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艺术教育论文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11:3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艺术教育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艺术教育论文》。

第一篇: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艺术教育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朗读训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课堂实例,阐述朗读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朗读 艺术

朗读就是把文章清晰地念出来。具体地说,朗读就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同时,朗读既是一种重要的言语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智力活动。经常朗读可以加强记忆,丰富词汇。更重要的是,在朗读过程中要掌握语言规律,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最忌讳的就是老师自编自演、大唱“独角戏”,单调乏味,教学效果也不明显。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呢?教无定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坚持着朗读与教学相结合的原则。把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读出文章字里行间的韵味,准确地再现书面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确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还能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促进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所以,我多年来从事着朗读教学方面的实践与探讨。

一、欣赏名篇,听之感之

初中语文教材可谓名篇荟萃。如何领略到这些经典佳作语言之妙处,我首先让学生欣赏艺术家的朗读录音。学生静静地坐在教室里悉心倾听着,在音乐的伴奏下,艺术家的朗读抑扬顿挫,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如和风细雨,时而似狂风巨浪。那字字、句句、声声,无一不拨动着学生的心弦。随着朗读的深入,他们或兴奋、喜悦,或悲愤、忧伤,深深地打动了一颗颗纯洁、稚嫩的心。老艺术家毕克朗读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夏青老先生朗读的《春夜喜雨》、《背影》,刘广宁朗读的《我的叔叔于勒》,还有乔榛、丁建华等朗读的课文都曾使学生陶醉不已,不时地拿腔拿调的模仿。我也真正体会到了声音艺术魅力的神奇。《春》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后四次欣赏了艺术家的朗读录音,朱自清先生用文字描绘春天的美景,抒发了喜爱之情。通过艺术家声情并茂的朗诵,再现给同学们,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中心内容的理解,同时得到了艺术的享受。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反复欣赏跟读,逐步培养了学生朗读的语感、节奏,也提高了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声情并茂,读之引之

名篇佳作的欣赏固然重要,然而,在教学中教师的正确引导、范读、领读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一些找不到原版录音的课文,教师就要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带着真挚的感情为学生范读,以情激趣,以情引读。《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的抒情散文,讲授此文时,我首先满怀激情地为学生范读,特别是第七自然段提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几个反问句很有气势的朗读,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加深了对课文主题及表现手法的理解。还有《友邦惊诧论》、《最后一次讲演》慷慨激昂地朗读,《听潮》、《社戏》、《荔枝蜜》含蓄隽永地朗读,还有孔乙己、鲁达、贾雨村、韩麦尔等人物语言个性化的朗读,都深深地感染了学生。课堂内外,学生摇头晃脑,念念有声,一边揣摩人物的音容笑貌,一边咀嚼课文的表现主题,浓郁了学习氛围,也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百舸争流,能力展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多练,就能更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为此,培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竞赛:

1、分组、分角色朗读,奖励优胜。集中同组的智慧,反复揣摩人物的性格,朗读中着力表现人物的特征,菲力浦夫妇的虚伪自私,黄世仁的阴险狡诈,杨白劳的善良、懦弱,双喜、阿发的聪明活泼……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2、提前布置有关散文篇目的配乐朗读。每组推荐1-2篇录音作业,在班内欣赏后进行评比,这样,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也促进了背诵的速度。对散文诗《海燕》的教学采用此法,学生们不仅完成了背诵任务,还初步感知了文章中各种形象的象征含义。

3、期终组织诗歌朗诵会,重点突击古诗词的背诵。篇目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有的学生能熟背李商隐的《无题》,岳飞的《满江红》等作品。成绩在前三名的同学会得到小小的奖励或是提名表扬。这样的竞赛练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诵兴趣,提高了朗读能力。有几名学生曾先后在校内的朗诵会上获奖,两名学生选为学校广播员,一名学生经常在校会上做节目主持人。

四、读写结合,升华主题

由于初中学生涉世未深,不谙世事,生活的天地较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写作材料的来源,写出的作文大多枯燥乏味,立意浅显,更重要的是缺少真情实感。而朗读能把生动的画面、耐人寻味的意境、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重现在脑海,激起感情上的共鸣,潜移默化地提高观察生活、思考人生、表现愿望的能力。经过一个时期的朗读训练,学生接触到大量优美精炼的语言,丰富了词汇,不仅能使语句通顺,还渐渐做到优美流畅。另外,通过熟悉文章的篇章结构,也能模仿其结构技巧,使得习作的写法不断有所创新,写作水平大有长进。

同时,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背影》是篇叙事兼抒情的散文,每次朗读都能深深打动学生。于是,在写作前我首先用低沉而又缓慢的语调为学生范读课文,读到最后看父亲来信一段,我的眼睛湿润了。此时此刻我又想起了自己的老父亲,接着,非常动情地讲述了六十多岁的老父亲,顶风冒雪徒步十六里到学校为我送棉衣的情景,更进一步地感染了学生。然后,我让学生齐读课文,以“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结束。最后因势利导布置作文《我的爸爸(妈妈、姐姐……)》,结果大多数学生们均能写得辞情并茂。其中,题目为《我的妈妈》的习作充满了浓浓的的母女真情。我让小作者为同学朗读,她几乎是流着泪为大家读完,在场的人都被感染了。这样,读读写写改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真实的东西,才是最美的”。(罗曼罗兰)

参考文献:

1、马琳,论朗读艺术的审美意象,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04)

2、卢偓,朗读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展现,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7)

3、刘雪峰,朗读-语文教改的切入点,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05)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必不可少。因为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朗读又是阅读的主要方式,所以,抓好朗读教学就十分必要。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分析朗读过程的心理机制,可以看出,朗读时眼、脑、口、耳同时活动,而且精力高度集中,可见,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朗读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古人在私塾里读书,每上新课,先生先给学生划一个段落,这叫“号书”,然后由学生诵读,直到读得滚瓜烂熟时,先生才讲解,即“开讲”。诵读时有一定的腔调,而且拉韵,这叫“唱读”。读到精妙处,亮开嗓门,拉长声音,摇头晃脑,其乐融融。

古人对诵读十分重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正是对朗读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朗读既训练了读和听,也为说打下了基础,故而朗读既是语文学科的要求,也是培养能力即素质教育的要求。

初中是小学到高中的过渡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以诵读为主,刚步入初中,学生还不适应默读。有声向无声的转变,不仅是阅读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完成这一转变,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诵读是其最主要的过渡方式,因此,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朗读的作用

朗读有哪些重要作用呢?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默读虽然能够提高阅读速度,但是很难发现学生的读音错误,而朗读可使之得以及时纠正。朗读也是学生在课堂上说话的一次机会,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开口说话,对于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十分奏效,特别是对性格内向者效果尤佳。

2、创设情境,激发感情,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诗歌句式整齐,音韵铿锵,便于诵读。散文语言优美,抒情性强,朗读起来容易进入情境。故初中课本中的诗歌、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教法应以朗读为主。如教杨朔的《荔枝蜜》,让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以便加深对蜜蜂的感情。通过朗读,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仿佛觉得小蜜蜂就是劳动人民的化身。这样由赞美蜜蜂进而赞美劳动人民,于是学生也就领会了文章的主旨。

3、增强语感,发现问题

所谓语感,是评议交流中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是对语言的直接感知。汉语的语法、句法变化较为复杂,光靠学习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来把握这些规律比较困难。通过反复读诵,学生就可以大量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性、连续性,逐渐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培养出敏锐的语感。朗读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搭配、顺序及句子的类型结构,又能从中发现语法、修辞、逻辑之类的错误,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意的体味。

综上所述,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性。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待朗读教学呢?

二、如何正确对待朗读教学

1、注重朗读技巧,提高范读质量

教师成功的朗读会感染学生,使学生对朗读产生深厚的兴趣。“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要善于通过自己饱含感情的语言,形象地再现和传递文章中的意境和思想感情,感染学生,让学生“入文”,完成再创造。因此,可通过朗读教学磁带来读准字音,避免丢字、添字、语气不连贯等毛病,熟练运用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朗读技巧,训练语感,提高朗读质量。

2、创设情境,合理安排朗读步骤

朗读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要尽可能让学生进入角色。因此,教师要针对朗读材料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朗读方法,安排合理的朗读顺序,确定明确的朗读目的,营造良好的朗读气氛。

3、探索朗读新法,加强课外辅导

(1)注重朗读的审美性。朗读时,要做到声情并茂、娓娓动听,使学生置身于文章优美的艺术境界之中而为之移情动容,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

(2)注重朗读的趣味性。感知的效果来自对感知材料的兴趣。朗读须灵活多变、形式多样,或浅吟低唱,或慷慨陈词,或配乐,或分角色,或辩论,或朗诵。还可以采用计时的办法,这种朗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调动积极性,增强趣味性,收效较好。

4、把朗读教学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末,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讲授新课,一读感知,二读体会,三读巩固,四读鉴赏。讲评作文,初读了解,再读赏析,三读汲取。因为读中能够见情,读中能够见义,读中能够记忆,读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朗读既是一种技巧,又是一种能力。朗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方法之一,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方面,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应引起初中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特别是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大力加强朗读教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成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三篇: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思考教育论文

[关键词]语文 朗读 语感

一、朗读训练能够培养学生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理解、表达能力。通过对文章反复地朗读,对文中情感的反复体会、领悟,再加上适当的语气和语调,才能产生好的语感效果。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语感、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会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并在此基础上悟出文中所阐述的内涵。

二、朗读训练可以发展学生语言

朗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要读得连贯,节奏自然,不拖长音。在熟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就是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三、朗读训练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

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手段。人们的认识规律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朗读课文,就是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理学和教育学都特别强调“直观教学”,而语文教学中的“直观”,最主要的就是语言的直观。它包括对课文的范读、讲解和学生朗读。范读,是教给学生感知教材的方法;学生朗读,是对教材的直接感知;讲解,则是在学生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朗读这一环节,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睹”、“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教材,就一定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看到作者的别具匠心和文章的要义,领悟文章的妙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朗读训练能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范读课文”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老师那铿锵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声调、丰富的内容、健康的感情,都能给学生以感染和美的享受,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认真朗读课文,久而久之,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朗读也是提高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更离不开朗读。诗歌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抓好朗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有效地进行朗读教学呢? 第一,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第二,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与指导。第三,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合理选取朗读方式。第四,结合第二课堂的开展进行朗读训练。

第四篇: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朗读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朝阳中学

丛美林

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

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事实也是如此,作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朗读教学有着独特的魅力,课文读好了,许多问题就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但多数农村初中语文却少了琅琅的读书声,显得单调,枯燥。朗读教学对于培养和丰富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和发展思维等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正 文】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它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胸中如能装下百十篇范文、几百首诗歌,就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人人都知道的名言,而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致“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

在新课改的今天,语文教学更应回归文本,还课堂以琅琅读书声,但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却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状。在我们 的语文课堂上,很难听到或激情飞扬或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师生一堂课里绝大多数时间都纠缠在纷繁复杂的理性分析中,“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朗读教学往往来去匆匆,如雁掠去,且无痕。朗读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大多是走过场。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教师的教法观念没有改变。

二是教师在课堂上对朗读这一教学环节缺乏有效的指导。部分教师只让学生在课堂泛泛自读,并不提出具体要求。也不对学生试读进行指导。

三是课堂朗读方法方式单一。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最喜欢采用学生集体齐读的方法,这样虽然可以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齐读太多,教师不便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没有培养成,语文能力也就差。

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让朗读之花绽放于课堂,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朗读教学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精心设计,还应注重朗读法的指导。下面结合自己的朗读教学实践,谈点做法和体会。

一、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朗读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问题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如此等等。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我在教文言文时,往往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动笔,在文中给生字词注音,给难读的语句标出朗读的节奏。然

后让学生自已练读,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再指名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得准确而流利。接下去就引导学生来赏析文章内容,必要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最后要求学生整体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这样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并且每个朗读环节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因此,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加快,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大大加深。

二、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我教朱自清的《春》时,文章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自己示范读时,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营造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春”的美境之中,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和想象,为文中描绘的意境增添更加丰富的色彩、内容。反复朗读,这种意境感就会越明显、越强烈,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就会越丰富,文章的主题就会越鲜明。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下介绍几种重要的朗读形式。

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

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

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三、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

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另外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

课堂是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主要阵地,但仅靠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在平时还要多听新闻联播,并且经常举行一些演讲比赛、背古诗文比赛、讲故事比赛等,多参加实践活动 ,从教师的范读中学、从电影电视广播中学、从同伴身上学,学生“读”的能力会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还学生琅琅书声,使朗读之花悄然绽放于语文课堂。让学生读出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读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读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以上是自己的数疏浅看法,还请多指教。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探讨论文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在展示和运用它的“工具性”的同时,应将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陶冶美好的情操。要充分设计各种手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新课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素养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语文素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从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看,选文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人类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其教育功能具有多元性。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以审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在展示和运用它的“工具性”的同时,应将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陶冶美好的情操。

1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认识美,感受美

在新的语文课本中,有抒写人生感悟,揭示人生真谛与意义,表现人生价值之美;有描写自然世界的壮丽和神秘,反映祖国大自然之美;有刻画人物形象,体现社会生活和人间真情之美;有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生态均衡发展所表现的珍视生命、关爱自然的情感之美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包含着浓厚的审美因素。因此,语文教师就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通过教学互动,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

1.1可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自然景物的描绘,感受大自然之美: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的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景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春景图。这幅巨大的春景图又由“春草图”、“春花图”等五图构成,它们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写镜头,但又结构严谨,交相辉映,形成完美的整体,所绘之景充满着生命活力,赋予人们美的享受。写春草,描写它“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初春绿草如茵的草的物点。花儿是美的,春天的花儿更美。在这幅春景图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出了百花争春的热烈情景。“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了花争相斗妍,描绘了春天百花盛开,春意盎然的繁荣景象……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景物描写的分析,让学生能感受到春天的意境与神韵,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2可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感受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之美:形象是指课文中人物外在美与内心美的统一与和谐体现。人物形象的感染是无穷的,学生通过美好形象的感染,便能激活其对人物的爱与恨、美与丑的判断潜力,并诱发他们爱美情感的产生。如在《芦花荡》的教学中,通过老头子人格魅力的剖析,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被他像这“芦花荡一样美的博大的”心灵所感染。又如童话《丑小鸭》,作品通过“丑小鸭”这一形象的刻画和它坎坷经历的叙写,突出了“丑小鸭”对美的向往和不懈地追求,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启迪他们对完美人格的自我向往。再如教学《老王》、《信客》,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人物平等互爱,善良厚道的品格,以及诚信无私而赢得社会尊重与爱戴的完美形象,从而体验到人间的爱与善良的社会之美。

1.3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体验语言的艺术之美:从审美角度讲,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体现,它运用语言文字的描写功能来反映客观事物,再现艺术之美。如《桥之美》这是篇采用描写和抒情手法来展现“桥之美”的小品文,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背诵和摘句、析句等训练,品味文中优美句子的情味,理解文章内涵,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

2联系学生生活,引导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美,体验美

除从教材中认识美和感受美外,还应引导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发现美和体验美,新的语文课程设置了“综合性学习”的结构板块。所谓综合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新型的语文学习方式,其特点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其中实践性就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和实践体验。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来源于社会,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各种类型的生活之中,因而其学习内容更多的表现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与社会的联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自发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进行综合性学习,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水平。运用“综哈性学习”实现审美教育,方法多种,形式多样。可指导学生从教材的编排中,针对“综合性学习”的相关内容,开展主题活动,获取美育因素,进行审美体验;可让学生组织春游或秋游活动,到野外观察大自然,摄取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欣赏雄奇壮丽的自然杰作,感爱大自然浓郁的神韵,提高审美情味,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也可让学生到社区或农村,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是学生获得审美教育的活教材。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洞察社会现象,甄别美丑与真伪,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吸收美的营养,逐步确立人格形成的价值定位。还可以让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真人真事进行专题调查访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新生的美好的事物如雨后春笋,构筑了一个广阔的、文明而美好的社会平台。学生通过调查访问,从中获取审美信息,接受美好事物的情感熏陶,感受社会对心灵的呼唤,追寻对美好未来的理想之梦,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达到陶冶美好心灵的教育目的。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设计各种手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下载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艺术教育论文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艺术教育论文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设计--评读 评读,就是教师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进而评析其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深厚感情,以及文中的美点妙要......

    浅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论文(5篇模版)

    朗读,是以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有声的阅读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阅读活动。它是语文教与学的源起和缘起,是基础,乃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是语文教学之本。朗读教学,这种传......

    初中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的应用论文

    摘要:语文学科的学习主要是对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精髓的传承,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语文教材的许多课文中都有一定的体现,教师需要合理利用课本内的素材,实行感恩教育,帮助学......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论文

    真情;这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无论是课上的知识情感交流,还是课下的思想交流,教师都必须对学生充满一腔真情。情真才能感人,情真才能动人,任何虚情假意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只有情......

    朗读教学论文

    浅析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赣榆县赣马第二中学 222124 李学诗 *** 朗读,既是我们读书治学的法宝,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从教育实践看,朗读......

    朗读教学论文

    朗读——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朗读、重要性、重视读法指导、重视教师范读 摘要: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课堂上如何......

    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有感

    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有感(2011-01-03 16:31:36)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论文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有感古往今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都很重要,但多数农村初中的语文课堂却少了......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与朗读

    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与朗读甘肃省陇西县首阳初级中学 贾强【摘要】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书是要读的,朗读在语言教学中具有的重要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