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顶尖者永远有位子美文
每当自己与朋友面临生活中的诸多选择时,我总想起两位钢琴家。
一位是巴黎高等音乐学院教授、著名演奏家贝洛夫,我曾向他请教如何引导有天分却不努力的孩子学琴。贝洛夫是钢琴天才,12岁就能掌握极其艰深的当代作品。我以为会听到他累积多年的经验与心得,至少会有苦口婆心的循循善诱,怎知他竟冷淡言道:“这样的孩子我几乎都在劝退,要他们趁早改行。”
“是天分不够吗?”
“不是,热情才是关键。巴黎高等音乐学院的钢琴专业入学年龄上限是18岁,能考进的必然有天分。但是,许多学生不曾思考自己要什么,只因当年钢琴是最拿手的科目,糊里糊涂报考,懵懵懂懂弹下去。即使有天分,这也是在浪费生命。人生的可能无限,根本没有必要在20岁前就决定一切。用心探索,及早认识自己并找到真正的兴趣,这才是关键。”
我还是忍不住好奇地追问:“如果有学生对音乐充满热情却天分不足,怎么练也不能成为演奏家,又该怎么办呢?”
“那有什么问题?”钢琴家双眼突然一亮,“我从来没有劝退过这样的学生,还尽一切可能帮助他们。音乐世界何其宽广,谁说每个人都该当演奏家?只要真心爱音乐并充满热情,音乐必定会给予回报。”
我永远不会忘记贝洛夫那时的神情,而那瞬间焕发的光芒让我无法再问这个问题:那些留下来的学生,最终也得面对僧多粥少、竞争异常激烈的音乐环境。现实不会改变,但有多少人能像贝洛夫般天纵奇才呢?
不过,我自己没说出的问题,贝洛夫的师弟巴福杰给了我答案。
一日,他邀我在已故著名指挥大师萧提的故居中叙旧。这位20世纪名声响亮的音乐巨擘逝世虽已近20年,其伦敦故居却一如往常,仿佛主人从未离去。对这位传奇巨匠,巴福杰最深的记忆是什么?
“有一次,我在他的琴房练习。那时我虽得了不少奖项,也日夜苦练钻研,却看不到希望,不知道自己的位子在哪里,也不知道该不该继续。”
当年巴福杰才35岁,刚从手伤中复原,十分茫然。萧提听后,没有任何安慰,只说了一句十分简单的话:“顶尖的人永远有位子。”
这句话激励了巴福杰,他从此不再彷徨。“既然我选择了音乐,就要全力以赴。我不再问为何没有机会,只问自己是不是顶尖的人,够不够资格站上舞台。”
大師的鼓励其实是美好的预言。这七八年来,巴福杰连获大奖,成为国际上响当当的名家。
这一切来得非常真实:他对古典作品和当代的作品都有深入的研究,还有谁能像他一样,可以同时演奏贝多芬与海顿所有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普罗科菲耶夫和巴尔扎克的钢琴协奏曲全集,以及拉威尔与德彪西的所有钢琴作品?
“兴趣可以让你选择人生方向,但只有努力才能让兴趣选择你。”找到兴趣,并为自己的兴趣坚持不懈,你就一定会找到自己的位子。
第二篇:寻梦者美文
梦想是心灵所渴望的那个人生方向,它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坚强。
古人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扪心自问,我们有多少人能够成就自己心中最初的梦想?
不管那只是一时的豪情壮志;
还是青春期的迷茫与冲动;
又或许,只是一份平淡的渴望,渴望掌声,渴望成功;
它们都因为家庭的压力和社会的种种因素而变了味。
随着漫漫地步入社会,那曾有的梦想也渐渐淡去。心中的梦变成了模糊的记忆,而那记忆又被无情的现实打碎。
深夜准备入睡时,内心深处总是有一种无名的感伤,一天就这么过去了,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激动人心的欢乐,更没有刺入肺腑的哀伤,更可怕的是明天还将会如此。
我们就如行尸走肉一般在这个茫茫尘世里重复着这条街与那条街的距离。
当然,我也有见过一些人,他们不管自己唱歌时总是走调破音,他们不管别人的嘲讽与讥笑,仍然以成为一个歌手为目标,不断奋斗,不会放弃任何机会去展现自我。
所以我仍然相信,每一个人心里都沉睡着一个美好的梦想。但老实地说,我没有。
我只不过是个寻梦者,找寻着那所谓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曾几何时,孩提时的我,也拥有过那各种各样的梦。羡慕过作者的舒逸,那午後绿茶,夜半红酒的雅情。惊讶于画家的神奇,那可让一切梦幻实体化的魔法。联想过生物学的奥妙,爲何动物与植物之间拥有如此巨大的差别?甚至厨师的美好,那让人吃出幸福的感觉的能力。一切的一切就如同五彩的泡沫,透过天际的太阳,折射下斑斓的弧线,交织着温柔的空气与情感,如同点点瑕光在人生路上。
但如果是泡沫,终究会破。或许是因为时间,那何以改变一切的时间。
曾经的梦想,就如同秋天的落叶,春天之残雪;飘落,融化,肢解,直到消失在那墨宇般的夜。往日的美好会在泡沫破裂中化蛹成碟,带着眷恋,和遗憾飞去。
我,也不在是从前的我。从此,我在那黑暗的人生路上盲行,也从此,走上了另外一条路,一条找寻着梦想的路。
我不是任何人,也不是任何人的延续。
我就是我,也只是我。
我不爲任何人而活,或许我是自私的,但如果我连自己的生命都无法掌握,那我还剩下什麽?
也许对于别人来说,这一切就如同痴人说梦,但不管别人怎麽说,我也只想做我自己想做的事。躺在那青绿的草坪上,闻着那泥土的芳香,听着那风的伴奏,看着那鸽子在空中划出优美的音符。
我就是我,也只是我。一个将梦带到现实的人。
我从不後悔,不是因爲我不曾做错,是因爲那就是我怎麽样想的。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也就要走下去。跪着也要将它走完。
第三篇:谁是偷吃者美文
一天,一位女士在机场候机,因为还有不少时间飞机才能出发,于是她就买了一本书和一袋甜饼,打算打发一下这段等待的时光。她在候机厅里找到一个空位坐下,很快就沉浸在书籍精彩的内容中。
正当她享受着书和甜饼的快乐时,她无意间发现坐在身边的男士,竟然从他们座位间的甜饼袋里,大模大样地拿出一块甜饼来吃。这让她有点惊讶,暗想:这个人怎么这样没有礼貌?也不问一声。
然而,这只“偷吃的手”并不打算停止,他一块接一块地继续拿着袋子里的甜饼。每当她拿出一块饼,他也赶紧拿一块,生怕少吃了似的。女士气愤极了,为了保持自己的形象,她努力地克制着。
当这位男士准备拿袋子里的最后一块甜饼时,他的脸上略带拘谨,犹豫了一下,还是拿了出来,把它掰成两半,并将其中一半递给她。
显然,女士从来未曾碰到过这样不可理喻的事情,她一把从他手中夺下那半块甜饼,恼怒的脸色忽红忽白,心中愤愤地想:天哪,怎么世界上还有这样厚脸皮的人?
这时,候机厅里传来航班准备起飞的通知,她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离开了,身边这个人实在让她太不舒服了。她迅速收拾好自己的物品,头也不回地走向登机口,再也不想看到这个偷吃甜饼连一句“谢谢”也不说的人。
她登上飞机,找到座位坐下,准备继续看她还没有看完的书。当她把手伸进行李包准备拿书的时候,她碰到了一包东西。这让她陡然一惊,羞愧得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原来她买的那一袋甜饼竟然一块也没动地安放在她的行李包里,那个厚脸皮不停偷吃甜饼的人,恰恰是她自己。
这则故事很有趣,其实我们看完后哈哈一笑的同时,正是在笑我们自己。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人,但是我们往往习惯把焦点放在别人的身上,而很少反观自己,审视自己的不足和错误。这种臆断的心态有时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损失。如果不能正视这个问题,结果就未必像女士“偷吃甜饼”那么简单了。
第四篇:善泳者美文
他十岁那年,家中为了“究竟要不要他去学游泳”发生争论。他父亲相信“艺多不压身”,游泳也是一门技术;他母亲却说“善泳者死于水”,人学会了游泳就欺侮水,玩弄水,轻看了水,遭水的报复。
双方都有格言做后盾。
十八岁,他变成了游泳比赛的选手。二十一岁,大水泛滥,冲垮了家,他全家躲在屋顶上,眼见尸体漂过去,家居漂过来。也看见在水中挣扎的人,近在咫尺,露出祈求的眼神。屋顶上的人只有他能游泳,他义不容辞地跳下去,拨开水中飘浮的杂物,一夜之间救出十八个亲邻。
后来,也许是他太累了,也许是他真的轻侮了水,他跳下去没能再游回来。
水退以后,那一带的年轻人兴起一阵学习游泳的热潮。他们说,不错,“善泳者死于水”,可是——那是在救活十八个人之后。
第五篇:永远有利息在人间美文摘抄
从前读陈之藩先生的《在春风里》,里面附了一封胡适之先生写给他的信,有这样的几句:“我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
我读到这段话时掩卷长叹,那时我只是十八岁的青年,却禁不住为胡先生这样简单的话而深深地动容,心里的感觉就像陈之藩先生后来的补记一样:“我每读此信时,并不落泪,而是自己想洗个澡,我感觉自己污浊,因为我从来没有过这样澄明的见解与这样广阔的心胸。”
胡先生因此对待朋友“柔和如水,温如春光”,也因为他的澄明,“他能感觉到人类最需要的是博爱与自由,最不能忍受的是欺凌与迫害,最理想的是如行云在天,如流水在地,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想,在这个世界上能把私利看淡到这样的境界,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事,胡先生的生平事迹很多,但最感动我的就是这一句“永远有利息在人间”。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布施的菩萨行,也是佛徒所行的六波罗蜜的首要。世尊在《大般涅经》曾如此开示:“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时,于诸众生,慈心平等,犹如子想。又行施时,于诸众生,起悲愍心;譬如父母,瞻视病子。行施之时,其心欢喜;犹如父母,见子病愈。既施之后,其心放舍,犹如父母,见子长大,能自在活。”
不同的是,胡先生是借钱给朋友和晚辈,不盼望收回,而佛菩萨所行的则不分亲疏普及于众生,在根本上也没有盼望或不盼望的问题。而且胡先生借出去后知道有利息在人间,佛菩萨根本不知利息,忘记利息,是“惠施众生,不自为己”,是“惠施求灭,不求生天”,是“解脱惠施,不望其报”,在境界上是究竟的超越了。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大致可以分成三种境界:一是提不起,放不下;二是提得起,放不下;三是提得起,放得下。一般人是提不起,放不下,像我有一个朋友从不借钱给人,问他原因,他说:“为了免得将来低声下气地向人要债,干脆不借算了。”这是第一种人。第二种是争名夺利之辈,攒了一大堆钱,可是看到人贫病忧苦,眉头也不皱一下,到最后两手一松,留下一大堆钱反而养出一堆无用的子孙。
胡适先生则接近了第三种人,只有这一种人才能昭如日月,平淡坦然,不为人间的几个利息而记挂忧心,人生才能自在。
若有人问:那么,佛的施舍是什么境界?
《华严经》里说到十种净施,是众生平等的布施,是随意的布施,是积极的布施,是有求必应的布施,是不求果报的布施,是心无挂碍的布施,是内外清净的布施,是远离有为无为的布施,是舍身护道的布施,以及施受财三者清净如虚空的布施。
到了这种境界,利息就不是在人间,也不是在天上,而是自在圆满,布满虚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