不能运行和试用。
原型方法(Prototyping)
“法。原型方法要求在获得一组基本的用户需原型方法”则是利用原型辅助开发系统的方求后,快速地实现新系统的一个“原型”,用户、开发者及其他有关人员在试用原型的过程中,加强通信和反馈,通过反复评价和反复修改原型系统,逐步确定各种需求的细节,适应需求的变化,从而最终提高新系统的质量。原型方法确定用户需求的策略,对用户需求的定义采用启发的方式,引导用户在对系统逐渐加深理解的过程中作出响应。原型方法的运用方式
原型方法可表现为不同的运用方式,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探索型(ExploratoryPrototying)主要是针对开发目标模糊、用户和开发人员对项目都缺乏经验的情况,其目的是弄清对目标系统的要求,确定所期望的特性并探讨多种方案的可行性。实验型
(Experimental Prototying)用于大规模开发和实现之前考核、验证方案是否合适,规格说明是否可靠。演化型(Evolutionary Prototying)其目的不在于改进规格说明和用户需求,而是将系统改造得易于变化,在改进原型的过程中将原型演化成最终系统。它将原型方法的思想贯穿到系统开发全过程,对满足需求的改动较为适合。原型法基本思想
原型法凭借着系统分析人员对用户要求的理解,在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下,快速地给出一个实实在在的模型(或称原型、雏形),然后与用户反复协商修改,最终形成实际系统。这个模型大致体现了系统分析人员对用户当前要求的理解和用户想要希望实现后的形式。
原型定义策略
需求定义的要求:正确性、完整性、可理解性、一致性、非冗余性
需求定义的基本内容:系统约束;系统输入/输出;系统数据需求和数据元素;功能;性能与可靠性 原型定义的策略
原型化的需求定义过程是一个开发人员与用户通力合作的反复过程。从一个能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原型系统开始,允许用户在开发过程中提出更好的要求,根据用户的要求不断地对系统进行完善,它实质上是一种迭代的循环型的开发方式
采用原型方法时需要注意问题
并非所有的需求都能在系统开发前被准确地说明。项目参加者之间通常都存在交流上的困难,原型提供了克服该困难的一个手段。需要实际的、可供用户参与的系统模型。有合适的系统开发环境。反复是完全需要和值得提倡的,但需求一旦确定,就应遵从严格的方法。原型法优缺点
优点:原型法是以用户为中心来开发系统的,原型法提供了一个验证用户需求的环境;原型法加强了开发过程中的用户参与程度;原型法对用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局限性:对于大型的系统,如果不经过系统分析来进行整体性划分,要想直接用屏幕一个一个进行模拟是很困难的。对于大量的运算、逻辑性较强的程序模块,原型法很难构造一个合适的模型来供人评价。对于原基础管理不善、信息处理混乱的问题,使用有一定困难。对于批处理系统,因其大部分是内部处理,用原型法有一定困难。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Object Oriented)OO 面向对象方法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是尽可能模拟人类习惯的思维方式,使开发软件的方法与过程尽可能接近人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面向对象方法要点
认为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对象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对象,复杂的对象可以由比较简单的对象以某种方式组合而成。把所有对象都划分成各种对象类(简称为类(Class)),每个对象类都定义了一组数据和一组方法,数据用于表示对象的静态属性,是对象的状态信息。按照子类(或称为派生类)与父类(或称为基类)的关系,把若干个对象类组成一个层次结构的系统(也称为类等级)。对象彼此之间仅能通过传递消息互相联系。对象具有特征
模块性;继承和类比性;继承;动态连接性 以对象为主体的OO方法
客观事物都是由对象组成的,对象是在原事物基础上抽象的结果。任何复杂的事物都可以通过对象的组合构成。对象由属性(attribute)和方法组成。属性反映对象的信息特征,方法(method)来定义改变属性状态的各种操作。对象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传递消息(message)来实现的,而传递的方式是通过消息模式和方法所定义的操作过程来完成的。对象可按照其属性进行归类(class),类有一定的结构,类上有超类(父类),类下有子类。这种对象或类之间的层次结构是靠继承关系维系着的。一般父类具有通用性,子类具有特殊性。对象是一个被严格模块化的实体,称为封装(encapsulation)。OO方法的开发过程
OO方法开发过程分为4个阶段:
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分析问题的性质和求解问题这一个阶段一般称为面向对象分析,即OOA;整理问题;程序实现:使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将其范式直接映射为应用程序软件,即OOP(它是一个直接映射过程)。OOA方法(面向对象分析)
面向对象分析(Object-Oriented Analysis);建立功能模型;建立对象模型;建立动态模型;定义服务
面向对象设计的准则
模块化;抽象;信息隐藏;弱耦合;强内聚;可重用
面向对象设计的内容
问题域子系统;人-机交互子系统;任务管理子系统:分析并发性、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
面向对象设计的方法
程序设计风格:提高可重用性、提高健壮性 面向对象测试
OO方法特点和优缺点
特点:利用特定软件直接从对象客体的描述到软件结构的转换。解决了传统结构化方法中客观世界描述工具与软件结构的不一致性。减少了从系统分析、设计到软件模块结构之间的多次转换映射的繁杂过程。
优点:全新的系统分析设计方法(对象、类、结构属性、方法)。适用于各类信息系统的开发。实现了对客观世界描述到软件结构的直接转换,大大减少后续软件开发量。开发工作的重用性、继承性高,降低重复工作量。缩短了开发周期。
缺点:需要一定的软件支持环境。不太适宜大型的MIS开发,若缺乏整体系统设计划分,易造成系统结构不合理、各部分关系失调等问题。只能在现有业务基础上进行分类整理,不能从科学管理角度进行理顺和优化。初学者不易接受、难学。
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CASE)
主要靠图形处理技术、程序生成技术、关系数据库技术和各类开发工具为一身的工具代替人在信息处理领域中的重复性劳动。CASE库及其结构
CASE工具(CASE Toolkits)是指CASE的最外层(用户)使用的CASE去开发一个应用系统,所接触到的所有软件工具。
图形工具;屏幕显示和报告生成的各种专用系统;专用检测工具;代码生成器;文件生成器
CASE的特点
解决了从客观世界对象到软件系统的直接映射。强有力地支持软件/信息系统开发的全过程。使结构化方法更加实用。自动检测的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软件的质量。使原型法方法和OO方法付诸于实施。简化了软件的管理和维护。加速了系统的开发过程。使开发者从繁杂的分析设计图表和程序编写工作中解放出来了。使软件的各部分能重复使用。产生出统一的标准化的系统文档。使软件开发的速度加快而且功能进一步完善。
CASE方法优缺点
CASE方法可以用于辅助结构化、原型法和OO方法的开发。高度自动化的系统开发方法。只要在分析和设计阶段严格按照CASE方法规定的处理过程,则能够将分析、设计的结果让计算机软件程序自动完成。CASE方法的开发方法、过程的规范性、可靠性和开发效率均较好。目前缺乏全面完善的CASE工具。系统开发时间分布 系统调查、分析阶段的工作量占总开发量的60%以上。系统设计和实现环节仅占总开发工作量比率不到40%。开发方法对比 结构化方法:能够辅助管理人员对原有的业务进行清理,理顺和优化原有业务,使其在技术手段上和管理水平上都有很大提高。便于开发人员准确地了解业务处理过程。有利于与用户一起分析新系统中适合企业业务特点的新方法和新模型。能够对组织的基础数据管理状态、原有信息系统、经营管理业务。整体管理水平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原型方法:通过模拟以及对模拟后原型的不断讨论和修改,最终建立系统。要想将这样一种方法应用于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的所有环节是根本不可能的,故它多被用于小型局部系统或处理过程比较简单的系统设计到实现的环节。面向对象方法:围绕对象来进行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然后用面向对象的工具建立系统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普遍适用于各类信息系统开发,但是它不能涉足系统分析以前的开发环节。CASE方法:是一种除系统调查外全面支持系统开发过程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自动化的系统开发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该方法的应用和CASE工具自身的设计中,自顶向下、模块化、结构化却都是贯穿始终的。
第三篇:港口管理信息系统 6
港口的功能 运输功能
港口基本任务就是迅速、安全、优质、价廉地将抵达港口的货物通过装卸作业等过程运送出港。 仓储功能
港口已成为综合物流的一个重要环节。货物在港口储存,既可不间断地供应市场的需要,同时又可以达到降低运输成本和调剂货物余缺的目的。 贸易功能
主要是转口贸易,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港口的中转运输。 商业功能
作为航运与贸易的辅助功能如代理、保险、金融、通讯、航运交易等业务和功能的开发和发展,加快了港口地区城市化的进程,以装卸为主的港口发展成了多功能,多层次和多方位的系统。港口的主要设施
港口水域
港口水域是供船舶进出港,以及在港口运转、锚泊和装卸作业使用的。因此要求它有足够的深度和面积,水面基本平静,流速和缓,以便船舶安全停泊和技术操作。港口的水域包括港池、航道与锚地。
港池:指码头附近的水域,供船舶靠离岸操作,要保持足够的水深、宽广的水域。 航道:指船舶进出港通道,需有足够的水深与宽度(通航船舶宽度的5-8倍),弯曲度不能过大(转弯半径应不小于通航船舶总长的3~5倍)。
锚地:供船舶抛锚候潮、等候泊位、办理手续、接受船舶检查或过驳装卸等停泊的水域,要求有足够的水深、水域,水底为平坦的沙土或亚泥土
港口的主要设施
(cont.)
港口陆域
港口陆域必须有适当的高程、岸线长度和纵深,以便布置各种设施和设备。
码头:港口水域和陆域的交接线,供船舶停靠、货物装卸。以长度和泊位数表示。 仓库与堆场:供货物在装船前或卸船后存放。
港口铁路与道路:主要供货物进出港口之用。
港口装卸机械:是港口完成货物装卸的设备,专业化程度较高。
辅助生产设施:给水、排水系统,输电、配电系统,燃料供应站,工作船基地,各种办公用房,维修工程队和船舶修理站等。港口的经营性设施
港口码头提供货物装卸、存储等生产经营及其有关服务的设施,主要分为装卸生产设
施和货物仓储设施等。 装卸设施。
装卸设施主要是指港口为船舶、车辆装卸货物和港区内货物搬运所用的装卸、搬运机械。港口装卸机械的种类和数量根据港口所要装卸的货物种类、吞吐能力和装卸工艺确定。港口装卸机械设备是港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起重机械、搬运机械、输送机械以及各类装卸专用机械等。 港口库场。港口库场是港区仓库、货棚、堆场的统称,为货物在装船前卸船后提供短期存放的港口设施。它是由仓库和堆场两部分构成。 港口库场是货物的主要集散场所,在货物装卸转运过程中起储备、调剂、整理和缓冲的作用。仓库主要用于存放不宜日晒雨淋的货物和易于散失的贵重货物,它可分为前方仓库和后方仓库,前方仓库用于短期存放货物,以达到加快车、船、货周转为目的;后方仓库可供货物较长时间储存,以服务于货主储存待机的目的。货场主要用于存放不怕雨淋、日晒和气温变化影响的货物。货棚是指仅有棚顶遮盖而四面无掩蔽的堆场,供临时堆放不宜日晒雨淋的货物。航运生产过程概述
航运生产过程包括: 船舶装卸前的准备工作; 船舶在发货港装货;
船舶载货从发货港航行至目的港; 船舶在目的港卸货等。
船舶每完成一次货物运输任务都必须重复这些作业,称为一个生产周期。 每一航次时间分为三部分:
基本作业时间,包括装货、卸货、航行等直接从事运输的作业时间;
辅助作业时间,包括装卸前的准备、编制货物积载图,开闭舱盖、办理文件以及拖顶船队编解队等作业时间;
服务作业时间,包括燃料、物料、淡水、食品及备品供应等作业时间。港口生产的主要特征
港口生产能力的超前性
港口生产的不平衡性与储备性货流的不均衡
车船类型、承载能力、运行规律不平衡 气象因素造成的不平衡储备性:应对不平衡性的必然选择
港口生产的复杂性 信息量大多重约束
多环节复杂作业生产过程的随机性船舶运行组织形式
航线形式:指在固定港口之间,为完成一
定的运输任务,选配适合具体条件、性能接近的一定数量的船舶,并按一定的程序组织船舶运行活动。
航次形式:指船舶的运行没有固定的出发港和目的港,船舶仅为完成某一次运输任务、按照预先安排的航次计划运行。 货船运行组织特点:操纵性能好、抗风浪船舶运行组织特点
性能好、航速较高、运行组织简单、停泊时间内动力部分不能充分利用、对航道水深度要求高。
(泊)船队运行组织特点:因载货部分和动力部分可以分开而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在吃水受到限制的航道仍有较大的载货能力、航速较低、抗风浪能力差、船员的工作条件与生活条件较差、组织管理较货船复杂。
船舶配载与积载
为船舶的具体航次选配货载,即根据货物船舶配载
托运计划,对船舶的具体航次确定应装运的货物品种、数量及体积。
船舶积载
对货物在船上的配置与堆装方式作出合理的安排,即在配载的基础上根据装货清单确定货物在各货舱、各层舱配装的品种、数量与堆码位置及正确的堆装工艺。港口生产过程组织
港口生产过程组织主要包括 船舶装卸作业组织装卸作业线组织船舶在港作业组织
船舶在港作业过程
船舶在港作业过程包括联检(对外轮)、锚地等泊、引船人港、靠泊、卸货、移泊、装货、各种辅助作业及各种技术作业、燃料供应、办理货运文件、办理离港手续、引船出港等。
船舶在港作业组织
港口生产组织包括船舶作业组织、铁路作业组织、场库作业组织、驳船作业组织、车船直取换装作业组织等。港口生产过程组织
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应研究生产任务的合理分配及其生产过程各环节的合理布置。
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不仅要在空间上保证各港区各码头的任务和能力之间的协调平衡,而且在时间上必须保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工序的紧密衔接。
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是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的保证。
港口生产过程组织的主要任务
保持港口畅通,加速车、船、货的周转。保证按期、按时、安全优质地完成车、船
装卸任务,特别是重点船和货的装卸。
充分合理运用港口能力和一切技术手段,完成生产任务,使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减少到最低限度。
保证与港口生产过程有密切关系的其他部门(铁路、航运、外贸、货主等)之间的组织配合与全面协作。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
使整个生产过程和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协调配合,保证人力、物力、空间和时间都得到合理的利用,多快好省地完成港口生产任务,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在具体组织港口生产过程时,要做到:
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保证生产过程的协调性(或比例性)。保证生产过程的均衡性(任务与能力在时空的均衡)。
保证生产过程的经济性。我国港口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
船舶管理 火车管理 货源管理装卸作业管理货物仓储管理 财务结算管理 船舶管理流程
船舶管理流程主要是指对船舶从预报抵港开始,直到船舶离港各种动态的管理。
过程可以分为 预报 抵港装卸作业 离港 内容包括船舶资料信息
航次载货及来往港信息船舶在港靠泊情况
船舶在港各种停时动态信息船舶作业开完工时间等。火车管理流程
火车管理的信息来源主要是通过铁路部门的《火车抵港预报》和作业现场提供的《现场作业情况报告》等途径来获取。
管理的流程从预报抵港开始,直到火车离港各种动态的管理。货源管理流程
货源管理是港口一切工作的源头,也是港口间相互竞争最激烈的部分,货源的竞争实质是服务、质量和价格的竞争。
我国港口目前货源管理主要有三种方式: “ 渔猎式”
““培育式牵手式””货源管理方式
开发新的货源、货主时是有效的,通过业“渔猎式”
务人员收集市场信息、国家的有关政策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经过综合分析,去发现潜在的新货主、新货源。捷足先登,争取货源。
依托港口城市的功能或港口周边的交易中“培育式”
心等来培育自己的长期货源和货主,给他们一定的优惠政策,真心维护货主的利益,争取实现双赢。
“牵手式” 与大的原材料需求厂家或大的产品供应厂家建立具有一定纽带关系的实体或股份公司,或者通过建立业主码头、租赁仓库、修建专用道路、专用铁路等手段,把他们拉到港口的生产经营中来,与他们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牵手式是近年新兴港口普遍采用的形式,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下,更多的港口企业向这一方向转变。
装卸作业管理流程
港口装卸作业生产是港口企业的主要业务,企业的体制、组织结构、人员分布、机械、仓库、堆场、道路以及一些后勤服务单位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来配置和设置的。是港口企业的中心工作。
装卸作业管理流程
港口企业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现代港口作业专业化、机械大型化、分工精细化、考核标准化等要求。针对这种情况,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以下诸方面加以改进以实现管理的扁平化,提高效率。
装卸派工流程
信息反馈渠道
作业考核方法统计分析工具货物仓储管理流程
货物仓储管理流程主要是指对进口货物或待出口货物从第一次入库、指定堆存位置、卸货理货、存储保管到货物出库全过程的货物和帐目管理。
财务结算管理流程
财务管理机制的差别造成各港口在财务结算管理流程上的差别,根据港口对基层单位成本和利润不同的控制形式,可分为集中控制型和分散授权型两种。
将财务结算的收款业务划归港口当局统一集中控制型
管理,依据收款的比例向下属的装卸公司划拨成本和其他费用。
加强了港口对货物装卸的管理和对下属装卸公司的控制但限制了基层单位的自主权。港口当局授权装卸公司经营港口的部分码分散授权型 头、库场和其他装卸设施,财务结算的全部过程由他们自主决定,各装卸公司按照一定的比例向港口当局上缴利润。 能够充分调动装卸公司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发展港口装卸生产。缺点是各公司间难以保持平衡。港口的管理模式发展趋势 由于历史的演变、装卸货物种类的变化、货物包装的改进和装卸工艺的发展,造成港口间的发展也不均衡,加之各港口自然环境千差万别,各地各级管理人员管理思想和意识的差异,使得各港口的管理模式呈现出千姿百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装卸工艺的改进和各种新型管理工具的出现,进行生产管理模式的改变是一定会发生的,各港口管理机制向着更加高效、科学的管理模式发展是必然的。
第四篇:管理信息系统论文
管理信息系统结课论文
院系: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浅析以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时代阔步迈向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改造以及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在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管理信息系统中信息处理和决策的整个过程,并探讨计算机的实现方法。MIS是社会系统,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MIS开发要用计算机系统及其网络技术为主要工具来改进与完成管理业务,绝不能也不能单纯用计算机技术观点去对整个MIS开发,而忽视管理业务的分析与再造。作为一个热门的应用领域,MIS开发方法学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从MIS发展的阶段来看,影响MIS发展的一个方面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信息技术与管理融合带来的需求。今后,MIS仍然会在这两个方面的推动下发展。
一、MIS的开发原则
为了使开发工作顺利进行,是开发出来的系统易于改变、安全可靠、高效先进,MIS开发一般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是系统开发必须遵循的最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系统要适应各种管理需求,不仅满足使用者现在提出的要求,而且将来环境变化而带来新的要求时也要便于修改系统而使系统与之适应;二是要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环境,采用现代管理科学的原理与方法,再造业务流程。
2.经济性和实用性原则
经济性和实用性原则是指也就是在完成系统目标的基础上,力争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保护投资。保护投资的思想也是系统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则,系统开发一方面要考虑安全、可靠、先进,同时,还要考虑系统的经济实用性。投资保护不仅仅是体现在设备产品方面要具有较好性能价格比,还体现在对人、对知识和资源的保护方面。因此,系统设计开发应全面考虑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力求达到经济利益好,社会利益高,资金投入少,实用价值高。
3.安全性和可靠性原则
在设备方面,安全性和可靠性原则要求进行系统设计时应采用高可靠的产品和技术,充分考虑计算机设备的应变能力、容错能力和纠错能力,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可靠。
另外,可从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多角度来考虑系统的安全可靠性,网络安全的措施包括安装防火墙、防病毒软件、入侵检测系统等,而数据安全的措施则包括数据备份、数据加密等。
4.规范化原则
企业MIS的开发是复杂的信息系统工程,应该按照信息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和规范去组织。无论用哪一种开发方法,都必须注重开发工具、文档资料、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实现共享与重用。
5.递进原则
企业MIS是一个复杂的软件系统。MIS的建立不可能一开始就十分完善和先进,总是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逐步发展的过程。贪大求全,企图一步到位,违反了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系统研制周期过于漫长,影响了信心,增大了风险。只能先做一个总体规划,然后分步实施,递进发展。
二、MIS的开发方法 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也称为SSA&D方法(Structured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或SADT(Structured Analysis and Design Technology),是自顶向下结构化方法、工程化系统开发方法和生命周期方法结合的产物,是至今为止所有开发方法中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系统开发技术。
1)基本思想
采用结构化思想、系统工程的观点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先将整个系统作为一个大模块,自顶向下,以模块化结构设计技术进行模块分解;然后,再自下而上按照系统的结构将各个模块进行组合,最终实现系统的开发。
2)开发过程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过程是将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按照生命周期划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运行与维护5个相对独立的开发阶段。
(1)系统规划
系统规划是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形成时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制定出管理信息系统的长远发展方案,决定管理信息系统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发展过程。
(2)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以系统规划中提出的系统目标为出发点,首先经过初步的系统调查,对开发新系统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将可行性论证的结果以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形式呈交给有关领导审核、批准。如果领导认为可行性分析报告中的论证是正确的,有必要开发新系统,则进入系统详细调查和系统化分析,提出新系统逻辑方案。
(3)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在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物理模型的设计,解决系统“怎么做”的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模块结构与功能设计。
(4)系统实施
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程序设计和人员培训,以及数据准备,然后投入试运行。
(5)系统运行与维护
系统运行与维护阶段是进行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维护工作,在出现不可调和的大问题时,进一步提出开发新系统的请求,老系统生命周期结束,新系统诞生,构成系统的一个生命周期。
2.原型法
原型法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不同,原型法不注重对信息系统全面、系统的详细调查与分析,而是根据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先快速的实现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信息系统。原型法适合于处理过程明确、简单的小型系统。
1)开发过程
1.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和功能; 2.构造初始原型; 3.运行、评价、修改原型; 4.确定最终信息系统。
三、面向对象方法
面向对象方法是由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OOP(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发展而来。它以类、对象、继承、消息传递等概念描述客观事物及其联系,与传统的面向数据的思想完全不同,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提供了全新的思维。
1)开发过程 1.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 2.问题分析和求解; 3.整理问题; 4.程序实现。
四、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方法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方法(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CASE),是指用来支持MIS开发的各种计算机辅助软件和工具组成的大型综合软件开发环境,随着各种工具和软件技术的产生、发展、完善和不断集成,逐步由单纯的辅助开发工具环境转换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方法。
1)CASE方法具有下列特点
1.解决了从客观对象到软件系统的映射问题,支持系统开发的全过程; 2.提高了软件质量和软件重要性; 3.提高了软件开发速度; 4.简化了软件开发的管理和维护; 5.自动生成开发过程中的各种软件文档。
五、MIS的发展趋势(1)网络化
MIS经历了从基于单机的事务处理系统到基于网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其规模和复杂度均有较大的提高。当前基于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的MIS成为主流的信息系统框架。Internet的出现促进了MIS在企业覆盖范围的扩大,更重要的是,他使得MIS的边界不再受地理位置的局限,并进一步打破了企业组织的边界,使MIS从企业内部向外部发展,出现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虚拟企业等许多新的概念。这些新的概念和技术又促进MIS的进一步发展。
(2)柔性化
变化是客观的,也是不确定的。过去信息化的低成功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系统的应变能力差。柔性化是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客户和市场、管理业务差异与流程再造风险、管理发展、供应商与行业等。柔性化要求MIS能够按照系统环境的变化而重新组合或设计,实践表明,柔性越高,系统的适应性、灵活性、主动的控制影响力也就越强。
(3)集成化
系统集成是为了达到系统目标,将可利用的资源有效的组织起来的过程。系统集成的结果是将部件或小系统连成大系统。集成也是系统整合。MIS集成既是功能集成,也是系统集成,但最终目标是信息集成,即最终目标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完全共享和信息流的有效合理流动,扩大资源管理范围,提升资源管理能力。集成化是趋势,集成化也需要柔性化。(4)敏捷化
系统除了具有柔性化之外,很多情况下还需要具有敏捷性,即系统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快速调整与重组。敏捷化是市场急剧变化的要求,是产品快速更新的要求,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
(5)智能化
在智能化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引入推理、判断等人的一些定性处理的特质,为MIS的发展提供了智能化的条件和智能化的决策方法。决策支持系统与人工智能、网络技术、数据库、数据仓库技术等结合形成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和群体决策支持系统,为组织提供更具智能分析能力的信息支持。另一方面,与商务智能(BI)融合是MIS发展的高级形式,他与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相联系。随着商业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化和敏捷化,对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通过专门的商务智能软件来实现。
四、总结
只有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真正能够较全面支持整个系统开发过程的方法。其他方法各有特点,但是都通常只能作为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在局部环节上的补充,暂时还不能替代其在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MIS的理论也因此而不断完善。从MIS的发展阶段来看,影响MIS发展的一个方面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信息技术与管理融合带来的需求。今后,MIS仍然会在这两个方面的推动下发展。
参考文献: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著者:张立厚、莫赞、张延林、陶霞。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开发》著者:程学先、宋克振、阳亮、程传慧。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管理信息系统》著者:张月玲 卢潇。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管理信息系统实用教程》著者:杨月江、修桂华。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第二版)著者:邝孔武、王晓敏。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著者:周山芙、赵苹、李骐。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管理信息系统》著者:陈广宇。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著者:王彤宇。出版社:北进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管理信息系统论文
管
姓名:张冰浦
专业:自动化
班级:11K1
学号:111912010135
理信 息 系 统 论 文
我们知道,在现代的信息化时代,企业间的内部组织结构的复杂化,以及信息正在高速的向网络化,智能化和集成化的趋势快速发展,老旧的信息管理模式在逐步被淘汰,新阶段的管理信息迈向系统化,在国际的互联网的“大信息环境”企业管理正由内部走向外部,正在对组织产生深刻的影响,引发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纵观成功的大企业,都
离不开新的产物--------管理信息系统(MIS)
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
工、维护和使用,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的系统。管理信息体统是对一个
组织(单位、企业或部门)的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的人和计算机相结合的系统。它综合运用计
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决策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辅助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决策。因此,MIS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且是一个社会系统。
(一)MIS两种典型的模式和思想: ① 制造资源计划(MRPⅡ):是根据产品的需求情
况和产品结构,确定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需求数量及订货时间,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有
效降低库存。在企业的制造产品的计划中,对信息的管理是在充分制定计划实施中必不可少的低成本的管理信息系统。②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针对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
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
软件。它将包含客户/服务架构,使用图形用户接口,应用开放系统制作。除了已有的标准
功能,它还包括其它特性,如品质、过程运作管理、以及调整报告等。ERP是MRPⅡ的扩
展,而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全新的经营理念,体现了一系列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变
革。
(二)主要的MIS的技术基础 ① 数据处理:把来自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社会经济活动
等领域的原始数据,用一定的设备和手段,按一定的使用要求,加工成另一种形式的数据的过程。大致内容包括:数据收集;数据转化;数据的筛选,分组和排序;数据的组织;数据的运算;数据存储;数据检索;数据输出。从而更好的将企业中的信息流系统化,更方便管
理人员的分析考察。② 数据组织:按照一定的方式和规划对数据进行归并,存储,处理。
因为在管理中要处理的数据量比较大,在应用计算机时,面对数据不知从何着手,所以数据
组织的良好对效率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主要包括:数据机构;数据文件;数
据
(三)MIS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 ① MIS的战略规划,在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资源,以节省
MIS的投资;通过定制规划,找出存在的问题,正确的识别出位实现企业目标的MIS必须
完成的任务,促进信息系统应用,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知道MIS开发,用规划作为将来
考核系统开发工作的标准。包括:MIS的目标,约束和总体结构;单位企业的现状;业务流
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流程在新技术条件下的重组。② MIS战略制定步骤: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熟,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增长要素。③ 制定和开发MIS战略的方法:企业系统规划法(BSP)和关键成功因素法。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策略时,在“自
上而下”和“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考虑到两种策略的利弊,综合考虑下一般会采用两种策略的结合,这样可以优化策略,先自上而下后自下而上逐步实现系
统的应用开发为最佳策略。
(四)管理业务的调查 企业在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时势必会为提高管理水平,建立新的系
统对管理环境,管理业务不断整改。主要的方面就是数据流程调查和业务流程调查,在对
MIS中企业所接受的数据和业务为做成系统清晰的方向指标,必须制定新的管理业务调查。
所以数据流程图和业务流程图两种工具要熟悉掌握。正确处理人员,单位,实体的关系。
(五)MIS的系统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主要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遵循系统性,灵活性,可靠性,经济性的原则。在代码设计中,尤其是代码结构中的校验码,在源代码基
础上乘以权数然后除以模后的余数即为校验码。功能设计中各模块是相对独立的,之间的关
系是共同构成一个系统整体。关系的规范化在数据组织和关系数据模型中,规范化理论强调了三种范式,1NF,2NF,3NF,是规范数据结构为数据库设计提供了严格 的理论依据。此外,输入设计也要规范数据规范和数据准备,目的是提高效率和减少错误。
(六)决策支持系统(DSS):利用计算机与信息支持决策的研究与应用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形成了决策支持系统新学科。能灵活地运用模型与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汇总、分析、预测,得出所需的综合信息与预测信息。具有方便的人机对话和图像输出功能,能满足随机的数据查询要求,回答 “如果„„则„„”之类的问题。提供良好的数据通信功能,以保证及时收集所需数据并将加工结果传送给使用者。具有使用者能忍受的加工速度与响应时间,不影响使用者的情绪。
MIS是一个总概念,DSS是MIS发展的高级阶段或高层子系统。DSS是鉴于MIS的不足而推出的目标不同于MIS的新型系统。MIS是DSS的基础部分,也即DSS包括提供决策信息的MIS,DSS是MIS的一个子系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狭义而言,MIS与DSS是不同的系统,就广义而言,DSS是MIS的分系统。可见关键在于对MIS的界定不同。总而言之,信息是管理上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资源,管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做出有效的决策,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得质量。
目前,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接轨,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的办公及管理都将朝着高效、快速、无纸化的方向发展。换句话说,MIS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公司现状,把握将来的发展路径。面对全球化市场经济的机遇与挑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逐渐演化为企业所处的供应链、生态系统以及战略联盟等之间的竞争,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要求,企业不仅需要降低整体组织的运营成本、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还需要有效地整合组织内外的资源、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和持续的创新。利用MIS可以增加企业的投资回收率,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评价和技术方面做出正规的评价。由于信息技术能够与企业独有的资源相结合,而企业特有的资源不能完全被模仿,因此信息技术与企业特有资源组成的资源束就具有了不完全模仿的特点。衡量经济作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经营业绩。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提高企业经营业绩,比如说将BRP与战略匹配相结合,根据企业制定的战略对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对现有流程进行根本的再考虑和彻底的再设计,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智能集成,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改善,促成绩效的巨大飞跃。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我们还可以实现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持续改进,这就给了企业不断向前面发展改良的动力,实现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经营业绩。
MIS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潜力作用。企业资源不仅包括有形资源,还包括能力、信息和知识等无形资源。信息技术是比较新的技术,有很大的生产潜力尚未被挖掘出来。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可以帮助企业不断挖掘信息技术的生产潜力,探索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持续创新使企业的信息系统与竞争者相比,能够保持稀缺性和不完全模仿能力。当竞争者模仿领先企业的信息系统时,领先者不断自我超越,使得竞争者完成模仿时,领先企业又产生了更新的信息系统。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与企业综合资源能力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综合来看,管理信息系统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的作用是全方面的,这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充分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大力发展国家经济,使管理信息系统与中国的经济相结合,从而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书籍: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