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怀旧杂文随笔(共五则)

时间:2019-05-15 11:2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读怀旧杂文随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读怀旧杂文随笔》。

第一篇:解读怀旧杂文随笔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虽则岁月如歌,涛声依旧。然而,冉华易逝,每一个人却在这岁月轮回中渐渐老去。因而,渐入老龄的人,就很容易怀旧。随着岁月的递增,自己也已接近老年的年龄。最近,一种莫名的恐惧不时地袭上心头,随之染上了怀旧的情绪。那些已经消逝的岁月,像一张老唱片,虽然已经磨损,但不时地在我的脑际旋转,慢悠悠的唱着往日的歌,虽然不再清纯如初,我却依然感觉亲切依旧。每当这时,我就会轻声哼唱起一首儿时的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而此时,哼着这首歌曲,也不知怎么触动了哪一根神经,继而眼泪双流,像断了线的珍珠,从我的脸颊顺流而下,竟然打湿了衣袖,我却浑然不知。压抑的情绪,也随之像眼前流淌着的岁月,归于平静。

忘记是谁说的了,怀旧是间老房子。的确,别看这间老房子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甚至散发霉味,然而这间老房子老的样子和它散发的霉味,就像一张无形的网,把你罩住,此时,就好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撕扯你的心肺。让你产生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绪,说不清道不明的在你的心中缠绕,一旦被这种莫名的情绪缠住,有时好多天都缓不过神来,思想总是在过去的时光里飘荡。

“或许是过去愉快的事情,所给的抚慰太多,以至于现在想起来仍然甜蜜,或许过去的痛苦的事情所给的伤害太大,以至于今天想起来仍然惆怅。”这就是怀旧的滋味。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在世几十年,谁也说不清会遇到多少事情,当这些事情渐渐成为过往,就会深深的印在脑海里,到了晚年,偶尔被什么人或者什么事触动,自然而然的会联想到过去。譬如,现在的天气,都已经三九天了,还未见一片雪花儿,人们期待看到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世界迟迟未现。虽则温暖如春,心里却是空荡荡的。总觉着缺少了什么。

想起儿时,每每入冬之后不久,大雪就会从天而降,鹅毛般的雪花,在天空飞舞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小伙伴们在冰天雪地里,追逐着,嬉闹着,把雪球滚的老大,堆起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雪人,尽管是数九寒天,大家却都玩得冒汗,那种快乐就甭提了。此时自己在往事的回忆中得到宽慰,失衡的情绪也就渐渐平复了。再譬如,现在的雾霾,简直让人头疼,无论是行走在都市的大街上或者是外出,很少有万里无云的天空,即便是晴天,天也灰蒙蒙的,总让人有一种压抑的感觉。那“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景象都去哪里了呢?乡间的水磨,石槽都躲到那儿去了?那些清澈的小河怎么都不见了呢?这时候,怎么还会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感怀呢?有的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慨与惆怅。这样的情绪,有时会给自己带来些许伤感。

有人说,老年人怀旧很容易伤身劳神。其实,也不尽然。怀旧的情绪,如果处理的得当,可以给人以情感的抚慰和心灵的慰藉。只有沉溺于往事之中,又不能自拔时才会妨碍身体健康,相反,如果处理得当就会有益健康。上了年纪的人,往往会很容易有意无意的想起陈年往事,与其刻意压抑自己的情绪,不如顺其自然,任其自然地流露。当然,不可否认,有过坎坷经历的人,一旦触及到痛苦的往事,必然会在心理上遭受折磨,但是也应当看到,跟任何事情一样,怀旧也有好坏两个方面。这里面也充满着辩证法。这时,如果想想当时的境遇,再看看现实的生活,总比从前要好一些,伤感的情绪就会抚平了。总之,老年人要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做情绪的主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智的分析,保持冷静,不怒气冲天,也不大喜大悲。同时,要多多回忆那些快乐的时光,少碰触那些伤心的过往,也要多多关注眼下,也要放眼未来在有生之年,为人类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莫道桑榆晚,蔚霞尚满天”要积极进取,老有所为。

怀旧其实是一种情结,并非老年人的专利。人人都有怀旧的情结。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时,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生不能虚度,无论是谁,无论哪一个年龄段的人,在生活中,都要不时地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不断反思自己所做的事,思前想后,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

周杰伦一首经典的歌曲《菊花台》也算是一首怀旧的歌曲吧。它那动人的旋律,优美的歌词曾经打动过无数人的心弦,听着这首怀旧的经典歌曲,往事如烟,心事静静流淌。眼睛里就会流露明月的清辉,这清辉即刻会穿越时空,过去的一幕一幕,像过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在这美妙的音乐的洗礼中,猛然回眸,就会发现,自己也如此古典。

因为怀旧,才感到生命的鲜活。也因为怀旧,更容易让你知道什么叫历史什么叫悲欢。总之,人不能只生活在今天,同样应该生活在昨天,“时空交错的日子,更有诗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很多时候,我更愿意呆在怀旧的老房子里,吟咏苏轼这首不朽的传世之作,消磨现有的时光,品尝过去所有的酸甜苦辣,品味人生这杯佳茗。噫!曰:怀旧,不亦悲乎?不亦乐乎!

第二篇:解读石狮子杂文随笔

柬埔寨吴哥窟有不少石狮子,但柬埔寨的石狮子虽然受印度佛教等宗教的影响,却已经与阿育王塔柱上的石狮子有很大差别,也与著名的尼泊尔巴德冈同洋比较写实的石狮不同。于是产生了对比亚洲各国石狮子不同之处的兴趣。中国不产狮子,却一直特别喜欢狮子,杨瑞松的《病夫、黄祸与睡狮》一书考证说:拿破仑并没有说过中国是睡狮的话。只是在1936年才明确有拿破仑说中国“沉睡”的话。而梁启超1899年《清议报》上面写的《动物谈》说:当年曾纪泽的《中国先睡后醒论》把中国说成是睡狮。但曾纪泽的文章中并没有提到一次狮子。又有人说:是德国首相俾斯麦数说过:“不要吵醒这个东方的睡狮,要不然的话,它也会吓大家一跳。”但也没有确切的文本记载,倒是自汉朝以后,人们对于石狮子的爱好一直延续至今。

就好比有些植物,被带到不同的地方,会结出不完全相同的果实。石狮子不仅在中国有了变化,一旦经由中国、朝鲜,传到了日本,就不仅形状有了变化,连名称也变成了“狛犬(komainu)”,这大概是它与看门犬有某些共同点的缘故吧。在我看来脑袋与身子有点比例失调的“狛犬”曾经被写成汉字的“胡麻犬”、“高丽犬”,所以,其来历还是很清楚的。无论是中国的石狮子,还是日本的“狛犬”,很多也还配有一个须弥山的底座,都说明它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流转到了各地,并表现出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

阿育王塔柱上把石狮子置于顶端,强调的是发出振聋发聩的“狮子吼”,以及慑服外道的“天上地下,惟我独尊”之自信,中国的石狮子与此不同,还增加了幼狮和绣球。曾经有两位书生对门前的石狮子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一位说雄狮脚下踩著的是乾坤球,意味着男子汉要有扭转乾坤之力,而母狮子则正在把幼狮推下山谷,因为狮子不养爬不上来的幼狮。另一位不同意,说:雄狮脚下,只不过是抢到了母狮抛出的绣球而已,母狮不惜把幼狮推下山谷,是因为它是其他妻室所生。不管两者着眼点有高下之别,他们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自己的企望。

《汉书?西域传》就提到了“桃拔、师子”。“桃拔”在以后的记载中都被写作了“符拔”、“扶拔”,“桃”很可能是“扶”的讹误,所以后汉、三国之人都不说“桃拔”了。颜师古注解说:“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天禄),两角者或为辟邪。”现在有人把“符拔”这个外来语解释为羊驼。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异事》说:“至和中,交趾献麟,如牛而大,通身皆大麟,首有一角。”他以为是天禄。因为南阳有汉代《宗资碑》旁有角鬣的两个石兽,“镌其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与交趾所献异兽相类。但六朝镇墓的天禄、辟邪却未必都有角,于是,神话传说中的东西就被相互结合在了一起,加之古代西亚“翼狮”造型的影响,石狮子也被加了翅膀,于是,就不知道确切该称天禄、辟邪,还是貔貅什么的了。因为貔貅本也没有角,《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坂泉之野。”貔貅当无翅膀,与现在意淫发材的“貔貅”不是一回事。徐珂的《清稗类钞》说:“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辽东人谓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不知道他是故意,还是懒得实地考证,总之他也还是没有说清楚。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时候,就容易想到借助虚幻的力量。于是,有的时候狮子、麒麟、辟邪、天禄、貔貅的造型就不易区分了。

程张的《元代石狮趣谈》一文说:“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于坊中,这是一种由政府划定的有围墙、有坊门便于防火防盗的住宅区,其坊门多制成牌楼式,上面写着坊名字。在每根坊柱的柱脚上都夹放著一对大石块,以防风抗震。工匠们在大石块上雕刻出狮子、麒麟、海兽等动物,既美观又取其纳福招瑞吉祥寓意,这是用石狮子等瑞兽来护卫大门的雏形。”元代的《析津志辑佚.风俗》记载:“都中显宦硕税之家,解库门首,多以生铁铸狮子,左右门外连座,或以白石,民亦如上放顿。”作为强者的“显宦硕税之家”,需要挑战更强者,要么向弱者显示其威势,以便更极端地奴役他们,而作为弱者的小民,也不会甘心于遭受到的不公,于是,石狮子作为建筑的装饰,由宋元开始在民间进一步普及开了。人们向往摆脱豺狼般的成群结队,要像独行的狮子那样掌握自家的命运,谁都想将乾坤球扭转到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来。宋元明清,乃至民国,中国这头睡狮,就被他们折腾的只能无精打采地沉睡了,偶尔被惊醒以后兴奋了一阵,回顾四周,觉得还是无望,于是又沉睡了,只有门前的石狮子守望着令人沮丧的门户。

梁启超即便是杜撰了一个“睡狮论”,却正可以从中感受到,他对于改造国民性,从而唤醒中国这头睡狮的热望,是何等的深切!

第三篇:大红的电话亭怀旧,玄色的小黄车恋新杂文随笔

红色电话亭自1926年首次出现在英国街头后,如同黑色出租车与英国王室地位一样,便成为英国街景里标志性的象征。

红色电话亭是由建筑师吉尔斯·吉尔伯特·斯科特(Giles Gilbert Scott)设计,他也是伦敦巴特西发电站的设计者。

随着英国电信私有化以及移动通讯的发展,公共空间中的固定电话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仿佛显得老旧而过时。然而,英国人对老旧的事物很着迷,怀旧风尚依然执着。英国人最怀念的,始终是那些能唤醒他们帝国时代记忆的事物。红色电话亭在伦敦、剑桥等城市的大街上踪迹仍然可见,并未消失匿迹,并被列入英国二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现在红色电话亭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功能,但其命运正在逐渐改变,英国怀旧风潮,让红色电话亭既具有逝去年代的隐喻,又成为了崭新多元的存在,将其改装成小书屋、维修点、偏远山区小镇心脏除颤器站等等。

在剑桥大街上,红色电话亭旁,突然看见玄色的小黄车。小黄车代表一种出行的新型运营方式。大红与玄黄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怀旧,一个恋新。

第四篇:对比中的童年怀旧——解读《社戏》

鲁迅研究论文

姓名:######

专业:08汉语言文学 学号:100112008006

对比中的童年怀旧

——解读《社戏》

摘要:小说中共叙述了三场看社戏的不同经历,作者通过这三场看社戏的不同感受中来对自己的童年记忆进行怀念。同时又运用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相结合的混合结构来安排全文,在对比中作者的情感得到更深一步的升华。

关键词:对比

成人视角

儿童视角

鲁迅的《社戏》一文,叙写了作者人生中三场不同的看戏的经历,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不同的看戏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童趣的深切的怀念。我主要想通过对比手法,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这三个方面来解析《社戏》这一小说。

对比是指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现在就用对比手法来看小说《社戏》。小说开头写到“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一开始作者对于中国戏的态度就不是很有感觉,一是认为没意思看,二是看了也没有看出什么来。那么即使没意思或看不出什么来,作者又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社戏》,作者与戏之间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禁想要继续看下去。开头给我们埋下了一个伏笔。

接着作者开始具体回忆描写他的两次看中国戏的不适经历,在这两次看戏中,作者好像本身并没有参与到看戏的行列,而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观看着台上戏与台下人的举动。

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小说中体现在两个大方面,一个是在叙述每一场看戏经历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是一种横向的对比。具体来说,第一回看戏时,“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出道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作者开始是觉得看戏是有味的,怀着一种兴致勃勃的情绪和朋友去看戏,然而进门后的几个小事件却让我的兴致一点一点冷却下来,以至于“不由毛骨悚然的走出了”。看戏前后情绪的变化对比,期待与结果的落差对比,写出了作者第一回看戏的失望。第二回看戏时,“第二回忘记了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而谭叫天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者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咚咚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作者带着希望去第一舞台看叫天的表演,然而结果却是“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人互打,从酒店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仰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作者是怀着期待去看叫天的,“然而叫天还没有来”,无疑第二回看戏对于作者来说也是失望的。两次看戏前后的对比,照应了开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就走了”,这使得我们想继续了解另一次看戏给作者带来的感受如何。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对照出看戏前后的差异,突出了两次看戏结果的不尽人意,为第三场看戏情况埋下了伏笔。

另一个对比的运用是三场看戏中几个细节中的对比,是一种纵向的对比。

一是看戏前作者心情的比较。第一回是“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始了”,第二回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天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第三回到赵庄看戏,心情经过了曲折变化,开始是激动期盼,却因为早上叫不到船去而郁郁寡欢,心情低落,等到双喜的提议被接受而最终可以去的时候,“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三次看戏的心情是大不相同的。第三回失而复得的心情让作者更容易毕生铭记。

二是关于“座位”事件的对比。第一回关于座位,“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这给作者是一种不好的感觉,也最终是作者走出戏园的一个原因。第二回“第一舞台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才出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从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作者仍旧没有找到满意的座位看戏。第三回是近不得台旁,只得远远地看着。

三是戏文及戏文带来的感受的对比。第一回关于戏文只一句“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没有具体提到戏的过程;第二回我因不知名角是谁,问旁边的胖绅士而遭到鄙视,感到自己深愧浅陋,而且期待的名角叫天没有来,看戏心情很不愉悦;第三回关于看戏的过程的描写最多,写到了有名的铁头老生的翻筋斗,过后是依依呀呀唱的小旦,还有一直唱不完的老旦。这次看戏内容最丰富。

四是看戏后作者情感的对比。无疑,前两次看戏是不得作者好感的,是失败的,只有第三回是依依不舍的“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贯穿小说的另一个线索就是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的混合使用。在成人视角下,两回看戏经历都没有给作者带来好的感受,一回是使得自己觉得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一回使自己从此告别了中国戏,“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接着小说又从回忆中走出,写到自己前几天在无意中看到的一本关于中国戏的日文书,书中关于中国戏的描写勾起了我对看戏的美好记忆。于是小说接着转入了在儿童视角下的看戏的回忆叙述。

儿童视角下的回忆叙述最为详细,是小说的重点叙述对象,勾出了作者对于童年记忆的怀旧。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看戏过程的怀旧。儿时看社戏的经历与其说是戏好看,不如说是看戏的过程更好玩。首先是鲁镇诸多小朋友伴我游戏时的纯真快乐,其次是看戏过程的一番不容易:一开始因无大船而不能去赵庄看戏,接着借到大船可以自己划着去看戏,最后途中因饥饿偷罗汉豆吃。这一次次的经历给自己带来一段难忘的欢乐记忆。

二是对看戏过程中的人物人情怀旧。有聪明能干的双喜,有善解人意的外祖母,有知书达理的母亲,还有阿发,六一公公等人。在罗汉豆一情节中关于阿发与六一公公的两处描写刻画,深切体现了乡野人情的质朴、善良之美。在偷豆时,“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的多了呢。’阿发的自告奋勇突出了乡野少年特有的质朴纯真。还有六一公公,当知道偷了他的豆时并没有责怒,而且当“我”夸他的豆好吃时,“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并且当晚就送了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给母亲和“我”吃。

三是对童年童趣的怀旧。“我”的同伴们,双喜,阿发热情善良,有了远客,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我们”一起掘蚯蚓钓虾放牛,当“我”因怕黄牛水牛欺生而不敢走近身时,他们又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还有一起摇船去看戏,归航时候肚饿,便出主意到河旁田里偷罗汉豆煮着吃,都是很活泼的田园生活。作者用深情饱满的笔调抒写了农家少年纯朴、善良、活泼、机敏充满童趣的乡野生活,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些朋友的喜爱之情。

同时小说中在儿童视角下的那一段关于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叙述,也体现了鲁迅的儿童观。在鲁迅的作品中,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大地关注。鲁迅以启蒙家的视角来发现儿童。关注儿童。深刻指出“将来是子孙的时代”,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预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看二十几岁的青年······便可以推测他儿子孙子,晓得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国的情形”。在中国教育史上,鲁迅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幼者本位”的儿童教育观。“救救孩子”自然是儿童观的一个方面。但鲁迅作品中也大量写到了童年时代的美好有趣,孩子们的快乐纯真。在作品中作者叙述了什么的孩子是快乐,什么样的童年是孩子应享有的。孩子们纯洁自由的心灵是任何封建教育所不能禁锢的。他们自然流露的纯真天性才是最美好的,也是最有希望的。

《社戏》在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的交替叙述下,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作者一生中三次看戏的经历,同时运用叙述手法中的欲扬先抑,叙述有详有略的手法突出了那深深留在作者记忆深处的童年美好有趣的经历,表达了对那段快乐纯朴的童年乡野生活的怀念,对质朴纯真的童年玩伴双喜、阿发的怀念。

第五篇:晚安杂文随笔

武汉久违的连夜雨 让我回归于幼年时的习惯

随手翻起一本搁置很久的书 慢慢翻看

脱离电子产物的时光 原来也过的飞快

我愿意与自己对话 以各种方式

看过去的划线与注解 “嘲笑”当时自己的心境

当时的感受开始慢慢浸透此刻的灵魂

突然想起在很久以前的多个夜晚

下雨时钟爱起身拉开窗帘 看透彻夜空的闪电

听雨声敲击在屋檐的滴答声 以静默 陪伴

书籍就像一面镜子 它一直在那 投射出不同时期的自己 传达的价值观不@知不觉在变 当时觉得晦涩难懂的文字 在阅历不断加深时慢慢显化真意 又或者是当下的真意 热爱每一个时期的自己

当感觉快要迷失方向的时候就要开始快点与自己对话了习惯在晚睡的夜里提醒我 不要丢失童真 即使看的透彻也要继续往前走 每一个人都在往前 马不停蹄 像大家都渴望找到灵魂伴侣一样 即使不知道它是否存在 也仍然积极寻找 这可以看作一种勃勃的生命力量 有所追求的好事 脱下外表光鲜的皮 是否还能够认清二十多岁的自己的内心呢?被越来越多的事物所束缚 每天又有太多人来动摇自己的世界观 要怎么使它健全且不动摇 很难但需要坚持做到。

越来越少的软件可以单纯的书写,或许不久要回归带着墨香的笔记本了把,打下这段文字时窗外有撕裂的哭声与雨声相承,听不出来男女,不知道什么情况,持续了好久打断思路,准备去冲一杯速溶咖啡就睡了。

下载解读怀旧杂文随笔(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读怀旧杂文随笔(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条路杂文随笔

    公司“退城进园”搬迁到了离市区几十公里以外的新园区,虽然大家对搬迁工作早就有了准备,但正式确定了搬迁日期,又适逢年关,各项事务冗杂,不免显得紧张忙碌。市区到新园区有班车往......

    存在杂文随笔

    我不存在于此。不,不是说没有存在,而是存在不在此地的意思。通常的,我们会认为,存在即身体的存在。只要身体在这,你就依然存在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是认为,存在不单指肉体,还指人......

    静音杂文随笔

    窗外是淅淅沥沥的雨滴,滴滴答答的已经沉吟了一天。滴…滴……答……答……我很喜欢这样的天气,天空是纯明的,空气是脱俗的,心情也因此变得沉静。我躲在暗沉沉的、时刻预示着可以......

    卜卦杂文随笔

    那天在厂里,老公要用一份以前签好的合同,东翻西找了半天才找到。和它躺在一起的还有一盒未开封的扑克牌,不知它在那里寂寞了多久。总之,我已经有好多年未碰过这玩意了,于是趁着没......

    片语只辞杂文随笔

    关于价值针对某人所说的,社会的真实。真实未必是正确的。社会的丑恶是一方面,人放弃自己的信念和立场又是另外一方面。如果说是从小就浸淫在丑恶现实中的话,倒不算太坏,因为总有......

    老槐树杂文随笔

    家中的老槐树在我的记忆中就有,树干周长五米左右,高高的树干从三米左右处枯了,但树干周围还是好的,既支撑着高大的老槐树,又供给周围方圆几十米的树冠养分,使家中的老槐树一、二百......

    分水岭杂文随笔

    慢慢地云雾来到山岭尽头,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丝顾虑,就这样泄了下去。那把银壶倾注已过半,那个水盆积蓄已满。不久之前,我还在跟别人形容自己被打碎了,看着自己到处都是,在失......

    眼泪杂文随笔

    记得在高三有一天,我和朋友们在操场上跑跳着,嬉闹着,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天怎么那么蓝,阳光怎么那么灿烂,风轻轻的,所有人的笑都那样可爱。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马上就要毕业了,在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