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时性的杂文随笔
很久没有在周末的时间一口气完成3天的每日写作,想想过去坚持500日写作的时候,这样的写作安排对我来说比较轻松,但是这才恢复新的每日写作,要说真的能不能一口气写9篇文章,自己还是有些抵触,不仅仅是因为要写9篇文章,还要伪装出每天的想法和写作风格的不同,9篇文章也必须强调我在完成一篇之后必须给自己休息的时间,然后开始新的思考和写作。这种在写作以内的,但是又不属于每日写作的思考是过去坚持写作以来常常会出现的疑惑——似乎在过去的某一个时间点也思考过这样的事情,而那个时候似乎也预言了未来我会在某一个时间点会突然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按照科学理论,这样的情形,被称之为“共时性”——荣格认为这是一种人类心理现象中的“预言”情况,最终以“平行关系”打破了人们认为的充满着仪式感和“佛性”的“因果关系”,认为只是人类的时空错觉导致了“共时性”的发生,事实上我们认为共时的东西其实是两个完全独立发展的事件,只是我们认为进行了共同罢了;比起这个,我更喜欢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面的理论,他认为这是一种“Gift”(恩典),是一连串幸运事件之中某一个被暴露给人类的契机,人们应该珍惜和感谢这些“共时性”,将它们理解成是一种上天的恩典,是上天对我们行为和意识的引导,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或许就能收获背后一连串的“幸运”。
但是无论那种解释,都太过于抽象以至于人们至今都没有科学地解释“共时性”的存在,或者说,越来越“科学化”的解释让原本充满神秘感和仪式感的“共时性”披上了残忍的外衣,因为它总有一天会被科学所解释,而那些原本依托“共时性”进行预言、成就自己、自我突破的人,他们原本依靠“共时性”获得的成就是否也意味着会被崩解——仿佛就是一个掌管着幸运的神,最终它施与人们关于幸运的不确定性都被人类用复杂的计算法则所破解,人们能够预估每一件事情的幸运值,而这个神系会瞬间坍塌,而依靠着这个神信仰和做事的人又将怎么办?
所以在科学还没有办法毁掉“共时性”这个虚拟的“神”时,我珍惜着每一个“共时性”的发生,被我称之为“冥冥之中”,仿佛就是生命中的股有条件一般,它兀自地发展着,对我的生活并没有决定性的改变作用,反而是我因为这些“共时性”做出的诸多选择,才有了我接下去的故事和生活,但是也是因为这种“冥冥之中”,你才会意识到人类多么的脆弱,需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搭建自己可悲的安全感,但是除此之外又比无他法,因为这是一个人要强大自己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只能珍惜那些“共时性”的发生,然后当成是冥冥之中的约定,被我留存在故事的脉络之中。
如果可以,那个关于“共时性”的神,我倒觉得是每一个珍惜“共时性”的自己。
第二篇:人之初,性本病杂文随笔
老婆报了个心理咨询师培训班,最近时不时就把课上的内容念给我听,把我们一一对号入座:“……A君像XX症状,B君有XX倾向,C君像极了XX症……你妈这情况就是XXX,你弟是典型的XXX,你的症状就是XXX……”
真是应了那句话:学了这个看谁都是神经病。
虽然被别人认作有病是多数人都不乐意。但我不得不承认是带了无数的缺陷降生到这个布满伤病的世界,庸懒、沉默、逃避、无为、怯懦、忍气吞声,鼠目寸光、放浪形骸、随波逐流……所有这些都适合我。我是满心希望老婆学成后先把我家这些人搞妥贴了——特别是把我治好了,比如吃了某种药变得阳光可爱了……只是据我经验判断,这任务艰巨!前景不太乐观。老师也说了,学了这个不是人人都能成心理医生……尚且病人永远是医生的n倍。
活了这么多年,接触着各色人等,深感人与人之间理解的不易,知已难遇,知彼更难。我也常思虑:所谓的人格健全是什么样的标准呢?上帝造人的时候,是否有一套ISO9001或某些验收条款?可书上说上帝或女娲造人时,只是照着他的形象做,并没说照他的脾性做。现实世界的每个角色若都以自我中心来评判别人,世间确实是找不到正常的人了。
性善或性恶自从人有了文化开始就争论不休了,估计一时半会儿也难有定论。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的人事本是不多,但从远了看,人的病残却是普遍的——不管身体还是心理,所以,“人之初,性本病”这话也许更贴切。基督说每个人都有罪,似乎太伤人自尊,“每个人都是带病之身”应更容易接受些吧。只是现实中大多人是不承认自己有病的,哪怕实际上也许病入膏肓——自以为是几乎是人性中最顽固的品行,都是一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架式,殊不知所有光鲜亮丽的赞誉词语背后,都有猥琐不堪的称谓,所有消极堕落的命名后面,也有一个冠冕堂皇的叫法,现实中的我们常常都只是九十步笑百步而已。
虽然世界看起来是如此多姿多彩,科学也貌似所向批縻,但面对人的精神世界,还是有太多的束手无策,每次老婆唠叨那些病症时我就说:“你得拿出治疗对策才有用……”她也一脸茫然,最后就是一句话:“知道人家有病就不要和他计较……”——这多少和宗教信仰的包容理念相通了,也可算是目前最可行的“药方”了——渴望被包容是所有人的共性,可是,有多少人愿意去包容别人呢?我想,哪怕她成了心理学博士,也未必能把我家治成一团和气吧……
最近,常看到网上推荐一本胡适的书《容忍与自由》,我没看过,不知道是否是教育人们待人处事要包容的鸡汤文,但我觉得买它的百姓,估计是想从中得到些为人处世之道吧,我以为若是认可人世间残病的普遍性,那看到书名差不多就够了,若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看了也白看。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病人的态度和作为病人的态度,基本决定了人性的格局。
第三篇:文化模式的共时性和历史性分析
三、应用图腾制研究草原文化的可行
图腾制这种分类方式是否可以成为研究草原文化的理论模型呢?依据以上我们的研究以及对蒙古族图腾起源的实例分析,我认为图腾制是可以作为草原文化的一种理论模型来分析草原文化的本质、精神以及表现形式的。
首先,我们要确定草原文化定义以及其特征。[16]对于草原文化的定义或内涵方面的研究,虽然有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富有创见的意见,[17] 但是,就目前我所看到的资料表明仍未有一个得到共识认可的草原文化的一般定义。其主要原因是在于部分研究者是依据一种历时的研究模式,认为草原文化是一种历史性的文化积累模式;部分研究者只是按照部分比较的方式来区分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的异同。而草原文化的界定是对文化概念的一种限定,草原文化应定义为以草原为物质依托所形成的一种文化。草原文化是一种共时(synchronic)和历时(diachronic)综合定义体系。理由是:首先草原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其次,在这个定义中只能是采用物质形态意义上的草原,非物质意义上的草原将会与文化概念交叉或重合。第三,之所以提出草原文化这个名词,其基于的理由就是草原与山地、海洋等自然属性差异而提出的。
草原文化的共时性就表现在以下两种文化模式:一是民族心理意义上的文化模式;一是文明形态意义上的文化模式;草原文化的历时性则表现为原始的文化模式、传统农业文明模式、现代工业文明模式,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模式。因此,草原文化的这两种模式也可以用如下一些特征来加以概括:1.地域性——草原文化是基于草原天然物质基础而形成的,这就决定草原文化是具有地域性的,草原的独特的天然特征形成了生活在这里的民族的独特文化特征。2.民族性——依托草原生活的不同民族,因为历史原因而形成特殊的民族文化,同时,各个民族都是依据草原为物质生活的依托,在逻辑关系上,这些作为个体的民族文化内涵关系之间构造出一个共同交集,而这个交集正是草原文化的本质结构。3.复合性——草原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子集,因而是具有一个历史态的动态的结构,这种动态的结构是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多个民族和多种生活方式的融合而构成的。例如,内蒙古草原文化中的宗教因素,蒙古族的“长生天”与藏传佛教中的很多教义并存等。尤其是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生着交流。某些原始文化中的成分迅速地与现代文化、工业文化发生接触和交流,使得草原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态势。4.发展性——即使是人类学中的功能学派也认为文化是进化发展的,只不过是从需求与互动的角度来理解某种文化结构的。草原文化结构中的某些部分是在动态平衡结构中发生演变的。尤其是草原文化中那些与生活和生产方式联系密切的方面,换言之,就是那些草原的独特物质条件影响日常生活的方面,正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正是基于草原文化的定义和特征,图腾制作为一种文化理论的假设,亦能用于研究草原文化。图腾文化体系的形成, 为最早的有序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8] 我们亦可借鉴法国人类学家奥格的分类模式,[19] 把图腾研究应用在两个轴——进化与文化形成一个轴,北方各个民族的起源以及草原文化的历史性形成;象征与功能形成另一个轴;共时性的两个特征——民族心理意义上的草原文化模式和文明形态意义上的文化模式形成一个轴;而作为一种文化理论研究模式的图腾制理论,要比传统人类学的四个具体关切点要多些。并且,图腾制在研究草原文化方面,尤其是在北方民族的起源上、共同特征上、宗教崇拜等方面,亦可借鉴宗教人类学的方法,尤其是现在的宗教人类学通过引入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所进行的分类方法。[20] 一方面,从共时性角度来说,草原文化的定义就是以草原这样的区域性特征为区分标准的文化定义,一般文化理论模式的象征和功能方面的理论就能很好地应用在草原文化的研究领域,因此,国外对图腾制的象征和功能理论模式亦能够充分地被利用来分析草原文化与图腾制之间的关系;其次,草原文化就是要进一步把草原文化与长江、黄河文化分离出来,形成自己的特征,这个方面是一种文化比较研究,国外现有的文化比较研究理论模式,虽有很大的争论,但是个别的类型特征依然就能够应用于比较研究。另一方面,草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作为历时概念的草原文化就是要作为一种文化概念把其从非人的方面分离出来。对于文化起源方面的图腾制研究,现有的基于进化论模式和结构主义基础的图腾制理论以及折衷主义的功能主义的图腾理论亦各有其利弊。基于以上对文化研究、图腾研究理论类型争议和草原文化研究的特殊性,国外对文化人类学本身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以及宗教人类学中的概念亦有激烈的争论。[21] 而作为文化起源和特征表述的一个重要概念,图腾制正是可以从文化复杂系统标志的角度解释草原文化的起源,并通过文化起源的各个方面来系统化草原文化的特征,例如,草原文化的多民族起源,萨满教的图腾崇拜等等,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突出特征的文化理论体系。
就草原文化的起源来说,依据现有成果结论,作为与黄河、长江文明一起构成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的草原文化是依据地域起源概念而划分的文化类型,其必然是包含着生活在草原上的各个民族所共有的文化特征。历史上曾有数十个民族在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区生息繁衍。而国内现有的书籍和文章,主要是集中在北方各单一民族的神话、起源、图腾制等单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颇为丰富的成果。[22] 但近几年对草原文化方面的研究还未有一本系统地论述草原文化与图腾制之间关系的专著。随着草原文化研究的深入,希望能尽快看到以图腾制来研究草原文化的专著。
世界文化类型可分为大陆文化、海洋文化与岛国文化。
大陆文化的代表首推中国。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一个大陆性国家,虽然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它的品性不是外向的,而是内向的。中国文化以农业为基础,以家庭为本位,以中央集权制为统治框架。这三点决定了它在封建时代创造出人类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也决定了它很难从大陆文化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因此,它虽然有辉煌的历史,却在资本主义时代落后于西方,惨败于西方。大陆文化的另一个代表是印度,印度虽然三面临海,重心却在内陆。它处在东西方交汇点上,然而很可惜,它既不愿向东方发展,又不愿向西方发展。反过来看,东方人常常认为印度便是西边的终点,而西方人也同样认为印度便是东边的终点。于是印度便成为所谓的“桌球袋”。它虽然处在海洋的拥抱之下,却没有将海洋作为自己的文明发展之路,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某些十分相似的地方。
海洋文化的代表则是西欧文明,或者说是基督教文明。西欧文明自古希腊时代起,就是开放性的,到了文艺复兴时代,更有了空前的外向性要求,于是沿海国家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尔后是意大利,再后是荷兰和英格兰、法兰西,相继得到飞速发展。于是从远洋航海开始,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契机,揭开了西方近代文明辉煌的一页。
与海洋文化相比,岛国文化尤有特点。岛国文化代表首推英国和日本。岛国文化集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之特点,对内有很强的凝聚力,对外又有很强的开放性。因为对内凝聚,它具备了某些大陆文化的特性;因为对 外开放,它又具有某种海洋文化的特性。岛国一般面积不大,资源不算丰富,虽有发展,余地不算很大。因为资源不算丰富,所以增强了岛国人特有的危机感;因为内部发展余地不大,所以又增强了它们向外扩张的愿望。正因为有这样的特性,英国人才能在17、18世纪的欧洲,创造出令历史感叹的经济奇迹,而日本人,也能一枝独秀,以亚洲人身份,率先跨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
第四篇:晚安杂文随笔
武汉久违的连夜雨 让我回归于幼年时的习惯
随手翻起一本搁置很久的书 慢慢翻看
脱离电子产物的时光 原来也过的飞快
我愿意与自己对话 以各种方式
看过去的划线与注解 “嘲笑”当时自己的心境
当时的感受开始慢慢浸透此刻的灵魂
突然想起在很久以前的多个夜晚
下雨时钟爱起身拉开窗帘 看透彻夜空的闪电
听雨声敲击在屋檐的滴答声 以静默 陪伴
书籍就像一面镜子 它一直在那 投射出不同时期的自己 传达的价值观不@知不觉在变 当时觉得晦涩难懂的文字 在阅历不断加深时慢慢显化真意 又或者是当下的真意 热爱每一个时期的自己
当感觉快要迷失方向的时候就要开始快点与自己对话了习惯在晚睡的夜里提醒我 不要丢失童真 即使看的透彻也要继续往前走 每一个人都在往前 马不停蹄 像大家都渴望找到灵魂伴侣一样 即使不知道它是否存在 也仍然积极寻找 这可以看作一种勃勃的生命力量 有所追求的好事 脱下外表光鲜的皮 是否还能够认清二十多岁的自己的内心呢?被越来越多的事物所束缚 每天又有太多人来动摇自己的世界观 要怎么使它健全且不动摇 很难但需要坚持做到。
越来越少的软件可以单纯的书写,或许不久要回归带着墨香的笔记本了把,打下这段文字时窗外有撕裂的哭声与雨声相承,听不出来男女,不知道什么情况,持续了好久打断思路,准备去冲一杯速溶咖啡就睡了。
第五篇:一条路杂文随笔
公司“退城进园”搬迁到了离市区几十公里以外的新园区,虽然大家对搬迁工作早就有了准备,但正式确定了搬迁日期,又适逢年关,各项事务冗杂,不免显得紧张忙碌。
市区到新园区有班车往返,单程大约一个小时。
每天早上,闹铃要较之前提前一个钟点,才不致贻误班车,谁愿意将暖被里的酣梦截短一个钟头呢?除非他是个傻子!
哪家公司会录用傻子呢?
清早从家里出门到班车站点,有两条路线选择,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以脚力来计,大致相同。
更愿意走东面,迎着晨曦。
天还没有大亮,沿街的门面大多没有开张,早点铺已开始营业。虽是一条小街,吃食却颇为丰盛,当地特色的道和顺的大包子、老东门糁汤、谢家馅饼;外埠的兰州拉面、沙县小吃、南京灌汤包亦是顾客盈盈。我习惯自己在家里做早点,所以从未进去过哪一家买过什么,但那热气腾腾的香味与店家一大早热气腾腾的勤勉总是让我感到亲近与踏实。
大悲庵颇有些历史,那灰墙朱门锁着我无尽的好奇,却从未踏进去看过。逢初一、十五,庵门早开,一清瘦尼姑在阶下清扫,看上去年龄不大,薄唇抿着并无表情,一位年长的尼姑整理着安放在庵门外的香火摊,香烛火纸一应俱全供香客选购,回转身又将一侧的一副一米多高的金属支架往前挪了挪,近前看时,上面红纸黄字“外香莫入”赫赫醒目。安放妥当,那老尼便满意的坐在摊位后面,像守护她的信仰一样守护着她的生意。
会通桥下的河水早已冰消雪融,翠碧的绿波映出岸边萌动的春柳。每天和榆叶梅打着招呼,花苞却紧敛一如美人不说话,才仅仅隔了一个周末呢,再去看时,枝头繁花已烂漫到难管难收。
河边的小公园简静安适,虽有不少早起晨练的人,却并不喧闹,连那太极音乐都极轻缓柔和。不知何处来的一泓泉水,由假山处汩汩流着,激荡出碎玉般的声响。三足亭对着有两丛绿竹,在这轻寒料峭的春晨,那扑人眉宇的浓翠赶走了因早起而滞缠的一点儿困意,生命原是如此清朗,于无声处,那苍郁似暗含了动人心魄的力量,使懦者立弱者强的的力量
惊蛰过了,白昼渐长。倘若不加班而又没有塞车,回家总不致太晚。
小街比早上要热闹的多。日杂店里灯火通明,那些杯盘碗盏在灯光的映照下像重新刷了一层釉色,光洁照人;竹编的笸筐紧致细密,又轻巧又扎实;胖墩墩的钢筋锅,似乎在盘算,揽一怀暄软的大白馒头该是多么可喜……陶瓷的砂锅、香椿木的擀面杖、石雕的蒜臼子......都是过日子所需,价钱也都不贵,却自有俗世的清洁朴实。
花鸟鱼虫市场就要准备打烊了。店家招呼着最后一批顾客,马上就收摊了,价钱好商量,四条锦鲤个头可真是不小呢,收50块钱再送一包鱼食儿,着实够划算,买卖双方都喜笑和气约定下次再来;隔壁关在大铁笼子里的哈士奇可不知为了什么不满意,蹙着眉仰着脖子高声叫嚷;猫儿要柔顺的多,间或优雅地坐直了身子,不屑的四下望望,又蜷缩了身子,不声不响;花店的门虚掩着,营业已移到了室内,玻璃窗里的绿叶红花热情的招邀,我闻到了晚香玉的味道……
这世上有没有完全相仿的两条路呢?我不知道,但一生中走过的每一条路都给我好奇,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新鲜激起我的探索,在这普通的街,我只是尚葆有热情来爱这当下的一切。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人的一生何尝不是一条路呢,或长或短或曲或直,一马平川要过跌宕坎坷也要过,一路风霜磨砺了耿耿之心,不妥协、不怯惧,顺天应时是对岁月的步步礼让。
每天,都含着笑意,在因缘的变化中顺应、无憾、欢欣,相信在每条路上,都能遇到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