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多产权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论文
摘要: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基层消防工作实践,深入分析多产权建筑消防安全隐患及其根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多产权建筑;消防设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房产市场也逐步活跃起来,多产权建筑应运而生,不再局限于住宅建筑,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成为推动房地产市场繁荣的重要力量。多产权建筑是指有两个及两个以上产权人的写字楼、住宅、车库、宾馆、商场、娱乐场所等建筑物。多产权建筑由于使用功能不同且隶属不同性质单位等原因,使多产权建筑出现了存在火灾隐患多、整改难度大、整改资金落实涉及多个单位的问题和情况,甚至有的已经形成重大火灾隐患,如何应对这一变化,并切实解决好这类建筑消防管理问题,已成为各级公安消防机构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基层消防监督工作实践对加强多产权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多产权建筑的形成原因
(1)企业改制或破产。
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后,某些国有公司进行体制改革后,有的接管单位对企业原建筑遗留火灾隐患无经济能力整改;有的接管单位未进行投产或转产,仅留下少数人员对企业进行看管,而使这些建筑出现失控漏管问题;有的接管单位对原企业部分地段进行房地产开发,其余建筑无暇顾及,致使原企业内遗留火灾隐患得不到整改I有的企业破产后,一栋建筑被分段、分层拍卖或出售,形成多产权建筑多个使用功能的问题。
(2)抵押给银行或个人。
房地产开发商在银行或个人处抵押贷款后,因企业经营不善等原因,贷款到期无力还贷,根据抵押合同,抵押建筑所有权归属银行或个人,形成一栋建筑多个产权单位的现状,给消防监督工作带来很多问题。
(3)多方投资。
此类建筑在建筑初期由多个单位投资兴建,如大型商场、市场滨馆等综合场所,该类建筑投入使用后,多个单位自行管理,从而形成多产权的格局。
(4)出租或出售给个人。
该类建筑主要出现在大型综合市场、商场。该类建筑建设单位开发后,自身只经营部分摊位或楼层,其余部分出租或出售绐个人,形成一栋建筑多个产权单位的现状。多产权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擅自改变原建筑消防设计审核、验收时的设置情况。
多产权建筑原建筑设计在防火审核、验收时,其整体建筑符合消防规范和标准要求,因各产权单位介入后,未经公安消防机构同意则擅自将建筑局部功能改变,破坏了原建筑的防火分区、疏散通道,有的甚至堵塞或改变原有的消防设施状况。
(2)建筑外围状况担忧。
消防法律法规中为了保障火灾时人员的灭火救援、物资的疏散以及毗邻建筑的安全,明确设置了消防车道、消防回车场地、防火间距和室外消防用水等消防设施,但在调查中发现,消防车道、回车场地、防火间距被占用,绿化和停车已成为较普遍的问题。
(3)安全疏散设施薄弱。
一是多产权建筑中多个产权人在各自建筑内部装修过程随意作为,将楼梯间、前室的窗户封堵或占用并装修,房间的窗户被广告牌遮挡等现象较多,使原有的消防设施不再适应变更后建筑的使用性质。二是建筑的疏散楼梯和前室被占用堆放杂物,防烟楼梯间前室被破坏,有的建筑中甚至出现将原有的疏散楼梯封堵改造成房间使用。为达到安全,多产权人擅自将公用通道或安全出口封堵,使安全疏散严重不满足消防的要求。三是封闭楼梯间和防烟楼梯间的常闭防火门常开,闭门器、疏散指示照明设施损坏严重。经营者为了各自的“安全”,在自己场所安全疏散楼梯处加锁设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4)消防设施状况不佳。
一是缺少消防设施。由于建筑使用性质的改变,建筑本应该增设很多消防设施而未增设的现象十分普遍,如自动喷水灭火、火灾报警、防烟排烟等消防设施。现在很多公寓式住宅中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二是设施运行不佳。自动喷水、火灾报警、应急照明、防烟排烟等设施运行中,故障、损坏、瘫痪现象比比皆是。大多数的多产权建筑的消防设施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还有些建筑由于年代较早,消防设施老化,甚至连更换的产品都买不到。三是随意改变消防设施的设置。检查中发现很多此类建筑多个产权人随意改变建筑使用情况,有时为达到其装修效果,甚至封堵消防报警探头,喷淋头,使消防设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火灾荷载较大。建筑内使用性质多样,装修复杂程度不同,但都存在使用可燃材料装修的现象,致使建筑火灾荷载增加,防火阻燃处理不到位,存在很多火灾隐患。公众聚集和娱乐场所所在的多产权建筑中此类问题尤其突出。
(6)容易形成三合一。产权人为了追求租金,租赁人为了方便或者省钱,多产权建筑中经营、生产、储存、住宿共存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有些住宅楼出租作为仓库、家庭作坊,其中大部分都会有人居住。多产权建筑消防安全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
(1)消防安全管理组织和制度不健全。
多产权建筑无统一的业主管理是普遍现象,个别多产权建筑虽有业主委员会,但也形同虚设,没有建立一个共同的消防安全管理组织,也没有签订一个具体的消防安全管理协议,致使消防管理情况十分混乱;有些多产权建筑的产权人之间签订了管理协议,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由各产权人轮流管理,而一方面由于产权人缺少消防管理的必要知识,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是各产权人认为在自己管理期间不出问题就可以,至于设施损坏或者瘫痪,只要消防部门查不到,混过自己管理任期就算。消防管理依然存在互相推诿、贻误的情形。
(2)消防意识不强,职责不明。
《消防法》虽然实行了很多年,但是很多的多产权建筑的产权人对消防法律法规还非常薄弱。建筑内部装修完后不知道是否需要经过消防部门的审核和验收,或是备案的人很多,多产权建筑业主委员和物业管理公司对于各自的消防职责根本不清,管什么,怎么管的疏于管理,这些现象非常普遍。
(3)消防设施维护资金不足。
对于那些建筑的产权人之间没有任何组织管理和协议约束的,消防方面出现问题后,很少有人出面牵头解决,维护、保养资金更是无人问津;有些多产权建筑产权人虽知道消防上存在很多不足,消防部门监督检查过程中也积极配合,但无奈自身负担较重,整改资金根本无从解决。
(4)建筑内部装修增添隐患。
投入使用后的建筑,各产权单位或租赁单位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建筑进行内部装修,在装修过程中,业主或租赁单位不再理会原建筑的使用性质,擅自变更建筑的使用性质,使原来使用性质较为单一变成了十分复杂,在实际中发现,一些商住楼的住宅部分根本就没有住宅,变成了公司、办事处、茶吧、旅店等场所,而且装修的过程使用了大量的可燃材料,增加了建筑的火灾荷载的同时,有时还将原有的一些消防设施遮挡或者损坏。电气线路的敷设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超负荷用电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多产权建筑消防安全管理问题的对策
(1)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新《消防法》已于2009年5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消防法》第二条中明确规定:消防工作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形成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作为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政策、法规,从规章制度上完善多产权建筑的管理办法。或者由各级政府牵头成立相关组织进行督促,以弥补法律法规不完善的地方,使多产权建筑不再有消防安全管理的盲区,明确和规范多产权人之间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切实改善建筑的消防安全状况。
(2)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意识。消防宣传工作是一项长期具体的工作,一方面需要媒体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报道,另一方面需要消防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做长期不懈的努力,在点滴的工作中渗透,使社会各阶层对消防工作赋予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消防的责任意识,从而使消防工作真正形成社会化的网络工程。
(3)分清主次,重点管理。对于那些历史原因造成的,产权分割不清和很难一次性解决问题的多产权建筑,在消防监管中,要分清主次难易,逐步消除隐患:
第一,要确保疏散设施可靠。疏散设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保证疏散的完好有效。对于历史原因造成的问题,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最合理、最可行的方法处理。
第二,要确保室内外消防水系统可靠。一旦发生火灾事故,能迅速启动水系统。
第三,要严格控制火灾荷载。对于多产权建筑中场所的装修,消防监督一定要严格按照内装修设计和验收规范执行,消防部门要严把装修材料、消防产品的质检关。
第四,要坚决杜绝“三合一”现象。
(4)全面实施火灾公众责任险。火灾公众责任险是一种具有很强社会管理功能的险种,它对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紧密。为了防范于未然,对于多产权建筑的经营者或者业主来说,参加火灾公众责任险时分散和转移经营活动中的各种火灾责任风险,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第二篇:浅议多产权建筑消防安全
时下,全国性的高层建筑、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紧张的检查中笔者发现:某市的工商行政大楼被垂直或水平地出租、出售或抵压,造成了建筑的多产权化,因此带来了消防管理的混乱,消防行政执法面临“无头案”在现状。面对此景,笔者不禁要问:到底谁该为这类建筑的消防安全负责?
一、多产权建筑消防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原有的建筑结构被擅自改变。综合楼建成后,原产权单位把建筑的某些楼层出租或出售出去,或是部分抵压给了银行,使建筑的局部产权发生了变化。他们或作办公,或作餐饮,或作商场、超市,有的还开办了公共娱乐场所……无论作什么之用,原有的建筑设计都不可能完全符合要求,新产权方都会或多或少地改变建筑的设计结构,特别是作餐饮和公共娱乐场所,可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拆、分隔和豪华装修,并且多数是不向相关部门申报审核而擅自施工的,都是所谓的“任着自己的性子来”,这多会降低建筑的安全系数,有的还会大大增加建筑的火灾负荷,给原本验收合格的建筑又扣上了火灾隐患的“帽子”。
(二)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不畅。建筑的局部出租或出售后,承包或新产权方为了自己的“安全”或“方便”,都是“各扫门前雪”,把本该畅通的疏散楼梯或安全出口锁上或封死,造成上下贯通的楼梯出现“上下两难”的现象,就是电梯的也出现部分楼层“免停”的特殊待遇。对垂直出租或出售的建筑来讲,往往是符合设计要求的几部疏散楼梯被分隔开了,造成了某些单位只有一部疏散楼梯,这样的建筑到底还符合消防安全吗?
(三)消防设施配置、管理、维护不到位。在对建筑进行消防验收时,消防设施的配置都应该是符合规范要求的。但在出租或出售后却发生了变化,新产权单位消防安全意识不同,使用性质不同,造成了消防设施的配置和维护管理不到位,有的还在装修时把消防设施遮挡、封堵、挪作它用或损坏了。按照“谁经营谁负责”原则,应该是经营者对自己经营区域内的消防设施负责,而在现实工作中却不少单位讲这是属于原产权单位负责的。特别是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和消火栓系统等,系统设计针对的是建筑整体,局部区域负责也是不现实的,由此造成建筑内部消防系统的“无人问津”现象。
(四)消防行政执法主体责任不清。正是由于建筑的消防安全责任不具体,一旦发生事故或是面对公安消防机构的行政执法行为,责任的主体是谁“说不清,道不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火警时的消防系统不动作或不能发挥正常作用,往往还会出现租、购方“找婆家”的现象,硬讲这属于“东家”的事,却导致了自己受损失,但是在日常的维护管理中难道还必须原产权方“求上门”去搞自查吗?
二、多产权建筑消防安全的几条应对措施
(一)原产权单位要负责地把楼建好,不要欠“一屁股债”勉强建楼,防止抵债楼出现;同时要负责地把消防设施配置到位,特别是消防自动系统工程,必须保证完好有效,固定消防设施必须整体管理和维护,不容进行分隔管理。
(二)原产权单位要负责地把局部出租、出售给对方,不要什么人、什么场所都租、售,要进行必要的考查、核对,搞清新产权方对租、购房的用途;同时要负责履行好自身的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承租方在整体建筑中的消防安全责任,在合同中分清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落实层层消防安全责任制。
(三)原产权方要负责地建立一个消防安全组织,凡承租、售方必须参加并且承担一定的职责,形成对建筑消防安全的网状管理机制。新产权方要在组织中切实负起责任,按照“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要自觉地对经营区域内的消防安全负责,不能地认为都是别人的事。
(四)新产权方要自觉地维护、管理好承租区域内的固定消防设施和器材,确保完好有效,不能违法关闭、挪用、遮挡消防设施和器材;要自觉地对建筑物整体的消防安全负责,履行自身在建筑整体消防安全中的义务和职责。
(五)新产权方要依法改造建筑物的设计,不能擅自开拓自己的“视野”;要自觉遵守消防法律法规,装修和日常管理都必须保障公共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的畅通无阻。依照上述规则进行多产权建筑的管理,消防安全也许就会有了切实的保障,公安消防机构在履行监督检查和火灾事故调查职责时,也就可以按照“谁的孩子谁抱走”原则严格依法行政了。
第三篇:消防安全管理论文
1、概述
我国目前使用的燃气主要有煤气、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三个大类。燃气产业的发展领域大致分燃气汽车、城市燃料、燃气发电、基础化工四方面。随着燃气事业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生产与消费规模越来越大,使用场所越来越多,情况也越来越复杂,现有的安全管理机制已跟不上燃气事业飞速发展的步伐。在政策、法规、标准及规范等方面的不同步、不配套等落后弊端也凸显了出来。近年来,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火灾、泄漏与爆炸等重、特大事故层出不穷,其等级与数量也不断上升,如98年3月西安液化气球罐泄漏、爆炸事故等,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也给社会的公共安全与稳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燃气事业的推进与发展。
因此,理清当前我国燃气消防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有关部门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燃气消防安全管理保证新体系时提供参考依据,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正是从消防的角度,系统地对当前我国在燃气消防安全管理保证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分析和论述。
2、我国燃气消防安全管理机制现状
根据1991年3月30日由建设部、劳动部、公安部联合发布的第10号令《城市燃气安全管理规定》的规定,建设部门是城市燃气安全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消防部门作为燃气安全管理的监督部门,劳动部门作为燃气安全管理的监察部门和压力容器的主管部门。
作为消防部门,在燃气安全管理方面的业务,主要涉及:参与制定与燃气消防安全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并执行;负责相关消防产品的检测认证;对燃气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等环节上的相关场所、管线、设备、用户进行防火监督管理;参与燃气灾害事故的处置;日常的消防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
我国目前与燃气消防安全管理有关的法律有三个,即《消防法》、《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相关的消防法规和规章非常多,如《化学危险品管理条例》、《城镇燃气安全管理规定》、各省市的《燃气管理条例》等;以及众多的产品技术标准和工程设计规范,如《城市燃气设计规范》、《汽车用液化石油气加气站设计规范》等。
3、我国燃气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燃气消防安全管理涉及规划、设计、建审、施工、监理、验收、运行、日常维护及应急处理等环节,通过对有关资料的收集分析、组织专家研讨,以及对北京,上海、广东、四川和黑龙江等地的调研,就目前我国在燃气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1)安全管理机制不适应燃气产业市场经济发展
燃气产业涉及建设、能源、交通、劳动安全监察、农业等各管理领域,燃气行业的安全管理也涉及公安消防以及上述各主管部门,目前由中央和各地方的上述部门颁布有关政令,对燃气实施安全管理。但地方与中央以及地方各部门之间的政令协调难度较大;同时我国南方和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用气差异也较大,要求同一种安全管理机制或法规有时势必造成诸多不适应。
第10号令第四条明确了建设部负责管理全国城市燃气安全工作,劳动部和公安部分别负责安全监察和消防监督,因此,各省市的燃气安全工作应当由建设主管部门负责。但是,各地建设部门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在燃气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经常性协调,使得各地区的燃气安全隐患整改力度不够。从调查情况来看,全国大多数大、中型城市都在建设主管系统设立了燃气管理办公室或者燃气管理处,但由于受人员编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部门履行着行业管理的职能要大大多于履行安全工作职能,有的办公室只有几个人,忙于应付日常工作,根本没有精力通盘考虑安全管理,而把安全管理的职能依托于公安消防、安全生产监察等监督部门,或者让燃气供应单位自行强化安全管理。
此外,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的燃气事业将得以迅猛发展。而国际上通行的由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保险业、企业主等共同参与进来的燃气消防安全管理的社会化模式尚未形成;另一方面,政府机构改革,人员精简,公安消防部门被动地大包大揽式的消防监督检查,难度将越来越大。
2)法制建设滞后
我国目前燃气安全管理的法制建设力度明显不够,现有的法规严重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法规制定滞后。我国目前执行的较权威的燃气规定只有1991年发布的第10号令,该规定对燃气的安全管理只提出了原则意见,相关的法律责任也不够明确,在实际操作中弹性太大,有一定难度。而且该规定发布至今已有10年,其间的经济体制、市场发展和行政部门的变化很大,迄今尚未进行修订。
(2)各地管理法规不一。全国各地为了加强本地区的燃气管理和安全工作,又在第10号令的基础上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燃气管理条例、办法。但
由于各地方使用的燃气的种类、数量、地理环境等情况不同,所制定的法规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全国燃气管理没有较为统一的管理模式,管理多头,职能重叠,监督与管理的界限不明确,使得许多安全隐患无法得到及时整解。
(3)政出多门、缺乏协调。不同部委的法规不一致或相互矛盾,给具体执行部门带来诸多管理上的不便。例如:1998年由建设部
独家发布的第62号令--《城市燃气管理办法》中“城市燃气安全”一章的多项规定与10号令有较大出入;关于轻烃燃料(碳5),农业部等七家单位联合发文要求大力推广使用这种新型燃料,而公安部等三家单位从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也曾联合发文禁止在城市使用这种燃料。这些法规的前后不符或自相矛盾,使得基层管理监督部门无所适从、难以把握,最终造成各部门推卸责任,管理上陷入混乱。
(4)政府部门执法力度不够。燃气行业的安全管理关系重大,国外燃气行业的经营者不敢以身试法,严格的法制管理将使违法经营者损失重大以至破产。我国目前对燃气行业违章经营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下达整改通知或罚款,其罚款力度远不足以震慑违法经营者,此外罚款往往上下幅度甚大,且无配套实施细则,使执法操作难以把握或效果不理想。
3)规范、标准不健全
燃气行业设计规范和相关产品标准是设计、施工的技术依据,是燃气安全管理的技术法规。而现行的技术标准存在多方面问题:
其一,制定的年代比较晚,同时为了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规范的内容也就是当时实际操作的翻版,先进的技术内容少,无法体现通过提高燃气设备设施本身的高技术含量来实现的本质安全的指导思想;
其二,技术规范修订的周期较长,与迅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和城市环境不相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所带来的新措施无法在实际应用中找到法律依据。
其三,主要技术指标缺乏科学依据。如在关键的燃气设施的防火间距确定问题上,俄罗斯地广人稀,至今仍沿用加大燃气设施的防火间距这种消极防护观念,在规范标准中较少强调科技含量和质量等技术措施,来保证燃气设施自身的运行安全。我国现有标准规范的制定中较多沿用这种理念。然而该理念并不适应我国,特别是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的燃气建设的发展。一是上述地区宝贵的地皮很难实现这种远距离的安全隔离设计;二是一旦高压燃气设施发生爆炸,一、二百米的安全距离也无法保证安全。而欧美、澳洲和日本等国则采用高技术含量以确保安全,标准规范制定部门的科研和实验基础较强,他们以实验数据为依据确定保证安全所必须采取的技术措施,并根据不同地区级别和技术措施来确定不同的安全距离。
其四,一些重要的燃气设施标准与工程规范尚缺,如《城市超高压天然气管道工程技术规范》、各类燃气工程施工验收规范等。此外,燃气用胶管的质量和老化问题、家用燃气报警器等技术,至今尚无定性和定量的使用概念。
4)设计、建审和验收的可操作性不强
由于规范标准不健全,弹性大,给设计、建审和验收带来操作性不强的弊端。
作为设计部门,在业主控制投资的要求下往往难以采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及措施来确保燃气设施本身的安全,一旦难以达到安全距离的规范要求,只能采取有关部门协调的办法,而这种协调往往缺乏实验技术依据。
目前燃气项目的建审主体为公安的消防部门,鉴于燃气设施的工艺流程和专业设备的复杂性,消防部门的专业水平远低于燃气行业的技术管理部门,其建审难度较大。如北京等一些省市的消防部门认为消防部门不应承担不能胜任的技术环节方面的建审工作。
此外,现阶段燃气设施中的一些重要配件材料的质量水平与工业发达国家尚存在较大的距离,如各种阀门、管道等。燃气规范标准对产品要求的不严格,将可能使一些低技术含量的配件用于燃气设施的关键重要部位,造成安全隐患。
5)日常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安全隐患,以及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的安全问题,缺乏有效解决办法,造成日常运行管理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城市燃气管网老化现象比较严重。部分管道已连续使用几十年从未进行检测维修,其安全可靠性无法确定,随时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2)道路改造带来问题。许多城市的燃气管网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局部管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道路拓宽及新出入口的开设致使燃气管道置于车道下方,而原有管道的基础却没有加固,防火间距不足是一个方面,更为严重的是极易造成管道受压损坏,发生燃气泄漏。此外,在燃气管道的上方搭建违章建筑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旦受建筑影响管道发生破裂,会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
(3)违章施工也是影响燃气管道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是燃气管道的施工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工程层层转包,质量监理不到位,埋地管道达不到国家技术规范的规定,而且又是隐蔽工程,有些问题较难发现。二是外来施工损坏燃气管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在燃气管道旁边施工时,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不征求城市规划或燃气管道管理单位的意见,盲目施工,损坏管道,造成燃气泄漏,危及安全。
(4)燃气管道产权归属不明。城市燃气供应系统中,从企业至用户之间的输送管线的产权归属至今未明,随之引出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清。
(5)居民室内装潢隐患较多。目前对家庭内燃气管道的敷设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
(6)液化气钢瓶管理失控,事故率高。作为取代煤炭的优质燃料,自80年代开始2Kg、5Kg、15Kg的液化石油气钢瓶大量进入居民家庭和餐饮行业,90年代开始在液化气经营、销售、运输等领域,恶性竞争、惟利是图情况突出,因此产生了较多安全隐患。
6)应急处置能力不强。
燃气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包括燃气企业自身应急处置能力和公安消防应急处置能力。燃气事故的应急处置重点为切断气源、扑灭初期火灾、防止蔓延以及保护周围重要设施。
全国在这方面的情况差别较大,如哈尔滨等地目前以人工制气为主(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用户20-30),由于几十年的经营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安全管理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各级消防部队的灭火技术装备也较先进,一旦发生事故,企业专职消防队、公安消防队以及医疗救护三方在事故现场有效地配合,事故处置成功率较高。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随着近年来城市煤气向石油液化气、天然气转变的势头不断增强,事故发生频率较高,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不足。其中包括企业抢险和公安消防的现场检测、堵漏、个人防护等技术装备的配备、以及消防站的规范设置等等,许多地区消防部门到事故现场受掌握资料和装备的制约,不能及时查明情况,处于盲目状况下,难以决定正确的战术,1998年西安“3.5”爆炸事故就是明显一例。
此外,我国公安消防实行兵役制,消防战斗员服役2年,其技术水平的积累难以适应复杂的燃气事故现场。鉴于现场泄漏气体品种、浓度、设备流程、容器压力难以清楚,消防部门在事故现场仅能起到抢救人员和冷却保护的有限作用。
7)培训不规范、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首先,从业人员的规范操作是杜绝人为燃气事故的关键。随着燃气行业多种经营体制的发展,出现了两头重的现象:一是规范经营的大型企业作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在内外的严格监督管理下,对操作人员的培训较为严格,二是部分经营不规范的中小型企业,单纯追求企业效益,严重忽视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其次,从事燃气经营的作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还不够高,有些人员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或没有定期复训,对安全知识尤其是消防安全知识知之甚少,没有能力发现安全隐患,更不用说向用户宣传安全知识。
此外,全国有很多地方都没有专门的专业培训机构,各地区操作人员培训情况差异很大,有的搞形式主义,开两天会就发证书,或者以盈利为目的搞各级重复培训。不同部门基于各自安全责任或经济利益,多头培训、一岗多证现象严重,一些培训单位的资质无权威部门认可授权,而燃气经营单位受条件和水平限制,对自身的安全培训只是走过场。8)保险行业尚未介入消防安全管理
国外保险业作为与风险直接发生经济效益关系的市场经济实体,在介入燃气行业各运行环节的安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实施保险。保险公司与业主、政府防火部门三者相互需求,相互保障,相互制约,成为燃气安全运行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我国目前保险行业尚未真正以市场经济模式操作,参与燃气行业风险评估和安全运行管理监督的意识淡薄,只是关注“彩票?quot;受保规模的业务扩大,同时希望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对产业的消防安全监督,侥幸地降低或避免所应承担的理赔责任。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保险业不可避免地要介入到我国的各行各业,我国的保险业也必将改变运行模式,顺应国际形式。
4、结束语
在撰写本文之前的调研过程中,得到了公安部消防局科技处、上海、四川、广东、黑龙江、北京、深圳等地的消防总队、支队、建设主管部门、燃气经营企业和本所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所有提供帮助的各方人士深表谢意!
5、参考资料
[1]《落实”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精神,巩固清理整顿城市燃气市场成果确保燃气安全》建设部城市建设司 杨鲁豫2001.8.9
[2]《强化行业管理,确保燃气安全》河南省建设厅2001.8.9
[3]《城市燃气安全管理规定》建设部、公安部、劳动部(第10号令)1991.3.30
[4]《中国城市燃气事业现状及发展前景》中国城市煤气协会张永革
[5]《加大清理整顿力度,加强燃气安全管理》海南省建设厅
[6]《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4.29
[7]《上海市燃气安全管理条例》上海市人大常委会1999.2
第四篇:宁波市高层多业主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发布单位】宁波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宁波市人民政府令164号 【发布日期】2009-05-05 【生效日期】2009-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宁波市
宁波市高层多业主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宁波市人民政府令164号)
《宁波市高层多业主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已经2009年4月27日市人民政府第5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市长
二○○九年五月五日
宁波市高层多业主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高层多业主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落实消防安全责任,预防和减少火灾,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物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高层多业主建筑(以下简称建筑)是指有两个及两个以上业主的下列建筑:
(一)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
(二)建筑高度超过24米的公共建筑。
第三条 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业主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
第四条 公安机关负责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并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具体负责实施。
建设、规划、城市管理、安全生产、质监、工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各部门要加强对归口行业以及直接管理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检查指导,及时督促整改火灾隐患,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
第五条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建筑消防管理,指导、支持和帮助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开展群众性的消防工作。
第二章 建筑消防安全责任人
第六条 业主是建筑公共消防安全工作的责任人。
业主可以成立消防安全组织,开展群众性自防自救工作。
第七条 建筑的公共消防安全工作应当实施统一管理。
建筑交付前,建筑公共消防安全工作由开发建设单位负责。
建筑交付后,业主可自行统一管理,也可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或专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统一管理建筑公共消防安全工作(统一管理的业主、物业服务企业、专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以下统称统一管理单位)。
第八条 业主委托他人实施管理的,应当签订书面合同,将公共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合同内容,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
受委托管理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对管理区域内的消防公用部位和消防共用设施设备进行维护管理,提供消防安全防范服务。
受委托管理单位接受委托时,应当与业主或建设单位办理消防资料、消防设施设备验收移交手续。
第九条 实行承包、租赁或者委托经营、管理的,业主提供的建筑物(场所),应当符合消防安全要求。
当事人应当在订立的合同中依照有关规定明确各方的消防安全责任;未签订合同或消防安全责任约定不明确的,公共消防安全责任由业主承担。承包、租赁或者委托经营、管理的单位在其使用、管理范围内履行消防安全职责。
第三章 建筑消防安全管理
第十条 业主除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以外,还应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责任:
(一)遵守建筑公共消防安全管理规约;
(二)及时落实建筑火灾隐患整改措施,按规定缴纳整改所需资金;
(三)委托有关单位对公共消防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护、保养。
第十一条 统一管理单位应履行下列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责任:
(一)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组织防火检查、巡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二)定期组织公共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确保完好有效;
(三)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开展演练;
(四)劝阻、制止业主、使用人影响消防安全的行为,并及时报告辖区公安消防机构;
(五)建立完善建筑消防档案,妥善保管建筑消防设计审核、验收资料、消防设备设施等资料;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职责。
第十二条 业主应当服从统一管理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并可对其实施消防安全管理的情况进行监督。
第十三条 统一管理单位应当按照公安部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要求,定期实施建筑消防设施检查,并填写检查记录。
第十四条 对建筑消防设施存在的问题和故障,统一管理单位应当及时解决;建筑消防设施因改造或检修必须停用时,统一管理单位应当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并报告当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
对建筑消防设施故障及消除情况,统一管理单位应当建立报告和登记制度。
第十五条 高层建筑的消防控制室实行24小时专人值班制度。自动消防系统的操作人员应按规定持证上岗,遵守消防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消防控制室管理及应急程序,及时发现并准确处置火灾和故障报警。
第十六条 配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建筑,应当按规定与辖区内城市火灾自动报警远程监控系统联网。
第十七条 影剧院、宾馆、饭店、公共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应按标准配备缓降器、软梯、救生袋和防毒面具等避难救生设施。
第十八条 业主和使用人在实施建筑内部装修前,应事先告知统一管理单位。统一管理单位应当将装修中的禁止行为和注意事项告知业主和使用人。
建筑内部装修不得擅自改变内部结构、改动防火分区和消防设施、降低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
第十九条 业主和使用人应当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保持防火门、防火卷帘、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机械排烟送风、火灾事故广播等设施处于正常状态。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有下列影响建筑消防安全的行为:
(一)妨碍消防共用部位的正常使用,损坏和擅自挪用、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
(二)堵塞、锁闭消防安全疏散走道、疏散楼梯和安全出口;
(三)擅自分隔、占有2家以上单位共用的疏散设施,或者其他影响其正常使用的行为;
(四)在建筑物的消防登高场地设置妨碍登高消防车操作的停车场、绿化、架空管线等;
(五)占用、堵塞消防车道;
(六)在建筑内储存罐(瓶)装液化石油气;
(七)设置的户外广告牌改变建筑防火分区、影响建筑防烟排烟;
(八)其他妨碍建筑消防安全的行为。
第四章 部门监管与服务
第二十一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加强对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的监督检查,建设部门应当加强对建筑活动和物业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及时预防和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建设部门应当加强对有关建筑消防从业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服务外包、接受业务咨询、开展业务指导等方式,提高建筑消防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
第二十二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依法开展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消防安全检查;及时受理消防违法行为举报、投诉,督促火灾隐患的整改。
第二十三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指导统一管理单位加强建筑消防安全的应急救援演练。统一管理单位每半年至少应当组织1次应急疏散演练。
第二十四条 建筑内有公众聚集场所的,该场所在投入使用、营业前,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当向场所所在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请消防安全检查。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根据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对该场所进行消防安全检查。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或者经检查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不得投入使用、营业。
第二十五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将发生火灾可能性较大以及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单位,确定为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并由公安机关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及公安消防机构的要求,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加强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建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通知业主、使用人和统一管理单位立即采取措施消除隐患;不及时消除隐患可能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依照规定对危险部位或者场所采取临时查封措施。
业主、使用人和统一管理单位应按相关规定和公安消防机构的要求及时做好整改工作;对确实无力整改的,当地政府可以组织或者责成有关部门、单位采取措施,予以整改。
第二十七条 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建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在该建筑及媒体上予以公布,并抄告当地建设部门,建设部门应当及时在房产交易与权籍管理中心公布。
重大火灾隐患整改并检查合格后,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及时撤销或者通知建设部门撤销原有信息。
第二十八条 建筑公共消防安全设施设备维修、检测、更新或改造等所需经费,按照《浙江省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和市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未设立专项维修资金的,由业主按照约定承担;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由业主按照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的比例确定。
第二十九条 建设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加强对统一管理单位履行消防安全管理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提出意见并督促其限期整改。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单位和个人有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已有罚款或责令停止施工、停止使用、停产停业等处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按其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单位和个人违反本规定,有不履行消防安全管理责任或者影响建筑消防安全行为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责令改正。
第三十二条 建设、规划、城市管理、安全生产、质监、工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依法实施处罚。
第三十三条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未履行本规定职责的,应当承担相应责任,其工作人员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行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所称业主,是指房屋的所有权人。
本规定所称使用人,是指房屋的承包、承租或受委托经营人(单位)。
本规定所称消防共用部位,包括:消防车道、消防登高场地、疏散走道、楼梯、消防前室等。
本规定所称消防共用设施设备,包括:用于火灾报警、灭火救援、安全疏散、防火分隔、防烟排烟的公共设施及其配套使用房屋。
第三十五条 其他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论民办学校产权归属与管理
论民办学校产权归属与管理
浙江东南外国语职业学校俞建明
随着民办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对于产权问题争论不休,已经成为影响并制约民办学校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综合各种对产权问题的不同观点,我以为产生争论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对产权概念及产权核心缺乏正确认识。搞清楚对产权概念的界定,明确产权、所有权和所有制的关系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民办学校产权现状的分析
(一)对产权的认识
什么叫产权,产权一词源于英语中的“Property Rights”,产权是指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权有关的权利,包括经营权、使用权、采矿权、承包经营权等,统称为用益权。按照《民法通则》定义,财产所有权是指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我国最早出现产权这一概念是在十三大政治报告中,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又进一步明确社会力量举办的民办学校属于非企业法人单位,其投资、资产运作、产权归属等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校,“非企业”实质上是企业化运作,因此民办学校的产权与企业有许多共同点。
从民办学校的产权特点出发,对产权概念的界定和认识,应明确三个观点:
1.民办学校产权问题的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为依据,遵循并反映学校的教学教育规律及其特点,学校毕竟是育人的场所,不能纯粹按企业化操作,应注重学校的育人功能和社会效益。
2.产权不能仅仅限定为财产所有权,还应包括所有权在其实现过程中所派生的一系列财产权利关系。财产所有权的灵魂在于它的实现。
3.产权所反映的是责、权、利相统一的,以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为基础的特殊的权利关系。产权的核心是所有权,即对财产的独占权,具有排他性,产权所有者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产权并不仅仅指某项或某种财产权,而是指一个以所有权为核心的财产权利系统。
(二)产权不清一直是民办学校举办者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按现有规定,民办学校的产权,在办学时归办学者所有,但不得分配、转让担保或抵押;学校停止办学时,清算后的剩余财产虽可返还或折价返还举办者,但其值最多只能相当于举办者最初的投入值,其余由审批机关统筹安排,用以发展社会力量办学事业。也就是说,办学者的投入,只是在教育机构被解散后才能返还,非但与学校运营过程中所获得的滚动积累无缘,还得承担货币贬值所带来的损失。由此带来的问题是:
1.民办学校没有可以抵押的物资,因而贷款困难。2.闲散资金更多地流向其它可以获得高额利益的地方,人们对投资于教育信心不足。3.一些办学者为规避投资风险,想方设法在短期内收回成本,使民办学校成为“学店”之嫌。4.少数民办学校的举办者钻法律空子,使办学资金不流入学校帐户,引起社会的不满。民办学校筹措资金的渠道,归纳起来有11种之多,在众多的筹资办学渠道中,政府的资助是十分重要的,给民办私立学校必要资助是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私立学校教育的重要措施。这种资助,一可以减轻民办学校财政压力,促使其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来;二是降低民办学校的收费,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三是通过资助实现对民办学校的必要管理。
(三)对教育产权归属问题,有三种代表性意见:
1.不论哪种所有制投入办学,学校资产都是国家的。
2.除政府直接投入以外,其他的投入及收入应是私有的。
3.要尊重事实,国家、集体、私人,谁投入,产权就应该算谁的,要如实分清,才叫产权清晰。第一种意见不科学,明显带有“左”的倾向和计划经济的烙印,违背了投入产出原理。第二种意见也不确切,除政府投入以外,其他的投入不能一概论都是私有的,应根据投入主体的不同,给予科学的划分,诸如既有私有成分,也有集体的成分。我们赞成第三种观点,谁投入,产权就应该算谁的。
根据以上分析,形成了民办学校产权归属的四种代表性观点:
1.举办者或公民个人出资形成的校产,产权归出资者所有。
2.社会各界的捐资、赞助以及学校自身运转过程中增加的资产,产权归学校所有,任何个人或组织都不能随意从学校调用这部分资产。
3.由企事业单位投入的资金或实物形成的校产,产权归投入的企事业单位所有。
4.由政府直接或间接投入的资金或实物形成的校产,产权归国家所有,但若政府的投入采用无偿资助的形式,或者学校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偿还了政府的投资,那么这部分校产仍归学校所有。
以上四种产权关系,既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学校,也可以出现在同一所学校。但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产权不是永恒的,除了依靠捐资和学校自身增值所形成的校产外,其余的资产都可以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活动的前提下,由各办学主体回收、转让或抵押。
二是在联合办学中,各产权主体必须以契约形式严格划分彼此的责、权、利,如谁可以决定哪部分校产的抵押或转让,谁可以收回哪些校产。至于这些权责如何划分,何时划分,不同权项的具体限在哪里,则受制于多边的现实和投资的主体。
二、投资办学的特点及其管理原则
(一)投资办学的特点
投资办学是指公民个人、华侨、外商用自己的积蓄投入办学或企业、事业单位用非政府拨款资金投入办学。按照美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的界定,这种投资称为“创业资本”即“venture Capital”,这种投资具有以下风险。
1、这是一种没有担保的投资。
2、这是一种无法以传统渠道获得资金的投资。
3、这是一种高风险与高收益并举的投资。
4、这是一种流动性很小的中、长期投资。
5、这是一种资金与管理相结合的投资。
(二)投资管理的原则
对教育的投资就是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对产业的投资必须遵循并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这是确定投资办学原则的根本前提。
1、多样化(Variousness)原则
市场经济是多维立体的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产物的民办高校,其投资主体也必然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办学的模式,而呈现出多元性特点。社会力量办学也只有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广泛募集社会资金,才能有强劲的发展势头。
2.盈利性(Profitability)原则
既然对教育的投资,特别是对民办学校的投资是一种对产业的投资,那就应该有产出,有产出的投入才是有效的投入,这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政府提倡“办学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但不以盈利为目的,不是不要盈利,学校盈利是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有益补充。在民办学校,我们既然承认公民个人或社会组织投资办学的合法性,那么我们也应当承认投资回报的合法性,并应从税制上加大改革力度,鼓励投资者将其经济回报作二次投资。依法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允许私有产权的转让和继承。
3.安全性(Safety)原则
教育投资的安全性有三个前提,一是办学合法性。二是办学的周期性。要保证投资的合法回报,要保证边际投资收益水平的提高,都需要一定的期限,即办学周期性。三是有效管理。成功的办学有两个轮子,一个是必需的投资,另一个是有效的管理,两者缺一不可。在满足以上三个前提的基础上,对教育的投资是最安全的投资,这是其它产业所无可比拟的。
4.流动性(Liquidity)原则
对教育的投资是一个动态过程,任何一个投资者都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对某一个教育项目的投资,况且教育投资项目本身也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投资管理中要科学地运用整分合原理,在总体目标下,抓住主要矛盾,使有限的经费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当出现几个投资者共同投资某个教育项目时,从立项投资开始,就注意明晰产权关系。教育投资的动态性还表现在对投资款的科学、合理的使用及促进教育投资款的有序流动。
三、产权归属的敏感问题
(一)“滚动发展”的民办学校产权归属?
“滚动发展”的民办学校产权归谁,这一直是产权归属的一个热点问题。
“滚动发展”是没有投资主体直接投入,而是通过收取赞助费、捐赠、学杂费、培养费补差和校办企业积累投入办学,像这类学校的产权应是学校集体所有制;另一种情况是学校举办者个人不投资,而是通过向银行借贷垫资办学,然后用收取的学费、培养费或校办企业收入偿还贷款,这同样属于“滚动发展”,垫资与投资有质的区别,所承担风险也不同,因此举办者不享有产权,学校的产权是以校长为首集体所有的。集体所有制的民办高校应建立教育工会,通过教育工会制定章程,规定办学收益及学校产权的分配方案,尽管产权的主要部分属于全体教职工所有,但还有部分应归政府所有。
(二)政府对民办学校资产流向监管的合理性
如果我们承认教育是一个产业,那么民办学校创业资金的运作需要通过融资手段,因此投资者不可能以个人形式出现,投资主体也并非投资者个体,而是投资者以私营企业为主体实施投资。民办学校属非企业性质单位,不具备经济担保和偿还债务的能力,将民办学校作为投资者的直接投入对象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办民办学校与办其它事业不同,学校需要稳定,而投资者又需要减少风险,解决这一矛盾的理想方案应是:投资者为办学的投资仅作学校存续期间划拨使用,其产权归属投资者所有,学校以其办学收益回报投资者以作补偿。
这里有一个重要前提,即政府对民办学校资产流向的监管。这是政府监管民办学校的最重要的方法,其核心不是学校的经费如何使用,而是学校的产权是否明晰,收支是否清楚,以防学校不正当盈利,以保持学校稳定。
四、对人力资本产权的认识
人力资本和产权理论的有机结合产生了人力资本产权,这是在研究民办学校产权归属和管理问题时必须面对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民办学校的发展,向学校举办者、也向社会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即在民办学校从教的教师是学校雇佣劳动者,还是学校办学的主人?是为学校举办者创造或积累财富的工具,还是学校无形资产的含量所在?是学校举办者为教职工提供了就业机会,还是广大教师以自身的劳动、智慧支撑着民办学校?这事关教师的归属,事关对教师劳动价值的认可,这既是理论问题,更是现实问题。
导致我国民办学校发展过程中大起大落现象的原因:一是学校的举办者错误地估价了教职员工作为学校无形资本的特殊作用,置教师于雇佣者地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考核、评估民办学校时,只注重学校举办者增量资本的投入情况,而忽视了存量资本的盘活,就其实质就是忽视了人力资本的作用。
在民办学校,学校教师与学校举办者或董事长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他们都是投资者,缺一不可。资本学理论告诉我们,资本有两种不同的投入与增长形式,增量资本是以增加自然资本的数量为主的增长方式;存量资本则是以增强社会资本的质量为主的增长方式。这两种资本的平衡增长,是资本总体质量提高的条件,作为一个学校只有投入增量资本的同时,相应地投入存量资本,才能使资本增值。教师是投入存量资本的主体,决定着学校资本的增值,同样决定一个学校的生存、发展。对此,我们不可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