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教案

时间:2019-05-12 20:5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念奴娇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念奴娇教案》。

第一篇:念奴娇教案

1: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首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学习之前,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苏轼。

2:苏轼是宋代词人,并且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既然是八大家,那到底是那八大家呢,在这里,我给大家明确一下,主要是: 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韩愈、柳宗元、曾巩八人。那么这八位文人的主要成就也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散文创作方面,当然苏轼所开创的豪放派词风,也是影响深远。这八人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剩下的是宋代,所以合起来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3.《念奴娇7赤壁怀古》,大家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对,“赤壁怀古”是题目。在词中,往往与词的内容相关的就是词的题目。

4.大家在接着看看注释,通过底下的注释,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时所作。也就是说,是苏轼在他的人生失意时所作。我们说,在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我们通过注释,大概就了解了苏轼创作这首词时的心情和环境了。

5.我们说诗词的学习是三分赏析,七分诵读,下面请同学把这首词快速的读一遍。6.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读准字音,比如说“羽扇纶巾”的“纶(guAn)”。7:另外,既是豪放词的代表作,大家还应该读出点气势。

8.下面我们具体看这首词的内容,这首词第一句写到;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那么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我们这样理解对不对呢?是不对的。这里的“浪”是个比喻,它在这里比喻时光。所以我们不能单纯的把这里的浪解释为江水中的大浪,应该是时光。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明白其他用水来比喻时光的句子,比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

9.这首词中,苏轼劈头一句,就非常得有气势。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而这句,就很少有人能够比,能够写得出来。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就让我们就想起这句“大江东去”。如此的气势、如此的磅礴,也让我们想起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们说,二者是一样的,都是大气磅礴的。苏轼和李白都不是“人”,我是说,他们不是凡人。他们都是“仙”。李白叫诗仙。或者叫谪仙,天上下凡的。苏轼叫坡仙。只有仙人才能写出如此超凡脱俗、鸟瞰大地.。),10.在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也有这两句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大家看看,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么这样去理解这句词我们说对不对呢,先让我们试着来改写这两句,看看行不行。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来体会一下。首先,“风流人物”和“英雄人物”,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其次,从音律上看,都是一声和二声,那么苏轼为什么就偏偏不用英雄人物呢?是苏轼想不到英雄这个词吗,不是的,那到底为什么苏轼在这里用风流而不用英雄,我们暂且把这个问题放下,接着看后面的内容。10.“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生:“大江”具体化为“故垒”,生:“千古”这里具像化为“三国”,生:“风流人物”这里具像化为“周郎”。

师: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 生: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师:“故垒”是“旧战场”,“赤壁”就不是周瑜跟曹操打仗时的那个赤壁了。那个“赤壁”在哪里? 生:在湖北蒲圻。

师:那么,也就是说,苏轼游览的不是真赤壁。不是真赤壁,苏轼还怀想什么古人呀,这不有点做伪吗?不对,实际上,苏轼是知道他所游览不是真正的赤壁的,“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师: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生: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师:“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不闻名。生: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师:反过来说呢?

生: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师:非常好。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大家考虑,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譬如,“乱石穿空”是从形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生:“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

师:“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考虑,这两句分别从什么视角来写的。

生:“乱石穿空”是仰视,“惊涛拍岸”是俯视。

师: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色。穿空、惊马一样的波涛、浪花如雪,都是往极处写。

这样,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就形成了。所以,紧接着一句――“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下片主要塑造的是周瑜这个人。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背诵一下。要读了豪情,读出气势。(接着)再试着朗读、背诵下片。

师: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生:不能换。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生:而且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生: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师:有句话,新婚新婚燕尔!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

(学生笑)

师: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学生更笑得欢)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生:啊!(学生惊讶)

师:大家主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那么,苏轼为什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

生:是不是还是强调周瑜仍然沉浸在热恋当中。(学生大笑)

师:情感如火,十年依然,十年不减。(学生还笑)―――这种理解,贴近但是不准确。其实,苏轼这里是故意为错,有意如此去写。大家是否忘了开头我提的4个字,为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生:我知道了。“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吧,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有学生又笑)师:这就对!

师: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正如刚才同学所说,懂得感情,懂得爱情,他不仅仅是勇武有力“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如果说,美女陪衬英雄,也不能说错。

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英雄气概。生:“雄姿英发”。

师:是。“雄姿英发”描写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那么“羽扇纶巾”说的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

生:是不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

师:说正是!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

如果说,前面两句“雄姿英发”和“小乔初嫁了”,写周瑜既有刚,又有柔的话,那么,后面两句,“雄姿英发”与“羽扇纶巾”,就是写周瑜什么呢? 生:既能武,又能文。

师:好。同学们,这样,我们就已经把“风流人物”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风流人物”!大家再拓展开想想,我们在哪里,还曾经学过“风流人物”?

生:在初中,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7雪》,里面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师:大家想想,毛泽东诗词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这样理解? 给大家一段时间,回忆一下毛泽东的原词,认真对比二者提到的“风流人物”是否一样。其实,这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大家可以试一试,不怕说错,只要认真思考,大胆发言。(约两分钟后,有学生举手)

生:“风流人物”,都不能解释成一般理解中的“英雄人物”,那样解释,都是一种简单化。毛词中的“风流人物”,当然不能等同于苏轼词中的“风流人物”,毛泽东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历史上的“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毛泽东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师:老师非常同意你的见地!

师:接下来,苏轼仍然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的话,那么,这一句就应当属于…… 生:是侧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师:这么说,这句还有衬托对比啦?

生:“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就是对比。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

师:跟大家的讨论,很长见识。

(我突然想到一个决定:剩下的下面几句话,就交给大家自己讨论辨析。)

(下面的几句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有刚才的“樯橹灰飞烟灭”,存在着争论,我把学术界的一些争论的观点公布给大家。我提醒大家认真思考,择善而从,能够展开交锋和争论。

第一,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第二,“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 第三,“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存在两种理解:

一种理解是,“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多情”。

第二种理解是,“多情应笑”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我早生华发”。“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第四、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首先讨论,“樯橹”好,还是“强虏”好。)

生:我觉得“强虏”好,强调了人的强大,恰好与“灰飞烟灭”形成一种强烈的效果,敌人非常强大,但是,在周瑜的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强大的敌人“灰飞烟灭”,变成了烟云。

生:我也同意用“强虏”好,直接写了人的强大,并且“樯橹”这个词太不自然,太小了,“樯橹”不是代指舰船吗?让人想不到人,想不到全副武装,想不到铠甲,想不到精锐武器之类的。生:我不同意,“樯橹”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词,直接好呢,还是含蓄好?当然还是含蓄更好。樯橹,这里不应该只指舰船,更应当指曹操的所有八十万水军。樯橹,更能够体现曹军的“水军”的特点。樯橹,更可以让我们想起曹操的武装,就如同现在的什么驱逐舰、巡洋舰、鱼雷艇之类的……(学生笑)

生:那时候,哪有什么驱逐舰、巡洋舰呀!生:(还是刚才那位同学)我只是比方,反正看到“樯橹”二字,更含蓄,更让我们想到水军,想到曹操的舰艇等各种全副武装的武器。

师:让我发表意见,我更倾向于用“樯橹”,理由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体现“水战”特点,又含蓄,而“强虏”过分直白了。(仍有同学表示不同意)

不同意的同学也好,我不主张,同学们轻易改变自己已经深思熟虑的观点。如果你不满意,请把你的意见写成文字,写在周记本上,一边是“樯橹派别”,一边是“强虏派别”,呀,请别误会,我不是说你们是“强虏”呀!(同学们大笑)(接下来,讨论“神游者”和“多情者”。请发言)

生:我觉得,还是同意课本上的解释。“神游者”应当是苏轼,苏轼从上片的来到大江边,描写长江的景观,“乱石穿空”什么的,然后又怀想英雄豪杰,怀想风流人物,也就是怀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是苏轼在“神游”吧。就是苏轼的精神在这个旧战场上巡游。

师:你同意课本上注释中“故国”二字就是“旧战场”的意思。生:是。

师:同学们,这里关键是“故国”二字怎么解释,如果当成“曾经的故土”讲呢,那么,这里显然不是苏轼的“曾经的故土”,而只能是周瑜曾经领兵打仗的地方。

生:老师说得正是。我不同意课本上的解释。我同意把“神游人”理解成周瑜。因为,这里的“故国”只能是周瑜的故土,不是苏轼的故土。

师:可是你还讲不通呀,如果是“神游者”是周瑜的话,周瑜死去了,怎么神游呀?

生:(学生有点急)是周瑜的灵魂嘛!苏轼是假设周瑜死后还有灵魂。苏轼是假设如果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知道苏轼在怀想他,那么苏轼就想,周瑜会笑他,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着前面“风流人物”,周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师:这样说来,你把第三个问题也回答了,你认为“多情人”是周瑜,是“多情人”周瑜笑苏轼。你再具体谈。

生:我是这样想的,“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词。如果理解成“应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苏轼“多情”,“多情”就是动词了。师:他非常有见地。很新鲜。你的意思是苏轼的“多情”二字与柳永的“多情”二字是一个意思,都是“多情人”的意思。

联系柳永词来理解,可贵。如果“神游人”是苏轼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写成“故国”了,而是写成“古国”,“古国”才能是“旧战场”。而“故国”一般应解释成“故土”“故乡”,或者引申解释成“故地”,即曾经到过的地方。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苏轼的“故地”。生:老师,你同意把“神游人”解释成周瑜?

师:不是下结论的时候,而且最好别轻易下结论。何况大人们还没有一个定论,学术界的争论还在继续。我觉得,你们争论是有益的,说的都有些道理。

我只是倾向于把“神游者”理解成周瑜。我的道理,从句逗得出的。我看过一个资料,有人查阅了统计了几百首《念奴娇》词,当然是不同人写的,这两句的句逗90%都是前四后五式,就是上句是四字,下句是五字。只有一首例外,是前五后四式。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在填写《念奴娇》词时,在这里是用前四后五式。我还有一个逆向的推法。就是,即使句逗按照前五后四式,“多情应笑我”读成“应笑我多情”,太牵强,理解起來别扭,不自在。

我的看法,只能是我的看法,希望你们继续思考争论下去,可以写成小论文,题目就是《“神游者”是谁?》《谈谈“多情”与“神游”》。

继续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也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生:我同意第一种。师:具体说。

生:我是从整个诗的格调来理解的。全诗比较格调比较昂扬向上。生:我也同意。苏轼还是比较积极的。

师:没有不同意见?都同意苏轼比较达观的说法。

如果谈我个人的意见,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不是老师折衷。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

下面我们一起背诵全诗。响起背诵的声音。

第二篇:念奴娇(教案)

《念奴娇 ·赤壁怀古》第一课时教案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

广元市元坝中学高二、一班

授课人:罗仕晓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宋词豪放的风格特点,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2、了解作者苏轼以及其创作本文的时代背景。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鉴赏,去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去感受该词雄浑开阔的意境。

(三)情感目标:、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理解其对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景仰之情。

2、感受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让他们得到情感上的陶冶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第二单元《宋词四首》当中的一首,在前面一个多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对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欣赏诗歌的一些基础。根据本单元教学重点:因而在教学上侧重于进行炼字分析,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注重朗读,感受意境。

2、了解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苏轼豪放派的创作风格。

(二)、教学难点:

把握借景抒情和以景衬人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设想:

1、课前播放《向天再借五百年》这首歌,让学生感受雄浑磅礴的气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强调学生带着情感去读书,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3、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

4、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和老师点拨相结合的鉴赏方法,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1、欣赏韩磊演唱的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为课堂营造雄浑磅礴的气氛。

这首歌气势恢宏、开阔雄伟,给人以激荡人心的感觉。让我们就在这样的氛围中一齐走进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2分钟)

1、欣赏课文的朗读录音,初步感受文章的氛围。

2、前面我们学过了柳永的《雨霖铃》,请一个同学背出其中的名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大家感觉这两首词在读的时候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一个柔情婉转,一个大气磅礴)

3、说明这两首词的风格完全不一样,我们知道柳永是婉约派,那么苏轼应该是什(苏轼是豪放派的)

(三)解题(4分钟)

1、抽两个学生谈谈他们在课外查阅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出示投影

了解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出色的书法家,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为“宋四家”;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坛领袖,他的散文和欧阳修齐名,他的诗和黄庭坚媲美,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柔情婉约,与南宋的辛弃疾合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了解创作背景:《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游黄冈城外赤鼻矶时写下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但是他的一生仕途坎坷,政治上备受磨难。伴随着北宋政治风浪,他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被捕下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就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他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表之作。

(四)研读上片,把握内容。

1、抽一个学生朗读全文。(2分钟)

2、强调字音。(1分钟)出示投影:

公瑾 jǐn

雄姿英发fā

早生华发fà

羽扇纶guān巾

一尊还酹lèi)

3、学生自主疏通文字,老师答疑(5分钟)出示投影: 补充注释

乱石:写出了石头的险怪。

小乔:三国时乔公的小女儿,容貌美丽,倾国倾城;大乔嫁给了孙策,小乔嫁给了周瑜。樯橹:樯,古诗中指桅杆或借指战船;橹,船橹,放置于船尾的划水工具。樯橹就是指船只、战船。

灰飞烟灭:像灰尘一样飞舞,像烟雾一样飘散,比喻事物消失净尽。4、品味赏析上片

(1)全班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片,了解大意。(2分钟)

(2)8人一小组进行分组讨论,思考并整理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10分钟)

a、文章开篇的三句与下面写“水”的诗句相比,有什么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孔子《论语》)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b、下面点出的赤壁古战场,是三国时的古战场吗?文中对赤壁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那些字眼最具有表现的力度?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c、作者把周瑜是放在怎样的环境中来写的?为何要这样处理?作者写赤壁之景在全文中

起什么作用? d、“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e、总结概括上片的主要内容。

(3)抽每组选出的代表发表对以上问题的看法,并鼓励对不赞同的意见大胆的提出异议。(15分钟)出示投影:

a、文章开篇的三句与下面写“水”的诗句相比,有什么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孔子《论语》)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这些句子都写出了江水的汪洋恣肆、气象开阔、雄伟壮观的特点,但苏轼笔下的江水却更胜一筹:开篇的“江”字前贯之以一个“大”字,画面一下子境界开阔、气象恢弘,给人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在文章的一开头就奠定了全诗旷远、深沉、豪放的基调;而且将景与人合二为一,结合得天衣无缝:此时奔腾不息的江水已经成了滔滔历史长河的代名词,眼前这汹涌奔腾的长江,已将我们带到了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引发人怀古的思绪,抒发了诗人对往昔威武雄壮的英雄们的无限怀念和景仰之情。这三句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因此我们要读出豪放的风格、雄伟的气度和深沉的怀古之情

要求:请全班男生同学按刚才的要求一齐有感情的朗读这三句话,女生合书默听。然后全班同学试背这几句。

b、下面点出的赤壁古战场,是三国时的古战场吗?文中对赤壁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那些字眼最具有表现的力度?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展示的?

不是。作者所游的是湖北黄冈城外的赤鼻矶,而三国的赤壁古战场是在湖北的赤壁市,文中用的“人道是”极为巧妙的点明了这一点。作者这样写是想借此抒发感情,并不像做考据家,因而一带而过。

雄伟壮丽、大气磅礴。“穿、拍、卷”写出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穿”,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高山的陡峭。“拍”,从俯视的角度描写出了水石相搏的情状,展现了大江奔腾有力的气势。“卷”,写出了浪花四溅,狂澜起伏的奇异景观,这几句从声音、颜色、姿态来描写赤壁奇险雄伟的景观,无不逼真形象。文句只是寥寥数笔就将赤壁之景描写得如此的有声有色。

要求:请全班女生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几句话,读出气势。男生同学默听,然后全班同学试背这几句。

c、作者把周瑜是放在怎样的环境中来写的?为何要这样处理?作者写赤壁之景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在赤壁景物的描写之中来展示人物形象的

这样以景来衬托周瑜的英雄气概、英雄风采,让景和人相得益彰 面对赤壁如此宏大的气象、奇险壮观的画面,就会让人联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景、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和英雄豪杰的雄姿,此处将“周郎”和“赤壁”并称,已肯定了周郎在赤壁中的决定性的作用,一者表达词人对周郎的景仰,二者也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环境气氛 d、“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齐答:承上启下

e、抽一个朗读水平好的同学读上片,其他同学认真体会景中之情,抽人总结归纳上片内容。抽学生回答:主要描写赤壁雄奇、险要的景观,引发对古代英雄的缅怀。

5、抽学生总结上片的特点(1)雄浑开阔的意境。

(2)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6、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上片

(五)、布置作业

1、完善对上片的背诵

2、根据预习题,自主学习下片(1)、文章怎样由上片过渡到下片的?下片是咏史,写回忆周瑜的,为何却要写到“小乔初嫁了”?

(2)、文中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展示周瑜的形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行文咏史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呢?(4)、行文至此并没有就此搁笔,而是深沉的感慨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诗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5)、归纳下片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穿 : 山势险峻----形态(夸张)写景:赤壁奇景

拍 :巨浪惊险----声音

雄奇、险要

卷 :江水汹涌-----色彩(比喻)

第三篇:念奴娇教案

导入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一直有“诗庄词媚”之说,词,这种从它诞生起就被人们称为“诗余”的文学形式,它以吟咏风花雪月,缠绵悱恻见长,这种不高的格调,大大限制了它的发展,在这个时候,中国文坛的巨匠苏东坡走来了,他以其豪迈之气,为中国词坛注入了新鲜活力,提高了词品,开阔了词境,为词的发展“指出了向上一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轼,走进他的诗词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虽然处于逆境之中,却始终保持着一种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乐观、旷达胸怀,并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清风明月中获得美的享受,从中排遣内心的苦闷,从而实现了有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的转化。

二、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由于作者在政治上屡遭打击,异常苦闷,于是便常常在登山临水和凭吊古迹之中寻求解脱。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近半百,站在赤鼻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想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仅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词简介

词又分为诗余、长短句、填词、乐章,原全称“曲子词”,即歌曲中的歌词。起源于民间,兴于隋唐,盛于宋,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为词调或词牌。(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歌曲的曲谱)。

四、文本解读

1、整体感知

听录音,注意字音 初嫁了(liǎo)纶(guān)巾

樯橹(qiánglú)

还酹(lèi).....

2、上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上阙描写了赤壁古战场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它们在你的脑海里呈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

美景: 大江、赤壁、乱石、惊涛、浪花。——水(起)

怀古

景物特点:大江浩荡;赤壁险要;乱石险峭;波涛汹涌;浪花如雪

营造意境:旷远深沉;豪迈奔放 乱:岩石山崖险怪

穿:山崖陡峭高峻

惊:浪涛奔腾澎湃

拍:惊涛力度之大

卷:江水汹涌翻滚 雪:写出水色的纯白

以上几词,从形声色的角度,运用夸张比拟比喻的修辞,描绘一幅雄奇壮丽的赤壁江山图。

英雄:千古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豪杰 上阕总结:

作者描绘了奔腾不息的长江,表现了作者对祖国雄伟壮阔的大好山河的热爱,并由此引起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追慕。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下阕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对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提问,文中刻画的周瑜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小乔初嫁--年青得意

雄姿英发--风姿出众

羽扇纶巾--从容闲雅

谈笑间--指挥若定

樯橹灰飞烟灭--从容破敌

讨论苏轼在三国众多豪杰中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作者对周瑜的追忆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由周瑜少年得志联想到自己年岁渐老,功业未就,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叹。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周瑜------苏轼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委以重任 被贬黄州

生活: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月(结)

伤今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下阕总结:

具体描写风流人物的丰功伟绩,极力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仰慕之情,同时由英雄人物联想到自己的现实处境,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疑问式结尾(思考)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五、总结

全词借描写赤壁古战场、回忆三国英雄人物,抒发苏轼人生空老、功业无成的感慨,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词风雄浑豪放,感情充沛丰富。

第四篇:念奴娇教案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抚宁五中

石妍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苏轼的有关知识。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

3.、理解本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本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2、了解作者渴望为为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

三、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1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具

多媒体

六、案例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词中具有豪雄气格的代表作,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它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这首词艺术成就很高,笔墨酣畅,气势宏大,语言精练。把写景、咏史、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特别是在壮丽的景色的烘托下,塑造千古风流人物周瑜的英雄形象,再现了三国时代龙争虎斗的历史画卷,这在词中是一个创造。这首词格调慷慨奔放,创造了与婉约派完全不同的气象,成为豪放词的标志。

因此,在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确定以上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 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教学步骤:

(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一.激情导入: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一部《三国》展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每当人们回首这些千古英雄时,一定会有许多的感慨涌上心头。下面就让我们踏着这雄浑的歌声,走近三国,走近《念奴娇 赤壁怀古》,看看苏轼在回望三国英雄时心头涌动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思。

二.关于词人:

苏轼(1036—1101),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就个人创作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苏东坡一生给人留下了2700多首,词340多首,文章4000多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奇观。他的作品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乐趣,同时也都教给我们以生存的智慧。

三.写作背景:

1057年,苏轼21岁参加进士考试,受到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第二名;25岁开始他一生坎坷的仕途生涯。先后担任奏院监官,杭州通判,密州太守,徐州太守,湖州太守。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险些丢掉性命后经人营救,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虚职),行动受人监视。1082年,苏轼47岁,游黄州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一直被视为豪放词人苏轼的“标志性”作品。

四.诵读

1.听范读

2.个别学生读

3.师生共同诵读

五.具体分析

按段数分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这首词属于双调,也就是二段,上下二段分别叫上下片或上下阙。一般地分为上下两片的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首词也是一样。

(一)(小组合作探究)问:上片中写景的句子有哪些?这些句子中哪些词富有表现力?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景物的总体特点你能概括出来吗?

(小组展示)1.写景的句子有:“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2.富有表现力的词

“乱”字写岸边山崖之险怪

“穿”字写岸边山崖之高峻,有直穿云霄的气势。(夸张)

“惊”本义为“马骇”也,意马受惊吓而狂奔,此处用来写江水,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写出了江水与堤岸的搏击的力度。“卷”写出了波涛水势之大。

“千堆雪”,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把无数的浪花比喻成千堆雪,既写出了浪花的多,又写了浪花的颜色。

3.总体特点:这三句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并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雄奇壮丽,波澜壮阔的图景。(其他小组点评补充,如有不足教师再适时点拨)

(二)以上我们分析的是作者的所见。上片中有这样一句话:“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你知道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吗?

明确:过渡作用。江山如画,是承上面三句而来,是对前三句景物的一个概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片的开启,如画的江山可以说是一个舞台,是英雄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英雄人物。

(三)上片词人为我们描绘了赤壁的壮丽图景。词人把周瑜放到这样一幅景象中去写,是想借这雄奇壮阔的景来衬托周瑜的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那么周瑜 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大家找一找下片中描写周瑜的诗句。齐读。根据诗人的描写你能否用几个词来根据一下周瑜的形象呢?(小组讨论)小组展示成果:

1.雄姿英发------英俊潇洒

2.羽扇纶巾------从容儒雅。你能用自己的话对羽扇纶巾作一下描述吗?

手中轻摇着羽毛做的扇子,头上带着青丝带做的头巾 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述一下这个场景

--------从容,镇定自若,有高超的指挥才能。

4.还有一个情景也是写周瑜的,通过侧面来写的。哪一句? “小乔初嫁了”

这里,“初嫁了”的“初”字,如果把它改成“出”意思会有何不同?

(学生展示)“初”更强调时间,是刚刚出嫁的意思,强调小乔年轻。周瑜在赤壁之战时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已经是老乔了。对于这个史实,苏轼是肯定知道的,这样写有何用意呢?

美人衬英雄,是为为映衬周瑜的年轻,英俊潇洒,春风得意。艺术嘛,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是可以虚构的。

(四)这首词,从题材上来看,是一首咏史怀古诗,什么是?借古人,古事,古迹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那么苏轼想借回忆周瑜抒发什么情感呢?

找出抒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多情,看课下注解,是多愁善感的意思。

那么苏轼在回忆周瑜时愁些什么呢?伤感些什么呢?也许从两人的对比中会找出答案。

建功年龄 34多岁

47多岁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虚职)外貌

雄姿英发

早生华发 成就

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从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苏轼是借赞颂周瑜,把自己和周瑜对比,抒发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五)苏轼写周瑜一世豪杰,风流潇洒,就表现出他对周瑜的羡慕。一个人羡慕英雄,热爱英雄,他的骨子里就一定有着英雄基因,有着建功立业的渴望。苏轼理想中想成为周瑜那样的人,现实中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理想和现实的巨大的落差,使得内心无比苦闷。那苏轼是不是因此就郁郁寡欢了呢?让苦闷积郁在心中呢。如果是这样,他和一般的失意文人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那么苏轼又是如何来化解来自心灵的苦闷呢?来看这句“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倒了一杯酒,把酒倾洒在长江里,苏轼把什么装进了这杯酒里了?----内心的苦闷。

我们通常是借酒消愁,把苦闷装进酒里,喝进肚里,但苦闷还在我们心中。苏轼却非常潇洒地把内心的苦闷装时杯里,倾洒在长江中,让长江水带走自己的苦闷,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了解脱。

在苏轼的《赤壁赋》中 着相同的思想,还记得是哪句话吗?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得,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白,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是我的,我要;不是我的,我想也不去想。我们应该要什么呢?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去享受自然的馈赠。苏轼就这样化解了来自心灵的苦闷。

当人生遇到挫折时,但人生苦闷失意时,能够自我排遣,能够从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这种人生态度就叫做旷达。这也是苏轼带给我们的人生智慧。

(六)小结全词:上片,主要是写景,词人给我们勾画出了一幅雄奇壮阔,气势磅礴的图画。描绘这样一幅画面,主要是为了烘托下片中周瑜这个人物形象。从词人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周瑜年轻有为,英俊潇洒,功成名就,由此,词人又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当时的境况,是年老无为,早生华发,功业无成。在对比中,抒发了他年近半百而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但词人并非就此而消沉下去,体现了他胸襟的豁达。板书。

(七)(情感教育)人生感悟:我们说,智者并不是没有苦难,而是智者善于用自己的智慧超然于苦难。在人生当中,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胸襟。学完这首词,相信你我对人生都应该有了一个新的感悟。

六.作业:

以“我所知道的苏东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短文。

七、教学反思

本教案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教后反思:

1.整堂课力求让学生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很少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学生自主研究,合作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学生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2.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教材,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第三,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3.学生课前的预习还不是很充分,课堂展示还不够主动积极,在展示过程中语言还有不流畅,思路不清晰的现象,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慢慢培养,多些让他们展示的机会。

·(教

抚 宁石 赤壁怀古》 案)

五 中 妍

《念奴娇

第五篇:念奴娇教案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界首中学 李春飞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人对英雄的追慕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3、感受苏轼词的豪放风格。【设计思路】

诗歌教学中,诵读是一种最为重要的手段。诗歌诵读通常有四个层面,即音读、意读、情读、美读,这四个层面逐层深入,让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了解大意,进而体会诗中情感,感受诗歌之美。

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之作,文辞优美,感情浓烈,境界开阔,气势不凡,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

因此,本课设计采用诵读感悟的方式,结合情景教学理论,利用多媒体手段,让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苏词的意境和风格。【教学准备】 PPT课件 【运行环境】 WIN XP MP3播放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师范读导入。

元丰五年,被贬黄州的苏东坡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面对滚滚江水,不禁豪情涌动,放声高歌:“大江东去„„”(多媒体配乐,教师范读。)

二、出示课题,学生介绍苏轼。

三、初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

2、提示词中读音和节奏。

3、学生诵读展示,教师点评。(读时可配乐营造氛围。)

4、学生齐读。

四、再读,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教师串讲点拨。

2、学生自由诵读体会。

3、齐读感知,读出气势。(读时可配乐营造氛围。)五、三读,赏析品味,揣摩词中情感。

1、赏读赤壁气势磅礴、雄奇壮阔之景,体会诗人对壮美山河的赞叹;赏读周郎雄姿英发、风流倜傥的形象,体会诗人对英雄的追慕;赏读诗人壮志难酬、华发早生的苍凉感概。

2、理解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铺垫作用,理解诗人在对比之中抒发的复杂情感。

3、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绘壮丽之景、画英雄人物、抒豪壮之情。

4、学生诵读展示,教师点评。(读时可配乐营造氛围。)

5、学生齐读,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六、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阅读比较苏轼《赤壁赋》和《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景物描写、情感抒发、人物塑造上的差异。(留作思考问题,学生课下讨论解决。)七、四读结课,感受苏词之美。

让我们来到东坡赤壁,仰望苏学士的气度风范,让我们一起放声高唱:“大江东去„„”(多媒体展示黄州赤壁之景、苏东坡雕塑图片,引领学生配乐齐读。)

下载念奴娇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念奴娇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念奴娇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联想想象揣摩关键字词,挖掘字词所蕴涵的意义,体会词人的情怀,培养独立阅读诗词的能力。 【教学时数】l课时 【教学设计】 方......

    念奴娇教案

    《念奴娇 •赤壁怀古》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对课文的......

    念奴娇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常守波 教学目标: 一、了解宋词。 二、领会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领会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 教学方法: “八面受敌”读词法。 教......

    念奴娇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一、学情分析 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按其艺术风格,宋词可分为豪放、婉约两大流派。同学们对于豪放派词人苏轼是不陌生的,而《念奴......

    念奴娇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上课铃响,教师走上讲台,并在电脑上插上U盘) 师:同学们,下午好! 生:老师好! (导入部分:5分钟) 师:好,各位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部书吗? 生:《西游记》、《红楼......

    念奴娇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诵读课文,感受豪放词风。 能力目标:把握“景、史、情”结合的写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学习作者旷达豪放的胸襟,积极乐观......

    念奴娇学案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怀古诗词的一般特点。 2.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学习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和努力进取的精神。 3.使学生在体味山川的壮美、人物的俊杰过程......

    念奴娇 精美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赤壁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