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程下信息技术的理论课论文
摘要:信息技术新课标要求学生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因此,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文将对信息技术理论知识重要性、特点及如何上信息技术理论课进行逐一讨论。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新课标要求学生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信息技术新课程教材,也不同于传统的教材,以实践为主。新教材加强了理论知识的深度,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了一个高度。因此,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文将对信息技术理论知识重要性、特点及如何上信息技术理论课进行逐一讨论。
一、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新课程要求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为日常的生活学习所服务,又能精艺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为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打下基础。
1.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是信息技术实践课的基础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没有理论知识支持的实践,注定是无根之木。如果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只会上机操作,而无任何的理论知识。那么即使学生操作再好,也未必就能理解为什么要做,最终学生只能是糊糊涂涂地上了一节课。
2.掌握好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有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所谓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信息的能力。只有学好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获取正确可靠的信息,让信息为我所用。
3.掌握好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如信息技术中VB语言与计算机C语言,它们的很多语法都很相似,只要掌握VB语言的一些理论知识,就可以轻松地学习C语言。
二、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特点
1.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抽象性
对于信息技术学科中,很多的理论知识都是抽象出来的。如在络通信的工作原理时引出的OSI模型,是一种理想的概念模型,其实这种模型只不过是为了说明网络中数据是如何传输的。
2.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专业性
各学科都有自己的专业语言,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当然也不例外地包含很多的专业术语。学生要多掌握一些专业的术语,像ADSL,DNS,ARP,BBS等等。
3.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中概念的相似性与关联性
学生在络的功能与构造中,接触很多硬件设备,如中继器、集线器、交换机等。这些硬件设备就有很多的相似性与关联性,学生在理解起来就容易混淆。
4.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概括性
信息技术课程包含的面很广,往往一两段的内容都有可能是一本书的内容。如在信息的编程加工一节中,学习用VB编程,VB本身就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要学习很多的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用一两节课的时间掌握陌生的编程,根本就是不可能。
鉴于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上述特点,要想上好一节信息技术理论课,必须要有正确的教学方式。
三、如何上好信息技术的理论课
为了上好信息技术理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提出以下几条探索性的建议。
1.重视导入新授课环节
(1)导入新授课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选择学生熟悉的例子,为其创设问题情境。如学习信息技术基础中信息及其特征的时候,让学生来分析生活中的信息有哪些特征。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有亲切感。
(2)导入新授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如FL导入OSI模型新授课的过程中,可以用FL动画来演示e-mail的传送过程,FL动画的引入,让原本枯燥的课堂顿时活起来。
2.重视教学方法的使用
(1)讲授法教学。讲授法教学在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熟练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2)演示法教学。教师可以用生动的漫画或做好的程序做演示。学生可以从紧张的讲授法教学中转移注意力,进行适当的放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进行适当的评价
通过对学生适当的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情况。信息技术理论课对学生最好评价方式就是借助教师编写的本节课的同步练习。利用网上考试系统,学生既可以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的情况,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练习的成绩来获取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而且好的练习也可以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
由于信息技术新课程推行时间不长,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在有些地方重视程度还是不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教学方法也还不够完善。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寻找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新型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让信息技术为生活学习所服务。
第二篇:高中信息技术的理论课论文
受传统信息技术学习的影响,在学生的意识形态中,理论知识是可要可不要的,学生感兴趣的只是信息技术中实践的操作,理论知识的学习味同嚼蜡。而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也认为信息技术理论课没什么好上的,考试时学生记一下理论的知识重要点就可以了。然而,新课程下这样的学习达不到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新课程的出现,要求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操作,为日常的生活学习所服务,又能掌握扎实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为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打下基础。
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是信息技术实践课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没有理论知识支持的实践,注定是无根之木。如果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只会上机操作,而无任何的理论知识。那么即使学生操作的再好,他们未必就能理解为什么要做这些操作,最终学生只能是糊糊涂涂地上了一节课。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中虽然所占比例较少,但是它的教学难度远远大于上机操作课。
1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特点
1.1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抽象性。对于信息技术学科中,很多的理论知识都是抽象的。
1.2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专业性。各学科都有自己的专业语言,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当然也不例外地包含很多的专业术语。而好多专业的术语学生听都没听过,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很少用,但是学生却要掌握一些专业的术语,像DNS,ARP,BBS等等。
1.3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中概念的相似性与关联性。学生在络的功能与构造中,接触很多硬件设备,如中继器,集线器,交换机等。这些硬件设备就有很多的相似性与关联性。如集线器就可以看成是一种多端口的中继器,交换机又叫交换式集线器。这些硬件设施的概念,学生在理解起来就容易混淆。
1.4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概括性。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课程包含的面很广。往往一两段的内容都有可能是一本书的内容。如在信息的编程加工那一节中,我们学习用VB编程,VB本身就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要学习很多的理论知识。
信息技术的理论教学不同于信息技术的操作课,操作课我们很自然地就可以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进行教学。而信息技术的理论课,教师大多以语言传递为主的讲授法教学。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上信息技术理论课,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只会厌学,教学的效果当然也就比较差。为了上好信息技术理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验:
2重视导入新授课环节
导入新授课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选择学生熟悉的例子,为其创设问题情境。如学习信息技术基础中信息及其特征的时候,在导入新授课环节,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来举出生活中的信息例子,让学生来分析生活中的信息有哪些特征。这样把生活中的例子应用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有亲切感。导入新授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虽然我们学的是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具体。教师要尽可能地营造一种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以愉悦的心情,轻松地学习每一节课的内容。
3重视教学方法的使用
针对信息技术理论课的特点,我从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学习信息技术理论课要把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现把各种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3.1讲授法教学。讲授法教学在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熟练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包含的内容就很广泛,但是,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讲的很详细,毕竟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专业的人才,而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新课标要求,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
3.2演示法教学。如果教师一味地使用讲授法教学,容易陷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中去,这样的教学势必会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如果教师可以用生动的漫画,一个已经做好的程序做演示,学生可以从紧张的讲授法教学中转移注意力,进行适当的放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3角色互换式教学。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上一节课,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性,也能激发学生去充分地准备一节课。这样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4进行适当的评价
通过对学生适当的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情况。信息技术理论课对学生最好评价方式就是借助教师编写的本节课的同步练习。利用网上考试系统,学生既可以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的情况,老师也可以从学生练习的成绩来获取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而且好的练习也可以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
由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推行时间不长,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在有些地方重视程度还是不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教学方法也还不够完善。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寻找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新型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教学方法。
第三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模式、课堂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小组学习、协作学习
摘 要: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由以学习软件的使用与操作为主变为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这要求我们转变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真正能让学生在学习了信息技术课后,掌握的不仅仅是某几个软件的使用。
北宋军事家岳飞认为:“阵而后战,兵法之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其含义是说:作战自有作战的常规,作战自有作战的模式,实战的神效决定于富有心智的战式运筹和调控。可见,兵法论告诉我们:模式是决定战争成败的要素!军事上这样,教育上也同样如此。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应该肯定模式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更应该全面深刻地认识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一提模式,有人就会想到“死板”“教条”。其实,模式是客观事物的常规存在方式。我们就生活在模式世界中。比如说:一日三餐,白天上班,晚上休息,这就是人的生活模式。
一、模式
1、模式即智慧
模式这一概念由模型转化而来,“模型”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odulus”,是尺度、样本和标准,它是前人在长期的、大量的、复杂的劳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经过优胜劣汰,并将其精华逐步定型而成。他是前人们心血的结晶,是他们用汗水浇灌而成,这里面饱含了人类的智慧。从这一点上来说,模式即智慧的化身,模式也是我们后人珍贵的财富。
2、模式即风格
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一样,各种模式也别具风范,他们自诞生就特色鲜明、自成一派。比如魏书生六步教学法(①定向;②自学;③讨论;④答疑;⑤自测;⑥自结。)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的“导读式”“常中有变,变中守常”,(三主、四式导读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四式:导读教学结构形态,即基本课型。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体现的是机智和幽默。由此可见,众多的课堂教学模式无不体现了执教者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个性风范。
3、模式即效益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一直以来是人们不懈的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引进,课堂教学模式本身就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契合的结晶,他经历了科学的验证和系统的改良,所以,一定程度上模式的选择也是效益的确定,模式的推广也是效益的放大,要实现课堂效益的提高乃至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离开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不可想象的。
当文字出现以后,我们能够脱离具体事物而进行抽象学习了,学习的过程也比以往复杂了,深入了。人类的信息和知识可以积累和延续下来,这时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当印刷术出现后,教科书得以广泛的使用,于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更广泛了,传播知识范围扩大了。加快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速度,这时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相对稳定、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结构框架。
新课程的推广确实使当今的课堂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应该说当下的课堂教学并不缺少新的理论、新的观念和改革的热情,也不缺少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使用。但仔细思考起来,似 1 乎还缺少了许多重要的东西。就教师要克服旧有的教学习惯来说,要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真正的教学行为就十分艰难,这中间要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当今课堂缺少什么
1、当今课堂教学多“牵引”,少正确“引导”
今天的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依我看,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而且被动地跟着教师转。
所以说,当今的课堂教学重要的一条是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而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因为,教学方式的变革的背后是师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它最能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也最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接受式学习从形成到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它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与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是有很大关系的。实践证明,接受式学习至今仍是最为经济、有效、快速的教学方法。但是,也有许多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认为要实行探究式学习,就要抛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以至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师难于控制课堂而觉得无所适从;采用接受式教学方法的教师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敢越雷池半步。
2、当今课堂教学缺少教师精心设计和系统反思
首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几乎所有的教师课前都能做到认 真备课,都知道要吃透教材,也知道要有沉着、自信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生,而很多教师却没能做到超越教材,没能做到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要准备好保持镇定,随机应变,从容应对的教学机智,以及克服困难需要教师具有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执着精神。
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设计知识呈现的方法,设计逻辑思维的过程,设计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师理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随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游离于学生思考和生生互动之外的。
再次,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已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许多教师更是上完课以后书本一夹就完事。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写出随笔、碎思之类的教学感悟了。
反思的内容:一要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二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三维目标,三要反思教学活动有无“沟通”和“合作”,四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五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六要反思教学方式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经验+反思=成长。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3、当今课堂缺少智慧的生成
什么是智慧?“智慧是每个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由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今天的课堂上,很多教师依然担任着“搬运工”的角色,也就是教师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原原本本地把教科书、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课堂,告诉学生,学生若有疑问,老师不是启发他去思考,而是说“照我说的没错”或“参考书上就是这么讲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2 教学方式中,教师很难有什么创造性,学生的创造力也同时被扼杀了,更谈不上生成智慧了。缺少智慧的生成说到底还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层层束缚造成的。20世纪初,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倡导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时就提出过著名的六大解放。今天的课堂教学更需要解放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手脚、时间和空问,让师生在教学交往互动中自主发展。
4、当今课堂缺少对生命的关照
我们似乎从未怀疑过“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这句话,但以学习来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这一工作却很少有人能出色完成。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发现今天的大多数课堂中教师还是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并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往往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说什么“这是我的课堂,你要是不想听就给我滚出去”、“你看你的作业像什么样,闭着眼睛做”、“重做”之类的话。更可气的是,有的老师竞打着“今天打你是为了你好,将来你就明白了”的幌子,漠视甚至戕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殊不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的情感的唯一载体。舍却生命,还谈什么教育?
我们认为,当今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解构,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换句话说,当今的教学应该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动态地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努力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
(二)新课程理念下新的教学模式
过去的信息技术课,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应用软件,例如Word、Excel、Photoshop等,然而,新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作了调整,“标准”中指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5点理念: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从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交流与合作。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如任务驱动、小组学习、协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和方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体现的是“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任务的设计必须与相应的学习内容切合。任务相当于一盏导航灯,如果任务设置错误或不合理,很可能会把学生引向错误的方向。在设计任务是,首先应该明确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及当地的相关资源,设计一个符合实际的任务。例如:在教学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的多媒体作品的集成时,如果正好是学校的校庆前后,则可以以制作校庆宣传为主题进行任务的设计,这样的任务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也容易就 3 地取材,既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多媒体作品集成的过程和方法,也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学校的了解。
可以设置不止一个的任务。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设置不止一个主题的任务,或者根据情况设置一个大的任务,在此任务的范围内再设置若干个子任务,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子任务。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学生偷懒,同时也可以通过他们之间的交流扩展学习的成果。多个任务的设置通常与后面讲到的小组学习相结合,这样更能体现交流与合作,我们甚至可以根据情况设置一些规则使得小组之间有个竞赛的环境,以增加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任务与各种资源相结合。在设置任务时,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应该先全面的了解完成指定任务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并预先准备相关的资源。我们都知道,学生为了完成老师所提出来的任务,必须搜集各种资源,但是限于各种条件,很多资源都无法让学生自己准备,例如上网速度慢,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有些资料不知道怎么收集等,所以我们先要准备大量与任务相关的资料给学生使用,而且有些操作或过程比较复杂的话,我们最好能够准备相关的视频或课件供学生自学使用。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我们很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并不是说他在任何时候都合用的,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具体实施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方法。
2、小组学习——合作与交流的最佳模式
由于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的分组、分层教学。这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
小组学习既能使教师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良好合作与交流的一种最佳模式。因为我们在上课时,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直接以班为单位进行交流合作一般比较困难,好的模式应该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层组织,先是在组内进行交流与合作,进而形成小组的意见看法,再在组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在进行分组教学时,一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按知识结构实施分组,均衡小组成员。这里所说的均衡小组成员指得是同一个小组内尽量包含不同层次的学生,同一个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小组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在一个小组内的学生能够互相帮助,让好的学生带动差的学生,同时也无形中建立一种小组间的激励机制。教师在进行分组前,应该尽可能多的了解同班学生之间的共性和个体差异,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因为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学生往往各有特点,不同的学生各有所长,我们在分组时除了让他们自由组合外,尽量强调小组成员的组成应该有不同专长的学生组成。例如:在进行《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课的教学中,分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而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不可能只用到一种技术,一般都要涉及到图片处理、声音处理、视频处理等,所以在进行分组时,一个小组内最好有对不同方面感兴趣的同学,这样在一个小组内的分工合作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考虑长期分组和短期分组。在实际教学中,一般都会分学期目标和章节目标,我们在进行教学时,有时需要根据某堂课的内容进行分组教学,有时又要根据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稳定的分组结构。同样以《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为例,我们会让学生最终上交一个完整的多媒体作品作为作业。在课程开始时,我们就明确提出要求,然后让学生在课后自由组织小组,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老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各个小组的情况,在备课时考虑各个小组的差异,在上课时尽量只讲大家都不懂的内容,其他内容通过准备大量的学习资料让各个小组有选择的进行自主学习。
注意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促进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在进行分组教学时很容易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来是整个小组的任务,结果却只是一个学生在做,其他同学都不管。为了避免 4 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督促组长,让组长进行合理的分工安排,使得每个组员都有相应的任务;其次,我们可以考虑在小组提交作品时,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对小组内的所有成员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任务内容)、学习效果等。通过这样的机制,通常可以较好的促进小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使得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
3、协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协作学习和小组学习其实是分不开的,这里专门提出来说,主要是因为协作学习主要是学生之间如何进行合作的问题。在现代的教学理念中,我们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参与、思考、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进来。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有很多东西,有些学生甚至比老师懂得更多,所以信息技术的协作学习就更显得有意义了。让学生教学生,这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式。例如,在《必修》课中关于网络安全的内容,如果只是老师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但是我们采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从网络安全的几个题目中选择一个,然后小组自己去寻找相关资料并整理成自己的观点,然后每个小组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的观点和收集到的资料,这样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小组内进行了良好的协作学习,小组之间也通过最后的讲述互相学习到了不同的知识和观点。
新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课正在从一门纯粹讲软件使用的课程改变为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改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改变。但是,我们也知道:学无定式、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人尽管使用同一种模式方法,呈现出的课堂形式也不尽相同。
教学经验是体现教者教学思想而富有创造性劳动的结晶。这个经验有共性,可迁移;但也有特性,不能照抄照搬。只能因人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进行再创造。对别人的教学经验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盲目吸收,要认真思索筛选,取其精华,进行思维加工,找到规律性的东西,灵活运用。
听一节好课,就能得到一点收获,甚至从别人的失误中找到值得借鉴的教训,日积月累,就能逐步完善自己,就像蜜蜂一样,采得百花来酿蜜,吸取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要杜绝从头到尾地模仿,甚至连细节都追求一样。照葫芦画瓢,鹦鹉学舌,只模仿其外露的特点而不研究其精神的内涵,最终只能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既不能创新,更不会超越,甚至在林林总总的教法面前迷失自我。也要杜绝,不以为然,百般挑剔,没有虚心学习的态度,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总是拿别人的端出来比自己的长处。坐井观天,盲目自大,无法进步。
高中课改既然是国家意志,那么不管你是欣喜还是忧虑,是激动还是困惑,也不管新课改将面临怎样的困难,我们都无法回避、无法退缩。因为没有选择,那么就让我们笑着面对吧!
第四篇:论文——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遵义航天高级中学 周湘琴
摘要:遵照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教学目的,同时,还肩负着渗透德育教学工作的重任。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抓住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将一些德育思想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德育教育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高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是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的一门课程。它既体现科学精神,又强化人文精神。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体系中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人们常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来描绘当今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从多个方面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被人们称为“ 要求,让学生明确,在课堂里、特别是在机房里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教育学生在课堂上要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才能共同进步。此外为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我还安排学生轮流值日,打扫卫生和管理机房。通过这些常规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落实,学生渐渐地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针对少数学生因操作不当或者出于好奇心理,有意或无意地导演“恶搞键盘”、“乱点鼠标”、“拿删除他人文件取乐”等恶作剧的不良行为,教师应当首先尽量保持客观和公正的态度,然后通过说理诱导,指出这些行为的不妥,同时进行榜样示范,帮助和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设备。这样,使信息道德教育在“情”“理”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课堂教学本身包涵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德育教育素材,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生在吸取和增长学科知识过程的同时,也成为其人格的健全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些有关人文、社会教育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感,不断理解和内化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法律、道德和伦理规范,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做法是: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在讲授计算机发展简史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我国研制计算机的时间相对较短,而且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等情况,还着重介绍我国计算机研究的历史,让学生知道我国在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银河系列。在计算机CPU研制方面,我国已经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龙芯”芯片。我还特别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如裘伯君,王江民,马云等IT行业中的一些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这些,让学生看到了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从而产生危机感。同时也增强了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激励学生为我国赶上发达国家而刻苦学习。
2、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科学知识,它涉及到许多有关法律和安全的问题。因而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安全和法律方面的基本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word基础和应用时,讲一讲有关文件完整性和安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有哪些因素可能造成文件的丢失和损害,以及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保护自己建立的文件。在讲述黑客、病毒等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认识到编制病毒程序和黑客行为是一种违背道德、甚至是违法犯罪的行为。还通过实例(欢乐时光病毒、CIH病毒、木马„„)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
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从开始学习信息技术就建立起科学技术应用的道德准则和法律准则。
在进行计算机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既要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又不能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适当地选择现实生活中有关计算机安全的典型事例和一些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3、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互动性很强的学科,这里的互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人与计算机的互动,而应该拓展为人与计算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我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一些综合性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高中生的思想观念与各种能力正处在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他们具有交流与合作的需要和能力。因此应该鼓励他们在交流合作中分享思想、反思自我,促进共同进步。让他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实践、交流合作中,逐步养成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精神。但是在小组组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进行经常的指导和调配,让操作技能好的与操作技能差的相搭配,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差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效率和学习效率。
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科学的探索精神包括科学的学习,工作作风,坚忍不拔的钻研精神和用于创新的精神。信息技术是一门创新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的学习需要有很强的探索精神。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研究,发现并解决新的问题,而不仅仅停留在被动的知识技能的传授中。例如利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时,我在上课开始前先创设一个情境,然后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探索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如果是简单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来进行推导,从而得出结论;如果是难度较高的问题,可以让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或查找资料,经过反复的研究、论证,最终得出一个满意的答案。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养成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先自己动脑筋思考,再用正确的推导方法进行推理、论证、实践,杜绝遇到问题胡乱摆弄或者偷懒。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缜密的思维并且有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5、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树立正确价值观。
因特网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为人们参与网络传播提供了方便。首先是任何人都可在网上设立网站或网页,而不像开办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那样需要
注册登记、取得有关部门的许可。再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而不像在报刊等传统媒体上发表文章时需要经过编辑的筛选和加工。但这种几乎毫无限制的“自由”却往往容易被一些人滥用,从而导致网上出现了不少为法律或社会道德所不容许的行为。这些我在教学中都首先告诫学生:网络上的违法犯罪行为如同现实生活中的违法犯罪行为是一样的,都是不允许的。如果违反最终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我并给同学们举出李俊因制作了 “熊猫烧香”的病毒而被逮捕的例子,或者引导他们仔细阅读上网时的“用户协议”、“服务条款”其中的用户责任或法律法规,真正让学生自觉做到知法、守法,让他们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同时,我还给学生指出:尊重知识产权,使用正版软件,不散播计算机病毒等,也是信息技术道德规范的具体表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价值观。
三、提高教师修养,寓德育于“情”“理”之中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来进行的。因而教师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情感价值都会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发掘出教材的思想性,找准信息技术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因此,教师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德育工作,在行动中把正确的行为示范给学生,树立榜样。孔子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首先提高教师自我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模范形象,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教师对学生要如亲子般的关怀,对他们在学习中的不良信息行为应该循循善诱,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师生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总之,学科德育教育要讲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导,要使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说教式的、生硬的教育。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和搜集德育相关素材,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渗透德育教育,才能完成新时代赋予每一个教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信息化教育通讯》许建锋 [3]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的探讨》左明章,许雄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所以探寻信息技术课程新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信息知识是教育工作者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初中信息课程 教学策略 分析
一、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以及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这也为他们日后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能够进行快速运算、通讯以及逻辑判断的先进的电子设备。如今,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宽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学校教育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相融合。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其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加以模式化。根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以制作名片的具体教学实例进行分析。
1.创设情境教学模式,确立教学目标任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各种各样的名片,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通过课堂演示一些名片,激发出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对名片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以及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分析任务,教师应该起到帮助与指导的作用,让学生有目的、主动地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以任务为驱动,师生在完成主体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学习和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学生在需求中主动寻找解决方法,在学习到相关知识技能后,主动地将其运用到作品的创作当中,这种任务式、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把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最终落实到技术应用的价值上。
2.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通过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及要求,并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在文档中选择恰当的插入图片的方法,实现图文混排以及学习一些处理图片的方法,美化图片和文字以满足不同版面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料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
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是运用任务驱动来进行教学的方法,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在教师的指引下,利用网络学习自主探索,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了自学能力,获得了成就感。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互助精神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环节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寻求其他小组成员的帮助,最终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应熟悉小组的学习交流情况,对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给予适当的解析。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并根据教学目标,将学习内容扩展延伸,进行有关训练。在此环节中,教师所讲授的是一些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学生虚心接受,通过思考更加深刻地理解问题,并且通过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进行长期的探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以及努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也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伴随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新世纪的今天,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顺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成为当今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时代的信息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迅猛发展,并且融人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技术正悄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钱柳松.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王贤文,谭梅芳.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困境及突围[J].中小学电教,2008.[3]姚永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误区及优化策略[J].中小学电教,2008.[4]王春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5]董彦.新课程理念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发展[D],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