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戒指更宝贵的纪实故事
“哦,妈妈,您看,那不正是我的诞生石吗?它多漂亮啊!”经过珠宝店时,女儿透过玻璃橱窗看到了那枚戒指,惊喜地叫起来。于是,我俩停下脚步,肩并肩地站在那里欣赏那枚镶工独特、精美奇异的宝石。女儿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看得出,她真的非常喜欢那枚戒指。少顷,她羞答答地微笑着对我说:“妈妈,给我买下它吧。我敢肯定,戴上它的感觉一定非常美妙!”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自从她离开家到别的州上学之后,我一直非常想念她。此时,我又想起当初女儿看到那枚戒指时眼中流露出来的惊喜,这应该是一份最棒的礼物,表达了我对她的爱与思念。
想到这儿,我又来到那家珠宝店。站在柜台前,我一眼就认出了那颗令女儿无比渴望的宝石。一位长着一头黑发和一双黑眼睛的珠宝商笑容可掬地走了过来,打开橱柜,取出了那枚闪闪发光的、非常精美的戒指。但是,他并没有立即将戒指递给我,而是将它举到远处,仔细地打量了一会儿,又把它拿近用放大镜认真地查看了片刻,然后,他又把戒指放在嘴边,对着它吹了几口气。在把戒指交给我看之前,他所做的最后一项工作就是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了一块软皮,小心翼翼地把戒指擦了一遍。他再次端详着那枚被擦得熠熠生辉的戒指,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枚戒指的光泽真是太好了。”他一边赞叹道,一边把戒指递到了我的手里。
正当我仔细地端详那枚戒指时,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小女孩走进了珠宝店,在她的身后,一位女士也紧跟着走了进来。我猜她应该是那个小女孩的妈妈。一看到小女孩和那位女士,这位珠宝商顿时一改刚才那沉着稳重的举止。他那严肃而又友善的脸上绽放出开心的笑容,而他那双黑色的眼睛也突然闪烁出快乐的光芒,比橱柜里任何一颗宝石都灿烂耀眼!
此刻,那位珠宝商看了看站在他右手边的作为顾客的我,又看了看站在他左边的那一对母女,然后他毫不犹豫地决定了他的注意力应该转向谁。“呃,请您原谅,”他谦恭地恳求我道,“您可能要稍等我一会儿。”说完,他便转过身,向那对母女走去。
那个小女孩非常可爱,也长着一头黑色的披肩长发,一双黑色的眼睛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当那位珠宝商来到她面前时,她仰起小脸望着他。他抬起右手放在小女孩的肩头,左手则慈爱地抚摸着她的小脸,脸上洋溢着真挚深情的微笑。接着,他深情的目光转向了站在小女孩身旁的那位女士。很显然,她是他的妻子。他抬起放在小女孩肩头的右手,伸向那位女士,轻轻揽住了她的腰,用充满爱意的目光凝视着她的双眼。尽管他没有说一句柔情蜜意的话语,但“此时无声胜有声”,他的一举一动都仿佛在宣告:“谢谢你给我生了个这么可爱的孩子”。
这是一个多么珍贵的时刻啊!在这一刻里,这个家庭远离了外界的喧嚣,深深地陶醉在他们自己的小小世界,陶醉在那温柔而又甜蜜的浓浓爱意里!
此刻,我站在柜台前一边挑选着戒指,一边亲眼目睹着珠宝商一家用这种方式为我演绎的爱的故事,心中充满了激动。
说实在的,我原本打算买戒指之后就给女儿邮寄过去的;但是,目睹了珠宝商对家人的那份深情爱意,我改变了主意,我决定乘飞机亲自把戒指送给女儿。采取邮寄的方式虽然可以把礼物寄送给女儿,但并不完美。我不想只靠邮寄一件礼物来向女儿表达我对她的爱,我还要送给她一件礼物,一件就像今天这位珠宝商送给他家人的一样意味深长的礼物,那就是充满爱意的凝视和抚摸。
其实,一份满怀深情且令人充满敬意的爱不仅仅只是一份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礼物,而且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品尝得到的甜美的浆果。
第二篇:比爱更持久的纪实故事
她和他认识的时候,她还是一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而他是一家外资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她的工作看似轻松,不用坐班,实则辛苦,公司说开会就开会,说出发就出发,连让人缓冲的时间都没有。他们的约会经常半途中断,让一向视工作为第一的他错愕不已,他是个工作狂,认识她之前,看报纸都在车上,睡觉都在飞机上,吃饭都在批文件,没想到找个女朋友比他还忙。
他说那么辛苦的工作,别做了,咱也不差那点钱,我养你。她笑笑,我喜欢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既然她喜欢,他就无条件支持,她依然风里来雨里去,他就尽心尽力地照顾她,鞍前马后地接送她上下班,被她公司的同事戏称为她的“专职司机”。
结婚后,她跳槽到一家报社的发行部做投递员。报纸是早报,要在上午8点以前投递完毕,她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床,到报社分拣报纸,赶在人们上班之前把报纸送到。他已经成立了一家中央空调销售代理公司,养家糊口压根儿不指望她那点起早摸黑的薪水,可是她喜欢,他也就由着她。他知道她心里装着一个梦,她在凭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梦想。
报纸扩版,报社公开招聘记者的时候,她报名应聘,笔试、面试,过五关斩六将,技校毕业的她成了一名试用期的记者。做记者就更辛苦了,尤其是没有名气的无名小卒,她的手机必须保持24小时开机,她的作息时间甚至都不是自己的,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她单薄的身影。她忙得没有时间顾家,连吃饭都争分夺秒,每一天的日程安排都像在赛跑,他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家务,全力支持她发展自己的事业。说出来没人相信,在外面他比她赚钱多,地位高,在家里他却是她的后勤部长,她的饮食起居都由他来料理。
随着她在业界混得小有名气,他的公司发展得也越来越顺利。多年相处下来,他已经不指望她停下脚步,做个全职太太。突然有一天,她神秘地告诉他,她辞职了。他狐疑地望着她,不知道她接下来要做什么。
3个月后的一天傍晚,他打开自家信箱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有好几家杂志的汇款单,汇款单上署的是她的名字。他不由释然,这是她多年的夙愿,做一名自由撰稿人。她当然知道自己要什么,她不缺钱,她自己的收入完全可以负担她的日常开销,家里的收入,他都毫无保留地交给她全权支配,零花钱、家用从来不少她的。从保险业务员到自由撰稿人,她看重的是自己想做的事,想圆的梦,对于金钱和名利她不是很热衷。这些年,他给她的不只是爱,还有尊重和欣赏,而尊重和欣赏是比爱更持久的东西。
婚姻也需要棋逢对手,对于一个优秀且成功的男人来说,找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女人太容易了,而找一个时时更新,懂得经营自己的女人做伴侣才是旗鼓相当的。他乐于为了她的梦想陪她一起努力,尽管理工科出身的他并不了解她对文字的痴迷。
第三篇:比成功更宝贵的
每日名言
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每日自励
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
每日短文 比成功更宝贵的 事业是精神性追求与社会性劳动的统一,精神性追求是其内涵和灵魂,社会性劳动是其形式和躯壳,二者不可缺一。
所以,一个仅仅为了名利而从政、经商、写书的人,无论他在社会上获得了怎样的成功,都不能说他有事业。
所以,一个不把自己的理想、思考、感悟体现为某种社会价值的人,无论他内心多么真诚,也不能说他有事业。
在人生中,职业和事业都是重要的。大抵而论,职业关系到生存,事业关系到生存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两者的关系十分复杂,从重合到分离、背离乃至于根本冲突,种种情形都可能存在。人们常常视职业与事业的一致为幸运,但有时候,两者的分离也会是一种自觉的选择,例如斯宾诺莎为了保证以哲学为事业而宁愿以磨镜片为职业。因此,事情最后也许可以归结为一个人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事业,如果没有,所谓事业与职业的关系问题也就不存在,如果有,这个关系问题也就有了答案。
我们都很在乎成功和失败,但对之的理解却很不一样,有必要做出区分。譬如说,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是指外在的社会遭际,飞黄腾达为成,穷困潦倒为败。其二是指事业上的追求,目标达到为成,否则为败。可以肯定,抽象地谈问题,人们一定会拥护第二义而反对第一义。但是,事业有大小,目标有高低,所谓事业成败的意义也就十分有限。我不知道如何衡量人生的成败,也许人生是超越所谓成功和失败的评价的。
最基本的划分不是成功与失败,而是以伟大的成功和伟大的失败为一方,以渺小的成功和渺小的失败为另一方。
在上帝眼里,伟大的失败也是成功,渺小的成功也是失败。
每个追求者都渴望成功,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追求本身。我宁愿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而不愿是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如果说成功是青春的一个梦,那么,追求即是青春本身,是一个人心灵年轻的最好证明。谁追求不止,谁就青春长在。一个人的青春是在他不再追求的那一天结束的。
我对成功的理解: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得尽善尽美,让自己满意,不要去管别人怎么说。
能被失败阻止的追求是一种软弱的追求,它暴露了力量的有限。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是一种浅薄的追求,它证明了目标的有限。
在艰难中创业,在万马齐喑时呐喊,在时代舞台上叱咤风云,这是一种追求。
在淡泊中坚持,在天下沸沸扬扬时沉默,在名利场外自甘于寂寞和清贫,这也是一种追求。
追求未必总是显示进取的姿态。
船舷上,一个年轻的僧人面朝大江,合目伫立。望着他披带青灰色袈裟的朴素的身影,我想起刚才在船舱里目睹的一幕,不禁肃然起敬。
船舱里闷热异常,乘客们纷纷挤到自来水旁洗脸。他手拿毛巾,静静等候在一边。终于轮到他了,又有一名乘客夺步上前,把他挤开。他面无愠色,退到旁边,礼貌地以手示意:“请,请。”
我知道,这也是一种追求。
在精神领域的追求中,不必说世俗的成功,社会和历史所承认的成功,即便是精神追求本身的成功,也不是主要的目标。在这里,目标即寓于过程之中,对精神价值的追求本身成了生存方式,这种追求愈执著,就愈是超越于所谓成败。一个默默无闻的贤哲也许更是贤哲,一个身败名裂的圣徒也许更是圣徒。如果一定要论成败,一个伟大的失败者岂不比一个渺小的成功者更有权被视为成功者?
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爱情的报酬就是相爱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就不足以称为美好。
对于真正有才华的人来说,机会是会以各种面目出现的。
灵性+耐性=成功。
但两者难以兼备,有灵性者往往缺乏耐性,有耐性者往往缺乏灵性,故成功者少。
我的野心是要证明一个没有野心的人也能得到所谓成功。
不过,我必须立即承认,这只是我即兴想到的一句俏皮话,其实我连这样的野心也没有。
我的“成功”(被社会承认,所谓名声)给我带来的最大便利是可以相对超脱于我所隶属的小环境及其凡人琐事,无须再为许多合理的然而琐屑的权利去进行渺小的斗争。那些东西,人们因为你的“成功”而愿意或不愿意地给你了,不给也无所谓了。
有一种人追求成功,只是为了能居高临下地蔑视成功。
每日文摘 经典心灵启示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小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谈经验。
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 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
有多少下属
二战结束后不久,欧洲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副校长安排他听听有关部门汇报,考虑到系主任一级人员太多,只安排会见各学院的院长及相关学科的联合部主任,每天见两三位,每位谈半个钟头。
在听了十几位先生的汇报后,艾森豪威尔把副校长找来,不耐烦地问他总共要听多少人的汇报,回答说共有63位。艾氏大惊:“天啊,太多了!先生,你知道我从前 做盟军总司令,那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一支军队,而我只需接见三位直接指挥的将军,他们的手下我完全不用过问,更不需接见。想不到,做一个大学的校长,竟要接见63位主要的首长。他们谈的,我大部分不懂得,又不能不细心地听他们说下去,这实在是糟蹋了他们宝贵的时间,对学校也没有好处。你订的那日程表,是不是可以取消了呢?”
艾氏后来又当选美国总统。一次,他正在打高尔夫球,白宫送来急件要他批示,总统助理事先拟定了“赞成”与“否定”两个批 示,只待他挑一个签名即可。谁知艾氏一时不能决定,便在两个批示后各签了个名,说道:“请狄克(即副总统尼克松)帮我批一个吧。”然后,若无其事地去打球 了。
两个伟人
曾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的斯隆被西方管理学界誉为“现代化组织的天才”。杜拉克则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者。
1944年,斯隆聘请杜拉克担任通用的管理政策顾问。二人见面时,斯隆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 不知道我要你研究些什么,要你写什么,也不知道该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这些都该是你的任务。我唯一的要求,只是希望你把你认为正确的东西写下来。你不必顾虑 我们的反应,也不必怕我们不同意。尤其重要的是,你不必为了使你的建议易为我们接受而想到调和折衷。在我的公司里,人人都会调和折衷,不必劳你的驾。你当 然也可以搞调和折衷,但你必须先告诉我们,‘正确’的是什么,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调和折衷。”
管理学家们认为,通用何以能成为通用,斯隆何以被称为“组织天才”,这段话都传达出了重要信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罗斯福当海军助理部长时,有一天一位好友来访。谈话间朋友问及海军在加勒比海某岛建立基地的事。
“我只要你告诉我,”他的朋友说,“我所听到的有关基地的传闻是否确有其事。”
这位朋友要打听的事在当时是不便公开的,但既是好朋友相求,那如何拒绝是好呢?
只见罗斯福望了望四周,然后压低嗓子向朋友问道:“你能对不便外传的事情保密吗?”
“能。”好友急切地回答。
“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如何当领导者
有一回,日本歌舞伎大师勘弥扮演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正当他要上场时,一个门生提醒他说:“师傅,您的草鞋带子松了。”
他回答了一声:“谢谢你呀。”然后立刻蹲下,系紧了鞋带。
当他走到门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处时,却又蹲下,把刚才系紧的带子复又弄松
显然他的目的是,以草鞋的带子都已松垮,试图表现这个百姓长途旅行的疲态。演戏细腻到这样,这位大师确有过人之处。
话说回来,正巧那天有位记者到后台采访,看见了这一幕。等演完戏后,记者问勘弥:“你为什么不当时指教学生呢,他不懂得这演戏的真谛呀。”
控制情绪
一天,陆军部长斯坦顿来到林肯那里,气呼呼地对他说一位少将用侮辱的话指责他偏袒一些人。林肯建议斯坦顿写一封内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家伙。
“可以狠狠地骂他一顿。”林肯说。
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强烈的信,然后拿给总结看。
“对了,对了。”林肯高声叫好,“要的就是这个!好好训他一顿,真写绝了,斯坦顿。”
但是当斯坦顿把信叠好装进信封里时,林肯却叫住他,问道:“你干什么?”
“寄出去呀。”斯坦顿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不要胡闹。”林肯大声说,“这封信不能发,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去。凡是生气时写的信,我都是这么处理的。这封信写得好,写的时候你已经解了气,现在感觉好多了吧,那么就请你把它烧掉,再写第二封信吧。”
什么是机会
19世纪中叶,美国加州传来发现金矿的消息。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财机会,纷纷奔赴加州。17岁的小农夫亚默尔也加入了这支庞大的淘金队伍。他同大家一样,历尽千辛万苦,赶到加州。
淘金梦是美丽的,做这种梦的人很多,而且还有越来越多人的蜂拥而至,一时间加州遍地都是淘金者,金子自然越来越难淘。
不但金子难淘,而且生活也越来越艰苦。当地气候干燥,水源奇缺,许多不幸的淘金者不但没有圆了致富梦,反而丧身此处。
小亚默尔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大多数人一样,没有发现黄金,反而被饥渴折磨得半死。一天,望着水袋中一点点舍不得喝的水,听着周围人对缺水的抱怨,亚默尔忽发奇想:淘金的希望太渺茫了,还不如卖水呢。
于是亚默尔毅然放弃打金矿的努力,将手中挖金矿的工具变成挖水渠的工具,从远方将河水引入水池,用细沙过滤,成为清凉可口的饮用水。然后将水装进桶里,挑到山谷一壶一壶地卖给找金矿的人。
当时有人嘲笑亚默尔,说他胸无大志:“千辛万苦地赶到加州,不挖金子发大财,却干起这种蝇头小利的小买卖,这种生意哪儿不能干,何必跑到这里来?”
亚默尔毫不在意,不为所动,继续卖他的水。哪里有这样的好买卖,把几乎无成本的水出去,哪里有这样好的市场?
结果,大多淘金者都空手而归,而亚默尔却在很短的时间*卖水赚到6000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了。
打翻的牛奶
卡耐基的事业刚起步时,在密苏里州举办了一个成年人教育班,并且陆续在各大城市开设了分部。他花了很多钱在广告宣传上,同时房租、日常办公等开销也很大,尽 管收入不少,但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连一分钱都没有赚到。由于财务管理上的欠缺,他的收入竟然刚够支出,一连数月的辛苦劳动竟然没有什么回报。
卡耐基很是苦恼,不断地抱怨自己的疏忽大意。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整日里闷闷不乐,神情恍惚,无法将刚开始的事业继续下去。
最后卡耐基去找中学时的生理老师乔治•约翰逊。
聪明人一点就透,老师的这一句话如同醍醐灌顶,卡耐基的苦恼顿时消失,精神也振作起来。
“是的,牛奶被打翻了,漏光了,怎么办?是看着被打翻的牛奶哭泣,还是去做点别的。记住,被打翻的牛奶已成事实,不可能被重新装回瓶中,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出教训,然后忘掉这些不愉快。”
这段话,卡耐基经常说给学生,也说给自己。
爱因斯坦的镜子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讲如同耳边风。直到16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故事是这样的:
“昨 天,”爱因斯坦的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下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 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 背、脸上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 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 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了,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
爱因斯坦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光辉。
第四篇:人生之数:比成功更宝贵的
事业是精神性追求与社会性劳动的统一,精神性追求是其内涵和灵魂,社会性劳动是其形式和躯壳,二者不可缺一。
所以,一个仅仅为了名利而从政、经商、写书的人,无论他在社会上获得了怎样的成功,都不能说他有事业。
所以,一个不把自己的理想、思考、感悟体现为某种社会价值的人,无论他内心多么真诚,也不能说他有事业。
在人生中,职业和事业都是重要的。大抵而论,职业关系到生存,事业关系到生存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两者的关系十分复杂,从重合到分离、背离乃至于根本冲突,种种情形都可能存在。人们常常视职业与事业的一致为幸运,但有时候,两者的分离也会是一种自觉的选择,例如斯宾诺莎为了保证以哲学为事业而宁愿以磨镜片为职业。因此,事情最后也许可以归结为一个人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事业,如果没有,所谓事业与职业的关系问题也就不存在,如果有,这个关系问题也就有了答案。
我们都很在乎成功和失败,但对之的理解却很不一样,有必要做出区分。譬如说,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是指外在的社会遭际,飞黄腾达为成,穷困潦倒为败。其二是指事业上的追求,目标达到为成,否则为败。可以肯定,抽象地谈问题,人们一定会拥护第二义而反对第一义。但是,事业有大小,目标有高低,所谓事业成败的意义也就十分有限。我不知道如何衡量人生的成败,也许人生是超越所谓成功和失败的评价的。
最基本的划分不是成功与失败,而是以伟大的成功和伟大的失败为一方,以渺小的成功和渺小的失败为另一方。
在上帝眼里,伟大的失败也是成功,渺小的成功也是失败。
每个追求者都渴望成功,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追求本身。我宁愿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而不愿是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如果说成功是青春的一个梦,那么,追求即是青春本身,是一个人心灵年轻的最好证明。谁追求不止,谁就青春长在。一个人的青春是在他不再追求的那一天结束的。
6
我对成功的理解: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得尽善尽美,让自己满意,不要去管别人怎么说。
能被失败阻止的追求是一种软弱的追求,它暴露了力量的有限。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是一种浅薄的追求,它证明了目标的有限。
在艰难中创业,在万马齐喑时呐喊,在时代舞台上叱咤风云,这是一种追求。
在淡泊中坚持,在天下沸沸扬扬时沉默,在名利场外自甘于寂寞和清贫,这也是一种追求。
追求未必总是显示进取的姿态。
船舷上,一个年轻的僧人面朝大江,合目伫立。望着他披带青灰色袈裟的朴素的身影,我想起刚才在船舱里目睹的一幕,不禁肃然起敬。源自你我赚钱网
船舱里闷热异常,乘客们纷纷挤到自来水旁洗脸。他手拿毛巾,静静等候在一边。终于轮到他了,又有一名乘客夺步上前,把他挤开。他面无愠色,退到旁边,礼貌地以手示意:“请,请。”源自你我赚钱网
在精神领域的追求中,不必说世俗的成功,社会和历史所承认的成功,即便是精神追求本身的成功,也不是主要的目标。在这里,目标即寓于过程之中,对精神价值的追求本身成了生存方式,这种追求愈执著,就愈是超越于所谓成败。一个默默无闻的贤哲也许更是贤哲,一个身败名裂的圣徒也许更是圣徒。如果一定要论成败,一个伟大的失败者岂不比一个渺小的成功者更有权被视为成功者?
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爱情的报酬就是相爱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就不足以称为美好。
对于真正有才华的人来说,机会是会以各种面目出现的。
13
灵性+耐性=成功。
但两者难以兼备,有灵性者往往缺乏耐性,有耐性者往往缺乏灵性,故成功者少。
我的野心是要证明一个没有野心的人也能得到所谓成功。
不过,我必须立即承认,这只是我即兴想到的一句俏皮话,其实我连这样的野心也没有。
我的“成功”(被社会承认,所谓名声)给我带来的最大便利是可以相对超脱于我所隶属的小环境及其凡人琐事,无须再为许多合理的然而琐屑的权利去进行渺小的斗争。那些东西,人们因为你的“成功”而愿意或不愿意地给你了,不给也无所谓了。源自你我赚钱网
有一种人追求成功,只是为了能居高临下地蔑视成功。
第五篇:0.8生活更幸福纪实故事
一个男士刚进家门,便听见太太在安排周末计划,“隔壁家的孩子钢琴过八级、高考又有优势了,咱们儿子也要再报一个学习班,不能比别人差……”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忙着生活、忙着工作、忙着学习、忙着交际……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做事情就要做到最好。这是时代带给生活的压力和印记,让每个人表面上风光,内心却疲惫不堪。
从社会层面看,我们要尽量保持和周围人同步,以便获得安全感;从个人层面看,优胜劣汰,谁都不想落后。因此,“用100分的努力换取100分的成功”,成了很多人的生活格言。可是,如果长期紧绷,我们的身体和心理也会像弹簧一样,失去弹性,甚至带来毁灭。
俗话说,“人活八分饱,花开九分艳”。给生活留点儿空间,也许更能进退自如。最近,日本知名科普作家、医生贺志贡,提出了“0.8生活学”的理念。它并不是消极怠工、降低自我要求;而是提醒我们,不必对每件事都付出全力,有时,尽八成的气力就好,剩下的两成气力,可以当作回旋的余地和养精蓄锐的本钱。如今,这种80分的生活方式,正在日本和台湾流行,值得借鉴。
“0.8工作”。对于工作,更多是要享受工作过程当中带来的乐趣。不要超负荷运作,劳逸结合,感觉累了就休息10分钟、活动一下肢体,大脑才能恢复最佳状态。
“0.8人脉”。人的成功有赖于好的人际关系,可如果一门心思拉“关系网”,不停结交有“潜在价值”的陌生人,就很容易疏略原本值得珍视的同学和朋友。因此,朋友之间贵在交心,和朋友一起的时光应该是种享受,而不是目的。
“0.8感情”。感情上要相互依恋、相互需要,可看得太紧,只会带来压力。无论爱情还是亲情,不必竭尽全力、费尽心思地去讨好别人,留下两成空间给自己和对方,懂得爱自己,才能让彼此更加懂得感激和珍惜。
“0.8休闲”。空闲时间,与其一群人喝酒狂欢、蹦迪狂喊,然后精疲力竭,不如安静地看看书、听听音乐,或者到郊外放风筝、到公园走一走。放缓生活节奏,让身心同时得到放松,才是真正的闲适。
总之,生活需要“冲”,更需要“缓冲”。80分的生活,可能会让人生更丰富多彩、潇洒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