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筏子》课堂教学设计
一、解释并熟记文中重点字词
化险为夷 胆惊心悸 万马奔腾 浊浪排空
(此环节先解决关键词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回顾上堂课学习内容——散文诗《长江》:借长江歌颂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新中国景象。
三、导入新课——谁来说说什么是筏子?
结合课本图片与课文内容认识“筏子”并强调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交通工具(这是为后来的理解艄公的精神做铺垫)
四、赏析课文
师:作者写筏子要赞美的是什么?从课文中找依据
生:艄公,第十段
由于本段是课文的重点抒情段也是文中的主旨段需要师生的反复诵读来把握情感,老师在此环节进行指导朗读
师:结合课后题“为什么课文强调艄公的手里只有一根那么不粗不细的篙子”
生:为了强调艄公的第10段:勇敢与智慧 镇静与机智 经验与判断
第8 段:沉着 大胆 小心
第9 段:意志 毅力 细心
生:在人与自然的搏斗中。艄公战胜了自然、战胜了黄河,成为了黄河的主人
师:文中像艄公这样在黄河上运输的只有他自己吗?
生:是所有像艄公这样具有智慧、勇敢、大胆、细心征服自然的人类及所有在大自然面前的胜利者
五、总结课文的主旨
课文明是写筏子实则借写筏子来赞扬所有像艄公这样具有智慧、勇敢、大胆、细心征服自然的人类及所有在大自然面前的胜利者
第二篇:用筏子造句
筏子拼音
【注音】: fa zi
筏子解释
【意思】:水上行驶的竹排或木排,也有用牛羊皮、橡胶等制造的。
筏子造句
1、他们用筏子将邻居们运过河去。
2、在这么大的筏子里,我没什么好担心的。
3、我们在筏子上对这些反常天气见得太多了。
4、我的仆人必将这木料从利巴嫩运到海里,扎成筏子,浮海运到你所指定我的地方,在那里拆开,你就可以收取,你也要成全我的心愿,将食物给我的家。
5、所有这些人以前从来没有建造过一条筏子,我们也没有试航的机会。
6、我们也希望证明筏子是能够航海的。
7、1947年,挪威人类学家托尔·海尔达尔用麻绳捆绑西印度轻木建造了一艘简易的筏子。他从秘鲁卡拉俄港出发,驾船横穿太平洋。
8、你的机会是用一艘筏子在大西洋上航行。
9、把水管联结在一起,上面盖上结实的棚屋,我的筏子就差不多完成了。
10、无论有什么事情发生,如牙痛,阑尾炎,身体不适,筏子破损或精神苦闷,我们都得自己来对付。
11、对筏子上的四个老男人,大海势必像沙漠一样与世隔绝。他们认为只要还能乘公共汽车,那么去探一次险还是能办到的。
12、先落入水中的淹死,它们的尸骸变成了其他蝗虫休息的筏子。
13、突然,出现了一只筏子,看起来很像诺亚方舟,上面载着他们全家老小,还有几只母鸡、几只狗,一只猫与一只鸟笼,那里头有一只小鸟。
14、也就是说,一些植物浮在水面上成为筏子,带着盲蛇漂洋过海。
15、安提基号筏子正漂浮在大片的水中,海图显示水深是两英里,有时超过三英里。
16、另一波浪头打了过来,筏子也给掀翻了。
17、当然,筏子和船或游艇不同,它们有更强的控制航向的能力。但是每天早上醒来时,我们发现筏子飘到了更加偏远的东北方向,而丝毫没有朝西南方向前进一步,确实让人伤感。
18、旅途中,我们三次经过乌浒河岸,在绑了充气兽皮囊的木头筏子上渡河。
19、自己造一个筏子,依照本指南下水。
20、这艘筏子是用了长约40英尺长的4个供水管和14个四通管造的。
21、筏子不能往回航行去和小船相会,而小船有两支浆,可以向前划动回到筏子上。
22、我们通过无线电与它对话,告诉它我们的筏子航速确实很慢,对它表现出的兴趣表示感谢。
23、翻船以后,第二波海浪击中了盖伊·施罗德的救生筏,将其掀翻,几个人被扔到一个带有保护层的筏子边上,保护层充当了浮标,可以让天空的搜救人员便于发现。
24、“他很傻,”我们三人认为,“为什么不乘救生船,或者更加理想,索性乘筏子呢?”
25、筏子还有一个近40英尺长的桅杆和一张400平方英尺的帆。
26、筏子航行时平均时速4海里。
27、我的小筏子如不被驾驶,即会漂走。
28、这就是筏子的特性,我们到目前为止一直满意地驾着它航行。
29、这时,小筏子猛地一转弯,似乎要改变航向,而且船速也突然加快了。
30、为了仿效我们的祖先只靠风力和洋流航海,我们的筏子上没有发动机。
第三篇:长江 筏子 导学案(最终版)
玉门三中 初一 年级 语文下 导学案 主备人朱雪梅 审核人 胡曼莉 编号 学生姓名: 班级: 等级 时间
课题
《长江》
4)、以自己的乳汁,千年万载地浦育了亿万子女的乳娘。()
【学习目标】 5)、它以鱼肚色抹着褛褛玫瑰红的署天。()
二、按课文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1.了解作者郭风及其作品,掌握字词;通过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我们看见你,你这样的_____________,你的笑容多么________。2..理解文章的景与情,让学生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2)、我想,那是祖国人民的无比的____________,那是祖国人民对于未来的______,祖国人3.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民奔赴未来的__________,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__________,照耀得你的心像
第一课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知识链接】
三、请写出关于长江的三句诗词.1、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简介:
第 二
课
时 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当代作家。1938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地
一、【回顾引入】 瓜》。著有散文集《山溪和海岛》,散文诗集《灯火集》等。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
二、【重难点学习】 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请从文中找出能够表达作者看到黎明的长江景象的心情的句子并赏析.3、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
特点。在本质上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在内容上它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
性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散
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
2、你认为是什么“照耀得你的心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二、【基础知识】
1、生字词:(给划线的字注音)
玫瑰()
曙天()
吹拂()哺育()
3、你喜欢哪一句或哪一段,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 舢板()
驳船()
堆栈()粼粼()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千年万载:
舒畅:
.四、【拓展提升】 无边无际:
作者用“黎明”“青春”来比喻祖**亲的心情,这两个比喻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容光焕发:
粼粼:
三、【重难点学习】
一、请同学们迅速朗读课文,想一想:本文题目是写长江,难道作者仅仅写的是长江吗?
五【当堂检测】()
一、判断下面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长江很早便醒过来,它以鱼肚色抹着缕缕玫瑰红的曙天,它以宽阔的江面上的黎明,它
以四月的风吹拂着的麦浪似的水波,它以脸上展天的微笑,迎接过江的渡船上的火车和旅客。
二、再读课文,看作者选取了哪些事物来表现长江黎明的特征,作者描写长江为什么选取写长江的()黎明?
2、你以宽阔的江面上的黎明和粼粼的水波,你以脸上展天的微笑,迎接着过江的渡船上的
火车和旅客。()
3、长江很早便醒过来。()
4、哦,长江。哦,我们的古老的、古老的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千年万载地哺育了亿万子
四、【当堂检测】 女的乳娘。()
一、在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下面画一横线,并在括号里改正: 5从你流动和奔腾过来的、纵横广阔的土地上,山和一串串的明珠一般的湖泊。()1)、你这样的容光涣发,你的笑容多么甜美。()
二、.请模仿课文,用“不止是……不止是……不止是……”写个句子。2)、那往来穿唆的舢板和驳船,不止是停泊在江心的钻探船。()
3)、呵,你以宽阔的江布的黎明和鳞鳞的水波,你以脸上展天的微笑。()
把规范修炼成一种习惯,把认真内化成一种性格 玉门三中 初一 年级 语文下 导学案 主备人朱雪梅 审核人 胡曼莉 编号 学生姓名: 班级: 等级 时间
课题
《筏子》
3、课文写的是黄河,作者是不是把它作为自然景观来写呢?如果不是,作者想要表现什么【学习目标】 呢?
1、了解作者,掌握生字、词;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2、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并领悟作者在文中渗透的道理。
3、学习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的品质,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第一课时
四、【当堂检测】说一说:在人与外界的各种挑战中,除课文中介绍的艄公战胜了惊涛骇浪
一、【知识链接】 而成为黄河的主人之外。你还能说出像艄公一样,征服和改造自然的事例吗?
1、作者简介: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曾任《解放日报》编
委、《散文世界》主编等。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
《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
意浓郁。
2、关于羊皮筏子: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第 二 课 时
一、【回顾引入】 具。当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
二、【重难点学习】
悠闲漂荡。远远望去,就像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1.这篇课文的作者采用什么写法来把黄河、筏子、乘客、艄公联系起来?
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
3、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
月”的写作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 深刻的感受。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衬托可分为正衬
2、学了本文,你能悟出何种人生和社会道理,请你分析一下? 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 托「更好的」。
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
三、【拓展提升】古人言:“黄河清,天下宁”,黄河的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的生计。请欣赏课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件漫画《都是污染惹的祸》谈谈自己的感想?并写出一句有关保护黄河的宣传标语。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
衬托「好的」。
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二、【基础知识】
四【当堂检测】()1.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
1、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吞噬()湍急()轻骑()艄公()浏览()一泻千里()胆惊
(1)眼前这只筏子,你看它马不停蹄,顺流直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心悸()浊浪排空()惊涛骇浪()化险为夷()如履平地()
(2)你看,雁滩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得更加轻快,更加安详。()
2、通过工具书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3)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如履平地: 化险为夷:
2、搜集有关黄河的古代诗词、谚语、成语等。胆惊心悸: 马不停蹄
三、【重难点学习】
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课文内容。
2.课文集中写了什么?在文中找出相关描写句子,分析它们的特点。
把规范修炼成一种习惯,把认真内化成一种性格
第四篇:《筏子》袁鹰
教学目的:
4、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5、了解黄河的常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6、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导语)
黄河文化的兴起与内涵源远流长,物华天宝。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二.简介作者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三.读课文,解决字词
四.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五.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课文
1.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1)大水车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
2.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1)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2)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3.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
4.黄河的险险在何处?夷、平地又是怎样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 5.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
三.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衬托:正衬:大水车----黄河的大
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 正衬、正衬错杂: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 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
总体构思的衬托:黄河衬托出筏子,由筏子衬托“黄河的主人” 总之,这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四.讨论
1.文中哪句话最深刻?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
2.本文导课时老师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黄河的文章,学完本文了,你觉得此文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与黄河有没有关系? 五.作业
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
参考答案: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3.对比往往会使人、物的特点更鲜明,请你用对比写一个片段,表现家人、同学、事物的不同特点。
第五篇:课堂教学设计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
设计思路:
大班上学期的幼儿已具备了某些物体(如石头、雪花片等)在水中沉浮的经验,所以如果活动设计仅仅停留在让幼儿了解,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幼儿的探索兴趣不易深入。而让幼儿带着任务探索,如怎样使浮的东西沉下去,使沉的东西浮上来,可以提高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大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逐渐减少,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发展得比较好,所以活动设计既要为幼儿提供边操作边思考的机会,又要注重培养思考的有意性,培养幼儿先预测(思考)再操作。操作后让幼儿多讲述、讨论,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活动目标:
1、知识:(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2、技能:(1)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有序的完成实验。(2)能与同伴沟通、交流与合作来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情感:(1)乐意参加探索沉与浮的小实验。(2)初步形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活动重点: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活动难点: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脸盆,盆里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条。
2、每组装满水和空矿泉水瓶各一个、橡皮泥、石头、雪花片、树叶等小物品。
3、每人一张记录纸,一只笔。活动过程:
一、认识实验材料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它们就躲在你们的椅子下,找出来看看是谁呀?
幼:是钥匙、小木块、玻璃球?
二、实验:沉与浮
1、教师示范:教师取一块雪花片请幼儿来猜猜:这块积木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请幼儿把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教师指导:你们猜雪花片放在水里会怎样?你们每人有一张记录表,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表上。如果猜雪花片是浮上来的,那就在“?”这一列中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你认为是沉下去,那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2、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钥匙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呢?是不是这样的,那其它的东西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端上这些东西到那边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小手”这一列中。
3、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提问:“有没有试验结果和猜测结果不一样的?”
总结:(出示表格和实物并演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沉下去的东西有``````
三、提升实验
(一)怎样使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
1、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浮在水面上,可是他和石头宝宝是好朋友,他们想在一起在水里做游戏,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好不好?帮帮瓶子宝宝,让他沉下去。
2、幼儿尝试。(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3、师:小朋友们,同一个瓶子宝宝,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水后,就沉到水里了。为什么呢?
4、教师总结:不装水时,瓶子宝宝很轻,所以浮在上面;装满水后,瓶子宝宝变重了,所以就沉下去了。
(二)怎么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1、师:小朋友们,我们刚刚让瓶子宝宝和石头宝宝在一起玩了,他们玩得好开心。可是,还有一个物品宝宝需要你们的帮助,看,橡皮泥宝宝和树叶宝宝是好朋友,他们好想一起浮在水面上玩,让我们来帮帮他们!
2、幼儿尝试。(如果幼儿一下子想不到办法,可以给幼儿1-2分钟的时间去尝试、讨论,如果还是没有小朋友想出办法再加以引导。)
3、师:现在橡皮泥宝宝能和树叶宝宝一起玩了,他好开心。可他有一个问题想问小朋友们“我的体重没变,当我团成球状时,我沉在底下;当把我做成船的形状时,我就会浮上来,为什么呢?”
4、幼:……(此问题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让幼儿思考、交流和讨论1-2分钟。到时如果幼儿还回答不出,老师再加以引导。)
5、教师总结:当橡皮泥宝宝是球状时,活动延伸:
1、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物品宝宝,小朋友们看是什么,小朋友们猜猜看--宝宝放到水里是沉,还是浮呢?
2、幼:……
3、教师总结:老师也不知道--宝宝是会沉,还是会浮。其实,小朋友们,我们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大家不知道它们在水中是会沉还是会浮,小朋友们回去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我们周围还有一些什么东西在水里是沉还是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