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科学:《蜡烛能燃烧多久》教案设计
【单元分析】本单元共有八个课题,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观察研究热和热传递现象,后半部分则重点探究由热引起的燃烧现象。“热”部分的主要活动有:了解生活中有哪些热源,我们的身体可从哪些途径获得热能;观察热传递的过程;感知不同材料物体的传热速度;选择使用合适材料控制热传递的速度等。“燃烧”部分的主要活动有:观察燃烧现象;探究燃烧与温度和空气的关系;了解人类对火的利用;学习如何安全用火等。
【课时分析】本课教学内容非常有趣,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也非常有益。教学中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蜡烛能燃烧多久,第二课时教学怎样让蜡烛继续燃烧。第一课主要安排两个探究活动,蜡烛在杯子里熄灭上节课学生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杯子里的氧气被燃烧完了。真的是氧气被燃烧完了吗?这节课的探究就从这里开始。探究活动一:用一个玻璃杯罩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计算蜡烛在杯内燃烧的时间有多长呢。这部分的教学教师着重于数据的处理上。探究活动二:分别在2个杯子和1个杯子中,比较两支长短不同的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这部分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观测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从而不断地进行思考及修正已有的认识。教学的拓展安排2个小实验,在钟罩里,两支长短不同的蜡烛会怎样?如何才能使蜡烛继续燃烧呢?实验结果出乎学生意料之外,学生带着问题结束这一课的学习,并为第2课时作铺垫。
【课时目标】
1、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2、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推测的思维过程;
3、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并且形成自己的实验报告;
4、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氧气不足;
5、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思路】
1、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作出假设,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形成认识、巩固认识、否定自己不正确的认识、形成新的正确认识的科学思维过程。
2、教学对象五、六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地压缩自己的活动,留较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研究。
3、努力使学生在课堂内带着问题来,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4、教师力求以科学实验的魅力、教师语言的幽默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
【实验器材】学生:两个玻璃杯、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火柴。教师用:棋子若干、玻璃钟罩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实验铺垫导入新课
1、师演示2个实验:热汽球上升、二氧化碳灭火。
2、如将一个玻璃杯罩住这支蜡烛,会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熄灭呢?老师把同学们的意见写在黑板上(杯中的氧气烧完了)
3、蜡烛在杯中能燃烧多久呢?(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蜡烛能燃烧多久。
(教学思路:两个演示实验,活跃了课堂气氛,避免学生课前的紧张情绪,使其在轻松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教学;也为后面的教学作知识铺垫。)
二、科学探究过程
㈠、一支蜡烛的研究
1、猜测:这支蜡烛在杯内燃烧多久才会熄灭?做一做,用实验来证明。(出示实验报告一)
(教学思路: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来确定记时标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能为后面学生的动手实验定一个记时的标准。)
2、讨论:什么时候开始计时。
3、小组分工好:计时员,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说明实验一次可能不准确,建议实验5次。
4、学生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一),并把结果写在黑板上。
5、学生汇报:说说每次测的结果,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出来的?有些差别很大,说说是怎么做?(在实验中给杯子换气)
6、讨论:看了这些数据,你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一样大小的杯子,蜡烛燃烧的时间差别这么大?
7、再实验2次,并讨论: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小组商量一下,要不要修改你们的数据。
8、学生汇报:除计算的准确性、火苗的大小等原因外,还发现了不同的小组蜡烛有长有短。(学生讲到火苗有大小时,提示用剪刀修整)
(教学思路:再次实验,要让学生意识到学科学的一丝不苟,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性。要不要修改你们的数据,体现了尊重学生。)
㈡、两支蜡烛的研究
1、燃烧的时间和蜡烛的长短有关系吗?你可以设计一个什么实验来让同学们、老师相信?(两个蜡烛,同时用两个杯子罩住,然后进行比较)
(教学思路:课前有意识地把学生实验的蜡烛分成长、短两种,在讨论中,学生肯定会考虑到蜡烛的长短问题。怎样进行实验,学生第一个想法就是用两个杯子两根蜡烛进行。虽这里可以通过长短不同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但还是让学生实验,眼见为实,才能使学生信服。)
2、你还可以怎么做更简单一点?(两根蜡烛用一只杯子罩住进行比较)
3、领取蜡烛及实验报告
(二)。
4、学生实验,两个实验各进行4次,并思考:从实验现象中你知道什么?
5、学生汇报:说说蜡烛灭的先后顺序,你是怎样想的?
6、比比赛赛:从刚才的数据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问题?比哪个小组想的多!
(教学思路:怎样做更简单点,怎样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用一只杯子罩住两根蜡烛。安排两个实验一起做,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行研究,避免过多在间隙、过多的汇报、过多的打断学生研究思路。)
㈢、研究讨论杯中氧气烧完了吗?
1、通过实验,两支蜡烛在一个杯子里先后灭掉,看到这个现象你发现了什么?
2、假设在杯子里,再放一支更长一点或更短一点的蜡烛,同学们猜猜会怎样?
3、说明:杯子里的氧气并没有烧完。
(教学思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推测和发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发现自己以前知识的缺陷,并不断地实验、修正,这也是科学课的任务所在。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原因课堂上难解决,留给学生课外解决。)
三、课外拓展、教学铺垫
1、在大钟罩里,放上2支长短不同的蜡烛,猜想会怎样?为什么这个实验结果和小杯子做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呢?今天课堂上老师不告诉你道理,你自己课外去研究,找到了,问问你们的科学老师,或向他们请教。
2、怎样让杯子中的蜡烛能继续燃烧呢?教师用三个棋子垫演示:这样蜡烛还会熄灭吗?
3、怎样让蜡烛在杯子中燃烧的时间更长久呢?或者让蜡烛一直燃烧下去?同学们好好地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教学思路:科学课的特点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2个实验的结果,都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现实与矛盾的冲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这也正是科学课学习的意义所在。如有时间,怎样持久燃烧展开一下,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四、整理器材
发放教材,组织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
(教学思路:整理好器材,这个环节也很重要。一方面在日常教学中为教师准备下节课教学节省不少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一个有效手段。)
第二篇:《蜡烛能燃烧多久》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01版)
第二届教科版小学科学优质课评选暨研讨会(深圳片区)现场观摩研讨课教学设计——《蜡烛能燃烧多久》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01版)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一小学 胡善义
【课型】实验探究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杯中的蜡烛熄灭是由于子中的氧气不足。
2.不断补充空气,保证空气的流通,是保持蜡烛在杯中持续燃烧的必要条件。【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进行探究的过程。2.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推测的思维过程。
3.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并且形成自己的实验报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燃烧现象的兴趣。【学生和内容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教科书第48、49页。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杯中的氧气烧完了吗;第二部分:保持蜡烛继续燃烧。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原有经验是“蜡烛燃烧需要氧气,杯中的蜡烛熄灭了,是因为杯中的氧气烧完了”;绝大部分学生还认为“将封闭的杯中留出空隙,蜡烛就能持续燃烧”。学生这两点认识是不科学的,这也是本节课教学需要纠正的。教学活动中利用学生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原有经验的矛盾冲突,引发 1 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对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逐步理解“空气的流通是保持蜡烛持续燃烧的必要条件”。
本节课学生是在多次的矛盾冲突中展开学习活动的。第一次矛盾冲突:架空杯子留出空隙,杯中蜡烛能持续燃烧,大量实验证实,蜡烛还是熄灭了。通过思辨活动,学生经历一次“肯定——否定”的转变。第二次矛盾冲突:杯中的氧气烧完了,两支蜡烛应该同时熄灭!实际的实验现象却是高的先熄灭,矮的后熄灭。这一次矛盾冲突激励学生尝试着去分析原因,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本节课的教学有两个“瓶颈”。瓶颈一:在让蜡烛持续燃烧的实验中,由于实验材料以及学生操作上的缘故,合理的实验设计可能达不到应有的实验效果。瓶颈二:分析高的蜡烛先熄灭、矮的蜡烛后熄灭的原因,需要学生对热空气上升、燃烧生成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空气是看不见的透明气体也导致了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更为隐蔽。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借助课件模拟实验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归因。首先,教师提供的蜡烛,其高度在高于棋子或瓶盖的前提下,应该尽量短些,避免学生还没有开始扇(吹、吸)蜡烛就熄灭了。其次,要强调学生对实验的分析,辨析是实验设计有问题还是实验操作引起实验失败的,以便学生能改进实验深入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实验引导法,矛盾冲突法 【教学手段】实验,讨论,多媒体,动画课件
【板书设计】
《蜡烛能燃烧多久》实验记录表
班第 小组组员:
实验一:一支蜡烛燃烧的实验
罩在玻璃杯里的蜡烛会熄灭吗?我的猜测: 秒 实验结果: 秒 实验二:垫高实验
垫高玻璃杯后的蜡烛会熄灭吗?
我的猜测: 实验结果: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三:怎样让蜡烛继续燃烧? 我们小组选择的方法:
所需材料:
实验结果:
我们小组的结论: 实验四:两支蜡烛燃烧的实验
罩在玻璃杯里的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哪支先熄灭?
我的猜测: 实验结果: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板书:蜡烛能燃烧多久。一、一支蜡烛的燃烧实验
1.这支点燃的蜡烛能燃烧多久?(一直烧完为止;还要考虑有没有被风吹灭了)
2.如将一个玻璃杯罩住这支蜡烛,它能燃烧多久?(学生猜测)
3.屏幕上有时钟,可以帮我们计时。什么时候才可以开始计时?(杯口与桌面完全接触后,冒烟结束)
4.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计时。(师:这支蜡烛在杯中燃烧了12秒)5.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呢?老师把同学们的意见写在黑板上。(杯子是密封的,里面的氧气烧完了)
〔杯中的蜡烛为什么熄灭了?引发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对现象进行解释。但杯子里的氧气真的烧完了吗?把标题的句号改成红色的“?”,埋下一个伏笔。〕
二、让蜡烛持续燃烧的实验
(一)架空杯子蜡烛能继续燃烧吗?
1.杯子是密封的,所以里面的蜡烛熄灭了,垫高杯口,让桌面和杯口留有空隙,蜡烛能持续燃烧吗?
2.说说你为什么认为:垫高杯口,让桌面和杯口留有空隙,蜡烛能持续燃烧。3.小组实验,要求根据实验现象,对自己原来的推测进行思考。4.发现什么问题了?跟你们的猜测一致吗?
5.为什么垫高了杯口,蜡烛还是熄灭了?(小组讨论)6.对氧气烧完了进行分析,并把句号改为问号。
7.汇总交流,用电脑演示分析(杯中不支持燃烧的气体还占据着空间;杯中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没有出来,新鲜的空气没有进去)。
〔如何让杯中的蜡烛持续燃烧?学生能想出的方法固然不会只有“架空杯子,留出空隙”,但这种方法却是学生确认能让蜡烛持续燃烧的方法,大多数学生的逻辑推理是,杯子几乎是封闭的,显然杯中的氧气会不足,留出空隙应该可以让杯中的空气得到更新。此环节的设计不但是对学生原有错误认识的纠正,更为“空气流通是蜡烛持续燃烧的必要条件”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做好铺垫。分析“垫高了杯口,蜡烛还是灭了”的原因,是设计能让蜡烛持续燃烧的实验方案的基础,同时是学生对原有的“有空隙,蜡烛就能持续燃烧”的认识的再认识,在原有认识与实际现象的矛盾冲突中,提高自己的认识。〕
(二)蜡烛持续燃烧的实验设计
1.有什么办法能让杯中的蜡烛持续燃烧?(板书:持续燃烧)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预设:⑴将空气扇进去;⑵把空气吹(打)进去;⑶将杯中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二氧化碳)吸出来;⑷在杯底打个洞„„
3.小组确定实验方案,填写好实验方案后领取实验器材。4.小组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单,教师巡视
5.小组汇报交流,成功的小组分析为什么蜡烛能持续燃烧,失败的小组分析为什么蜡烛还是熄灭了。汇报方式:我们采用什么方法,蜡烛最长燃烧几秒。
6.用吸、注射器打进空气、杯底开洞这些方法,为什么都能达到让蜡烛持续燃烧的目的?(出来的是什么,进去的是什么?都是为了用新鲜的空气替换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7.达到了空气能够流通的目的,(板书:空气流通)空气流通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本环节是本课的核心部分,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空气流通是蜡烛持续燃烧的必要条件”的认识,同时学生对这一科学概念的理解又影响着学生的实验设计。这个实验和以往实验的不同之处是它更加突出了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在实验报告单的设计中,也淡化了实验步骤,结合画图强调了归因分析。同时,实验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尤其是使用吸、扇、吹等方法,学生会由于操作上的问题导致实验的失败,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对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有些实验的失败可能不是实验设计的问题,而是实验操作上的失误,同时也鼓励学生多次实验,改进实验操作。〕
三、生活中我们有时却恰恰要阻止燃烧,要进行灭火。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灭火的呢?例如:油锅起火,盖上锅盖。泡沫灭火器用二氧化碳隔绝空气。这些都是让空气不流通。
课后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灭火的知识,并尝试分析它们能灭火的原理。〔本课的学习是下一课《把火熄灭》学习的基础,课前收集有关灭火的方法是下一课学习的开始,同时也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巩固。〕
四、新的探索
(一)两支蜡烛的燃烧实验
1.两支一高一矮的蜡烛,燃烧后罩上杯子,又会怎样?
2.学生猜测。(同时熄灭;高的先熄灭,矮的后熄灭;矮的先熄灭,高的后熄灭)
3.教师演示实验并让学生描述现象。(高的蜡烛先熄灭,矮的后熄灭)4.为什么杯中的长蜡烛先熄灭,短蜡烛后熄灭?必要的时候重复实验。〔教师要注意换杯或者往杯中吹气〕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课件演示。(蜡烛在燃烧过程,烧掉了氧气,生成了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也就是大家说的二氧化碳,它们占据了杯子的空间,使蜡烛熄灭)
6.如果再加一支更高的和更短的蜡烛,它们在杯中的熄灭次序会怎样? 7.拓展:用大杯子罩住长短两个蜡烛,大杯子底部放一个装水的小杯子。观察并分析哪个蜡烛先熄灭。(短蜡烛先灭,长蜡烛后灭,与前面实验结论相反。因为水使大杯子底部的热空气降温,然后从两边向下沉积,超过短蜡烛高度时,短蜡烛熄灭。长蜡烛后灭)
〔长短不一的两支蜡烛在杯中的燃烧现象,使学生否定原有认识,但是学生对现象的解释需要“空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热的气体上升”及“冷空气下降”的知识储备,同时由于空气是看不见的,学生又不能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去分析原因。教学中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分析原因,虽然课件的模拟演示不是真实的现象,但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
第三篇: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蜡烛燃烧
屈老师教案网
优秀幼儿园教案库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蜡烛燃烧
目的:
1.感知蜡烛燃烧的现象,初步懂得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探索兴趣和观察力。
准备:
1.打火机、蜡烛、盘子人手一份。
2.幼儿两人一桌,每桌放有一只大玻璃杯和一只小玻璃杯。
过程:
一、点蜡烛
1.引导幼儿讨论晚上停电时,我们可以用哪些办法照明?
2.请幼儿使用桌上的材料(蜡烛、打火机、玻璃杯、盘子),想办法让蜡烛燃烧,并把它固定在桌面上。鼓励幼儿自由探索,注意用火安全。
3.及时肯定幼儿的探索行为。如:有的幼儿把杯子倒扣在盘子上,再将蜡烛固定在杯底上(如图①),有的幼儿用杯子罩住蜡烛(如图②),有的幼儿把蜡烛放在杯子里(如图③④)。
4.启发幼儿按图②方法操作,说说蜡烛有什么变化。(蜡烛熄灭了。)
5.启发幼儿讨论:为什么盖上杯子,蜡烛会熄灭呢? 6.让幼儿带着疑问再次操作,说说自己的新发现,如蜡烛燃烧时,杯子会发热、会变黑,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杯子里会有小水珠等。
二、谁的蜡烛先熄灭
1.让同桌的两人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同时盖上杯子(一大一小),说说自己的发现。
屈老师教案网
优秀幼儿园教案库
2.提问:谁的蜡烛先熄灭?为什么小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大杯子里的蜡烛后熄灭?
3.引导幼儿再次用实验验证哪只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说说其中的原因。(小杯子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先熄灭;大杯子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后熄灭。)
三、怎样使杯子里的蜡烛继续燃烧
1.启发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杯子里的蜡烛一直燃烧?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3.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方法,请幼儿介绍并演示,如蜡烛快要熄灭时揭开杯子,或者如下的方法所示
4.引导幼儿再次操作,初步感知燃烧与空气的关系。(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屈老师
第四篇:大班科学蜡烛燃烧的秘密教案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主地与操作实验材料进行各种组合探索,观察发现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幼儿科学实验的认真态度,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期望。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三支蜡烛(一支长、两支短),一个透明的大杯子,一个透明的小杯子,一个盛有色水的碟子,一张记录纸和一支笔,同时每组桌上放一支主蜡烛和一个打火机。
2、多煤体课件及展示台。
3、钢琴曲磁带一盘和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运用课件激发幼儿兴趣,了解蜡烛的用途。
1、课件引入,激趣。
师:你们看谁来了?(多媒体出示蜡烛宝宝)让我们一起来和蜡烛宝宝说说话好吗?
2、了解蜡烛的用途。
放多媒体:蜡烛宝宝:小朋友们好!你们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我吗?
幼:过黑黑的山林时,停电的时候、烧香时……
师:小朋友们说了很多,那我们来听听蜡烛宝宝是怎么说的?
放多媒体:蜡烛宝宝:小朋友们说得很对!我的用途确实很大,我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光明,还可以给你们带来快乐呢!
3、来跳烛光舞
师:小朋友!刚才蜡烛宝宝表扬了你们,那下面就请小朋友点燃桌上的一支蜡烛!
幼儿点燃蜡烛
师:烛光象什么?
幼:象小露珠、萤火虫、星星……
师:你可以用身体动作来表现烛光吗?
师生听着优美的钢琴曲一起跳烛光舞
二、启发联想,初步感知空气与蜡烛燃烧的关系。
1、启发联想。
师:请小朋友仔细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将燃烧的蜡烛熄灭呢?
幼1: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
幼2:用扇子一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
幼3:把蜡烛拿到外面被风一吹也会熄灭。
幼4: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
幼5:我上次在科学区玩得时候,发现用瓶子盖在蜡烛上面,蜡烛就熄灭了……。
师:用瓶子盖上去真的能使蜡烛熄灭吗?那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2、幼儿操作实验。
师:这个办法行吗?(行)那你们知道为什么瓶子盖到燃烧的蜡烛上,蜡烛会熄灭呢?
请三位幼儿自己解说。
师:小朋友!让我们来听一听蜡烛宝宝是怎么说的吧!
放多媒体,边观看蜡烛熄灭的过程边听蜡烛宝宝解说: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燃烧需要氧气,当我被杯子盖住后,里面的氧气就会越来越少,最后氧气没有了,我也就熄灭了。
师:噢!原来蜡烛燃烧还需要氧气呢!
三、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
1、师:小朋友!蜡烛宝宝还有许多有趣的秘密呢!你们想去找一找吗?(想)那你们看一看你的桌子上有什么?
幼:一支长的蜡烛、两支短的蜡烛、大的瓶子、小的瓶子、有水的碟子。
师:我们就来学做小小科学家,去找一找蜡烛燃烧的秘密,不过我们做实验时要象科学家一样仔细地看一看,耐心地做一做,还要不怕困难,只要你们仔细地看、耐心地做,你们一定会发现这些大小不同的瓶子,盖到这些蜡烛上会发生一些有趣的现象。然后请你们将发现的现象记录在这张表上(出示记录表),可以一个格子记一种现象,记录时可以想想我们平时学过的记录方法。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同时注意鼓励胆小的幼儿(有些孩子怕烫,有些缩手缩脚)和细心、认真实验的幼儿。
3、组织幼儿交流,请小朋友将自己发现的现象放在展示台上与大家交流。
幼A:我发现大瓶子盖在小蜡烛上火熄得比小瓶子的慢。
幼B:我发现瓶子一盖到三支蜡烛上就很快很快熄灭了……
幼C:我把蜡烛放到有水的碟子里,发现火熄灭了,水就跑到杯子里去了,还昌泡泡的。
幼D:我发现火要灭时,就把瓶子拿起一点,一拿起火又变旺了。
幼E:我将长的和短的蜡烛一起放在大瓶子里,发现还是长蜡烛的火熄灭得快。
幼F:我发现我的瓶子变热了,上面还有黑黑的。(幼儿提出这个现象后,师追问幼儿:你们的瓶子是不是也这样?(是)咦!瓶子怎么会变热变黑的呢?幼:是蜡烛火烧的热,黑的是烟。)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验证。
1、师:刚才小朋友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你们可以看一看自己哪种现象还没有发现,再去做一做实验吧!还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交流交流自己实验中的想法。
2、幼儿再次自主地实验,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将各个有趣现象做一做。
第五篇:六年级科学《_蜡烛的变化》
六年级蜡烛的变化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2.能从切割、受热、燃烧蜡烛的试验中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语言或画图的方法描述,从蜡烛变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3.体验到尊重证据,合作与交流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切割、受热和燃烧蜡烛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5分钟)
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蜡烛的变化。(板书课题:蜡烛的变化)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27分钟)
(1)提问: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法使蜡烛发生变化呢?(2)生互动,写出方法:
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大家分享一下?(1)提问:在切割蜡烛的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谈话):横着切,蜡烛长短的变化,斜着切蜡烛大小的变化,竖着切粗细的变化。谁来概括一下切割蜡烛发生了哪些变化? 小结:蜡烛在切割后只是形状的变化。
提问:哪个小组来说说受热使蜡烛发生了那些变化?
追问:那么现在我们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蜡烛又会怎样呢?
小结:蜡烛受热由固态变成液体,受冷又由液体变成固态,是形态发生变化。提问:蜡烛燃烧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提问:蜡烛的长短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追问:这个变短和切割后的变短一样么?哪儿不一样?那少的那部分到哪去了?真的消失了吗?还是变成我们看不到的物质了? 3.验证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
提问:猜测一下可能是哪种情况?想不想知道它变成什么?我们需要怎样实验?怎样才能收集到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呢?(2)教师演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罩什么?怎么罩?(3)提示:用抹布包住烧杯,火焰要距离烧杯一定距离,不能集中加热烧杯的一个地方,转动烧杯,使之均匀受热,以免烧杯爆裂,有现象产生时及时取进行记录。)
(4)教师提问:什么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呢?
(5)教师小结: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其实蜡烛燃烧不光能产生二氧化碳,还能产生别的新物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来做下面的实验,参照书30页的方法进一步验证。6)学生自主实验.实验一: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实验二:瓷碗(片)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碗(片),观察它的底部。
(7)教师提问:实验结束,请大家整理好实验材料,小组补充交流实验记录。请各组选一位发言人汇报实验情况。(8)教师提问:雾气和黑色物质是什么? 4.区别蜡烛的变化是否产生新物质
(1)教师提问:三个实验都使蜡烛发生了变化,你能发现这些变化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么?变化后还是不是蜡烛?2)教师小结:切割和受热,都仅仅是形态上的变化,而燃烧不但有形态上的变化还产生了新物质。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蜡烛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其实其他物质变化也可以分为这两大类,看看科学家是怎么说的。
(出示):科学家们不但给这两种变化分了类,还给这两种变化都取了名字把只是物质形态上的改变,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把形态发生改变的同时,产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他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产生新物质。问:这些现象又属于哪一类变化呢?依据是什么?(出示)压扁的饮料罐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融化的糖块树叶颜色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火柴燃烧 盐酸滴在石灰石上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3分钟)问:今天的活动有什么收获和不理解的地方?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5分钟)1.观察切割、加热、点燃蜡烛后现象发生? 2.辨析下列现象哪些产生和新物质?并说明理由压扁的饮料罐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融化的糖块 树叶颜色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火柴燃烧 盐酸滴在石灰石上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通过蜡烛发生的变化学习到了一些科学知识,其实大千世界还有很多很多的变化,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体验科学的快乐。大家课后收集资料并进行观察实验,发现更多的物质变化。【设计意图:对教材内容有效的删减,可以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体现分层式教学,课后的延伸练习,可以让学生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更多的学习的快乐。】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5分钟)1.观察切割、加热、点燃蜡烛后有现象发生? 2.辨析下列现象哪些产生和新物质?并说明理由压扁的饮料罐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融化的糖块 树叶颜色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火柴燃烧 盐酸滴在石灰石上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一)生动有趣的导入,产生质疑激发兴趣。导入时采用了魔术表演的形式,展示了化学变化的神奇,让学生们感受到神奇的同时产生质疑,激发了学生们进行学习的主动性。
(二)课程结构的合理安排,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把课程的结构作了一个简单的调整,把重点放在实验现象的交流上,而对第一层实验活动的前期指导用了一个比较直观的方法,高效的完成了对实验工具组装和正确的使用、实验过程、注意事项等等内容的指导。
(三)恰当的组织教学活动,及时有效的发挥教师指导。验证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的实验活动属于本课第二层试验活动,在第一层实验之后作为一个补充实验出现,但是这个补充实验的分量很重。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难度比第一层实验的操作难度还要大,所以说实验工具发放,工具的正确使用,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报告单的填写,实验现象的分析都不能忽略。
(四)有效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进行交流。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是突破这节课重点难点的关键,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以后生活经验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2、使用建议:
在使用时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到了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