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永远有多远读后感
永远有多远读后感
(一)理性?人性?
铁凝的《永远有多远》讲述了一个出生于六十年代、北京胡同长大的女孩白大省的故事,她敦厚、善良。从少女时代的梦中情人赵大安,到夸夸其谈的夏欣。一个个男人从白大省身边走过,又为她的真情而回头。然而善良真挚的白大省经过那么多无情的伤害后,对生活、自己进行反省,揭示了人性中的一些本质问题。
先是她的大学同学郭宏为了留在北京,与谈了四年的女友分手,来追求白大省,因为白大省的奶奶可以通过关系让郭宏留在北京。白大省明白郭宏的用意,但善良天真的她还是接受了郭宏,并深深地爱着他。然而郭宏遇到了西单小六。他抛弃了白大省,和西单小六混在一起;并当众辱骂白大省,白大省彻底失望了。
后来白大省遇到了朴实、勤劳的大男孩--关朋羽。从相识、相知到相爱两个人越来越默契,白大省也觉得找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然而,表妹小玢的出现改变了原本美好的一切。她住进白大省的家,吃白大省的、用白大省的,白大省不和她计较。可是最后,她却把关朋羽抢走并做了他的新娘。
白大省的性格虽具有典型性,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已很难找到原形了。她的温和、善良让人喜欢让人叹息。她虽然大学毕业,却是个很传统的人。我们的教育一直教育我们“与人为善”和“爱人”.她的善良使她处处为别人着想,不懂得怎样拒绝别人。
她的性格的悲剧不能不使我想到我们教育的缺陷,我们过分强调做好人,却忘了怎样做好自己。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如果我们追求自己想要的,得到自己该得到的东西,而是为了取悦别人,让别人过的好,那样不仅自己觉得很累,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并且并不一定能给别人多少帮助。我们只有在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我们才会更积极地做事,才能更好的为别人服务,就像孔子责备做好事不去领赏的学生,这样会破坏做好事的积极性。
其实她一直在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后来她也发现了,可为什么她还是不能改变什么。是什么阻止了她呢?我们不能说是她虚伪,她从来没想过要伤害别人或去满足自己的什么欲望。是她骨子里的一些传统思想吧。对她来说,让别人失望比让她自己失望还要难过,她总要自己去承担才能换来心里的平静和避免良心的谴责。就像作者给她的取名一样,白大省,说明她的省悟是不会有结果的。当然,文学作品为达到一定目的可以虚构跟加强一些情节,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很难改变自己什么。人的习惯一旦形成,要改变它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力量。我们都是很平凡的人。要抛弃原有并以为正确的观念,内心要承受多大的恐惧和多强的信念。我们不能仅嘲笑她的懦弱、无能,还应看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具有那些性格。
我们可以从理性和人性来看待白大省这个人物。她一直都是理性的,克制自己,处处与人为善,她的做法完全符合教科书的标准,可为什么总是遭抛弃呢?她缺少的是什么呢?有人说是狼性,人活得没有狼性,就有一群人欺负你。一直欺负到你无法承受为止。一直欺负到你的狼性复活,不敢再欺负你为止。我想这应该也是人性中的一些本质的东西吧,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有一定需求的,她不敢去追求她想要的东西,这使她丧失了自我和生气。感动一时是容易的,可要长时相处好更需沟通和互助。向人索取不是完全不好,那样让人觉得真实,让人感觉到你的存在,知道你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需要理性,需要爱,而不仅仅是为满足别人,放弃自我,我们应带着理性去追求人性需求的东西。
永远有多远读后感
(二)周五晚上和交友上一个朋友闲聊聊到铁凝 , 他强烈推荐《永远有多远》和《安德烈的晚上》,说是巨感人,还给我布置作业写读后感,于是一口气儿就把两个小说在那晚上都灭了。(另,《安德烈的晚上》还真不觉得怎么感人,也没有什么画画,什么最后维纳斯乳头的描写,那位同学,是不是你记错了?)
说来也怪,我第一次看铁凝的作品就是那部著名的长篇《大浴女》(算她新近作品的代表作了,沉重的对生活中假、丑、恶的揭示也同样孕含着她对美的呼唤,有悖于她早期的清新的路子)。那时候我还在 Calgary 作实习,在老妈这边要好的一个阿姨家里借的这本书。很惭愧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铁凝是谁,看到纸装的本子就跟 60 年代闹饥荒看到了窝头一样的兴奋。翻了头两页就被里面的 “ 引小跳 ” 吸引了,有点像看自己的故事一样的颇有兴致。于是这本书消磨了我每天早晨去实习单位在公车上的时间,我下意识的不想快把它快速消化,因为它本身就不是垃圾言情,那是心灵的盛宴,也本能的无法浪费。
看完之后缓了好几天,写得深刻,太深刻了,深的我都被搅到漩涡中有点大沉不起了。于是对铁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猜它到底是男是女。因为它仿佛有两双眼睛:一种男人,一种女人,以男人看女人,以女人看男人。还有两种身份,一种城里,一种乡下,以城里人看乡下,以乡下人看城里。这让我感觉特别奇妙不凡,令铁凝这个中性的笔名更加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让我不忍去过早的将其面目清晰暴露,不忍到不去狗狗,不忍到想让更多的作品让我靠近它揭开它。
当我半夜看这个中篇《永远有多远》,从字里行间的蛛丝马迹中又嗅到了铁凝,这久违的重逢让我欣喜。尽管这个中篇有其它作品中不具备的 “ 北京特色 ”(嗯,的确很北京啊,还是老北京!),但从造句的重复与排比,从用词的质朴甚至略带粗劣的亲切,从逮着个词汇不留任何余地地剖析,从通篇透露的悲悯的情怀,从将一种偏执的情绪不加阻拦一泄到底的能力,从对一句话的话外音及隐藏的内心的揭示,从对一种表象的姿态渗透到对心理的洞察的天分,从驾驭整个故事与人物性格导致的命运的把握,是她是她就是她。铁凝,一个精灵!
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对她的东西这么感冒,按理生于 1957 年的她是和我父母一辈儿的,里面的故事也都是 70 年代初生的孩子那一拨儿的,怎么就共鸣上了呢?或许,或许我真的生错年代了。
看这个《永远有多远》,脑子里的一些影象就一个劲儿的往小说里的人物蹦,对号入座,挺逗的。看到那个 “ 我 ” ,我心说,呦,这不是柚子嘛 =D;看到 “ 仁义善良 ” 的白大省,就好像看到那个《空镜子》里的妹妹,燕子;看到 “ 骄傲,貌美,让男人围着,想跟谁好就跟谁好 ” 的西单小六,就觉得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米兰…这通联想让我把整个故事看得乐不可支。
白大省这样一个悲剧人物,到了最后也开始顿悟的大喊 “ 永远有多远 ” ,终还是沉痛的发现一直以来梦想成为西单小六那样的女人,无非是一种嫉妒催使着自己兜着无用的圈子,不可救药的仁义与善良,这么一个没有味道的却让人心生怜悯痛惜的混沌女人,她永远成为不了她想要成为的女人,最后只能向本真的屈服,要成为实在太难,而又有几个人有能力颠覆自己,更何况她。
“永远都成为不了”这么一句残忍的警醒,强迫我们打破儿时艳羡的梦想,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不可救药”时,我们只有两种出路:要么学会了自我安慰,自我妥协,要么继续逃避,继续臆想。白大省在小说里通篇地喊,抑或我在替她申辩:“你面对别的女人炙手可热,怎么能狠心对我说什么'just be yourself' ,你怎么让我甘心' just' 呢;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即便永远都是这种不公平的宿命,即便潜意识里早已知道这一直是自不量力的模仿,可难道我连这点幻念都不能拥有么,你这简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这简直太狠心了!”
可不管我们狠不狠心,生活是要面对的。我们看着她痛心,在她脑袋上敲一棒子又怎么了,纯属恨铁不成钢。这块铁,真的它还就注定成不了钢。
永远有多远读后感
(三)如果有一个字可以让你心花怒放,无限憧憬,甚至生死相许,那么这个字只能是“爱”了。如果有一个字让你百般思索也无法消除心中的烦忧,无法解开是与非,对与错的的锈锁,总是丝丝相连纠缠不清,那么这个字只能是“情”字了。当你全部拥有了它们,并知晓了这两个字合成后所包含的全部含义之后,你所想的所期待便再也不仅仅是这两个字了,此时会有另一个词进入你的思想、视野或终日终夜的梦境。它会让你倚窗而眺、倚门而望、妆台秋思了。它叫“永远”永远没有人能阐透,永远没有人能悟尽。它在每个人的意象里都充满诗意,宛若江南四月的女子明亮眸子看不够。好似戈壁上、沙漠里悠远的串串驼铃听不完。
------------------是为感想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是几间坐动朝西的所谓“东房”现在我处的就是这样的居室,已近子夜,如水的月光伴着清凉的空气自窗口袭进来,灯光略显晕黄,夏夜有月光的谱曲,蝈蝈们便争着展亮歌喉,清脆,执着,竟也给这寂寞的夜添了几分闲趣。椿树的影子丰盈着,在屋内我可以听见“婆娑”的沙沙声轻轻扣窗。遗憾霸道的光们早替我下了拒绝的命令。要不我会向阎连科在其作品《年月日》中一样称出它们的分量,一一起名收藏。这些纯洁的精灵们是那么自觉的烘托着我看书的气氛。我感谢它们,让我静静的读完了铁凝的作品《永远有多远》
小说开篇一句:你在北京的胡同里住过吧!引着我迫切想知道这个胡同里的故事,我猜想着是个辛酸的且带着悲伤味道的故事,待细细品完才明白它讲述的是一个北京胡同里青年女性白大省的个人生活:主人公白大省七八岁时常被胡同的老人评价为“仁义”,仁义还被铁凝评价为:“在七十年代初期,这其实是一个陌生的、有点可疑的词,一个陈腐的、散发着被雨水洇黄的顶棚和老樟木箱子气息的词,一个不宜公开传播的词,一个激发不起我太多兴奋和感受力的词,它完全不像另外一些词汇给我的印象深刻。”她长大后依然傻里傻气保持着自己的纯洁,她是那种“选择一个爱他比他爱你更厉害”的女孩。再加上骨子里乐于助人的内质,所以,到后来得了无数的伤害。在她的成长经历和爱情道路上,连她最亲近、最依赖的人郭宏、关朋羽、小玢、夏欣、白大鸣都时时利用着她的“仁义”,达到各自的目的。她一次次不断付出之后又在一次次不断的失去,看似得到却从未得到想象中的爱情或者婚姻。在通篇的文字中,铁凝紧扣白大省这种不合时宜的“善良”,并不时地用它来点缀距离时尚的遥远,从容的叙事中蕴涵着灵动和大气。
像是一个在大路上散步的孩子,白大省不断长大着,她生活的道路走着走着拐进了细细弯弯的小胡同。其实她并没有走出自己生长的驸马胡同,从“一时间驸马胡同乱了,哀婉和叹息、兴奋和焦躁弥漫着所有的院落。大多数人不愿挪动,不愿离开这守了一辈子的北京城的黄金地段。九号院牙都掉光了的赵奶奶对白大省说,当了一辈子北京人,老了老了倒要把我从北京弄出去了。”可以看出她自小的修养就是这胡同里的环境造就的。她的品格的消失也是胡同的消失。铁凝写此篇小说的目的也许有这层含义吧!胡同里优美的文字让你回忆让你铭记。感动于这些文字的真实和可亲。
1.北京若是一片树叶,胡同便是这树叶上婉蜒密布的叶脉。要是你在阳光下观察这树叶,会发现它是那么晶莹透亮,因为那些女孩子就在叶脉里穿行,她们是一座城市的汁液。胡同为北京城输送着她们,她们使北京这座精神的城市肌理清明,面庞润泽,充满着温暖而可靠的肉感。
“铁凝的笔下有着她时时不敢忘记怀想着的童年北京:青色的石阶,冰凉的感觉,屋顶上随着白大省和”我“跑来跑去的男猫小熊和女猫妞妞。这些都是生命中最温暖的那部分。所以,作为北京的观众,铁凝的文字的轻松中不乏凝重,她强烈关注着白大省那不合事宜的”善良“:从十岁的白大省和”大春“那段不算初恋的初恋到”西单小六“的风流惊艳,再到表妹小玢没心没肺地抢走白大省男友关明羽、白大鸣要换大省的房子,这样的情节滋生开来合情于理,正是由于白大省在事情一开始就给自己制定了最低的标准,一个忘我的、为他人付出的、让人心酸的低标准。才最终导致后来白大省重新面对郭宏时无限的心酸:在已有一个女儿老婆也离他而去的郭宏眼里,最值他利用惯了的是白大省的”仁义“,这个优点永远超越过白大省的渴求真爱、寻找永远的美丽。从这层意义上看白大省的怨忿和绝望,笔者以为,那是铁凝文字的光芒:在这个物欲充斥社会各个角落的年代,是她再次让我们用一种纯然美好的心情怀想往事追忆纯朴生活中的真挚情怀。”
“就为了她(白大省)的不可救药,我永远恨她。永远有多远?/就为了她(白大省)的不可救药,我永远爱她。永远有多远?/就为了这恨和爱,即使北京的胡同都已拆平,我也永远会是北京一名忠实的观众。/啊,永远有多远啊。”
永远有多远,真爱就有多长。这是铁凝在文字的最后,要我们默默记住的!
第二篇:永远有多远读后感
说来也怪,我第一次看铁凝的作品就是那部著名的长篇《大浴女》(算她新近作品的代表作了,沉重的对生活中假、丑、恶的揭示也同样孕含着她对美的呼唤,有悖于她早期的清新的路子),永远有多远读后感。那时候我还在Calgary作实习,在老妈这边要好的一个阿姨家里借的这本书。很惭愧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铁凝是谁,看到纸装的本子就跟60年代闹饥荒看到了窝头一样的兴奋。翻了头两页就被里面的“引小跳”吸引了,有点像看自己的故事一样的颇有兴致。于是这本书消磨了我每天早晨去实习单位在公车上的时间,我下意识的不想快把它快速消化,因为它本身就不是垃圾言情,那是心灵的盛宴,也本能的无法浪费。
看完之后缓了好几天,写得深刻,太深刻了,深的我都被搅到漩涡中有点大沉不起了。于是对铁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猜它到底是男是女。因为它仿佛有两双眼睛:一种男人,一种女人,以男人看女人,以女人看男人。还有两种身份,一种城里,一种乡下,以城里人看乡下,以乡下人看城里。这让我感觉特别奇妙不凡,令铁凝这个中性的笔名更加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让我不忍去过早的将其面目清晰暴露,不忍到不去狗狗,不忍到想让更多的作品让我靠近它揭开它。
当我半夜看这个中篇《永远有多远》,从字里行间的蛛丝马迹中又嗅到了铁凝,这久违的重逢让我欣喜。尽管这个中篇有其它作品中不具备的“北京特色”(嗯,的确很北京啊,还是老北京!),但从造句的重复与排比,从用词的质朴甚至略带粗劣的亲切,从逮着个词汇不留任何余地地剖析,从通篇透露的悲悯的情怀,从将一种偏执的情绪不加阻拦一泄到底的能力,从对一句话的话外音及隐藏的内心的揭示,从对一种表象的姿态渗透到对心理的洞察的天分,从驾驭整个故事与人物性格导致的命运的把握,是她是她就是她。铁凝,一个精灵!
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对她的东西这么感冒,按理生于1957年的她是和我父母一辈儿的,里面的故事也都是70年代初生的孩子那一拨儿的,怎么就共鸣上了呢?或许,或许我真的生错年代了。
看这个《永远有多远》,脑子里的一些影象就一个劲儿的往小说里的人物蹦,对号入座,挺逗的。看到那个“我”,我心说,呦,这不是柚子嘛=D;看到“仁义善良”的白大省,就好像看到那个《空镜子》里的妹妹,燕子;看到“骄傲,貌美,让男人围着,想跟谁好就跟谁好”的西单小六,就觉得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米兰,读后感《永远有多远读后感》。。这通联想让我把整个故事看得乐不可支。
白大省这样一个悲剧人物,到了最后也开始顿悟的大喊“永远有多远”,终还是沉痛的发现一直以来梦想成为西单小六那样的女人,无非是一种嫉妒催使着自己兜着无用的圈子,不可救药的仁义与善良,这么一个没有味道的却让人心生怜悯痛惜的混沌女人,她永远成为不了她想要成为的女人,最后只能向本真的屈服,要成为实在太难,而又有几个人有能力颠覆自己,更何况她。
“永远都成为不了”这么一句残忍的警醒,强迫我们打破儿时艳羡的梦想,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不可救药”时,我们只有两种出路:要么学会了自我安慰,自我妥协,要么继续逃避,继续臆想。白大省在小说里通篇地喊,抑或我在替她申辩:“你面对别的女人炙手可热,怎么能狠心对我说什么'just be yourself',你怎么让我甘心'just' 呢;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即便永远都是这种不公平的宿命,即便潜意识里早已知道这一直是自不量力的模仿,可难道我连这点幻念都不能拥有么,你这简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这简直太狠心了!”
可不管我们狠不狠心,生活是要面对的。我们看着她痛心,在她脑袋上敲一棒子又怎么了,纯属恨铁不成钢。这块铁,真的它还就注定成不了钢。
读完<永远有多远>,不禁抚腕叹息,因为我在那里看到了“善良的尴尬”.铁凝笔下的白大省是个平凡但心地非常善良的女人.她崇尚吃亏是福的做人原则.中华民族是个崇尚善良的民族,孔夫子的“人之初,性本善”从古流传至今,父母及师长从教我们做人那天起,没有不是从让我们做一个善良的人开始.可让我们看看白大省--这个善良的化身,她在生活中吃了很多的亏,所说的吃亏也就是她从善良的本意出发,把“便宜”让给了她身边的人,把委屈和痛苦留给了自己.按照佛家的说法是“善有善报”,可白大省最终也没有看到这个善报,她的报就是把那个曾经伤害过她的男人又接到了自己的身边,并和他一起去扶养他和别人生的孩子,因为她善良.<永远有多远>,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因为我急于知道善良的结果,我想知道:在当今的这个世界上,善良到底能走多远?善良到底是不是等于愚昧?当别人总是在利用你的善良时,你该如何?当你节制地使用善良时,那还算不算是善良?我很感谢铁凝指出了善良在当今社会的尴尬,她告诉了人们:如果你不能摆脱这种尴尬,你将活得很尴尬,就象白大省.
第三篇:永远有多远读后感
白大省总是吃亏,永远有多远读后感。白大省已经损失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已经到了可怜的地步。但是,白大省最终还是表现出了善良的一面。从另一方面看,白大省喊出的“永远有多远?”是歇斯底里的呼唤。白大省在呼唤自己的狼性。
白大省的善良是无法向社会推广的。白大省是不可能被人们接受的。那些呼唤白大省的人们自己不愿意成为白大省,却希望别人成为白大省。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凭什么?
白大省对狼性的呼唤更加有意义。白大省生活的年代跨越了改革开放前后不同的年代。说明,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没有狼性的善良是无法生存的。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人活在世上需要有点狼性”。人活得没有狼性,就有一群人欺负你。一直欺负到你无法承受为止。一直欺负到你的狼性复活,不敢再欺负你为止。
我们每个人都是善、恶双重本性。每个人表现出什么样的本性?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凭空呼唤善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
读完<永远有多远>,不禁抚腕叹息,因为我在那里看到了“善良的尴尬”.铁凝笔下的白大省是个平凡但心地非常善良的女人.她崇尚吃亏是福的做人原则.中华民族是个崇尚善良的民族,孔夫子的“人之初,性本善”从古流传至今,父母及师长从教我们做人那天起,没有不是从让我们做一个善良的人开始.让我们看看白大省--这个善良的化身,她在生活中吃了很多的亏,所说的吃亏也就是她从善良的本意出发,把“便宜”让给了她身边的人,把委屈和痛苦留给了自己.按照佛家的说法是“善有善报”,可白大省最终也没有看到这个善报,她的报就是把那个曾经伤害过她的男人又接到了自己的身边,并和他一起去扶养他和别人生的孩子,因为她善良.<永远有多远>,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因为我急于知道善良的结果,我想知道:在当今的这个世界上,善良到底能走多远?善良到底是不是等于愚昧?当别人总是在利用你的善良时,你该如何?当你节制地使用善良时,那还算不算是善良?我很感谢铁凝指出了善良在当今社会的尴尬,她告诉了人们:如果你不能摆脱这种尴尬,你将活得很尴尬,就象白大省.------------------------------
“永远有多远?”白大省期待的追问着,有谁能告诉她呢?我们期待“永远”天长地久,海枯石烂。这种留住美妙事物的通常心态,一个肯沉甸甸的存在却告诉主人公白大省:“永远没有多远了,读后感《永远有多远读后感》。”
“你在北京的胡同里住过吧?你曾经是北京胡同里的一个孩子吧?胡同里那群快乐的、多话的,有点缺心少肺的女孩子你一直记得吧?
“我在北京的胡同里住过,我曾经是北京胡同里的一个女孩子,胡同里的那群快乐的、多话的,有点缺心少肺的女孩子我一直记着。”小说以“我”的视角(表姐)叙说表妹白大省,北京胡同里长大的白大省,她与任何人包括恋人的交往,都是在做着没完没了的付出,而对方却只是索取和背弃。
一个相貌平平的乖女孩,脾气随和的要死。亲友,同学,同事谁都可以为了自以免遭伤害获得利益而把麻烦拽给白大省:小学一年级时就把昏倒在公厕的赵奶奶背回家,随后又担负起赵奶奶倒便盆的责任。买冰镇汽水,从来也没有抱怨过在路上“我”比她喝的汽水多,为什么我从来也不知道让着她呢?姥姥死了,她哭得好几次都背过气去。“我”始终在猜想她哭的是什么呢,姥姥一生都没有给过她好脸子,可留在她心里的却是姥姥一万个好。为弟弟白大鸣把自己的房子让给他……“笨拙的善良?”
永远空怀着一腔过时的热情,迷恋她喜欢的男性,却总是失恋。“那时候,白大省经常问我要是和一个男人结婚,你是选择一个你们俩彼此相爱的呢?还是选择一个他爱你比你爱他更厉害的呢?还是选择一个你爱他比他爱你更厉害的呢?我问她会选择什么样的,她说,也许是我得选择我爱他比他爱我更……更……,事情一开始她给自己制定的就是低标准,一个忘我的,为他人付出的,让人有点心酸的低标准。她仿佛早就有一种预感这个世界上的男人对她的爱意永远也赶不上她对他们的痴情”。为了赵奶奶的侄子——歌舞团的舞蹈演员赵叔叔而神魂颠倒。和大四同班男生郭宏的恋爱,被一位表妹夺走的恋人关朋羽。最终还是选择离开的夏欣………一次次的恋爱,一次次的失败。即使她所挚爱的男人也只有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才选择了她,她却承受了一切,甘心情愿,浑然不觉。
读完铁凝的小说《永远有多远》我就在想:像这样一个善良的人改变自己的合理性和可能性有多大?十岁开始对自己不满,开始了对自己的另一种人的崇拜,一声期待的追问“永远有多远”,我们怎么回答,想想生活就是这样,人没有改变自己的能力。这个社会也不许她有改变自己的可能。我们讴歌真善美,我们对失去的东西惆怅悔恨,可是像白大省她要改变自己又有什么不对呢?为什么呢?其实白大省就是一类人,生活中谈过去,论现在,梦未来,有多少可以改变?也许有人说心中有信念,你就可以成为你想要的样子,难道白大省没有信念吗?白大省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永远有多远?人要改变自己的可能性和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
第四篇:永远有多远 读后感
我承认刚开始借这本书只是因为书名,永远有多远,再看一眼是铁凝写的,想也不会差就拿走了。甚至根本不知道这本书其实是个短篇小说集。
第三个故事就是同名的永远有多远了,现在也只看到那儿,今天一早起来就把它看完了。永远有多远,远要比我想的要远。白大省,这个永远的老好人,她多么渴望美丽、妖娆、她渴望别人的赞美,而不只是一个好人到了极限,以至于当郭宏跪着求她原谅的时候她还要引导他说她美、、可是郭宏说了大实话,她。永远不可能。白大省大叫着问,永远有多远。看到这儿,我怔住了。原来,是这样一个永远有多远。在经历了三个男人的背叛后,(甚至后两个都称不上背叛,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想承诺什么,),她竟然还是嫁给了那个当初抛弃她现在抱着别人的孩子回来跪着求她的人。没有人能阻止、就像她永远不会改变的,在这个没有尽头的永远,她永远是一个会无条件的为别人承担考虑一切而忘了自己幸福的人。她会自己给自己寻找内疚,她天真、质朴、善良,像每个人形容的一样,她是个好人,她没有错,在她的世界里这一切也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可是在这些过程中,她也常常丢了自己,她忘了对自己也要好一点了,虽然她自己毫无感觉,可是看客们却是心中一酸。如果按照大众的口味,这么个女孩最后应该得到一个真正爱她的人,不管高矮胖瘦,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是那不现实,性格和命运使然,她等不到真正爱她的人。这也是一个悲剧。
永远有多远?!不是浓情蜜意的对白,而是发自内心的犀利的无奈的呐喊,她也想改变,可是她做不到。
人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没法改变的,不管周围的人看着有多么心急火燎,其实有时候人们自己也清楚的知道,可是还是会做出一些旁人无法理解的选择。因为本性在那里,有时候也是一种注定吧。
就像作者结尾时说的就为了她的无可救药,我永远恨她,永远有多远?
就为了她的无可救药,我永远爱她,永远有多远?
。。
啊,永远有多远啊?
第五篇:永远有多远小学读后感
【篇一:永远有多远读后感】
作为铁凝笔下《永远有多远》的主人公——那个住在北京驸马胡同里的姑娘——白大省,她便是现实生活中的灰姑娘,一个永远没有遇见王子的灰姑娘。
小说中,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口吻,用回忆的方式,用流畅的笔调展现了一个鲜活无比的胡同女孩。白大省打小就单纯、善良,还有几分淡淡的自卑。她从不习惯于和别人说不,也从不会去背叛任何一个人,朋友、家人或者所爱的人。她只习惯于去照顾和服从他人。胡同里的老人在她小的时候就褒奖她仁义和厚道。而在世人的眼里,她的单纯近乎痴傻,她的几任男友都先后背叛了她,而她竟然一句怨言也没有,除了暗自哭泣,更难得去痛快地恨上一回。她唯一的后遗症就是在每次失恋后都来个扪心自问:我有什么不好的吗?
尽管生活总能给白大省带来痛苦,但她从来都不认为自己倒霉,因为她觉得自己的弟弟几岁害了病、几岁摔胶磕了牙……;如此种种的“不幸”才能叫做倒霉。在作者的眼里,她单纯、善良得可爱,也单纯、善良得可恨。她究竟是不谙世事,还是从不心怀芥蒂?而这一切又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生活里,作为朋友、亲人、同事,白大省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最好的好女人。可是,在男人的眼里,她却永远都不会是一个好情人。这便是主人公最大的悲哀。她知道吸引男人的不应当仅仅有纯洁的内心,男人更会为女人的妖娆、娇蛮、和那么一点点“坏”所倾倒,可她却永远也不会。她仍然只是那个随意穿着、面带微笑的平凡的邻家女孩。
故事结尾,某一个背叛她的男友回来请求她的宽恕,请求接纳、收容他和他的孩子,而她竟然不计前嫌地重又向他敞开了怀抱。跪着的男人告诉她,他回来是因为终于悟透了,白大省实在是一个难得一遇的好人!她愤怒、心酸和难过,她不明白为什么从来没有男人认为她美丽、认为她难以令人忘怀。
她告诉男友,你们眼中的那个“好人”,从来不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最后,还是那个男友点穿了白大省:她永远也不可能变成另外一种人!那么永远有多远?!白大省叫喊着。
永远有多远?没有人能回答女主人公,作者本人也不能。或许永远就是永没有永远的意思,无所谓开始,也无所谓结束的那天。因为,没有谁真能背叛自己的本性,没有!而永远率性自然的人,便是一个不拘泥于、不屈从于尘世的人。而这样的一种人,她不会觉得活着是种苦痛,或许是从来不知道何为痛苦,抑或是知道而又从来不会被痛苦所淹没的那种人。于此来说,白大省是幸福的。
好的女人或许不一定是好的情人,但与她相处、相守,绝对会令人身心舒畅,这便是最简单最和谐的生活。而拿张爱玲的话来说,白大省便是一朵最天然的白玫瑰。男人爱的是红玫瑰,需要的却是白玫瑰。明知道白玫瑰其实芬芳,但爱上的往往却是香艳的红玫瑰。于此来说,男人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篇二:永远有多远读后感】
我一直在想,铁凝的作品,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出人意料的结局,没有摄人心魄的语言,究竟是什么力量一直牵引着我,让我急于想与主人公同悲欢共离合。铁凝似乎有多重眼睛,以女人的眼光看男人,以男人的眼光看女人,以城里人的眼光看乡下人,以乡下人的眼光看城里人。她笔下的人物,似乎都有着不可救药的性格缺陷,但他们又有着自己的逻辑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活法。读铁凝的文字,你无法以局外人来看待主人公,仿佛冥冥之中已经融入了主人公的生活中。质朴甚至略带粗劣的词汇,对性格毫不保留的剖析,文字中透露的悲悯和对真善美的歌颂,让我喜欢上了铁凝这个精灵。
急于读完《永远有多远》,因为我想知道什么叫永远,永远到底用多远,一个人的善良究竟能走多远,一个人的妥协能坚持多久。我想知道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像白大省这样的一个“好人”会有怎样的命运。
打小就单纯善良还有几分淡淡自卑的白大省,是胡同里仁义和厚道的化身。她只习惯于照顾和服从她人,从不会对任何一个亲人朋友说不,也从不会背叛任何一个人。然而,这样一个世人眼中的“好人”抑或单纯的近乎痴傻的白大省,却遭到了几任男友的背叛,因为她“只适合做朋友而且是最好的朋友,却不适合做情人”。她知道吸引男人的不应当仅仅有纯洁的内心,男人更会为女人的妖娆、娇蛮、和那么一点点“坏”所倾倒,她也在反抗与妥协中挣扎过,可是她终究只是那个随意穿着、面带微笑的平凡的邻家女孩。让人可敬又可恨的白大省,永远也不可能有大省的那一天。单纯善良的白大省,终究没有被这个社会所接纳,也没有等到属于她的简单的爱情。白大省是一朵最天然的白玫瑰,善良温柔贤惠让人舒心踏实。男人爱的是红玫瑰,需要的却是白玫瑰。明知道白玫瑰其实芬芳,但爱上的往往却是香艳的红玫瑰。这究竟是白大省的悲哀还是这个社会的悲哀?
永远有多远?到生命终结?到万物消融?到时间停止?到山无棱天地合?到不再存在永远?到永远无法说出永远?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一定有。所以,永远不要问永远,永远不要说永远。永远是一个没有终极的时间概念,而有些人有些事却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当白大省的前任男友说出她永远不会背叛自己的本性时,白大省哭喊着问道“永远有多远?”是啊,她真的永远永远都不会背叛吗?我想知道,当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经历了太多的背叛心酸人情冷暖,在反抗与妥协中奋力挣扎过后,他有所保留的善良究竟还是不是善良?作者是否在呼吁一种狼性的复苏?没有狼性的善良究竟能走多远?白大省终究会不会一直任人欺负任人宰割直至其狼性复发?
但是,以另一种眼观来看,白大省何尝不是最幸福的人。率性自然,纯真善良,眼中充满真善美,不拘泥小节,不屈于尘世。她的生活中,没有持久的痛苦,没有跨不过的砍,没有解不了的心结。她从不会觉得活着是一种负担一种痛苦,或许她从来都不知道痛苦于自己是何物。我们为何不可以做一个白大省这样的人,在浮浮沉沉如歌的岁月中坚守自我,活出自我风采!
【篇三:永远有多远读后感作文】
我想说,这是这些年来第一部让我流泪的中篇小说。
我想,这部小说大概只有姿色平平内心善良且在感情路上不顺利的姑娘才看得懂,我想,大概也只有独身到五十岁才遇到真命天子的铁凝能写得出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自己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知道自己的无能为力,知道上天的不公平是一种常态,知道每个人都只能各安其命,才觉得这部小说真的写到了心坎里。永远有多远,永远就是远到不可能。
西单小六是少有的尤物,而大多数的女孩子,多多少少有着白大省的影子。只有韩剧里才有那傻乎乎的金三顺碰到高富帅,而现实是,那么多那么多的白大省,就算善良得要死,依然无法得到爱情。内在美最重要,善良最重要,对于爱情来说,那是天大的谎言。爱情是一个性别对另一个性别的敬意,说白了就是性吸引。善良并没有性别特征。所以,善良跟爱情一点关系都没有。
性吸引这个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你都得承认。男人可以在各种压力下,通过给女人综合打分,把学历工作性格家境智商情商容貌身材等等考虑个遍,选了个最佳选项,娶来做老婆,也可以出于事业成功家庭美满的渴求,对老婆很好,但是,那是出于现实考虑,不是出于爱情。男人用下半身思考,同时上半身也不含糊,成熟的男人一点也不避讳谈到:找女朋友和找老婆,标准是不一样的。找女朋友一定要很漂亮,性吸引的指数要高,找老婆一定要贤惠,性价比要高。
最悲催的莫过于那些适合做老婆的姑娘,无论她们的内心深处多么爱美,多么渴望得到男人的爱,她们能听到的最真诚的赞美,永远都不是关于魅力,关于她作为一个女人最引以为骄傲的地方,而是,你很善良,你很有内涵,你很好,你是我最值得感谢的人。这样的赞美,对男人同样适用,听起来便索然无味,且不是滋味。其实,她只不过是想被当成一个女人来欣赏而已,而不是一个好人。白大省对跪在地上求婚的男人说,你不明白,我现在成为的这种好人,从来不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跪着的男人告诉她,你说什么笑话啊白大省,难道你以为你还能变成另外一种人吗?你不可能,你永远也不可能。永远有多远?白大省叫喊起来。那叫声里有一个平凡的姑娘破碎的自尊心,以及不可收拾的绝望。
是啊,白大省永远成不了她的偶像西单小六,她与生俱来的女性魅力就足以让她成为女王,想要获得什么样的爱情都轻而易举,而白大省呢,她说,也许我得选择我爱他比他爱我更厉害的,事情一开始她给自己制定的就是低标准,一个忘我的、为他人付出的、让人有点心酸的低标准。就算是这样,她的恋爱也历经坎坷,被西单小六迷走的大春,想吃软饭后又另攀高枝惨遭抛弃后又回头来找他的郭宏,被表妹小玢抢走的关朋羽,还有那个穷吃白喝还对她百般挑剔的夏欣,她对每一任男友都用了全部的心力,却没有得到他们的一丝爱怜。
白大省把“世都”的每一层都转了个遍,在女装部,她一反常态地总是揪住那些很不适合她的衣服不放:大花的,或者透得厉害的,或者弹力紧身的。她明知道那些衣服不适合她。她说难道我连自己做主买一件衣服的权利也没有啊。她说什么叫永远也不合适什么叫永远?你说说什么叫永远?永远到底有多远!那个瞬间,我觉得,让一个渴望爱情的姑娘长得不美丽,是世界上最残忍的事情。那个瞬间,我看着歇斯底里的白大省,心疼得无以复加。那个瞬间,我想起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泪如雨下。
白大省后来还是嫁给了郭宏,那个最终仍然不是因为爱情而娶她的男人。认识到不可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允许和接纳生命中不可改变的不完美和遗憾,更是一种必经的历练。甚至,你要知道啊,有些人也许真的一辈子都没有经历过爱情的。
多少不知爱情为何物的姑娘,不还是在平淡的婚姻中,相夫教子,自得其乐。那傻乎乎的白大省,最终还是做回了自己,做了她认为自己该做的事情。
人生原本就是一场自圆其说,冷暖自知。只是白大省们,大概心里是不是都有那么一个愿望:如果有来世,我希望能成为一个美女,因为我想知道,爱情是什么滋味。因为我想知道,永远其实触手可及。
【篇四:永远有多远读后感】
作品中的白大省总是迷恋对方,然后看着对方被身边的朋友牵着离开自己。她试图改变自己,但是她终于发现她永远也成为不了她想要成为的那种人。生命中也总有一些高度是我们无法企及的。
就好象白大省永远也不能拥有西单小六的风骚,小玢的娇蛮。即使用世界上最高超的化装师也是枉然。因为不协调,就像上身穿衬衣打领带,却穿一条运动裤一样。
人只要好好做自己,做好自己好的一面,总会有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等你的。
最近突然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人的确是无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一种人,因为人本来就是有自己的性格的,改变了,会痛苦;更是徒劳。其实很简单,做自己,喜欢自己。善待自己,才是真正的长大。自信的人,才是最美丽自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