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故乡》教学设想和教后反思大全
一、选用《故乡》作为开课篇目的设想
《故乡》是鲁迅的小说,一向被选在各类教材中,是教课书中的经典篇目。像这样一篇难度较高,篇幅较长,年代较远的文章,要上出新意,并且渗透二期课改的精神,无疑是一种挑战。但是如果这节课能够探索出一条途径来,那么对今后长文短教、深文浅教、老文新教,就是很好的尝试。同时,也为学生能够走近名人,阅读名篇指出一条新路。
二、课堂环节设计及思想
环节设计中第一要讲的是板书的处理。
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板书的效用,特别是现代化技术的运用,更让我们置板书于脑后;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板书又往往成了文本核心内容的再现。但是在本课时里,板书是整堂课的重点,它展现的是学法指导。学生一看到这个板书,就能明白,我该如何阅读本文。更重要的事,这个板书不仅对本文有指导作用,对于任何类似的文章都具有指导性。
第二、强调学法的指导。整堂课学法的指导有三处:
1、第一个环节中,有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指导,言语不多,但是教师点一点,对学生今后阅读长文章有很大启发。
2、研究人物的方法指导,从两个角度来谈:注意品读人物的言行举止和人物发展变化过程来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课堂上反复训练,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文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给学生筛选信息的方法。阅读文章需要知人论世,那就要查阅资料。在众多的信息中如何捕捉我所需要的内容呢?作者生平、时代特征、历史背景等等。方法一落实,可以大大减少学生盲目搜寻资料的时间。
第三、重视语言的训练。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完整性条理性都非常重要。因此在课堂设计中,有两个小环节的处理,希望能够引起教师的共鸣。一是第一环节中的一个追问,你是如何推算出“我”呆在故乡的时间的?这其实是训练学生答题的完整性。让学生明白,在讲出答案的同时要讲明理由。二是分析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提出的高要求:让学生先概括说人物形象,再有条理的说明理由。这其实是训练学生清晰和缜密的思维,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铺垫。
第四、注意学生的认知坡度。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盘旋上升,在这堂课的环节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几个环节上来看,学生的学习层面是这样倾斜上升的:
1、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归纳方法。
2、运用方法,小组合作,共同学习。
3、巩固方法,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4、课外延伸,搜寻资料,探究学习。学生从教师辅助到自主探索的过程,使学生学步的过程,难免有磕磕碰碰,但只要教师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他们而不是搀扶他们,终有一天他们会健步如飞的。
三、教学后的感想
参与这样一堂课,让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首先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理解课文的深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理解的深度。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底。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回答有合理的评价——对于他们的欠缺和不足,教师能够及时的点拨和纠正;对于学生出色的表现,教师也能及时捕捉,适当的表扬将影响其他同学的思维倾向。在这次的备课过程中,与不少老师反复研讨,又查看了鲁迅年谱,作家作品评论,以及《呐喊》自序,对鲁迅的为人和思想有了新的认识。
其次,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要有充分的认识,他们的认知障碍可能会出现在哪里,学生理解问题有偏差又该如何纠正?这些教师备课时都应该有所准备,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到山峰的坡度,教师才能给予适当的台阶,帮助学生登上山峰。
再次,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其一,语文课应当重视方法的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任何一堂语文课,不是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而是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解读更多的文章。教师重视了方法的传授,也就让教材成为真正的教材,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鉴赏能力。其二,课堂环节的设计要注意坡度。例如,《故乡》的一个环节设计,就体现了这一点。分析完杨二嫂人物形象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了学习方法,然后用相同的方法分析闰土的形象。这个环节,虽说有助读到自读的跨度,但是学生的思维层面却是相同的。如果要让学生从零散的点状的层面提高到综合的网状的层面,教师就要提高要求,设置障碍。在教学中,补充一个答题语言的要求,粗看是语言的训练,其实是思维的训练。组织整理已有的材料,正是学生思维的过程。更何况学习有条理的阐述观点和理由,综合和归纳是初二学生的学习重点。这对学生以后学习和写作议论文,也有很大的帮助。其三,重视课与课之间的衔接,课内学习和课外探究的衔接。我们应该明白学生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序列,这堂课只是这个序列中的一环。学生能力是否有序的提高,就需要教师研究一环与一环之间的衔接。也就是说,我这节课,是上节课的延续,又是下节课的基础。《故乡》教案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就比较合理的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文本解读拓展到知人论世,既有知识层面的扩展又有能力的提升。所以宏观地看待教材,合理地利用教材,甚至重新组织教材也是教师迫切需要认识的问题。
最后,是对自身素养的审视。在备课上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比起年长的一辈和年轻的后辈,我缺乏的还不只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我在演绎一堂环节比较合理的课程时显得青涩和稚嫩;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又使我在课堂上显得呆板,不够灵活;而不够合理的注意力分配,又使我不能兼顾学生的回答和教学内容,以致学生出错都没能注意并及时指出。这一切,使我不得不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在驾驭课堂的能力上还需要多方面的修炼,包括听说读写这些基本功的训练。要做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几个合理的教学环节是远远不够的。高瞻远瞩的眼光和丰富的学识,需要从现在培养起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各位教师共勉。教学反思《《故乡》教学设想和教后反思》一文
第二篇:教学设想和教学后的反思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想与说明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教材解读]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主要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去感知、理解、发现和认识。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想象、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相交情况的想象等等。
教学中体现的几个环节:
1、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大胆地让学生以分类为主线,通过自己在纸上画出两条直线的位置,然后小组汇报、班级争论、教师点拨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情况中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通过两次分类、分层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研究意识。
2、创设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本课在设计导入时,并没有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而是直接进入纯数学知识的研究氛围,带领学生通过想象,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画到纸上,然后进行梳理分类。
3、在两次分类后,就采用自学的方式让学生从书本上去获取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位置关系的知识。然后通过师生互动质疑问难,突出、明确两种位置关系的重点,通过长方体的实物演示突破“同一平面内”这一难点。
4、巩固练习(四类训练题)
通过找生活中的垂直和平行的现象;两次找一找(一次是两条线间,一次是三个平面图形中的);两题摆一摆、猜一猜和四题概念判断题的基本训练。进一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明晰这两个概念准确内涵。
5、课堂总结、评价、质疑问难,(设计路线的拓展延伸)
教学反思:
整堂课总体看,基本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每个环节的重难点处理的比较得当,各环节的过渡较流畅。课堂上能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节几何课上,能在较好的注重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由于水平和经验不足,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课后我就有一种较强烈的感觉,时间如果再有3分钟的话,那本节课的尾声将会比较精彩、圆满;另外本节课在营造课堂气氛上也做得不是很理想,学生有种想说又不敢说的想法;在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方法还不够等。希望老师们批评指正,共同进步。谢谢!
第三篇:教学设计和教后反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3、4、5自然段,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2、通过了解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生态、自然景物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的情感。
3、联系生活实际,能从自己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重点、难点:
重点:精读第3和第5自然段,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难点:能通过想象描述枯竭的瀑布的样子和游人的感受,并写演讲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特殊的葬礼》,谁能用因为所以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赞美昔日瀑布
1、播大瀑布录像,并讲解塞特凯达斯瀑布的资料。
2、此时,你最想用什么词?什么诗句来赞美?
3、看书的第三自然段,看看书上用了哪些词来赞美瀑布的。可以大声、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然后拿起笔来在你认为是赞美瀑布的词下面加点。(气势汹涌、气势磅礴、飞流直下一泻千里、咆哮而下、滔滔不绝、雄伟壮观)
4、师生讨论,哪个词最能概括瀑布的特点?板书:雄伟壮观
5、指导朗读:我们能通过朗读把瀑布雄伟壮观的气势读出来吗?
6、读了课文,我们能用上文中词句再来赞美一下瀑布吗?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感受今日瀑布。
1、播放枯竭的瀑布图。
2、谈感受:看完后,你们心里是什么滋味?
3、默读第五自然段,把描写瀑布现在样子的语句用横线划下来。归纳板书:奄奄一息
4、指名读读一读,师范读,师:从这个句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再读课文,回忆一下它的音容笑貌吧!男生读第三自然段。女生深情地读今日的瀑布第五自然段。
6、同学们,如果你是一名游客看到奄奄一息的瀑布,会说些什么?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寻找原因。
1、过渡:同学们,大瀑布不见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很难过,但我们更应该思考什么呢?让我们从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寻找一下大瀑布消失的原因吧
2、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3、反馈。板书:人为破坏
4、引读第四自然段
四、学习第六八自然段,练说演讲辞。
1、过渡:科学家们预测,过不了多久,大瀑布将完全消失,消息传开,人们是怎样做的?
2、同学们,巴西总统在巴拉那河上为瀑布举行葬礼的目的是什么呢?
3、你如果是巴西总统,对着巴西人民和几十名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做演说,你会怎么讲?(生练习讲演说辞,师巡视指导,约5分钟开始演说。)
4、交流,评议。
5、说说身边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
6、听了这些让人心碎的消息,你想说些什么?你想呼吁什么?谁来说一句最精辟的话,最有诗意的话?
师: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板书:让子孙后代永远看到蓝天、碧水!)
师:全体起立,让我们对全中国,不!全世界呼吁
生:让子孙后代永远看到蓝天、碧水!
五、自选作业。
1、完成总统演讲辞。
2、查找资料,了解世界几条大瀑布的现状,并写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练笔:《我与环保》。
板书设计:
18、特殊的葬礼
雄伟壮观人为破坏奄奄一息
让子孙后代永远看到蓝天、碧水!
《特殊的葬礼》教后反思
流美中心小学 刘农农
上完《特殊的葬礼》这一课,我患得患失,这一节课上下来,表面上是学生按目标完成了学习任务,我按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上呢,依然是一节漏洞百出的课,我高兴不起来。为此我作如下的反思:
课前我结合本班情况认真备课,为了让学生有真切的体验,真正从内心有所感悟,我将课文的顺序调整如下:昔日瀑布如今瀑布造成的原因。
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了塞特凯达斯瀑布雄伟壮观地气势。我在学生阅读前,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让学生突破时空界限,欣赏到瀑布昔日的雄伟壮观,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说出了许多其他描写瀑布的词语和诗句。然后读文找出文中表现瀑布雄伟气势的词语,如: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从天而降、巨大水帘等,之后,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有感情朗读。
课文第五自然段描写了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形态。教学时,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是什么样子?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感情。并将昔日瀑布与今日瀑布男、女生对比着读,在读中体悟毁了瀑布的凶手是谁?并用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关联词语来分析一下原因,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亲眼目睹人类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已经体会到了环境污染给大自然,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的危害。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写演说辞,进行扎扎实实的语文训练。由于学生从未写过演说辞,对于演说辞的格式和要求不太清楚,课上,我有针对地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试着说说巴西总统的演说辞。我先提示学生演说辞可以包括哪些内容?总统会怎样称呼大家?
然后学生练习。自认为课堂的各个环节设计都比较合理,但指导朗读一直是我的败笔,在本课中也是欠缺的,我觉得有效的朗读应该是读有所思、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但是今天的课堂朗读显然得不够到位的,是走过场的,有做秀的嫌疑。这是我今后要努力和加强的地方。而且因为本班学生书写速度比较慢,导致写的练习有点仓促,训练不够到位。如果能将写的练习改为说的练习,可能课会上得更有味。
上课的过程,是我提高和进步的过程,纵然还有不少问题,但我相信,下一次,那将又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第四篇:习作教学教后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三》教后反思
上口语交际·习作是颇让人伤脑的,一节课下来若没有学生全体参与讲话交流,就会变得冷冷清清、索然无味。因此,我努力想方设法使课堂上学生有所收获。
1、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口语交际课要让学生想说、敢说、畅所欲言,是成功的第一步。本堂课模拟“谈话”情境、创设推销员推销商品的场景,让学生情境表演,课堂开放了,言论自由了,学生的话也就多起来了,口语交际的“活动场”也就形成了。2、要让学生言有所“规”。
做到了“畅所欲言”还不够,还要让学生“会说能说”,规范地说话,文明地说话。本堂课的目标是“通过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并逐步掌推销的技巧,能真诚的与人对话,文明的与人交流”。因此,还要教给学生推销的技巧,让学生在演演说说,在比较、评议中自主感悟。
3、要让学生言有所“获”
在本堂课的口语交际场中,学生积极参与交际实践,在实际中不仅学会了倾听、表达、应对等口语交际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做人要“真诚”,在生活中要“以诚待人”,他们的人文情感得到了提升,这也是他们最大的收获吧。总之,说是写的基础,学生说好了,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果我们能按照教研要求将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模式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说写效果肯定会越来越好。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口语交际的时间不好把握。不是长了,就是短了。如果让每个学生交流后再给予指导,那就不是一堂课能解决的了?
第五篇:教后反思
《柳树醒了》教学反思
三阳乡大原小学牛海艳
《柳树醒了》这是一首诗,又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讲的是春雷跟柳树说话了,小柳树醒了;春雨给柳树洗澡了,小柳枝软了;春风给柳树梳头了,小柳梢绿了;春燕跟柳树捉迷藏了,小柳絮飞了。文中的插图,让人感到春天跳动的生命力,春天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美好。
教学本课时我请学生想象一下,春雷怎么样和小柳树说话的,说些什么,想想平时爸爸妈妈怎样叫醒自己的。同学们就七嘴八舌的说起来。有的说:“小柳树啊,你要起床了,春天来了。”有的用上了识字一的课文,春回大地、百花齐放开真美啊,小柳树快看看吧。我又请学生想象一下,小柳树会怎么样的醒来,最好能用动作来表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伸伸懒腰,打个哈欠,动作逼真极了,并且配上语言“我就起来了,春天真美啊!”课堂活了,学生的情感与智力便从沉睡中醒来,漾起四射的活力。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学生便有一对奋飞的翅膀。生活有多美,语文的画卷就有多美。他们真的把自己当做了小柳树,所以在朗读的时候,他们读得特别用心,特别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