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洋务运动说课教案(范文)
新编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共有8节,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这个阶段,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教材主要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等方面内容。头绪多,内容丰富。《洋务运动》是本章的第二节。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本节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抵御外来侵略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洋务派、顽固派、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口号、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等基本内容。
2、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对洋务运动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顺应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过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3、强化能;力培养通过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导读—共析—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以设疑、析疑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在师生多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1、问题导读: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
①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②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③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异同比较:
①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洋务运动的背景:a、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b、外国技术逐渐传入;c、慈 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d、总理衙门的推动。
②师生共同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a、不同点:对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态度不一样;d、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3)补充说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学生归纳:检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笔记,对洋务运动的“分期、口号和主要内容”是否完整归纳出来,并请学生简要回答:(1)两个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强”;70至90年代“求富”。
(2)主要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举办新式教育等四个方面。然后教师扼要地点明军事工业的性质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4、深入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的提示,要求学生结合已知知识,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四个原因展开分析,重点理解“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是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障碍。
5、客观评价:洋务运动最终是破产了,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客观地、辩征地对洋务运动加以评价,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重在提示:要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切入点是洋务运动的目的、实践及其影响。
6、练习巩固:
小结:目的——主要内容——结果布置作业:P39问答题第二题、P40阅读与思考
第二篇:洋务运动说课
洋务运动(说课)
课题:洋务运动,第二学习主题:中国近代化的起步的第一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目的,记住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和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学会历史的分析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任何历史事件都是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通过分析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学会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把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应用到李鸿章的评价,并且上升到对待身边的任何事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兴办的军事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洋务运动和李鸿章
教材分析: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双重打击之下陷于内忧外患的窘境,清朝一批开明的士大夫掀起了学习西方的自救运动。整个洋务运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兴办的是军事工业,后期主要兴办民用工业,除此之外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新式学堂和海军。洋务运动结局是失败的,可是也有积极意义,是整个近代化的开端。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长安集团的前身是我国第一批军事工业导入,引出我国第一批军事工业诞生于洋务运动
讲述新课:首先解释洋务的定义:是指一切涉外事务,包括兴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新式陆军、海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内容。展示这堂课的线索:背景、目的、代表人物、过程、结局、评价方面进行。提问:同学们还记得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处于一个怎么样的局面吗?内部有天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外部有两次鸦片战争的侵略,腐朽的清政府陷于内忧外患的窘境。这就是洋务运动的背景。过渡: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之下,清朝的大臣兴办洋务运动会抱着怎样的目的呢?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
提问:是为谁解除内忧外患?富国强兵的国又指的是什么?清政府。继而引出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过渡:提问过渡。同学们想想清朝的大臣是在认识了西方的船坚炮利了以后才掀起了自救运动,那你们觉得这些大臣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来自救。(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讲述:正是这些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已达到维护清朝统治的着以部分人我们称之为洋务派。那洋务派有哪些主要的代表人物呢?(中央有奕,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过渡:就是在这些主要洋务派人物的领导之下洋务运动在19世纪60-90年代轰轰烈烈的展开了。真个运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同学们看书找出这两个阶段分别的时间段、口号和具体内容。
提问:为什么首先兴办的是军事工业?因为不管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还是抵抗外国的侵略首先涉及的是军事方面。讲述:几个典型的军事工业予以介绍。
提问:同学们思考这些军事工业的办厂资金来自于何处?洋务大臣自己出?(政府拨款)生产的产品去了哪里?(军队)也就是说没有投入市场,没有投入市场也就是说没有自己的回笼。清政府话了巨资办厂但是却没有资金收入,加上清政府内忧外患的窘境,不久洋务大臣就遇到资金短缺的难题
过渡:同学们继续思考,洋务大臣因为生产的产品不能投入市场而导致了资金短缺,他们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讲述:既然是产品不能卖钱导致资金链的断裂,那就兴办一些能把产品投入市场的工业就好了啊。于是洋务大臣兴办了民用工业。
过渡:除此之外洋务运动还会遇到什么问题呢?我们来看则材料。材料大致说的是一些洋匠为了获取更好的待遇,没有把技术真正传给中国人。同学们想一想洋务大臣会怎么解决没有自己人才的问题? 讲述:培养自己的人才,为此就要兴办学校来培养人才,于是洋务运动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创办了一批近代的新式学堂,以培养近代哈度额人才
过渡:除了这些内容洋务运动还有那些内容?新办新式海军: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关于北洋海军同学们应该不陌生了吧?我们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说到在威海卫战役的时候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还记得当时我说过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一场运动的失败,这场运动就是洋务运动
讲述:既然洋务运动标榜的是富国强兵,可是兴办的新式海军却被日本消灭,同学们觉得洋务运动是成功还是失败?失败。可是这只是从结局而言的,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也引领了中国的近代化。那洋务运动我们应该怎么评价呢?有两个历史学家各执一词,同学们赞成那总说法?为什么? 小结:从洋务运动的过程而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划海防、新式学堂,留学生这些都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所以就这个方面而言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可是就结局而言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也无法实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这就是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全面的看待,这就是一分为二的观点。
升华:这个观点我们也应该应用到对历史人物李鸿章的评价。前文我们学到过李鸿章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受到国人的痛骂,可是这节课我们学习到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也该认识到他积极的一面。对历史人物尚是如此,对我们身边的人更应该做到这一点。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缺点,我们要全面的看待一个人,不能因为别人局部的缺点就予以否定。特别是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同学我们不能嘲笑,多想想他其他方面的好。
第三篇:初中历史《洋务运动》说课
初中历史《洋务运动》说课
五里牌中学
盘向东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课介绍的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盈,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隆盛时代。可是到近代,却饱受屈辱,在屈辱中的清统治阶级为了拯救没落的封建统治而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持续了几十年,它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使中国由经济变革发展到改变封建统治的政治变革。因此洋务运动在近代化的历程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本章知识点包括:洋务派的产生;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3、教学目标
⑴识记和理解
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目的,记住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姓名和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了解洋务运动的内容,掌握洋务运动中兴办的主要企业,说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⑵能力与方法
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其目的,培养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关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通过组织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论的能力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敏捷答辩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洋务运动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走向中国、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的近代化进程,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意识;评价、辩论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科学价值观念、人文价值观念和人类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吸取洋务运动留下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4、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派创办的军用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难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 4
二、教法设计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采用创设情景法,直观演示法、整体教学法,诱思导学法等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法、发现法、历史联系法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深化对教材的整体认识,把握洋务运动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洋务运动的巨大历史作用,并提倡学生与教师互动,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学而思,思而疑,疑后悟”的目的。
四、教学流程
1、设计理念
鉴于对《新课标》的理解,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我在教学中精选了教学内容,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通过历史学习,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2、教学过程
在整个新课教学中,我以“自主学习、实践、创新”为主线,对本课教学环节作如下构想和设计:
[引入新课]
在新课的引入中,我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先创设一个重回洋务运动的历史现场,新颖别致的动画片不但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针对这个动画片我巧妙设问:“片中的曾国藩是什么时代的伟人?与他同一时代的人物还有那些?”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指出:“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清朝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在屈辱中掀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洋务运动”自然导入了本课主题。
[新课讲授]
1)洋务派的产生
/ 4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思维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本章内容的第一个子目的学习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标的理念,我先采用情景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给学生放一段录象,然后根据录象内容和教材的内容,设计出如下问题:结合课本知识谈谈洋务派是在什么形势下产生的?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那些?他们推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你会怎样做?通过情境再现,学生从历史场景中吸取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发挥想像,畅所欲言,既能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又能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一则材料“购买外洋器物,„„尤其属名正言顺„„可以剿发捻,勤远略”来总结洋务运动的原因和目的。进一步指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统治阶级内部才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始创办军事工业。自然过渡到第二个子目录——洋务运动的内容。
2)洋务运动的内容
在第二个子目录的教学中,主要是讲述洋务运动中产生的企业,我根据课标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采用有利于加强学生记忆的直观演示法。首先向学生一一展示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和创立者,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记忆。在学生认识了洋务派的军事工业后,我设计了问题“洋务派前期创办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军事工业,说明了洋务派是以什么为旗号?”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指出,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这些军事工业都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的窘况。然后我根据这个窘况提问:假如你是洋务派大员,你打算怎样解决这种问题?过渡到洋务运动第二阶段的内容。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展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和创建的海军图片。要求学生从所给的信息中,归纳总结出洋务运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容,并探索不同时期的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最后指出洋务派在后期创办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民用工业说明洋务派的旗号发生了变化:由“自强”发展为“自强和求富”并存。
3)洋务运动的影响
对于洋务运动的影响,我采取情景教学法、诱思导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三种教学法并用的方式来处理。首先我通过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的录象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从中获取有关洋务运动的影响的历史信息。然后我通过设计问题:“洋
/ 4
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假如你是一个资本家,面对洋务企业的刺激,你会采取什么行动?你采取的行动会有什么作用?”一步步诱导和启发学生深入理解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关信息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我们应从这场运动中吸取什么教训?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意识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科学价值观念、人文价值观念及人类价值观念。
[小 结]
深入学习后,为了体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我安排了回顾全文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将教学回到整体,师生根据整课板书总结全文,构筑本课的主体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
[知识巩固与思维拓展]
为拓展思维,学以致用,在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之后,我再提出两个探究性课题,要求学生讨论“
1、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你对这种看法有什么评价?
2、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正在大力引进外资和向西方学习,请结合洋务运动的影响,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议。”学生的思维碰撞,相互启发,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 4
第四篇:洋务运动微型课教案
第6课 洋务运动
三利中学 邓香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结果。2.对洋务运动作出正确评价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逐步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德育目标
1.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2.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教学重点
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和评价 教学难点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学方法
1.总括法。2.归纳法。
3、分析法。
4、讲解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一单元我们学了侵略与反抗,知道了清政府遭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遇到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巨大冲击。到六十年代的时候,清朝统治者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困境。在这种形势下,惊醒了地主阶级中一些较先进、开通的人士,他们感到必须探索新的出路,才能维护统治。出路何在呢?他们认识到了列强的船坚炮利是导致两次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逐渐地向西方靠拢,开始用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进技术的方式来试图挽救清朝的统治。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在他们的努力下,兴起了一场历经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板书单元标题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而洋务运动又是探索的第一步。那么什么是近代化呢?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这也是本单元的主题近代化的探索,他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从内容上看也就是追求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以及思想上的自由、民主化。近代化的过程是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下面我们先学习了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新授:出示学习目标幻灯
1、首先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一阅读课文第一目,提炼知识点
根据我们看书的情况我先让同学说说洋务运动的背景。学生回答:内忧外患。那么忧指什么,患指什么呢?学生回答:忧是太平天国,患是外国侵略者。好,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假如你是生活在当时的一
位大臣,面临这样的形势,你会对朝廷有什么建议呢?同学们回答的各有千秋。有的同学和洋务派的观点不谋而合,是将来的政治家啊。下面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当时大臣们的做法,根据你看课文的情况我利用图片来检验一下你们的看书效果。出示幻灯
通过这些我们知道洋务派办了军事、民用工业,还有海军、新式学校。现在能否得出“洋务”的含义?你们都很聪明,对洋务”指涉及外洋的一切事务,它包括军事、民用工业的创办、训练新军、派遣留学生等,后又扩展到修路、开矿、办厂等。那么这些洋务活动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目的何在?
2、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说明洋务运动主要内容之间的联系。在回答后得出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那么洋务运动的目的达到了吗?结果如何呢?学生回答:洋务运动到19世纪90年代破产,以1895年中日战争中的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为标志。
4、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因为没有触及封建制度,封建衙门式的管理
5、那么他是一次什么性质的运动呢?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6、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出示材料:
1.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3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2.民用工业之初巨大的赢利,使一些官僚、地主、商人纷纷投资近代工业生产,这些企业成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端。
通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得出民用工业的创办对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扩张起了抵制作用,而且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小结: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官僚先后提出“自强”、“求富” 的口号,倡导和推行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的洋务运动。这一运动,虽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给近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巩固练习:见幻灯 板书设计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1、背景:内忧外患
2、目的:“自强”“求富”
3、主要内容:a.军事工业;b.民用工业;c.创建海军;d.创办新式学堂
4、结果:失败的自救运动
5、评价:
第五篇:洋务运动教案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标准】
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学习,列举洋务派所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体验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下中国近代化起步的艰难。
2、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认识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和历史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内容特点,本课采用自主探究式和史料分析的方法完成教学,开展研究性质的学习。
2、通过师生共同学习与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我国近代工业兴起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感受洋务派的探索精神。
【重点】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难点】评价洋务运动
第六课
洋务运动
【导入环节】
美丽的风光、丰富的物产、快乐的人们,律动的音乐,这些都和我国的哪一地区有关?(新疆)新疆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战略位置重要,是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近代史上(在第一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誓死保卫新疆,维护国家主权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左宗棠。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他除了收复新疆之外,还与地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一起,为使大清王朝摆脱困顿局面进行了一次探索,历史上称为之“洋务运动”。
【新课学习】
何为“洋务”? “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那,下面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洋务运动到底是怎么回事。
【环节一】
一、整体感知——洋务运动的大致梗概
1、生阅读教材p28第一自然段,完成资料卡。
生说出时间。生说出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展示洋务派人物图片)我们将他们称为洋务派,为什么呢?
2、展示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洋务派的主张。
过渡:洋务派是在什么情况下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是怎样学习的,又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思考?我们将从“风雨如晦,寒气破晓”、“被动中开始,自觉中前行”“荣辱由战,功绩再远”三个方面深入探究一下洋务运动的兴衰功过。
【环节二】
二、深入探究——洋务运动的兴衰功过
1、风雨如晦,寒气破晓
(1)原因:展示清朝晚期大事年表局部,出示问题。根据这些事件的起止时间,分析一下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
师总结:19世纪60年代,大清王朝再一次遭受了列强的欺凌——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此同时,来自农民阶级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一方面是外来侵略,另一方面是内部的斗争,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清政府此时的焦灼状态——内外交困。
过渡: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决定向西方学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呢?
(2)目的:(展示材料)生分析,师(解释剿发捻,勤远略)总结:既能够镇压人民起义,又能够抗击外来侵略,清政府的危难局面就解除了,换句话说,清政府的统治得以稳固。所以,归根结底: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展示)。
过渡:洋务运动就这样拉开了帷幕,洋务派怎样向西方学习的呢?进入第二个环节。(展示标题)
2、被动中开始,自觉中前行
两次鸦片战争的较量让国人见识了列强坚船利炮的威力,洋务派创办了军事工业,为了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能源、原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又创办了民用工业。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从沿海开战,大清王朝有海无防,洋务派决定筹建海军,为了涉外事务和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兴办了形式的学堂。
下面咱们同学就从这四个方面在表格的指导下具体的了解一下洋务运动的开展情况。(教师展示学习任务,学生自学了解洋务运动具体内容,个别问题可以同桌之间进行小范围探讨。)学生展示:军事工业(口号、企业、创办人、特点)
江南制造总局规模最大,设备先进,制造的武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湘军、淮军的很多装备大都来自江南制造总局。
民用工业
筹建海军:生回答主要舰队。师展示北洋舰队中的定远号和镇远号(查资料)军舰,帮助学生分析特点。
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北洋舰队,甲午海战与日本进行了悲壮的对抗。(展示图片)这是北洋舰队里“远”字号的军舰,定制于德国,是北洋舰队的主力舰,其中定远号是北洋舰队的旗舰,是远东最大的铁甲巡洋舰,可见,当时的清政府斥重资建立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
兴办新式学堂:生汇报成果,师展示京师同文馆的资料帮助学生分析特点。
3、荣辱由战,功绩在远
过渡:洋务派为自强创办军事工业,建立近代化的海军舰队,为求富创办民用工业,并培养了新式人才,苦心经营几十年。可是李鸿章后来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这是李鸿章针对什么事情而发出的感慨?为什么说是“纸胡的老虎”?什么事情能证明这一说法。(甲午中日战争。)
洋务派最初的目的是什么?实现了吗?因此,我们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这就是洋务运动的性质。甲午战败,洋务派成了千夫所指,尤其是李鸿章,更是落到了“国人皆曰可杀”的地步。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它是不是一无是处,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洋务运动?前后四位同学合作共同探讨这两个问题。
有的同学可能觉得比较茫然无从下手,在这儿老师有一个锦囊,也许里面的材料能够为你们的讨论提供帮助,或者能够证明你们的观点。
展示温馨提示。提出要求。下发资料袋。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展示:探究问题一:洋务运动为什么失败?
展示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五得出结论,材料二反映出中国从西方引进了哪些东西?可是最终结果怎样呢? 在材料五中,王韬认为香港能够兴盛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师帮学生解读史料:香港原是边陲小镇,无人问津,但是后来,商业兴盛,经济繁荣,分析其原因是采用了先进的制度。
两则材料放在一起作对比。
洋务派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只是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器物,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在当时无法从根本上摆脱民族危机,因此,没有改变封建制度的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必然走向破产。
尤其要指出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很多,这是根本原因。
探究问题二:怎样看待洋务运动? 分别展示材料一、三、四、等材料得出相应结论。
材料一: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是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解释近代企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机器大生产)
材料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近代新式人才。
材料四: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巨大的盈利,促使一些官僚、地主、商人纷纷投资近代机器生产,这些商办企业成为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端。(解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国人自己投资设厂。)【总结升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人士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出路的第一步,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开始。可是甲午中日战争残酷的宣告了的此次探索的失败,这一结局非常的悲凉,让三个知识分子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
42岁的张謇,弃官从商,实业救国。
37岁的康有为,戊戌变法,变法救国。
29岁的孙中山,选择了更为激进的方式,革命救国。
中国的出路在哪儿,薪火相传有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