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捕蜻蜓》 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5 11:0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不要捕蜻蜓》 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不要捕蜻蜓》 教案设计》。

第一篇:《不要捕蜻蜓》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图画内容展开丰富想象,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教育学生要爱护益虫。

重点:

训练学生完整有序地描述图画内容。

难点:

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上一节看图说话课。

二、指导看图

(一)、指导观察景物图

1、(示图)这是一幅什么图?(景物图)

2、怎样观察景物图呢?(按一定顺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观察)

3、那就按同学们说的观察,图上都有什么?(白云,树木,蜻蜓、栅栏等)

4、你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的?(从上到下)

5、谁能说说蜻蜓是什么样子的?

用上“有------有-------还有------”练习说话。

6、谁能把这几处景物连起来说一说?(指说、练说、指说)

(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树木长得茂盛极了。漂亮的蜻蜓在空中飞来飞去,这些蜻蜓有向上飞的,有向下飞的,还有向前飞的,真像一架架小飞机呀!)

7、同学们按照一定顺序,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把这幅图描绘得非常美。看到这些景物你能猜出这是哪吗?(公园里)

8、公园这么美,把小朋友也吸引来了。看,谁来了?(贴图)

(二)、指导观察人物事件图

1、老师在这幅景物图上加进人物,这幅图就变成了人物事件图。我们在观察人物事件图时,要明确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干什么?

2、仔细观图,看看是什么时间?(板书:时间:夏季的一天)什么地点?(板书:地点:公园里)谁?(板书:人物:小明、小刚)干什么?(板书:事件:捕蜻蜓)

3、能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吗?

4、这样回答不够生动,不够具体,怎样说才生动具体呢?(加上人物的动作、语言、想象)

5、想象一下他们是怎样捕蜻蜓的?(指说、练说、指说)会说的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不会说的同学看老师黑板上的提示练习说。出示小黑板:()和()来到公园里,他们()走到蜻蜓附近,快速一(),一只漂亮的蜻蜓便进了网。

6、捉到了这么漂亮的蜻蜓,他们会说什么呢?(真厉害,我们再多捉一些吧)

7、他们正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贴图)跑来了一个大姐姐。(板书:大姐姐)大姐姐的表情怎样?(出示词卡:气喘吁吁,满头大汗)齐读

8、大姐姐会说些什么?(不要捕蜻蜓,蜻蜓专门吃蚊子和其它有害的飞虫。它是人类的好朋友,是益虫,我们要保护它们)

9、听了大姐姐的话,两个小弟弟会怎样呢?

10、谁能把整幅图的内容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说之前我们先给它加个题目,你想给它加个什么题目?板书:不要捕蜻蜓

(指说---小组练说---指说)

三、总结:

同学们把这幅图画表述的特别清楚。如果能把它们变成文字写下来,那将是一篇优美的看图写话。你们愿意把它写下来吗?下节课我们就把它写在写话本上。

板书:不要捕蜻蜓

时间:夏季的一天

(贴图)地点:公园里

人物:小明、小刚、大姐姐

事件:捕蜻蜓

第二篇:《捕蛇者说》优秀教案设计

《捕蛇者说》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了解“说”的特点。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3 掌握本文的词语。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中始终要注意这点。

本文词语量大,实词以数十计,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逐句、逐段讲解。加强诵读、背诵练习。用三个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作者简介。2 “说”的特点。3 正音、诵读。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 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啮(niâ)腊(xī)挛(luán)踠(wǎn)瘘(lòu)疠(lì)当(dàng)其租入 嗣(sì)几(jī)死者数(shuò)矣 莅(lì)蹙(cù)殚(dān)踣(bó)死者相藉(jiâ)曩(nǎng)隳(huī)恂(xún)缶(fǒu)谨食(sì)之 熙(xī)以俟(sì)夫(fú)

四、朗读课文。

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理解课文。布置作业 1 弄懂词句。2 思考各段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第1—3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2 段意概括。教学过程 逐段讲解课文 第1段

一、全班同学齐读。

二、词句。

“永州①之野产异蛇,黑质①而白章;触草木,尽死;①以啮人,无御②之①者。然得②而腊③之②以为铒,可③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①其始,太医④以王命聚④之,岁赋②其二,募有能捕⑤之②者,当③其租入。永⑥之人争奔走焉。”①⑥“之”:的。“异”:奇特。“质”:本体,指蛇身。①“而”:表并列。“章”:彩色,花纹。“触”:接触。“尽”:全部,都。①“以”:而,如果。“啮”:咬。“御”:抵御。②“之”:代蛇毒。①“者”:指办法。“然”:然而。②“而”:如果。“腊”:晒干。③

④⑤“之”:代蛇。②③④“以”:用。“为”:作,制成。“铒”:药铒。“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意为治好。“大风”:麻疯。“挛踠”:手脚不能屈伸的一种病。“瘘”:脖子肿。“疠”:恶疮。“去”:除去。“死肌”:失去感觉的肌肉,坏死的肌肉。“三虫”:人体内的寄生虫。①“其”:指所要述说的事。“太医”:御医,皇帝的医生。“聚”:收聚。“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②“其”:指蛇。“二”:两次。“募”:征集,召募。②“者”:指人。“当”:当作。③“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入”:缴纳。“人”:民,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民”。“焉”:于此,在这件事上。

三、内容

提问一:第一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第一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替租赋。

提问二: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是要说明永州之民的这种遭遇乃是皇帝诏令(“王命”)给带来的。第2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

二、词句。

“有蒋氏①者,专其利三世矣。问①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②之十二年,几死②者数矣。’言③之,貌若甚戚③者。”①“者”:表停顿,“专”:独占,享有。“其”:指捕蛇以抵租赋。①“之”:代蒋氏。“则”:却。“于”:在。“是”:这事。“嗣”:继承,接续。“为”:做,干。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几”:几乎,差点儿。②“者”:指“几死”的情况。“数”:多次。③“之”:代以上说的这些话。“貌”:脸色。“若”:好像。“甚”:很。“戚”:悲哀。③“者”:指其表情。

三、内容。

提问一: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提问二: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 讲解: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

第3段

一、全班齐读。

二、词句。

“余悲①之,且曰:‘若毒②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悲”:怜悯。①“之”:代蒋氏。“且”:并且。“若”:你。“毒”:怨恨。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将”:打算。“告”:告诉。“于”:及于,给。“莅事者”:管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莅”,临,统管,治理。“更”(gēng):更换。“役”:差事。“复”:恢复。“则”表连接,那么。“何如”:如何,怎么样。

三、内容。

提问:这段写什么?

讲解: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布置作业 熟读第1—3段。整理这三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以、于”的用法。3 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第4、5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2 衬托、对比写法。柳宗元深切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第4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本段。

二、词句。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①之乎?则吾斯役②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③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戚”:悲哀。“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涕”:眼泪。“君”:敬称。“将”:打算。“生”:使动用法,使„„活。①“之”:代自己,我。“斯”:这。②③“之”:的。“未若”:不如。“甚”:厉害。“向”:旧时,往昔。“为”:做,干。“病”:苦。这几句写蒋氏极为悲哀地回答作者,说如果恢复他的租赋,那么这

给他带来的不幸要远比捕蛇给他带来的不幸大得多。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①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②而转徙,饥渴③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④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⑤而吾以捕蛇独存。’“自”:从。“是”:这。“乡”:行政区域单位。“积”:累积。“于”:到。“岁”:年。①“而”:表承接,意为在这六十年间。“生”:生活。“日蹙”:一年比一天窘迫;“日”,名词用作状语;“蹙”,紧迫,减缩。“殚”:尽。“竭”:穷尽。“号(háo)呼而转徙”:哭喊着辗转迁徙;②④“而”:连接状语与谓语。③“而”:因而。“顿”:困厄。“踣”:倒下。“触”:接触,冒着。“犯”:触犯。“呼嘘”:呼吸。“毒疠”:有毒的疫气;“疠”,疫病。“往往”:常常。“相藉”:互相压着;“藉”,坐卧其上。“曩”:往昔,从前。“室”:家。“焉”:语气词。“非„„则„„”;不是„„就是„„。“徙”:迁徙。“尔”:语气助词,罢了。⑤“而”:但是。“以”:因为,由于。“存”:存活。这几句是蒋氏自述乡邻在这六十年间“非死则徙”的不幸遭遇,他自己却由于捕蛇抵赋而存活下来。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①乎东西,隳突②乎南北,哗然①而骇者,①虽鸡狗不得宁①焉。吾恂恂②而起,视其缶,③而吾蛇尚存,则弛然④而卧。谨食之,时⑤而献②焉。退⑥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③焉;其余,则熙熙⑦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②虽死③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悍吏”:凶暴的官吏;“悍”,蛮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叫嚣(xiāo)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互文,意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叫嚣”,呼喊喧闹;①②③“乎”:于,在;“隳突”,冲撞毁坏。“哗”:吵嚷,喧哗。①②④⑤⑦“而”:连接状语与谓语。“骇”:惊扰。“者”:指上述“叫嚣„„而骇”的骚扰恶行。①②“虽”:即使。“宁”:安宁。①③“焉”:语气词,啊。“恂恂”:心有顾虑的样子。“其缶”:那个瓦罐。③“而”:顺连。“弛”:放松。“谨”:谨慎小心。①“食”:饲,喂养。“时”:按时。②“焉”:之,代蛇。“退”:归家。⑥“而”:就。“甘”:味美。②“食”:吃。“以”:而。“尽吾齿”:过完我的岁月;“齿”,人的年龄。“盖”:连词,承接上文申说原因,没有实在意义。“犯”:触犯,冒。“二”:两次。“熙熙”:快乐的样子。“岂”:哪里。“若”:像。“旦旦”:天天。“是”:代上句之“犯死”。“已”:已经。“安”:怎么,哪里。“毒”:怨恨。这几句是蒋氏自述比起乡邻们因缴纳租赋而受悍吏骚扰蹂躏,天天遭受不幸,他干捕蛇这差事要有“幸”得多,一年中他只需“犯死”两次,其余时间就可“熙熙而乐”。这些话显然含

着讥刺,含着怨愤。

三、内容。

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要求各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第5段

一、全班同学齐读。

二、词句。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①以蒋氏①观①之,犹信。鸣呼!孰知赋敛②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③之说,②以俟夫②观人风者得焉。”“而”:表承接。“愈”:更加。“苛政”:残酷的政令。“猛”:凶暴。“于”:比。“乎”:于,对。“是”:代孔子的话。“今”:现在。①“以”:根据。①“观”:看。①“之”:代孔子之言。“犹”:仍然。“信”:可信。“孰”:谁。“敛”:赋税。②“之”:的。“毒”:害。“甚”:超过。“故”:因此。“为”:为了。③“之”:代上述之事。“说”:写此“说”。②“以”:而,表目的。“俟”:等待。“夫”(fú):指示代词,那。②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风尚;“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以“人”代之。“得焉”:得到它;“焉”,之。

三、内容。

提问:结尾这段写什么?

讲解:结尾段直接抒情,作者愤慨地谴责其害远远超过毒蛇剧毒,比毒蛇之害惨酷得多的重赋苛政,同时言明写此说的目的。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讲解: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第三篇:《捕蛇者说》(第3课时)教案设计

扬州市宝应县曹甸镇中心初级中学罗来国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捕蛇者说》是苏教版初五册第五单元第四篇讲读课文,是继第三册《小石潭记》后的第二篇柳宗元散文,均是在被贬永州的政治背景下的诞生的作品。跟山水游记所传达出孤寂悲凉的心境不同的是,《捕蛇者说》却是一篇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罪行的文言文。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本课教材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应完成的目标来看,第一、二课时应引导学生读懂原文,并通过反复诵读,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第三课时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做深入的探究。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主题,学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中心思想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朗读—质疑—赏析—探究的教学模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理解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从而增强对新社会的热爱。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是这篇文章突出的艺术特点,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一个重点是把握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主题。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领会人物之间精彩的提问,理解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中学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九年级学生应该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写作特色作深入探究。

三、教法设想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质疑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分组朗读第1-4节,齐读第5节。(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因而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极其重要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

(二)研习内容

1、精彩的提问

○1(过渡)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有职无权,与老百姓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并且能及时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应该说积累了第一手资料。这正如今天的记者一样,经常到各地采风,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反映民众的心声。

(A)本文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作者在永州时的一次采访实录。请根据投影提示完成“采访记录本”。采访记录 采访时间: 采访地点: 采访对象: 采访缘由:

(B)作为记者,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出色的口语才华。其中提问的技巧就是记者必备的素质之一。假如你就是记者,会提出怎样的问题? 指导:着重研读课文第二、三段,揣摩句子内容之间的联系。示例

1、捕蛇,你害怕吗?

示例

2、捕蛇这么危险,不如交税算了,那样不是安全吗? „„

设计意图:

利用已学过的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进行操练,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又为评价文中精彩的提问奠定基础。新课标也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2围绕“捕蛇”这个话题,文中作者对蒋氏又是进行了怎样精彩的提问呢?请分别从原文找出两次提问。明确:(第一次)“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第二次)“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3再与自己的提问相比较优劣,重在评价文中提问精彩之处。

明确:精彩之处:○1围绕“利——死——更换——催人泪下的苦诉”的思路,层层波澜,步步推进,引起读者关切期待的心情,产生蓄势所造成的艺术效果。○2先言其利,引起其悲,悲而苦诉,进行蓄势,易触发内心痛处,流露真情。

设计意图:便于让学生更加深入地领会精彩的提问,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阅读。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比较评价的能力,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而引导学生从原文中找依据,意在培养学生的原文意识。

○4(小结)因而有人这样评价《捕蛇者说》:“行文高度紧凑,语言精炼,笔力遒劲,沉郁深厚,是柳宗元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2、绝妙的对比 ○1(过渡)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这篇文章突出的艺术特点。(A)请找出蒋氏自诉中三处对比语句,概括完成投影表格。

对比内容 捕蛇者 乡邻 三世居是乡

悍吏来吾乡

危险的情况

(B)体会对比的绝妙之处。

明确:○1对比全面:各个时期(祖孙三代)、各个角度(捕蛇者、乡邻、悍吏)○2对比深刻:突出主题——赋税的不幸甚于捕蛇的不幸(或赋敛毒于蛇)○2讨论:因此有人就说“蒋氏靠捕蛇可以不受赋敛之毒,过得很快乐”,文中连蒋氏自己也这么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你对其中的“乐”字,是怎样理解的? 指导:围绕“蒋氏真的快乐吗?”“为什么要这样来写?”这两个问题深入思考。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可以把对比情况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学生比较容易归纳出文章的主题,这样就巧妙地突破了文章的两个重点,也深刻地把握了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同时运用多媒体出示对比语句,也可以节省板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深刻的主题

○1(过渡)其实作者所反映的现实,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有所反映。(A)学生讲述《礼记﹒檀弓》中的故事。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三十分钟,所以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举多得。(B)(过渡)由“苛政猛于虎”演变为“赋敛毒于蛇”,其间历经千年,老百姓的负担却是有增无减,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弄得民不聊生。本文所反映的正是中唐时期广大人民痛苦生活的缩影。这恰恰说明:苛政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

同为忧国忧民的文人,孔子主张君主施行仁政,要爱惜民力,反对过分压迫和剥削人民;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支持善政,“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小组讨论:他们的主张和建议能够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能够改变现状吗?其中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联系作者的社会地位、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的思想感情以及思想上的局限性,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而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总结全文,归纳板书。

设计意图: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的,是为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服务的,并且数字化的归纳也使学生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了记忆和理解。

(三)迁移训练

1、“说”这种文体比较重视文采。该文偶句、散句交错运用,形成一种整齐、错综之美。请选择你喜欢的语句,读一读。

示例○

1、乡邻在重赋下颠沛流离的情形。○

2、悍吏下乡四处搜刮劫掠的场景。设计意图: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选其一,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情形,注意抓住人物各自特征进行描写。

设计意图: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习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四)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一个深刻的主题 两次精彩的提问 三处绝妙的对比

第四篇:捕蛇少年

《捕蛇少年》观后感

旺苍实验校五六班尹煜灵

星期五,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为什么?哈哈,告诉你吧,我们今天终于又可以看电影了!

在三部电影中,我映像最深的是一部名叫《捕蛇少年》的片子。影片主要讲了四个孩子克服重重困难拯救了四百多名新四军的故事。

在一个炎热的中午,小狗热得伸出了舌头。一群小朋友来到凉爽的芦苇丛中,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突然从远处传来一阵枪声,小伙伴儿们跟着追了过去。眼前的一幕让他们惊呆了,远处有好几个鬼子,而眼前正是新四军的交通员——李大伯。大概是李大伯的样子把小朋友们吓着了,好几个都跑了,只剩下了十一岁的水来和胖胖的阿福,李大叔吃力地把防布图交给他们后,告诉了他们接头人的地点与暗号后,就与敌人同归于尽了。

后来,水来与阿福又遇见了两个猎人的后代,他们一起与鬼子斗智斗勇,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拿到了整张防布图,拯救了四百名新四军的性命。

看着看着,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平时的表现:虽然我吃的好,穿的暖,却处处胆小如鼠,例如:晚上睡觉时一定要大人陪,在我睡觉前绝对不能关灯,否则我就会把头紧紧地蒙在被子中,连大气儿都不敢喘一下,生怕妖魔鬼怪和僵尸就会要了我的命。而水来他们则不同,他们与鬼子拼命,每次差一点儿就命丧黄泉,而他们却毫不退缩,他们每天晚上睡在破庙里,还没有吃的,经常三更半夜赶山路,就算是碰到了猛兽,也毫不惧怕,我太佩服他们了。

从这部影片中我感受到:有时候小孩子做事儿比大人还做得好。只要肯认真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第五篇:捕鸟日记

鹅毛般的大雪下了一整夜。早晨,雪停了,天也晴了。我拉开房门一看,嗬,雪真大呀!我和弟弟走出门;看田野、村庄、山川都被白茫茫的大雪覆盖着,巍巍西山遍身银装,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好一派壮丽的北国风光。

这时,红日升起来了,把雪后的大地照得分外耀眼

弟弟对我神秘地说:“哥,咱们做游戏好吗?”“做什么游戏?”我问。“你猜!”“一定是捕鸟游戏了。”“哥哥猜中了,哥哥猜中了!”弟弟一边拍手,一边蹦蹦跳地跑进屋,从屋里拿出一个他昨夜修好的大竹筛,说:“哥,拿扫帚来,扫出块空地来。”我扫完雪,就见弟弟用一枝短棒支起大竹筛,又在棒上系一条长绳,最后在筛子下面撒了一些秕谷。他牵着绳子跑到我跟前说:“哥,咱们快趴下,要不鸟来了会吓跑的。”我一听这话,生气地说:“趴下干什么,肚子着凉会疼的。”弟弟调皮地说:“哼点风雪都受不了,还算什么男子汉!”唉,没法,我只好服从弟弟的命令,趴在雪地上。

等呀,等呀,我的手脚都冻麻了,可是连麻雀的影儿都见不着。我刚起来,弟弟赶紧拽住了我的衣襟,连忙说:“哥,鸟来了。”可不是,一只正往筛子子跟前跳呢!我朝弟弟斜了一眼,见弟弟两眼紧盯着麻雀;连大气都不敢出,两手紧紧紧拽着那条长绳。“啊,鸟儿进筛子啦!”弟弟一边高兴地说,一边将绳子一拉,鸟被罩住了。我们兄弟俩高兴得直在地上打滚。我说:“咱们拿麻雀喂狗吧!”他大声说:“不许!”我一愣,问:“为卜么?”“老师说,鸟儿是吃害虫的能手,不能伤害它,咱们只是做捕鸟的游戏。”说完,弟把鸟儿捧在手心,对它亲热地说:“你飞吧j”只听“扑愣”一声,鸟儿飞到空中去了……

下载《不要捕蜻蜓》 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不要捕蜻蜓》 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蜻蜓眼》读后感

    《蜻蜓眼》读后感 《蜻蜓眼》读后感1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好书,这是妈妈送给我的礼物。我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那跌宕起伏的情节,无辜少女阿梅艰难的成长历程,人性的沦陷,使......

    《放飞蜻蜓》1

    昔阳县西大街小学盟区 三年级(语文)第六册《放飞蜻蜓》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共案设计:张小丽 学区(学校): 南渡海小学 个案设计: ××× 学区(学校): ×××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

    《放飞蜻蜓》教案

    《放飞蜻蜓》教案 《放飞蜻蜓》教案1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朗读感悟对话,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

    放飞蜻蜓说课稿

    放飞蜻蜓说课稿 ----南昌路小学 刘利丹 一、教材分析 《放飞蜻蜓》是小学语文S版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还有《在金色的沙滩上》《和时间赛跑》《“计算机之父”的童......

    《放飞蜻蜓》教案

    《19、放飞蜻蜓》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

    《蜻蜓眼》读后感

    《蜻蜓眼》读后感1 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所以这个暑假里我读了很多书,其中我最喜欢读的是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蜻蜓眼》。蜻蜓眼是主人翁杜梅溪送给奥莎妮......

    蜻蜓眼读后感

    蜻蜓眼读后感 《蜻蜓眼》 这本书主要是讲述了中国人杜梅溪在法国马赛遇到了法国女子奥莎妮,他们组成了小家庭并生下了四个儿女,这以后发生了一系列感人的故事。 二战期间的杜......

    蜻蜓小学作文

    蜻蜓小学作文(15篇) 蜻蜓小学作文1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小红打开了窗户。外面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今天是抓蜻蜓的好日子!小红拿起网,开始抓蜻蜓。抓了一条很久,小红想放弃。这时,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