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12:0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念奴娇》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念奴娇》教学设计》。

第一篇:《念奴娇》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

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安排一教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

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

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惊涛浪花

4、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卷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

⑴ 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⑵ 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⑶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⑷ 惺惺惜惺惺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不得志仕途不平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四、总结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余秋雨: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第二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词的两大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词风的不同特点

通过解读文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掌握烘托和映衬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带感情的朗诵,初步体会此人内心世界

学习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了解苏轼的人生际遇和情感抱负 运用综合探究,深入体会“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抒写胸中块垒的豪壮情调和达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领会词人济世为民、想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以及身遭贬谪依然达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体会“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现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现得情感

四、教学方法:诵读 讨论

五、学习方法:知人论世 综合探究

六、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远从《诗经》《楚辞》及六朝诗歌中汲取营养,又为后来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他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二)学生简介宋词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都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三)由学生介绍苏轼的人生际遇、情感抱负

学习方法

一、知人论世

因“诗言志”,故在鉴赏古诗词时,我们应该设法研究诗歌创作时的历史背景、作者的际遇以及情感抱负。特别是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上,才有可能看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

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和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在新法的实施上与王安石意见不和,苏轼多次上书未果,请求离京外调。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做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此词即作于其间。

(四)欣赏配乐朗诵《念奴娇 赤壁怀古》

(五)具体研习

1、从章法上看,词的上片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本词的上片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所见:大江 赤壁 乱石 惊涛

所想:风流人物 英雄豪杰

上片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并称颂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

2、下片主要写词人所思,他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词人想到周瑜,雄姿英发,才华横溢,谈笑间指挥了赤壁之战。

3、上片为什么没有直接写自己所仰慕的英雄人物——周瑜,而转入描绘赤壁壮丽景象,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乱石穿空”写仰视高山的陡峭,“惊涛拍岸”写俯瞰大江的奔腾气势,“卷起千堆雪”写江面的壮阔。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赤壁的雄奇壮丽景象,会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片所追述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4、苏轼为何仰慕周瑜?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前,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其深刻含义在哪里?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周瑜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近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千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迈心情和迫切想要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

此中穿插“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深刻含义在于①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②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的潇洒风姿。③小乔之姐大乔系孙权之妻,所以周瑜和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正是作者所没有的。

5、组织学生探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的情感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词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貌似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

(六)《定**》

学习方法二:综合探究

作家某一时期的作品有着相对固定的情感表达,结合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的其他作品能更深入的体会“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表达的情感。

1、学生赏析《定**》重点语句

教师点拨:作者借写眼前经历,抒发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胸襟怀抱。在词中所展现的景象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心灵及经历的投影。在人生的旅途中既有顺境又有逆境,就苏轼而言,无论是自然界的阴晴风雨,还是现实人生的荣辱升沉,都已司空见惯,有着深刻的体验。尽管已谪居黄州,动辄得咎,却毫不沮丧,始终保持通达、豪放、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任风侵雨袭,山呼海啸。

2、学生赏析《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教师点拨:本词通过中秋醉酒赏月,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词人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七)教师小结:

俞文豹《吹剑录》载:“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对苏词作了形象精辟的论述,本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博大,雄伟奔放,是苏轼豪放风格的代表作。

第三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牛 芳

教学设想:

本词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鉴赏诗词的能力,也熟悉了古诗词鉴赏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大胆尝试让学生设计课堂教学流程,并让他们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疑自答。教师适度指导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实现“少教多学”的目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苏轼生平和思想,了解该作品的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2、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掌握并学习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学生通过多角色、多种形式的朗诵,达到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教学重点:

1、了解豪放派宋词的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

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是个英雄辈出、充满魅力的历史时代,其中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而且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赤壁之战的历史故事呢?(学生讲述历史史实)

时光虽然过去了近1800年,但是每一位为赤壁之战所激动的人,一旦来到赤壁,当年火光冲天、到处喊杀声的情形仿佛又萦绕于脑海。

赤壁之战八百年后,一位伟大的文坛泰斗来到赤壁,写下了一篇和赤壁之战一样流传千古的伟大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位伟大人物就是苏轼。

二、明确目标

1、《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根据我们以往的学习经验,大家说说鉴赏词我们应重点探究那些方面的知识呢?

(学生与教师在讨论中明确目标)

2、根据教学目标指名学生以口头形式设计本堂课的学习过程。

三、相关知识准备

(一)词 复习有关“词”的文体常识,说说你对古代“词”这一文体的了解。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衍生于诗,独立于“词”

2、词,于我国宋代形成颠峰

3、词有“词牌”,就是词调,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和长短

4、词常常分前后两部分,称“前片”“后片”,或者“上阕”“下阕”。

词是隋唐兴起的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乐府、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等。

(二)学生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2、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四、诵读训练,并理解全词内容。

(一)古代诗歌的学习,关键在于品味出诗歌之美最根本的办法是读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明确了该词的写作背景,大家对词的感情有了大致的猜测,现在我们结合词作的内容和作者的形象来进行诵读训练。

1、小组内成员自读。

2、小组内成员之间展示,并互相指正不足,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进行诵读。

3、教师适当点评。引导学生读出激情满怀、壮志豪情的气势

4、播放诗歌诵读录音材料,学生自我纠正。

5、全班齐读。

(二)理解内容(学生结合注释展示)参考:

长江向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军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健、英气勃发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上阙:描写了赤壁奇景 下阕:怀念周瑜,抒发感慨

五、合作探究,鉴赏诗歌。

(一)、分析上阙

1、男生朗读上阙。

2、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或疑惑,小组讨论后学生作答。(教师在巡视过程中指导学生讨论,并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3、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补充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原因是什么?

预设: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势恢宏,豪放之气笼罩全词。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的想象。写景和抒情结合自然,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正是诗人豪放之风的集中体现。

②.本词的上片中,作者看到了哪些赤壁景观?

明确:赤壁景观:大江 故垒 赤壁 乱石 惊涛 千堆雪

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 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预设 :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这三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也暗写下阕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英姿,表现作者的豪迈奋发意气,渲染了环境气氛。

④.“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在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 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激情,又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总结上阕,引起下阕。

4.学生再读上阕,体会景中之情,总结上阕内容。

小结参考:作者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对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称颂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5、集体朗读并试背上阕。

(二)、分析下阙

1、女生集体朗读。

2、学生思考后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学生作答。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指导学生讨论,并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3、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补充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①.下阕主要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回忆的是什么?感慨的是什么?

预设:前五句:所忆——周郎雄姿英发 风流潇洒 才华横溢 后五句:所感——自己功业无成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②.下阕中周瑜的形象有何特点?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预设:周瑜——雄姿勃发,儒将风流,从容闲雅,指挥若定。

苏轼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 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 的风姿,英雄美人,相得益彰。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以上这些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

教师补充:烘托——“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

③、参与赤壁之战的英雄有很多,词人为什么只写周瑜,对周瑜形象的刻画,又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出示课前预习布置的人物简历表: 人物 周瑜 苏轼 年龄 34岁 47岁 婚姻 幸福美满 三十丧妻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务 东吴都督(24岁)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通过对比学生回答。

参考:通过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 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又是在慨叹自己。词人刻画周瑜的“雄姿英发、叱咤风云”与自己的“待罪黄州、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补充:映衬——既是“以乙托甲”,也是“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

④.下阕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预设参考: 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从情感上看具有激奋和伤感的双重色彩。词中对壮丽河山的描绘,对英雄人物的尽情赞颂,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奋发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人生如梦”的感慨,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郁闷和忧愤。但从全诗主题看,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是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情绪的流露。因而不能孤立地看成是诗人悲观失望的自白。我们应该更多地体味作者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追求。从词的意境和语言分析,这首词感情热烈,富于激情,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怀。因此 “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是《赤壁怀古》的理趣所在。

4、.学生范读下阕,总结下阕内容。

学生小结:下阕第一层描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三)教师总结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六、拓展延伸

《吹剑录》中记载了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苏东坡豪放词的风格可见一斑。《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查阅苏轼的诗作总结回答)

预设:①.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豪迈气势,还融合了千古英雄的丰功伟绩,将江山的壮美与怀古的豪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联想。

②.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写“周郎”与“赤壁”,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七、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我的收获 我的困惑

八、布置作业

课外查阅资料,比较《江城子·记梦》和《赤壁怀古》的异同,并对其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评价,写一篇小短评。

教学反思:

通过对“少教多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我设计了本堂课的教学流程。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我有了很大的收获,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困惑。

一、我的收获

1、教学过程中,应以诗歌诵读法来贯穿课堂。

诗歌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仅凭教师的讲解是不可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与情感的。因此在教学中始终要贯穿诵读的环节,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萦绕着朗朗的读书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书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诗词教学。所以在《念 奴娇赤壁怀古》的设计上,我也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诵读法。

诵读应该是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读,在第一诵读环节我以小组为单位来组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情感。第二环节是通过录音范读提高学生对诗歌的诵读能力。本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景物描写扣人心弦,所以在赏析景物时,边赏析,边试读,力求体味苏轼豪放词中景物描写所蕴涵的壮阔美。在分析形象时候,再读诗歌,体味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这里有苦闷、郁愤和不平,这里有乐观、旷达和自信,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该诗在情感上的复杂变化。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精神的自由,胸襟的洒脱,情感的豁达。展示了诗人力求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当最后诗歌赏析结束时,学生在来诵读诗歌,这时的学生已经真正走入了诗歌,走进了苏轼。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2、教学每个环节,都应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久以来,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语文世界中诗意的美、丰富的内涵,几乎被抛之一边。教学设计带有极强的功利性。教师会完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进行着机械的教学。课堂缺乏活力,教师挥汗如雨,学生却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是课堂角色定位的失误。课堂教学是一种群体活动,应是所有人共同参与的一种活动,如果一人唱独角戏那么这一活动注定是失败的。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该有主体参与意识,训练表达能力,提高鉴赏评价能力。

在课堂上要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明确学习目标,并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设计,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的课堂。在教学的中心环节中也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苏轼为什么单单想起周瑜这位大英雄?我们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在对比中学生自然就提到了苏轼对于年轻有为的周瑜的羡慕和崇拜,对于自己生不逢时、老而无成的感慨,对于自己悲惨境遇的失落、惆怅。也就为下一个环节把握情感奠定了基础。

二、我的困惑

首先我对名家范读这一环节产生了疑虑,在我们的课堂上到底应不应该引入名家范读呢?范读应放在哪一个环节效果更好呢?

我在学生诵读环节的最后播放了诵读材料,学生听完之后再读诗歌时诵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感情也较之前的诵读更到位。但是有很多学生停留在了模仿的水平上,即使是在诗歌分析结束后再读依然没有读出自己的感情,依然在模仿名家的诵读。学生心目中已然有了一个标准,这一标准束缚住了很多人的自由。今后在课堂上应该尝试灵活使用范读材料。

其次是对于人物情况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到底应置于教学的哪一个环节更合适呢? 我在课堂刚开始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已经让学生对作者和背景进行了介绍,但在分析下 阙“为什么写周瑜”这一个问题时似乎出现了对这一环节的重复,使得课堂不够紧凑。我们是否可以打破语文教学的这一常规程序,灵活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继续去探索。

第四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能力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情意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教学方法:谈话法 讨论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一、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

二、解题:

(1)说说苏轼:(2)谈谈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3)聊聊背景: 看看注释,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三、读读课文

(1)自由朗读;(2)集体朗读;(3)个别朗读;(4)听读课文。

四、感知文本

1、大家思考一下,感觉哪句写得比较有气势?可自由发言,说说你的理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几个词用得很好,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昂的气势。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更有气势。这三句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读一读,要读出气势。

2、读了这首词,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你能从中读出一些问题?

五、品读课文

(一)上片第一句

1、第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对吗? 明确:“江水”比喻时光。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想起这句“大江东去”。如此的气势、如此的磅礴,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这句词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体。

 在这里,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而是滔滔历史江水的代名词。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为下阕英雄出场作铺垫。

2、这一句似乎很熟悉,(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以不可以?)——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英雄人物”,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风流人物”?

3、背诵第一句。

(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提醒接着往下看)

(二)上片第二句

1、“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你读出了什么意味?

——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1)“大江”具体化为“故垒”;(2)“千古”这里具像化为“三国”;(3)“风流人物”这里具像化为“周郎”。

——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苏轼知道他所游览不是真正的赤壁,“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

2、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

3、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4、齐背第二句。

5、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

(三)上片第三句

1、大家考虑,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乱石穿空”是从形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

2、“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3、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 明确: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 “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 “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

(四)上片第四句

1、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下片主要塑造的是周瑜这个人。

2、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诵读一下。要读了豪情,读出气势。(1)男女生分句轮流读。(2)齐背。

(五)“公瑾”如何?

1、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明确:不能换。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

——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

疑问:大家主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那么,苏轼为什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

——“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

——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2、“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英雄气概。——“雄姿英发”。描写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3、那么“羽扇纶巾”说的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

——“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

4、这样,我们就已经把“风流人物”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

5、大家想想,毛泽东诗的《沁园春·雪》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这样理解? ——毛词中的“风流人物”,当然不能等同于苏轼词中的“风流人物”。

——毛泽东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历史上的“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毛泽东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6、接下来,苏轼仍然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的话,那么,这一句就应当属于„„

——侧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

——“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就是对比。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

7、“樯橹灰飞烟灭”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强虏”好,强调了人的强大,恰好与“灰飞烟灭”形成一种强烈的效果,敌人非常强大,但是,在周瑜的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强大的敌人“灰飞烟灭”,变成了烟云。

——“樯橹”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词,直接好呢,还是含蓄好?当然还是含蓄更好。樯橹,这里不应该只指舰船,更应当指曹操的所有八十万水军。樯橹,更能够体现曹军的“水军”的特点。樯橹,更可以让我们想起曹操的武装,就如同现在的什么驱逐舰、巡洋舰、鱼雷艇之类的„„

(六)苏轼何思?——“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作者为什么思慕周瑜?作者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

 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怀古是为了思今。词人赞美周瑜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词人47岁,周瑜24岁)而功业无成的感慨。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的豪杰人物,来扭转宋廷不景气的现状啊!最最渴望的就是自己能象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一展宏图。这正是词人缅怀周瑜的原因之所在。

 作者从下面几个角度与自己比较:

周瑜

苏轼

年龄:20几岁 47岁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2、自由讨论一下大家一直在争论的话题:

第一,“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存在两种理解:

一种理解是,“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多情”。

第二种理解是,“多情应笑”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我早生华发”。“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第二,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也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3、讨论“神游者”和“多情者”。请发言 ——还是同意课本上的解释。“神游者”应当是苏轼,苏轼从上片的来到大江边,描写长江的景观,然后又怀想英雄豪杰,怀想风流人物,也就是怀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是苏轼在“神游”吧。就是苏轼的精神在这个旧战场上巡游。

——这里关键是“故国”二字怎么解释,如果当成“曾经的故土”讲呢,那么,这里显然不是苏轼的“曾经的故土”,而只能是周瑜曾经领兵打仗的地方。这里的“故国”只能是周瑜的故土,不是苏轼的故土。

——苏轼是假设周瑜死后还有灵魂。苏轼是假设如果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知道苏轼在怀想他,那么苏轼就想,周瑜会笑他,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着前面“风流人物”,周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词。如果理解成“应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苏轼“多情”,“多情”就是动词了。

——苏轼的“多情”二字与柳永的“多情”二字是一个意思,都是“多情人”的意思。——如果“神游人”是苏轼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写成“故国”了,而是写成“古国”,“古国”才能是“旧战场”。而“故国”一般应解释成“故土”“故乡”,或者引申解释成“故地”,即曾经到过的地方。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苏轼的“故地”。

——有人查阅了统计了几百首《念奴娇》词,当然是不同人写的,这两句的句逗90%都是前四后五式,就是上句是四字,下句是五字。只有一首例外,是前五后四式。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在填写《念奴娇》词时,在这里是用前四后五式。

4、继续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同意第一种。全诗比较格调比较昂扬向上。

——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

六、背诵全诗。

七、豪放和婉约也不是绝对的,豪放的苏轼也有柔婉的作品,感受《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八、课外拓展

赤壁 杜牡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朗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思考:

①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句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② “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什么?

③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①这一句表现手法是运用典故。

② “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建功立业的各种条件和因素。③曲折的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九、用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的结尾总结全文

在《苏东坡突围》文末余秋雨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附: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周 瑜 咏——怀——慨

苏 轼

第五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教后反思:

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就是很好的一本介绍苏轼经历及用当代眼光看苏轼被贬黄州时代背景的书,可以推荐学生自读。

这样的名篇,各角度都有同行关注实验过。我不过是旧瓶装个新酒。学生听讲还可以。

掌握借古抒怀的写作手法,还是多数同学积累明白的。

下载《念奴娇》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念奴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体现了苏词的豪放风格。学习中通过配乐朗诵,视频展示、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充分感受豪放的情调。在学习......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江苏常州武进湟里高级中学 薛文平研究主题: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 学习目标:通过赏析研讨,学生能够把握词中创造的形象,品味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河北平山小觉中学 王晓丽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能准确背诵这首词。 2、了解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3、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江西省宁师中学:温征林邮编:342800 *** 教学目标: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并背诵诗歌。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豪放词,体会豪放词的风格。 能力目标:体会 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 情感目标:在字斟句酌中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延安市新区高级中学 贾梅梅 [教材分析]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诗,主要通过对古迹和古人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本词作于作者因“乌台诗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刘娟 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教学重点:学习品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