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数学作业的教学反思
在习题中揭示出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他们周围世界的力量,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学用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贴近生活实际 为了让学生从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中去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可设计一些这样的习题。
如在学习了不等式的内容后,笔者设置了:
例5 某家长经商一批货,如果本月一日售出,可获利100元,然后可将本利都存入银行,已知银行月息为2.4%;如果下月一日售出,可获利120元,但要付5元保管费。试向这批货物何时售出(本月一日还是下月一日)最好?
提示:设这批货的本金为x元,则两种售法收益之差为
(x+100)(1+2.4%)-(x+120-5)=0.024x-12.6.又如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后,让学生解:
例6 一块形状为三角形的玻璃破碎后,如图2,重新配时需要带去几块?
通过这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学用结合的习题,不但使学生用了课本知识,还解决了实际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作业兴趣。
贴近社会热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商品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为了让学生及早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在习题中给予渗透。如结合函数的内容,让学生练习:
例7 某商店以每瓶15元的单价出售化妆品,这种化妆品的制造和销售成本是每瓶8元。另外每天的固定经费费用400元(如取暖费、租金、保险金等)。现求这个商店每天应产销多少瓶化妆品才能获得利润300元?若每天销50瓶,是亏损还是盈利?
这种从当今“商品经济热”的实际出发而设计的习题,使学生学以致用,让他们当一回“小能人”、“小经理”,形成为用而学,越学越有用,越学越爱学的良性循环。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好习题,加强设计“精品”习题的意识,以少胜多,以质为上。在知识和难易程度适宜的基础上设计习题务必求新、求活、求近,并将求新、求活、求近统一起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让习题练习不断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激发器。要让学生产生做题初,趣已生;做题时,趣愈浓;做题终,趣不尽的学习情绪的最佳境界。
第二篇:数学作业布置的反思
数学作业布置的反思
作为教师,觉得布置作业是理所当然的,通过作业练习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但如今我们的作业布置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学生厌作业、恨作业;教师绞尽脑汁编作业同时又为大量的批改而焦头烂额。
在现实教学中,学生没有好的作业习惯,学生不会自觉主动完成作业。动手操作等综合实践性作业,多数学生觉得可以不做,有的学生完全不做。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不完成作业已经习以为常。没有良好的作业习惯。有时候作业宽松了,减负了,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毕竟考试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学生减负了,会不会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教师向四十钟要质量,但还是会有一部分学生有问题。有时候分层次作业给教师的讲解工作带来麻烦,有限的40分钟,根本照顾不到全面。差生往往无意间左右教师的上课情绪,原因多来自于作业没完成或质量不高。数学教师每天找时间,挤时间,要时间,抢时间找学生改错或进行个别辅导,下午不能留,留晚了出了事故,谁负责。而且大家都认为生命与学习相比,还是生命重要,况且下班时间我们也有家务事,所以有时学生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我们也只好放弃了。
针对这些情况我有以下思考:
1、可以不布置作业吗?闲暇之余经常听说:×校×老师不留作业,学生在课上全部掌握了所讲的知识,且考试成绩优良。初听此言,实在很向往。同时也深深佩服这些教师,也为自己的笨拙而难受。但是又怀疑,课后不做任何作业,就能学会知识,学会学习,这也许在特定的条件下(如教师
水平很高,学生基础较好,知识内容较简单)是可能的,但如指望全班学生所学内容全在课内解决,课下不必看书、不做作业就能完成学习任务,恐怕就近似“天方夜谭”了。因为这有不符合教育原则与规律。但是个人实在有些向往。
2、作业越多越好吗?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辅助手段,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是必要的,但作业多带来的是什么呢?是负担!有调查表明,中、小学生睡眠少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作业太多,大量重复性的作业侵占了孩子们休息、娱乐及睡眠的时间。这样必然影响白天课堂的听课效率。另一方面,大量的作业使教师无暇认真批改,这就失去了检查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意义。一句话,过多的作业有害无益!作业布置半小时以内的。
3、一定要停留于文本的书面作业吗?其实,教科书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将要获得的大量知识和能力来自书外、课外。新课程倡导学生必须参与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这一切靠书本、靠一支笔是怎么也无法实现的。所以,有时作业必须要跳出书本,走向开放。譬如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整理资料、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活动„„也许这些作业并不来自课本,也许这些作业也不需要动笔,但可能正是这些向社会、向学生心灵开放的作业,恰恰培养了学生除认知以外的许多能力,也使他们在作业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
4、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吗?作业独立完成,这在以前似乎是件无可厚非的事情,因为,大凡老师、家长都教育孩子,不能偷看,不能抄袭,甚至也不允许几个人围聚一起相互讨论,否则就有剽窃之嫌。但是,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将是未来社会的三大主题,掌握知识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我们需要学会学习。学习的这种能力就可以来自自我的探索,也可以来自他人,这就是一种合作学习。也就是说学生的作业也可以通过合作方式来完成,让学生在合作中通过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来学会学习,这种方式的结果也也许会使我们的学生品尝到更多作业的乐趣和作业的成功感。
希望我们能让数学作业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人生需要,让我们的孩子更喜欢作业,更喜欢数学!
第三篇:实践作业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河北省故城县辛庄乡东辛庄小学
周文生
本人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多年,一直以来我都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对孩子富有爱心,对工作认真负责。几十年的工作使我也在教学中累积了一些经验,并做了如下反思:
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一年级的新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模式。他们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心的指导他们,真诚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可有意造成学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例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要求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分别在红、黄两个学具盒内抓一把花片,猜猜同桌抓了几个花片,再将自己抓的花片告诉同桌,比比,谁抓的多。提问:你有办法知道谁的多,多多少吗?这时候学生就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并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拼一拼等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维的实践探究活动,可使学生明理动情。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提问: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吗?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围一围、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初步感受到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的不同。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完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种用品创办小小商店,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购物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现在教学的例题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或文字题,已变成了各种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境:买东西、去旅游、做游戏、找规律等等事例;像这样,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层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就变得生动有趣。我们教师运用起这样好玩的教材教学,自己都能感到特别兴趣。
教学《元、角、分》,我就结合实际让他们去发表他们的意见,在解决自身的数学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实际问题。这时的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而是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教学意义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新教材中,加强心算、允许估算,计算上,像5+8=要求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有的学生发现了5+8其实用8+5来想更好,把5拿来分成2和3;有的学生认为刚学了9+5=用它来推算出结果更简单;更有学生掰起手指头一手比8,一手比5,重叠的是3,那就是13。在我们看来有的似乎不可以理解,但在学生的应用中它们却很自如,原因源于这些都是他们的真实体验,多样化的知识由此产生。
第四篇: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
西街小学
朱乖琴
本学期快要结束了,作为六2班的数学老师,我深感肩上的压力之大,责任之重。这种压力不是来自自身的知识水平,而是来自自身对教学的一种责任和不甘平庸的心态。今年,说句心里话,我不甘心,我一定要让他们考好,我不会随波逐流,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才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进步,显得尤为重要。
一、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其自己去发现。
在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我比较擅长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但问题提出后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甚至不留思维空间,往往习惯于追问学生,急于让其说出结果。显然,学生对题目只是片面的理解,不能引发学生的深思,当然也就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对于做过的题一点印象也没有。对于学过的数学定理或公式不能深刻理解,当然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因此在教学中我发现:给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通过教师的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去归纳,效果更好。
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利用课件辅助教学,这样给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学习,显然,这种上课方法的取得的教学效果远比机械的师讲生背效果好得多。
二、给自己一个空间,灵活大胆的去实践。
我在备课的时候对问题已备选了一个或几个解决方案,课堂上以“定势思维”组织教学,但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当学生的思路与我的思路相左或学生的想法不切实际时,不愿打乱即定的教学程序,干脆采取回避、压制措施,使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被束缚。后来我就灵活调节上课的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变换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乐于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比较,我发现灵活的教学方法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更能学好数学。
三、给思维一个空间,让其循序渐进。
问题的坡度设置也是十分关键的。坡度过小,不值得优等生去思考,学生的思维活跃不起来;坡度过大,导致思维卡壳,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深入进行而流于形式。因此,学生的思维是循序渐进的,要设置何时的坡度,既让优等生吃的饱,还得让差生吃得了。经过反复的比较与实践,同时精心设置问题的坡度,使学生步步深入,并探究出规律。课堂上注意上课节奏,尽量让差生跟上老师的步伐,多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这样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成绩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最让我头痛的是学生做作业不用心,学困生一大把,我也和其他教师探讨过这个问题,我争取多下班级少坐办公室,但是时间有限,你鼓励他们来问,他们有都来问,变成了我帮他们
做作业,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到目前我唯一的选择就是:坚持到底。再此:恳请各位专家和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能够有一种好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学生抄作业的现象。
第五篇:数学教学反思
2012-2013学第二学期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图们三中 王晓航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本节课我在新课改提倡新的教学思路和新的课堂结构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活动+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互动的空间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以高涨的热情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整堂课主要贯穿了以下几点:
先复习函数的定义,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唤起学生头脑中函数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函数的知识体系。抓住概念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为引出概念打下伏笔,以旧引新,减轻学生理解概念的困难程度,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轻松有效。
自主合作探究得出概念,通过学生类比实际生活中五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判断,从而加深对概念和表达式的理解。在教学中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增强了主体参与性。本节课的许多环节,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还有小组间的互相合作,这样既有利于开展有竞争的合作,还可以将学生个人独立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认识成果,再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拓展了思维,培养了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提高了教学时效。
本节课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蕴含反比例函数的实例,这样既提高了兴趣,又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一举三得,再加上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兴趣盎然,效果极佳。总之,新课改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学法上,要极力倡导新课程的动手实践、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还是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