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与焦裕禄有多远
我与焦裕禄有多远
作为一名基层公安民警,有时候免不了抱怨:工作压力大,福利待遇低;工作条件差,晋升机会少;执法环境差,服务要求高。但是,通过观看电影《焦裕禄》,学习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精神,对照焦裕禄这面镜子,让我深深感受到自己距离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还有很大的距离:
一是缺乏焦裕禄那种忘我精神。对个人物质福利、职级待遇等“私”的问题总是念念不忘,经常盘算找个舒服的岗位,不用这么辛苦,还能各方面条件好一些。扎根基层的心不稳,服务群众的心不定。
二是缺乏焦裕禄那种担当精神。工作中拈轻怕重,最怕担责任,不敢大胆开拓、大胆创新。对一些错误的行为、错误的现象不敢去做坚决斗争,而是和稀泥、做好人。
三是缺乏焦裕禄那种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对自身存在的一些小问题、小毛病,得过且过。有时候,别人批评,还有抵触情绪,文过饰非。
今后,我决心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努力向一个优秀党员的标准看齐:
一是端正思想观念。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首先要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无论身处哪里,首先明白自己的职责是
为群众服务。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首先明确自己是人民警察。
二是提升思想境界。抛不开“私”字,就做不了好党员。封建士大夫都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作为共产党员更不能天天盯着自己那点蝇头小利。要在为民服务、为民奉献中实现自身价值。
三是加强个人修养。要慎独慎微慎初,暗室不亏心,光明磊落。对自己的错误和问题,要坦诚面对,立说立行立改,树立共产党员和人民警察良好形象。
第二篇:“我与焦裕禄精神有多远”群众路线专题讨论会心得体会
“我与焦裕禄精神有多远”群众路线专
题讨论会心得体会
4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市教育局党委组织的赴XX县“本色——老党员红色群落展览馆”的参观学习活动。参观过程中,我认真聆听了解说员的讲解,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实物、雕塑等多种载体,认真了解、学习革命前辈的各种动人事迹,仔细观看了每一个展板和每一件实物,在讲解员讲解过程中深深感受着建国前XX县老党员们的光辉事迹。从参观现场一直持续到现在,展览馆里所看所听到的一切都在强烈地震撼着自己的心灵,我想这种震撼、这种感受定能影响和激励我的整个教育职业生涯的。感谢教育局党委组织的本次活动,让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很好地接受了一次生动的党性教育。
近日,我校又在领导班子和党员教师中开展了“我与焦裕禄精神有多远,我与人民群众感情有多近”的专题讨论,其目的就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促使党员干部教师以焦裕禄精神为镜,向焦裕禄同志看齐,努力把活动推向深入。可以这样说,焦裕禄精神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精神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学校领导班子和党员教师以焦裕禄精神为镜,找差距、明方向,转作风、添动力。
结合学习情况,我进行了一些思考,为什么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近50年了,可他的事迹至今还为人们念念不忘,他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精神至今还为人民群众所称颂?重温他的事迹,我深刻认识到关键就在于焦裕禄同志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践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学习,我们不仅是缅怀焦裕禄同志,更应该学习焦裕禄同志的精神,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
心动不如行动。想想自己作为一名市直小学的副校长,作为来自基层学校的党员干部,该如何传承老党员们的本色精神呢?我想,只要我们按照市教育局党委领导所要求的那样:对革命前辈为新中国成立浴血奋战的历程有感性了解,对革命先辈的攻坚克难的大无畏气概和勇于奉献的崇高精神有深刻体会,倍加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增强尽职履责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要对照革命前辈的优良作风和崇高革命精神,经常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作为教育干部,要努力做到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实现两不误、两促进、两提高,要立足各自岗位实际,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努力工作,开拓进取,真正把革命精神存之于心、践之于行。
“一心向党、公心为民、用心实干、清心律己、热心传承”是本色精神的核心内容,那么该如何传承老党员们的这种本色精神呢?我想在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六点,这六点如果我做到了,那么自己与焦裕禄精神也就不远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也就很近了。
一、切实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只有理论上清醒和坚定,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学习不只是一般知识的积累,而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造的大问题,理论水平提高了,看问题的能力也会提高,工作能力也同样会提高。“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心地即精神家园,老党员坚守党的信念,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是每名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境由心生,“境”也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由此可以反观自己的内心。要培养好党员干部的心地,如果党员心不在党,党就有危险,党员干部要把心思放到党的信念、党的事业上来,即使是在业余生活中也要把心思放在文化和精神上来,这关系到党员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和文化观,因此,只有刻苦学习政治理论,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在工作中要严于律已,以身作则,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意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创新,以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求,要时时刻刻起到表率作用,要切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工作中增强责任意识,时刻记住学校赋予的重托,真心实意为加快学校发展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教师服务。树立一名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的良好形象,率先垂范,以自己的人格力量赢得大家的尊重和信赖。切实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情不做,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人。
三、自觉践行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针对不作为、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等问题提出的各种禁止性要求,大力弘扬勤政务实的作风,恪尽职守,敬业勤业,真抓实干,真正做到“不懈怠、不折腾”,“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把更多精力用在研究学校管理上,把更多心思用在教书育人上。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学校又快又好地发展。要在遵守规章制度方面树形象,既要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各项规章制度,又要遵守学校的制度,时时刻刻用规章制度约束自己的言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四、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先进党性。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一要能顶得住歪理,坚定信念,锤炼意志,增强免疫力,真正做到理想信念不动摇,大是大非不糊涂,党性原则不丧失,不被歪理邪说所俘虏。二要耐得住清贫。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要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想一想自己如何为学校的事业,为加快发展发挥更大作用,真正做到重事业、淡名利、争奉献。
五、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认真干事创业。党的精神是一种永恒的资源,我们党经历了由弱到强、由挫折到崛起,在每一次大灾大难面前的挺起,靠得就是党的精神,这也是我们走向成功、夺取胜利的法宝。“人无精神不立,党无精神不强”。党的精神是党的文化核心,优秀党员本色精神是党的精神的一部分,彰显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现在党员干部浮躁的多了,静下来的少了;追求物质的多了,追求精神的少了;有想法的多了,想干事的少了;琢磨人的多了,琢磨事的少了,这些不良现象严重地影响着党风政风。习近平同志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党员本色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一部分,是一种弘扬正气、催人奋进的“正能量”,这种正能量,不仅是全体党员干部所需要的,也是广大群众和青少年所需要的。要用党员本色事迹和精神为榜样,凝聚力量、引领风尚、鼓舞斗志,加快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提供动力源泉,更好更强更有力地推动科学发展,实现中国梦。
六、增强宗旨意识,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家长、为学生、为教师服务的思想,把个人追求融入党的教育事业之中,时刻保持思想道德的纯洁性,正确对待权力、金钱、名利,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不追求享受,在工作作风上,要深入实际,紧密联系师生,倾听师生意见,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忙师生之所需,力求同广大师生和家长建立起水乳交融的和谐关系。
在“本色精神”、“我与焦裕禄精神有多远,我与人民群众感情有多近”的学习和专题讨论过程中,自己在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上深受触动,感慨良多,决心时刻学习X县老党员们脚踏实地、勇于奋斗的奉献精神,及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精神,更要学习焦裕禄同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把焦裕禄精神当镜子,像焦裕禄那样与广大教师心相连、情相依,同呼吸、共命运,勇于正视自身不足,理清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加倍努力,率先垂范,全心全力脚踏实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以崭新的面貌和昂扬的斗志为金海岸小学的发展和党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二〇一四年五月十八日
第三篇:永远有多远读后感
白大省总是吃亏,永远有多远读后感。白大省已经损失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已经到了可怜的地步。但是,白大省最终还是表现出了善良的一面。从另一方面看,白大省喊出的“永远有多远?”是歇斯底里的呼唤。白大省在呼唤自己的狼性。
白大省的善良是无法向社会推广的。白大省是不可能被人们接受的。那些呼唤白大省的人们自己不愿意成为白大省,却希望别人成为白大省。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凭什么?
白大省对狼性的呼唤更加有意义。白大省生活的年代跨越了改革开放前后不同的年代。说明,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没有狼性的善良是无法生存的。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人活在世上需要有点狼性”。人活得没有狼性,就有一群人欺负你。一直欺负到你无法承受为止。一直欺负到你的狼性复活,不敢再欺负你为止。
我们每个人都是善、恶双重本性。每个人表现出什么样的本性?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凭空呼唤善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
读完<永远有多远>,不禁抚腕叹息,因为我在那里看到了“善良的尴尬”.铁凝笔下的白大省是个平凡但心地非常善良的女人.她崇尚吃亏是福的做人原则.中华民族是个崇尚善良的民族,孔夫子的“人之初,性本善”从古流传至今,父母及师长从教我们做人那天起,没有不是从让我们做一个善良的人开始.让我们看看白大省--这个善良的化身,她在生活中吃了很多的亏,所说的吃亏也就是她从善良的本意出发,把“便宜”让给了她身边的人,把委屈和痛苦留给了自己.按照佛家的说法是“善有善报”,可白大省最终也没有看到这个善报,她的报就是把那个曾经伤害过她的男人又接到了自己的身边,并和他一起去扶养他和别人生的孩子,因为她善良.<永远有多远>,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因为我急于知道善良的结果,我想知道:在当今的这个世界上,善良到底能走多远?善良到底是不是等于愚昧?当别人总是在利用你的善良时,你该如何?当你节制地使用善良时,那还算不算是善良?我很感谢铁凝指出了善良在当今社会的尴尬,她告诉了人们:如果你不能摆脱这种尴尬,你将活得很尴尬,就象白大省.------------------------------
“永远有多远?”白大省期待的追问着,有谁能告诉她呢?我们期待“永远”天长地久,海枯石烂。这种留住美妙事物的通常心态,一个肯沉甸甸的存在却告诉主人公白大省:“永远没有多远了,读后感《永远有多远读后感》。”
“你在北京的胡同里住过吧?你曾经是北京胡同里的一个孩子吧?胡同里那群快乐的、多话的,有点缺心少肺的女孩子你一直记得吧?
“我在北京的胡同里住过,我曾经是北京胡同里的一个女孩子,胡同里的那群快乐的、多话的,有点缺心少肺的女孩子我一直记着。”小说以“我”的视角(表姐)叙说表妹白大省,北京胡同里长大的白大省,她与任何人包括恋人的交往,都是在做着没完没了的付出,而对方却只是索取和背弃。
一个相貌平平的乖女孩,脾气随和的要死。亲友,同学,同事谁都可以为了自以免遭伤害获得利益而把麻烦拽给白大省:小学一年级时就把昏倒在公厕的赵奶奶背回家,随后又担负起赵奶奶倒便盆的责任。买冰镇汽水,从来也没有抱怨过在路上“我”比她喝的汽水多,为什么我从来也不知道让着她呢?姥姥死了,她哭得好几次都背过气去。“我”始终在猜想她哭的是什么呢,姥姥一生都没有给过她好脸子,可留在她心里的却是姥姥一万个好。为弟弟白大鸣把自己的房子让给他……“笨拙的善良?”
永远空怀着一腔过时的热情,迷恋她喜欢的男性,却总是失恋。“那时候,白大省经常问我要是和一个男人结婚,你是选择一个你们俩彼此相爱的呢?还是选择一个他爱你比你爱他更厉害的呢?还是选择一个你爱他比他爱你更厉害的呢?我问她会选择什么样的,她说,也许是我得选择我爱他比他爱我更……更……,事情一开始她给自己制定的就是低标准,一个忘我的,为他人付出的,让人有点心酸的低标准。她仿佛早就有一种预感这个世界上的男人对她的爱意永远也赶不上她对他们的痴情”。为了赵奶奶的侄子——歌舞团的舞蹈演员赵叔叔而神魂颠倒。和大四同班男生郭宏的恋爱,被一位表妹夺走的恋人关朋羽。最终还是选择离开的夏欣………一次次的恋爱,一次次的失败。即使她所挚爱的男人也只有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才选择了她,她却承受了一切,甘心情愿,浑然不觉。
读完铁凝的小说《永远有多远》我就在想:像这样一个善良的人改变自己的合理性和可能性有多大?十岁开始对自己不满,开始了对自己的另一种人的崇拜,一声期待的追问“永远有多远”,我们怎么回答,想想生活就是这样,人没有改变自己的能力。这个社会也不许她有改变自己的可能。我们讴歌真善美,我们对失去的东西惆怅悔恨,可是像白大省她要改变自己又有什么不对呢?为什么呢?其实白大省就是一类人,生活中谈过去,论现在,梦未来,有多少可以改变?也许有人说心中有信念,你就可以成为你想要的样子,难道白大省没有信念吗?白大省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永远有多远?人要改变自己的可能性和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
第四篇:永远有多远读后感
说来也怪,我第一次看铁凝的作品就是那部著名的长篇《大浴女》(算她新近作品的代表作了,沉重的对生活中假、丑、恶的揭示也同样孕含着她对美的呼唤,有悖于她早期的清新的路子),永远有多远读后感。那时候我还在Calgary作实习,在老妈这边要好的一个阿姨家里借的这本书。很惭愧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铁凝是谁,看到纸装的本子就跟60年代闹饥荒看到了窝头一样的兴奋。翻了头两页就被里面的“引小跳”吸引了,有点像看自己的故事一样的颇有兴致。于是这本书消磨了我每天早晨去实习单位在公车上的时间,我下意识的不想快把它快速消化,因为它本身就不是垃圾言情,那是心灵的盛宴,也本能的无法浪费。
看完之后缓了好几天,写得深刻,太深刻了,深的我都被搅到漩涡中有点大沉不起了。于是对铁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猜它到底是男是女。因为它仿佛有两双眼睛:一种男人,一种女人,以男人看女人,以女人看男人。还有两种身份,一种城里,一种乡下,以城里人看乡下,以乡下人看城里。这让我感觉特别奇妙不凡,令铁凝这个中性的笔名更加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让我不忍去过早的将其面目清晰暴露,不忍到不去狗狗,不忍到想让更多的作品让我靠近它揭开它。
当我半夜看这个中篇《永远有多远》,从字里行间的蛛丝马迹中又嗅到了铁凝,这久违的重逢让我欣喜。尽管这个中篇有其它作品中不具备的“北京特色”(嗯,的确很北京啊,还是老北京!),但从造句的重复与排比,从用词的质朴甚至略带粗劣的亲切,从逮着个词汇不留任何余地地剖析,从通篇透露的悲悯的情怀,从将一种偏执的情绪不加阻拦一泄到底的能力,从对一句话的话外音及隐藏的内心的揭示,从对一种表象的姿态渗透到对心理的洞察的天分,从驾驭整个故事与人物性格导致的命运的把握,是她是她就是她。铁凝,一个精灵!
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对她的东西这么感冒,按理生于1957年的她是和我父母一辈儿的,里面的故事也都是70年代初生的孩子那一拨儿的,怎么就共鸣上了呢?或许,或许我真的生错年代了。
看这个《永远有多远》,脑子里的一些影象就一个劲儿的往小说里的人物蹦,对号入座,挺逗的。看到那个“我”,我心说,呦,这不是柚子嘛=D;看到“仁义善良”的白大省,就好像看到那个《空镜子》里的妹妹,燕子;看到“骄傲,貌美,让男人围着,想跟谁好就跟谁好”的西单小六,就觉得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米兰,读后感《永远有多远读后感》。。这通联想让我把整个故事看得乐不可支。
白大省这样一个悲剧人物,到了最后也开始顿悟的大喊“永远有多远”,终还是沉痛的发现一直以来梦想成为西单小六那样的女人,无非是一种嫉妒催使着自己兜着无用的圈子,不可救药的仁义与善良,这么一个没有味道的却让人心生怜悯痛惜的混沌女人,她永远成为不了她想要成为的女人,最后只能向本真的屈服,要成为实在太难,而又有几个人有能力颠覆自己,更何况她。
“永远都成为不了”这么一句残忍的警醒,强迫我们打破儿时艳羡的梦想,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不可救药”时,我们只有两种出路:要么学会了自我安慰,自我妥协,要么继续逃避,继续臆想。白大省在小说里通篇地喊,抑或我在替她申辩:“你面对别的女人炙手可热,怎么能狠心对我说什么'just be yourself',你怎么让我甘心'just' 呢;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即便永远都是这种不公平的宿命,即便潜意识里早已知道这一直是自不量力的模仿,可难道我连这点幻念都不能拥有么,你这简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这简直太狠心了!”
可不管我们狠不狠心,生活是要面对的。我们看着她痛心,在她脑袋上敲一棒子又怎么了,纯属恨铁不成钢。这块铁,真的它还就注定成不了钢。
读完<永远有多远>,不禁抚腕叹息,因为我在那里看到了“善良的尴尬”.铁凝笔下的白大省是个平凡但心地非常善良的女人.她崇尚吃亏是福的做人原则.中华民族是个崇尚善良的民族,孔夫子的“人之初,性本善”从古流传至今,父母及师长从教我们做人那天起,没有不是从让我们做一个善良的人开始.可让我们看看白大省--这个善良的化身,她在生活中吃了很多的亏,所说的吃亏也就是她从善良的本意出发,把“便宜”让给了她身边的人,把委屈和痛苦留给了自己.按照佛家的说法是“善有善报”,可白大省最终也没有看到这个善报,她的报就是把那个曾经伤害过她的男人又接到了自己的身边,并和他一起去扶养他和别人生的孩子,因为她善良.<永远有多远>,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因为我急于知道善良的结果,我想知道:在当今的这个世界上,善良到底能走多远?善良到底是不是等于愚昧?当别人总是在利用你的善良时,你该如何?当你节制地使用善良时,那还算不算是善良?我很感谢铁凝指出了善良在当今社会的尴尬,她告诉了人们:如果你不能摆脱这种尴尬,你将活得很尴尬,就象白大省.
第五篇:永远有多远 读后感
我承认刚开始借这本书只是因为书名,永远有多远,再看一眼是铁凝写的,想也不会差就拿走了。甚至根本不知道这本书其实是个短篇小说集。
第三个故事就是同名的永远有多远了,现在也只看到那儿,今天一早起来就把它看完了。永远有多远,远要比我想的要远。白大省,这个永远的老好人,她多么渴望美丽、妖娆、她渴望别人的赞美,而不只是一个好人到了极限,以至于当郭宏跪着求她原谅的时候她还要引导他说她美、、可是郭宏说了大实话,她。永远不可能。白大省大叫着问,永远有多远。看到这儿,我怔住了。原来,是这样一个永远有多远。在经历了三个男人的背叛后,(甚至后两个都称不上背叛,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想承诺什么,),她竟然还是嫁给了那个当初抛弃她现在抱着别人的孩子回来跪着求她的人。没有人能阻止、就像她永远不会改变的,在这个没有尽头的永远,她永远是一个会无条件的为别人承担考虑一切而忘了自己幸福的人。她会自己给自己寻找内疚,她天真、质朴、善良,像每个人形容的一样,她是个好人,她没有错,在她的世界里这一切也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可是在这些过程中,她也常常丢了自己,她忘了对自己也要好一点了,虽然她自己毫无感觉,可是看客们却是心中一酸。如果按照大众的口味,这么个女孩最后应该得到一个真正爱她的人,不管高矮胖瘦,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是那不现实,性格和命运使然,她等不到真正爱她的人。这也是一个悲剧。
永远有多远?!不是浓情蜜意的对白,而是发自内心的犀利的无奈的呐喊,她也想改变,可是她做不到。
人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没法改变的,不管周围的人看着有多么心急火燎,其实有时候人们自己也清楚的知道,可是还是会做出一些旁人无法理解的选择。因为本性在那里,有时候也是一种注定吧。
就像作者结尾时说的就为了她的无可救药,我永远恨她,永远有多远?
就为了她的无可救药,我永远爱她,永远有多远?
。。
啊,永远有多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