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莎衫筠笠原文翻译

时间:2019-05-15 11:3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减字木兰花·莎衫筠笠原文翻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减字木兰花·莎衫筠笠原文翻译》。

第一篇:减字木兰花·莎衫筠笠原文翻译

莎⑴衫筠笠。正是村村农务急⑵。绿水千畦。惭愧⑶秧针出得齐。风斜雨细。麦欲黄时寒又至⑷。馌⑸妇耕夫。画作今年稔岁⑹图。

注释

⑴莎:蓑,草衣。“莎“”蓑“音同借用。

⑵杜甫《春日江村》五首之一:“农务村村急。

⑶惭愧:感幸之辞,犹说“侥悻“。

⑷旧历四月间,有时天气转冷,谓之“麦秀寒”。

⑸馌:往田里送饭。《诗经·豳风·七月》:“同我妇子,馌彼南亩。”《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见冀缺耨,其妻饁之。“

⑹稔岁:丰年。

译文

四月多雨,农民们穿蓑衣,戴箬帽,来到田头。这个时候,正是村村忙农活的时候。翻耕好了的千亩水田,正等待插秧;幸亏今年秧苗出得齐整,长得好。斜风细雨,连日不晴,小麦将黄熟时天又转冷。男人们都去田裡抢收抢种,妇女们送饭来到田头。水田、秧田、麦田,男人、女人冒雨插秧、收麦,以勤劳的双手,描绘出一幅丰收在望的图画。

赏析

此词描写农村四月农忙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关切和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讚美。

第二篇:《减字木兰花春月》原文及翻译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二月十五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译文

春日庭院,皓月当空,堂前小酌,飘然欲醉,起舞弄影。九曲回廊,舞步旋转,树上梅花,一半凋零,酒香梅香,和美醇清。

淡淡的云,薄薄的雾,如此春宵月色,是年轻人及时行乐的佳境。不像秋天的月,执着地照着离别之人,引两地伤情。

注释

⑴香醪:美酒佳酿

⑵婉娩:形容香味醇清和美。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元祐七年(1092),苏轼知守颍州时。一年春夜,堂前梅花大开,月色鲜霁。王夫人对苏轼说:“春月色胜于秋月色;秋月令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何不邀几个朋友来,饮此花下。”听了夫人的话,苏轼十分高兴地说:“我不知道夫人原来是位诗人,方才你讲的这番话,真是诗的语言哪!”于是,便邀来几位朋友,在梅花树下饮酒赏月,并取王夫人的语意,填写了这首《减字木兰花》。

第三篇:减字木兰花·立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减字木兰花·立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减字木兰花·立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

减字木兰花·立春

苏轼〔宋代〕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牵着春天的泥塑耕牛,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春风无限,来自海上。于是请来春神的神功,把桃花红染得像肉色红。竖立春天的绿幡,剪成春天的彩胜。一阵春风,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卷起的杨花,颇似雪花。

注释:

减字木兰花:原唐教坊曲,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儋耳:古代地名,在今海南境内。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春牛:即土牛,古时农历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气,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劝农耕,并象征春耕开始。春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执,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称。丐:乞求。春工:春风吹暖大地,使生物复苏,是人们将春天比喻为农作物催生助长的农工。肉红:状写桃花鲜红如血肉。春幡(fān):春旗。立春日农家户户挂春旗,标示春的到来。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头上,或树枝上。春胜:一种剪成图案或文字的剪纸,也称剪胜,以示迎春。天涯:多指天边。此处指作者被贬谪的海南岛。杨花:即柳絮。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作者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

此词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古时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后汉书·礼仪志上》)。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后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即“青幡”,指旗帜。春胜,一种剪纸,剪成图案或文字,又称剪胜、彩胜,也是表示迎春之意。而两片的第二句都是写“春风”。上片曰:“无限春风来海上”。作者《儋耳》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下片曰:“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接着上、下片对应着力写景。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句,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而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谓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

此词礼赞海南之春,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同时词又表达作者旷达之怀,对我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这是苏轼此词高出常人的地方。这首词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类字”。本来,遣词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复。《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权重出”,以“同字相犯”为戒。但是,作者偏偏利用“同字”,结果反取得异样的艺术效果,不但音调增加美听,而且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这又是苏词高出他人之处。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红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别用了两个“红”字,两个“花”字。事实上,作者也许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复杂的变化,他只是为海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这也是苏词不同流俗的地方。

赏析二

此南岛在宋时被目为蛮瘴僻远的花天涯此凉”之地,前人偶有所咏,大都是面习异乡荒凉景色,兴起飘零流落的悲感。苏轼此词却以欢快跳跃的笔触,突出了边陲绚丽的春光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在中国词史中,这是习此南之春的第一首热情赞歌。苏轼与其他逐客不同,他习异地风物不是排斥、敌视,而是由衷地认同。他当时所作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诗中也说花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写溪风习习,顿忘身处天涯,与此词同旨。苏轼一生足迹走遍大半个中国,或是游宦,或是贬逐,但他习所到之地总是怀着第二故乡的感情,这又反映出他随遇而安的旷达人生观。

《减字木兰花》上、下片耳式全同。此词上、下片首耳,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古时立春日,花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后汉书·礼仪志上》)。

上、下片首耳交代立春日习俗后,第二耳都是写花春风”:一则曰花无限春风来此上”。作者《儋耳》诗也说:花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此上来。”风从此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此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二则曰花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花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以后都出以景语: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耳,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成粉红。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写杨花耳,却是全词点睛之笔。此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

作者次年人日有诗云花新巢语燕还窥砚”,方回《瀛奎律髓》评此诗云:花此南人日,燕已来巢,亦异事。”原来在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以此知此南物候之异,杨花、新燕并早春可见。而早春时节,中原时或降雪。作者用此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此南早见的杨花,那么,此南即是跟中原一般景色。于是发出花不似天涯”的感叹了。——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如前所述,此词内容一是礼赞此南之春,在中国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二是表达作者旷达之怀,习中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这是苏轼此词高出常人的地方。以南北宋之交的朱敦儒的两首词来习读,朱的《诉衷情》也写立春:花青旗彩胜又迎春,暖律应祥云。金盘内家生菜,宫院遍承恩。时节好,管弦新,度升平。惠风迟日,柳眼梅心,任醉芳尊。”这里也有花青旗”、花彩胜”、花惠风”、花柳眼”、花醉尊”,但一派宫廷的富贵花升平”气象,了解南北宋之交政局的读者自然会习此词产生遗憾和失望。比之苏词真切的自然风光,逊色得多了。朱敦儒另一首《沙塞子》说:花万里飘零南越,山引泪,酒添愁。不见凤楼龙阙又惊秋。九日江亭闲望,蛮树绕,瘴云浮。肠断红蕉花晚水西流。”这是写南越的重阳节。但所见者为花蛮树”、花瘴云”,由景引情者为花山引泪,酒添愁”,突出的是花不见凤楼龙阙”的流落异乡之悲。朱敦儒此词作于南渡以后,思乡之愁含有家国之痛,其思想和艺术都有可取之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花颜持约词不减唐人语”条也称赞此词花不减唐人语”。但此类内容的词作在当时词人中不难发现,与苏词相比,又迥异其趣。二词相较,习异地风物有排斥和认同的差别,从而更可见出苏词的独特个性。

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是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花类字”。(如果接连使用称花叠字”,如李清照《声声慢》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清人许昂霄《词综偶评》云:花《玉台新咏》载梁元帝《春日》诗用二十三‘春’字,鲍泉奉和用三十‘新’字······余谓此体实起于渊明《止酒》诗,当名之曰‘止酒诗体’。”本来,遣词造耳一般要避免重复。《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花权重出”,以花同字相犯”为戒。但是,有的作者偏偏利用花同字”来获得别一种艺术效果:音调增加美听,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而其间用法颇多变化,仍有高下之别。陶渊明的《止酒》诗,每耳用花止”字,共二十个,可能受了民间歌谣的影响,毕竟是游戏之作。梁元帝《春日》诗说:花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春心日日异,春情处处多。处处春芳动,日日春禽变。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见。不见怀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结,春结谁能申。欲道春园趣,复忆春时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独念春花落,还似昔春时。”共十八耳竟用二十三个花春”字,再加上花日日”、花处处”、花不见”等重用两次,字法稠叠,颇嫌堆垛。再如五代时欧阳炯《清平乐》:花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这首词也写立春,为突出伤春之情,一连用了十个花春”字,耳耳用花春”,有两耳用了两个花春”字,也稍有平板堆砌之感。苏轼此词却不然。全词八耳,共用七个花春”字(其中两个是花春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耳两个,有的一耳一个,有三耳不用,显得错落有致;而不用花春”字之耳,如花染得桃红似肉红”,花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别用了两个花红”字,两个花花”字。其实,苏轼在写作此词时,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复杂的变化,他只是为此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后世词人中也不乏擅长此法的,南宋周紫芝的《蝶恋花》下片:花春去可堪人也去,枝上残红,不忍抬头觑。假使留春春肯住,唤谁相伴春同处。”前后用四个花春”字,强调花春去人也去”的孤寂。蔡伸的《踏莎行》下片花百计留君,留君不住,留君不住君须去。望君频向梦中来,免教肠断巫山雨”,共用五个花君”字,突出留君之难。这都是佳例。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减字木兰花·立春原文翻译及赏析2

减字木兰花·立春

宋代 苏轼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译文

牵着春天的泥塑耕牛,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春风无限,来自海上。于是请来春神的神功,把桃花红染得像肉色红。

竖立春天的绿幡,剪成春天的彩胜。一阵春风,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卷起的杨花,颇似雪花。

注释

减字木兰花:原唐教坊曲,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

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儋耳:古代地名,在今海南境内。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

春牛:即土牛,古时农历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气,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劝农耕,并象征春耕开始。春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执,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称。

丐:乞求。

春工:春风吹暖大地,使生物复苏,是人们将春天比喻为农作物催生助长的农工。

肉红:状写桃花鲜红如血肉。

春幡(fān):春旗。立春日农家户户挂春旗,标示春的到来。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头上,或树枝上。春胜:一种剪成图案或文字的剪纸,也称剪胜,以示迎春。

天涯:多指天边。此处指作者被贬谪的海南岛。

杨花:即柳絮。

赏析一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作者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

此词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古时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后汉书·礼仪志上》)。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后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即“青幡”,指旗帜。春胜,一种剪纸,剪成图案或文字,又称剪胜、彩胜,也是表示迎春之意。而两片的第二句都是写“春风”。上片曰:“无限春风来海上”。作者《儋耳》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下片曰:“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接着上、下片对应着力写景。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句,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而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谓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

此词礼赞海南之春,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同时词又表达作者旷达之怀,对我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这是苏轼此词高出常人的地方。这首词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类字”。本来,遣词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复。《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权重出”,以“同字相犯”为戒。但是,作者偏偏利用“同字”,结果反取得异样的艺术效果,不但音调增加美听,而且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这又是苏词高出他人之处。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红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别用了两个“红”字,两个“花”字。事实上,作者也许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复杂的变化,他只是为海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这也是苏词不同流俗的地方。

赏析二

海南岛在宋时被目为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之地,前人偶有所咏,大都是面对异乡荒凉景色,兴起飘零流落的悲感。苏轼此词却以欢快跳跃的笔触,突出了边陲绚丽的春光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在中国词史中,这是对海南之春的第一首热情赞歌。苏轼与其他逐客不同,他对异地风物不是排斥、敌视,而是由衷地认同。他当时所作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诗中也说“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写溪风习习,顿忘身处天涯,与此词同旨。苏轼一生足迹走遍大半个中国,或是游宦,或是贬逐,但他对所到之地总是怀着第二故乡的感情,这又反映出他随遇而安的旷达人生观。

《减字木兰花》上、下片句式全同。此词上、下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古时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后汉书·礼仪志上》)。上、下片首句交代立春日习俗后,第二句都是写“春风”:一则曰“无限春风来海上”。作者《儋耳》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二则曰“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以后都出以景语: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成粉红。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写杨花句,却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作者次年人日有诗云“新巢语燕还窥砚”,方回《瀛奎律髓》评此诗云:“海南人日,燕已来巢,亦异事。”原来在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以此知海南物候之异,杨花、新燕并早春可见。而早春时节,中原时或降雪。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那么,海南即是跟中原一般景色。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了。——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如前所述,此词内容一是礼赞海南之春,在中国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二是表达作者旷达之怀,对中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这是苏轼此词高出常人的地方。以南北宋之交的朱敦儒的两首词来对读,朱的《诉衷情》也写立春:“青旗彩胜又迎春,暖律应祥云。金盘内家生菜,宫院遍承恩。时节好,管弦新,度升平。惠风迟日,柳眼梅心,任醉芳尊。”这里也有“青旗”、“彩胜”、“惠风”、“柳眼”、“醉尊”,但一派宫廷的富贵“升平”气象,了解南北宋之交政局的读者自然会对此词产生遗憾和失望。比之苏词真切的自然风光,逊色得多了。朱敦儒另一首《沙塞子》说:“万里飘零南越,山引泪,酒添愁。不见凤楼龙阙又惊秋。九日江亭闲望,蛮树绕,瘴云浮。肠断红蕉花晚水西流。”这是写南越的重阳节。但所见者为“蛮树”、“瘴云”,由景引情者为“山引泪,酒添愁”,突出的是“不见凤楼龙阙”的流落异乡之悲。朱敦儒此词作于南渡以后,思乡之愁含有家国之痛,其思想和艺术都有可取之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颜持约词不减唐人语”条也称赞此词“不减唐人语”。但此类内容的词作在当时词人中不难发现,与苏词相比,又迥异其趣。二词相较,对异地风物有排斥和认同的差别,从而更可见出苏词的独特个性。

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是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类字”。(如果接连使用称“叠字”,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清人许昂霄《词综偶评》云:“《玉台新咏》载梁元帝《春日》诗用二十三‘春’字,鲍泉奉和用三十‘新’字······余谓此体实起于渊明《止酒》诗,当名之曰‘止酒诗体’。”本来,遣词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复。《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权重出”,以“同字相犯”为戒。但是,有的作者偏偏利用“同字”来获得别一种艺术效果:音调增加美听,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而其间用法颇多变化,仍有高下之别。陶渊明的《止酒》诗,每句用“止”字,共二十个,可能受了民间歌谣的影响,毕竟是游戏之作。梁元帝《春日》诗说:“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春心日日异,春情处处多。处处春芳动,日日春禽变。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见。不见怀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结,春结谁能申。欲道春园趣,复忆春时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独念春花落,还似昔春时。”共十八句竟用二十三个“春”字,再加上“日日”、“处处”、“不见”等重用两次,字法稠叠,颇嫌堆垛。再如五代时欧阳炯《清平乐》:“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这首词也写立春,为突出伤春之情,一连用了十个“春”字,句句用“春”,有两句用了两个“春”字,也稍有平板堆砌之感。苏轼此词却不然。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红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别用了两个“红”字,两个“花”字。其实,苏轼在写作此词时,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复杂的变化,他只是为海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后世词人中也不乏擅长此法的,南宋周紫芝的《蝶恋花》下片:“春去可堪人也去,枝上残红,不忍抬头觑。假使留春春肯住,唤谁相伴春同处。”前后用四个“春”字,强调“春去人也去”的孤寂。蔡伸的《踏莎行》下片“百计留君,留君不住,留君不住君须去。望君频向梦中来,免教肠断巫山雨”,共用五个“君”字,突出留君之难。这都是佳例。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元符二年(1099)。苏轼在惠州贬所得到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的命令,于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离开惠州,七月二日到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贬所。这首词为元符二年立春所写春词。

第四篇:《减字木兰花春怨》原文翻译及赏析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这句描绘了自己因愁而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因,以至夜不成眠的痛苦。“剔尽”这一动作(细节)描写作结,表现了时间之晚,愁绪之深,悲情更浓。

出自朱淑真《减字木兰花·春怨》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着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注释:

减字木兰花:词牌,又名《减兰》、《木兰香》、《天下乐令》,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独酬:即应和诗词。依别人题材、格律而另出新作。

轻:一作“春轻”。

著摸:捉弄,撩惹。

仍:重复,频繁。

剔:挑,把灯芯挑了又挑。

寒:一作“孤”。

译文:

我独自行走独自生活,独自吟唱独自饮酒还独自一人睡觉。长时间站在那儿暗自神伤,无奈何轻寒已经落到身上。

泪水把粉妆冲洗得几乎干净,如此的伤心之情有谁看见。哀愁和疾病交加反复袭来,剪尽寒灯难以入睡,思念之梦都做不成。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宋代女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能诗。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断肠集》有宋郑元佐注本。

赏析:

朱淑真是是一位才貌出众、善绘画、通音律、工诗词的才女,但她的婚姻很不美满,婚后抑郁寡欢,故诗词中“多忧愁怨恨之语”。相传她出身富贵之家,至于她的丈夫是什么样的人,其说不一。有的说她“嫁为市井民家妻”,有的说她的丈夫曾应礼部试,后又官江南,但朱与他感情不合。不管何种说法可信,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她所嫁非偶,婚后很不幸福。就所反映的内容看,这首词与她婚姻上的不同有密切关系。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两句,连用五个“独”字,充分表现出她的孤独与寂寞,似乎“独”字贯穿在她的一切活动中。“伫立伤神”等两句,紧承上句,不仅写她孤独,而且描绘出她的伤心失神。特别是“无奈轻寒着摸人”一句,写出了女词人对季节的敏感。“轻寒”二字,正扣题目“春怨”二字的“春”字,全词无一语及春,惟从“轻寒”二字,透露出春天的信息。“着摸”一词,宋人诗词中屡见,有撩拨、沾惹之意。如孔平仲《怀蓬莱阁》诗:“深林鸟语流连客,野径花香着莫人。”杨万里《和王司法雨中惠诗》诗:“无那春愁着莫人,风颠雨急更黄昏”。“着摸”即“着莫”,朱淑真词与杨万里诗用法完全相同。轻寒为什么撩惹春愁,失去爱情幸福的女词人深有体会;寡居的李清照感到“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声声慢》)。对自己的婚姻深感不满的朱淑真在“伫立伤神”之际,不禁发出“无奈轻寒着摸人”的吟咏,足见两位女词人在“轻寒”季节,有着共同的伤心之处。

下片进一步抒写女词人愁怨。“此情谁见”四字,承上启下,一语双兼,“此情”,既指上片的孤独伤情,又兼指下文的“泪洗残妆无一半”写出了女词人以泪洗面的愁苦。结穴处的两句,描绘自己因愁而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因,以至夜不成眠的痛苦。

这首词语言自然婉转,通俗流丽,篇幅虽短,波澜颇多。上片以五个“独”字,写出了女词人因内心孤闷难遣而导致的焦灼无宁、百无一可的情状,全是动态的描写。“伫立伤神”两句,转向写静态的感觉,但意脉是相承的。下片用特写镜头摄取了两幅生动而逼真的图画:一幅是泪流满面的少妇,眼泪洗去了脸上大半的脂粉;另一幅是她面对寒夜孤灯,耿耿不寐。

“剔尽寒灯”的落脚点不在“剔”字(剪剔灯心的动作),而在“尽”字。“尽”字是体现时间的。所谓“梦又不成灯又烬”(欧阳修《玉楼春》),显然是彻夜无眠。对于孤凄愁病的闺中人,只写这一泪、这一夜的悲苦,其他日子里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又何况是“此情谁见”,无人见,无人知,无人慰藉,无可解脱!自写苦情,情长词短,其体会之深,含蕴之厚,有非男性作家拟闺情之词所能及者。

第五篇:《减字木兰花·竞渡》原文翻译及赏析

《减字木兰花·竞渡》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减字木兰花·竞渡》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译文

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从柳阴深处的水洲出击。鼓声像春天的雷电,冲破烟雾,劈开波涛,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

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在金碧辉煌的小阁楼西,夺得锦标的龙舟获得第一名回来了。

注释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简称《减兰》。《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双调四十四字,即就《木兰花》的前后片第一、三句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转两平韵。

竞渡(dù):划船比赛。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尊敬和怀念,在民间形成的一种传统风俗。

红旗高举:高高举起红旗。

渚(zhǔ):水中间的小洲。

春雷:形容鼓声像春雷一样响个不停。

远远回:形容龙舟的速度之快。

惊退万人争战气:龙舟竞争之激烈气势,就像打仗一样,把观众都惊呆了。

金碧楼西:领奖处装饰得金碧辉煌。

衔(xián)得:夺得。

锦标:古时的锦标,也就是一面彩缎的奖旗,一般都悬挂在终点岸边的一根竹竿上,从龙舟上就可以摘取到。

赏析:

上阕首句“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以“高举”、“飞出”两个动态的词语,写出龙舟赛开场的景象,开篇就将紧张激烈的比赛气氛渲染出来。“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这一句,写各条龙舟上的人擂鼓欢呼,声抵云霄,如同轰响的“春雷”,震人心魄。这些鼓声使划船人士气高涨,他们将小舟划得飞快,使它“直破烟波”,像离弦的箭一般前进。“远远回”是指龙舟到达远处再折回来。上阕两句,犹如一个紧追龙舟的特写镜头,将龙舟从出发到加速,再到折回的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其问数艘船争渡的激烈气氛,以及船上人高涨的气势,无不清晰呈现。

下阕转而写周围的人群:“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震”字准确重现了万人雷动的场景,可见此时已有龙舟胜利抵达终点,因此围观的人群爆发出了震天动地的欢呼。“惊退”的主语并非围观者,而是参加比赛的人,他们争相竞渡的豪气,能“惊退”万人,以豪语写豪情,相得益彰。“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衔”字的运用,将龙舟夺胜的姿态写活了。“金碧楼”与前面的“红旗”、“杨柳”、“烟波”一起,在视觉上丰富了整个场面。“第一归”呼应了“竞渡”的主题,对首句的“飞出深深杨柳渚”进行了完美的收结。

此词采取白描手法,注意通过色彩、声音来刻画竟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同时,词还反映了人们热烈紧张的精神状态。龙舟飞驶,鼓击春雷,这是写参与竞渡者的紧张行动和英雄气概。欢声震地,是写群众的热烈情绪。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如此一来真实地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情景。

《减字木兰花·竞渡》原文翻译及赏析2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宋代·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

译文

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从柳阴深处的水洲出击。鼓声像春天的雷电,冲破烟雾,劈开波涛,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

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在金碧辉煌的小阁楼西,夺得锦标的龙舟获得第一名回来了。

注释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简称《减兰》。《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双调四十四字,即就《木兰花》的前后片第一、三句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转两平韵。

竞渡:划船比赛。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尊敬和怀念,在民间形成的一种传统风俗。

红旗高举:高高举起红旗。

渚:水中间的小洲。

春雷:形容鼓声像春雷一样响个不停。

远远回:形容龙舟的速度之快。

惊退万人争战气:龙舟竞争之激烈气势,就像打仗一样,把观众都惊呆了。

金碧楼西:领奖处装饰得金碧辉煌。

衔得:夺得。

锦标:古时的锦标,也就是一面彩缎的奖旗,一般都悬挂在终点岸边的一根竹竿上,从龙舟上就可以摘取到。

赏析

上阕首句“红旗高的,飞出深深杨柳渚”,以“高的”、“飞出”两个动态的词语,写出龙舟赛开场的景象,开篇就将紧张激烈的比赛气氛渲染出来。“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这一句,写各条龙舟上的人擂鼓欢呼,声抵从霄,如同轰响的“春雷”,震人心魄。这些鼓声使划船人士气高涨,他们将小舟划得飞快,使它“直破烟波”,像离弦的箭一般前进。“远远回”是指龙舟到达远处再折回来。上阕两句,犹如一个紧追龙舟的特写镜头,将龙舟从出发到加速,再到折回的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其问数艘船争渡的激烈气氛,以及船上人高涨的气势,无不清晰呈现。

下阕转而写周围的人群:“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震”字准确重现了万人雷动的场景,可见此字已有龙舟胜利抵达终点,因此围观的人群爆发出了震天动地的欢呼。“惊退”的主语并非围观者,而是参加比赛的人,他们争相竞渡的豪气,能“惊退”万人,以豪语写豪情,相得益彰。“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衔”字的运用,将龙舟夺胜的姿态写活了。“金碧楼”与前面的“红旗”、“杨柳”、“烟波”一起,在视觉上丰富了整个场面。“第一归”呼应了“竞渡”的主题,对首句的“飞出深深杨柳渚”进行了完美的收结。

此词采取白描手法,注意通过色彩、声音来刻画竟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同字,词还反映了人们热烈紧张的精神状态。龙舟飞驶,鼓击春雷,这是写参与竞渡者的紧张行动和英雄气概。欢声震地,是写群众的热烈情绪。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如此一来真实地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从的情景。

《减字木兰花·竞渡》原文翻译及赏析3

减字木兰花·竞渡

朝代:宋代

作者:黄裳

原文: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从柳阴深处的'水洲出击。鼓声像春天的雷电,冲破烟雾,劈开波涛,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

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在金碧辉煌的小阁楼西,夺得锦标的龙舟获得第一名回来了。

注释

①减字木兰花:词牌名,简称《减兰》。《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双调四十四字,即就《木兰花》的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转两平韵。[2]? ②竞渡(dù):划船比赛。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尊敬和怀念,在民间形成的一种传统风俗。

③红旗高举:高高举起红旗。

④渚(zhǔ):水中间的小洲。

⑤春雷:形容鼓声像春雷一样响个不停。

⑥远远回:形容龙舟的速度之快。

⑦惊退万人争战气:龙舟竞争之激烈气势,就像打仗一样,把观众都惊呆了。

⑧金碧楼西:领奖处装饰得金碧辉煌。

⑨衔(xián)得:夺得。

⑩锦标:古时的锦标,也就是一面彩缎的奖旗,一般都悬挂在终点岸边的一根竹竿上,从龙舟上就可以摘取到。

赏析:

作者:佚名

黄裳的这首词以龙舟竞渡为题材,颇具历史价值。龙舟竞渡,即赛龙船。相传伟大诗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端午节,常举行竞渡,象征抢救屈原生命,以表达对爱国诗人的尊敬和怀念。这一活动,后来成为民间的一种风俗。当地居民准备轻便快船,选拔优秀船员,到节日,在附近江河举行竞赛活动。男女老幼,官员百姓,纷纷集聚赛区观赏助兴。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已有关于竞渡的记载。宋耐得翁《都城纪胜》一书,专门记载南宋京城杭州的各种情况,其“舟船”条有云:“西湖春中,浙江秋中,皆有龙舟争标,轻捷可观。”龙舟竞渡时,船上有人高举红旗,还有人擂鼓,鼓舞划船人的士气,以增加竞渡的热烈气氛。这种万众欢腾的场面吸引了历代的诗词作者。黄裳很喜欢写自然景色,赛龙舟的场面也吸引了他,他的这首《竞渡》,就是描写龙舟竞渡夺标的实况。

上片写竞渡。“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竞赛开始了。一群红旗高举的龙舟,从柳阴深处的小洲边飞驶而出。“飞出”二字用得生动形象,令人仿佛可以看到群舟竞发的实况,赛船上迎风招展的红旗,耀眼夺目,首先映入眼帘。由于沙洲上浓密的柳荫遮蔽视线,赛船就象从柳荫中飞驶而出。“渚”,水中间的小洲。点出杨柳渚,既是以景色相衬托,也为了表明节候。作者这里用“飞出”来形容那急划而来的赛船,真实地反映了参观者的感受。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竞渡时,每艘船上不仅有人高举红旗,还有鼓手击鼓以统一划船的节奏。一艘赛船里有好多名划桨手。他们之间,全靠鼓点来协同动作。所以作者说,赛船上的击鼓声,像春雷一样震响,它们冲破笼罩着江面的水气,远远地传向四面八方,在空中回荡。“直破”二字写出了船的凌厉前进的气势。这样,就渲染了竞赛的紧张气氛。

下片写夺标。竞赛,以先到达目的地的获得锦标。竞渡的高潮出现在赛船驶近锦标,胜负将见分晓的时刻:“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人山人海的观众为优胜者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喝彩声。在这种震耳欲聋的助兴声中,一马当先的龙舟上的竞渡者,正在拼命地划动船桨,向终点猛冲,表现出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决胜精神。健儿们争战夺标的英雄气概(争战气),简直使千万人为之惊骇退避。看来,有成千上万的观众看得惊心动魄。这里,作者只用了十一个字,就把竞渡中最壮观的场面连同它的紧张激烈的气氛和惊心动魄的声势和盘托出来了。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古时的锦标,也就是一面彩缎的奖旗,一般都悬挂在终点岸边的一根竹竿上,是给予竞渡优胜者的赏物,从龙舟上就可以摘取到。在作者描绘的这场竞渡中,“金碧楼西”的岸边,就是挂锦标的位置。如金似碧(碧玉),形容这座楼阁的富丽。优胜者终于抢先到达终点,从那里“衔得锦标第一归”,胜利返航。为什么用一个“衔”字呢?“衔”,用嘴含住的意思。古时的龙舟,船头上雕有象征性的龙头装饰。看来,优胜者夺得锦标以后,就将它悬挂在船头的“龙头”上,活像一条真龙将锦标上端含在嘴里似的。“衔”是龙舟的龙形生发出来的字眼。用这个“衔”字,饶有情趣,是传神之笔。

此词采取白描手法,注意通过色彩、声音来刻画竞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同时,词还反映了人们热烈紧张的精神状态。龙舟飞驶,鼓击春雷,这是写参与竞渡者的紧张行动和英雄气概。欢声震地,是写群众的热烈情绪。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如此以来真实地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情景。词写得这样生动,如果作者没有亲临现场的实感,是写不出来的;如果作者虽有实感,但在艺术上,缺乏剪裁的匠心、捕捉印象的功夫和渲染气氛的笔力,那么也是难以写得这样有声色、有层次、有气势,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的。

下载减字木兰花·莎衫筠笠原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减字木兰花·莎衫筠笠原文翻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减字木兰花·春月原文翻译及赏析(五篇材料)

    减字木兰花·春月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减字木兰花·春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减字木兰花·春月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

    减字木兰花·春怨原文翻译及赏析[共5篇]

    减字木兰花·春怨原文翻译及赏析减字木兰花·春怨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范例]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3篇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原文翻译及赏析1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原文翻译及赏析1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原文翻译及赏析(含5篇)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原文及译文赏析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前言:《......

    《卖瓜减字》原文阅读及翻译

    《卖瓜减字》第一版原文有一田父,植瓜数亩,遇丰收,担而售之。于板书曰:此西瓜出售。一秀才过,曰:“‘此’字可去,但留‘西瓜出售’即可。”田父然之。又一秀才见之,曰:“众皆见尔西瓜......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阅读答案及赏析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①苏轼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注】①这首词作于苏轼谪居海南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