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小世界文字大情怀杂文随笔

时间:2019-05-15 11:23: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女性小世界文字大情怀杂文随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女性小世界文字大情怀杂文随笔》。

第一篇:女性小世界文字大情怀杂文随笔

——记三八节女性作家讲座

2018年3月3日 星期六 阴

女性小世界

饭后,依约去往图书馆,听一场讲座。

图书馆的活动,这是第二次免费参加。对于免费的事儿,我天生是会平添几分兴趣的;而这份邀约,只不过是图书馆公众号的广告,我竟当真前往。

记得上次当真前去,是去年植树节,带着娃一起参加,既涨了知识,又参与了一项不同于那些彩排过的活动,新鲜之余,更是为图书馆的人文佛系精神点赞。

一张青春美丽的笑脸指引我进场,一位小天使递过一支鲜花,微微惊叹之余,连说几声“谢谢”的我,生怕自己显得low。这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行动吧?真美!

环顾四下,来者果然人手一枝!无须多问你从哪里来、什么身份、地位……迎接你的是同样的待遇!我突然感觉到这里的空气,前所未有的平等!

开讲的嘉宾,是来自某市区报社副刊的编辑、省作协的仲一晴作家,几句话出口,便可知是位感性又知性的好作家。据随后的互动介绍,其曾从事过教师职业,因为热爱写作,不断努力耕耘,现在继续奋斗在纸媒。

没有洋洋洒洒,没有大灌鸡汤,仲作家用理性的言语点拨座席上的每位女性,小世界观察,文字间表达大情怀。

尤其女性写者,常以散文或随笔记录为显见。情怀不必羞见,面对美景与谁分享,那便是一种情怀。

在座位上深深点头无数次的我,还一直以为自己是不是“病态”了太久,原来是真可以随处播撒情怀的种子的呀!这倒似被某位名医确诊了一般,我这儿便“豁然开朗”了——原来我没病!

仲作家又从编辑的角度,敬告愿意写作的女性朋友,文字首先取悦自己是不错,但要切忌几点一般收稿人头痛的常见病。

比如说明书式的景点游记,比如看似满纸深情的父母恩情,比如无病呻吟、正确的废话等等,如三口嚼不到馅儿的馒头,看不到主题,更不用提内核拨高再见所谓的情怀了。

我在心里一一对照她的话,暗暗思忖被其点了麻筋,这些毛病,若翻开我的日记,一抓一大把典型反面教材。谁说免费的东西没有好的,这样的指点迷津捧着钱,怕是也没谁有闲工夫嘚吧给我听。来得值啊!

仲作家在准备的材料中,只用几篇文字对照阅读给我们听,就明显感觉到了表达情怀的差距。

以小见大,普世价值隐藏其中;语中有意,意中有情,语尽情不尽,装点灵魂的文字需要不平庸的眼睛。将女性的幽香散见于得闲的文字中,即便不为名利,只是悦己般的喜欢,坚持下去又有何妨?

互动中,有勇敢的女士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是我想问却不好意思开口的。仲作家和其他的我所阅读过的大家名家提供的“药方”,如出一辙。唯有阅读,才是解决小世界大情怀写者们,碰到的所有疑难杂症的终极良方!

今日收获满满!

携带那支并不算娇艳的花,走至室外,虽阴冷风,却已见风筝摇动在远空。

第二篇:小布尔乔亚的情怀杂文随笔

一次偶然的出差机会,来到上海,恰好发小在,于是畅游了一波。

外白渡桥依然有他独特的魅力。

它是租界时期的上海中心,它是矛盾笔下《子夜》的开篇,它是各大影视剧上海外滩的标志。

它见证了城市的兴衰荣辱,见证了传奇故事的历史钩沉;

见证了多少旧上海人的峥嵘岁月,也见证了无数现代人的爱情与年华。

所以,赵薇跳江的是这座桥吗?

站在外白渡桥上,安静的黄浦江水从脚下流过。

倒映在江中的是,林立的现代化高楼与奋斗者的梦想。

安说:“别发呆了,外滩走一走”

“嗯”

“等我把计步开开”

“……”

外滩对面是地标建筑东方明珠与上海中心。

远远望去便有高耸入云的威压感。

当你真的走到它的面前,你才发现自己究竟有多渺小。

它就像一个睥睨众生的巨人,俯瞰着你,甚至根本都看不到你。

这是上海的金融中心,这里有数不尽的奢侈品。

我问安:“在这生活压力一定很大吧?”

安说:“你以为老子天天没事来这?”

晚上安带我在猫屎咖啡厅,吹吹江风,看看江景,体验一番小布尔亚乔的情怀。

安问我:“上海什么感觉?”

我说:“就一个字,贵!”

安说:“如果不觉得贵,咱们就是布尔乔亚了。”

北上广深容不下肉体,三四线小镇无处安放灵魂。

再补几张其他行程时拍摄的照片。

英伦风的天津路

七宝古镇

其实上海整座城市都充斥着小资的情怀。

无论是文艺范儿聚集的田子坊;

原创设计师品牌与网红店遍地的新天地;

已被商业化侵蚀严重的豫园;

美食遍地的人民广场;

还是去了就想疯狂买买买的南京路(就想想);

Ps:这些地方由于人太多,并没未拍照。

当你放下工作的烦闷,放下所谓梦想的执著,转而追求浅显的内心、物质、精神的享受,体验小资式虚荣与惬意,那感觉真的是……棒极了!

“喂,醒醒,赶不上回去地铁了!”安说。

我知道这里的生活并不属于现在的我。

但其实,放下紧绷的神经出去走走,给未来一些期待,也许正是旅行的意义。

回到深圳后,我突然想到了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的一句话,“我有时候会想到你,你应该在北方。”

第三篇:世界,怎么啦杂文随笔

转瞬之间,网店抢走了实体店的生意,

“滴滴”拉走了出租车的客人,微信和支付宝,分别革了移动和银行的命……

世界,怎么啦!这一声惊叹,是因为世界的急速变化,是一些人对这种变化的不安、不适和恐惧。当今世界变化真的太快了,快得异乎寻常,快得不可思议,快得连跨国公司的巨头们都反应不及,君不见柯达、诺基亚一夜间轰然倒下,索尼、松下瞬间在市场上就销声匿迹,更别说我们这些老人觉得眼花缭乱、头晕目眩跟不上趟了。

我们小的时候,住的是秦砖汉瓦盖成的住屋,穿的是老祖母照黄道婆的技术纺成的纱、织成的布、缝制成的粗布衣服,晚上读书写字点的是早在孔夫子之前的时代就有了的豆油灯,田里耕作的器具,还是铁器时代就发明了的犁耙……因了“天不变,道亦不变”惯性思维的影响,人们因循守旧、陈陈因袭,过去的时代,数千年来几无变化。

这种状态下,我们似乎更习惯于继承和适应,而不是创新和改变。

铁锅、瓦缸,我们适应;柴灶、煤炉,我们适应;毛笔、算盘,我们适应;自行车、缝纫机、机械手表我们高高兴兴地去适应;写信、拍电报、打电话——由分机转总机,总机再,还不见得每次都能接通受话人,我们也无可奈何地去适应……而且一一适应,就是大几十年的时光,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后,它们连模样都不曾有过什么大的改变。

如今,一切都在急速变化。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各行各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通讯、娱乐等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科技改变生产和生活,其改变的速度远远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力。

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到互联网的发明,用了44年;

从站到电子商务的崛起,不过用了5年;

从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到如今遍地都是微商,仅用了短短的一年,也就是种一茬小麦、高粱和包谷的时间。

如今,买东西可以不用逛店了;付款不用刷银行卡、也不用带现金了;医院看病,不用排队挂号,只需在网上预约了;老人想给远在国外和外地工作的孩子们说个事、讲个话,无须再花钱打越洋、长途电话,只需打开微信,点击一下视频通话的小图标,就可以隔着千山万水“面对面”地聊天说地了。瞧瞧,如今连路边上卖煎饼果子的大爷、卖水果的小贩和卖冰糕的老太太都接受顾客的手机支付、甚至连乞丐都在用二维码接受施与了。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

这个世界,还在迅猛地变化下去。汽车,也不用人开了,无人驾驶共享汽车将像共享单车一样在城市里出现,不仅方便,且安全可靠,它的智能系统可确保事故率远远低于传统汽车。今日的互联网正方兴未艾,但有人预言:互联网即将消失,一个高度个性化、互动化的有趣世界——物联网即将诞生。预言者不是别人,此君正是互联网谷歌公司的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先生。作为互联网的延伸,物联网利用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的网络。说不准那时候的智能冰箱发现你爱吃的某种食品快没了,它会自动下单购买呢。计算机科学家、谷歌首席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称,正在通过对人体23000个基因的重新编程,将帮助人类远离疾病。他预言2020年左右,纳米机器人将接管人体的免疫系统。之后十年,血液中的纳米机器人将可以摧毁病原体,清除杂物、血栓以及肿瘤,甚至逆转人的衰老过程,最终实现永生。人不死,我不信,但科技将使人们延年益寿,我笃信无疑,相信库兹韦尔的预言会比道家炼仙丹和徐福寻长生不老之药要靠谱。

科学界预言2030年左右,人们将可利用纳米机器人,通过毛细血管以无害的方式进入人的大脑,并将大脑皮层与云端联系起来,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开发,机器人取代蓝领,人工智能取代白领,将是铁板钉钉也是很快的事了。到时候,会不会有下岗的烦扰、失业的忧虑、丢饭碗的恐惧呢?未来,生命科学、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和计算机和材料等科学,都将有更大的突破,我们要面对的仍然是一个发展变化极快的世界,一定要未雨绸缪,有思想准备,可不能措手不及,临渴掘井啊!

高科技的发展,将让我们变得更聪明能干、更健康长寿、更幸福愉快,我们有幸处在这样一个时代,要想很好地适应它,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学习新知识,适应新变化,迎接更加科学的新世界。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哪怕是耄耋老人也一样,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面对急速发展变化的世界,我们才不会有“世界,怎么啦”的惊叹、不安和恐惧,我们才能跟上趟不掉队。

第四篇:多彩端午别样情怀杂文随笔

“端午节”在我们天津俗称“五月节”,因为节日处在阴历(现在叫农历,过去说皇历)的五月初五日,故而习惯上又有“五月当五”之说,因为这一天是固定在农历的五月初五。在我国,端午节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节日,节日里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更由于南北不同,活动当然各有侧重了,各显神通。但不管南北有多大的不同,在这么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里,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插艾蒿和吃粽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的文化气息不如以前浓郁了,原因之一就是对端午文化知识的缺乏。在现在年轻人的看来,端午节好像就是吃粽子,除此之外似乎觉得没什么其他的内容或活动了。其实这也不怪年轻人,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洗礼后,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淡薄了,老年人在年轻人面前很少提起,年轻人的不知而导致不太关心或淡漠,使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少。更有甚则,改革开放后,年轻人受外国文化的影响,纷纷追逐外国的节日,处处漫散着“洋气”,过“洋节”,争先恐后的追赶着国际时髦,热衷于追随着洋节的节奏奔跑,且津津乐道,自然也就对中国固有的且内涵深厚,又富于文化底蕴节日很自然的就不愿了解,故而也就知之甚少。

在整个世界一体化的格局中,信息的快捷把一个诺大的地球生生的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庄,使许许多多的世界文化就如同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一样,在感到新奇惊喜的时候,接受并容纳外来文化也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回过头来看看现在年轻人所处的社会和时代阶段,物质极大丰富,文化季度繁荣,中西文化相互碰撞渗透,彼此交织而难以分辨,从而造成盲目崇拜的今天,在人们的眼里似乎有点见怪不怪的倾向,对一味坚持中华传统的上了岁数的人,在年轻人的眼里反倒变得少见多怪了。不仅文化,在饮食的食品方面尤为突出,不信你出去转悠一圈随便看看,到处都是眼花缭乱的外国食品,甚至有的纯国产的还要冠以外国名称,在包装上看不出一点国产的样子。外国食品那绝对是丰富多彩,一天吃一样儿在一年中绝对不会出现重样儿。粽子算什么,太单调而乏味道。几十年不变,太缺乏个性,吃不吃粽子对他们来讲已经无关紧要了,比粽子好吃的东西多了去了,为嘛非得在这并不怎么抓人胃口的东西上大做文章。更何况粽子一般与甜有关,属于高脂肪,高蛋白,有增肥的嫌疑,尤其是年轻的女性肯定会有些担心,吃那么多含糖量过高食品,还怎么保持苗条的身材。在当前社会中,没有骨感的人是没人喜欢的,吃那么多的粽子身体胖了嫁不出去你能负得起责吗?

正因如此,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就不太关心这些传统的节日,反对外国传入的节日倒很上心,甚至有一些崇拜的意味。是那些所谓的洋节具有了无形的吸引力,还是年轻人们对传统节日不感兴趣了,这一点还真的值得深思。就拿这端午节来说,估计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知加三,甚至更多。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端午节绝对不仅仅是吃粽子这么简单,在一个现在看来再普通不过的粽子身上,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寄托着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道德信仰和爱国情怀。一个看来极其简单的粽子里究竟会有多么深刻,而又令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含义在其中呢?不探究根源岂能有深刻的领悟,没有领悟又怎么会体会深刻的内涵,更不用说为之感动或坚守了。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是一个月中的第一个五,故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五月为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

五、重

五、端阳、中天等。

“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这一天的活动: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每家在外屋门(有的地方称作堂屋)框上插菖蒲、艾叶,在院中和屋里薰苍术、白芷,人们喝雄黄酒的习俗,都是为了驱虫灭菌,防治疾病,以及为了压邪。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诸多的版本,流传最广的,也是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则是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大臣。他力主联齐抗秦,因触动贵族利益而遭到强烈反对,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当得知秦军攻破楚国京都时心如刀绞,于五月初五,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在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中,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演变成在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闻讯划船捞救,终不见屈原的尸体。当避雨的小舟得知打捞屈大夫遗体时,冒雨出动,争相前往。此后每到五月初五,人们荡舟江河之上,逐渐演变成为龙舟竞赛。唐代文秀有《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关于端午还有诸多传说。迎涛神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荆楚岁时记》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端午节风俗中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风物华纪丽》“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也正因为有那么多的传说,才会伴随着那么多的习俗延续下来,才使得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变得丰富多彩,这其中都反映了在我们先祖的心中,永远怀揣着一份对爱国志士的怀念和对美好事物的敬仰,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祝愿。也正因如此,才会流传两千多年,使一个看似简单的日子变成了一个传统、隆重且丰富多彩的节日。

端午节还有很多的民间活动。因南北差异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初衷是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龙舟竞渡”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赛龙舟多在南方,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蒸苇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和豆馅的粽子;南方则有以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节还是我国古代的卫生节。在过去卫生条件差,医疗技术落后,不像现在这样有那么多的中成药和西药可供选择,只有中药一种。现在到医院里看病不是化验就是B超、核磁、多普勒等高端科技,虽然麻烦但也提高了医疗诊断水平,这在过去别说想,连听都没听说过。过去虽然没有先进的医疗检查的设备,但我们的老祖宗却有着一套预防疾病的高超手段,并推而广之。中医不仅要治病还要防病,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就是进行全民性疾病预防的节日。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还有点缀装饰之妙。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插艾(天津人发nai音)叶菖蒲。民间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之说。端午时节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框,以驱蚊虫和细菌,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用以驱瘴。艾,是一种草本植物,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为了防病,反映了中华民族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优良传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反映了我们的先祖对于人们的健康,对于疾病的防治是多么的重视,这其中也说明了我们古代讲究卫生的意识。预防和重视疾病就是为了健康,所以在历史上我国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记得小的时候,在过五月节的时候,小男孩都要穿虎鞋,在每只鞋面上缝有一只用蚕茧或布作的“老虎”,稍大一点的则用针缝在左前襟上,里面放有几种草药,这中草药不仅有提神醒脑的作用,还可以防止病毒和细菌对身体的侵害。在制作前先要把蚕茧用雄黄酒染黄,在靠前的一面还要用笔画上老虎的眼睛、鼻子和胡须,缝上耳朵,在靠后的一面缝上一只尾巴,在身上画上黑道,就像是一直活灵活现的老虎。女孩则在腰间拴一香囊,里面同样放几种草药。香囊的样式也是多种多样,既可以做成心型的,也可以做成桃、水瓶、苹果等形状的,还有的在上面绣上图案,最简单的就是缝一个小布口袋,在一头穿上线绳,而后拉紧拴扣,就像一个单肚的葫芦,在腰间来回的晃荡,使里面的药味散发出来,一缕缕的药香飘荡着,令人心旷神怡。看着每只脚上一只黄黄的“老虎”,走起路来还跟着脚步一起左右摇摆,香气随着脚步飘荡,心里那才叫美呢。

在我们小的时候不像现在一样,因为粽子好吃解馋,是孩子们十分向往的一种食品。粽子有“米”的和“面”的两种。苇叶包粽子要用江米(糯米),在北方要放枣,枣有红枣(大小)和蜜枣、黑枣之分,还有豆馅的。豆馅都是自己家里做的,那叫烀豆馅,技术性是很高的,要有丰富的经验,不会烀的一烀就煳,可难吃了。在烀豆馅之前先要用水把红小豆泡上一宿,放进锅里加适量的水,先用大火烧开后小火慢煮,并要用铁铲不时翻动,以防煳锅。等到红小豆完全煮烂,便用铁铲在锅中揉搓,直到完全变成泥状再把红糖等放入搅匀盛出放凉,用手抟成尜尜或球状待用。面粽子有很多讲究,面要用一二淋儿的面(后来的富强粉),这种面不仅白而且筋道,条件好的人家在和面的时候要加入鸡蛋和香油,吃着更加香甜可口。面粽子也叫“糖三角”。其实说“糖三角”是不确切的,面粽子里面的馅不止糖一种,可么以多种多样,比如桂花、核桃仁、花生仁、松仁、芝麻、葵花籽等很多的品种,把这些东西捣碎,拌以红糖或蜂蜜,还可以掺上红枣、金丝玫瑰等果脯,吃起来那才叫丰富多采,津津有味,吃了一个想两个,把肚子吃得鼓鼓的还想吃,可是却实在吃不下去了。奶奶说我们叫“眼馋肚饱”,意思是我们太馋了。其实也怪不得我们馋,在那种一天到晚三顿棒子(玉米)饽饽就咸菜的年代里,天天盼着能够吃上粳米白面,但那只能是一种奢望,好不容易看见了白面和江米粽子,而且里面的馅又香又甜,谁家的孩子不是馋的流哈喇子,恨不能吃一顿饱三天。在那个年代的孩子们的心目中,粽子绝对不是简单的粽子,更不只用于果腹的食品,而是心中的一种惦念和企盼,甚至于是一种向往。

想象那时候吃粽子的表情真的可以用贪婪来形容,那都是因为缺嘴而馋造成的。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现在的医疗技术提高了,过去那种以艾和菖蒲防病抑菌的方法已显得落后了,早已经被既方便又科学的疫苗所取代,消毒粉、消毒液、灭害灵之类效果好且用着方便,五月节插不插艾蒿已经不重要了,老人们也不过是为了重温一下心中的那份怀念而已,图的就是个心气儿,倒也彰显了节日的氛围。但对于打扫室内外卫生的习惯还是应该坚持的,因为这是一种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对于保持优美的环境具有不可取代的实际意义。至于在这一天,尤其是年轻人,要不要吃粽子,是吃面粽子还是吃江米粽子就更不重要了,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和意愿自由选择,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粽子早已不是什么奢侈的食品了,再也不会出现馋得流哈喇子的现象了,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想吃什么样儿的就吃什么样儿的,不必拘于形式,完全可以随心所欲。

在五月节的习俗变化中我们清清楚楚、真真切切的看到人们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后,生活习惯的变化,现在真是赶上好时代了,虽然我们无忧无虑的吃喝不愁,但这端午节的习俗和来源不能忘,因为这其中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承,尤其是对于爱国这一主题的诠释。那就让我们开开心心、高高兴兴地过好这每年一度的端午节的同时,把爱国精神牢牢地记在心中!

第五篇:田园情怀杂文随笔

这段日子真是糟透了,感冒咳嗽反反复复的有近十天了,还不见好。或许是由于抵抗力下降,好久没露面的口腔溃疡又来串门,真是一波未停一波又起,我简直要崩溃了。今天气温较高,春的气息很浓,本来如此好光景,一家人出去踏个青什么的是再惬意不过的事情,无奈受这病体拖累,只能安于家中修养了。

没精神出门,只好在自家小院里寻找春的踪迹。看着亲手栽种的那些花木都在使劲抽芽,心里满满都是欢喜。我会呆呆地看上许久,花木的那种生命力的萌发会让我感受到一种健康与美好的情愫。原先我以为已经死掉的那株牡丹,不经意间竟也开始冒出了新枝,令人惊喜不已。

对花花草草的这份喜爱似乎由来已久。我清楚地记得很小的时候住在乡间,虽是竹篱茅舍,但是有竹林环绕,有桃花盛开,有枣树、柿子树、杏树、石榴,有月季、鸡冠花、凤仙花、太阳花,当然还有年老的外婆。我还记得自己那时学着外婆的样子给花草浇水施肥。那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只可惜我不擅长绘画,如若不然,将其展露纸间,是多么美妙。其实那个年代里的大人们充满艰辛,只是我们当时根本不懂。我们没有现在的孩子们如此这般的物质享受,但是却有着数不清的快乐,在风吹麦浪之中,在雨打芭蕉声里。

或许正是因为从小对土地的亲近,使我选择买了一楼带院的房子,我觉得这样才接地气。当很多人家把院子里整个贴上地砖,我则保留了大片的土地面积。我胡乱地在里面种植花木,看花开花落,我会时常不经意间想起儿时的场景。如今,那幅画面早已不存,外婆也离开我们许久了,然而在我的内心深处,却于不知不觉间,永远烙下了那样一份恬淡的田园情怀。

下载女性小世界文字大情怀杂文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女性小世界文字大情怀杂文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情怀可如当时旧杂文随笔

    那天,我一个人回到儿时的村庄。曾经儿时的村庄,已然改变了模样。行走在陌生道路上,找不到方向,询问了村里的遇到的人,大多数都是茫然的看着我,他们并不认识我是谁。心里莫大悲哀,为......

    分享成就世界杂文随笔

    刚驱车拐入家门口,丫头就朝我伸出长长的手臂直挥舞。才停好车打开车门,丫头就迫不及待地跑过来问我:“今天你怎么晚回来了?”“哦,今天我是跑完了步才回家的。”她明显一愣。“运......

    对着世界微笑杂文随笔

    曾经,我对自己说,不论再痛苦,也要对着世界微笑,我也努力的这么做着,虽然有时那种痛楚能刺穿我背,能逼进骨髓……每天,当黎明的辰曦渐亮天空的时候,我亦会苏醒或会继续沉睡。又也许,我......

    边缘世界的杂文随笔

    我觉得辅导员可能给我妈打电话了。今晚我妈打电话问我,最近是不是又不开心,是不是焦虑了,和我说去看看学校心理谘询处的老师,或者她给我找个心理医生,回家的时候去看一下。四年前......

    最好的世界随笔杂文

    一个旧时代的终结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人是复活的人,文化是复活的文化,文化最可以保证人的生命质量。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人,文化的世界,是一个可以被意识,思维的世界。茫茫人海,芸......

    走到世界去杂文随笔

    仓库的门有些老旧了,它撑着吱呀作响的身子撒下碎片的铁屑,铁屑在空气中划下褐红的痕迹,很快就淹没在了灰尘和和昏暗灯光里。这灯也是老旧的,滋滋作响的灯泡上裹着厚厚的灰尘和蛛......

    小阿杂文随笔

    小阿是个普通的女孩。她学习成绩中等,在班里没几个朋友,不显眼又没特点,但她的父母很爱她。有一天,小阿死了。小阿的父母很悲伤。主持葬礼的人需要搜集周围人对小阿的印象,于是采......

    小英杂文随笔

    小英平时喜欢安静,喜欢看书,上了大学以后也尽力地保持这种习惯,不让自己沦为平庸,小英对自己要求很高,但环境仿佛要跟他做对,设置各种关卡阻挠他。在大学宿舍里,舍友基本上可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