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哦香雪散文(写写帮推荐)
先说点题外话,此香雪非彼香雪,远非作家铁凝的名篇。
之所以想到写这个,起因很简单,不过是在运河畔看到一丛野蔷薇:纤细的枝条,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摆,迟疑。
人的想象力总是奇妙有趣的。稀疏的枝条,摇曳出无边的雪,还是香的雪。
时光的箭,射回三十几年前的小镇。
跟着父亲到镇上读小学,母亲在家务农。父亲不是下乡就是到县里开会,常常十天半月不着家。更多的时候,陪伴我的是一个帆布书包,一把用细绳系着的钥匙,一盏散出凄冷白光的日光灯,一架靠墙支的棕绳绷子床,还有透过玻璃窗投射到寡白墙上的变形的暗影。我,不是跟墙上的影子自说自话,就是躲进被窝里,嘤嘤地哭泣,泪水浸湿的枕巾干了又湿,湿了又干。
后来,父亲请了一个姐姐,在他不在家的时候陪伴我。这个姐姐叫永俊,是我的本家姐姐,我们的老家相隔大概十五里山路。那时她在高中读书,父亲的单位与高中在一处办公。
犹记得俊姐个子中等,黑红的圆盘脸上覆着毛茸茸的细毛,散着稀淡的几粒褐斑,浓眉,弯弯的月牙眼,嘴唇上方画着一抹淡黑细密的茸毛,有些显眼。
父亲离家的日子,俊姐都不去教室上晚自习,在食堂吃过晚饭,就抱着一叠书和本子,提着洗漱用品和换洗衣物,来我家陪我。第二天早上也不出操,直接去上早自习。碰上周末,有时也把我带去她寝室玩。
在那些寂寥孤独的日子,俊姐是姐姐,又像妈妈,慰藉温暖了童年的我。即便是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依然记得一个个我们相处的片段,或是细节:
她盯着我的裙子,问我有没有背心,“你是女孩子,里面穿个背心更好”。母亲农活都忙不出来,更别说关心我了。父亲一个男人,即便心细,也细不到点点滴滴。刚上小学的我不知她说的背心是何物,忙不迭地从衣箱中搜出一件细线编织的毛背心,柠檬黄的颜色,还是父亲在县城开会时给我带回来的。俊姐笑着摇了摇头,问我还有没有别的背心。我把箱子翻了个底朝天,只找出父亲的一件罗汉衫。俊姐无奈地把衣物全塞进箱子,说“那就算了吧,反正你也还小”。后来,父亲回来后我闹着买了一件棉背心。直到几年后,我才明白俊姐所说的背心,是女生穿的小胸衣。
和绝大多数的女孩子一样,俊姐喜欢花。春里的映山红,她喜欢,不过,我发现她最喜欢的是香刺花,而且是那种花瓣细碎、洁白如雪、香气如兰如芝的小香刺花。我注意到,在我上学的途中,镇卫生院下面公路拐弯的一角,生着好大一篷小香刺花。墨绿、葱绿的枝条、叶片撑起一把巨伞,细细碎碎的小白花你挤着我,我挤着你,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就像堆砌的雪花。那扑鼻的馨香绵延开去,引来蜂,嗡嗡地鸣,引来蝶,翩翩地舞。
我决定放学路上摘一些,给俊姐带回去。摘花远比我想象得难。花丛是由公路下的崖上长出来的,虽说冒出了路面,却也只是勉强够得着,根本使不上劲去折,何况枝条上还有细密尖锐的刺。也试过用其他树枝勾过来再折,又容易把孱弱的花瓣抖落一地。一番折腾,终是折了一捧,小心翼翼地送到了俊姐的面前。
俊姐找出一个空罐头瓶,洗干净,灌上清水,把那捧香雪供养在了寝室的桌上,还冲她的室友说:“这是我妹妹特意给我摘的香刺花儿,你们闻闻,多香!”她笑起来的样子,真好看,月牙更弯更细,闪出碎星星的光。
她喜欢,我也高兴。往后的日子,我都坚持捧一捧香雪给她,掬一把春光给她。直至春尽,直至花事了。
读二年级时,姑姑师范毕业分到了我们学校,我跟着姑姑读书,自此与俊姐分开。等我再回到父亲身边时,俊姐已经毕业离校。及至后来,父亲单位搬离高中,那段与俊姐相依相伴、幽香如雪的日子,便抛洒在岁月的河里了。
Therosesinherhand,theflavorinmine。
多年以后读到这句谚语时,脑子里应景的还是大约三十年前的场景。
其实,那时,我们根本不懂“赠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我们懂的,是学习雷锋好榜样。
小学四年级时,父亲的单位搬到了镇政府的老楼里。其时人们还羞于谈排泄问题,与之相关的厕所更是无人重视。一大片房子,上十个单位,只在离房子老远的地方修有公厕,还是那种老式的蹲坑,没有自来水冲。可想而知,天长日久,厕所里几乎没有可以下脚的地方,刺鼻的氨味和臭味隔老远就熏得人流眼泪、胃里翻腾。
学校里,老师天天教导我们学雷锋,捡钢笔、借橡皮诸如此类已经没有了新意。一日,芬提议我们周末去把公厕打扫了,尽管心里明白那是怎样的一个所在,可谁也不愿意在学雷锋的活动中拉后腿,于是纷纷响应。
周末那天上午,芬、菊、敏和我,我们四个人提着塑料桶,拿着扫帚、撮箕、抹布,雄赳赳气昂昂地闯进了公厕,成堆的绿头苍蝇“嗡”的一声,仿佛千万架战斗机冲了出来,撞得脸生疼。我们分工,扫的扫,抹的抹,提水冲的冲。整整忙乎了三四个小时,才算打扫干净。
芬抽抽鼻子嗅了嗅,说还是有味儿。菊说要不放点花儿进去吧。一拍即合。镇幼儿园后面的山上一片片雪花样的白,漫山的香刺花正在怒放。芬找人借了把镰刀,我们钻进树林,芬直接用刀砍下几大棵,我们其他几个小心地把枝条从树木林棵间分离出来,扛回了公厕,竖了一棵在角落里,余下的把花瓣抖下来,洒在公厕的地上。
还别说,真就是香的了。我们几个,也成了班里的学雷锋标兵。有一次跟儿子说起,他捏着鼻子就跑,好似我的身上还裹着多年前的恶臭。也难怪他不理解。就是自己现在想起来,也觉得挺傻冒的。
可在那个年代,学雷锋是无上光荣的事情。去年与慧、玲、琴相聚时,忆往昔,忆着忆着,又忆起了一片香的雪。
镇福利院在学校下面的山坳里。慧是我们的班长,星期天,在她的吆喝下,我们几个玩得好的女生跑去福利院,给那些老人打扫房间,洗头洗衣服,喂他们吃饭,给他们讲故事。末了,不知是谁提议,“山上到处是花,我们去采些花放房间里吧”。屋后的山坡上,最多的还是雪白芬芳的小香刺花。我们用剪刀挑好的剪了许多,找来老人们丢在角落里的罐头瓶、酒瓶,擦洗干净,插进几枝香刺花,调出造型,一瓶瓶地送到老人们的房里。
于是,便香满屋了。老人们豁着没牙的嘴,冲我们一个劲地憨笑。
慧说,那时咱们多纯洁啊!
谁说不是呢?就像那山上、路旁、沟边随处可见的香刺花,哪怕卑微,却不低贱,在无边的春光里,自芬芳。
只是,运河畔的这丛野蔷薇,我眼见着它被园林工人几锄头刨出了根,戴着手套的手一提,一抛,给扔进了垃圾车。
问为什么不要了。工人头都不抬,“野花野草的,有啥看头。等过些时栽上迎春。”
无语。终也没有找他讨要没啥看头的野蔷薇根。我知道,它的天地,并不在局促的阳台上。
道法自然
前些时,夜夜有梦,且梦得繁复、芜杂。这几日,依然夜夜有梦,倒是梦得简单,甚至唯一了。
不外乎一个模糊的人影,在一方幽深曲折的湖泊周畔踯躅,小巧粗陋的木屋隐身在松林深处,高耸的烟囱吐出一个又一个烟圈,由最初的圆,渐拉成椭圆,最后散成一句依稀的文字:
是“在大自然中,无论什么事物,你都可以从中找到最甜蜜温柔、最天真动人的伴侣,就是愤世疾俗的可怜鬼和意气极为消沉的人也不例外”?
抑或“如果人类能够感受到万木之春的影响在唤醒自己,他们必然会上升到一个更加高级、更为精妙的生活状态中”?
还是“只有自由自在地享受广袤的地平线的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字不是方块字,所以只是意会。
意会得来的,两字而已:自然。
与友逛公园,遇低处遍地的大叶植物,绿得闪光的叶片宛如一方染成墨绿的大手掌,所不同的是,有八根手指。友问:这是什么?答曰:我也不知道。
心里就此有什么牵着似的。百度搜索,终于得知那是“八角金盘”。遂告知友。友问从哪儿知晓,回说是百度。友奇怪:你怎么能搜到呢?狡黠一笑:这也需要“搜商”嘛!
遍地下霜,遇海桐,苍翠的蜡质叶片间拱出一簇簇红,如新鲜欲滴的血。惊艳。拍照。发至QQ空间。友说:呀,好漂亮啊!这是什么?回她:海桐的果实啊!友说:你简直都成了植物专家了。
我抿嘴微笑。
其实,心里很想跟她说:我们师出同门哪。
这里所说的师,是万老师,小学时候教授我和友自然课的老师。印象中,一个瘦弱、苍白,头发微卷曲的儒雅男青年。
儿子说,啥是自然课?原来,他们没有自然课,对应的是科学课。
我和友小学却有自然课,一门一星期只有一节的副课——奇怪的是,却是深植于心田的一门课,如果说它对我的人生产生了不可言说的影响,也是不为过的。
老师授课,当在课堂。万老师不同,他说:自然自然,自然课就得到自然中去上。我们的自然课,课堂在学校所在的山包上。万老师就是名副其实的孩子王,带领着我们几十个小毛头,在林子里钻进钻出。
那片林子并不浓密。稀疏的松树远说不上俊朗,树干不是这里一个“瘤子”,就是那里一个槽洞,有的歪着脖子,有的扭着腰身。松果里的松子小得可怜,难得剔出来,即便侥幸得一两粒,也多是干瘪皱巴的。
最多的是灌木。比如映山红。以红花的居多,偶尔也可见到紫的、黄的和白的。我们把红的花朵摘下来,扯下花蒂吮吸花蜜。万老师也跟我们一样,一边吮一边作出满足状,“甜”。爱美的女孩子还把红花用线或是细藤条串成花串,美美地戴在头上,或是挂在脖子上。其实,心底里更喜欢那一簇簇茄紫的花朵,却不敢伸手去摘。也是奇怪,那些开紫花的映山红棵子,多半生在坟堆旁,不是坟头就是坟尾,还没靠近,老人们谈的鬼呀魅呀的就冒了出来,仿佛正躲在那些冷寂的坟茔里,大伙儿往往倒退着紧退几步,然后转身如鸟兽散。每每这时候,万老师一边呵呵笑着,一边跟我们说世上哪里有鬼呀,即便真的有鬼,鬼也在人心里,一边怂恿我们去摘紫花,“你们看那紫花多美呀!”不过,也会提醒我们不能践踏坟堆,说死人也是有尊严的。那时还真是不懂。时过多年,再想起,无不觉得真是,甚至觉得,死人往往比活人有尊严。
除了映山红,还有香刺花,一篷篷,一挂挂,一丛丛,到处都是。香刺花有两种,一种花小,细密,奇香,白若雪;一种花大如杯口,五个大花瓣舒展开,中间一大簇娇黄的花蕊,花瓣易落,稍有动静即飘落到地上,唯剩下光秃秃的花蕊,醒目的黄。不过,到了秋里,这种香刺花的枝蔓上往往生出一个个浑身裹着刺的果实,毛茸茸的葫芦状,有些像小人书上画的一种叫“狼牙棒”的兵器。万老师告诉我们,香刺花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目、蔷薇科、蔷薇属,我们哪管得了什么门什么纲什么目什么科什么属,一个二个猴急猴急地避开刺,摘下果实,用干净的小石片搓去软刺毛,小嘴一张,咂吧咂吧起来——果实里的糖浆有一种深秋经霜的梨的味道,从嘴巴、喉咙一直甜到肚子里,甜到心里。万老师望着我们,也只是无可奈何地一笑了之。在那个填不饱肚子的年代,孩子们又怎会舍弃山林免费提供的零嘴儿?
春、夏、秋、冬,万老师教了我们一年的自然课,也带着我们在山林里窜了一年。我们都是农家的孩子,按理说,对于那些司空见惯的树呀花呀草呀的没什么兴趣,然而,每周一次的自然课却是我们心心盼之的。如若碰上雨天,我们不能出去,万老师就让我们在教室里制作植物标本,或是绘图。
一次农忙假,万老师布置给我们的作业是收集制作植物叶片的标本。那次刚好跟着父亲回老家,老家的山比学校的山更大更深,树木更密,植物种类更多,我央求着父亲带我一起寻找叶片,最好是学校山上从没有的。对于我的求知欲,父亲从来都是满足的。我们在回家的路上拐道进山林,摘枫叶、楠树叶、白果叶、“猫耳朵”……最后在父亲的帮助下,我收集了上百种植物叶片,制作了厚厚一本标本集,获得了全班最高分,自然也获得了万老师的赞赏。
他说:热爱自然,自然绝不会辜负你!
在他说过这句话后不久,我们又一次在学校后面的山岗上溜达。突然,一位男同学踢石头玩,竟然踢出了一块奇怪的石头,形状像一条小蛇,蛇头部位嘴巴还是张开的,信子长长的,不过不是粉红的、柔软的,而是灰蓝的、僵硬的。万老师欣喜地说那是一块化石。就着蛇化石,他给我们讲起了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
末了,万老师说:自然,亦有自然的秘密。
秘密二字,自此在我的眼里变得更为神奇。花有花的秘密,草有草的秘密,树有树的秘密,鸟有鸟的秘密;山林有山林的秘密,溪流有溪流的秘密,天空有天空的秘密,大地有大地的秘密。
我也有我的秘密。我望着那阻挡住我目光的大山,试图探寻山外的秘密。后来,到了山外,我又渴盼背着帐篷,揣着地质锤,穿着登山鞋,攀爬在祖国的山川、戈壁、高原、荒漠。
当然,最后我哪儿也没去成。
只在屋后的运河边,来来去去。只在手畔的书籍中,去去来来。
梦是依然的。梦里梦外,不外乎“自然”二字。
第二篇:《哦,香雪》教案
《哦,香雪》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分析香雪形象
2、通过对火车、大山、铅笔盒的象征意义的理解来品味小说主旨
一、导入:
铁凝曾经说过,世上最纯洁、美丽的情感就是少女的梦想。尽管它幼稚、缥缈,甚至可笑,尽管它也许是人性中最为软弱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最可宝贵的一种情感,作为美的对象,它可以洗涤人性中那些功利的、自私的、丑陋的部分,至少可以作为这些东西的反衬和对照。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群少女的梦想-―《哦,香雪》。
二、探讨小说的人物美:
1、《哦,香雪》塑造的正是一群生活在北方小山村台儿沟的少女,她们有着自己的梦想,她们美吗?她们的梦想是什么? 闭塞的台儿沟因为火车的经过而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少女们的内心也因为火车每天一分钟的停留而有了波动。她们以极其浓重的方式迎接这一分钟的到来,她们对火车带来的外面世界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和美妙的遐想。纯真、率直、清丽、自尊、自爱的山村女孩们充满了对新生活的热切的梦想和追求。(语言描写)
2、在这一群女孩中有一个作者着墨较多她是香雪,香雪是这群女孩中的一员,她有同伴们的纯真、率直、清丽、自尊、自爱,但又有同其他姑娘不同的地方,香雪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①香雪的外表是美丽清纯的。“咱们的香雪,天生一副好皮子”,在乘客的眼里,香雪的眼睛是“洁如水晶的”,“令人信任的”,面孔是“洁净的”,嘴唇是“柔软的宛若红缎子似的”。人们看到香雪不但“心中马上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觉,而且不忍心跟她耍滑头,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外貌描写)
②香雪的内心是纯真美好的。
她纯真无邪:看火车时,她跑在最前面;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头。别的姑娘可以就“小白脸儿”、“北京话”调笑,香雪却不但不敢搭腔,甚至听了就脸红。(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她渴求进取:她是台儿沟唯一上初中的人;别的姑娘注意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而香雪注意的则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姑娘们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丝巾和尼龙袜,而香雪则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自动铅笔盒。
她淳朴自尊:女同学们对她的嘲笑,使她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听“北京话”说他爱人有个亲戚住在西山口的站上时,她替凤娇感到委屈、替台儿沟委屈(因为凤娇好像有点单恋着“北京话”);得到了铅笔盒,她执意将那一篮鸡蛋留下;她认为台儿沟应该是这样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会求上门,火车会停得久一些,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香雪是多么渴望台儿沟改变现状,变得富足、进步啊!(心理描写刻画)她坚毅执着:为了换取铅笔盒,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为此,她甘愿被父母责怪,而且一个人摸黑走了三十里的山路,这对一个平时说话不多,胆子又小的山村少女来说,需要多大的勇气!(心理描写刻画、环境描写烘托)
3、总结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技巧: 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 通过人物描写来刻画人物 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
三、探讨小说的主题:
1、小说定义: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本篇小说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 大山――象征封闭落后 火车――象征开放现代 铅笔盒――象征文化知识
小说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宁静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表达了自尊自爱的山村姑娘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落后贫困的迫切心情,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摆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的开始。
四、散文体小说的特点:
(1)写人,集中笔墨开掘内心世界的细微隐秘,着力于表现人之品德情操的高尚美好,准确把握并生动显示其精神素质的主要特征。
(2)叙事,善于捕捉并巧妙运用表面平淡琐碎,内里深厚新奇的细节,不追求情节的离奇,而要充分发挥感官知觉的渲染、烘托作用。
(3)表理,特别讲求含蓄蕴藉,委婉凝重,常采用象征,力求强烈而悠远的艺术效果,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小结:总之,抒情小说的艺术特色就于一个“情”字,生发于情,贯穿以情,旨在淡情,意在动情。
五、思考探究
火车开进台儿沟来,对这些姑娘们对台儿沟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
说明: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各人的认识理解不同,回答可能也会千差万别。设计这一程序意在激发读者作进一步地深入思考。
教学设计说明
《哦,香雪》这篇小说所反映的生活和我们学生的经历有一定距离,但小说的美值得我们鉴赏。散文式的笔法,含蓄的情感都能触动心灵。少女的梦想是纯真的,那纯真的梦想今天读来仍然怦然心动。在教学中我侧重美的感悟和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是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体现的,因此,本课主要通过分析描写鉴赏香雪形象。人物描写主要有语言、神态、心理,通过反复的品读来体味。
正如铁凝所说,世上最纯洁、美丽的情感就是少女的梦想。尽管它幼稚、缥缈,甚至可笑,尽管它也许是人性中最为软弱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最可宝贵的一种情感,作为美的对象,它可以洗涤人性中那些功利的、自私的、丑陋的部分,至少可以作为这些东西的反衬和对照。
对小说较深入的理解,可以通过探究来达到。
火车开进台儿沟来,对这些姑娘们对台儿沟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
说明: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各人的认识理解不同,回答可能也会千差万别。设计这一程序意在激发读者作进一步地深入思考。下面的内容可供参考。
当火车开来的时候,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了这些单纯质朴的姑娘们展露出了迷人的性格魅力:热情、活力、勇敢。她们渴望美好生活的心多么热诚。山里的风沙没能吹得她们灰头土脸地认命,火车来了,让她们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她们并不只是观望和羡慕,而是行动起来了:拿鸡蛋换自己想要的东西——对凤娇来说,是纱巾和发卡,对香雪来说,是书包和铅笔盒。虽然她们对更好的生活的理解不一样,但焕发着同样的勇于追求的活力和生命力。香雪,更是她们中的最优秀者,她强烈的自尊心、上进心和不服输的顽强劲儿令人惊叹。
而这些品质正是在外部力量的刺激下才被激发了出来。倘若不是火车开来,打开了姑娘们的眼界,她们可能就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中简单而单调地活下去,那种兴奋的感觉、那种热望的经历就不会产生,这些优秀的品质、这些美好的性格也不会养成。正是在这种山里和山外的碰撞中,这些姑娘们展示出了更多的优美可爱之处,就如同石子在小溪里激起了美丽的浪花。所以她们应该感谢火车。
但是,她们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伤害。外面的世界是繁华的、五光十色的,但也是浮华的、虚荣的。而这些单纯的姑娘们并不了解,她们只是像虔诚的向日葵一样对着外面的世界仰起了脸庞,不知道将失去什么。凤娇们羡慕城里人的头饰和手表,而背着家人用鸡蛋换了这些奢侈品回来,不知道几个圈圈套在头上并不就是好看,而手表也不一定越小越好,她们只是盲目的羡慕和追随,就像城市里的姑娘盲目追随潮流一样。而为了这些并无多少价值的东西,她们已经开始把自家不多的鸡蛋牺牲掉而宁愿挨父母骂了,在贪图享受的诱惑面前,对贫穷父母的体谅和爱也不再重要了。
香雪受的伤害更加令人难过。她被歧视和嘲讽。她太单纯了,还不具备冷静看待这种嘲讽的能力,更没有批判那些势利冷酷的同学们的意识。她觉得自己受歧视是应该的,因为她穷。所以她唯一想的就是弄到自动铅笔盒,在她们面前也自豪一次,以为这样可以挽回自尊。那只木头铅笔盒,是父亲亲手做的,但在她眼里,却是那么寒碜。其实全世界的铅笔盒都没有比它更贵重的了,因为它凝聚着父亲的爱。可是她的注意力已不在这里了。
香雪对尊严的维护让人感动和怜惜,但这种方式却令人忧虑。她将没法获得真正的尊严,因为这次是铅笔盒,下次可能就是书包。她的伤害将越积越多,会不会让她变成冷酷的人呢?现在她就开始骗起母亲了,而且觉得理所当然。这是一个善良纯洁再质朴不过的女孩子,但外面的世界却逼迫她去欺骗母亲了„„
看着这些女孩子,我们的心里充满喜爱、怜惜、心疼和淡淡的忧伤,这或许也是作者铁凝要表达的感情吧。
教师评语:
小说阅读的整体感(情节、环境、人物及其联系)还不够强。散文体小说特征的知识,可放在阅读之前呈现,也可结合文本的具体表现放在阅读过程中去呈现。得分: 85
第三篇:哦香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我们课下已经预习这篇课文了,那么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呢?(板书:大山)是什么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板书:火车),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40页“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从前,台儿沟人历可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大山无声的命令。于是,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的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的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得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姻脂。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它象征着封闭、传统;开放、现代。
火车的进入,使台儿沟的少女们得以接触外面的世界,那么她们的追求相同吗?
(或者:她们的关注点是否一致?)
① 凤娇——对“北京话”的情感,凤娇说话大胆直率:“呦,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了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非同一般的感情,她们之间的感情很纯洁——依附型。
② 香雪——她的追求与被人不同,她更注重的是皮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
她对铅笔盒的执着追求,表现了什么?
析: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平等的权利,想获得尊严,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在物品需求上迥然不同,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小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
小说重点描写了香雪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
当她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板书:怕——不怕——犹豫——坚定
她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得,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
⑴45页“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怕
⑵46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⑶46页“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萃萃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⑷46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以上几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们想一想:每个人在做出选择时,都会经历一番心理斗争)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自强型
③ 其他姑娘们——她们喜爱的是法卡、丝巾、尼龙袜,追求的是一种物质——享受型
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呢?
析:香雪追求知识,有着山里人特有淳朴、真纯、尊严。
讨论:文章到这里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设想一下,这些人物在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呢?
析:凤娇和北京话跑了
香雪考上北京的学校了
有的人经商了
我们在追求所谓的文明即物质,知识的时候,不要失落了人性中那份固有的尊严、真纯和淳朴。
小结:小说的情感基调是清新、婉丽、优美、纯净的,但并不意味着纤弱、单薄、浅显,相反它寄予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那淳朴、淡远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当人们在疯狂地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这种淳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
板书设计:
大山——火车——变化?
追求
“北京话”:情感(依附)
文具盒:平等、知识(自强)
怕
不怕
犹豫
坚定
头巾、法卡:物质(享受)
香雪:知识+尊严、知识、淳朴
追求
失落
34回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汇。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3.理解作者寄托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2.理解故事的寓意。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复习导入:(一)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有一次语文课上,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题:中国的别称有哪些?谁还记得?(中华、神州、四海、九州……)今天,老题想再问问大家:咱们土生土长的巫溪,有直插云宵的山峰,有回环迂回的河流,有善良淳朴的人们;那么,有谁知道咱们巫溪又有哪些别称呢?(桃源、峡郡……)那么,有谁知道为什么把巫溪称作桃源、峡郡吗?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战争的课文,这些课文提醒着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可以说,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2.识记生字词: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阡(qiān)陌 垂髫(tiáo)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
3、词、句。(1)古今词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走投无路的境地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味道好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如此:古:像这样。今:不够
(2)一词多义: 舍 : 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丢弃。);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房舍。寻 :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志 : 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向: 寻向所志(以前);眈眈相向(对着)
中: 晋太元中(中:名词,年间。);中无杂树(中:名词,中间。);村中闻有此人(中:名词,里面。)
其:各复延至其家(其:代词,他(们),即村中人。);得其船(其:代词,他的,即渔人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代词,他,即渔人。)
行:复行数十步(行:动词,走。);缘溪行(行:动词,划行,划船。)复前行(行:动词,走。)。
得:便得一山(得:动词,看见,看到,遇到。);得其船(得:动词,找到,寻到。)
不复出焉(出:动词,出去。)不复得路
出 :皆出酒食(出:动词,拿出,摆出。);既出,得其船(出:动词,出来,出去。)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wèi):介词,给,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为(wèi):介词,给,对,向);捕鱼为业(为(wéi):以……为……,译作“把……当作……”。)
兼词: 不复出焉(焉:是个兼词,相当于“于是,于此”,可译作“从这里”。
(3)通假字
1、⑴具答之。⑵一一为具言所闻。(“具”通“俱”:详细,详尽。)
2、便要还家。(“要”通“邀”:请,邀请。)
3、处处志之。(“志”通“志”:做记号,做标记。)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第二课时
三、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桃花源记教案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请归纳出源自本文的成语。你能用这些成语造句吗?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与世隔绝 无人问津
五、提问:作者借这篇文章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的这种理想?(A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B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C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中,因而想象出了他心中的理想的社会,这既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又反映出人民大众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社地,这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六、指导背诵。指名读背诵的方法,后指导背诵。
缘溪行→逢桃花林→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见渔人→自云先世→问今是何世→停数日,辞去→既出→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未果 →无问《逻迦诺的乡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知识;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习本文朴实的语言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乡村人物的淳朴和真诚之美。教学重点:体会文中乡村人物的淳朴和真诚之美。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主旨。教学方法:合作、质疑、探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在家听说过瑞士这个国家吗?谁来介绍一下瑞士的风土人情(瑞士自然风光极其美丽,它为永久中立国,奉行积极的中立政策,瑞士手表、瑞士手表是我国人民也是世界人民所喜爱的消费品),我们今天就来感受一下这个国家中的乡村生活——逻迦诺的乡村
(二)了解作者
冯至,原名北承植,河北涿州人,早年就学于北京大学。1925 年参与创办沉钟社。1927 年先后在哈尔滨、北平任教。1930 年参与创办《骆驼草》杂志,同年赴德国留学。1935 年获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任教授。1964 年任中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1979 年中国作协副主席,诗作翻译皆有成就,诗集《昨日之歌》。
(三)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写于 1937 年初,距卢沟桥事变不到半年,作者对逝去的那段宁静的留学生涯非常怀念,但怀念的聚焦点并不是游学时的大都市柏林,而是一个安安静静,远离战争的瑞士乡村,这种怀念对于当时处在纷乱,火药味浓重的大上海的作者来说,真是暂时闭上眼,躲开现实美美地做了个恬静的好梦。
(四)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感知以下问题: 1、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1---2)走进罗迦诺的乡村,介绍罗迦诺的地理位置。第二部分(3---23)体验罗迦诺的乡村的风土人情。第三部分(24)融入罗迦诺乡村的生活。2、景物描写
动物:多为熟悉生物:蝉、蝎子、壁虎——工笔细描 亲切喜爱 植物:多为熟悉植物:西瓜、蜜桃、芭蕉、扁柏故乡味 景物描写 生动 传神 仿写 P35 四题 3、人物描写
人们特点: 疏散无事、自足自乐、不闻世事、无忧无虑(对比手法,与城市生活严肃对比)
少女:白描手法 罗迦诺人做事松缓随便 老邮差(邮局局长 少女哥哥)送面包少年 憨直自然、亲切可爱 送煤炭小厮、作者感情变化
充满怀疑——暗暗赞叹——融为一体
(五)质疑、探究 1、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幅恬静的世外桃源,勾勒了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心态呢?怎样看待生活中浮躁情绪,说说你对生活态度?、理解“我们在那些严肃的大都市„„变得小家子气”、人与生活的关系到底应该怎样?是让人来选择怎样生活,还是让生活告诉人应该怎样做?(生活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人的负担,更不要无谓地附加更多的意义,这才是生活的原生态)
(六)理解体会
作者通过对一个祥和、静谧、远离战争的瑞士终年村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平淡、和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怀念。(主旨)
(七)课后作业:课后题 1、2、3、4 读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
《北京立交桥》教读导引
一、导语设计
平时我们常听到一句富有哲理的话:“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桥”是通向光明、胜利的桥。
今天,人们在总结脱贫致富的经验时,从心底由衷地讲出这样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修路要是遇到水就要架桥,在发展经济的大路上,这“桥”是通向小康的金桥(板书:“桥”)。所修之路如果横穿过铁路、公路,还不停车让道该怎么办呢?对,修立交桥(板书:在“桥”字前面加写“立交”二字)。同学们一定见到过各种美丽壮观的立交桥,不知是否见到过北京的立交桥(板书:在“立交桥”前加写“北京”二字)。我想还是没见过北京立交桥的同学多,今天,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介绍北京立交桥的文章:《北京立交桥》,初步了解有关北京立交桥的一些情况,来弥补没见过北京立交桥的遗憾。
二、重点段落教学示例
首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前的“训练重点”和“预习提示”,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后的“理解·分析”题。让学生学习课文有目标、有重点、有方法。
本文的“训练重点”既是学习重点,也是学习目标;“预习提示”围绕目标和竽点提出了学习方法:比较阅读。这应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焦点。叶圣陶先生讲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理解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方法修辞的法则,最重要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板书叶老的话)课文后的“理解·分析”题,是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方法的具体体现。
问:谈谈你对叶老这句话的理解。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叶老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肯地教诲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明确了阅读教学的方向。
问:本文要求将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和记叙文《北京立交桥》比较阅读,理解说明文和记叙文的特点。叶老强调阅读“最重要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谁能谈谈什么是比较阅读?
在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概括:比较阅读指将两种或多种材料的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 同点的阅读方法。(要求学生记录)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的记叙成分。教师综合学生的意见指出:《中国石拱桥》的第7、8、10自然段就有记叙成分,记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
结合上面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再次强调阅读的重点和正确的方法。读后组织学生研讨课文。
问:《北京立交桥》全文可分哪几部分?哪部分是重点段落?
学生研讨、发言,教师小结: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孩提时只见过水上的桥,没见过陆地桥。
第1自然段写护城河桥,昆明湖上的玉带桥,著名的芦沟桥,都突出写了水上的桥,为区别下文要写的陆地桥,引出北京的立交桥。
第2自然是是承上启下的一段,引导学生抓关键性词语,体会每句话的作用。这一段两句话,前一句是总结,后一句是引发下文。
第二部分(3─8自然段),写十年间北京立交桥的飞速发展。
引导学生读第3、7自然段,从记叙中找出说明的成分。此时要求学生与《中国石拱桥》中的说明作比较,区别两者的异同。这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启发学生抓表时间的词语,看北京立交桥的发展,挖掘其深层含义:改革开放方针的正确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问:请同学们读第9自然段,然后谈谈这段在文中的作用,放在哪一部分合适。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第9自然段同第2自然段一样,也是一个过渡段,由前面叙述立交桥的发展转入对立交桥特点——造型和姿态的描绘。我同意同学们的意见,将其归在第三部分更合适。
第三部分(9─14自然段)
引导学生默读10─13自然段,完成下面的任务:
1.用课文中的语句,把每座立交桥的造型特点概括出来:(苜蓿叶式。整个空腹转盘。放射式。蜻蜓式。)
2.朗读第11、13自然段中说明的成分。与《中国石拱桥》中的说明作比较,进一步体会记叙文中的说明与说明文中的说明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结合《中国石拱桥》中的记叙成分与《北京立交桥》中的记叙作比较,体会说明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
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总结:两篇文章都是写桥,《中国石拱桥》主要向读者说明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知识;《北京立交桥》是通过记述北京立交桥的发展,歌颂改革开放的正确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两者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主要用说明的表达主法,其中的记叙成分是为了说明的更形象、生动;后者主要用的是记叙的表达方法,其中的说明成分是为了记叙的更具体、可信。
第二、三两部分的学习的重点,要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
第四部(15─18自然段),写北京立交桥建成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15、16自然段写立交桥修建前,北京交通堵塞和发生交通事故的严重情景。
17、18自然段写立交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学习这一部分,应引导学生透过恰当的词语和必要的修辞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语段阅读训练
阅读17、18两个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长虹飞架之处”句中的“长虹”指的是,使用了 的修辞方法。
2.“纵情地行,痛快地跑,何等的顺畅,惬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18自然段连用了六个破折号,试说说各自的作用。
4.结尾四句话:“跨越时间的桥。节油养车的桥。保证安全的桥。美化环境的桥。”各说明了什么 意思?是从哪几方面来说的?使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5.从18自然段中找出两个比喻句来,写在下面:①,②。
参考答案:
1.立交桥,比喻。2.表面上表达了作者舒心、愉快的心情,实质上赞美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好形势。3.前两个破折号起解释作用;后四个起强调作用,强调了立交桥的作用。4.有了立交桥,解决了交通堵塞老大难的城市问题。节省时间;有了立交桥,大道通天,各走一方,互不干扰,加快了车速,节省了汽油;有了立交桥,解决了堵塞问题。人流、车流自成体系,保证了行人、行车的安全;有了立交桥,无论是净化空气,减轻噪音,还是从立交桥的造型、绿化、美化等方面讲,都为首都增光添彩,确实是美化环境的 桥。(意思对即可)是从加快行车速度、节约用油和保养车子、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美化首都环境四方面说的。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5.①路——城市大动脉;②立交桥——动脉栓塞通。
四、有关资料补充
比较阅读法的形式:以比较的项量来分,有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宏观比较是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比较;微观比较是音项的、局部的、片断的比较。以材料的时间关系为控制荡围作比较,有横向比较(共时比较)和纵向比较(历时比较)。如,把作者的定稿与手稿作比较,把同一作者的不同时期的作吕作比较,把不同时期的用相同创和方法创作的作品作比较是纵向比较,把同一流派的不同作者的作品作比较,把同一时期的作者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作比较是横向比较。以文章的内容、形式作比较则有选择比较、结构比较、立意比较、语言风格比较、表达方式比较、文体比较等。以阅读目的来分,还有理解性比较、评价性比较、鉴赏性比较。
运用比较阅读法,应注意五点:
1.确定比较的范围,选好比较的角度。比较的范围、角度由阅读的目的决定。阅读目的不同,比较的形式也就不同。
2.比较,要找出材料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比较贯穿于阅读思维的全过程之中。
4.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尤其要注意仔细研读材料,研读有利于分析材料的异同,发现材料之间的细微差别。
5.比较阅读中要随手作好必要的笔记,以便对照检查,分析鉴别。
第四篇:哦香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我们课下已经预习这篇课文了,那么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呢?(板书:大山)是什么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板书:火车),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40页“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从前,台儿沟人历可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大山无声的命令。于是,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的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的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得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姻脂。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它象征着封闭、传统;开放、现代。
火车的进入,使台儿沟的少女们得以接触外面的世界,那么她们的追求相同吗?
(或者:她们的关注点是否一致?)
① 凤娇——对“北京话”的情感,凤娇说话大胆直率:“呦,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了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非同一般的感情,她们之间的感情很纯洁——依附型。
② 香雪——她的追求与被人不同,她更注重的是皮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
她对铅笔盒的执着追求,表现了什么?
析: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平等的权利,想获得尊严,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在物品需求上迥然不同,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小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
小说重点描写了香雪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
当她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板书:怕——不怕——犹豫——坚定
她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得,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
⑴45页“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怕
⑵46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⑶46页“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萃萃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⑷46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以上几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们想一想:每个人在做出选择时,都会经历一番心理斗争)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自强型
③ 其他姑娘们——她们喜爱的是法卡、丝巾、尼龙袜,追求的是一种物质——享受型
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呢?
析:香雪追求知识,有着山里人特有淳朴、真纯、尊严。
讨论:文章到这里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设想一下,这些人物在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呢?
析:凤娇和北京话跑了
香雪考上北京的学校了
有的人经商了
我们在追求所谓的文明即物质,知识的时候,不要失落了人性中那份固有的尊严、真纯和淳朴。
小结:小说的情感基调是清新、婉丽、优美、纯净的,但并不意味着纤弱、单薄、浅显,相反它寄予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那淳朴、淡远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当人们在疯狂地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这种淳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
板书设计:
大山——火车——变化?
追求
“北京话”:情感(依附)
文具盒:平等、知识(自强)
怕
不怕
犹豫
坚定
头巾、法卡:物质(享受)
香雪:知识+尊严、知识、淳朴
追求
失落
第五篇:《哦,香雪》读后感
浅析《哦,香雪》
《哦,香雪》以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为线索,把一个北方偏僻的小山村台儿沟作为叙述和抒情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那个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的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的小山村带来的波澜。文中的火车、大山、铅笔盒等都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意向,表达以香雪为代表的山里人对美好理想的憧憬。
一、火车——现代文明
闭塞的台儿沟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没有了过去的宁静,也扰乱了少女们的心,一方面是因为少女们天生的好奇心理,一方面是封闭的山寨对山外世界、对文明社会的向往之情使她们看火车之前都刻意地梳妆打扮,“有人挽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地往脸上涂点胭脂。”她们对山外的东西充满了好奇:一个发卡、一块手表、一只人造革的书包„„都会带给她们热烈的讨论和美妙的遐想。甚至是香雪为了换回铅笔盒敢独自走夜路而鼓起的巨大勇气,都彰显了大山里封闭多年的人们对现代文明的急切向往之情。因为,火车带来的不仅仅是那些姑娘们喜欢的发卡、纱巾,而是带来一种可以改变山里千百年来的生存方式,一种可以开阔其生活的可能性,唤醒台儿沟的人民冲破封闭的生存思想,追求和享受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渴望。
但是,火车虽然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但却是冷漠的。“台儿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备挽住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可见,火车停在台儿沟并没有价值可供利用,只是出于对台儿沟的可怜,“也许什么都不为,就因为台儿沟太小了,小得叫人心疼。”而乘务员“北京话”同姑娘们讲话时虽然亲切,但他“站得不远不近地”,显然同这些山里人保持着距离。就是旅客和姑娘们做生意也占足便宜,从山里人都是用“整筐的鸡蛋、红枣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就可以看出来。
二、大山——乡土文明
大山明显代表的是贫穷、封闭、落后、沉寂但却纯净的乡土文明。文章开头与结尾都提到它对山民是既“温存”又“粗暴”,既“温厚”又“严峻”的,这些都源于大山的封闭和贫穷。大山阻断了这些山民向外发展的机会,但却给了他们纯洁无比的品质。文中描写香雪的纯净时这样写道:“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纯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她还不知道怎么讲价钱,只说:‘你看着给吧。’你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大山赋予了山民纯洁的品质,如此看来,大山是“温存温厚”的。另一方面的,封闭贫穷的大山也阻断了山民向更高需求发展的可能,使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无知无闻,过着日复一日的农耕生活。这也使得这些山民饱受嘲笑,所以,大山是“粗暴严峻”的。
即便大山闭塞贫穷,但在香雪心中仍然是举足轻重的。虽然她登上火车后被火车带出了一程,但是一离开朝思暮想的火车重新回到大山怀抱时,她并没有觉得有什么遗憾,没有对火车的恋恋不舍,而是独自走在夜路的归途中,“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
三、铅笔盒——平等、尊严
公社中学里的女学生常对香雪进行毫不留情的嘲弄,她们反复追问香雪“你们那一天吃几顿饭”,故意在香雪面前反复炫耀铅笔盒,“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突然意识到台儿沟实在是太贫穷了,她尽然意识到这是不光彩的。她并没有指责那些女学生,她认为这是自己的原因。所以她在拿到铅笔盒的时候,她便有了勇气在大山里走夜路、闯隧道,她执着地相信“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
而文中的两种文具盒就代表了两种对立的文明生活:木制文具盒代表了古老的农业生产方式与传统的乡土田园生活;而那个内置吸铁石的塑料文具盒则代表了现代工业文明与繁华进步的城市生活。这两种象征所形成的落差使得香雪想要得到尊重以及平等。
再通读一遍《哦,香雪》,就如同捧着一泓清泉,小说中的叙述都充满诗意,婉转流畅,文笔隽永优美,流露出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眷恋。铁凝在“一分钟”里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们对新生活的纯真、热切的向往和追求,最后以香雪换铅笔盒的“冒险”为终结,尤其对香雪夜归的情景做了浓墨重彩的渲染,是情感的抒发达到高潮。这短短一分钟的激情幻想与香雪归途中奇妙的内心波荡,得到了升华和净化,而群山中自然环境的描写又使得作品表现出一种宁静有缘而丰厚的意境之美。你可以从这一泓清泉中窥视整个社会,作者将最普通的人最普通的事娓娓道来,细致入微地又诗意地描写了平凡琐碎的生活,表现出了深刻严肃的社会主题与时代精神。作者身处中国历史转折时期,而内心又怀着美好愿望,她有感于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的混乱、传统的沦落、道德的沦丧甚至是欲望的泛滥、人情的冷漠等各种“都市文明病”,于是构造了这个虽然偏僻闭塞却美好宁静的小山村,并塑造了一群淳朴善良、犹如天使般的乡村少女,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于回归纯洁淳朴人性的渴望,透出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所造成后果的一丝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