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战略管理的核心论文
战略管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各种流派,各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展开了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战略管理的核心是什么?当然这个问题是随着企业环境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和发展中的,这就使得以前的h 多理论已经无法真正地指导企业的实践工作。理论的意义就在于它的指导性、方向性,因此从事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工作者都在努力对战略管理理论进行修正和创新,但至今可以说仍然不是很成功,很难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理论能全面成为领导性的理论,由此出现了为了更好的说明战略管理的适用性,对过去的理论进行综合包容的办法来加以解决。至今在企业实践界也对用什么理论为依据来开展战略管理工作,如何确立战略管理的核心存在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混乱、迷茫。本文就是试图从如何确立战略管理的核心的模式和方法上做出一些探讨。
当然我们首先要明确战略管理的核心是什么,环境学派认为是组织和环境的协调性,资源和能力学派认为是企业所特有的资源和由此所形成的独有的竞争能力,过程学派认为是战略管理的路径,其中有人认为战略选择重要,有的认为战略实施更重要,出现了类似鸡与蛋的争论,我认为如何建立战略优势是战略管理的核心。这种认识不光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也是根据实践的需要,企业经营行为是在发展和调整中的,以前的理论随着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已经不能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适应现实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指导企业战略管理工作,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和企业家都在努力进行探讨,也提出了一些不错的观点。比如姜汝祥博士就提出了4C战略规划操作框架,C1是目标、远景,C2是整合业务链,C3是核心业务,C4是核心竞争力,并说明了各阶段的主要活动和工作,也列举了一些针对性的工具和方法,他们也在为万科、TCL、中化等企业提供战略咨询与培训实践中进行了应用。另外项保华教授也提出了战略的三维构架:1是持续竞争优势,包括接着竞争优势来源、竞争优势构建、竞争优势持续、竞争优势创新;2是业务演化发展,包括业务展开途径、纵向整合拓展、横向多元经营、业务组合重构;3是市场竞合互动,包括竞合进化原理、现实合作对策、博弈理论启示、动态价值定位。从竞争优势和业务发展、组织创新等方面来说明了如何开展企业战略管理。还有胡建绩教授在其所著《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一书中也提出了战略优势的三维系统:战略优势是一个系统,不是单独的某项竞争因素的构成,它包括资源优势、竞争优势、位置优势。并指出这三个因素之间存在着逐从推进的关系。其中资源是使企业具备创造价值能力,位置优势是确定企业创造价值的对象和空间,竞争优势的着眼点是采用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的创造并实现价值的博弈方式。
这些提法和观点虽然有很多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要么仍然把战略管理停留在市场和业务层次要么把战略管理空泛化;二是在战略运行中几乎涉及企业经营的所有方面,使大家感到难以入手,操纵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三是没有明确战略优势的内涵。
我认为提出战略优势是战略管理的核心是正确的,只是应该既有理论的指导性又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对此我建立了战略优势的1-4-2模型,如图所示:
确立战略优势是所有工作的重心。战略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比较于竞争对手而言,但又不能只停留在此,很重要的一方面又是针对企业发展的趋势和环境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战略优势是指企业所具有的能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集合,它除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性,还具有前瞻性和应变性。战略优势既考虑到了企业在一定行业环境中的竞争优势,包括市场份额、位置、先发优势、顾客忠诚度、品牌知名度等等,也强调企业拥有的内部资源优势,包括资金优势、企业文化、高效的内部沟通、优秀的人力资源、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还包括市场网络、渠道资源、公共关系,环境应变能力等内外结合的综合优势。可见战略优势兼顾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发展速度与企业规模、自身能力与市场机会、市场地位与产业先见,将长期以来一直分离的企业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进行了综合,特别考虑了企业对激烈变化的市场环境的适应,对现代企业建立企业战略。
战略优势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作,而不是单独的某项竞争因素的确立。首先就需要战略规划者明确战略优势的内涵,掌握战略优势的特点,并做好以下工作:
1.根据企业的宗旨,谋划发展远景,建立中长期目标。
2.根据企业的资源条件和外部环境,确立企业所应进入的经营领域。
3.明确自己的目标市场,并确定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
当然这对企业而言只是战略管理的第一步,也是粗线条的,在此基础上要求进一步从技术优势、产品优势、竞争优势、创新优势等四个方面加以完善。技术优势是指企业在软性技术和硬性技术上所确立的市场和行业中的领先水平。软性技术主要是指企业在组织、经营、管理上的各项技术,包括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企业文化的适应力等,硬性技术主要是指生产和研究开发上的各项技术,包括专利技术、技术诀窍、工艺及工艺水平、设备水平等。建立技术优势是企业确立有利的市场地位、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有了技术优势,企业在竞争中就能根据情况适宜地采用各种竞争策略,是建立差异化优势还是成本领先优势。在这个要素上企业应做好以下工作:
1.明确企业合适的技术,建立恰当的生产经营组织体系。
2.建立自己的研究开发体系,从人才、资金、设备上加以完善。
3.关注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市场变化,积极开发新技术。
产品优势是指企业市场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包括市场份额、品牌效应、市场地位、递有效应,顾客忠诚度等。技术是基础,但没有良好的市场表现,企业的经营活动仍然不能完成,这就需要企业有产品优势,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在这个要素上需要企业做好以下工作:
1.了解市场需求,细分市场,明确自己的目标市场。
2.使自己的产品能为顾客提供最大的价值满足。
3.完善产品体系,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4.不断地创立产品品牌,保持顾客忠诚度,提高自己的经营效益。
要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获得成功上光靠内部的努力当然不行,如何提升竞争优势就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点,竞争优势是指在一定的行业空间中,通过企业竞争战略的实施而形成的有利于本企业发展的市场态势。竞争优势是在与竞争对手的对比中表现出来的。同一行业中,企业之间的相对竞
争优势主要包括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竞争优势在企业战略优势建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有时甚至处于支配全局的地位,因此做好竞争优势的确立工作就非常重要:
1.分析行业特点,找到影响行业发展变化的关键因素;
2.分析竞争对手,找出对手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对手可能采取的竞争策略;
3.评估自己的资源、能力的优势和劣势,采取恰当的竞争策略,抓住市场机会;
如何建立竞争优势,采用什么样的竞争手段和方法,不光在战略管理的竞争战略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也是市场营销工作的重点,在这我就不再缀述了。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企业获得了很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威胁。现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航天技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特别是产业边界的模糊、能源结构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都使得企业一方面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规划企业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又要求企业能够适应快速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和创新。因此建立创新优势对现代企业就非常重要和迫切。企业要建立创新优势不光需要在产品上创新,在手段和方法上创新,更需要在管理和组织上创新。
参考文献:
[1]胡建绩陆雄文:《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汤姆森斯迪克兰德:《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刘翼生:《企业战略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论文出处(作者):刘江林
第二篇:论企业核心 竞争力与战略管理
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战略管理
姓名:
性别:
学号:
专业:
班级:
学校:
2011年12月15日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综观国内外迅速发展壮大的企业与濒临破产的中小企业同时存在,优胜劣汰,两极分化十分明显。中小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战略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战略管理是着眼长远,为适应企业内外形势而作出的总体性规划。战略管理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衰与亡。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能力成为商业竞争优势之源。构建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国外许多成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早已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决策的前提。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重视这一趋势,积极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长期规划,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创新战略分析战略定位核心竞争力 现代企业组织能力竞争优势
入世将使中国经济真正地融入全球化或国际化的潮流。当我国尚未完全规范的市场突然向全球敞开时,那些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企业,肯定会受到猛烈的冲击。中国企业尤其是广大的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无疑将比以往更加艰难。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在宏观层次通过分析、预测、规划、控制等手段,实现充分利用本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以达到优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中国,由于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战略管理还仅仅是一个开头。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日益加深和WTO的临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参与者的我国企业,是我国实现经济繁荣和充分就业的决定因素,笔者认为,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是提高我国企业管理体制水平,提高竞争能
力的侧重点并不一样,但基本都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核心竞争力必然是一种知识和技能。对传统制造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更体现在成本控制、质量管理、采供销管理上,是一组技能的体现,比如格兰仕能成为世界微波炉老大,自然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决不是技术这么简单,而是一种整合资源、成本控制和市场开发能力的集合。其次,核心竞争力要依靠企业家的整合能力。国内企业的竞争优势往往是单一的,比如说格兰仕的价格优势,在微波炉这个产品的价格控制这方面,他的确有自己的核心专长和能力,但是如果他要多元化发展,那就必须要把在单一产品的能力拓展为企业的一种核心 能力,这种能力是要超脱微波炉这个产品的。长虹当年价格战一打再打,把电视机这个行业打到了“论斤卖”的地步,就是只注重单一能力的培育,却没有形成整合的企业在成本控制的竞争能力。价格低并不能忽略新产品的开发,成本控制能力与价格战能力完全是两种层面的能力表现,成本控制是企业需要整合采购、生产、研发、营销、流程等各个方面的能力,而价格战,不过是单一的营销推广技能。核心竞争力是动态的,不同行业的核心能力并不一样,不存在“一招鲜、吃遍天”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能也会调整。
二、企业竞争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竞争力,核心竞争力都是反映企业竞争能力的概念,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逻辑上来说,核心竞争力包含在竞争力之中,竞争力的外延要比核心竞争力大,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要比竞争力丰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多方面技能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不同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及技能的结合,是企业在特定经营环境中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合力。在实际的企业竞争中,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要比简单拥有竞争力的同类企业优越得多。
竞争力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它只是横向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它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具有外显性的量化硬指标加以衡量。在进行竞争力比较时,竞争力是一个相对静态的时点概念。核心竞争力的衡量与评价要比竞争力复杂得多,用于评价竞争力的指标均可以用来评价核心竞争力,但这还不够,因为核心竞争力是不能简单地运用几个指标加以评定的,核心竞争力既寓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又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生命力。到目前为止,已有较完善的对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可是还没有一个很科学的对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核心竞争力由竞争力的发展和提升而来。核心竞争力不仅表现为关键技术、关键设备或企业的运行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有机融合,是各种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越强,则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也就越强。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具体来说,营造企业竞争优势,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
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将潜在的核心能力转化成现实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能力中最根本的能量,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它提供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开发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明确战略意图。核心竞争力突出体现着企业的战略意图,企业在全面、深入地分析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发展战略形式的拟定,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明确企业核心能力的技术内涵,如何将核心竞争力实现为核心产品。其次,建立合理战略结构。企业根据既定的战略意图,协调管理人员的工作,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设立相应的协作组织,平衡内部资源的分配,同时更有效吸收企业外部的可用资源。再次,实行战略实施。企业根据既定的战略意图和战略结构,具体组织开发核心竞争力,对开发进行实时控制。
2.维护和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通过长期的发展和强化建立起来的,核心能力的丧失将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如通用、摩托罗拉公司
(1)实施企业战略管理。企业通过本行业的专注和持续投入、精心培育核心竞争力,把它作为企业保持长期充分的根本战略任务,从时间角度看,培育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日之功,它必须不断提炼升华才能形成。
(2)加强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客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核心能力可能会演化为一般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安排专职管理队伍全面负责,加强各部门沟通。将各种分散的人力和技术资源组织起来,协同工作,形成整体优势。定期召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会,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均衡性。
(3)信息体系的培育。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收到来自企业内外的各种信息。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标志。企业更多、更早获取信息,并在组织内部准确、迅速地传递和处理,是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条件。
(4)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要让企业核心竞争力永不削弱,企业员工的个人知识技能,整体素质与知识技能结构尤为重要。通过各渠道培训员工技能,积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凭借的优势之一。
3.再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1)增强企业再研发能力。企业要生存,就要不断开发新产品。这要求企业不断增强研究与开发能力,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增强研发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的动力。
(2)寻找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新生长点。在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生长点。并把生长点培育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以价值观为核心,激发员工责任心和创造性是提高企业集体效率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企业的软件就是培育和强化企业文化。
四、中小企业加强企业战略管理的迫切性:
1、中小企业自身无论是资金、技术方面,还是在人力资源和管理经验等方面都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足。企业的资源相对缺乏,使中小企业的开发研究能力、市场销售网络均有限。作为中小企业,如果要想不断成长、壮大的话,不认清自己企业所处的位置,研究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和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状况,并根据研究情况来制定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等,也就是企业战略,是不可能。由此可见,战略管理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企业的重要标志。通过战略管理,可以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加强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的能力,为企业增强竞争地位创造条件。
2、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
(1).走专业化发展,突出核心专长,实行专一化战略
专一化战略是主攻某个特殊的顾客群、某产品线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地区市场。专一化战略是围绕着某一特殊目标服务建立的,它所开发推行的每一项职能化方针都要考虑同一中心思想。这一战略依靠的前提思想是:公司业务的专一化能够以较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过在较广阔范围内竞争的对手们。所以,这就要求这些中小型企业做到有所不为而后有为,专注于专业化发展,集中企业内部的优势资源,突出核心专长,借此来培育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
(2).走创新之路,发展创新战略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力大小取决于其创新力的强弱。中小企业势单力薄,靠自己单枪匹马的奋战和与强大对手的硬拼是难以成功的,而应该凭借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产品更新,企业就难以发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当在两个方面下功夫。首先,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在人力、精力、财力、物力诸方面舍得投资,敢冒风险,重用人才。其次,坚持全面创新。任何技术都有一个试验、转化、成长、成熟、衰退、淘汰的过程,创新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要持续不断。技术创新必须永远面向用户,面向市场,把用户高兴
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不断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市场需求变化作为技术开发的定盘星,经营管理的指南针。
(3).走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树立起一些全行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在目前各行业中,怎么样与众不同的建立差异化竞争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可以从很多的角度寻求差异化,例如,一种独特的口味(比萨饼)、一系列的特色(斯沃琪表)高质量的制造(本田汽车)等等。如果差异化战略成功地实施了,它就能在一个产业中赢得高水平收益,因为它在这行业中有很大的竞争力,起码在短时间内不会被其他企业赶超或打垮。
(4).走低成本战略
企业通过有效的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低成本战略要求企业坚决地提高工作效率,进行规模化经营,全力以赴降低成本,控制管理成本与管理费用,最大限度地减小研究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实施低成本战略成功的关键在于,在满足顾客认为至关重要的产品特征和服务的前提下,实现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可持续性成本优势。实行低成本战略的企业必须开发成本优势的持续性来源,能够形成防止竞争对手模仿成本优势的障碍,这种低成本优势方能持久。低成本战略的理论基石是规模效益和经验效益,它要求企业的产品必须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3、中小企业如何开展战略管理:
(1).有针对性地进行战略分析
战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和相对竞争地位,评价影响企业目前和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而确定企业的使命和目标,为制定企业战略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使企业战略管理按照经济规律来指挥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不能把战略分析当作一项临时任务,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要针对性地掌握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以这为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企业的战略管理。
(2).要有准确的战略定位
我国的中小企业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加之面对加入世贸组织,进行战略定位,确实是难了一些。但面对现实,面对比较优势又必须尽早地进行重新认识。中小企业一般不易搞多角化经营,这是由产品的生命周期所决定的。中小企业是选择某一产业的整体,还是选择这一产业的环节,都要很好地把握,主要是利用比较优势。企业对自身的比较优势的重新认识过程,也是对自身市场定位的一个再认识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认识和发挥比较优势,关键是看问题要站得高,“ 一览众山小”。
(3)实施战略管理要依靠科学理论和方法
战略管理是一种以思想性创新为特征的管理,所以要依靠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做为指导。目前流行的战略管理理论方法还不完善,还在发展之中。主要是基于战略管理是针对环境不断变化产生了大量不确定因素,使企业仅仅使用以可控性为主要特征的系统工程方法难以发挥作用。因此,战略管理要应用统筹学理论和系统方法结合才会更有效。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能力成为商业竞争优势之源。构建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国外许多成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早已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决策的前提。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重视这一趋势,积极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长期规划,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 中小企业群体作为国民经济的新生力量群体,科学的运用企业管理战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立于常青之地。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中国企业管理研究学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核心竞争力>>作者:RonSewel华夏出版社出版2003年4月
3.刘艳娜、刘秀琴《管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4.孟昭谦,中国经营报,《从海尔的成功看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
5.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6.姜少敏丁跃进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年
7.黎群《论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的关系》。
第三篇: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题目: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姓名:尹鹏
身份证号:***3160319
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尹鹏
引: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雏形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1981年《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一文中详细分析了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密切关系,三年后《管理人力资本》一书的出版标志人力资源管理向企业发展战略靠近,此书中大部分篇幅是阐述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之一,是如何在企业战略中发挥作用,体现价值,从而牵动其他系列动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贡献能量的。
一、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特性
1、前瞻性: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是企业或组织在建设初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顶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前瞻性虽然在实际操作中不能显现,但是客观目标要求人力资源配臵必须先行。一个好的企业或有前景的组织如果不能在人力资源上相对具备前瞻性,那么其他工作是绝对滞后的。从而影响企业或组织目标的实现导致失败。
2、目标导向性: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是基于企业或组织目标制定的,包括但不限于架构的战略设臵,人员素质的战略要求,组织提升的战略安排。薪酬与福利体系的超前规划及绩效管理工具的战略造用,都是由企业或组织的目标决定的,“适合性”是目标导向的原则,不可假大空,更不可浅易简。
3、系统性: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没有独立运行的战略构想,同样不存在独立运行的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或组织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人力资源各模块的工作更显其系统性和不可分拆性,也正是人力资源工作系统的有序地开展,才能使公司各方面的建设系统地有序地开展,企业的发展可能不是人本位的,但企业是必须是人力资源本位的。
4、关键引导性
人力资源配臵与规划是在相对成本控制,相对管理幅度,相关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进行战略部署的,是所有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正是因为所有工作都是“人”
来完成的,人员的关键素质将在工作成果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正如马云所说:“给我一个100分的项目,不如给我一个60分的团队”,可见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之一的团队建设是企业或组织成败的关键,也是导致最终结果的关键原因。
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模块
1、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管理
作为模块之一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各项工作的开端,一个好的规划,不仅能产生出科学、实际的企业组织架构,还能使企业协调运行起来。而运行平稳的关键正是组织架构设臵合理的体现。
2、人力资源战略招聘管理
合理的架构在为招聘工作指明方向的同时能使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对招聘任务有最清晰合理性的认识,在招聘工作中可以根据架构设臵来测定各岗位人员相关素质所必须具备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所需要的人应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和应为什么样的风格,在录用时才能为公司所需,备公司所用。
3、人力资源战略培训管理
没有哪个企业所招的人员百分之百符合公司发展需求,但任何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都须以此为目标对员工进行培训,就算短时间内此培训所针对的员工不能符合公司需求、为公司或企业发展提供动力,也不至于为公司或企业的发展产生过多的负能量。这就要求“人力资源战略培训”必须是经查长时间对培训内容的筛选,所定的最佳培训资源。利用优秀的资源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并对其效果动态跟踪,才是战略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价值。
4、人力资源战略性薪酬设计与福利定制管理
企业或组织在不同程度上依赖薪酬待遇吸引和保有人力关键岗位资源。在此模块中考虑战略性设计,薪酬与福利设计必须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才能实现其战略性功能。没有完全符合公司或企业的薪酬制度,也没有完全符合公司或企业的福利制度,此二者只不过是在某一阶段对公司或企业比较适合而已。想要从战略方面考虑并实施薪酬与福利的近完美体系,必须充分考虑公司或企业总体战略。以超前的意识创造吸引力、竞争力、同化力、感染力来实现战略目标,发挥战略目标作用。如果说我们流动的人力资源是生长在某一种介质上,那么薪酬和福利的战略性规划是对此介质的最好塑造材料。
5、人力资源战略性员工关系管理
此模块迫近于上层建设,是企业或组织发展方向的基础建设部分,因地因区而大有不同。从长远战略角度分析,只要公司条件允许,建立稳定的员工关系,提升员工满意度,不仅是企业中员工的需求,也是企业或组织塑造自身形象和彰显企业价值的客观手法,也只有这种手法最直接产生企业影响力。
6、人力资源战略绩效考核管理
绩效考核发展至今已不完全是理论上或形而上学的东西,平时被笼统的在企业中以考核工具的形式所代替,各个指标的提取也不再约定俗成,而是充分利用考核工具对阶段工作目标和战略,在企业发展中的不同重要性来确定考核内容。
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只有不切合实际的考核,在所有激励中更不是只有负激励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正激励在考核中有不可忽视的正面作用是新一代管理人员善用的考核手段。这种方式有利于企业在发展中最大限度地给员工发挥空间,实现战略绩效考核的双赢。
还是那几个模块,更没有新的工作内容,只不过给前面或后面加上战略性三个字,就产生了对相关工作的新要求,而此要求在以上阐述中无外乎几个关键性:①前瞻性②目标导向性③系统性④关键引导性。
三、“人力资源战略性管理”与一般人力或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异同。
在各模块战略性工作论述中已提到多了“战略”两个字需要注意的关键性要求,而传统人力资源与战略人力资源的区别除此之外,还有其因不同文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或不同效果导致的不同文化,战略性人力资源是改变文化或塑造、沉淀文化的前提,传统的人力资源是管理在文化方面更多的是尊循而非创新和变革。
当今的企业或组织正是需要这种创新和变革来不断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和生存环境,来实现企业的战略和目标。这种变革和创新是战略人力资源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
四、战略定位与战略的精神
不是所有的战略都必须花费昂贵的费用来维持,更不是非得烧钱来打基础,相反,其战略的正确性将导致成本的节约和资源的相对节约。人力资源的战略定位更多的应考虑自身制定的正确性、实事求是性,不索取或索取少而产生的良好的效果才是其存在的意义所在。
五、人力资源战略的及时调整与可持续性
所有组织各和工具都是服务于企业目标的,即使企业的目标不变,作为工具或主导者自己都应采取及时调整相关工作内容和调整管理工具为原则,使之不间断不脱节地发挥作用。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可持续性取决于顶层设计者对相关工具利用的信任度和熟识度,其中还掺杂着主要企业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各模块工作的认可,而且关键的是实现以上各条的正面影响,就必须有专业的管理团队,周密的管理制度和企业各部门的通力配合才能得以可持续性。
不可忽视的是此可持续性的持续性是企业或组织实现目标和成败的重中之重。
第四篇:论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战略
论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战略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4-23 14:08:00 ]作者:张晓辉 席一凡 杨敏编
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多元化战略 协调发展
[论文摘要]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纷纷实施多元化战略。本文用了大量的案例指出了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必须建立在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同时,多元化战略也是培养和维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核心竞争力和多元化战略应有机的结合才能有效的分散风险,获得规模经济,更好地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最早是美国经济学家普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并且指出就短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何为核心竞争力?简单地说,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决策和营销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
一般来说,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征:
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是最富有战略价值的。它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创造更多的价值;能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等,最终使企业获得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
2.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沉淀而形成的。企业不同,它的形成过程也不同。它为企业所独具,而且不容易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
3.延展性:核心竞争力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还必须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即在原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应进一步衍生出新的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保持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应能为企业延伸到新的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增强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起促进作用。
4.动态性:核心竞争力虽然内生于企业自身,但它是在企业长期的竞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企业资源及其他能力变量高度相关。
5.长期培育性:核心竞争力不是企业在短期内就能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逐步形成并培养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具有的独特性,动态性的特征也都与其长期培育性有直接的关系。
二、企业多元化战略
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经营战略学家安所夫在《产品——市场战略组合》一书中提出了多元化战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大公司所采用,并一度掀起热潮。多元化战略指的是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劳务的一种发展战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多元化战略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元化战略在我国企业界非常流行,然而我国企业对于多元化的理解和运用存在着误区,使企业在多元化道路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很多企业在实施多元化战略的过程中急于求成,扩张过度,只求规模,不重协调。简单的套用西方投资组合,忽视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导致原来的优势被削弱了甚至没有了,而新的核心竞争力又没有形成,以至于使我国的很多企业走上了覆灭的道路。
企业进行多元化战略一般基于以下几点:
1.分散风险,某一个业务单元发生亏损,可以由其他业务单元来弥补
2.有利于内部融资,企业可以把一个业务单元的闲置资金转移到其他业务单元
3.有利于发挥协同作用
4.获得规模经济
三、实现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的良性互动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普哈拉德和哈默教授曾经提出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树型”理论,深刻的揭示了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战略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多元化企业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枝是核心产品,分支是业务单元,树叶和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养分并且维持生命的树根是核心竞争力。从这个理论可以看出来,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战略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键是如何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其效能与潜能发挥至最大化。
1.利用核心竞争力推进多元化战略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向某一方向或某几个方向集中的,而多元化战略是业务外向的扩张,因此在推进多元化战略的过程中,核心竞争力往往未必会随着被推广到新业务中去。如果多元化选择不慎则有可能导致新业务的失败,以至于波及整个企业,因此企业在推进多元化的过程中必须谨慎选择。
以日本canon(佳能公司)为例:佳能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发展阶段就已经确立了以技术为主导的经营战略,经过10年的专注经营,到20世纪60年代,佳能公司在世界照相机市场上占据了领先地位,并且在精密机械和光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资源。其后,佳能公司预见到电子技术应用的广泛前景,主动进入了同步计算器行业(电子计算器),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与此同时,佳能公司掌握了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并且在人力资本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积累。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佳能公司在精密机械技术、光学技术、微电子技术三个领域取得了绝对优势,三者相互融合构成了图象化方面的核心竞争力。随后,佳能公司利用其核心竞争力先后进入复印机、打印机、传真、,医用仪器等新行业,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多元化战略的理性推进方式应为在核心竞争力支撑下的相关多元化战略,企业在原有的业务上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竞争优势,在进入新的相关领域时就可以逐渐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融合到新的相关业务中。因此,企业在进行多元化战略的时候,要看主业务上所建立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可以支撑其多元化战略扩展的领域。尽量选择相关多元化战略,不能无约束的进行无限多元化。要先将主业务做强,在此过程中壮大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建立竞争优势,以此为基础进入其他相关领域。
2.通过多元化战略提高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企业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意味着它具有大量开发新产品或新市场的潜力。若其生产和经营仅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这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适度、适时的推进多元化战略可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利用效率。
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主要有传统途径和现代途径两种。传统的途径需要从组织内部着手,通过提高自身的一系列素质来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最优配置。但这是缓慢而且需要企业内部作出很多改变的行为,而通过多元化战略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显然是一条快捷的途径。现代途径是企业重组,推进多元化战略,促进有效整和外部资源而采取的更为复杂的管理行为。虽然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能力具有不可交易性且不能直接购买获得,但通过兼并、联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获得这种核心竞争力的主体或是与之融合,通过一段时间的融合学习可逐渐获得核心竞争力,这是通过多元化战略获得核心竞争力的过程。还有一种反方向的核心竞争力的传播,即新的业务不具有核心竞争力,但组织原来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多元化过程逐渐融入新业务中,使得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业务扩大,企业也可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以日本三菱集团为例:三菱集团是日本最大的多元化经营集团,它包括了三菱汽车、三菱电器等28家核心公司。它独有的“相互持股、独立运作”的集团运作模式,使得三菱集团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其中不少具有行业竞争优势。1999年三菱集团联合销售额为1178亿美元,列全球500强企业第7名。三菱集团的多元化战略有效的对企业现有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提升、补充和升级。
总上所述,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科,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战略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竞争的新需要。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战略将成为企业一定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对此,企业要较为科学的导入多元化战略,把握时机、方向和力度,避免过大的主观随意性。同时,应建立学习型组织以实现持续不断的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期在更高层次上重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企业适时、适度、逐步推进多元化战略,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将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战略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分散风险,获得范围经济,才能建立长期竞争优势,推动企业不断向上发展,保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参考文献:
[1]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王铁栋:论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6)
[3]王勤:多元化经营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J].现代管理科学,2004(11)
[4]张蜂:企业多元虾战略的思考[J].市场周刊,2006(10)
[5]汪洋: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战略的调整[J].商业经济,2005(1)
[6]金守清:解析多元化与核心竞争力的辨证关系[J].商业研究,2006(2)
第五篇:高等学校管理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论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管理机制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管理机制
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战略管理机制予以保障,它所涉及的两个核心内容是坚持学术本位的管理战略和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一方面,坚持学术本位的立场和方向是为了克服高校管理中的官本位倾向,实现真正的学术管理;另一方面,战略规划能够解决以往我国高校发展的模式失当问题,战略管理的改进需要从制定方法与程序、评价与控制、增强实施效果等方面入手。只有在学校管理中坚持学术本位并讲究战略策略,高等学校才能确立健康的管理机制,获得可持续发展。
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了发展的质量,而不是单纯追求发展的数量或者说“增长”。简要地讲,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关注长期而非短期,更关注质量而非数量,更追求质量卓越和长远辉煌。①不可持续的发展即使能够带来一时的增长和进步,最终也会破坏高校组织的健康,影响到高等学校的未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最本质的要求是遵循学术组织的发展规律,建立健康的运行机制,实现良性发展和优势积累。这种机制保障包括学术机制、管理机制和领导机制三个方面。强调“学术自由”“教师自律”的学术机制,强调“教授治校”“战略管理”的管理机制,强调“职业校长”“自主办学”的领导机制,这种机制是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所讲的战略管理机制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性保障机制之一,它所涉及的两个核心内容是学术本位的管理和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即高等学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展真正的学术管理,必须注重发展的战略策略。
一、坚持学术本位的管理战略
在战略管理中突出强调学术本位的管理战略,是因为学术在我国高校长期不受重视,并未成为学校运行的主要逻辑和发展策略的重中之重,这是与国际惯例大相径庭的。我国高校管理者通常存在的惯性思维是上级主管部门怎么要求自己就怎么做,这样保险,至于高校能否发展得更快更好倒是次要的。很多高校管理者无视学校的学术特性,一味模仿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似乎高校没有自身的运行逻辑、高校的制度无须体现学术特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高等学校的战略管理首先要坚持学术本位的管理战略,突出高校组织的学术性而非政治性、行政性、生产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运行逻辑和发展策略的错位,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机制。当然,这种分析显然不同于西方传统意义上的战略管理,因为学术本位只是一种立场和方向,还未涉及学校发展的具体战略战术。但是,这种较低层次的战略对于以往我国高校的运行逻辑具有拨乱反正的作用,只有解决了这种中国特色的问题,才能进入国际意义上的战略管理层次。
(一)克服高校管理的官本位倾向
在我国社会文化中,管理被认为只是少数人所拥有的特权,管理者就是掌握特权的“官员”。这种特权不但存在于党政机关、企业单位,而且存在于大学,并主导大学的运行。我国大学类似于一种行政机构,大学和大学内部党政机关与学术机构及管理干部都被赋予了各种行政级别,享受不同级别的物资金钱待遇、拥有大小不等的处理学校
事务的权力。非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包括教师和学生,不享有任何实际的管理权力,对学校管理没有正式的影响力。②没有行政职务的教师与有行政级别的领导干部之间差异巨大,在知情权、话语权、支配权及政治经济待遇方面存在天壤之别,以至于全体教职员工对于行政岗位趋之若鹜,教师也热衷于谋求一定的行政管理职位,双肩挑的领导干部非常普遍,这使得高校管理的官本位倾向非常严重。
但是,这种官本位的高校管理显然不利于学术组织的健康发展。整个高校按行政的模式运行,必然会使学术权力的地位较低,教授的作用难以发挥。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言,中国大学的沉疴正在于“根深蒂固的官本位、行政本位(甚至后勤本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大学丧失了独立性,形成了对大学自主权的严重干预和限制。同时出现的是行政机构的极度膨胀,形成了教学人员与行政人员比例的严重失调。”③邓晓芒教授则认为,当前我国的一些高教体制改革不过是“立足于官本位立场而对知识分子的变相整肃”,“如果真正要想对大学体制进行改革,必须从根本上改换思路。当前大学体制改革的关键不是在如何‘管理’教师和学生上想出一些整人的点子,而是限制和削弱大学行政领导对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人为干扰,真正突出教师作为大学教育主体的作用。”④在行政权力不断强化和泛化、学术权力不断弱化和萎缩的背景下,大学组织的行政性日益增加,大学的学术品格不断降低,有损于大学办学水平和学术品质的提高,不利于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在美国大学,无论是校长还是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抑或是院
长、系主任,都不会将自己的职位视作是一种官位,教师也不会视这些行政负责人为自己的上级领导,当然也不会认为自己是这些行政负责人的下属。相反,大学教师普遍认为只有他们才是大学真正的主人,任何将他们视为下级雇员的言论都会受到抵制。他们认为,这些行政职位的占有者即便是自己学术工作的辅助者,至多也不过是因为和自己能力和兴趣不同才导致工作分工不同。美国大学的各级领导者通常被认为是智力一般而组织能力较强,在学术上没有具备做出顶级成绩的潜力但可以很好地为学术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领导才能和充沛精力的人。只有那些智力超常和真正具有学术创造潜力的人才被认为适合选择以学术为志业,在一流研究型大学从事高深学问的传承和发展工作。这种文化氛围能够促使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视高深知识的传承与发展为自己的首要责任,无须去追逐行政职务而荒废自己的学术事业。⑤这种理念和定位,显然突出了学术组织的特性,有益于大学的学术发展。与此相比,我国高校管理的官本位倾向显然违背了学术组织的特性,影响了管理的成效,不利于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真正的学术管理
高等学校是典型的“第三部门”,应当实行不同于政府和企业、符合自身属性的特定的组织管理。其核心是改变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平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实行以学者的自我管理、民主管理为特征的学术本位的管理,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要发挥学术机构的管理与决策作用。为此,需成立拥有学术决策权的教授委员会,真正实现行政权与学术权分离。要转变过去学校通过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
行政会议进行所有决策的做法,改为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负责行政事务决策、执行教授会作出的学术决策,教授会负责学校学术事务决策。
从内容上讲,教授进行学术管理是对大学的学术事务与教育事务,按照学术规律与教育规律进行民主决策。要求教授们管理的事包括制订学术评价标准、按照学术标准与教育标准聘任教师、民主遴选院长系主任、考核与评价教师、组织教师就学术问题进行的申诉听证会、保障教师的教学自主权、讨论授予学生学位、接受学生就教学问题提出的申诉等。只有让教授在学术事务决策中发挥作用,才会使学校的管理尊重教育规律与学术规律,淡化行政因素对教育与学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