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资管理供给侧改革路径探析论文
摘要:城轨企业物资管理供给侧改革,既是时代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城轨行业能够“走出去”的内在需求,更是城轨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实际需要,城轨企业面临着区域合作不跨界、供应商不协同和内部供需不同步等主要矛盾,可从稳定供应渠道、服务生产需求以及提升内部效率等路径实现供给侧改革。
关键词:物资管理供给侧改革城轨企业路径
1背景
随着我国GDP的增长以及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基础设置配套的要求,城市轨道交通的需求不断深化。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我国26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运营线路总长度达3600多km,全年累计完成客运量约138亿人次。同时,随着城轨行业技术的逐步成熟、国产率逐步提高、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以及国家审批权的下放,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未来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将呈现出规模扩大化、发展差异化、行业标准化、系统智能化、资金多元化等特点,这也为城轨企业物资管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广州地铁2015年的数据基础上,结合行业的情况预估每公里年物资消耗规模为100万元,2015年全国城轨物资消耗规模约为36亿元。因此,探索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城轨企业物资管理的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城轨企业物资管理现状分析
城轨企业不仅面临着生存的压力,更要承担公共服务和安全的职责。由于消费者市场对公共交通安全、便捷、快速、舒适等方面的要求愈加突出,与之带来的是线网的高负荷运转,城轨企业物资管理也面临着及时供应和质量保障的高挑战。然而,城轨企业面临着区域合作不跨界、供应商不协同、内部供需不同步等主要矛盾。
2.1区域合作不跨界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由各个区域进行管理,各区域城轨企业之间经营管理相互独立,各区域城轨企业相互之间没有建立强相关的联系。因而,各区域在轨道交通制式、车辆选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各区域物资管理与区域政策规定、企业决策流程等紧密相关,从而导致各企业的物资管理难以跨界合作、协同发展,面临着联合采购需求空间大但操作实施难度高的现实困境。
2.2供应商不协同
由于城轨相关物资的技术存在着专业性和垄断性的特点,同时城轨企业的需求也属于刚性且不稳定,多方面因素构建了城轨企业与供应商不稳定的交易结构,双方之间不仅没有形成协同体,反而促进了部分供应商隐藏信息或隐藏行动的机会主义行为。隐藏信息方面,供应商产品相关的技术参数、市场价格、库存、代理权限以及交货能力等不公开,导致城轨企业物资管理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隐藏行动方面,不按期交货、交货产品不合格、售后服务差等,导致生产运行秩序被打乱、合同违约纠纷多等问题。
2.3内部供需不同步
有数据显示,城轨企业故障维修约占日常维修计划的50%~70%,且维修模式单一,导致需求出现极大不稳定性。同时,由于城轨公共运输安全的特点,城轨企业对供应物资的质量和速度要求极其严格,但是由于所需的物资涉及专业多、品种多、规格多,使得物资统型不够、物资采购单次需求量少,从而导致内部采购部门与生产需求部门之间供需不同步,许多城轨企业陷入倾向于选择高库存、重资产运营的困境。
3城轨企业物资管理“供给侧改革”路径
供给侧改革重在增长本源创新,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城轨企业物资管理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提升物资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创新管理机制、调动相关生产要素,形成符合生产需求的稳定供应能力和市场化的核心竞争力,以期实现成本管控与物资供应保障的平衡、物资计划与需求变化的平衡以及供需双方的平衡。
3.1稳定供应渠道
稳定的需求环境是充分调动供应商广泛参与和持续合作的重要基础,也是物资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影响建立稳定供应渠道的主要因素,包括需求统筹能力、采购需求分配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等。需求统筹能力是指将内、外部需求进行汇总、标准化和统型等,将不同需求单位的需求化零为整、或将不同品牌的需求进行统型、或将少量的需求整合到最小订货量以上等,从而发挥量的杠杆作用;采购需求分配机制是指根据供应商库的动态更新和分级管理,将采购需求优先分配到评级高的供应商,为其创造稳定、激励的需求环境;信息共享机制是指通过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平台,不仅包括日常的沟通与交易信息等,还可以包括将需求信息、供应商信用或评估信息等向供应商开放,供应商将产品技术参数、库存以及升级换代等信息向采购方开放等。
3.2服务生产需求
建立面向生产需求的物资供应机制是物资管理能力提升的前提,包括建立基于合理库存的物资配送机制、与供应商共建的供应商管理库存机制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或者JIT(JustInTime)的零库存机制。基于合理库存的物资配送机制指根据物资消耗的预估储备一定的物资,根据生产一线的需求提供物资及时供应的服务。例如,广州地铁建立了24h物资配送服务,且在各生产工班设置了自提物流柜。与供应商共建的供应商管理库存机制是指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协议,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同时根据使用情况不断修正和补充库存的机制。例如,广州地铁与供应商探索了紧固件的看板管理机制。零库存机制是指由供应商根据需求情况,及时响应提供物资保障,采购方无需储备过多的库存。例如,通过电商渠道及时供应常规物资;与地理距离近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提供及时供应服务等。同时,服务生产需求还包括对生产需求的规范和管理,通过对生产中心消耗历史数据的挖掘分析,建立物资需求的预测机制、主动配送机制、灵活采购机制以及消耗计划和实际领用的管控机制等。
3.3提升内部效率
内部效率的提升不仅关系到与供应商的有效合作,还关系到对生产需求的服务质量。内部的效率包括与生产一线就物资统型、物资澄清、物资验收等协作,也包括与管理部门就预算控制、技术鉴定、政策优化等方面的协作,还包括内部合同签署的效率、到货跟进的效率以及物资出入库效率等。
4小结
城轨企业物资管理的供给侧改革,既是时代赋予城轨企业发展的战略要求,更是城轨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需要。在城轨大发展的趋势下,城轨企业面临着区域合作不跨界、供应商不协同和内部供需不同步等主要矛盾,探讨如何从供给侧改革形成物资管理核心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供给侧的内涵来看,城轨企业或可从稳定供应渠道、服务生产需求以及提升内部效率等路径来提升物资管理能力,从而实现成本管控与物资供应保障的平衡、物资计划与需求变化的平衡以及供需双方的平衡。此外,这些也与整个市场的发展情况紧密相关,包括形成规范化的行业标准、市场化的交易平台以及创新开放的联合机制等,促进整个城轨市场的持续、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社,1996.2范良松.“互联网+”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创新探讨[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5,10.3贾康,苏京春.论供给侧改革[J].管理世界,2016,3.
第二篇:供给侧改革的具体路径
供给侧改革的具体路径
作者:李佐军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先讲第一个问题。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我想强调六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要区分五个概念,第一个概念是供给侧改革,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供给侧的问题而推进的改革,供给侧是与需求侧相对应的,需求侧就是所谓出口投资消费三架马车,供给侧就是生产侧企业侧或者说生产要素侧。第二个概念是结构性的改革,结构性的改革是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背后的制度性矛盾而推进的改革,叫做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是与周期性对应的,他一整套政策是解决经济周期波动的问题,因为凯恩斯使得刺激政策来解决结构性的问题,这个叫做牛头不对马嘴,我们中国当前主要面临的是深层次结构性的问题,所以说必须要推进结构性,改革结构性的问题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结构不合理,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排放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动力不合理,和财富收入分配不合理等方面,这个是第二个概念。第三个概念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概念也就是中央强调的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供给侧改革与结构性改革两个概念的叠加,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制度性矛盾而推进的改革叫做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第四个概念是供给管理,所谓供给管理是指针对供给侧问题而进行的管理,我们经常说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属于供给管理而不属于供给侧改革,因为改革他一定是要改制度的,去产能本身他没有制度的问题,这个是当前很多人所混淆的。第五个概念是供给政策,供给政策是指推进供给侧改革或者是说加强供给管理而制定的相关的宏观政策,所谓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产业政策要准,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这属于供给政策的范畴,不属于供给侧改革的本身。
第二点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个层面就是供给侧改革他实际上是强调了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的作用,供给侧改革实质第二个层面的理解,供给侧改革他实际上要强调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与需求管理政策掩盖问题拖延问题是不同的,与需求管理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而供给侧改革那就是面对问题,壮士断腕,除旧不新,凤凰涅盘,欲火重生,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我要说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是,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政策的不同点,或者说他的特点,特点有四点,第一点需求管理政策他主要是强调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而供给侧改革是强调发挥市场和企业的作用。第二个不同需求管理政策是强调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而供给侧改革是强调通过效率提高来拉动经济的增长。第三个不同是需求管理政策强调要解决经济短期的波动的问题,而供给侧改革强调要解决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第四个不同是需求管理政策是强调政策的作用,而供给侧改革是强调制度的作用,政策是灵活的,制度是相对稳定的。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我要说第四个问题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核心内容是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要培育新的主体,也就是要培育创新型的主体,包括创新型的企业,创新型的个人,如比如说创客等,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要培育新的要素,这新的要素他是可以直接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技术、人才、知识、信息等这些新的要素。第三个核心的内容是要培育新的产业,主要是要培育高附加值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孵化消费结构转型方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第四个核心内容是培育新的动力,那我们过去主要依靠了需求侧的三架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那推进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培育供给侧的三大发动机,这三大发动机可能有的同志没有听说过,因为是我提出来的,哪儿三大发动机,自动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自动变革是指改革,结构优化包括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等,要素升级包括技术进步、提升人力资本,信息化,知识增长等,供给侧改革就要培育这三大发动机。这个是第四点。
第五点就是供给学派就是西方的供给学派他的政策主张究竟是什么,我可以把他概括为四减四促,四减中的第一减就是减税,供给学派认为他要通过减税增加企业的获利来增加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发展,第二个减就是减管制,尤其是减少政府的管制,第三个减是减垄断,减少行业的垄断,企业的垄断,市场的垄断等,第四个减是减货币抄发,供给学派反对通货膨胀也反对通过印钞票促进经济增长。还有四个促进,第一个促进是促进私有化,大家都知道三千主义是强调私有化,第二个促进是促进公平竞争,或者是促进市场竞争,第三个促进是促进企业家精神的发挥,经济的关键在企业,企业的关键在企业家,企业家的关键在发挥企业家的精神,第四个促进是促进既科技创新和智力资本的投资,供给学派认为要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来增加有效供给。那供给学派的大多数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是可以为我们所用的,但是也有个别不符合我们国家当前的国情。
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我要说的第六点,就是供给侧改革容易出现的误区或者是误解,有六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把供给侧改革当成一个完全崭新的事物,确实供给侧改革这个词是新的,因为以前没有这个词,但是供给侧改革的背后所蕴含的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以及相关的概念,供给政策,供给管理和供给边的问题等,早就有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渊源也不仅来自供给学派,也不仅来自定律,而是与经济学是一同成长的,因为经济学核心的概念就是供给需求价价格,纵容学派强调供给侧改革。亚当的理论主要强调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作用,强调分工协作的作用,强调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他主要也是供给侧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是供给侧的,那我学多年发展经济学大部分的理论都是供给侧的,那我学的改革经济学或者是新经济制度学也是供给侧的,那我本人学的人本发展理论也基本上是供给侧的,所以说供给侧改革他背后的经济学的理论的支撑是十分丰富,而且源远流长的,不是什么特别新的事物,只不过是我们要回归尝试而已。
第二个方面就是直接把西方的供给学派的理论和相关的政策直接拿过来为我们所用,这个也是一个误区,因为上个世纪70年代供给学派提出的那一政策主张是适合当时的经济形式和当时西方学家的体制特点相关联的,我们国家目前面临的经济形势以及我们的体制特点与当时是不完全一样的,所以说我们不能有些政策不能拿来直接为我们所用。
第三个把供给侧与需求侧对立起来,事实上需求与供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手心和手背,二者只有平衡协调才是健康可持续的,我们过去多年确实是过分强调了需求管理,走入了误区,我们现在强调供给侧改革,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在强调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不一定合适需求管理。
第四个是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来推进供给侧改革,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本来供给侧改革他的核心或者是他的实质就是强调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果我们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过程当中,尤其是在去产能过程当中,主要是通过政府行政命令的手段来去产能调整经济结构,来规定在什么时候必须要调,去多少产能,什么行业什么企业要去产能的话,这个就是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来推进供给侧的改革,这是一个误区,去产能等我们主要的政府是要制定好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引导性的政策,由企业自己去决定他去还是不去,什么时候去,去多还是去少,以什么方式去。我认为这个是我们推进供给侧改革应该把握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也是要避免的误区。
第五个就是把供给侧改革中的供给简单的理解为产业供给或者是产品供给,那我前面强调的供给侧改革的供给是包括培育新的主体,新的动力新的要素等在内的,而当下很多人把供给侧改革简单的理解为产业结构的调整,简单的理解为三去一降一补,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因为如果我们只是把供给侧改革理解为产业产品的供给的话,那我们现在强调增加他的供给意味着造成进一步的产能过剩,这个是第五个误区。
第六个把供给侧改革的影响因素简单的概括为五大平行因素,也就是当下很多人说的,劳动、资本、资源、技术、制度,说是五大影响供给侧的因素,这五大因素并不是说同一性质的因素,平行放在一块就是一个误区,这五大因素当中有三个因素,就是劳动、资本和资源,他属于规模性的因素,那就是这一要素投入的增加,量的增加可以直接带来产量或者是GDP的增加,但是不能直接带来效率的提高。那恰恰是我们供给侧改革还要注意的问题,你不能通过这些大量的投入拉动增长,那过去粗放的发展就是这么来做的。第二个要素就是技术,当然还不仅包括技术,还包括人力资本,信息和知识,就是我经常说的要素升级,像这一类的要素和前面规模性的要素是不一样的,这个是所谓效率型的要素,这些要素是可以直接带来全要素生产力提高的,而这些要素的培育和大规模的配置正是供给侧改革我们要强调的,因为供给侧改革他核心就是要通过效率来拉动经济增长。第三个要素就是制度,制度跟前面这两个要素又不同,他是根源性的因素,他不仅直接影响规模性要素的投入和配置,也影响要素升级,他是一个更深层次层面的因素,如果我们把这几个东西平行放在一块,就是理论逻辑没有梳理清楚,这个是当下很多人的误区。
第一个大问题说完了,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
第二个大问题怎么样来推进,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有今年的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有了全面的部署,那我这里就不重复那个了,我就按照我的理论逻辑来给大家汇报一下推进供给侧改革的36条对策。这36条对策分为七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的对策就是培育新的主体,供给侧是要培育新主体,新的主体又包括六个方面的主体,第一个就是培育创新型的企业,第二个就是培育创新型的个人,包括创客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第三个是要培育创新型的区域,包括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区域创新中心,创新型的园区等,第四个是要培育创新型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第五个是要建立一些国家的创新平台,包括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国家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国家技术中心等,第六个还要培育创新型的政府,政府也面临创新的问题,比如说政府的公共服务的外包,就属于创新的范畴,这个是第一种对策。
第二种对策增加六大要素的有效投入,我一定要强调叫做有效投入,所谓有效投入是指有效率有回报的投入,因为如果有的要素投入投入过多了没有效率的,他恰恰我们供给侧改革要注意的,哪儿六大基本的要素呢,就是生产函数当中我们说的全要素,全要素是六大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劳动,我们要增加劳动的有效投入,第二个要素就是资本,要增加资本的有效投入,第三个要素就是资源,就是资源是包括土地能源一些原材料等在内的,要增加这一类资源的有效投入,第四个要素就是环境,环境也是生产要素之一,这个是我们过去经济学理论还有实践工作当中忽视掉了的,环境也是稀缺的环境也是有价的,环境也是我们任何产品当中必备的要素,环境也应该包含整个GDP的价值之中,只有把环境也拉入到生产函数之中,只有把环境也拉入到每一个环境和GDP价值构成之中,我们才能够解决资源的节约,环境的友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所以说他也是要增加有效投入。第五个方面的要素投入就是企业家才能,这个也是被我们过去所忽视的,他应该拉入到生产函数当中,不是像我们理解的只有劳动创造价值,企业家是搞剥削的,企业家的劳动是高级劳动,是有风险的劳动,更复杂的劳动,比我们一般的劳动更有价值的,而且企业家的劳动是可以组合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的,可以产生更大的效率的,所以在我们所有的产品里面在我们的GDP构成里面还有企业家才能绝大的贡献,他也应该拉入到生产函数当中。第六个要素就是政府管理的投入,我们的生产活动离不开政府的公共服务,也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的管理,所以说在产量之中在GDP当中也应该有政府管理的贡献,总之要增加这六大基本要素的投入,这个是我们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第二种对策。
第三种对策通过制度变革提高生产率,拉动经济增长,制度变革是我说的三大发动机之一,三大发动机为什么重要,他是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的基本手段,那我们来看一下生产函数的构成,生产函数GDP或者是产量等于前面一个系数那么多,还有一个函数关系,括号是六大生产要素,这六大要素我已经说过了,我们现在还剩下前面的系数,这个就是全要素生产力,我们关注这个事影响全要素的生产力,或者是决定全要素生产力的因素是什么,那就是三大发动机,就是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我们先来看制度变革,因为制度变革他是三大发动机中最重要的,是决定性的,根源性的发动机,那我们怎么通过制度变革提高生产力呢?制度变革我们可以从很多的角度来理解,那这里主要是从西方供给学派的四减这个角度来剖析四减背后相应制度改革的内容,第一减就是减税,要想推进减税必须推进财税制度的改革,预算制度的改革以及政府机构的改革,如果不把政府机构减了这个就难以实现。第二个减就是减管制,我们必须推进行政管理的改制,审批制度的改革,商事制度的改革等,第三减是减垄断,要想减垄断我们必须要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等,第四个减是减货币超发,就必须要推进货币制度的改革,汇率制度的改革,金融体制的改革等。这个是供给侧改革的第三种对策。
第四种对策通过结构优化提高生产力,拉动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的第二大发动机,结构优化也包括四个方面的对策,第一个方面的对策是推进工业化,工业化意味着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有较低的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配置和转移的过程,因为工业部门具有更发达的分工协作关系,他具有更高的效率,所以说工业化本身是可以提高效率的,那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情况,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也正是工业化的过程。第二个方面的结构优化的路径就是城镇化,城镇化意味着农村人口从效率较低的农村向效率较高的城市转移的过程,一个农民原来在农村一年的收入只有1万块钱,同样一个人转移到城市之后,年收入变成3万4万甚至更高,一个农民如此,千百万个农民的转移就意味着国民经济的大幅度的提高,效率大幅度的提高,所以说城镇化也是可以提高生产力的。结构优化的第三个方面的路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区域内部不同城市不同地区分工协作的加深,分工协作的加深可以极大的提高效率,那分工协作的加深提供效率亚当斯密进行了非常完整的论证,斯密的理论我用四个字概括,发展效率分工制度,发展取决于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分工的深化,分工的深化取决于好的制度安排,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促进分工协作的深化,可以提高生产力。结构优化的第四个方面的对策就是国际化,国际化是意味着我们中国积极主动的参与产业链全球的分工协作,分享全球分工协作的好处,这个也是可以提高效率的,所以说开放是可以促进改革,开放是可以促进发展的,这个是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第四种对策。
第五种对策通过要素升级提高全要素的生产力来促进经济增长,要素升级也是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的三大发动机,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对策,第一个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是可以提高生产率的,这个是大家都清楚的道理。第二个是提升人力资本来提高生产力,增加有效供给,人力资本的提升与劳动时间投入的增加性质是不同的,劳动量的增加他可以带来产量的增加,但是他不是直接带来效率的提高,而人力资本的增加意味着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他可以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打造更高的产出的效果,是可以提高效率的。第三个方面是通过知识增长来推进要素升级,知识增长根据新增长理论,知识是具有万意效应的,他可以提高生产率。第四个方面就是信息化,我们很熟悉的像移动互联网的推广应用是可以极大的提高效率的,他可以降低信息成本,产生经济范围网络效应集聚效应等,这个是如何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第五种对策。
第六种对策,还要解决存量和增量的问题,我们第六对策就是讲存量的调整,存量的调整我概括为六个去,第一个去就是去产能,去产能是针对实体经济来说的,目前我们国家的钢铁、煤炭、电解铝、玻璃、造船、冶金等行业产能利用率只有70%左右甚至更低,所以说我们要通过去产能来解决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第二个去的是去库存,去库存是针对房地产行业来说的,但是严格来说我认为这个去库存这个概念放在供给管理或者是大家理解的供给侧改革三去一加一补是不合适的,为什么?因为去库存严格来说不是供给侧,而是需求侧,产能问题那当然是供给侧的没有问题,但是库存他是需求侧的,库存是意味着房地产已经把楼盖起来了,没有销售出去,我怎么解决他的销售问题,他是一个需求侧的问题,那现在我们硬是把这个去库存这个需求侧的问题放在供给管理里面,这个我也没有弄明白是为什么,反正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因为既然这么说了大家就这么做,之所以当下出现了一些房地产房价的一些问题,但如果我们把去库存放在需求管理政策里面,我们通过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管理政策的平衡这个是可以的,但是你放在供给管理里面就有点牛头不对马嘴了。第三个去的是去杠杆,去杠杆是针对金融行业还有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过高,杠杆率过高来说的,第四个去的是去超建,就是去掉基础设施超前建设,超大建设,超量建设,超标建设,我们的投资是三大领域,一个是实体经济一个是房地产还有一个基础设施领域,实体经济有去产能,房地产有去库存,金融去杠杆,那基础设施领域应该对称着还有一个去超建。第五个去就是去僵尸,所有这些行业都存在着一些僵尸企业,我们必须要通过去僵尸来解决一些存量的问题。第六个问题就是去成本,或者是降成本,中央强调的降成本,要去五个方面的成本,一个方面是制度性交易成本,第二个是税费成本,第三个是财务成本,第四个是电力成本,第五个是物流成本。
第七种对策,就是要培育六个新的东西,这边是去掉六个方面的,这边还要培育六个新的,第一个要培育新的技术,第二个要培育新的产业,尤其是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第三个要培育新的业态,培育新的商业业态等,第四个是要培育新的区域,尤其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些新的区域,第五个是要培育新的模式,包括发展的模式,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等,第六个要培育新的品牌,通过新的品牌提升竞争力提高附加值。总之如何推进供给侧的改革从逻辑来看可以分为七个方面共36条对策,这36条对策是有完整的逻辑,六个新的主体,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三大发动机,展开12条对策,从存量和增量来看解决好六个存量的问题再培育好六个方面的增量的问题。
第三篇:供给侧改革心得论文
供给侧改革心得论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正确判断我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正确决策部署。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对于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改革举措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供给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需求侧短期刺激的理论基础在于:当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形成增长缺口时,意味着生产要素未得到充分利用,会出现周期性的失业率提高现象,因此要刺激总需求以使实际增长率达到潜在增长率水平。但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说,这种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用处很小。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理论误读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误读,其理论来源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新古典理论;二是以传统供给经济学为内核的新供给经济学;三是以发展经济学为核心的各类结构主义;四是以保守主义、货币主义以及供给主义为核心的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五是以华盛顿共识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结构性改革理论;六是以产权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为核心的新制度主义。但是,这些理论都不能成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工具箱,主要原因是:
萨伊定律所倡导的“供给自动创造自身的需求”“宏观经济不需要进行需求管理”等主张,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机理相冲突。从萨伊定律出发,市场不可能出现全面的生产过剩,这与目前大规模的产能过剩显然并不一致。萨伊定律所提出的政府不干预原则,也显然难以治理当今时代的经济问题。
供给经济学应对的核心问题是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问题。然而,目前中国经济并不存在“滞胀”。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几大问题集中体现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外需下滑、基本增长动力源变化导致的增速下滑、产能过剩以及制度性与机制性问题累积下的结构扭曲等方面。供给学派所开出的减税和削减福利等药方,并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结构主义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主张用国家干预和大规模投资等措施来突破落后国家在“低水平均衡”上所面临的各种瓶颈性约束。其实质是主张干预主义和非均衡主义,明显与中国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均衡发展和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改革目标相冲突。
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是哈耶克的保守主义、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以及拉弗的供给主义的混合体和变种,其在所有制上的完全私有化、在运行上的完全市场化不仅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相冲突,与中国持续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相背离,而且难以解决中国面临的复杂问题。
华盛顿共识以“快速私有化、快速自由化以及宏观平衡”为内容,拉美和东欧的结构性改革已经证明了华盛顿共识的失败。因此,以之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结构性改革不仅在政治上不具有可行性,在经济上也存在致命缺陷,它所开出的药方自然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良方。
新制度主义虽然抓住了改革在本质上是一场制度创新这一要点,但其简单的私有化逻辑难以适应当前中国多层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肩负的“宏观稳定+消除扭曲+新动力机制培育”的大改革大调整任务,需要超越简单的产权体系改革。
深入研究这些理论误读,可以发现它们存在共同的问题和困境:
一是简单分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供给侧”等同于供给经济学,“结构性”等同于结构主义,“改革”等同于制度主义。这种简单化表象化的理论解读具有很强的误导性,容易使公众认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于简单的减税、简单的私有化和市场化或者简单的政府管制或计划。事实上,这些简单化的政策主张都没有抓住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甚至与之南辕北辙。
二是先验假定需求管理和总量管理失灵了,因此各类政策应从需求侧管理全面转向供给侧管理,理论基础应当彻底转向各类反凯恩斯流派。这种观点显然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此次以美国次贷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新兴市场汇率大动荡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以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工业品市场萧条、新兴经济体产能过剩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实体经济危机与上述理论流派所适用的20世纪70—80年代的“滞胀”具有本质性的区别;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同样不是“滞胀”问题。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不拒绝需求侧管理,而且在很多环节需要需求侧管理进行配合。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把握三条原则 跳出西方经济学的桎梏。必须超越各种类型的凯恩斯主义和供给经济学的对立与争论,跳出“用需求管理来处理需求问题”和“用供给管理来处理供给问题”的二元主义困境,强化结构性视角、制度性视角和增长模式转换视角。在短期,应关注市场失灵带来的供求失衡问题,以政府适度干预对冲世界经济波动带来的外部冲击,以内需适度扩张弥补外需下滑带来的需求缺口并缓解产能过剩。在近期,适度启动供给侧调整,利用“看得见的手”和整体规划积极处置僵尸企业。在中期,全面实施结构性改革,从制度层面重构市场,释放市场活力,推动政府主导型结构调整逐步过渡到市场主导型结构调整,避免政府过度干预。
超越左和右、市场与政府的简单分类。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归结为以“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为核心的新古典思潮,也不能归结为以“整体主义+政府干预+部分计划化”为核心的左派结构主义。必须清晰地看到,中国目前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不仅仅根源于市场失灵或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而是二者在不同层次的多元叠加。因此,有效之策不是简单地利用政府
第四篇:供给侧改革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商学院 班级:会计6班
姓名:寇朗婕 学号:201622349132
课程论文题目: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课程名称: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月**日
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早前公布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也有“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措辞。11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李克强总理所作 《政府工作报告》部署2016年八个方面重点工作,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举措。【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体系、产业升级、扩大内需
一、供给侧的概念
(一)什么是供给侧
所谓“供给侧”,即供给方面,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供给的范围和水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切影响社会生产总量的因素也都影响供给量。“供给侧”的“侧”字并不是“侧重”,而是“端”、“一端”的意思,供给侧改革也就是从供给这一端来进行改革,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需求侧;“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这几大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以前我们提到经济增长,条件反射就是要扩大需求,刺激消费,但现在我们要换一种新思路、新方法。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原来我们致力于让更多的人来买蛋糕,但现在是我们要努力把蛋糕做好做精致这样就不愁没有人来买蛋糕。
(二)供给侧改革的原因
1.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特别是工业产能过剩的弊病,特别是钢铁产业,虽然产出的都是好钢,但是销售严重下滑。这十年以来,随着房地产的逐步发展,日渐蓬勃,国有企业很多该转型的企业都得到了丰厚的利润,从而导致国有企业过渡工业化,扎堆集中于第二产业,而对于第三产业,比如服务业、互联网,物流业,则几乎没有涉足。
2.民营企业部分大多都是偏向于生活服务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代理,奢侈品,互联网方面。在有效整合需求的同时,存在零散,混乱的问题。
3.房地产库存严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的房地产库存严重超量,不仅要通过适度降价促销,政策支持,还要鼓励房地产企业相关的创新,比如租赁,融资租赁,地产银行等形式。争取每年消化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的库存。在这个过程中,融资,抵押,都要创新模式。不能够把所有的风险都集中到一个篮子里面。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变化的节点,长期的发展积累了庞大的经济总量,基数抬高,连续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已经不可重复了。中国经济正进入呈L型走势的中高速增长时期。这一阶段必须坚持把改革发力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上,在保持总量增长的同时,实现结构优化。随着我国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各种矛盾集中爆发。而各种矛盾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发展存在诸多短板,出现结构性问题。推进结构性改革就是协调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关系,在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的同时又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是让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行稳致远的一项重大举措。
二、方面和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重点任务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今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个重要的任务,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化解过剩产能,二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培育。供给侧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任务是五项,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1)化解过剩产能
在我国,一方面传统行业比如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由于国内需求减弱、国外同行业竞争加剧等原因,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这些行业在今年上半年都处于下滑状态,从效益情况看,煤炭行业在今年1—5月全行业利润同比下降了60%多,水泥玻璃行业利润下降60%多,冶金行业利润下降36%,这些行业都属于产能严重过剩的传统行业。山西是我国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长期以来,形成了煤炭、化工、钢铁、水泥等主导产业,集聚了大量的就业人口,创造了大量的税收,但不幸的是,这些产业均属于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不但不受国家鼓励,而且在市场的恶性竞争下快速走向衰落,由于这些产业占到山西经济规模的80%以上,与山西经济一损俱损,这些产业走向衰落,可以预见的是,山西社会经济将受到重大影响。
可以建立企业产能利用率评估和预警制度。为了应对产能过剩问题,应当从源头上入手,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规模,这就需要建立一套产能利用率评估系统,以评估企业是否存在生产过剩问题,让企业和投资者及时了解企业现状和市场需求,理智地进入市场,防止过度投资。至于僵尸企业的处置,各地就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它的范围,采取具体措施,中央也会有一定的支持政策,来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和处置僵尸企业。
(2)化解房地产库存
去库存方面,关键还是房地产库存,特别是三、四线城市。昨天发布的消息应该是个利好消息,对去库存会起到促进作用,现今也正在鼓励新市民购房,推动保障房的建设,特别是货币化安置的政策。货币化就是享受保障房的这些群体,政府不一定去盖保障房,可以把现有存量的商品房收购集中起来,再安排给这些需要有保障性住房或者棚户区改造的群体,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化解房地产的库存。
(3)调节成本
降成本方面,现已在调查制定方案,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另外还有不合理的收费,还有其他一些过重的企业负担,都要降下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去年底对全国2526位企业家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反映的最主要困难中,超过七成企业家选择“人工成本上升”,超过半数企业家选择“社保、税费负担过重”。
当前,还需警惕不少企业“吐槽”的政府“乱伸手”、评估费检验检测费过高等问题,这些“隐性成本”像是捆住企业的“绳索”,不仅抑制、束缚了企业创新升级、提供有效供给,一定程度上还可能阻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
(4)补短板补在薄弱处、关键处、紧要处 1.脱贫补齐民生短板
截至2015年底,全国依然有5000多万贫困群众,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的人口总量。面对最后的“锅底人群”,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脱贫工作列在补短板领域首位,指出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实干,提高扶贫质量。
2、拉伸经济动能短板
拉伸动能短板,要培育新产业新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这5个战略新兴产业有望在“十三五”期间成长为“十万亿级”支柱产业,培育起中国经济新动能。
拉伸动能短板,也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由大变强的关键期,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也更加明显。
拉伸动能短板,根本要靠创新驱动。无论是消费升级还是产业培育,挖掘新动能的根本在于创新。
3、发力社会事业短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中,钢铁、煤炭等领域去产能任务艰巨,职工安置问题凸显。必须意识到,减法做到哪里,加法就要做到哪里;去产能去到哪里,社会保障就要补到哪里。
三、结束语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大势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主线,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深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推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侧重解答实际问题,是针对我国宏观经济供求关系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过去,我国宏观经济供求矛盾主要表现为供给短缺,需要扩大生产规模;随着发展水平提高,现在我国宏观经济供求矛盾主要表现为部分产能过剩和部分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并存,需要供给和需求更好匹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我国供给能力、供给质量和供给结构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与生态环境需要。这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也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四、参考文献
[1]习近平: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新华网2016-01-27 [2]李抒望.《再解读:供给侧改革深意何在》中国青年年报2016-2-22.02版 [3]邵宇.《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宏观经济2015年第12期
[4]李华琴、罗英.《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制度设计研究》科学管理研究,第33卷第6期 [5] [] [] [] [] [] []
第五篇:(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及其影响
供给侧改革及其影响
(公共经济学)
供给侧改革及其影响
一.内涵及其实质
内涵:“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质:“需求刺激效果甚微。需求不足仅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而需要从供给端着手改革。供给侧改革是否有先例?20 世纪70-80年代,美、英相继陷入滞胀,“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淖。中国“供给侧改革”更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滑。”
二.改革原因背景
自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暴露一些经济上的问题,我国经济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投资为主,消费为辅”的时代正在远去,而“供给跟不上需求”正凸显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供需不匹配”,是理解“供给侧改革”最基本的背景。消化过剩产能提速。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产能过剩企业会占据大量资源,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当前多个行业、多个地区的产能过剩正引起各方的担忧,可能引发通货紧缩、失业、经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风险。服务业黄金时代到来。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一方面维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供就业岗位。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50万个左右。对政府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当下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瓶颈不是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给不足。在教育、医疗、金融、旅游等领域,一方面国内抱怨声不断,另一方面大批消费者源源不断地到国外消费。究其缘由,这跟国内服务业供给侧的乏力有关。
三.供给侧改革影响因素及其变化曲线分析
投资消费曲线变化
分析:由上图可知,自2011年开始,我国投资对GDP贡献率呈下降趋势,而消费对GDP贡献率始终呈现增长趋势。“三驾马车”变化明显,重新分配格局。进而导致一系列问题,供
供给侧改革及其影响
给跟不上需求矛盾突出,同时也导致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通货紧缩、失业、经济动力不足。服务业发展趋势曲线变化
分析:由上图曲线可知,自2011年起,中国服务业呈现增长趋势,在市场规模中所占份额也越来越大,并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大。随着服务业行业的发展,能缓解中国的供需矛盾问题,解决部分社会现实问题,对增加就业率,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四.供给侧改革分析
对于供给侧改革,习近平主席的原话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
2015年10月8日至10日,中央财办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给出了部分回答。刘鹤表示,要大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把增强企业活力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引导好社会心理预期,重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商业法制,切实发挥企业家重要作用,着力营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场环境。这预示着,在产业层面,淘汰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激发企业活力,将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从供给侧管理角度看,本质上都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从“三驾马车”到“供给侧改革”,这种话语变化勾勒
供给侧改革及其影响
出中国经济的演变,消费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供给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倒逼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够平稳落地。“经济结构性改革”分解为四个关键点,包括化解产能过剩、消化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成本、发展股票市场。“经济结构性改革”,任重而道远,非一日之功。本次中央首提“供给侧改革”,短期上是为了应对当下的严峻挑战,长期上是追求的正是一个“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
五.供给侧改革措施
1.从结构性减税到大规模减税。优化企业税收机制,尽量减少税收,避免偷税漏税,避免重复性收税,以此来减轻企业负担。放低门槛,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
2.放松行政管制,减少行政审批。开放绿色通道,给有良好信誉跟诚信的企业放低门槛,减少行政审批手续,使其尽快生产,融入市场。
3.减少垄断,促进市场自由竞争。针对垄断企业给予取缔,争取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而利于企业的发展。4.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多元化改革。
5.改进资源和基础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由市场自动形成价格,减少垄断和国家干预,从而减少通货紧缩。
6.有效控制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的成本。推进市场基础设施优化配置。促进基础设施公平使用,同时降低基础设施使用成本,督促市场共同维护,以减少维护成本。
六.供给侧改革影响
1.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和稳增长的重要推进器。一方面,将结构性改革引入宏观调控,形成“宏观调控+改革”的政策组合拳,是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重要举措。这实际上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而这两个变量则是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新一届政府强调宏观调控要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寓短于长,以长促短,拓展了宏观调控的时间轴,形成了“短期+长期”的思路。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结构失调、体制僵化不仅增加稳增长的困难,甚至使发展不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长期稳增长的最有力措施。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宏观调控可以更多的采取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而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这既能增强市场信心,又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2.是努力实现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关键举措。就经济体制问题而言,最大的结构性改革还是市场化改革,即简政放权、深化价格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等五大方面都面临重大的供给侧体制问题,解决这些制度性的障碍的关
供给侧改革及其影响
键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发展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创新性文化基础薄弱,投机性发展氛围过浓,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人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智力花在投机取巧上,热衷于泡沫投机活动,是导致实体经济不振、创新动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这有文化因素,也有发展观短视、政绩考核制度等问题,更有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束缚了企业手脚的供给体制问题。深化市场化改革这一重大的结构性改革,不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市场主体创新宽松公平的宏观环境,让市场在竞争性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且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激励,增强微观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3.是促进产业升级、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升级失败,即经济结构长期处于中低端而无法向中高端转换,从而导致长期的需求不足、产业竞争力低下、社会严重不公平等问题,最终使得经济长期失速,危机四伏,各类风险交织且集中爆发。国际上这样的事例很多,有拉美化现象,有东南亚金融危机。因此,结构转型升级能否顺利推进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的关键。而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决定力量是制度创新,即对关键领域的改革能否深化,形成更高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推动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的原动力,也正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4.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改革并不仅是简单的放权,是对旧体制的“破”,更关键的是在于“立”,即“立什么样的新规”?成功的改革就是要靠法治来巩固,来扎根,法治的形成过程就是制度的完善过程,即形成公平而富有激励性的新制度,以此减少不稳定性,同时增加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能力。改革的深处就是法治。一方面,我们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同时,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完善和定型,其完善的标志就是法制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基本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不是仅提供一时的激励,当一放就乱时再收回,像一些不够深入的改革那样形成“收放循环”,而是在打破一些关键领域的体制障碍的同时,建立基于法律规范的长效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要靠法制,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进。正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两方面要求,使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