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的解释》读后感
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被誉为二战以来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类学家之一。《文化的解释》一书是格尔茨有关人类学的论文集,阐述自己关于文化理论的见解。其以地方文化色彩浓厚的瓜哇、巴厘岛作为田野考察研究的对象,进行“深描”理论的实践,从而开创了新的人类学研究世界。第一编主要介绍解释人类学的“深描”理论;第二编主要论述文化对人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影响;第三编和第四编阐释了文化的宗教色彩、意识形态、政治性质、社会形态等方面;第五编以个案分析对“深描”理论进行深入实践。正如作者写到:“我希望这部貌似的文集,会有些像一部通过一系列具体分析阐发的文化理论的专著。这部书不仅仅是对于一种有些漂泊不定的职业生涯,作了‘于是我写道······’式的回顾,它还要阐发一个论点。”这个论点,正是作者心目中迈向文化的阐释理论——“深描”。
“深描”(Thick description)一词是格尔茨从英国哲学家赖尔处借鉴而来,原意是关于“思想家在做什么的问题:‘思考与反思’和‘思想的思考’”。而在格尔茨看来,人类学家常常采用的民族志,就是人类学家进行深描的一种尝试。这种从事民族志的事业就是“建立关系、选择调查合作人、作笔录、记录谱系、绘制田野地图、写日记等等”
人类学家的民族志主要建立在对文化意义分析的基础之上。“深描”的核心即是对“阐释进行阐释”。所以,民族志的描述有三个特性:“它是阐释性的;它所阐释的对象是社会话语流;这种阐释在于努力从一去不复返的场合抢救对这种话语的‘言说’,把它固定在阅读形式中。”在第十五章《深层的游戏:关于巴厘岛斗鸡的记述》一文中,格尔茨对巴厘岛人斗鸡进行的田野民族志写作也成了他所提倡的“深描”的成功实践之一。这种描述以作者深入巴厘岛人的生活并近距离观察为基础,极其冷静、极尽详细且文笔流畅,对斗鸡游戏反映巴厘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极具文学性的表述,也不失其客观性。这值得对解释人类学感兴趣者不断阅读。
浅描作为深描的对立面而存在。二者区别在于,浅描是行为本身(如抽动眼皮),深描是行为背后的意义(传递信息、模仿、恶作剧等)。将意义结构进行呈现的过程就是深描,这不是对行为、话语的描述,而是对行为、语言的阐释。在深度描述中,文化成为社会现象形成和产生的脉络。读书笔记。比如,巴厘岛人表面是在斗鸡,实际上将地位、道德、血、面子、等呈现出来。“它是巴厘岛人对自己心理经验的解读,是一个他们讲给自己听的关于他们自己的故事。”这种斗鸡游戏体现出巴厘人的性格、社会秩序和思想观念,是力量的博弈,更是巴厘人微妙文化心理的载体。
对于文化的概念,格尔茨从阐释学的角度这样定义:“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它将传承的观念表现于象征形式之中。通过文化的符号体系,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绵延传续,并发展出对人生的知识及对生命的态度。”在这里,文化具有符号性特征,在传承的过程中使人类真实地认识世界。所以,在深描理论中,符号成为格尔茨关注的重要方面。《文化的解释》一书正是将文化作为一种符号体系进行深描,探索符号意义的表达。例如,在第十四章《巴厘的人、时间、行为》中,通过对巴厘社会的深描,即对巴厘人用来塑造个人的一连串的文化模式如个人名、亲属称谓、地位称号等表面形式的描述,揭示其中隐含的个人身份观念、时间秩序观念和行为方式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巴厘人文化力的三角形:巴厘社会个人的匿名化、时间的静止化和社会互动行为的仪式化。通过这种“深描”,使人类更好地理解巴厘人的文化心理和社会行为。
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中,“深描”理论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本民族文化特色,更能帮助人类进行文化层面中的深入沟通和交流。这种沟通、交流和理解是文化多元性价值所在。只有通过“入乡随俗”式的理解他者,从而才能更好地理解自我。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通过文化意义的深入阐释,更好地理解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乃至于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灵。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第二篇:《文化的解释》读后感:"深描"文化理论
“深描”文化理论
——《文化的解释》读后感
原创: 张双婷
《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格尔茨著,纳日碧力戈等译。王铭铭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深描”文化理论
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被誉为二战以来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类学家之一。《文化的解释》一书是格尔茨有关人类学的论文集,阐述自己关于文化理论的见解。其以地方文化色彩浓厚的瓜哇、巴厘岛作为田野考察研究的对象,进行“深描”理论的实践,从而开创了新的人类学研究世界。第一编主要介绍解释人类学的“深描”理论;第二编主要论述文化对人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影响;第三编和第四编阐释了文化的宗教色彩、意识形态、政治性质、社会形态等方面;第五编以个案分析对“深描”理论进行深入实践。正如作者写到:“我希望这部貌似的文集,会有些像一部通过一系列具体分析阐发的文化理论的专著。这部书不仅仅是对于一种有些漂泊不定的职业生涯,作了‘于是我写道······’式的回顾,它还要阐发一个论点。”(P2)这个论点,正是作者心目中迈向文化的阐释理论——“深描”.“深描”(Thick description)一词是格尔茨从英国哲学家赖尔处借鉴而来,原意是关于“思想家在做什么的问题:‘思考与反思’和‘思想的思考’”.而在格尔茨看来,人类学家常常采用的民族志,就是人类学家进行深描的一种尝试。这种从事民族志的事业就是“建立关系、选择调查合作人、作笔录、记录谱系、绘制田野地图、写日记等等”(P6)人类学家的民族志主要建立在对文化意义分析的基础之上。“深描”的核心即是对“阐释进行阐释”.所以,民族志的描述有三个特性:“它是阐释性的;它所阐释的对象是社会话语流;这种阐释在于努力从一去不复返的场合抢救对这种话语的‘言说’,把它固定在阅读形式中。”(P23)在第十五章《深层的游戏:关于巴厘岛斗鸡的记述》一文中,格尔茨对巴厘岛人斗鸡进行的田野民族志写作也成了他所提倡的“深描”的成功实践之一。这种描述以作者深入巴厘岛人的生活并近距离观察为基础,极其冷静、极尽详细且文笔流畅,对斗鸡游戏反映巴厘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极具文学性的表述,也不失其客观性。这值得对解释人类学感兴趣者不断阅读。
浅描作为深描的对立面而存在。二者区别在于,浅描是行为本身(如抽动眼皮),深描是行为背后的意义(传递信息、模仿、恶作剧等)。将意义结构进行呈现的过程就是深描,这不是对行为、话语的描述,而是对行为、语言的阐释。在深度描述中,文化成为社会现象形成和产生的脉络。比如,巴厘岛人表面是在斗鸡,实际上将地位、道德、血、面子、赌博等呈现出来。“它是巴厘岛人对自己心理经验的解读,是一个他们讲给自己听的关于他们自己的故事。”(P506)这种斗鸡游戏体现出巴厘人的性格、社会秩序和思想观念,是力量的博弈,更是巴厘人微妙文化心理的载体。
对于文化的概念,格尔茨从阐释学的角度这样定义:“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它将传承的观念表现于象征形式之中。通过文化的符号体系,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绵延传续,并发展出对人生的知识及对生命的态度。”(P11)在这里,文化具有符号性特征,()在传承的过程中使人类真实地认识世界。所以,在“深描”理论中,符号成为格尔茨关注的重要方面。《文化的解释》一书正是将文化作为一种符号体系进行深描,探索符号意义的表达。例如,在第十四章《巴厘的人、时间、行为》中,通过对巴厘社会的深描,即对巴厘人用来塑造个人的一连串的文化模式如个人名、亲属称谓、地位称号等表面形式的描述,揭示其中隐含的个人身份观念、时间秩序观念和行为方式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巴厘人文化力的三角形:巴厘社会个人的匿名化、时间的静止化和社会互动行为的仪式化。通过这种“深描”,使人类更好地理解巴厘人的文化心理和社会行为。
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中,“深描”理论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本民族文化特色,更能帮助人类进行文化层面中的深入沟通和交流。这种沟通、交流和理解是文化多元性价值所在。只有通过“入乡随俗”式的理解他者,从而才能更好地理解自我。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通过文化意义的深入阐释,更好地理解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乃至于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灵。
第三篇:文化的解释
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文化的解释》,是关于我个人对文化的一点浅短的认识,可能有些地方会存在不足。我们知道,要支撑起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除了经济、制度、科技、教育等力量之外,还需要先进的、强有力的文化力量。首先先申明一下,以下我所说的话纯属我个人的观点,不征对任何个人,组织或者是政党。
提到“文化”两个字,也许大多数的人都会想这么一个问题:文化是什么?或者说:文化的概念是什么?我曾经问过我的一个同学,我说:”你觉得文化是什么?“我记得我那同学当时是这样跟我说的,他说:”文化这个范围可大了,不好定义“。没错,文化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包含了很多的东西。但我想说的是,再大的东西,它所包含的范围再广,他们中间必定有一种共同的东西把它们给连接起来,我想,这种共同的东西就叫做:普遍性。所以你要理解文化的定义,就要找到这种”普遍性”的东西。
我们知道56个民族组成了我们这么一个大家庭,而每一个民族之间无论是在生活习惯,还是在风俗习惯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差别。苗族有他的特有服饰,傣族有他的泼水节,蒙古族人住蒙古包等等,每一个民族都有他特有的生活方式。农民不吃牛肉,因为对他而言,牛不是家畜禽兽而是一个事业合伙人。渔民在餐桌上不准孩子翻鱼,因为人在吃鱼神在看,他不能冒任何即使只是想像的危险。我小时候我妈看到我用筷子敲碗她就会骂我,因为她认为用筷子敲碗是在骂老天爷。老天爷给了我们风和雨,给了我们万物,给了我们吃的和喝的,我们应该感谢它。
所以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特定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条件中形成。这个意义上的文化,我们很难说哪个高、哪个低,厚或薄,好或坏,他是什么就是什么。是经过每一代的积累,历史的沉定而形成的一种信念或习惯,渗透在生活中的实践。
文化的作用
对于文化的作用,我看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可能可以找得出几百个甚至更多的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我想从下面开始说起。
我高中的时候看过一扁文章,题目叫做《四郎探母》。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作者带着她85岁的父亲去听。先说一下“四郎探母”吧,公元10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聪慧善良的铁镜公主,在异域苟活了15年,日夜思念自己的母亲。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国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而恰巧的是,作者的父亲是在1949年由大陆退回到台湾的国民党士兵。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对于那些上了船就是一辈子的人来说,此后的40多年中(台湾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允许老兵回大陆探亲),他们再也没有回到过生自己,养自己的地方。在他们的心里始终有一个梦想和痛,那个梦想是“回家”,而藏在他们心里的那个痛就是“想家”。“家”可以说是他们最奢侈的东西,而当他们和自己的晚辈提起家的时候,孩子们或许是因为听不懂,无法体会而全都跑开了。他们心里有着和杨四郎一样的痛,但他们不说,因为他们认为其他的人没有经历和自己一样的痛楚,你不会体会那种痛有多重,有多沉,他说出来后,他会觉得自己的伤痛非常的廉价。当她和父亲看到后面的时候,他发现父亲眼泪一直在流。当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时,她才发现原来四周多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从“四郎探母”,我们似乎可以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我想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不回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
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文化洗了他们的灵魂,治疗了他们的伤口。
它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历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历,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因此,孤立的个人从而产生了归属感。
大陆与台湾对文化的态度
前段时间,也就是清明节那段时间前后。同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两条新闻。一条是:台湾地区马英九马总统在清明节那天遥祭黄帝陵;另一条是:国务院侨办主任在山西参加祭陵活动。同样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台湾是最高领导人亲自参加,而我们只派了一个侨办主任不大不小的官。我想请问一下我们的领导人,是台湾离山西远?还是北京离山西远?难道那一天你就这么忙吗?连那么一点时间都抽不出来吗?现在的问题不是你有没有去的问题,而
是在于你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问题。也许中国人喜欢这样,当自己有的时候自己不去珍惜。当别人把你的东西拿去申遗了之后,你才来说人家不要脸。当遇到这种问题时,我们是否应该先去反思一下自己,自己有没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或者说没有到位的。台湾人说他在继承和发扬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从这一点上来看,我觉得他比大陆要做的好多了。因为好多次我看到台湾的各类学校举行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时,那种场面极其壮观,每一个参加的人都穿着传统的服饰,说实话,这既让我欣慰,也让我害怕。欣慰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在传承着;害怕的是:在大陆为什么很少看到(至少在校园里),是我们慢慢的在将他遗失了吗?
路牌文化
路牌, 指的是指示道路情况的标志,为旅行人指路的装有指路牌的柱。当我们在街上走的时候都会看到,同时它也是维持这个社会秩序的一种方式,没有路牌,这个社会就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中。因为没有一种共同的标准,那么所有的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定义它。那么该怎么去命名?怎样去定义它呢? 我们先来看南京,我不知道在坐的各位平时出去的时候会不会注意路名,但我想你们对南京的路名应该还知道一些吧。比如有白下路,我们老校区就在那里、江苏路,那一段有很多民国建筑、广州路,南京师范大学就在那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来,南京市在路牌命名的时候有一种什么规律,它的中心是以南京的古名来命名的,往外围走是以中国的一些省份的名字命名的,再往外是以国内的一些大城市的名字来命名的。为什么这样命名了?或者说它要体现什么了,我到后面再说。
看一下上海吧,上海在《南京条约》被割让给外国人之前只是一个小渔村,当然也没有街道和名字。一八六二年,英美租界合并成公共租界,各区的街道要改名,英美法几路人马各说各话,都要坚持保留自己的街名。英国领事麦华陀于是订了“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干脆用中国地名来命名,以免白人内讧。上海街道,从此就是一张摊开的中国地图。所以上海的街道,就是用中国省分和都市来命名的;南北纵向用省分,东西横向用城市。河南路、江西路、浙江路、山东路会是直的,成都路、福州路、北京路、延安路会是横的。当然,也有一些例外。
我们再来看一下台北吧,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中国作为战胜国,台湾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国民政府在日本战败以后,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十七日就颁
布了“台湾省各县市街道名称改正办法”,要求各个地方政府在两个月内把纪念日本人物、宣扬日本国威的街道名改正。其实用“改名”来称,是错的,因为日本人的都市规划不用街名,所以一九四五年光复以后,台北的街名不是被“改名”,而是被“命名”。
新的命名的最高原则,就是要“发扬中华民族精神”。那他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以南北向的中山路、东西向的忠孝路画出一个大的十字坐标,分出上下左右四大块,那么左上那一区的街道,都以中国地理上的西北城市为名,左下一块,就是中国的西南;右上那一区,是东北,右下,是东南。所以如果你熟悉中国地理,找“成都路”、“贵阳路”、“柳州街”吗?往西南去吧。找“吉林路”、“辽宁路”、“长春路”吗?一定在东北角。要去宁波街、绍兴路吗?你绝对不会往“西藏路”那头去看。“凉州街”、“哈密街”、“兰州路”、“迪化街”,猜猜看他们在哪里?当然在西北。
所以南京,上海包括台北在街道命名上,它们都遵循着“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则。它把“大中华”的概念复制到它里面的每一个小的城市,这会让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市民都知道中国不止在这里,还有更多的地方和那里的人民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讲到路牌,我想起了前段时间我们学校为了迎接评估给学校的马路竖起了路标,写上了名字。其中有什么金陵东路、金陵南路、金陵西路、金陵北路。好,这些名字你起的我们都无可厚非,至少我们学校还有“金陵”这两个字,也算是体现学校的一种特色吧。但有两条路的名字我个人觉得不是很好,一条是从工科楼往北区宿舍走的那一条路,叫做“玉兰路”;另一条则是南区食堂往南区门口走的哪一条路,叫做“力行路”,其实这两条路在我看来完全可以换一个名字。我们都知道我们学校的校训是:厚德兴业,我敢肯定,在我们学校还没有迎评之前,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学校的校训是什么。如果没有迎评,当四年大学过去之后,有人问你你们学校的校训是什么时,说不定有很多的人答不上来。那么“厚德兴业”,他的“德”厚在哪里,当然是厚在校内;那么“业”兴在哪里了,当然是兴在南京,因为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服务于南京地区。刚好从工科楼到北区宿舍的那一条路,横贯东西,但没有穿,他还在校内,可以叫做“厚德路”;从南区食堂往南区门口走的哪一条路由校内起,通向外
面,再加上北门的那一段可以和叫作为“兴业路”。也许有些人会问为什么要叫做这两个名字了,就因为他是校训吗,好的这个问题我会在后面告诉大家。
现在我们再把目光转移到台北,我前面说过台北市以南北向的中山路、东西向的忠孝路画出一个大的十字坐标,这里我要用的是东西向的忠孝路。当然,我还要讲的还有台北市的另外一条路,民主路。台湾在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处于蒋家的专制统治之下的。上世纪70末的“美丽岛事件”是台湾人民在民主道路上打响的第一枪,从此台湾社会慢慢着朝着民主与自由的方向发展。包括到目前为止,台湾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也就是台湾共识,那就是:忠孝礼义廉耻民主与自由等。是台湾的价值理念的一个基石,他们已经把忠孝,民主与自由作为路名而写出来。如果把整个台北市比做人的一个躯体的话,那么它里面的建筑,路面,路牌就像人的身体器官一样。所以台湾他已经把忠孝礼义廉耻民主与自由的思想融入到了每一个人的心里,当人们走到这里时他会想到忠孝和民主与自由,当掌权者经过时他会想到民主和自由,他还敢轻易的去专制吗?
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学校可以将那两条路命名为“厚德路”与“兴业路”的原因,正因为这样才能够让“厚德兴业”成为金科学子们的一种共识,他不光是要我们去记住这四个字,这样太简单了。而是无论以后我们走到哪里,金科学子都能够去实践着“厚德兴业”这种精神。
第四篇:文化长廊解释词
乌海市海南区西桌子山水泥厂街道办事处社区‘文化长廊’绘制了长 249余米、宽 2.5米的全市最长文化长廊。
文化长廊”设有廉政图片、廉政标语、廉政漫画,计划生育、社会维稳、环境保护、山水之美等多个栏目,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刻地叙述廉政故事,营造了崇廉、尚廉、学廉、守廉的良好氛围。“文化长廊”让色彩变得生动活泼,大大增强了干部职工阅读积极性,让每位观众时刻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收到了显著的宣传教育效果。
文化长廊有廉政、古代山水各种内容相互穿插,充分体现了文化知识的全面性。内容主要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廉政文化,第二部分以计划生育,第三部分以社会维稳,第四部分以环境保护,第五部分以古代山水之美,第六部分以古现代书法为主。顶面第一张
社会维稳
在法制健全的支持下,迅速的发展经济
第二张
映雪读书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而且,居然看得非常清楚。于是,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正是他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第三张古典
山水画
山水之美
第四张
社会
维护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个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法的概念反映了法的基本特征。
第五张
和谐
社会
第六张
古代
山水画图
山水之美,黄河十曲
第七张
计划生育,超生
有利于农民少生快富。实行计划生育使每个家庭的人口减少,不仅可以减少家庭消费,而且使家庭主要成员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发展家庭经济和健康娱乐中,从而保证家庭幸福、社会稳定
第八张
廉政
书法
第九张
国画
梅花
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梅花象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第十张
廉政 公正廉
第十一张
社会维护
经融风暴
在金融领域出现大规模的剧烈波动,通常是指下跌,并对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提高对社会的维护,第十二张
廉政书法
执政为公 勤政为民
执政为公 勤政为民
第十三张
社会维稳
这副画房价的增长给百姓带来了恐高症
合理确定本地区房价控制目标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
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
第十四张
书法
乌海事人大副主席
武文俊书
第十五张古典和谐社会一个经典代表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第十六张
和谐社会
饮水思源
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比喻不忘本。出自庾信《徵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第十七张
环境保护
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同一套沟道内排除的系统。早期的合流制排水系统是将排除的混合污水不经处理和利用,就近直接排入水体,缺点对水体污染严重。改造老城市直排式合流制排水系统时,常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这是在早期建设的基础上,沿水体岸边增建一条截流干沟,并在干沟末端设置污水厂。这种排水系统虽然比直排式有了较大的改进,但在雨天,仍可能有部分混合污水因直接排放而污染水体
第十八张计划生育
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国家可以把积累下来的资金用于教育,使更多的人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和技术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的目的。
第十九张
廉政
标语
心是最后的桥,和群众交心就会走向成功
第二十张
廉政
文人官员
文人从政,最怕两件事,一是怕进入官场后被既定的游戏规则左右或腐化,失去了文人本真;二是怕以单纯的文人之道待官场,文人气质与官场规则擦枪走火,在坚硬的权力体系中灰飞烟灭。
文人与官员的结合,必定迸发出不一样的光彩。面对政治风雨,风骨是否依然?从近代到现代,文人官员的政治风格,如何发端?又如何呈现?
第二十一张
国画于书法
清心治本 淡泊养廉
第二十二张
廉政
遵纪守法,认真学廉
第二十三张环境保护
美丽的绿色环境在能再画里出现,第二十四张 廉政书法
第二十五张
国画山水
山水之美
第二十六张
法制
保护法
吉祥三宝 代表了婚姻、未成年、妇女权益保护法
第二十八张
古典 梅
江山名古图,梅花
第二十九张
书法
乌海市司法局副局长
魏源书
乌海市司法局副局长 魏源书
第三十张
普法 成荫利于名
普法 成荫利于名 画面体现了人人保护环境,变为绿色地球
第五篇:经济学解释读后感
经济学解释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经济学的书也可以这样写,以散文的体裁阐述了经济学的道理,感觉很有意思。
首先张先生以七个章节阐述了科学的方法,他说科学是有系统地解释现象的学问,而且是很有意思的,感情的表达是艺术,理智的分析,就是科学了,但人的感情往往与理智混淆。科学家既然是人,我们不能期望他们是人类的例外,毫无感情,但感情是不可以在科学上滥用的。原则很简单:科学的著作可以将客观分析与主观感情结合、并用,但二者要分得很清楚。只要能这样做,科学文字倒大可加上感情之辞,点缀一下,减少枯燥,增加其可读性。
其实在他阐述的科学的方法中给我映像最深的就是特殊理论和套套逻辑,作者说,大有可取的、足以解释世事的理论,都一定是在特殊理论与套套逻辑这两个极端之间。科学的进步,往往是从一个极端或另一个极端开始,逐步地向中间发展的。这告诉我不要放弃任何角度看世界。
例如文中所举得一个例子,假若我们说,寒冷的温度,由于某些缘故,会使物体的重量减少。终于,经过种种假设和实验,我们重复了高山上的情况,有冰寒,有电扇,有斜板,有高度,物体的重量果真少了,所以温度的理论是被证实了的。这个理论没有错,但却是一个特殊理论(ad hoc theory)。特殊理论也是理论,不过因为过于特殊,一般性的解释能力就谈不上。这不是
理论的内容不足,而是内容太多,以致内容稍为一改,理论就会被推翻了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理论的特殊性就忽略它。
还有套套逻辑,是指一些言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是错的。例如文中所说“四足动物有四只脚”,感觉就像是在说废话,但是套套逻辑又不是那么简单那么一目了然,套套逻辑不可能错,没有内容,但并没有说这种言论绝不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事实上,很多重要的科学理论,是从不可能错的套套逻辑所提供的概念而引起的。套套逻辑有一点很可取的特色:它有极大的一般性。
其次谈到人性自私的问题,其实是经济学上得基本假设之一,即“理性的经济人”假设,但是在本书中我觉得张先生是认同“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一观点的,因为他至始至终没有说“理性的经济人”这一假设,我觉得经济学应该避开哲学上人类本质的讨论。
然后又说到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就是“稀缺”,本书中以“缺乏”来阐述。既然市场上的物品是“缺乏”的,那么为了得到它,我们必然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的高低就应该用市场上得价格高低来衡量。同时“缺乏”引起了竞争,张先生认为“没有竞争”这句话,从比较严格的经济学来看是难以成立的。确实,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社会也就不会进步。
之后谈到功用, 在有风险的情况下,功用是可以用基本量度的, 功用只不过是武断地以数字排列选择的随意定名,用以解释人的选择行为.以理论解释行为,行为一定要受到理论的约束。在局限下争取个人的最大利益是一个约束,而有了功用的理念,就变为争取最高的功用数字了, 再增加行为的约束,这就是等优曲线一定是内凸(向左下弯曲).在微观经济学里有个著名的理论,那就是嘉芬理论, 一种贫穷物品的价格下降,这下降的本身使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但价格下降引起的实质收入增加,贫穷物品的需求量会下降.二者相加,一正一负,需求量可能还会上升.然而,在逻辑上这一正一负也可能有需求量下降的效果.这后者就是有名的嘉芬反论(Giffen Paradox)了.对于本书我还有很多不懂得地方,有很多经济理论还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觉得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不要放弃任何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