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无小事,处处要反思》 教学反思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镇莲花小学 张德贵 宋振田 在一节科学复习课上,同学们正在仔细阅读,准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突然一个学生说:“老师,耿鹏程在看《儿童卡通》故事书。”
我走过去一看,果然在他匣子有一本《卡通故事书》,若在以前我肯定会狠狠的训斥他一顿并把书没收,但是我想要尊重每一位同学,因为小学生自尊心也非常强,我就对同学们说;“你们继续阅读”我就悄悄的对他说;“上课不能看课外书,要看课后老师给你一本《少儿百科全书》,那里面有很多科学知识,你看的这本书是幼儿园小朋友看的,这个同学听了后很高兴,这节课他表现的非常好,我想如果是狠狠的训斥他一顿,并把他的书没收,这一节课肯定心情不好,感觉不愉快,我想要时时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小同学说话也要想对成年人一样和蔼可亲,学生感觉非常亲切,学生愿意与你交流,有问题愿意跟你讲,如果你整天板着脸动不动就训斥学生,学生有问题就不愿意跟你提,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表现尤为突出。
第二篇:教育无小事处处皆无声
教育无小事处处皆无声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江苏省无锡市堰桥中心幼儿园李虹
【摘要】
教育无小事,品德教育更没有小事,时时处处都有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机。在培养幼儿责任心这件事情上,幼儿教育应该注重身边的小事,在一日生活中注重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具体的琐碎的环节,注重教师本身的身教,注重正面的强化,使幼儿的良好行为内化为他们自身内在的素质,从而提高树立责任感的自觉性。
中午散步的时候,发现滑梯上晒的一床小被子掉地上了,我们小朋友们在被子旁边经过,却没有人把它捡起来,熟视无睹。阳阳还在被子上踩了一脚……
教室里扔了一个纸团,我请小俞捡掉,他头一歪:“又不是我丢的,干嘛要我捡?”……
午餐后,我安排孩子们在图书角里看书,有几个孩子正在翻阅图书,一本书掉到地上,他们却漠不关心,假装自己没有看到地上的图书,从书上绕过或跳过,再去拿架上的图书。
厕所里有一片雪花片,在上厕所时佳佳发现了,一脚就把它踢进小便池里了……
询问这些“视而不见”的孩子:“你们为什么不把它们捡起来?”他们理直气壮的告诉我:“这个不是我扔的。”当我提醒他们把玩具、椅子收拾整理好、纸屑捡起来时,他们的理由似乎很充分:“这不是我弄的!”最后尽管都会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但总是缺乏主动。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惊讶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如此的冷漠?如此没有责任感?我不禁反思:我们在教育中疏漏了什么?尽责了吗?今后该怎么做?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只知道别人来帮助自己,收拾整理的习惯和意识都很差,认为与自己无关的事从来漠不关心,很少主动关心帮助别人,缺乏互助意识,所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并不容易。同时因为孩子年龄小,不理解哪些属于自己的责任,所以更需要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在行动中逐步理解,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负责完成,而不能依赖父母、教师和其他人的帮忙,包括在整理玩具、穿脱衣服等。
《纲要》指出:幼儿期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幼儿教师在一日生活中注重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
养,使幼儿的良好行为内化为他们自身内在的素质,从而提高树立责任感的自觉性。
1、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扎实抓责任感培养。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除去睡眠以外,幼儿一天在课堂里消耗的时间约占他们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一。在这长长的时间里,他们的认知、情感、性格、意志时时都在变化着,师生间、同学间交流日复一日,个性在迅速地发展。因此,在以幼儿为本,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我在日常教学的时候,经常有意识地把一些互助为人的故事讲与他们听,把各学科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因素,自然地,有机地,不显痕迹地结合起来,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开展责任心的教育,如:进行“按时完成作业”、“举办叠被子比赛”、“和时间赛跑”等等活动,努力将独立完成任务的责任意识内化为幼儿个体的思想品德,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2、情感教育为突破口,激发幼儿责任感形成。
德育心理研究表明,儿童对命令式的方式不乐于接受,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点启发使我感到必须让幼儿把整理玩具、图书看成是“我要做的事”而不是“要我做的事”。于是我开展集体谈话活动:“找找身边的榜样”,让幼儿找找哪些同学平时能够自觉地整理玩具和图书。可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孩子们看到平时做的好的孩子得到老师的奖励后,都流露出钦佩的神情。于是,我便趁热打铁,告诉幼儿:做事贵在坚持,坚持天天自觉完成任务,这可是件不容易的事,此时,幼儿的责任感完全被激发起来,纷纷表示“我能行”!
3、教师以身作则,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老师和幼儿接触时间长,而且在幼儿心目中影响也是最大的,因此老师自身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比如:工作认真,关心孩子,该自己做的就一定自己做,别什么都让孩子为你做。做事有担当,有错要敢于承认,自己出了问题,自己要负责等等,给幼儿一个好印象。如: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起好表率作用,看见地上有小纸屑,我一边弯腰把它捡起来,一边假装自言自语:谁不小心把纸屑掉这里来,我把它捡起来,我们的教室就干净多了。小椅子翻倒,我也边说边扶,希望用自己的示范作用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不久我就发现有几个孩子主动把东西捡起来,我及时予以表扬,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主动。这么做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自此以后,我们班的幼儿在活动后都能把图书、玩具等物品摆放整齐,再也没有掉在地上没人捡的图书了、活动室也干净多了。
4、以实践活动为杠杆,促使责任感的内化。
行为教育的原理告诉我们,孩子高度的责任感主要是通过实践来完成,为督促幼儿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我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督促、检查,这样一来,幼儿不愿意整理的行为已得到了约束,逐渐地,幼儿把整理物品纳入到了自己日常行为习惯中,至此,他们已形成了稳定心理结构,真正地树立起了对自己的责任感。
5、家长要树立新观念,帮助幼儿确立责任意识。
如今,正处于启蒙阶段的幼儿,大多数系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是家中的“小皇帝”、“亮明珠”,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可有些父母爱替孩子作一切选择,甚至于把孩子应负的责任都揽在了自己身上,事事包办代替的作风就不可取了。为了端正家长的观念,我们专门开展家长学校讲座,指导家长把孩子生活舞台上的“主角”地位还给孩子,自己乐于充当“配角”,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启发引导的作用。我们要求为人父母者,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他们从小就有“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帮着做”的意识。在家里,让孩子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己的事自己做。如:房间摆设,让孩子参与策划和布置,给花浇水、施肥、松土,洗他们自身袜子、毛巾,整理收拾他们的床铺等。通过这些有益的劳动,使孩子有自豪感和被尊重感,从而自觉主动地参与劳动。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懂得不但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还应该为别人做点事。
在培养幼儿责任心这件事情上,我深刻的感觉到,幼儿教育应该注重身边的小事,注重具体的琐碎的环节,注重教师本身的身教,注重正面的强化。因为类似的事情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如果我们一味的斥责和埋怨,那么我们总是会很伤心地发现,情况竟然越变越糟糕,一点小事也会让我们陷入不应有的焦虑之中。教育无小事,品德教育更没有小事,时时处处都有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机。所以让我们对孩子们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正确的引导,多一些鼓励,多一份润物细无声的关爱吧!
第三篇:教育无小事处处都育人
教育无小事处处都育人
——读《细节决定成败》有感
宣 堡 小 学季霞
自从我校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读书活动以来,我先后读了《汪洋中的一条船》、《课堂管理技巧》和《细节决定成败》等书。其中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细节决定成败》一书。这本书以大量怵目惊心的案例论述了“细节”在管理中的重要性,深刻地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寓伟大于平凡的真理。汪中求先生用“细节决定成败”六个铿锵有力的字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
虽然汪中求先生是一个商人,而我们是教育者。经商与教育是两个不同的行业,但这本书中体现的“注重细节,力争把每一件事做透”的思想对每一个行业都适用。我把读书的心得体会联系自己的工作,觉得身为教育工作者,深感学校无小事,细节在育人中的重要性。我更加领悟到教师一时忽略的细节,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为教育无小事,处处都育人。
我们普通人,大量的日子,很显然都在做一些小事,怕只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
书中的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作为教师,在工作中有许多的小事值得我们去做好、做到位。例如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分析错题的原因,纠正不好的学习习惯„„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甚至一个甜美的微笑,一点热忱的关怀„„这些细微、不起眼的举动给孩子造成的影响是波澜不惊的。
“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江河无以成大海。”在教育的长河里,小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需要我们教育者随时关注。关注小事,成就大事。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思维习惯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可以享受它的“利息”。
这是书中引用俄罗斯教育家多申斯基说的一句话,这句话说明了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书中提出要把重视细节、将小事做细培养成一种习惯。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也就是说“忘不掉的是真正的素质”。而习惯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所以,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师要注重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细微之处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例如:按时睡觉、起床,学生写字的姿势,作业按时完成,课前准备工作,仔 1
细观察大自然,不随便乱丢果皮纸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尊老爱幼„„教师不能忽视这些小事的教育。让学生把这些小事做好了,学生做这些小事成了习惯,习惯成了自然,将会成为学生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当然,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这就需要老师持之以恒、坚持训练。另外,教师的以身作则也是十分重要,身教重于言教,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售票员李素丽十几年如一日,立足于平凡的岗位,用心服务每一位乘客。而我们教师爱学生,应该用心地去爱。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从生活上、学习上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一旦体会到了老师的爱,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因为体会到老师的爱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会喜欢你所教的学科。成功的教育是巧妙地施爱。老师既要爱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又要爱各方面都不尽人意的学困生。对学困生尤其要呵护。对班上的留守学生,老师既要给他们学习上的指导,又要给他们生活上的关心。
“心会跟爱一起走”,只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用“心”去爱护学生,相信最终会感化学生,让学生的“心”和我们的“爱”相结合。
治大国若烹小鲜——公共管理无小事
书中最后一个部分主要讲的“细节”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在企业管理中,必须把小事当大事来做,那么学校的班级管理同样也无小事。班级工作必须做“实”做“细”,无论大事小事班主任都应认真对待。塑造学生的性格、引导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健康„„甚至学生的一个坐姿、一个站相都值得班主任关注。班级管理无小事,从小事做起,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我们的教育教学之路才能充满阳光。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给我指出了努力的方向:以强烈的责任心对待每一个细节,以认真的态度做好教育教学的每一件小事。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先生说得对:“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们应该努力把握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件小事,关注每一个细节,努力体现细节之美。这样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做得更好、更完善。
第四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在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毛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最后做出来将爱子葬在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我在教学本文时,确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从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描写中体会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内心世界。感受毛泽东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广、博大的胸襟。这篇课文重在一个“情”字。这份情是博厚的、深沉的、凝重的。因此,要让学生很好的走进毛泽东作为普通人、作为毛岸英的父亲的情感世界,从字里行间体验、感受这份“情”。教学中,既需要教师的引领与激情,又需要学生设身处地的用心学习文本。
为了 教好这一课,课前我搜集了大量的毛岸英赴朝参战的文献资料,详细向学生介绍了抗美援朝的历史真相,接着我又向学生介绍了毛泽东一家人为了革命,有六位亲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让学生对伟人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毛岸英有了 具体的认识。我又通过一段视频,播放了与课文吻合的各种情景,同时伴有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毛主席面临失去爱子之后无比悲痛的心情。学生在听完朗读之后无不为之感动,个个泪眼模糊。从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预设基本生成。学生很好的把握了课文的情感基调,毛主席失去爱子的悲痛,毛主席的宽广胸怀无不震撼了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文中毛主席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次对话,一次心理活动都能体现他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抓住这些语句去感知毛泽东作为平凡人的情感世界,作为一代伟人的宽广胸怀。
作者:萧县赵庄中心校
贾成召 2012、11、8、18:32
第五篇:教学反思要“三结合”
教学反思要“三结合”
“Three combination” in the introspection of teaching
王荐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上海200062
摘要: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反思中要课前反思与课后反思相结合、自我反思与评价反思相结合、实践反思与理论反思相结合,在实践与反思中教师得到螺旋式发展。
反思是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现代汉语词典》)。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即强调通过反思来促进自我的发展。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光有经验的积累是不够的,教师只有不断记录、思考甚至怀疑自己的经验,并将这种经验的反思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才能获得成长。所以著名学者林崇德说:实践与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双翼。有学者认为: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辩证地否定(即扬弃)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在教学反思中我们应注意做到“三个结合”。
1、课前反思与课后反思相结合教学反思常常是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进行的,教师可以认真思考教学的得与失,比如目标是否达成,情景是否和谐,兴趣是否激发,动机是否强烈,过程是否优化,语言是否生动,方法是否灵活,手段是否先进,策略是否得失,效果是否良好等,既可以将自己教学得意之处记录在案,以备将来发扬光大,又可以将教学缺憾忠实记录,以利下次改进。比如,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一册中谈到当人体受到寒冷等刺激时,会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抵御寒冷。在全一册中又谈到当人处于寒冷环境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那么人在寒冷环境中,这两种激素的分泌有何异同呢?我在教学日记中写下了疑问。我翻阅了大量材料,最后在七年制医学院《生理学》教材上找到了答案:在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立即增加,而甲状腺激素增加有一个缓慢过程,大约过两周后才会增加。第二年,在上该节内容时,我进行了课前反思:如何使学生对甲状腺素能促进代谢有深刻印象?我设计了一组实验:选用药店出售的甲状素片配制系列浓度的溶液,将相同状态小金鱼放入以观察其行为,结果取得了成功:甲状腺素浓度越高,金鱼翻腾程度越激烈。但课后反思这堂课,又觉得有点“残忍”,第三次上课前,我又反思:将金鱼换成了水蚤,通过显微投影观察水蚤心跳,结果又获得了成功。
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它是课后反思的延伸,又是新的教学反思的开始。它需要教师反思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不断否定陈旧的教学行为和方式,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实践,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上“渗透作用”时,我用腌黄瓜作为实例导入新课,又做了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用多媒体分析了渗透作用发生的微观原理,学生反馈也良好。但在课后反思时,我总感到学生似乎并未真正理解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还不会灵活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还不够。在上复习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腌咸鸭蛋时是生的腌得快还是煮熟的腌得快?由于课前反思,已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有了了解,不出所料,全班50多位学生,仅有3位学生认为煮熟后腌首先变咸蛋。大多数人从生活经验出发,认为生的容易腌成咸蛋,这时我提醒学生:生活经验其实不一定是科学的,我们应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此例。我适时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煮熟腌的蛋和生腌的蛋,让学生品尝,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学生牢固树立了膜的结构与选择透过性的正确关系。我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当时就有学生 1
补充:活的东西是腌不咸的,海水是咸的,但从来没有听说海里的鱼打上来就是腌好的咸鱼。这些精彩的例子都写在我的教学反思中,成为我的宝贵的教学资源。
2、自我反思与评价反思相结合教学反思不仅意味着教师自我剖析,也包括积极听取同事、学生甚至家长的意见,所谓“旁观者清”。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同事是我们业务上的知音,由于朝夕相处,最了解我们的优势与不足,作为同行,他们的评价往往一针见血,客观公正,他们的建议往往也是最有效的。通过同事进行教学反思,取决于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和教师自身的心态。我们可以和同事集体备课,邀请同事听课,对提供的意见作认真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我在上“植物个体发育”公开课后,有同事提出可以从复习花生、玉米种子结构入手,贯彻直观性原则,帮助学生建立植物个体发育知识体系。我做了对比实验,种子实物的应用的确能提高教学效率。在介绍动物印随行为时,有同事听课后向我指出,最好介绍发现印随现象的著名动物行为学家劳伦斯的生平,他是动物行为学奠基人,他于1975年获得诺贝尔奖,并向我提供一张照片:一对小鸡紧随劳伦斯,另一对小鸡紧跟一只母鸡,学生看了兴趣大增。有专家说:“同事可以作为一面批判的镜子,反射出我们行动的影像,„„当我们聆听他们讲叙相同的经历时,就可以检查,重构和扩展我们自己的实践理论”。教学反思还包括学习他人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做基因分离规律模拟实验时,有同事不用小球,而让每个学生准备二个硬币,正反面分别代表A、a基因,用抛硬币代替摸小球,简便易行,效果好。在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时,有同事将F2代基因组合的正方形倾斜45度,使学生更容易记住F2中各基因型表现型的数量。
评价反思还包括从学生的征询意见中反思。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写道: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和学生交谈中了解到遗传病种类的判定是一个难关,如何帮助学生迅速判定遗传病种类呢?我翻阅了大量资料,归纳了一个步骤图:
细胞质遗传(母患病,子代都患病;母正常,子代都正常)
↓
Y 染色体遗传(传男不传女,且代代相传)
↓
显隐性判断――――――→确定最可能的类型
↙↘
显性隐性
↙↘↙↘
X显常显X隐常隐
男患者上下代所有女患者上下代
女性都患病;否则所有男性都患病;
为常显否则为常隐
通过学生,教师会把教学当作一项研究来对待,反思自己教学,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
3、实践反思与理论反思相结合理论反思意味着结合实践学习理论,用理论来分析反思自己的工作实践。教师的工作是实践性的,要让实践经验插上理论的翅膀,我们的反思才更有价值,专业成长才会
更快。孔子说过“思而不学则贻”。所以教学反思还要加上理论学习。比如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但为什么要新课导入。我从顾泠源的著作中找到了答案: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是教学策略之一,我从又皮连生的教学心理学中找到了答案:现象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有冲突,就构成了认知不平衡,就会引起学习动机,产生学习兴趣。有了这样的理论指导,我们就会在实践中自觉注意营造教学场境,使学生有强烈学习动机。在学习达尔文进化论时,我用屏幕打出了达尔文的头像,请学生猜猜他是谁,再打出《物种起源》一书的英文名称(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请学生阅读翻译。连英文最差的学生也在努力拼读着单词,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在学习“遗传密码”时,我提供了一张莫尔斯电码表,要求学生翻译一份早期的电报,学生跃跃欲试,学习进入亢奋状态。在活动中,他们理解了“密码”的含义,并发生知识正迁移,顺利理解了“遗传密码”的含义。
每次考试结束,学生都会对自己考试作出评价,成功或失败,在对成败原因进行分析时,学生会有不同回答,进而有不同心态影响下一阶段学习,有的学生考得不好总是归咎于运气不好或考卷太难,结果下次又重复同样的故事;而归因于自身原因的学生往往能吸取教训,从失败走向成功。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实践促使我理论反思。韦纳的归因理论对此作了解释: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和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每一种原因又可从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学生考试成功,我们应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原因,稳定因素和可控因素,使学生产生自豪感,认同成功来源于自身努力。当学生考试不成功,我们应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原因,不稳定因素和可控因素,使学生产生羞愧感和自责心理,营造积极的归因心态,激发他的上进心。
在师生交往中,我遵循师生交往教育理论的原则,注意发展和学生非正式交往,通过书信、网络等形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生物课不能上成死物课”,这是教育界老前辈的谆谆教诲。从教育理论分析,这体现了直观性原则,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我尽量带“东西”进教室,可以是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也可以更多地采用传统教具:如挂图,模型等。
对实践的反思能帮助我们筛选到成功的经验;通过理论反思,能使我们进一步知其所以然,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增加科学性,减少盲目性。我们的工作就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得到螺旋式发展。
参考文献陆建身.生物教育展望.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发表于《生物学通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