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斗笠》语文教学反思
《斗笠》是语文出版社第九册中的一篇母亲关爱孩子的现代诗,文章通过常见的斗笠来寄托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斗笠,是农民遮阳挡雨的主要工具之一,但是在诗人王宜振的笔下斗笠却有了更深的寓意。现代诗打破了古诗的格律的束缚,灵活自由的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做好预习,解决生字新词的学习,做好诗歌的朗诵,结合注释,了解诗歌的寓意。这样在教学中就显得容易多了。以下是选自教学的一个片段:
师:大家通过自学,已经能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说本文各小节分别讲了什么?
生1:第一小节讲戴上斗笠像蘑菇。
生2:第二小节讲戴上斗笠能听到故乡的声音。
生3:第三小节讲戴上斗笠能感到故乡的温暖。
生4:第四小节讲戴上斗笠能闻到故乡的芬芳。
生5:第五小节讲戴上斗笠能望见故乡的明月。
师:很好,大家学得很认真,戴上斗笠能感受到母亲的关爱时刻在我们身边,每个小节都有很深的寓意,大家分别说说。
生6:第一小节中能感受到母亲时刻关心我们健康成长。
生7:第二小节文字间透露出母亲无时不关注着自己的孩子,乃至睡觉好不好也都牵挂着。
生8:第三小节能感受到母爱的温暖,让人生活在温馨的环境中。
……
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言辞恰当,表达清楚准确,让我也陶醉于母爱的温情之中。感受到母亲的伟大,教育学生热爱母亲,尊敬母亲。
反思:
本文是一篇现代诗,现代诗的特点是形式自由,通过精练的语言表达出对事物的热爱之情。但是作为农村小学的教学中,学生最怕的就是自己去领悟文章的寓意及体会其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学生的这一点,虽然他们缺乏家庭教育的辅导,缺乏环境的熏陶,缺乏有效的课外阅读,知识不广,视野也不开阔,但是在慢慢的阅读培养中,也能感受到我们的孩子并不笨,他们也有活跃的思维,也有敏捷的反应,也有恰如其分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不过培养的时候要比城市里的孩子辛苦一些,因为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教育在这里变成了单一的学校教育,难度是可想而的知。
但是学生的朗诵,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还需要不断的指导,才能做到熟读成诵,也让学生易理解,体会文章的内容及寓意。
第二篇:《斗笠》教学反思
《斗笠》教学反思
《斗笠》教学反思1
《斗笠》是语文出版社第九册中的一篇母亲关爱孩子的现代诗,文章通过常见的斗笠来寄托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斗笠,是农民遮阳挡雨的主要工具之一,但是在诗人王宜振的笔下斗笠却有了更深的寓意。现代诗打破了古诗的格律的束缚,灵活自由的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做好预习,解决生字新词的学习,做好诗歌的朗诵,结合注释,了解诗歌的寓意。这样在教学中就显得容易多了。以下是选自教学的一个片段:
师:大家通过自学,已经能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说本文各小节分别讲了什么?
生1:第一小节讲戴上斗笠像蘑菇。
生2:第二小节讲戴上斗笠能听到故乡的声音。
生3:第三小节讲戴上斗笠能感到故乡的温暖。
生4:第四小节讲戴上斗笠能闻到故乡的芬芳。
生5:第五小节讲戴上斗笠能望见故乡的明月。
师:很好,大家学得很认真,戴上斗笠能感受到母亲的关爱时刻在我们身边,每个小节都有很深的寓意,大家分别说说。
生6:第一小节中能感受到母亲时刻关心我们健康成长。
生7:第二小节文字间透露出母亲无时不关注着自己的孩子,乃至睡觉好不好也都牵挂着。
生8:第三小节能感受到母爱的温暖,让人生活在温馨的环境中。
……
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言辞恰当,表达清楚准确,让我也陶醉于母爱的温情之中。感受到母亲的伟大,教育学生热爱母亲,尊敬母亲。
反思:
本文是一篇现代诗,现代诗的特点是形式自由,通过精练的语言表达出对事物的热爱之情。但是作为农村小学的教学中,学生最怕的就是自己去领悟文章的寓意及体会其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学生的这一点,虽然他们缺乏家庭教育的辅导,缺乏环境的熏陶,缺乏有效的课外阅读,知识不广,视野也不开阔,但是在慢慢的阅读培养中,也能感受到我们的孩子并不笨,他们也有活跃的思维,也有敏捷的反应,也有恰如其分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不过培养的时候要比城市里的孩子辛苦一些,因为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教育在这里变成了单一的学校教育,难度是可想而的知。
但是学生的朗诵,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还需要不断的指导,才能做到熟读成诵,也让学生易理解,体会文章的内容及寓意。
《斗笠》教学反思2
这是一首感情细腻、真挚的现代诗。诗歌表达了深深的母爱、浓浓的乡情。因为拥有一颗丰富而灵动的心,在作者的眼中,斗笠蕴涵着情,蕴涵着爱。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以情为线,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悟情、读中悟境,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诗歌意境美和结构美。
教学过程中,认为自己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一、以“情”为线,在课堂中创设情感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在课堂上,我以“情”为主线,创设了较好的情感氛围:以歌曲《妈妈的吻》和唐诗《游子吟》引入新课,让学生产生认知情;教学流程中让学生自由品读感悟乡情、母爱;朗读诗歌时,引导学生情境朗读,体会母子情;感悟课文时,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聆听诗人的心声,产生共鸣情。
二、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本堂课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听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自主读、齐读以及边读边想像画面读等多中朗读方式,让学生较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主人公对话。
因此学生读出了情,读出了意,也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如:学生读“斗笠里有我编进的鸟鸣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听到了鸟鸣声。”另一个学生说:“我看到了一个母亲正在树下编斗笠,脸上充满了幸福和甜蜜。”这是只有走进文本时才会有的感受。当学生读到最后一节,“孩子,它可是娘心头的亮光啊,让它照在你的头顶,成为一盏不熄的灯”时,一个学生竟然能这样说:“在这句话中,我读懂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期盼和祝福,她希望她的孩子在人生路上充满阳光和幸福!”好一个深刻的“懂”啊!这样朴实的一句话在孩子口中响起,犹如天籁之音,还有什么能比这句话更能理解母爱的吗?
三、以“文”悟境,让课堂充满诗意。
意由心生,心由情生,情由境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情境,让课堂充满诗意,是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斗笠”本就是一首现代诗,构思巧妙。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蘑菇”、“鸟鸣”、“热土”、“花儿”、“明月”、“明灯”等事物,体会它们用在文中的妙处,感受这些事物组成的诗歌的美感。整堂课中,学生感受到了诗中有画(林中的鸟鸣,故乡的明月,芬芳的花儿),感受到了画中有诗(斗笠是故乡的蘑菇,鸟鸣会滑进梦境,泥土的芳香飞进城市的每扇窗户),学生领略了诗歌的“形之美”“神之韵”。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韵味悠长,让学生有余音绕梁之感。在这堂课的教学中,
《斗笠》教学反思3
今天教学了《斗笠》。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特总结反思如下
一、教学目的比较明确,从读中感悟。因为课前进行了比较充分的预设,在把握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的时候,我确定在“紧抓中心,整体感知课文之美,从读中感悟”上,因此,课堂一开始,我便提问“预习了课文之后,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感觉到了深深的母爱和思乡之情。”课文的中心呼之欲出,之后,我便紧紧地抓住这一中心提出问题,“那你从哪儿能感觉到这种深深的母爱和浓浓的深情呢?”让学生认真对课文,和同学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汇报交流,并指导朗读,思路清晰,目标相对明确。
二、稳扎稳打,朗读指导较扎实。在引导学生具体感知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着急,而是踏踏实实得让学生真正做到“读中感悟”。例如有的学生在提出“每一小节的开头一句形式内容都相同,这样的重复就象母亲的一句句的叮咛一样,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我及时抓住,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确这种开头重复的习作方法叫做“反复”。并通过进行范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体会句子是一样的,但是出现在每一个小节时,因为感情的不同,读出的方式却也是不同的,从而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在此处,我充分让学生读,并在读后进行评价,然后再带着体会读,使学生真正通过读这一形式,更加深刻的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不足之处:
1、课堂上没有照顾到学困生。在这堂课教学的时候,教学气氛并不是那么的活跃,有的孩子不敢举手,这其中不乏一些学困生,在我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及时发现这一现象,没有更好的照顾到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并及时进行鼓励,使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不高。
2、教师的话还是多一些。尽管在课堂上我已经相当注意这个问题,但是在今天的教学上,在一些过渡环节的处理上,我的话还是罗嗦了一些,尤其是有的时候孩子们回答问题不够准确的时候,我有些着急,没有更深的`进行引导,而是自己把答案说了出来,使学生的自主性没有更好地得到体现。
《斗笠》教学反思4
在导入本课时,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各位观众,现在像大家走来的是儿童队员。看,走在队伍第一排的是……看到这样的情境你想说什么”为学生创设形象的情境,为了使学生产生与观众情感的共鸣。学生就说:“这个小伙子真勇敢!他拄着拐杖都走那么好!”“这个小伙子走得真认真”。的确孩子们也都把目光集中到了这个小伙子身上,而当时在场的观众也把目光都集中到了这位小伙子身上。
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学生也就更能体会观众们当时的感受了,但是很明显在这里孩子们还不能体会到“这些小伙子真棒!”因此当出示观众的话时,学生就有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观众不仅仅说‘这个小伙子棒’还说‘这些小伙子棒’?”“为什么观众要说‘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些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学生对这些小伙子棒在哪里还不明白。于是教者就把观众的话写在了黑板上,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斗笠》教学反思5
【活动目标】
1、充分尝试斗笠的多种玩法,激发合作能力。验斗笠游戏的乐趣。
2、通过玩斗笠的过程练习双脚跳、钻等肢体动作。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
【活动准备】
创设采茶情景、斗笠若干、热身律动音乐、《采菜扑蝶》音乐,茶树若干、泡沫垫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快乐的斗笠操
1、教师出示斗笠:你们见过它吗?猜猜今天用它做什么?
2、幼儿听律动音乐,双手握斗笠做上下肢伸展、下蹲、躯干转动等动作,单手拿斗笠做体侧运动等肢体动作。
(二)尝试各种玩法、合作交流
1、自由探索:教师观察指导,引导幼儿自由创造斗笠的不同玩法。
2、交流分享: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的玩法,全体幼儿集体尝试。
3、合作游戏:幼儿进行“火车钻山洞”等合作游戏。
4、小组竞赛:进行层次递进的跳斗笠比赛,重点进行双脚跳的肢体动作。
(三)游戏:快乐的采茶工
1、动作练习:师:春天来了,茶园的茶叶长出了新芽,我们一起上山去采茶吧!
采茶路上要遇到田埂、山洞、小桥你们自己可以去试一试。遇到困难的地方我们可以多试几次。
2、集体游戏:引导幼儿进行采茶游戏。
(四)放松运动:
师:“小小采茶工真能干,采了这么多茶,现在我们一起庆祝丰收吧!”教师带领幼儿拿着斗笠听音乐做放松运动。
我在这个健康活动中选择了“坚固耐用”的斗笠为“链”,以玩斗笠为“魂”,以分享乐趣为“情”,通过引导孩子借鉴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尝试和创造,充分给予他们表现和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快乐体育,更好的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该器械的玩法多样有趣,在活动中幼儿发现了抛、滚、顶、转、扔、跳、背、搭等多种玩法。将荼乡的生活经验融入教学,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整个游戏活动在采茶的情节贯穿下,孩子们玩起来既轻松又活泼。
在这个活动中体现了三点亮点:
(一)活动器材选择的独特性
这个活动充分挖掘了当地的日常生活用品——斗笠来当器械,器械的玩法多样有趣。
(二)活动设计流程的创意性
将杭州茶乡的生活经验融入教学,整个活动在采茶扑蝶的情节贯穿下,孩子们玩起来既轻松又活泼。
(三)活动过程创造的层次性
教师提出了逐步递进的要求,有利于激发不同水平幼儿的运动潜能,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启发幼儿大胆尝试、发现、感知,整个活动较好地体现了“玩中学、玩中练”。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充分挖掘了当地的日常生活用品――斗笠来当器械,器械的玩法多样有趣,活动中幼儿发现了抛、滚、顶、旋转、扔、跳、背、搭等多种玩法。
活动设计较有创意。将闽南荼乡的生活经验融入教学。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整个活动在采茶扑蝶的情节贯串下。孩子们玩起来既轻松又活泼。
将安全教育、合作学习融于趣味游戏中。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合作搭山洞,自觉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将两个斗笠制作成陀螺(茶锅),并一起玩滚陀螺(茶锅)等活动,在抛斗笠时他们懂得了要注意安全。整个过程趣味性很强。
活动层次分明。整个活动较好地体现了“玩中学、玩中练”,让不同层次的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大胆尝试、体验。同时,教师提出了逐步递进的要求。有利于激发不同水平幼儿的运动潜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斗笠》教学反思6
学生已有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学生对1千克=1000克的进率也比较清楚。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教材上也只是借用3头350千克的牛、10桶100千克重的油、20袋50千克的面粉加以说明。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学生虽然能了解1吨有多重,但缺少了体验和感悟过程,很难说他们真正弄懂了1吨的重量有多重?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一定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的重量。
基于以上的反思,我设计了背一背这一体验环节。在学生中找几个25千克重的同学。我让班上一些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25千克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能背动一个25千克的同学,有的能一边背一个,一边抱住一个,大家在笑声和叫声中感受到体验的快乐。再问他们多少个25千克的同学是1000千克,也就是吨时,学生很快说出答案。接着,我“借题发挥”,让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别告诉对方体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计40个xxxx的重量是一吨。
《斗笠》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现代诗歌,诗中通过让孩子戴上这顶斗笠,一方面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另一方面是告诉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养育自己的故乡。诗中的前四个小节,每一个都有一个或几个小的亮点,如第二个小节中的在斗笠中编进了故乡的鸟鸣才会,才走到哪里都会听到故乡的声音,这是对故乡的怀念。正是因为每一小节都有这样的亮点,才会在最后一节中,凝聚成一个大的亮点,就是母亲对孩子的牵挂。
1、紧抓中心,整体感知课文之美。
“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在教学中,我一开始,便提问“预习了课文之后,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感觉到了深深的母爱和思乡之情。”课文的中心呼之欲出,之后,我便紧紧地抓住这一中心提出问题,“那你从哪儿能感觉到这种深深的母爱和浓浓的深情呢?”让学生认真对课文,和同学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汇报交流,并指导朗读,思路清晰,目标相对明确。
2、读中感悟,学生充分与文本进行对话。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比如学生自主读、分组读、齐读以及听音乐伴奏读,让学生较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与作品对话,从作者的角度去体味,从母亲的角度去感悟,使学生读出了情,读出了意,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3、不足之处
教师的话还是多一些。有的时候孩子们回答问题不够准确的时候,我有些着急,没有更深的进行引导,而是自己把答案说了出来,使学生的自主性没有更好地得到体现。
第三篇:斗笠教学设计
12、斗笠 教材简析
斗笠这首诗歌是语文(A)版第九册中的一篇教材,是著名儿童诗人王宜振所写。这是作者在母亲节的一天,怀着对故乡和母亲的深深思念,创作的一首反映故土情节和母爱的小诗。诗人把这个大的主题浓缩在一个小的载体——斗笠上,由斗笠生发开去。把故土情思和母爱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一位母亲崇高而伟大的胸怀,展现了一位母亲崇高的思想境界。学生情况
诗歌是一种独有的语言艺术,它所创设的意象中,常常把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进行联结,而这个联结需要靠教师去引导学生联想、想象、补充,并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独有的美的语言,想象美的画面,升华美的情感,产生审美愉悦,建构起诗歌本身的意义。教法学法
引导学生联想、想象、补充,并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独有的美的语言,想象美的画面,升华美的情感,产生审美愉悦。预设学生的学习成效
学生不太容易感受诗歌中新奇的意象之美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现代诗歌反复、比喻等写作手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感受诗歌中新奇的意象之美,了解诗人是怎样表达的。
教学过程
一、诗情导入:
有一首美丽的小诗,就在咱们手中,这是一朵新鲜的,带着朝露的鲜花,散发着绵长的,优雅的清香,读这首诗,会让你情不自禁地为那一幅副情意浓浓的画面深深感动,著名儿童文学家金波老师这样说:“读它,大人走进去会变成娃娃,娃娃走进去却变成巨人。”真神哪!想读吗?
二、整体感知
1、孩子们,跟老师一起走进这首诗吧!(板书课题)
2、老师想为同学们朗读这首小诗,你们愿意倾听吗?
3、你感受到了什么?诗人把这一情感倾注在什么上?知道斗笠吗?板画斗笠
4、在诗人的笔下,娘给予孩子的斗笠仅仅是遮风挡雨的普通斗笠吗?
5、自读诗歌,一边读一边看诗中哪些对斗笠的描写让你有一种新鲜的感觉,它们仿佛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从诗中跳出来,点亮了你的眼睛,激发了你的想象?
三、品读诗歌
交流点拨:你最喜欢那一小节诗?其中哪些诗句让你感到新奇? 预设:
(1)第一小节的点拨引导:
*新在哪儿?(“把故乡戴在头顶”)故乡怎么能戴在头顶呢?在这儿,作者把斗笠比作了什么?这是多么新奇的比喻呀!
*还有更有趣的呢,带上斗笠的诗人变成了什么?孩子们,让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一位游子头戴斗笠,行走在广阔的原野中,慢慢地消失在母亲牵挂、不舍的视线中„„现在,你就是为儿子送行的母亲,请你对他说,——(指名读第一小节)*是啊!才消失在母亲的视线中的那朵蘑菇,又走进了母亲的梦啊!仅仅只是母亲的想念、牵挂吗?你还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让我们读出母亲的牵挂和期盼。(从“挺直”、“把故乡戴在头顶”可以体会到母亲希望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自己的故乡,都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2)第二小节的点拨引导:
*最让你觉得不可思议的诗句是什么?(在斗笠中“编进鸟鸣”)多新鲜的想象!编进的鸟鸣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啊?读到这里你的脑海里呈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让我们边读边想象。(齐读这一小节)。这画面美吗?为什么?(因为它不光有美的声,还有----美的情。)这美的情在诗人的每一句诗,甚至是每一个字中静静流淌。*出示灯片:“静静的夜晚,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你从“滑”中体会到什么? 是啊!诗人对诗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词都是细细推敲,准确表达。正如他在自己的另一首诗《摸亮》中写道:“我摸一个词语,从嫩摸到老,我想把它摸亮;我摸一个句子从青摸到黄,我想把它摸亮。”*你该怎样读出母亲的这份细腻的关爱呢?(指导朗读)(3)对第三小节的点拨引导:(略)(4)对第四小节的点拨引导:
*哪一节诗最亮?为什么?(板书)你心中“明月”“不熄的灯”可以干什么?有何作用?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出母亲的什么?
*让我们握住这厚重的情感,读出心中的感动吧!升华情感
*也许,你们在读中已经深深地感到了母亲那份浓浓的爱,殷切的希望。其实,作者写下这首诗时,是在母亲节,他把这首诗献给日夜思念的故乡和母亲。让我们怀着对天下母亲的敬意,和诗人一起,读出对母亲的崇敬和思念吧
*引读:如今,站在母亲的遗像前,我思潮汹涌,我多想听到母亲再说一声-—— 如今,我来到母亲长眠的山谷,听到耳边鸟鸣声声,我仿佛听到母亲她说------现在,我跪在母亲的坟前,捧一把故乡的泥土在胸前,母亲的话语又响在耳边—— 现在,让我采一束花儿放在母亲的坟头吧,让伴我走过闹市的花香也伴母亲长眠-—— 今天,戴上您送的斗笠,母亲,儿子又将远行。走过千山万水,儿子终于明白,您送给我的不只是一顶普通的斗笠------
第四篇:《斗笠》教学设计
《斗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并创作诗歌。
4、体会母爱的伟大、无私,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思、感激、热爱之情,教育学生要关心、体贴、孝敬父母。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这顶斗笠所包含着的深深的母爱。教学难点:
1、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进行创作诗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游子吟>吗?谁能背一背? 下面全班一起来读一遍,这首诗是一首对母爱的颂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诗歌。
1、多媒体课件出示斗笠图片,师问:哪位聪明的孩子来告诉我,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途?
学生反馈。
2、师:对,这是一顶斗笠,斗笠用毛竹等材料手工编织而成。在乡下农村,劳动人民干农活时遮阳挡雨的主要工具,每到雨天,村道上,田野里,随处可见乡亲们头戴斗笠而往来耕作,它为乡亲们遮住了大自然的风风雨雨。但是现在也有一些旅游地区,将斗笠作为一种工艺品出售。
生活中,斗笠很普通,每一顶斗笠就是一个故事,每一顶斗笠就是一段历史。但诗人王宜振笔下的斗笠却寓意深刻,这顶特殊的斗笠,它寄托了一个母亲对远在他乡的儿子的思恋和关爱。今天,我们就随诗人一起走进诗中,去感受一下这血融于水的亲情吧!(课件出示斗笠图,教师随机板书课题)
3、板书课题: 斗笠
4、齐读课题,第十二课是一首用白话语言写作的现代诗,诗就是要多读才能读出它的韵味,才能读出作者的感情,下面我们就来读这首现代诗吧!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围绕下面的要求,小组合作,自读诗歌(课件出示)
(1)读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
(2)借助拼音,读熟生字,小组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并交流识记和书写的要点。
一起在本子上把生字写一写。
讲解一下多音字,斗: 斗笠 斗争
2、查生字的认读情况(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3、师:老师刚才认真听了朗读,读得很好。对呀,“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今天这节课很多地方我们会用到这一方法。
4、教师配乐示范读诗歌。
这是一首现代诗,感情丰富。看到刚才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我也想读了,你们愿意听吗?(师配乐朗读全诗)
怎样,老师读得好吗?你想随着音乐读吗?那就读吧!读完之后说一说,你感觉好像是谁在和你说话?
5、学生配乐自由读诗歌
谁来告诉我,你感觉是谁在和你说话呀?(这首诗歌就是以一位母亲的口吻,叮嘱即将远行的孩子带戴上故乡的斗笠,一顶斗笠饱含着深深的母爱,下面我们通过读来体会深深的母爱吧!)
6、教师带读诗歌 你能告诉我诗句中哪些地方能体现深深的母爱吗? 第一段,走到哪里,你都是故乡的一朵蘑菇,娘在梦里也能看见你挺直的身影。第二段,走到哪里,你都能听到故乡的声音,静静的夜晚,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第三段,走到哪里,你都能感到故乡的温暖,寒流侵袭的冬夜也会有春意融融。第四段,走到哪里,你都能闻到故乡的芬芳,让这泥土的芳香飞进城市的每扇窗户。第五段,孩子,它可是娘心头的亮光啊,让它照在你的头顶,成为一盏不熄的灯。
三、理解诗歌,体会意境
1、讲解第一小节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小节,不要求整齐,但要求读出声音。(学生自由读诗)(2)这一小节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浓浓的母爱?(走到哪里,你都是故乡的一朵蘑菇,娘在梦里也能看见你挺直的身影。)
(3)从这句诗中你体会到了母亲怎样的心愿?(希望孩子在外能身体健康,堂堂正正做人)“走到哪里,你都是故乡的一朵蘑菇,娘在梦里也能看见你挺直的身影。”
你怎样理解“挺直的身影”呢?在什么情况下,你的身影是挺直的。说明母亲希望我怎样?(健康)这是母亲在担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有了,像我们学的第一课,树的姿态怎样?(挺直)象征着什么?(刚直不阿)对,母亲还希望我堂堂正正的做人。(4)你能将自己的感受朗读出来吗?(指名朗读)评价
(6)朗读技巧指导: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它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还能提高艺术鉴赏力。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只要用心体会作者情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就能读出作者的感情。
(7)用以上方法齐读第一小节。
3、分小组学习自己喜欢的小节后汇报学习情况。并进行合作学习划分节奏。
4、小结全诗:这是一顶特殊的斗笠。戴上它,孩子在异乡能听到故乡的声音,感到故乡的温暖,闻到故乡的芬芳,望见故乡的明月,其实这都是母亲来自故乡的爱。你们想把母亲的爱读出来吗?(想)那就请你们一起读吧!(配乐朗读)
第二课时
这是一首感情细腻、真挚的现代诗。本诗以一位母亲的口吻,叮嘱即将远行的孩子戴上故乡的斗笠,表达了深深的母爱、浓浓的乡情。尤以诗句“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回旋反复吟咏,奈人寻味。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笠”,正确规范地书写“笠、戴、蘑、菇、袭、熄”,自主积累“我的词语库”。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艺,感悟诗中浓浓的乡情,暖暖的母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读文,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意,感受母爱。
激发学生感激母亲、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文本感受母爱,从生活的点滴体验亲情的无处不在及伟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生词。
2.配乐朗读课文。
3.谈读文的感受——母爱。教学过程: 1.复习生字
朗读课文
同学们,课文读完了,有谁能够告诉我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
做 故乡的蘑菇
听 故乡的声音
斗笠 感 故乡的温暖
闻 故乡的芬芳
戴 故乡的明月
下面我们分组,每一桌为一组,再读课文,一个读一个听,说说自读后或者听后的感受或者疑问,开始!
A,读 B 指名自读后或者听后的感受。
师小结: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觉得你们读的特别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我们的课文,上节课我们分析了第一段,有谁能告诉我第一段你的理解。还记得吗?
(1)“走到哪里,你都是故乡的一朵蘑菇,娘在梦里也能看见你挺直的身影。” 课件出示板书:成了故乡的蘑菇
你怎样理解“挺直的身影”呢?在什么情况下,你的身影是挺直的。说明母亲希望
我怎样?(健康)这是母亲在担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有了,像我们学的第一课,树的姿态怎样?(挺直)象征着什么?(刚直不阿)对,母亲还希望我堂堂正正的做人。
课件出示板书:担心 身体健康 希望 堂堂正正做人 师:还有表现母爱的句子吗? 很好,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
(2)“走到哪里,你都能听到故乡的声音,静静的夜晚,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板书:听到故乡的声音。” 课件出示板书:听到故乡的声音
师:你觉得 “故乡的声音”会有怎样的声音?(林间鸟语、河流小溪、亲人朋友的笑语)
在静静的夜里,想着故乡的人,故乡的景,多么甜蜜温馨!这是母亲希望帮助孩子解思乡之愁,希望孩子能够睡个好觉。
课件出示板书:帮助 解思乡之愁
(3)“让故乡的热土靠近你的心胸,走到哪里,你都能感到故乡的温暖,寒流侵袭的冬夜也会有春意融融。”
课件出示板书:感到故乡的温暖
(作者将斗笠比喻成故乡热土,无论走到那里,都能感受到故乡的温暖,这是母亲在担心孩子的冷暖,希望孩子在外边别冻着)课件出示板书:担心 冷暖
(4)“让这朵故乡的花儿伴你在闹市散步,走到哪里,你都能闻到故乡的芬芳。” 课件出示板书:闻到故乡的芬芳
师:在第三节中,作者把斗笠喻为故乡的热土,那这里呢把斗笠比喻成什么?(故乡的花儿)这是母亲希望孩子不要感到孤单、寂寞。课件出示板书:希望 不要 孤单寂寞
(5)“孩子,它可是娘心头的亮光啊,让它照在你的头顶,成为一盏不熄的灯。” 课件出示板书:望见故乡的明月
师:这里作者把斗笠喻为什么?(故乡的明月)孩子是母亲的希望和生命,孩子虽然在外,母亲的一颗心却时时牵挂,那一轮明月,就是母亲思恋孩子、关爱孩子的心)
课件出示板书:母亲 思恋 关爱的心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文分析完了,我现在来请同学当一回母亲,来读一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他读出母亲的心情了吗?母亲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一节。
(引导学生说出语言美、情感美、想象美、文章的结构美、音乐美。)多交几个学生来读。
2.下面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分析“让它照在你的头顶,成为一盏不熄的灯。” 你心中“明月”“不熄的灯”可以干什么?有何作用?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出母亲的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带来光明、温暖、信心、勇气等允许学生畅谈,引导学生感受孩子是母亲的希望,其中渗透着浓浓的母爱。)
五、联系生活,升华情感
1.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本诗为什么以“斗笠”为题?(借物抒情)
2.说一说,生活中哪件事令你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每天的营养早餐、整洁舒适的卧室、凝聚爱心的药丸、温暖贴心的毛衣……)
也许,你们在读中已经深深地感到了母亲那份浓浓的爱,殷切的希望。其实,作者写下这首诗时,是在母亲节,他把这首诗献给日夜思念的故乡和母亲。让我们怀着对天下母亲的敬意,和诗人一起,读出对母亲的崇敬和思念吧(出示引读课件)引读:如今,站在母亲的遗像前,我思潮汹涌,我多想听到母亲再说一声-——
如今,我来到母亲长眠的山谷,听到耳边鸟鸣声声,我仿佛听到母亲她说------现在,我跪在母亲的坟前,捧一把故乡的泥土在胸前,母亲的话语又响在耳边—— 现在,让我采一束花儿放在母亲的坟头吧,让伴我走过闹市的花香也伴母亲长眠-——
今天,戴上您送的斗笠,母亲,儿子又将远行。走过千山万水,儿子终于明白,您送给我的不只是一顶普通的斗笠------
六、小结全诗:这是一顶特殊的斗笠。戴上它,孩子在异乡能听到故乡的声音,感受到故乡的温暖,闻到故乡的芬芳,望见故乡的明月,其实这些都是来自故乡母亲的爱。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下面是作业: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搜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
3、为妈妈写一封信或为妈妈做一件事来表达你对妈妈的爱。交反馈表
板书:
做 故乡的蘑菇
听 故乡的声音 乡情
斗笠 感 故乡的温暖
闻 故乡的芬芳 母爱
戴 故乡的明月
第五篇:语文教案-金黄的大斗笠-教学教案
1.掌握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斗笠 啃 翘 悠闲 雨帘
2.掌握下列词语解释,特别注意对语境义的掌握:
柔和 看管 梳理 翘 偶尔 雨帘 生气
3.描写:是对人、事、景、物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和刻画。可分为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4.拟人及其作用: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拟人使无生命的物人格化,使描写更生动、形象。
二、能力目标
2.学习散文中朗读的停顿,训练朗读。特别要注意停顿。
3.通过关键语句理解,体会姐弟俩天真可爱的形象。
三、情感目标
体会本文描绘的风雨童趣图的画面所表现出的生活的欢乐与纯真的童心。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金黄的大斗笠》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散文,描述结姐姐给弟弟送斗笠,姐弟二人在金黄的大斗笠下面躲雨、谈笑的情形,表现出生活的快乐和姐姐弟的亲情。
《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文章共写了三个风雨镜头。一是风小雨稀,二是风疾雨急,三是风雨交加。写了三个风雨镜头之后,又写姐弟欢乐的形象。
二、思路结构:
《金黄的大斗笠》全文共2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描绘天气由晴变阴,小男孩儿在田埂上放羊的情形。
第二部分(2~11):写风雨由小变大,小男孩非常着急,在风雨交加的时候,姐姐带着大斗笠及时赶来。
第三部分(12~25):写姐弟俩在大斗笠下避雨谈笑的情景。
三、写作特点
1.本文跟一般文章写人记事的方法不同,没有具体详细地记叙事情的因果、经过,也没有细致地去描写人物,而是在展示一幅风雨图画中,点出了人和事。可见构思之巧妙。
2.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善于在简洁的叙述中选取小故事来表现主题,择取了风雨中的几个镜头,烘托出了温馨、欢快的气氛。
3.本文的景物描写有两个特点:一是抓住景物不断变化的特点写,一是景中含情。文章融写景、抒情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且较多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四、朗诵《金黄的大斗笠》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部分要读得平稳、亲切、柔和。因为这是风雨来临之前的小男孩牧羊图。蓝天是那么干净,乌云是偷偷溜来,梯田是那么美丽,小山羊是那么悠闲地啃青草,文章描绘出清新、和谐的气氛。
第二部分三幅风雨图,要读得一幅比一幅速度加快,音量加大,语气加强,渲染出急促、紧张的氛围。
第三部分要读得温馨、愉悦。突出姐姐聪慧,识风雨;弟弟天真,可爱。要读出姐弟之间的情意。
五、可以这样组织朗诵活动
1.轻声读《金黄的大斗笠》,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音的字,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地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2.列发言提纲,先在小组发言,然后每组推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3.发言题目:我认为应当这样朗读《金黄的大斗笠》
4.发言要求:运用已学会的朗读方法,具体说明朗读《金黄的大斗笠》时语气、语调怎样把握,语速、重音怎样处理。
说明:列提纲和发言的过程,正是理解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过程。
5.听朗读,描述画面。
请甲、乙两位同学到台前,甲同学依次朗读课文中三幅画面,每朗读完一幅画面,乙同学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内容。然后,全班评议朗读和描述的优缺点。
说明:描述画面要绘声绘色。
6.从风雨图中看故事。
朗读第三幅画面(从风来啦!雨来啦!到它是那么有生气),然后,按顺序叙述姐姐给弟弟送斗笠的经过。
7.由同学们推举一位朗读好的同学,谈谈练习一段话朗读时该怎样停顿,然后请他(她)朗读一遍课文。
六、文章结尾讨论活动设计
在课文最后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雨过天晴后的姐弟俩会做些什么呢?
要求学生紧紧围绕课文体现的手足情深,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可以设想,在同学们积极参与,互相启发,思维活跃,创造性的火花在相互讨论的启迪下迸发出来。这样不但会深刻理解文章主题,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了学生主动性。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通过朗诵和摘评,充分感受课文的诗情画意,分析人物姐姐和弟弟的性格特点。
难点:朗诵过程中对课文感情基调的把握。教学过程
2. 文中哪些段描绘的是风雨图?这幅风雨图包括几个风雨镜头?分别请同学朗诵这几个风雨镜头,并简单概括一下每个镜头的风雨特征。
3. 在这幅风渐大、雨渐急的风雨图中,什么人出现了?课文是怎么说的?
4. 随着姐姐的出现,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请一个同学简单概括一下这个故事。
5. 读完这个故事,你对姐姐和弟弟有什么看法?(分析人物姐姐和弟弟的性格特点)
6. 再次朗读课文,可由教师示范朗读,也可听朗诵录音,请同学注意体会朗读每一部分时的语气。
7. 同学们在本上摘评,抄写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并简单写写喜欢的理由。
8. 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推选点评高手,并在全班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9.老师为学生提供三幅画面(有条件的制作成幻灯片),配合画面内容,学生反复练习朗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手段:以朗读训练为基本形式
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笔记本上练习做好句、好段的摘抄和点评。学生自主选择句段,点评围绕遣词造句、画面的意趣、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展开,言之成理即可。在学生细致地读书,有所感悟的基础上,组织分小组发言,评选出点评高手在全班交流。为了能够控制交流的进度,使交流有条不紊的展开,可按照课文所描绘的三幅画面进行交流。一方面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进行自主阅读,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探究好句、好段的方法和规律,可以加深对文字的感受能力。应当注意:在这个过程中,重在让学生发言,让他们表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发挥导的作用,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难点上加以点拨。切忌教师喧宾夺主,使交流活动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