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夜雨一叹随笔
傍晚时分,压城欲摧的浓云让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终究如期而至,为了不打湿窗下未完成的稿件和堆叠的书籍,我恋恋不舍地关上了窗。儿时若遇雷雨总不免哀叹,埋怨其剥夺了我无数园中湖畔玩乐的机会,雨后乍晴便亟不可待地冲出家门、将被阴雨掠去的欢乐好好弥补一番。然而,如今的我却分外珍惜每一次雨中的时光,因为每每它的出现都会吸引我所有的专注而暂时忘却那些难以摆脱的纷纷扰扰。俯身窗沿远眺,窗外早已是一片暗黄,给人一种爆发前的窒息感,如哨鸣般呼呼作响的风仿佛难免会让人生出些许的恐惧,然而这样恐惧的背后又蕴藏一种不可比拟的震撼。一滴、一缕、一片,雨滴渐渐密集了起来,直至倾盆如注、绵延不绝,那种只属天籁的声音时常让我联想起那支《拉德斯基进行曲》——由一声军鼓而起、在铜管中变得有力、最后在管弦与全场观众掌声的交织中走向辉煌。
窗前伫立良久,夜色在阴云中显得更加深沉、已无好景可观,起身走向书房。雨夜最是读书时,尤其是在这一下就是一整夜冬雨时犹是如此。掩窗拉帘、打开暖色的台灯,在这个寒意袭人的夜晚,取暖的最佳方式就是手捧一杯热茶、怀抱一个暖炉,再用一本满载着春风的厚书驱散心底的阴冷。少顷,突然变了主意,放下了茶和炉,打开窗户任寒风穿堂,所读的词句也由“草长莺飞二月天”变成了“北风卷地白草折”。秋雨春风皆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错过后的遗憾总是比面对时的挣扎更加令人痛苦和惋惜,更何况在如此难得风雨下恰是品读那些用风雨凝炼成的文字的最好时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随手拾起一本经典便有雨的身影,在风雨交织的夜晚,一切心绪都可以得以宣泄和释放,面对着这相同的雨夜,多少人却以不同的心境和方式静思、呐喊、前行、驻留。
雨夜总是独思时,“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故国、“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挚友、“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家园,在似哭、似泣、似嚎、似叹雨中,一切过往都可以被怀念也值得被怀念,念过、叹过还不忘怨一声“皆因那场秋雨。”在这场绵绵秋雨中,再坚毅的人也会不由得放慢些脚步、留一分恬淡与释然去尝试着探寻内心的真谛,一些关于人生的反思与感悟也随着从天而降的雨滴洒落进每个人的心里,那些由雨夜萌生出的有关生命的话题也终将会如下了千年的雨一样绵延不止,而这林林总总的感慨与叹息又总有着某种难以道明的相似。
夜雨的来临给我们想要闲居家中的懒散提供了一个充足的理由,淅沥的雨声是对外面世界纷纷扰扰的最好屏蔽,心灵在此时收获着一份恬淡与宁静,邀几个好友品茗小聚或恣意斜靠在绵软的沙发上、与那个人生最重要的旅伴相守相偎,小叙长谈的最好时机莫过于此。厅前廊外,雨打叶梢沙沙有声,屋内谈叙之人的语调也自然地与这阵相应相和、即便是辩驳与争论变得不那么激昂而更入人心,难怪千百年来“细雨”同“细语”总是同生共栖、难分难舍,即便千里路遥也要鸿雁传书、共话巴山夜雨。
一盏茶罢,又是一篇数千字的美文阅完,轻捶肩背、合卷起身,窗外阴雨尽散、一切皆重归平静,走进沐浴室的我对着淋浴喷头中射出的水柱发出了一丝轻蔑的嘲笑。
第二篇:夜雨杂文随笔
夜已经深了,但我仍然在埋头笔耕。
作为一名高三的学生,这样的场景几乎天天都在重演。倘若问学生时代最重要的考试?那一定就是高考了。高考就像是横亘在前方的一块巨石,我们必须拼命加速,直到快到能够跨过它。
随着眼皮的越发沉重,我终于决定放下笔。伴着一个长长的哈欠,我张开双臂,向床上倒去。
身体下软绵绵的棉被让我的脖子和胳膊处的酸痛感减轻了许多,本已疲惫的大脑也清醒了些。
白色的灯光有些刺眼,我背过脸去,闭上眼睛。
这一刻,我只想就这样安静地躺着。
这一刻,忘记试卷,忘记考试,甚至,将时间也一并忘记。
这一刻,全世界都与我无关。
“唰唰唰”
咦?这是?
哦!是雨声。
对了,我刚才从学校步行回出租屋时,就在飘小雨。只不过雨伞下的我正在懊恼着一场考试的失利。所以直到现在我才真正感受到雨的存在,才真正地聆听到雨的呼吸。
一丝一丝的雨声从窗隙处偷偷地钻进屋来,在空中盘旋环绕,时而像清晨山林间飘渺的雾气,时而又像是黄昏农舍上袅绕的炊烟。
不知是哪位绣娘将雨声织成一层似有似无的丝棉,然后为我缓缓盖上。先是触碰到鼻尖,紧接着是眉毛,嘴唇乃至整个面孔,雨声继续下沉,直到将整个我都包裹住。
听,下雨了;是,下雨了。
舒缓的雨声犹如微风里孩子们轻轻的耳语,柔柔地抚慰着我的心房。平日里紧绷得神经也在这一刻渐渐松弛下来,思绪不由地长出翅膀,想起童年的朝花夕拾,想起少年的青葱岁月
雨声很美,不妨一听。
第三篇:葬花叹杂文随笔
听闻柳画师5岁作画,画尽半生,江山几乎画尽,只是做了一场梦,梦到了世间未有的一株花,便提笔描了三年,描出来一株带了生命的花。
我被你描画出来,虽本就是执念凝聚而成,却依旧为你佳作,那日狂风席卷,将我吹落,你一笔之乱,便将我置于木架十年,十年来,只望其身,听其语,心心念念十年未果。
皇帝念其才华,赐婚与他,他大婚之日,偏偏彩礼中挑中了我,却被他转手赠予,裱于高堂,终日看他与那女子耳鬓厮磨,转口佳话。
与命而言,我只不过是你一个执念,与我而言,你便是我如初的誓言。你要我现于世间,未天下人赞赏,我便来到了你的身前。
皇帝命你作画,画一天下佳人,你却如寒梅,傲骨铮铮,血染柳府,沾尽你的笔墨,直到刀剑刺穿你的心时,你也全然不顾,长笑而眠。
我是那么爱你,我是被你创造的生命,你可以视而不见,可我却不愿见你潦草一生。
散去灵智,换你复生,我亦无悔。
终于在冥府门前你见到了我,只是我这一生未必太过凄惨,身形惧散,婚飞魄灭,我只希望你若醒来便把我忘记。你若是我的过客,恍若你依稀走过我的身前,从此我的梦里雨即停,风即止,只是你这个过客连念想都未曾留下,只留下我满心疮痍的十年。
原来你本是修士于红尘中成仙,大梦一场只身魂游,情劫本就是你的一场造化,而我只是你的术法,虽与你相关,却只是无边墨画里唯一泛起绿意的萌芽。
没有来生,没有前世,你我匆匆而过,只是命格有尘,我便是那粒被风吹来的尘,转瞬即逝。而你一梦而醒,再无瓜葛。
第四篇:《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
闷热的夏日,午后连一丝风也没有,庸懒的眼神很吃力地掠过桌上的那盆花,胳膊肘碰到了白的墙,又折回放在那本摊开的书上。
书是从朋友借的,余秋雨的《千年一叹》,虽是日记纪实体裁的文字,读来却另有一翻味道。
我一直喜欢这样雕啄文字,无声无息的就走进一个人的世界,能听到对方的呼吸,轻轻地,缓缓地,像云,像水,有时也想这炎热的鬼天气;
思绪行走在文字中,一次次被文字中的话语折服,那种随意,那种释然的心态,犹如午后的一杯清茶,润了咽,也静了心。
这样的文字我从不急切地去读完,泡上杯茶,或是放点音乐,才打开书,用心去走进文字,从中去悟出一些事理。
《千年一叹》无声无息的让我走进余秋雨的世界,走进他所描写的世界,古希腊的文明,古罗马的风情让我向往。才读罢这本书已经是满腹的沧桑,随余秋雨游历了一边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时间、战争所吞噬的文明遗迹。那是怎样的一种旅程?
不怎么不了解希腊的文化背景,也不知道希腊文化有过怎样的宏伟历史;初识希腊是从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欺骗宙斯开始的,还有就是希腊国家男子足球队曾拿过2004年的欧洲杯的冠军。希腊是一个神话般的国度。这是我对希腊仅有的了解。随着余秋雨先生的笔迹慢慢的游走,让我知道希腊竟然有如此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这里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谈到希腊衰落的原因,余秋雨有两点认为: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国家。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也无法理清。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无末,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历史是家,是广阔天地里的一座朴素坚硬的石头房。没有修饰,没有点缀,是我们远航时挂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文明已经衰落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我们在总结,在回忆,在悲祭我们的祖先。随后毅然走上脚下的路,顺着他们的脚印一步步走下去。
终有一天,我会俯瞰整个中原大地。任凭凛冽的风穿透我的单薄灵魂,让我倾听这神州大地的呼声,让我触摸这个古国苍老的灵魂。终有一天,我会伫立在咆哮的黄河旁。任凭飞溅的黄河水沾湿我的衣脚,让我同这个民族一起流泪,让我感受奔流不息历史长河。历史与山河同在,千年不倒。
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一本书,一本日记,一次旅行,一种思索。思索古埃及文明,你会为拥有生活在中华文明之重而感到欣慰。因为我们的老祖宗虽然焚书坑儒,却统一了中国文字,这就相当于建立了一种覆盖神州大地的“通码”,虽历经几千年,但古文字、古历史、古文明没有因为无人破读而湮灭。最大的湮灭不是书籍的亡佚,而是失去对古文字的解读能力。
第五篇:千年一叹 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
最近看了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感慨很多。很想沿着他行走的路线,到世界各地去看看,那也就不枉此生了。
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写伊拉克之行的。当时看时,心里就很酸,当他讲到当地孩子的贫穷、无助时,我的眼泪便刷刷地流了下来。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都不认识,可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快乐地生活,但他们却也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他们的学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国”之类的口号。战争让很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于是,生活的重担便一下子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这一切不能不让你开始痛恨美国,痛恨懦弱的联合国,痛恨伊拉克的当政者,同时也为这个民族悲哀。“贫困的直接后果不是反抗,而是尊严的失落,而失落尊严的群体,更能接受极权统治”。
很早就听说过印度恒河的美丽,那举世闻明的“恒河晨浴”更是时常耳闻,但在我真正地了解了恒河时,我发誓,我绝对不会去恒河中沐浴圣水。因为恒河边有很多的无家可归的人,他们每天的排泄物就排在恒河里,而印度又有个习俗:人死后,骨灰会排入恒河。但一些人认为死了烧成骨灰排入恒河,一定会与别人的骨灰相混,到了天堂很难恢复原形,于是便把一具具全尸推入恒河,任其漂流。所以,恒河水很脏,但还是会有很多的朝圣者在里面浸水、喝水,来寻求所谓的干净。
以前总固执的以为,伊朗女人是很悲哀的。她们被黑袍裹着,失去了追逐美丽的自由。女人应当是属于缤纷的色彩的,而伊朗的女人只拥有黑色,她们周身都被黑色束缚,不禁让一些大谈个性解放的人对伊朗政府的规定愤然。但是,一位伊朗女士却这样告诉余秋雨先生:黑袍可以给人安静,让心灵也随着黑稠的飘动而沉淀,我们觉得它很美。
在看了这本书后,我真的由衷的感谢我们的祖先,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骄傲。早在秦始皇时便统一了文字,使得中国历史活了下来,不象埃及的历史,变成了“木乃伊”,现在的人们面对一大片一大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却完全不懂何意;而一部印度的普通历史,却也要中国人的著作来填补和修订。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历经千辛,却也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不像两河流域许多国家,只剩下了一些颓垣残壁和一段辛酸的回忆。在中东的很多地方,他们的贫穷已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他们对现实的忍受也让我们悲哀,真想有一天可以亲自去感受一下,那时的感触一定会深刻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