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1:17: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读后感》。

第一篇: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读后感

信为人间之挚,如果说人生是一把锋利的匕首,那诚信就是镶嵌在匕首上最璀璨的宝石。

韩国著名生物学家,被誉为“克隆之父”的黄禹锡假造论文——1993年推出试管牛,1995年培育出“超级奶牛”,1999年培育出单体细胞克隆牛,2002年克隆出了猪,2003年培育出“抗疯牛病牛”,2004年成功从胚胎中提取出干细胞,2005年克隆出世界上首只克隆狗“斯纳皮”。因此,韩国民众以他为荣。

然而好景不长,2006年14月10日,韩国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公布“黄禹锡造假事件”的结果——黄禹锡除“斯纳皮”外,其他的不过徒有虚名。1月11日,韩国政府决定免去他“韩国最高科学家”称号及他担任的一切公职。

往日的功成名就,一切都灰飞烟灭,只剩下悲愤的懊悔。如果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向顶峰迈进,成就会消失吗?人无信不立,信一定会助你绽放最夺目的光彩!

如果一味无信下去,就会败得一塌糊涂,只有诚才是人间最挚朴的元素,只有信才能永不凋谢地绽开在人世间,永远,永远也不凋谢!

没有了信等于毁灭了自我,欺骗的是别人,蒙蔽的却是自己原本暕亮又磊落的心。有人不明憭信为何物,要我说,信是黧黑色夜空最闪耀的那颗星!

第二篇:黄晓军:学术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

黄晓军:学术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

黄晓军教授带领团队做科研

亚太血液联盟主席、亚太细胞治疗学会候任主席、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从来不乏让人瞩目的头衔,诸多文章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临床肿瘤学杂志》《血液》等国际知名医学期刊上发表,这让他拥有了足够证明自己实力的学术成就,但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这个身兼医、教、研数职的科学家更愿意谈科研、谈团队、谈学术态度。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对学术精神的坚守,对科学研究的专注和严谨以及整个团队的齐心协作,才能真正提高我国血液疾病的诊疗水平,让更多的人在改善人类健康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办纯净的学术会

2014年9月,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办的第35届国际血液学会议在北京举行,几十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围绕血液病各个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精彩演讲,3天半的会议,吸引了3000多人参会,每个分会场都爆满。国际血液学会执行委员会主席Emin Kansu教授在会后发邮件给会议主席黄晓军教授表示感谢,并赞赏地说:“会议非常成功,绝不输给国际上任何一个高水平的学术论坛。”

一个学术会议的成功要素是什么?在黄晓军看来,主题要明确,邀请的专家水平要高,内容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会议编排要让与会者参与度高。最重要的是,要让会议真正体现学术价值,让参会者真正受益。

每次组织召开学术会议,黄晓军作为大会主席,只负责两个内容:学术思想和学术编排。

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主任刘代红教授对此感受颇深。“常规的学术会议往往是请某领域的专家大腕作报告,30分钟甚至更长的发言结束后,专家完全没有时间与参会者交流,这种学术报告就很被动。但是,医师协会办会面对的大多是高年资住院医师、副主任医师等,他们迫切需要捕捉该领域的最新进展。黄晓军首创了‘争鸣’ 板块或者称之为擂台赛,专家的报告被砍掉一部分,拿出更多的时间,请各领域专家就有争议的临床以及科研问题进行辩论,年轻医生们也能够参与探讨,这就调动了与会者参与的热情。不仅如此,把有争议的话题辩论清楚,也会给临床科研指明方向。”刘代红说。

“他用非常强势的理念让学术会议更加纯净。”刘代红告诉记者,黄晓军主办的会议,绝对没有卫星会,即便是一些公司作为会议支持方,希望能宣传自身产品,黄教授也会对公司拟邀请的演讲者的学术水平进行考量,对演讲内容有所限制。

“有一年,在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的年会上,有药厂希望介绍一类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靶向治疗药物,但是黄教授坚持不同意,而是办了一场有关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论坛,其中探讨了该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中国如何在治疗中坚持标准化与世界接轨、疗效评估、精细标准等问题,最终将对药物的推介融合到对这一专业领域的探索研究当中,相当于作了一场高水平的继续教育会议。”刘代红说。

对于当前医药厂家资助学会会议的做法,黄晓军坦称自己是支持的,毕竟学术会议本身就是医生、患者、厂家挖掘利益共同点的平台,关键是主办者需要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我建议医药公司应该成立联盟,多开展多中心的研究,产生新的有循证医学的数据,真正为医学进步提供支撑。”黄晓军说。

让严谨的科研理念成为团队共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已成为我国血液学界进入国际视野的标志性机构。在黄晓军看来,建立一支优秀的团队,需要通过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的传承在科学理念上达成共识,而不仅仅是行为规范,就像国家要靠统一的信念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才能不断壮大一样。

自2012年以来,黄晓军无论多么繁忙,都会把每周一下午5点~7点的时间空出来,为团队成员进行研究答疑,这一研究者工作汇报平台是一个工作制度,也已成为重大科研成果孕育的“摇篮”。

该平台负责人孔圆告诉记者,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黄晓军都要求申请人在该平台上作预答辩,并根据申请需求、申请思路以及研究的逻辑性和科学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标书写好后,还会逐一进行修改完善。“以前血液科平均每年能够获得2个~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如今这一数量已经增加到7个~8个,成为院里项目最多的科室,工作汇报平台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所有课题开题前,黄晓军还会要求研究人员首先进行课题的整体评估,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整理,阐述为什么立题,立题的优势和创新点是什么,技术路线是否可行,远期发展定位在哪里,哪些方面会有困难,是否需要多中心研究或和其他机构合作等。由此,就可以避免课题定位不清,出现缺陷不知如何补救,浪费实验资源等问题。”孔圆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对于科室承担的多中心或单中心临床试验,黄晓军都会定期检查入组病人,监督研究管理情况,对研究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作为科室主任,黄晓军深知建立学习性组织的重要性,为此,他还在科室中搭建了另一个工作平台,称为“Doctor Club”,其主要工作就是每周一次的临床文献复习。

“每周三下午5点半在10A教室,我们会邀请一位本院医生或者研究人员花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讲自己发表文章的故事,目的就是让其他人学习借鉴课题如何提出,如何启动项目,文章如何写作等实用技能。”该平台负责人吕萌坦言,借助这一平台,研究人员能够分享书本上查阅不到的文献内容,甚至发现很好的研究选题。

“比如,黄教授在查房过程中会提出,某位病人可能携带一种不常见的基因,而类似的病例资料并没有出现在书本上,这时候,对此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就会作文献复习,在‘Doctor Club’上给出完整的答案。如果这是很多病人的共性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收集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动物实验等,最终得出有临床意义的结论。”

事实上,黄晓军对于学术能力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医院内部,也渗透到了其担任领导的学术组织中。例如,黄晓军对于英文能力的要求特别严格。“科学的基本原则是逻辑和重复,而重复的过程就需要别人知道你做的东西,从另一个角度说,在一个领域内建立国际话语权,会议交流是很重要的契机。进入这个‘圈子’,语言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黄晓军说。

正因如此,在黄晓军的推动下,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学术会议自2008年开始,在1天半的会议中纳入了半天英文专场会议,到2010年,英文专场扩展到了1天。“最近,在第35届国际血液学会议2天全英文会议中,30%的发言者都是中国专家。事实证明,通过不断练习,中国人也可以在国际会议上说一口流利的英语。”黄晓军说。

不要为发文章而发文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黄晓军已经培养了38名博士生和7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很多人成为血液学界的骨干力量。黄晓军给予他们的是敏锐发现问题的洞察力、坚持不懈解决问题的执着,更重要的是对待科研、对待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

今年年初,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副主任医师王昱任第一作者的《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优化选择》研究论文,被选为《Blood》封面焦点文章,由主编Bob L.wenberg教授在卷首特别推荐。王昱在接受采访时坦言,研究的最初想法完全来自于黄晓军的提点。

王昱介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血液病的最有效方法,但是由于免疫屏障的存在,长期仅限于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的情况下进行,然而我国独生子女多,同胞相合供者日益匮乏,HLA单倍体移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一位恶性血液病患者同时拥有父母、HLA不合兄弟姐妹等单倍型供者,如何优化供者选择,使患者复发率更低,移植物抗宿主病更少,生存率更高,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黄晓军带领课题组回顾了10余年来积累的1210例病例,成为相关领域世界最大样本量的研究。最终文章首次论述了亲缘间单倍型移植的“优化选择法则”:年轻、男性供者移植组移植相关死亡率低、生存率高;父亲较母亲供者组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低、移植相关死亡率低、生存率高;子女较同胞供者组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低;父亲较姐姐供者组移植相关死亡率低、生存率高等。如今,这一原则不仅在国内被广泛采用,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已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范本。

“不要为发文章而发文章,而是要不断地发现、提炼、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改进自身工作,最终为了改善人类健康服务。”黄晓军将此视为科研工作的准则,并且不断身体力行。

伴有t(8;21)的急性髓性白血病是一种常见恶性血液病,国际权威指南认为该类型疾病属于预后良好类型,首选大剂量化疗而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但黄晓军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如果仅依赖大剂量化疗,患者复发率高达45%~50%,因此提出是否要早期识别高危复发患者并采取更为有效的治疗的想法。

此后,研究团队利用实时定量PCR动态监测微小残留病,建立了新的分层治疗体系:对于低危病人选择大剂量化疗,而对于高危病人选择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使其复发率从45%~50%下降到15%,而5年生存率由50%~65%提高到82.7%,治疗效果跻身国际一流水平。国际急性髓性白血病协作组主席等专家都表示将根据此项研究结果积极推进相应国际指南的修订。

作为行业领军者,黄晓军始终要求研究团队恪守科研道德。“临床研究的灵魂就是严谨,文章造假一个是水平问题,另一个就是世界观的问题。当前我国把SCI论文数作为职称晋升考核指标,发文章变成了一个非常功利的事情,所以很多人只管今天不管明天,但事实上,对于研究者而言,研究工作是连续性的,需要依据前一个研究优化临床实践,同时修正下一阶段新的研究内容,因此一次捏造数据,就意味着未来的研究都会沿着错误的路线前进,其实是欺骗自己一辈子。”黄晓军说。

第三篇:《科学》读后感

《科学》读后感

《科学》读后感1

很久以前,人类一直认为天上降下那么多的星星,是上帝为了处罚人类?经过科学家分析在天体里有个流星群,星群里面有另外一颗星群---彗星。它和流星群体非常密切。当它接近太阳时,会在它行进的轨道上释放出很多的尘埃颗粒,而当地球横越彗星轨道时,就会和轨道上的尘埃发生撞击,于是流星群就发生了。

里面还诠释了,尽管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一万倍,但是在银河系中它不过是一颗小小的恒星。另外尚有二十亿个像太阳一样或比太阳更大的恒星存在。天文学家还发现类似银河的.星系有三十亿个,便将观测所及的宇宙称为“总星系”。有些星系的光要经过八十亿年才会到达地球(光速约为每秒三十万千米)。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许多关于银河和宇宙的奥秘。如为什么会有流星雨,以及银河的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之间的关联;我决定努力学习,多读科学书籍了解更多的宇宙奥秘。长大了成为一名飞行员跟美国航空暨太空部署人员一起探索宇宙奥秘。

《科学》读后感2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 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朱永新的理解是: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科 研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一个学校教育科研的成败、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校长支持不支持,鼓励不鼓励,组织不组织,带头不带头。他在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 录中也谈到,尽管校长们的成功经验精彩纷呈,但教育科学研究始终是他们共同要抓的 “牛鼻子”。

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开展教育 科研是惟一正确道路。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不仅可以带动教师的成长,而且可以极大 提高幼儿园的教科研整体水平,提高幼儿园的办园档次,所以作为幼儿园灵魂的园长必 须重视科研、参与科研、指导科研,才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宽阔的舞台,才能为幼儿园 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做一名科研型园长呢?通过学习朱永新有关教育科研的知识,我有了粗浅 的的认识。我感到科研型园长必须掌握科研理论、树立科研意识、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一)掌握相关理论是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础。有专家指出,校长应是首席教师,对 全校教师应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幼儿园园长的 “专业引领”应表现为教育科研的 引领,要想做到这点,掌握有关教育科研的理论是首要条件。园长必须学习有关教育学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幼儿园管理等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 ,掌握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了解国 内外教育科研动态信息,研读教育科研杂志,学习外地的先进教育科研经验……使自己 具有较高的科研理论水平。另外还要掌握与教育科研相关的其他学科理论,如社会学、文化学、美学等相关理论。只有这样,园长才能更好地指导、参与教育科研实践。

(二)树立科研意识是进行教育科研的条件。教育科研意识就是对教育科研的意义 、地位及教育科研知识等方面的评价性认识。有强烈的教育科研意识,对教育科研就有 了正确的认识,也就有了从事教育科研的需要和动机。客观地说,目前不少园长对教育 科研的作用认识不足,有的把它看成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有的视它为搞花拳绣腿, 有的把它简单等同于听几节课或写几篇文章,有的甚至将其看成是一种额外负担。这些 都是教科研工作上的短视行为和低能化表现。

园长只有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 才能使教育科研在幼儿园中占有统帅、导向的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领导者本 人最重要的任务是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研究者,如果校长能坚持把 教育科研工作作为全部领导工作的一部分,亲自参加教育科研实践,在教育科研实践中 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做教育科研的带头人,用自己的科研、教学成就去影响教师 ,那他的教育视野和办学成绩就会高人一等,他带领的教师队伍就更敢于探索、勇于创 新。

一些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很大成绩的学校,最大最突出的特点是校长带头进行教育 科研。如北京五中,正是因为校长吴昌顺同志科研意识强,科研能力高,所以全校每一 个教职工都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包括图书管理员、食堂管理员都在搞科研。再如江苏省 常州市花园中学校长万小平同志就是通过自己搞科研,带动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 ,从而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及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高。所以幼儿园园长必须对“科研 兴教”、“科研兴校”的战略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必须有浓厚的科研兴趣和进行教育科 研的强烈欲望,必须具有对教育科研的成就需要和发表科研成果的需求,有研究教育科 研的动机和意向,对国内外教育科研动态十分关注,从而确立从事教育科研的强烈意识 。

(三)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是进行教育科研的保证。一个幼儿园的科研管理水平,对 教育科研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对园长的科研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怎样应对这 种挑战呢?

1、园长自己能主持一、二项科研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从申报、立项到实施到鉴定 的过程,从论证到实验结题评估,能对教师指导、咨询,为教师作辅导讲座。定期召开 课题工作会议。在课题的研究中人们的认识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要注意建立“变”的 观点,更要有应“变”的方略,园长要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引导教师不断地反思自 己、检讨自己,不断地调整自己、修订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发展自己,以至提升自己 。

2、坚持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在幼儿园教育科研方向上,园长要引导教师 以研究教育实际问题为主,从实际出发,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找课题。注重应用和实践 ,使教育科研能见到实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做到以教育教学工作带动科 研工作,以科研促教育教学工作。选题还应该从教职工的基础和已有条件出发,从范围 较小的、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开始,力所能及,逐步提高。最好是人人都有研究的课题 ,这样才能使每个教师科学而有效地开展工作。既能让教职工尝到成功的喜悦,又有利 于教职工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每学期要对全校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定期检 查指导,使得幼儿园形成全员参与,依靠科研求发展,借助科研求提高的良好氛围。

3、重视情报信息资料“软”、“硬件”的建设。对于教职工来说,要进行教育科 研,没有或缺少教育科研情报信息资料是不可能的。教职工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 ,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这是进行教育科研的第一手材料,但为什么进行教育科研仍有 不少的困难呢?除了欠缺教育基础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工作繁忙以外 ,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对更宏观的背景材料、情报信息的了解和占有,所以幼儿 园教育科研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重视教育科研情报信息资料“软”、“硬件”的建 设。“硬”件,指的是幼儿园图书馆、资料室、档案库的建设及计算机的联网,使教职 工有资料可查。“软”件指的是要调动教职工查阅资料的积极性,并制定一些制度,为 教职工查阅资料提供便利条件。在“硬件”建设上,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想办法购置与 收集新的书籍、报刊、情报资料,另一方面也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料,使沉 睡于学校图书馆、资料室的文献资料被激活,使保存于个人手中的文献资料得到共享。 选择称职的图书管理员和资料管理员,他们要负责宣传最新信息、收集图书与情报资料 ,推荐图书。在“软件”建设上,要建立相关制度和奖励机制。可以要求教职工必须定 期去查阅资料,检查教职工记录的资料卡片,规定固定的学习、查阅时间,培训教职工 上网等等。

以上是我对如何做科研型园长的一些粗浅认识,这样的认识使我在“科研兴园“的 征途上迈步启航,我知道要做的事还很多,要走的路也还很长,但我有决心,有信心, 在名校长工程的引领下,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为“动力”、为“支撑点”,让幼儿 园、教师逐步形成正确的教育科研价值取向,促使全园上下形成以有研究课题为荣,以 谈课题研究为誉的风尚,也使自己发展成为一名科研型园长。

《科学》读后感3

每学期老师都会发一些订书单子,让我们订书。很多同学都喜欢作文类的书,但我喜欢科学知识方面的书,特别是《科学大众》里面的玩具最吸引我了,每学期我都订的。但是,订了只看一下就扔在一边了,妈妈看到后总是唠叨:“书订了,不看,明年不允许订了。”于是,我就拿出书来看看。无意中翻到一本《科学大众》,里面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灭绝生物——恐龙的。正好,我们三年级时也学过一篇这样的课文。

恐龙生于什么代?它们为什么拥有这么庞大的'身体?又为什么消失了?我从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恐龙大多数生活在中生代,分为食肉恐龙和食草恐龙,食草恐龙体形十分庞大,那是因为中生代时,地球的整体气温相当高,植物也长得特别茂盛,食草恐龙有了充足的食物,所以它们的身体就越来越庞大,而且这庞大的身体还能一直保持下去,真是厉害极了。还有一种叫菊石的海洋生物,在很久以前就灭绝了,但它们十分有趣,壳可以变成任何形状,身体象潜艇一样,想浮起来就冲入空气,想要沉下去就加入水,很方便的。

细细看看这本杂志,还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们没有见过恐龙,但人们靠化石可以把恐龙的形状还原出来,看着这些还原图,好像就在看真正的恐龙照片一样哦!被妈妈逼着看书,居然看到了这么多有趣的知识。

《科学》读后感4

《我们爱科学》读后感今天,我又把《我们爱科学》又读了一遍。每次读了一次后,我都会十分崇拜这本书的创作者,因为,他能够写出这样一本书是多么不容易啊!而且,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了。

黑夜中,虽然很黑,但是还是有一些动物活动的,如:各种猫科动物、在黑夜中飞翔的蝙蝠……为什么小猫在黑夜中不会撞上墙呢?因为,猫的眼珠可以变大变小,这是因为,这样可以在黑暗中看的更加清楚……在这次国庆节,我回老家的时间里,我才感受了收玉米、收大豆的艰难。

于是,我想用科学、用机械化的手段来帮助农民伯伯秋收农作物。我想发明一种机器,它可以一次性收割10几种农作物,只要通过上面的按钮来控制刀片的形状和高度,来进行收割,又方便、又省力、又快捷,多么好呀!一举三得。我还想制造一种可以浇水的机器,它喷水可喷5米高,可以覆盖10平方米。它通过测试土地湿度来及时、定时的浇水。还可以提前预知天气情况,如果,近期有干旱,它可以提前告诉主人。给它的5个巨大水仓加满水,以备紧急时刻的到来。它还可以判定农作物的成熟时间,提前告诉主人以免过了最佳的.收割时间……

《我们爱科学》教会了我许多知识,许多道理。让我体会到了科学的魅力是强大的,无可能及的,我爱这本书!

《科学》读后感5

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即使是最伟大的人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重要的是及时地改正错误,丢弃错误。只有丢弃错误,才能走上一天通往成功大门的路。

据说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第一天,管理人员问他需要什么用具,他回答说:“我看,一张桌子或台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纸张、钢笔就行了。啊,对了,还要一个大废纸篓。”管理人员奇怪地问:“为什么要大的?”爱因斯坦答道:“好让我把所有的错误都扔进去。”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这样,每个平凡或伟大的'人都会犯错误,只有像爱因斯坦那样的人,不断的丢弃错误,才能看到一条向上的路。

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也是一样嘛!

当我们选择用学习时间来看电视,玩电脑时,我们便犯下了一个错误。但是只要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就还是好学生;当我们以生病为借口不出去上间操时,我们便又犯下了一个错误。但是只要我们不再逃避做间操,我们就还会受到老师的好评;当我们在小测验中遇到了难题便选择抄袭时,我们又犯下了一个错误。但是只要停止这个手段,用心去思考这道题,我们便还是清白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如果我们可以做到这样,每天反省自己,及时地发现并丢弃错误,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一条向上的路。

尤其是身心尚未成熟,世界观还没有定位的我们,更需要及时地发现并改正错误,丢弃错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科学》读后感6

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科学家的故事》。

这本书主要讲了许多科学家经历的种种磨难,最后终于成功的故事。

这本书既给了我知识,又教育了我,比如诺贝尔拼命刻苦钻研的.精神和阿基米德到死还想帮人们解开为解开的难题的品质等。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牛顿,他生在意大利,是一个近代科学历史上的经典的物理学大师,他曾发现了力学三定律:惯性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这些都为未来人们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本书真是太好看了,所以我建议大家没事时也读读这本《科学家的故事》。

《科学》读后感7

【1】《科学的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那就是科学的故事。书里面藏着许多奥秘,对我们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下面就让我带大家去发现地震灾害的影响吧!

如果当地震来临前,地下的动物都会提前感应到,就,如老鼠能第一个感应到,就会逃出洞里。地上的动物会不停地叫。橱柜里的碗筷也会叮叮当当地响个不停,床也会摇来摇去的。地下会发觉有轰隆的'声音,一会工夫,就好像没发生一样。

剧烈地震来临时,经常会从地下发出可怕的轰隆隆声,地上动物出于本能会惊慌失措,到处乱叫。地面会凸起来又凹下去,来回摆动,然后突然裂开,地表强烈的慌动,房屋倒塌,还没反应过来,人就会被埋在了废墟当中。有的人跑到海边,可是也没有逃脱灾难,海岸上会裂开一条大缝,把码头、船只和逃难的人都吞没掉。随着地面的晃动,裂缝又合拢在一起,几分钟就会把所有人埋在了地下。

这些就是我所揣摩道的,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就要多读书,多看报,即能更好的表达水平能力,又能提高作文能力,让我们能更多的懂得一些道理;在社会上更好的发展!

【2】《科学的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里写了几十位科学家小时候到长大的一件件励志的故事,内容丰富又精彩。

在十几个故事中,哥白尼的故事我非常喜欢读。这个故事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在哥白尼生活的年代,人们都十分信奉天主教,时常观察天体的变化,只要出现了日全食,人们便会担心祸从天降。有一年,瘟疫在他的家爆发了,而恰巧又发生了月食,教士和占星师都认为是上帝要惩罚人们,而哥白尼的父亲也因此失去了生命,后来哥白尼用尽几十年的心血钻研天文学,提出了“日心说”,把人们从神学的枷锁中释放了出来。

当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一边职责社会的黑暗不公,一边赞叹科学的伟大,什么是科学呢?科学就是发现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并且可以对问题提出疑问,而哥白尼正用科学打到了所谓的权威们,把人们从神学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那就不要盲目的迷信权威,如果自己的观点正确,你坚持真理,总有一天,你会成功,成为第二个“哥白尼”。

科学可以推翻黑暗的旧社会,科学可以打到迷信的权威们。是科学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明天,是科学,构造出美好的社会。我爱科学!

《科学》读后感8

科学,不仅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也还是现代科技进步的阶梯。《触摸科学》这本书就诠释了我们生活中36个各种各样的小实验:有生产、劳动、卫生、体育和军事……

其中,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篇关于太阳的文章:从古自今,太阳的用途在人类的眼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以前,人们觉得太阳毫不起眼,甚至认为土地的干旱都是由于太阳一直烘烤着大地所造成的,所以都不太喜欢它。但是,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渐渐地认识到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不计其数的贡献: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小汽车和飞机……应有尽有。但是,给人们带来贡献最大的就是太阳能把衣服晒干。因为太阳利用了它散发出来的.光和热,使衣服上所有的水分能迅速地自然蒸发掉。如果我们使用烫斗把衣服烘干的话,不但使衣服容易变形,而且很浪费电和我们的时间。

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也想自己来做一个关于气球的小实验。首先,我准备了一个充满气的气球、一支很粗的蜡笔、一卷小透明胶带和一根穿好线的针。然后,所有的物品都准备好了,就可以开始做实验了。第一步:用蜡笔在气球上画一张脸。第二步:在脸上两面分别贴上一段透明胶带。第三步:把针扎进贴有透明胶带的地方。最后,再把针从背后另一个贴有透明胶带的部位拔出来。啊,被穿过针的气球竟然就没有破掉。我十分的开心,因为我从中知道了科学的力量是强大的!

啊,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发现、乐于探索,我们一定能把世界上所有的科学问题都解开它们的谜底和真相!

《科学》读后感9

在一个明媚的下午,我读了罗伯特·E·韦尔斯写的《妙想科学》系列中的《恐龙喝的水和今天一样吗?》。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幽默风趣的句子让我忍不住地往下看……

这本书讲的主要内容就是水。它告诉我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需要水,没有水,花儿不会开放,苹果树不会结出又大又红的苹果。水不仅重要,它自身还很神奇:液态的水可以以到处流淌,固态的.水是又冷又硬的冰,气态的水可以像青烟一样飘散到天空。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我们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占到了70﹪,而且海洋里蕴含着丰富的资源,等待我们去发现和科学利用。

我也明白了水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可是生活中,有些人却并不珍惜水资源。比如:洗淋浴时间太长;水龙头坏了却不及时修理,让珍贵的水一滴滴白白地溜掉;人民随意将垃圾扔在河里。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

地球上的水属于我们每一个人,保护水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来吧,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节约用水,细心保护水。

《科学》读后感10

我作为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对科学充满了好奇。我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探索其中的奥秘!生活中,我经常与同学谈话。我们互相交换有关科学的内容,自从看了《我们爱科学》之后,就有更多有关科学的话题想与同学分享。

在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关于人体奥秘的这部分内容。通过阅读发现人真是很奇妙,人体就像一台复杂的“机器”,由许多神奇的“零件”组合而成,就像汽车一样,只有组合正确了,汽车才能正常行使,我们身体每一个“零件”都承担着自己的使命。

在这本书中,我也知道人为什么会衰老的原因:人体的'最基本组成电脑为是细胞,细胞在不断的产生,同时也在在不断的死亡,细胞的总数保持着一个动态的平衡。除神经细胞以外,人体的组织细胞大约每6到7年会全部更换一次,所以人体才能经常保持活力。但由于人体的神经细胞没有再生能力,因此随着神经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人的生命也会逐渐衰老最后死亡。

从《我们爱科学》里我还学到了其它很多有用的常识。我就不一一道来了。《我们爱科学》这本书不仅让我懂得了很多关于科学方面的知识,还丰富了我的生活,使我更快乐。

《科学》读后感11

水竟然会打结?火竟然可以画图?死苍蝇竟然会复活?硬币竟然被水给融化了……一系列的问题是不是让你觉得不可思议?然而,只要你看了《游戏中的科学》这本书,就会知道这一切并非天方夜谭,只要掌握了其中的科学原理,每个人都有可能创造出让大家眼前一亮的奇迹来。

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新书——德国作家普雷斯的《游戏中的科学》。对四年级的我而言,“科学”,是多么复杂而深奥;“游戏”,又是个多么令人心动的词儿!书题中这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词语的碰撞,让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目录,一列列神奇的题目把我看得目瞪口呆:这本书里,竟然包含了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科技领域共20多个类别、400多个精彩的科学探索游戏!再翻翻内容,这些科学小游戏看似神秘,实则简单得令人吃惊,实验所用的物品也是生活中常见的。那还等什么,快快玩起来吧!

说干就干。我选择了《章节题》这一章。我让爸爸帮忙取一只一公斤容量的罐头筒,在靠近罐头筒底部并排钻五个直径两毫米左右的小孔。把打好孔的桶放置在水龙头下方,打开水龙头,水就会分成五股,从五个小孔中流出——哈,好像一个简单的小花洒!这时候,我再用手指在五个孔上滑过,五股水流就会合并起来,像是编麻花辫一样扭在了一起,真有意思!原来呀,水分子也是可以相互吸引的,我还以为只有吸铁石会彼此相吸呢!

我把妈妈拉到水池前,兴奋地给妈妈又演示了一遍这个游戏。妈妈认真地听我讲完其中的科学原理,夸我会读书、善运用,还笑眯眯地鼓励我说:“哎呀,看来这些小实验操作起来简单,其实里面还隐藏着不少科学的原理呢!妈妈希望你完成小实验的同时,也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妈妈愿意和你一起探讨。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你培养动手能力。更能让你增长科学知识,这个暑假也过得更充实了,对不对?”

正如妈妈所说,整个暑假,在这本书的引领下,我仿佛走进了科学的后花园,采撷了一朵又一朵芬芳奇艳的科学之花:在触觉实验中,明白了人的触觉在不同的身体部位是不同的;在影子游戏中,了解了光线在水中会发生折射;在电影效应中,懂得了原来我们的眼睛是具有惯性的。在一些需要多人合作的.游戏中,我和爸爸妈妈也有了更多的互动和交流,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

每一本经典名著,都会给人带来一段独特的感悟,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悟比以往任何一本书都多,都深刻。它开阔了我的眼界,激发了我对科学的兴趣,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也让我明白,生活中还隐藏着许多科学的奥妙,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科学》读后感12

古代欧洲著名的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我们的宇宙只是上帝手中的一粒沙。”然而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却在人类首次进入太空的旅途中打趣道:“我在那里看了看,没看见上帝。”没错,不同的科学家都对科学有着不同的探索和理解。他们努力地在各自的领域用汗水铺设科学的道路,向着真理的殿堂进发,从事着他们神圣的事业。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即便是公认最伟大的科学家也会犯下致命的错误。

读完了这本通俗易懂的科普书籍,我从伟大的科学家们所犯的错误中获得了许多启示,这也是我在学习生活中,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认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首先,在学习和科学研究中我们要有虚心谨慎的态度,切记不能粗心大意或是因为获得了一些成果就固步自封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批评。例如:1954年,21岁的陈景润写了质疑华罗庚《堆垒素数论》的论文《塔内问题》。已经身为家喻户晓的大科学家的华罗庚并没有因为受到名不见经传,素不相识的陈景润的质疑而暴跳如雷。相反,他不仅虚心接受了这个意见,还对陈景润的数学才能大加赞赏并提拔了他。同时,提出问题的人也表现得十分谦逊,他说道:“明星落下的微尘,我愿帮你拭去。”只有拥有了博大的胸襟,才能与人合作,共同推进科学的发展。我想,这正是作者想告诉我们青少年的。

其次,在科学研究中不能盲目乐观,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不能总是沉浸于过去的成就中而忘记了继续向前。正如当著名的美国物理学家麦克尔森说:“绝大多数重要的原理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了,下一步的发展看来主要是把这些原理认真利用。”然而,在他发表了这一番言论之后随着放射性物质的发现,物理学翻开了新的篇章——原子物理学并发展至今,经久不衰。同样的,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学会把目光放长远,不要为了一点点小的进步而沾沾自喜,停滞不前,学无止境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的,从事科学研究还需要有过人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才能拥有常人所无法发现的真理。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了电磁波,被人们称作“电波报春人”,但他并没有成为“电波发明人”。这一切仅仅因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总是停留在自己的定向思维之中,不相信电磁波能够为人类的远距离交流做贡献而信手扔宝直到俄国物理学家波波夫实现了人类第一次利用电磁波来进行通讯。因此,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总局限于书本等已知领域,还要动用自己的智慧发掘新的知识,极有可能有新的发现。

合上这本书,我不禁由衷地感叹:科学家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技术,新的生活方式,不断的突破,还有对后人深刻的启迪。

《科学》读后感13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奇妙的科学世界》。这本书让我对科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科学的热爱。

书中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魅力。我记得有一章讲述了关于光的性质和应用,作者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彩虹、电影放映等,形象地解释了光的折射、反射等现象,让我对这个看似枯燥的科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另外,书中还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成长故事,如爱因斯坦、牛顿等。他们的坚持和毅力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才能在科学的世界里有所发现。

读完《奇妙的.科学世界》,我深深地被科学的魅力所吸引。我开始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它们。我也明白了,科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能发现它的美。

我想,这就是读书的乐趣吧。它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也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今后,我会更加热爱阅读,让书籍成为我成长的阶梯。

《科学》读后感14

我合上了充满探索的来自于陈仁政的这本书。书中伽利略因为讲课提问受到启示,发明了温度计;古拉姆因为接错导线而发明了使用电动;帕金因为栽花得柳而发明令人苯胺紫……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有趣,它们就像一个个被封锁的生命,等待着人们去开凿,去发现。当然,这一切都与他们善于观察与研究息息相关。

本书中的语句常常吸引我:就如11章的《当代的“杨任慧眼”——雷达的发明》,一开始先用“土行孙,你往哪里逃!”这是《封神演义》中的杨任的一声大叫。 杨任的两只眼睛被暴君挖瞎以后,由于吃了神仙的药,长出了两只各有一只“慧眼’’的手。凭借这双慧眼,他能看到地底下和遥远的天上的一切,连能在土中行走如飞的土行孙也“尽收眼底”。

同样的慧眼,在《西游记》中二郎神杨戬的眉心也长了一只,所以能识破孙悟空的72变,最终把美猴王“擒拿归案”。 那么,在现实中真有这样的“神话慧眼”吗?”将起内容引导出来,这样也带动了我的思考,让我充满着疑惑去读下面的故事。 看着一篇篇因为偶然而发明或发现的东西,我想,有时候,科学家就是这么产生的。因为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件小事而发明或发现了某种东西。源于机缘巧合,也同样来自于我们的发现与研究。一位哲人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没有一双发现美得眼睛。”而我却要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科技,而是缺少人们的发现与探索”。

也许处在21世纪的我们有时候会觉得似乎生活中的一切都被古人所发现并有了结论,生活中早已没有了什么发现,更别说什么结论了。但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的知识还未完善,经验尚浅并且对于天空与大地来说,我们很渺小。相信大自然是无穷大的,相信生活中依然存在着很多人类未发现的事物。 我不禁想到了当今科技的.日新月异。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便利,让我们不再像远古时代那样飞鸽传书,因为有了QQ与e-mail,也让我们不再自己缝缝补补,因为有了缝纫机,也让我们不再担心商品的不足,因为我们有了全自动制造商品,当然,我们也会感慨,如果科技时泰坦尼克号时就有了想现在这样的水平,也许在船长发现冰山时也不会有那样的悲剧发生了。 然而一件事物总有两面性,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污染也是不容小觑的。河流的污水滚滚涌向大海,让原本海绿相间的大海也变得没有了生气。

然而,天空也没有躲过这个劫难,温室效应传遍了千家万户。当然还有人们最关心的空气污染指数。这一切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但人类还是在继续。“人类是在进步,同样也是在退步。”这句话我一直都很认同。我希望以后的人类不会因为科技而灭绝了自己。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人们现在所发明的东西都是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上的,而以前所发明的却是实实在在做到了便利。富兰克林发现了电,让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电,让人们不再靠着微弱的蜡烛灯光而生活。而现在呢?人们发明了拥有强大功能的机器,却是在污染环境。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人生中充满着偶遇,让我对以后的学习生活充满了自信,也让我思考了科技带给人类的好与坏。

《科学》读后感15

《科学的历程》是一部讲述科学史的著作,作者是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吴国盛教授。这本书是由作者在北大和清华开设科学史课的课堂讲义汇编而来,全书共分为十卷46章,72万字。作者在书中按照时间脉络,从宇宙起源开始讲起,重点介绍了作为现代科学精神发源地的古希腊文化和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发展进程,还原了科学的前世今生。

我最初了解到这本书还是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荐书,将这本书作为7本构筑知识地基的必读书之一。虽然早早的就把读这本书作为参加读书汇活动的目标书目,但是看到70多万字的大部头,还是有些发怵,直到最近读后感要交稿了,才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细细的通读完。看完之后,有了一种融会贯通的感觉,虽然书里的好多内容在初高中的教材里都有,但当时只是作为孤立的知识点来学习,并没有前后连贯起来,而《科学的历程》把原来像一颗颗珍珠一样的科学事件全都串联了起来,科学发展的脉络在脑中就变得清晰起来。下面仅就两个我印象深刻问题谈谈感受。

第一个问题是中国科技发展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在书的开篇,作者用了三卷介绍欧洲文艺复兴以前的科学发展历史,其中的整整一卷介绍了辉煌的古希腊文明,并将其作为近代科学大发展的思想根源而推崇备至。古希腊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科学成就在各古代文明中确实是鹤立鸡群般的存在。书中讲到,“在人类历史上,希腊人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这正是科学精神最基本的因素。许多古老的民族,要么只有神话或宗教式的自然观,要么缺乏一个独立的自然界概念。自然界要么被认为是混乱、神秘、变化无常的,要么被认为与人事密切相关。而希腊人,首先把自然当作独立于人的东西整体的看待;其次,他们把自然界看成一个有内在规律的、其规律可以为人所把握的对象;再次,他们发展出了复杂精致的数学工具,以把握自然界的规律。在这三个方面,希腊人都开了科学精神之先河。”

希腊文明虽然光彩夺目,但是也有明显的缺陷的,希腊人注重说明和理解自然,却没有用来改造和征服自然,希腊文化成为了有闲阶层的智力游戏,并没有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希腊被罗马征服后,希腊文明随之被抛弃,欧洲陷入了长达一千多年的黑暗中世纪。与之相对照的,中华文明虽然也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科学体系,为世界贡献了四大发明,瓷器和丝绸也独步全球。但其过于强调实用性,需要现实的需求引领才能向前发展,而没有形成一套可以自我演进的理论体系。而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既继承了古希腊的科学思想,又吸收了中国的实用技术,走上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良性循环之路,中华文明在近代科学发展上就被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是科学精神。本书的后面7卷都在介绍16世纪以来的科学成就,各种科学突破令人目不暇接,科学的大发展中,资本主义对生产效率的追求确实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但根本原因我认为还是继承自希腊文化的科学精神。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正是秉持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才使得科学技术能够在短短的几百年里突飞猛进,并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所谓求真,是科学家们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形而上学》第一卷中总结了希腊学术的重要特征,其中一个就是希腊人发展科学和哲学,不是为了功利和实用的目的,而只是因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感到困惑和惊奇,为了解除困惑不得不求知。所谓求实,则是科学家们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迷信权威,科学精神并不认为现有理论就是绝对真理,而只是当前针对现实世界的最佳解释,一旦有新的证据出现,现有理论也可能被推翻。燃素说、以太说,曾经都是获得学界认可的理论,但是新的氧化理论,量子理论出现后,由于其更符合实际,原有理论马上就被学界抛弃了。科学精神是人类能够不断逼近真理的根本保证。

第四篇:科学启蒙读后感

《 科学启蒙读后感》

在所有学校里上的课,我最喜欢的是科学课了,但到了暑假没法上科学课了,还好我有好看的《科学启蒙》书可看,这套书是在放暑假前,学校推荐我们“好书伴我成长”为主题的书目,它是浙江出版社联合集团出版的,而且是美国小学主流科学教材哦!

书有六套,每套分三册,我还在看第一套呢,第一套书的内容和我们三年级下科学课内容相似。我打开这本书马上就被吸引了,第一页是“做一名科学家”单元,每册的这个单元都一样,是用图片讲述科学家的观察方式,然后到第二单元是“探索活动”,这里面充满了很多科学疑问,而你就按书上指示去做好玩的小实验哦!

最主要的是这套书的阅读学习,图文并茂,阅读起来变成一种享受,学习科学,也变得趣味盎然。在轻松,愉悦并怀着好奇的心情那样阅读与探索中,不用多久,我也像一位科学家那样思考,那样探索与发现。

最后是社会研究,美术,写作等课后研究,它让我更加勤快地动手和动脑,使我更加巩固学过的科学知识,这套书我从二年级下就开始收集了,我不用说多么爱这套书了,它包含了天文地理,动植物的各种知识,使我一读再读,爱不释手哦!

三(4)班

沈睿黾

第五篇:科学读后感

王浩云

《呦呦寻蒿记》

在暑假我看了一本关于科学的书,名叫《呦呦寻蒿记》。我在书本的封面上看到她是成为中国第一名若贝尔奖的女科学家,我认为她一定是个好的女科学家。

书本里大概讲了屠呦呦是怎么成为一名科学家,和怎么拿到若贝尔奖的经历。书中提到最多的是青蒿。青蒿是用来治一种叫疟疾的病这是屠呦呦和她的同伴日日夜夜研究出来的。她们先在小老鼠生上试验,成功后,她们还是不放心又在其他动物身上试验了一遍。最后又在自己身上做里一遍,才放心。在书的封面上还送了一片青蒿。

屠呦呦为了工作、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不管家人。她用她那坚持不懈的精神,获得了若贝尔奖。我们就应该学习她那坚持不懈的精神。

下载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怪人》读后感

    《科学怪人》读后感 《科学怪人》读后感1 《科学怪人》叙述了作者在北极探险时所遇到的一个科学怪人讲述的故事。原来。这个科学怪人是贵族弗兰肯斯坦,他发现了死亡的秘密,于......

    科学发展观读后感

    杨媛《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读后感 学习《读本》,收获很大,感受颇多,《读本》在“前言”中指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

    科学书读后感

    科学书读后感 科学书读后感1 今年暑假,爸爸带我去书店。我无意中发现了《老师也偷偷看的课外书》我看名字很搞笑,封面上还写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字样,“打破砂锅问到底?我不......

    《科学世界》读后感

    《科学世界》读后感 《科学世界》读后感1 你觉得女人可以成为科学家吗?有些人认为女人不该做,就应该男人来做这些,女人就做家务事好了;有些人认为可以,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教育,说你......

    《科学世界》读后感

    《科学世界》读后感1 暑假里,我读了《世界上最脏最脏的科学书》,这是我有史以来读过的最恶心的科学书了!我好像喝了变小的饮料,戴上了显微眼镜走进了另外一个世界,读《世界上最......

    《爱上科学》读后感

    《爱上科学》读后感 着名的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由此可见,读书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好处。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爱上科学》。书里有:多彩的植物王国......

    科学读后感(范文)

    读《最脏最脏的科学书》有感 从小就热爱科学的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也随之膨胀。其实科学无处不在,这些在生活中的科学,都能在这本《最脏最脏的科学书》里面......

    科学读后感400字

    科学读后感400字最近,我读了《走进科学》这本书,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明白了许多现象产生的原因,科学读后感400字。例如“美妙的音乐”,这让我知道了声音是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