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然入睡杂文随笔
“我忆起了尚在子宫里的时候。羊水包裹着我尚未发育完全的身体,那条带子自母体出传递过源源不断的能量。黑暗、温暖、坚实,这是我的初印象。这一切都让我感到十足的平静。
“……自从那道略微刺眼的白光后,随着下意识的啼哭声,我便正式降临于世上。母亲精心的呵护着我,我从她的乳汁中又一次获得能量,迅速的成长……
“再度睁眼的时候便是悬挂着风铃和塑料星星的天花板了。不知不觉,我已经能独自躺在摇篮里,若无其事的自娱自乐。母亲这时只需要轻轻晃着摇篮,或将我抱起来轻轻拍打着背部就能很快入睡……
“那是自我进入少年时期就再也没有过的体验,无忧无愁地、由某个让我安心的人陪伴着的入睡。
“因为人生的诸多教条与因果,我始终被其困扰、左思右想、不得其所诣。我无力阻止,渐渐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是成长就增加的越多。我早已舒展开的身体开始心悸发慌,夜冒虚汗,脱发严重,感受不到光和热。周围的一切都在我看来是那么的危险,那么的不安全!……越是这样想着,我的失眠就更加严重了。
“倘若有救治这周遭一切的办法,我宁砸锅卖铁以命相换!
“再不济的话若能重回安然入睡过去,那也岂不快哉?”
第二篇:信陪我入睡杂文随笔
凌晨一点,多数人儿早已呼呼大睡了
因为第二天休息,索性睡迟点,没啥事
说好了要戒掉手写信这个不好的“习惯”
奈何毒瘾太大,一时无法彻底放下想写的笔
写信,这个早就成为了自己随时可以发泄的习惯。
写信,把开心与惆怅都可以统统写出来,这种无声的发泄很好。
写信,每个字下笔的力度充分诠释了当时笔者的心情状态。
随着现在越来越高端化的电子时代,恐怕已经没有几人会提笔写信,更别提邮票之事,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悲哀。
每个人遇事都会有自己的自我调解方式,有的喝酒,有的哭,有的闹,有的疯玩,可我偏偏从很久很久之前养成了写信发泄心中的快乐与伤心。
一个人,特别是在深夜,看到一些东西,会很容易多愁善感,只能写信,写出当时的心境,写出当时心中所有的想法。
一直以来多次写完都是立马撕掉,因为情绪已经发泄出来了,留着何用。
年前因为要写封信寄出去,买了两本信纸,一个多月用完了一本,昨晚不得不拆开剩下的,看着厚厚的信纸,心中感慨万千。
不同的是,昨夜写完并没有撕掉,而是把它放在枕头边,侧躺着,眼神柔和的看着它,就这样看着它我睡着了。
早上一觉醒来,看着分毫尺寸未动的它,我有点惊讶,于昨夜的发泄,我竟然没有撕掉,想想甚是奇怪。
不过也是很感谢,最起码有你陪伴,好像是一夜无梦,第一次夜里不做梦,虽然只睡了几个小时,但是很安心,所以我感恩它!
慢慢来吧!不勉强自己了,等到那天彻底不提笔了,或许真就是顺其自然的戒掉。
第三篇:跟着波浪一起入睡杂文随笔
第一次乘这样长时间的船
躺在上铺觉得自己跟着海浪的节奏起起伏伏
以自身为一个轴开始转圈
当浪将我抛到上方的时候
身体依然留在下方
意识可能还在从下方到上方的旅途中
身体与意识的脱离 就像脑子与脑壳之间存在缝隙
该如何填满这缝隙让它不再移动呢
思考这个问题的我因为无法避免晕眩而想降低重心
在船上蹲着刷牙好像要比站着好
那么即使躺着是重心最低的时候
也想着下铺也许要比上铺要安稳一些
但在晕眩的紧要关头
想到与别人解释这件事情是多么地麻烦
于是只能留在上铺 逼迫自己按照海浪的频率
也一同活动着缝隙
这相较海平面如此之高的船
对于上铺与下铺 又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呢?
在晕眩的圈子中
寻觅着睡梦的踪影
第四篇:吴仁宝昏睡中醒来就喊“开会” 学好中央精神安然入睡[最终版]
吴仁宝昏睡中醒来就喊“开会” 学好中央精神安然入睡 原标题:弥留之际,吴仁宝记挂的还是村民
“只要心脏不停,就要脚步不停、脑子不停、事业不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停。”吴仁宝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3月18日下午6时58分,华西村一位85岁的老人去世了,让整个村子都沉浸在眼泪和哭声里。从担任华西村书记以来,吴仁宝操心得最多的就是华西的村民、华西的发展。一直到生命最后的弥留之际,这位85岁老书记最牵挂的还是他的华西、他的村民。只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
从3月6日住进医院,到13日夜里11点多吴仁宝悄悄地从医院回到华西老家,吴仁宝最后的岁月在医院只待了一个星期。记者在老人逝世后从他的家人和周围同事的口中得知,其实吴仁宝1月6日就确诊患上了不治之症。
“他忙得没时间去看病,脑子里尽想着华西怎么搞。”比吴仁宝小11岁的华西村民何凤寿说。
两年前,他到北京开会,一天一个来回,13个茶叶蛋充饥,回到村里还要召集干部开会,一点儿看不出他有多累。但去年11月17日,他率领100多名班子成员,到北京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吴仁宝的身体就已经出了问题。当时他高烧39度,但仍带领大家宣誓“有难官上,有福民先;伟大复兴,重任在肩”,激励大家为实现“华西梦”、“中国梦”而奉献。
元旦前后,一直忙得不可开交的吴仁宝,身体不适,日夜咳嗽。元月6日,在家人的再三劝说下,才到华西体检中心进行派特CT检查,结果显示的病情是“癌症”!专家建议说,老书记年纪大了,又是癌症晚期,只能保守治疗。子女们建议他立刻去医院治疗,但吴仁宝总说:“年底很忙,工作很多,等忙完了,我再去吧!”
随后的一个月,他与往日一样忙碌,从组织党员干部到周边村慰问困难户,到华西新一年发展规划,再到亲自把关主办《华西月刊》,每天工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
2月8日是小年夜,一早华西特色艺术团团长计丽静接到吴仁宝电话,“今天是小年夜,我请大家吃饭。”饭桌上,老书记给带着孩子的团员每人1000元压岁钱。“即使上级领导来,老书记一般也是不陪吃饭的。”
“感觉他呼每一口气都很痛。”华西村纪委副书记朱蕴海回忆,3月初已经可以明显感觉到老书记忍受着剧痛在坚持工作。
华西物流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征说,吴仁宝最近一两个月想尽可能地把他的智慧传递给大家。直到3月5日的班子成员会议开完后,吴仁宝才答应去上海看病。谁也没有想到,从此他就再也没能从病床上下来。
昏睡中醒来就喊“开会”
3月6日,已经卧床不起,无法进食的吴仁宝,住进上海华东医院医治。这天,老书记清醒之后,所讲的第一句话,就是回华西开会。
“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谈起耗尽生命能量的老书记,华西村村委副书记、华西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永昌眼眶里渗出了泪水,他说,弥留之际,老书记的心里牵挂的仍然全是工作上的事情。
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周丽回忆说,3月13日深夜11点,老书记从医院回到家里,进门第一句话就是“叫周丽来,报告写好了吗?叫她主持会议”。
“老书记脑子里装的全是工作。”3月14日早上5点多,华西龙西大酒店副总经理戴立明来到老书记家里看望他。“下午3点半开会,有事情要安排。”插着氧气管,老书记用微弱的声音说。
“老书记在上海住院时,还不停喊我,要我整理材料准备开会。”在吴仁宝身边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孙海燕说到这里泪如雨下,“他心里想的只有工作,没有自己。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承诺。”
16日晚上,吴仁宝说“帮我,帮我”。家人把他扶起一点,稍微坐了起来,女儿吴凤英把氧气面罩调整好,感觉周围人很多,老书记说了一句:“开会。”“现在开始,不要来翻花样了。”这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吴仁宝的四子吴协恩回忆说,他与兄弟姐妹在一起谈起病榻上的父亲,觉得“爸爸这一辈子,在生活上没有享到福,但他又享到了大福——对他而言,能工作到最后一刻,就是享福”。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老人戴着氧气面罩,说话要费很大的力气,但挤出来的字眼都跟工作有关。
学好中央精神安然入睡
住进上海医院几天后,有一天身体稍微有些好转的吴仁宝,叫身边的人将他手上的针管拔掉,说要回华西研究事情。“我要回去开会,传达全国„两会‟精神,这是大事情!”下午,他又拉住陪护人员赵金荣的手,着急地说:“金荣,你赶快准备车子送我回去。我还是要回去学习,才能吃透中央精神,更好地建设华西!”
3月11日,凌晨4:00,已经全身不能动弹的老书记,从昏迷中苏醒了过来,他沉思一会后,十分费力地对驾驶员瞿小兴说:“通知新书记,安排党委委员、纪委正副书记、5个总支书记,包括全体正副厂长,一起到上海来开个会,叫孙海燕将„一号文件‟带过来,所有开会人员的车费我来付,你赶快去通知、去落实!”没过多久,就急切地问瞿小兴,电话打通没有、打通没有,一连问了三次,直到又一次昏迷。
15日晚上8点半,受到病魔侵袭,老书记显得很痛苦。周丽在一旁拿出《人民日报》和《新华日报》读给他听。“老书记露出满意的神色,还把头侧过来,听着两篇报道,他一下子平静了下来,听完以后就睡着了。”
最后的18天,没谈一句家事
“从病重起,我陪了18天,父亲很坚强,没有喊一声痛,跟周围那么多人讲了那么多事,讲来讲去都是国事村事,没有一句家事,对自己的身体、对家人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昨日深夜,吴仁宝的女儿吴凤英告诉记者。
在吴仁宝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他想到的是华西的乡亲们,是那些来华西参观的游客们。3月13日,是吴仁宝在上海住院的最后一天。这一整天,老书记只要一醒来,嘴里就念叨着:“要把大华西4000名村民安排好!”在半清醒状态中,经常要工作人员带他去民族宫,说那里还有好多游客等着呢。
“在上海医院里,问老书记对家人有什么要交待,老书记始终没回答。”吴协恩对记者说,父亲一辈子有两句话对他最有启发,一句是“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还有一句“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华西村老百姓有今天的幸福,是老书记一辈子的心血,他现在最想做的事,是继续实现老书记“百年老店”的“华西梦”,团结好一家人,带领好一班人,造福好一村人。在共同富裕的基础上,打造一个百年华西。
老书记记挂着村民,村民也记挂着老书记。吴仁宝从上海回到华西的消息悄然传播出去后,华西的男女老少不约而同地涌向已显得破旧的吴仁宝的家。这幢小楼,华西人无数次地出出进进,但这次不同,华西人都是跌跌撞撞地赶来,擦着眼泪依依不舍地离开。据统计,他回到华西的第一天,来看他的华西人就有2000多人。
18日晚11点30分,记者发稿前再度瞻仰了一下这位可敬的老人。身穿藏青色家常外套的吴仁宝,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身上覆盖着鲜艳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头上方是一张与爱人摄于1999年的“模范金婚合影”,照片上的两人都戴着鲜艳的大红花,笑容灿烂。在这个老书记生活了几十年的华西398号大门上,贴着一副对联:“百姓幸福我幸福,百年老店事业成。”
本报记者江锡民 浦敏琦 季铖 陈炳山
第五篇:晚安杂文随笔
武汉久违的连夜雨 让我回归于幼年时的习惯
随手翻起一本搁置很久的书 慢慢翻看
脱离电子产物的时光 原来也过的飞快
我愿意与自己对话 以各种方式
看过去的划线与注解 “嘲笑”当时自己的心境
当时的感受开始慢慢浸透此刻的灵魂
突然想起在很久以前的多个夜晚
下雨时钟爱起身拉开窗帘 看透彻夜空的闪电
听雨声敲击在屋檐的滴答声 以静默 陪伴
书籍就像一面镜子 它一直在那 投射出不同时期的自己 传达的价值观不@知不觉在变 当时觉得晦涩难懂的文字 在阅历不断加深时慢慢显化真意 又或者是当下的真意 热爱每一个时期的自己
当感觉快要迷失方向的时候就要开始快点与自己对话了习惯在晚睡的夜里提醒我 不要丢失童真 即使看的透彻也要继续往前走 每一个人都在往前 马不停蹄 像大家都渴望找到灵魂伴侣一样 即使不知道它是否存在 也仍然积极寻找 这可以看作一种勃勃的生命力量 有所追求的好事 脱下外表光鲜的皮 是否还能够认清二十多岁的自己的内心呢?被越来越多的事物所束缚 每天又有太多人来动摇自己的世界观 要怎么使它健全且不动摇 很难但需要坚持做到。
越来越少的软件可以单纯的书写,或许不久要回归带着墨香的笔记本了把,打下这段文字时窗外有撕裂的哭声与雨声相承,听不出来男女,不知道什么情况,持续了好久打断思路,准备去冲一杯速溶咖啡就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