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朝闻道杂文随笔
彩文是一位小学老师,她信奉教之道。“教”字,最早出现在商朝的甲骨文,观其形,“教”从“学”派生。“教”的妙处,在于用“爱”把课堂元素——教师、学生、课本、生活编织成网,构建指向“人”的学习文化。
那年接手三年级,校长指着学生名单告诉彩文:“这个孩子,不算数。”
“不算数?”她惊异地望着校长。校长点点头,又摇摇头……
彩文开始家访。听孩子母亲说,孩子出生时难产,听力丧失70%,母亲怕他长大娶不上媳妇,所以没敢送去特教读书。但又怕影响老师的成绩,便主动要求学校让孩子随班就读,不算数。
回到学校,她去找校长。“让这个孩子算数吧!”校长惊诧:“为什么?”“孩子太可怜,我想帮帮他……”她的眼里噙满泪花。校长使劲点头:“我相信你!试试吧!”
彩文观察了一周,发现孩子不喜欢写作业,也听不清老师讲课的内容。
彩文又一次家访,和孩子的母亲促膝长谈:“我们一起来帮助孩子吧!您,为我着想,我必须为您的儿子着想!”
家长拉着她的手不放,哽咽着说:“老师,您说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妈妈每天坚持这样做:先问孩子,今天向老师提了什么问题?再问孩子,自己高兴的事是什么?然后,娘俩一起开始背书。
彩文呢,把孩子的课桌“挎”在讲桌旁。为了不伤孩子自尊,她请他当助理班主任。孩子每天像个小尾巴,满脸灿烂,问题一个连着一个。
每天上课,彩文在孩子耳边讲。孩子用残存的听力,对着她的口型,用眼睛和她交流。讲课时,她张大嘴巴,放慢语速,尽量让孩子能对上她的口型。放学后,她和孩子一起背课文,同时引导他仿写。如此,读写结合,每天10分钟。一个月下来,三年级典型的段式全部训练结束。期末考试,78分,孩子创造了奇迹!
家长会那天,妈妈吻着孩子得的第一张奖状,含着泪,笑了……
孩子后来发展很好,自己开了一家诊所,他说,他要治病救人。彩文把老校长送给她的一句话送给了学生: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诗人里尔克这样描述:“发展跟每个进步一样,是深深地从内心出来,既不能强迫,也不能催促。一切都是时至才能产生。让每个印象与一种情感的萌芽在自身里、在暗中、在不能言说、不知不觉、个人理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完成。以深深的谦虚与忍耐去期待一个豁然贯通的时刻。”
彩文老师这样描述:教师的发展离不开课堂。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体验美与善的感受,自由的心灵全神贯注于当下所产生的念想,默契回应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引领学生成为照亮自己的光,找到自己的心灵导师。
她任特教校长的经历是她爱的宝藏。
开始,每次走进学校,她双腿发颤。听到精神分裂孩子的尖叫,她毛骨悚然。看到自闭症孩子午饭时大便,几天吃不下饭。盲孩子拉二胡,她落泪;聋哑孩子背古诗,她落泪;为智障孩子一勺勺喂饭,她落泪。她买来串珠,和孩子们一起编小白兔、幸运球、爱心结。她从孩子们身上感受到生命的能量。
彩文开始以名师身份送课下乡,每到一处,场上场下共情。一年,11场。
第一次送课,是去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那是2013年冬至。课,是在学校食堂上的,寒冬腊月,没有暖气。长焦液晶投影摆在桌子上,屏幕的字迹模糊不清。她指导学生阅读群文,用对比阅读、批判阅读策略,制作阅读海报,生成概念导图,课堂对话丰富顺畅。课后,讲座“心灵妙境:呵护生命成长”。第二天晨起,收到教师Q语:“冬至,雪花用词刺激编织,编织成童话讲给你听/冬至,雪花用心灵妙境编织,编织成智慧课堂给你看/冬至,阳光、美丽、善良,一起邮寄/勇气,破执。”收到孩子心语:“孙老师,我们用书为您铺就幽深古远的小路,等你再来!”
天下一致,万事万物唯附自然。
2014年5月,唐山市政府建立“名师工作室”。
彩文着手全国“家长学校”课题研究,聚焦城乡统筹重构县域校本课程。她以“共读”作为抓手,成立由关工委、督导室、教育科、装备办、退休老校长和全县28个项目校组成的学习共同体,组织校长、教师、家长分层叙事。70多岁的老股长,60多岁的老局长,从讲故事开始,大家一起学一起做。家教“40条策略”,共同体研修“四循环法则”,破解了区域推进家校共同体,是行政组织还是科学引领的难题,在知行层面释放了体制力量支撑家长学校的种子力量。
2014年8月,国培网带着60万嫁妆落户玉田,扎根田野,“云”资源服务推送到乡村老师的电脑桌面。彩文组织22名核心成员先期试水:以虚拟“社区”在国培网上搭建个人工作室。每位核心成员引领3-10名教师,大家同住一个“家”,把滋养心灵的叙事、共情分享的音频、混合学习的微课视频,定时上传文库。在办公室,在家中、在路上,随时随地,用PC、ipad、手机,通过QQ、微信、邮箱传递心语,在空间、博客、网站、论坛播撒共同体学习文化。
8-11月,组建“书林会”,和杭州外国语学院哲学教授杨小洪老师一起,在河北省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平台,引领68000名教师共读《教学勇气》。置身网络学习空间,每天梳理叙事200篇,成文2万字,推送简报26期,结集文稿52万字。
2015年,建立全国教师读书社区,组织省内外20名专家,引领河北省43万教师读书叙事。
朝闻道,静观明暗、悲喜、宠辱、成败,清醒觉知,本真心性破冰,重获自身认同与完整。
第二篇:朝歌杂文随笔
四方朝觐,八方讴歌。
那是天子的都城。
天命所授,永享其昌。
彼时朝歌盛世繁华,并未预见日后的大厦倾颓。
她名妲己,其实连史书也不能准确道出她的出身,说清她的生平。
甚至,是否真的有这么一个倾国的女子,倾了成汤的百年江山,万世基业,也是众说纷纭。
这个答案,只有千百年的时光见证,却没有办法回答。
纣王,纣王
叫的多了,人们便渐渐忘记了,他曾经的的名字,如他人一样,何等威武。
——帝辛
他是天生的王者,南征北战,无一败绩。
他建起王城,恢弘大气,是他心中的国都。
他为他的都城取名——朝歌。
他的人生,本该同这座华丽的王城一样。
四方朝觐,八方讴歌。
可是,她的到来,成了转折。
《晋语》有载: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
他握住她的手那一刻,屹立数百年的殷商王朝,变得风雨飘摇。
他对她的喜欢,连史书工笔都愿下笔着墨。
虽然史书嘲笑纣王对女人言听计从,但却不知自己记下的,不只是他的昏庸,还有他穿过千年时光,仍让人心疼的深情。
也许他的爱,的确是荒唐而决绝,他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天子,诸侯敬仰的大王。
他走下王座,走到她身旁。
妲己也许是明白的,明白殷商的摇摇欲坠,明白要背负也许千古的骂名,甚至明白,自己日后的下场。
但那个男人珍而重之的目光,让她寸断柔肠。
何况他英武不凡,就像英雄无双。
世人都说啊,英雄难过美人关。
其实又有哪个美人不希望,自己能够遇上一个盖世英雄?
也许他的后来的确昏庸,高高的摘星楼是他的罪。
可是,又有哪个女子,能够拒绝那一句
“寡人建这座楼,将来为你摘星星”?
可惜他是君王,帝辛可以浪漫,可是商王不能倾尽天下之力博美人开怀。
所以,周王举旗,诸侯倒戈。
成汤的江山,在周兵破开朝歌的一瞬,轰然倒塌。
鹿台火光冲天,他不肯把自己的尸首留给周王。
那是他对自己最后的保全。
他以身殉国,去的却并非全无遗憾。
妲己,孤王的妲己啊。。
史书是胜利者的赞歌。
于是,他成了纣王,她变成妖妃。
周王不遗余力地诋毁,后世不辨真伪地传扬。
其实于他们又有何干呢?
他们潇潇洒洒,轰轰烈烈地活过一回,爱过一次。
任它史书工笔,任它后世评说,都再不能惊扰朝歌里的亡魂。
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上有倾国倾城之舞袖。
第三篇:他朝空中看去杂文随笔
他朝空中看去。
湛蓝的天空漂浮着大片大片犹如棉花糖一般的云朵,奇形怪状。
而他用小学生作文般的简洁话语朝电话那头的人描述着。
只不过今天湛蓝与纯白之间多了颗黑色的墨点。从伫立在车水马龙行驶的宽敞大道中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上,滚落下来。
像是上帝不小心的意外之笔,并附带刺目鲜红的流动液体,从墨点身上渗透出来。伴随着喧嚣城市一瞬间难得的寂静,随即爆发出得以附加一不留神就从嗓子眼里窜出来的尖叫声。
围观的人群似山峦般层层叠叠起来,而人们心照不宣的沉默与有些阴郁的氛围就如同山峦中缱绻的云雾一般飘渺,看不清具体形态,被风一吹就散。
他站在原地噤了声,任由电话里传出担心的询问。周围人怜悯的眼神时不时扫在他身上,令他不得不在意地皱起了眉头。
深蓝的裤脚被深红所浸透,珍贵的土地资源此刻却由周围人贴心的分出了大半个圆给他,和脚边墨点放大后看清的人形。
“没事。”他终于重新开了口,向电话里的人安慰道。
短短两个字,连自己都没注意到有些嘶哑着带着颤音。
一改之前无所谓的口吻,他开始用繁沉的语句讲述刚刚短短几分钟内发生的境遇。当然是在他抽身在众人注目下故作平静地离去后。
故意往人少的小路走,来到了从未来过的地方。他靠在行路边上被温暖阳光烘烤温热的墙壁,就着街头路上形形色色的人儿,静下心来专心陪电话那头的人聊天。
目睹柔和嫩橘色中微微参杂带着些许神秘感的粉紫色的霞光,一点一滴不露声色地将亮着的蓝色天空侵蚀干净。
云朵幸运的残存,依旧自得其乐地晃悠悠飘荡,很是自在。
他握着早已挂断的手机,用心感受上帝赐予的美丽画作,原路返回。
而他,上帝笔下的令一滴墨点。
在某天,或是留到最后被小心翼翼地擦拭干净,或是在中途就被一不小心甩落出去,谁知道呢?
第四篇:谁不想门朝大海春暖花杂文随笔
看了一篇2006年的文章,题目叫温情远去的白大褂。作者毕业于中国最好的医学院——协和医科大学。文章以人道主义的笔调,从各个角度,阐述了现阶段的医患关系,进而论证如下观点:
“如果说医学本身是门并不完美的科学,那么从事医学的医生,就是选择了一份背着人道主义重担、过程却冷暖自知的职业。这份职业,承担着来自病人类似上帝的期待,却脱不了一个凡人的身份,脱不了身边需要面对的琐碎现实。”
作者交代了自己的医学梦想,从诞生到破灭的过程。医生这个职业,从最初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到如今的充满歧义的尴尬身份;因为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等种种因素,导致的病人对于医生的要求过高,与医学发展现状的矛盾,揭示出现如今医患关系的主要症结所在。
作者以中国第一医学院——协和医院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自己的学医经历:对名医名校的向往,繁重单调的学习任务,真诚恳切的导师,以及残酷的现实,写出了一名医学生内心的哀伤与挣扎,令人唏嘘不已。
相对于那些对医生口诛笔伐,揪住开单提成拿红包不不放,将医生置于万劫不复的境地的文章来说,本文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以悲天悯人的口吻,尽可能地从各个角度,通过医生病人的角色互换,客观公正地解释导致这一不良现状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产生劝勉,警醒的作用,从侧面提示人们尝试改变这一现状的种种可能。
我也是学医的。医专毕业。三年。如果除去吃饭、上厕所、弹吉他、钓美眉的时间,恐怕真正学医的时间,充其量半年左右。对于医生这个行业的认识,管窥蠡测而已,但多多少少也有些相同感触。
只是记得,当时去师范学院找音乐系的同学,各个打扮得花枝招展、载歌载舞,而自己每日独对厚厚的一摞内外妇儿,偶尔还祸害两个家兔白鼠,其中的落差感油然而生;甚至暗暗庆幸没有考上名牌医学院校,浪费七八年的青春念什么本硕连读、本博连读。
什么样的医生,才能算是好医生?
一位国内免疫内科的教授说:“不要以为美国的风湿免疫学有多强,他们只不过掌握了科研话语权,有基金去搞基础研究,实验室结果出得比我们多。要是论临床经验,我感觉他们还真不如我们,我一上午的门诊,能接触到好几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我们病人多,病种多。但是在美国,如果一个病房里收进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几乎全内科的实习医、住院医生、教授都会跑来看。”
你能比较一个会治胃炎的大夫和一个擅长胃大部切除的大夫,哪个水平更高吗?美国的风湿免疫学强,中国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水平高,可对于艾滋病和癌症,谁都束手无策!
据说在国外,医生是受人尊敬的行业,为什么橘子换了地方,就由甜变酸了呢?
新医改方案出台之后,有人做过卫生系统财政供养的畅想,某大夫就说了:那可好了,看不看病都有工资拿了,还省得担风险。
可以想象,他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度过每一天?
现在的病人也滑头的很。你让他做皮试,他嫌麻烦,说没问题没关系,前两天才打过点滴,都是熟人,我怎么会坑你呢?一旦出现过敏反应,翻脸比翻书还快,要想富,告大夫,坑的就是熟人!
海子说,我只愿门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想真要有这样的地方,挤的肯定都是中国的大夫和病号。
第五篇:晚安杂文随笔
武汉久违的连夜雨 让我回归于幼年时的习惯
随手翻起一本搁置很久的书 慢慢翻看
脱离电子产物的时光 原来也过的飞快
我愿意与自己对话 以各种方式
看过去的划线与注解 “嘲笑”当时自己的心境
当时的感受开始慢慢浸透此刻的灵魂
突然想起在很久以前的多个夜晚
下雨时钟爱起身拉开窗帘 看透彻夜空的闪电
听雨声敲击在屋檐的滴答声 以静默 陪伴
书籍就像一面镜子 它一直在那 投射出不同时期的自己 传达的价值观不@知不觉在变 当时觉得晦涩难懂的文字 在阅历不断加深时慢慢显化真意 又或者是当下的真意 热爱每一个时期的自己
当感觉快要迷失方向的时候就要开始快点与自己对话了习惯在晚睡的夜里提醒我 不要丢失童真 即使看的透彻也要继续往前走 每一个人都在往前 马不停蹄 像大家都渴望找到灵魂伴侣一样 即使不知道它是否存在 也仍然积极寻找 这可以看作一种勃勃的生命力量 有所追求的好事 脱下外表光鲜的皮 是否还能够认清二十多岁的自己的内心呢?被越来越多的事物所束缚 每天又有太多人来动摇自己的世界观 要怎么使它健全且不动摇 很难但需要坚持做到。
越来越少的软件可以单纯的书写,或许不久要回归带着墨香的笔记本了把,打下这段文字时窗外有撕裂的哭声与雨声相承,听不出来男女,不知道什么情况,持续了好久打断思路,准备去冲一杯速溶咖啡就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