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章惇非奸杂文随笔
央视连续六集的电视剧《苏东坡》再次让这个千古文人走进大众的视野。这无疑是功德无量的一件好事。
苏东坡在中国文学准确地说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怎么评价都不低,我们还可以说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又谁能达到他的高度?达到高度的又有谁能达到他的广度?
他的诗、词、赋、策论、书法,功业、政声、佛学、禅宗……我们记忆当中的苏东坡是无所不能的。因此,他的任何一点记忆都是我们今天乐道的源泉,比如,他的王朝云,他的肘子,他豪放旷达的生活方式,他无所不包的广博心胸。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面对他,你只能顶礼膜拜。
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正因为他光芒万丈,那么相关的副作用就出来了,比如,他也很杰出的兄弟苏辙就暗淡了许多,而最为倒霉的可能就是章惇了。
一说到苏东坡的被贬,就会提到章惇。作为对立面,苏轼既然是那么的伟大,那么章惇自然就是奸佞之人了。事实上,章惇本人的晚年直到死后,评价都很差,一来本身性格上有缺陷,二来也是他一头撞到了苏轼身上了,你招惹谁都成,怎么能招惹苏大学士呢?
其实,一开始他们是朋友,即便到了晚年,也没见公开撕破脸,这当然与苏轼“放眼天下,无一不是好人”的豁达有关系,但是,一个子瞻一个子厚,除了性格不同、政见不同之外,的确有不少交集。我们津津乐道的苏轼和章惇之间的仇怨,某种意义上算作是与当事人关联不大的一项情愿。
因为苏轼太理解章惇了,尤其是他的性格以及这种性格驱动下可能的所作所为。
两个耳熟能详的小故事。
年轻时,他俩一道游南山,到了仙游潭,潭两边是悬崖绝壁。章惇约苏轼下去提字,苏轼不敢,章惇冒险下去了,大笔写到:“苏轼章某来。”苏轼着章惇的后背说:你以后一准能杀人。“子厚曰:”为啥?“轼曰:你自己都能拼命,还能怕杀人吗?”章惇大笑。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说这两人一次在山上的一个小庙里喝酒,老虎来了,苏轼吓得掉头就跑,章惇却就地抓块石头敲打着铜锣,把老虎给吓跑了。
在这两个故事当中,章惇完胜苏东坡。
而且这个故事里可以折射出章惇性格的横截面,他是能够豁出去一切的人,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他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
他的理想就是追随他的导师王安石实施变法,富国强兵,以天下为己任,为天下在所不惜。
其实,苏轼和章惇两家还沾着亲戚,章惇的儿子章援是苏轼的学生——很出色的一个学生,还有就是章惇的外甥女嫁给了苏辙的三儿子,算起来还有那么点亲家的意思。
这点亲戚关系是改变不了他的决断的。还有个小故事,第一次科举考试的时候,他也考上了,可是作为叔叔他考得没有自己的侄子好,他就放弃第二次重考,要知道,他虽然是叔叔,他的那个侄子比他还大一岁。
这是一个跟自己较劲的人,他心中有着自己的是非标准,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跨越他自己给自己划的红线,皇帝他可以顶,权贵他可以扛,群小他可以打压,朋友可以抛弃,自己可以毁灭。
问题是他的是非标准相当的高大上。他捍卫变法,目的是为了继承王安石的未尽的事业,而他和一帮旧党死磕,又恰恰是为了维护变法的推行。
无关变法的时候,他是怎样一个君子啊!苏轼乌台诗案,墙倒众人推。苏东坡的那句“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惟有蛰龙知”,祸闯得不小,章惇引经据典,说龙并不是皇帝一个人的专利,人臣皆可以称龙的。他的辩词足足可以为苏轼洗白,也排解了皇帝的疑惑。你能说他是阴险小人吗?要知道,在朝堂上给人家辩护也是担风险的,比如司马迁之于李陵。
你可能会说,那时候他俩是朋友,伸手是应该的。那么还有一个事情,神宗皇帝要杀人,章惇用祖制对付皇帝,说大宋祖制不杀言官,神宗说要不流放吧?章惇说,士可杀不可辱。神宗急了,我这当皇帝的,不能一件快意的事情都做不得撒?章惇却冷冷地说,像这样的快意事不做也罢!
那个幸运的家伙真是恰好遇到了章惇,没资料显示章惇和这么个无名的小人物之间有什么渊源。
他的对抗是没有上限的。哲宗死了,皇太后要找继承人,她自己没有亲儿子,为了不让哲宗母亲朱太妃的俩儿子都当皇帝,她挑中了端王赵佶。章惇已经预测到了这种可能,极力反对,最后在朝堂上直接喊出了“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他一个人单挑执政的皇太后和未来的皇帝。翻遍中国历史,有几个人有这样的胆识?苏轼行吗?司马光敢吗?不喜欢章惇的人说他是目无纲常,可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这看成是以命相搏呢?事实上,他看得有多么的精准,如果他赌赢了,宋朝就没有了徽宗,还有后来的靖康之耻吗?中国历史可能都会改写。我们说他是一个悲剧英雄一点也不为过。
他受到了报应,赵佶上台之后,他的结果比苏轼更惨,死后都不能消停,他的子孙被永远剥夺了入朝为仕的权力。如果我们理清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依然为他的悲剧幸灾乐祸,我们厚道吗?
况且,他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敢于犯上直言上,他堪称文武全才,是一个廉吏以及能臣。他是因为在地方上出色的吏治而走入王安石视野的。在他掌权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强边疆军备,重拳出击,对于辽国和西夏,都采取强硬的态度,把西夏打得一点脾气都没有。开疆拓土,要知道,那可是我们一贯津津乐道的重文轻武屡战屡败的宋朝哎!,以范仲淹和韩琦的能力也只能维持一个平衡罢了。
如果,继续沿用他的政策和路线将会怎样,无奈,历史没有如果。
可他的强硬在旧党那儿成了罪过,说他破坏了睦邻友好关系。我们伟大的司马光怎么讲?给点钱就行了,大不了,再割几块地。幸亏没割成,否则,那个圣人般的人物不知以什么样的面目来应对圣人的光环。
司马光的私德没问题,老百姓很喜欢,皇太后很喜欢。我们因为一个砸缸的故事和一套没几个人看过的《资治通鉴》在情感上对他迁移的多,真不知道是历史的误判还是粉丝情结的作拱?那个人和北宋的很多文人一样,真没多少实际的作为,一个劲地把自己装扮成圣人,其实不见得当真关心老百姓的日子和国家的兴亡——能力也未必达到,吵起架来倒是不含糊。他对付王安石都寸步不让,能把章惇放在眼里吗?
一个朋友的孩子在胡适跟前背诵“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胡适笑着说,这孩子是学物理还是天文的。谈论主义是我们的强项,也是我们自娱自乐的游戏,也就是说说而已。宋朝理学盛行,理学大师们还拍马屁似的给皇帝加封“宋理宗”的谥号,你要是细瞅瞅的话,那个皇帝是真不怎么样。那些大儒们要是有章惇一半骨气就很好了。
当然,苏轼的伟大在于他不比司马光、文彦博、晏殊。他热爱生活,他看不上那种“躲进小楼成一统,一曲新词酒一杯”的生活,他是能退能进,体恤民情,并有实际政绩和口碑的,他也有自己的标准。所以,他注定两头不讨好,新党认为他是当然的旧党,因为他那支不安分的笔如实写过新法的弊端——尽管有些以偏概全;而旧党把他当战友,他却不支持全部废除新法。不过,正因为他的两头不讨好,才更让他的人格明显高于他们一大截。
我罗列这些似是而非的掌故,也不完全是为章惇辩护。章惇是一个鲜明的人,他的杀伐决断的确够狠,做事不近人情。以他当时的权力对于苏轼的确不地道,他准备给司马光掘墓也突破了我们的情感底线,而他想废除两宫太后,则更冒天下之大不韪,有些异想天开了。不过,我们在追忆事件的时候,不能选择性失明。新党和旧党原本是政治斗争,政治斗争原本就很残酷,而且,应该说还是旧党在神宗驾崩高滔滔执政之后先动的手,章惇本人也因为是新党被贬汝州,也到过岭南。现在好容易熬到新党上台了,我们不排除他报复的心里,单从斗争的角度来讲,你如果放过了旧党,他们能放过你吗?他们的影响不驱除,新法能成功吗?
至于苏轼,以章惇的精明,他当然知道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可是苏轼的影响里太大了,粉丝大多了,上至朝堂,下到乡野,包括后宫都在崇拜他。而他偏偏又是一个“处处不合时宜”的主子,抗击打能力超强,你不把他挪远点,实在是不省心的。
苏轼吃亏吃住章惇的出手太重,也亏在自己的性格上。
不过,他还是比章惇幸运。作为一名官员,他虽有可圈可点之处,毕竟谈不上有多么惊艳,却因为文学和天才让自己万代流芳。而章惇作为一个真正的锐意改革者,一个想扭转乾坤的政治家,却被反复诟病,遗恨无穷。在世时,与他毕生相伴的是永不停歇的弹劾,去世之后,旧党得势,他被列为《奸臣传》。
他怎么能算奸臣呢?他一没有卖国,反倒给国家挣足了面子,更没有动摇社稷,相反他的梦想就是要打造一个强盛的江山。也能理解,他反对后来的皇上,毕竟天下是皇上家的,你都反对端王当皇帝了,自然不忠,不忠不就是奸臣吗?
这个奸臣当得也罢!我猜他泉下要是知道这个封号的话第一反应应该就是这样。
舍得一身剐的人,哪里会计较这些?在政治的风浪上,他经历的太多了。他一会儿是政治精英,一会儿又是阴险小人;一会儿风光无限,一会儿万人唾弃,只是,有些不该的是,还祸及了子孙。
好在他的几个孩子都非常优秀,这点倒是比苏轼好点。
也难怪,他本身就是一个苛刻的人。
向来冠以儒学精神传承的中国士人,最缺的就是他的这种执拗胆识和苛刻。翻脸比翻书都快,见到主子点头哈腰,关键时候掉链子,司空见惯了。历史偏偏又是这些文人写的,所以,不按照他们的套路,你哪里还有什么好的评价?先知般的郑国的子产将法律公布于众,孔子和叔向立即反对,说那都是对付老百姓的,你都说出来的,我们以后怎么糊弄?孔子跟学生怎么说:仁者,爱人。糊弄老百姓就是爱人吗?圣人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说的多好!可少正卯与他观点不一时,孔子司寇没当几天,竟然把少正卯杀了,真是开了个好头啊!
儒学是好的,劝人学好、向善,讲究修齐治平,温文尔雅,近乎完美无缺。问题是往往停在理论层面,对于实践方面强调的少一些,没有多少实干家。所以,像王安石、章惇之类既有深厚的儒学根底,又兼具法家的气派,果断决绝,执行力强,多少有些“木秀于林”的架势,误解多多也就自然了,毕竟好汉难敌四手。
好在也有人给他说上几句话,有些人名头很大。我还是想选用苏轼的。苏轼的评价是“子厚奇伟绝世,自是一代异人,至于功名将相,乃其余事”。
第二篇:梦耶非耶杂文随笔
她从梦中醒来时,窗外的海棠树正在落下它的最后一片花瓣,月亮坐在光秃秃的树杈上,显得格外的落寞。
殷棠就这样凝神看了好一会儿,许久后才发觉自己正不知身处何处。
她只有身下这一张床榻,与眼前这一扇窗。她的窗外是孤零零一棵海棠,而她身后有无尽的葱郁的树。
她听见树林深处传来呼啸的风,月光落在水洼里,落在叶片上,像是将万物都笼上了一层薄薄的柔光。
她看不见前面的路,也丁点儿都不想回头。
可殷棠还是站起身来,披衣要穿过树林去。
她拂过树枝,拂去落花,掬一捧月光暖手,叩响树林尽头小院的门扉。
殷棠眨了眨眼,她记得这里睡着她的意中人。
是眉眼清澈的读书人,写得一笔好字,进京赶考前与她相识,此后岁岁年年常相伴。
他们却已经许久未见了——殷棠想不起这是为什么。她抿了抿唇,试探着伸出手去叩了叩门,无人作答。
殷棠看得清屋中正燃着烛火,那室内温暖又明亮,却跟她一点干系也没有。
她怅怅然要落下眼泪来,却终究没有哭,只用手背蹭了蹭干涩的眼眶,捧出袖间收着的海棠花瓣,尽数洒在了窗前。
她不再叩门,也不再做出任何一点声响。转过身沿着来路往回走。
又一阵风穿过树林,连她的脚步声也听不清了。
第二天苏回推开窗时发现院中的海棠树一夜间开了花。他恍惚记得曾梦见过殷棠,却连她的眉眼都模糊得记不清了。
他知道她总念念不忘他,哪怕阴阳两隔已有数年,她亦频频入他梦来。
虽然她从不愿让他见到她的脸。这样的梦无滋无味。于他却已算是慰藉了。
苏回甚至不愿再做梦。
第三篇:乡村短章杂文随笔
一、田园春景
春天来了,大地复苏。草木秀,百花荣,农人抓紧播种下珍珠般的颗粒。不过几天,发芽、拔尖,像银笋、似金针,以庄严的姿态矗立在田园里。在阳光下、在春风中,很快长出嫩叶,受阳光的调理,迎空气的涤荡,进行光合,制造养分,产出叶绿素,极快就给田野披上了软茸茸的绿装,暖暖的微风吹拂,似婴儿荡漾着稚气的喜悦,引人欢快。
一株株幼苗,一片片翠绿,把乡村田园打扮得分外妖娆。各色花儿次第盛开,红的、黄的、紫的、白的……在碧翠绿叶的衬托下,令人眼光缭乱,更加鲜艳。在和煦阳光的照耀下,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在融融春风的涤荡中,婀娜多姿,娇态百出。枝头,布谷频唱,报春吉祥;花间,蝴蝶飞舞,蜜蜂欢唱;空中,春燕俯冲为之欢翔,蜻蜓起落为之喜悦。
生机勃勃的田园春色,点染着心中的希望,激发着人生的热情。
二、林阴山道
乡间崎岖蜿蜒的林阴山道是乡下人踩出来的。一条山路,幽静而漫遥,默默地记录下乡下人柔肠百转的心。山风把山道染成了绿色,在林阴山路驻足,任凭思绪飞翔。轻抚林阴道旁的花草,嗅醉人的芳香,深情依旧,陶醉痴迷,惆怅离别的情殇,叹息缠绵的卿芳。
耕耘了一天的农人带着喜悦的心情收工回来,扛着锄头、挑着簸箕,在乡村的林阴山路上漫步,含羞的草儿直率地探出脑袋来,兴奋热情地招呼着,花儿淘气地露出可爱的小门牙,深深地吸一口气息。霞光映红了乡村人黝黑的脸庞,他们谈说带笑,似乎忘记了一整天的劳累,其身影被落日的余晖在乡村的山路上拉得很长。
三、乡间小溪
清澈的乡间小溪是山村的命脉,从村庄旁边蜿蜒流过,一阵微风轻轻吹来,镜子般的水面泛起了一层层波澜,偶尔,有些小鱼、小虾浮出水面,呼吸了大自然的空气后,又一头扎进溪水中,鱼儿、小虾的嬉闹给平静的水面泛起了一圈圈的涟漪,溪边那些椰树的影子,就像大蛇一般在溪水中弯曲地蠕动。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会儿,涟漪就慢慢地消失,溪流又恢复了平静,水中椰树的倒影仍清澈可见。
农人劳作归来,困了,累了,喜欢坐在溪边闲聊,洗手濯脚,消除疲惫。男人们踩着清凉溪流底下的鹅卵石,把溪水挑到田园里浇菜;女人们在小溪边浣被洗菜;小孩子在溪水里嬉戏,或捕捉撞到脚背上的小鱼、小虾,喧嚣喜乐是他们无忧的童年。
四、村头古井
村头的古井。盈盈井水,默默无语。有时还会有燕子飞过来停息,衔来百花染红的春天,片片坠落于秋的枯叶在金闪闪的阳光下,以诡异的话语,诉说着山村的旧事。
沿着古井壁上的青苔,握住岁月磨光的井绳,恍如握住了洗衣姑娘的纤纤素手,山村古井边的女子,起伏的身影使我彻夜失眠。独对乡村古井那深邃的目光,曾经让我忧伤,透过那眼光,也看到了自已的过去和将来。被井水溅湿的寒月,躲在往事里,聆听片片花瓣于春日凋谢的回音。
山村古井沿的绳痕依然证明着乡村曾经的辉煌。只需要驻足,那生命纷繁的触须,就会伸进某个黎明和黄昏,演绎出一段既凄凉又美丽的爱情。
五、农家老屋
无论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化,农家老屋依旧忠诚地坚守在乡村瘦水秃山中,每天太阳翻过山顶都把金灿灿的光线撒向农家老屋宽敞的庭院,古榕和农家老屋是差不多年纪,顶天立地伸展出千百条榕枝与老屋在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的季节变换中相伴相守,风风雨雨几十载。
农家老屋百年不变,厚厚的石墙同简单的椽子支撑起千片万片布满青苔的瓦片,老屋屋顶的青瓦上常有翎毛洁白的鸽子停驻,喉咙发出“咕咕咕……”的嘀咕声,任随它们猫手猫脚地走过去,“扑棱棱”的一声,扬起翅膀飞向瓦蓝的天空,回旋着。最后,消失在天际边,把我带回懵懂多梦的童年。
第四篇:微草柳非杂文随笔(定稿)
柳非是很好看很清秀的女孩子,个头不高,娇小可爱型的女孩子。
柳非的眼睛很好看,她的眼睛里没有烟火气,倒是很清澈灵动,干净得不食人间烟火。柳非不戴美瞳,因为她的眼睛本身就很好看,不需要美瞳。
柳非的声音很软很好听,柔得能捏出水的那种,用这样的声音撒娇大概百试百灵。
因为是微草唯一的现役女队员,是微草在蓝雨庙面前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微草全员把柳非当成队宠惯着,不过即便是队宠是吉祥物(我闺蜜说微草的吉祥物不是王杰希的大小眼吗我哈哈哈哈哈哈哈),训练的时候也不能犯懒。柳非自己也知道。她不过是轮换角色,不比一线大神,她能成为微草的职业选手已是幸运之至。她自然也会不甘于此,她想在这个舞台上献上更精彩绝伦的演出。
她不甘平庸,她也想绽放。
她也想在不长的花期里求得别人为她停留。
她是柳非,微草,柳非。
柳非会忘记很多事情,却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王杰希告诉她,微草要签下她的那一天。傍晚的云翳很美,却逊色于她眸中的星星。
那是她人生的转折点。
微草,柳非。这是她永远的名字。
柳非深爱着她的微草。她也相信微草还会有很多冠军。
微草,柳非。
第五篇:闲来扯扯雨村非杂文随笔
“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当思已过”,这句名联出自清·金缨《格言联壁》。但我不知道这副楹联是不是出自他口。闲谈莫论人非,意思无非是和他人交谈时,不要说出别人的错误缺点;静坐当思已过,而是指自己独处时,经常要找寻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当我读至《红楼梦》通行本第一百零七回“散馀资贾母明大义,复世职政老沐天恩”一章时。看到荣国府奴才包勇醉酒后在街上听到别人闲谈议论贾府败落事由时,心中一阵痛。这是贾府被抄之后的事,书中写道:
家人们见贾政忠厚,凤姐抱病不能理家,贾琏的亏缺一日重似一日,难免典房卖地。府内家人几个有钱的,怕贾琏缠扰,都装穷躲事,甚至告假不来,各自另寻门路。独有一个包勇,虽是新投到此,恰遇荣府坏事,他倒有些真心办事,见那些人欺瞒主子,便时常不忿。奈他是个新来乍到的人,一句话也插不上,他便生气,每天吃了就睡。众人嫌他不肯随和,便在贾政前说他终日贪杯生事,并不当差。
贾政忠厚?在我看来,贾政的身上真的应验了那句话,“治国容易治家难”。贾府虽然被抄家了,但贾政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还顶替自己的兄长贾赦世袭了国公。竟然连下人也罩不住,真的就是树倒猢狲散吗?下人们也不拿他当回事。在我说来,贾政并不是忠厚,简直就是无能。
再说凤姐,偌大一个荣国府,荣国府却将这么大一份家业寄托在一个不识几个大字且没有德行的女人身上,只是她病了,贾府就不能正常运转起来了,根源还在贾府的那些当权者的男人身上。而荣国府的二大爷贾琏却是吃喝玩乐泡女人的浪荡公子。这个家族焉能不败?就是不被抄家,败落也是早晚的事。而包勇却是甄家推荐过来的一等一的好奴才,而贾政却不能用。这样一个畸形的团队,不垮台那才叫怪。
再看贾政对包勇的态度:
贾政道:“随他去罢。原是甄府荐来,不好意思,横竖家内添这一人吃饭,虽说是穷,也不在他一人身上。”并不叫来驱逐。众人又在贾琏跟前说他怎样不好,贾琏此时也不敢自作威福,只得由他。
看官再往下看就有意思了。
忽一日,包勇奈不过,吃了几杯酒,在荣府街上闲逛,见有两个人说话。那人说道:“瞧,这么个大府,前儿抄了家,不知如今怎么样了?”那人道:“他家怎么能败?听见说里头有位娘娘是他家的姑娘,虽是死了,到底有根基的。况且我常见他们来往的都是王公侯伯,那里没有照应。便是现在的府尹前任的兵部是他们的一家,难道有这些人还护庇不来么?”那人道:“你白住在这里!别人犹可,独是那个贾大人更了不得!我常见他在两府来往,前儿御史虽参了,主子还叫府尹查明实迹再办。你道他怎么样?他本沾过两府的好处,怕人说他回护一家,他便狠狠的踢了一脚,所以两府里才到底抄了。你道如今的世情还了得吗?”两人无心说闲话,岂知旁边有人跟着听的明白。包勇心下暗想:“天下有这样负恩的人!但不知是我老爷的什么人。我若见了他,便打他一个死,闹出事来我承当去。”
贾府后来怕包勇是另一个焦大,就派他去看园浇园去了。
从这段可以看出,贾雨村就是让贾府走向败落的一个关键人物。这样一个极力钻营的人,本是借着贾府的势力上位的。最后贾府却被其“狠狠地踢了一脚”,这一脚是怎么踢的?书中没有详细写。
我想我们的官场历来都大致重复着这样的故事,官官相护。当有一天护不了自己的主子或者恩人的时候,为了自保,就会出卖自己的灵魂,反过来“控诉”自己主子或者恩人的诸多“罪行”,恨不得自己亲自将自己的主子或者恩人杀了以解心头之“恨”。贾雨村就是贾府败落的催化剂,但他看到贾府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我想他是投靠了忠顺王爷这个更大的政治靠山。现实社会这样的事情不断在发生,特别是官场。
贾雨村的上位到最后堕落的故事说明:大清朝的官僚管理制度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一些品德败坏没有才能的人进入了公务员队伍的高层。吏治是社会治理最基础最根本的工程,如果这支公务员队伍建设好了,建过硬了,一切的社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当从贾雨村这个人物来说,八十回后的人物形象还是十分接近曹雪芹愿意的,还是忠于原著的。
关于贾雨村,这个人物身上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