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的初步认识》的教案

时间:2019-05-15 12:4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几何的初步认识》的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几何的初步认识》的教案》。

第一篇:《几何的初步认识》的教案

第一课时

复习近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同学进一步理解角、垂直与平行、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征和性质,以和各图形的联系。‘

教学过程:

直线、射线、线段。

提问:1)分别说一说什么叫直线、射线、线段?

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完成123页上面的“做一做”。(同学笔做)

提问:1)什么叫做角?

2)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整理:把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

完成123页下面“做一做”的1题、2题。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大于0°

小于90°

垂直与平行

提问: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有哪几种情况?

2)什么样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

什么样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

回答:下面几组直线中,哪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哪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

完成教材124页的“做一做”

三角形。

提问:

1)什么叫做三角形?

2)在下面的三角形中,顶点A的对边是指哪一条边?

先笔做:以顶点A的对边为底,画出三角形的高,并标出底和高。(前页一幅图)

在下面的表中填写三角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征。

名称

图形

特征

回答: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联系与区别。

四边形

提问:什么叫四边形?

回答:看图说出下面各图的特点,再说一说图中各字母表示什么

想一想:为什么说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为什么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完成125页“做一做”中的1、2题。

第二篇:《角的初步认识》几何教学反思

周三上午在二(8)班进行了《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教学设计主要分三个环节进行:

1、认识角。

2、创作角。

3、画角。最后是巩固练习。

首先,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场景中引出角,进而开始第一部分的教学,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角以及角的特征,从而可以为下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角的特征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掌握了角的特征才会去判断一个角是否为角。

其次,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后紧接着是让学生根据角的特征去制作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有很多种方法:有用学具拼的、有自己动手剪的、有折的、有画的……思维很活跃。这个是出乎我意料的,课前还担心学生只会用学具里的活动角,想不到其他的方法,看来我还是低估了我们班的小孩。创造角后我通过演示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让同学们明白角的大小与两边分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接着是画角,我先自己示范画了一个角并讲了画角的步骤,再要求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画角。在巡视学生画角时发现有些学生画了三角形,有些画得不规范。我展示了学生的作品后小结了画角的步骤:先画顶点,再从这个顶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最后标出顶点与边。

最后是巩固练习题,第一题是角的特征有哪些,角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第二题是数角,这对学生有点难度,对角的特征要很熟悉了才能正确找出几个角,部分学生只能数出直观的角,对“角中的角”显得比较迷惑,不容易判断。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没有让学生亲自上台数出角,比划出角,这个对于学生有点抽象。

课结束后问学生这节课的学了什么时,学生大多会把课题读一遍,问学会了什么时,学生有说学会了画角、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角的组成。这节课就这样结束了。

反思:

课后,回想自己在教学中存在很多的不足,在各环节都有处理不当的地方。

1、在学生初步认识角时缺少让学生感受角的过程,学生的感知很重要。在让学生指出生活中的角时,部分学生没有按老师的要求指出各部分,只是把尺子放在他所认为的角,在我多次引导后再请学生上来指出角时才正确指出角。这种情况应该是我说的不够明确,在出错时没用正确的方法引导,而是再次地示范如何比划出角。

2、制作角这个环节中的展示学生的作品时,没有让学生自己说出制作的方法和过程,而是我自己讲,这点学生得不到说的锻炼,说的能力也就得不到提升。展示角时也没有把每种方法展示出来,也缺少了一个小结的过渡。

3、画角中同样也是在展示学生作品时处理不当,在巡视时发现有学生画三角形,画得不规范的没有展示出来,而是展示了两个画得比较好的。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我问学生一句话:“他们画的角好看吗?”这里应该是问他们画得对不对比较妥当。在这个环节上我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对课堂生成的利用能力还有待提升。数学上语言是言简意赅的,不能随便,这点也要引起重视。

以上是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经过老师的点评也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还存在一些问题:

1、自己的教学语言过于平淡,这点也很重要,老师的言语有起伏、有激情,才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一节课的学习效率才会相对高。

2、学生的参与度不够,要多面对学生。

3、提醒要以鼓励表扬为主。

4、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

针对以上的不足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改进、完善自我,提升教学能力,多学习,多积累,虚心请教,争取早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圆的初步认识(教案)

圆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学期圆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经历用圆规等工具画圆的操作活动,体会圆形成的过程,初步认识圆的本质特征。

2、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进一步感悟圆的基本特征。

3、经历观察、比较、想象、抽象、概括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理解圆的本质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用具、学生每人一把圆规、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师:陈老师带来了一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看看大家还认识吗?

它的三条边都相等,那么这个图形叫?还可以叫?(正三角形)

这个图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叫?(正方形)十二条边相等?二十条边相等?(正五边形、正八边形、正十二边形、正二十边形)

2、师: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正多边形,想象一下,当边越来越多时,最后这个图形会变成什么呢?(圆)

师: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索数学中圆的奥秘,感受一下圆的魅力。(课题:圆的初步认识)

3、师:观察一下圆,它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图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边是弯弯的,没有直的边,没有角„„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圆的本质特征。

(一)徒手画圆,体会画圆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

1、师:现在陈老师想在黑板上像这样画一个大一点的圆,只用一支粉笔,谁能来画一个漂亮一点的圆?(个别板演)

师:你们来评价一下他们画的圆?

2、师:看来只用一支粉笔,要把圆画好、画标准,是不太容易的,那怎么办?

用圆规太小,要借用一点工具,是吧?

(二)用绳子画圆,初步体会圆形成的过程

1、师:都没办法了?看陈老师带来的工具行不行?请个同学帮忙(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黑板上,然后拉紧绳子,绕一圈,就能画成一个圆)

师:看清楚,我是怎么画的吗?

师:谁愿意也像这样来试试看?其他同学要仔细观察并思考: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师: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点要固定)

师:只要有一个固定点,旋转一周就能画出圆了是吗?谁愿意再来试试?

(生黑板尝试)(拉紧绳子,长度要固定)

不是只要固定这个点,旋转一周就能画出圆了吗? 师:你们的意思是不仅要固定点,还要固定长度。

再来回顾一下,固定的点在哪里?绳子的一端作为固定的点。固定的长度就是绳子的长度

(三)尝试用圆规画圆,进一步体会圆形成的过程

1、师:刚才在黑板上借用工具我们画出了圆,现在让你在纸上画一个圆,你打算用什么工具?为了方便画圆,人们发明了圆规,拿出你的圆规先来观察一下吧,圆规有2只脚,一只是带针尖的脚,另一只是带铅笔的脚。现在就请你用圆规画一个圆。(要求:用圆规画圆,无论成功或失败,一次完成,不能擦。)

2、师:(先展示一个成功的)这个圆画得很漂亮!

师:(再展示一个不成功的)这个是圆吗?(不是)为什么不是?

师:圆是一个封闭图形,这个图形没有封闭。猜一猜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针头的脚移动了、带铅笔的脚动了。

师:那么应该怎样用圆规来画圆呢?一起来看一看。(媒体演示)师:把两只脚分开,针尖固定,捏住上面的把手,旋转一周。(媒体出示)

3、师:现在你会用圆规画圆了吗?

在练习纸上再试一次,画好后同桌相互欣赏一下。师:很多同学都成功地画出了圆,说说在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四)对比、总结圆的特征。

1、师:固定点在哪?固定长度在哪?

(针尖所在的地方、两脚之间的长度)

2、刚才用铅笔为什么不成功?(没有固定点,固定长度)

(五)认识圆心、半径

1、师:在圆中,固定的点和固定的长度分别叫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5页自己学习一下。

师:我们把这个固定的点就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板书:圆心O)

固定长度就叫这个圆的半径,什么是半径呢?书上找到这句话了吗? 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就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板书:半径r)

2、师:半径还有吗?有几条?(无数条)

师:圆有一个圆心和无数条半径。(板书)这些半径有什么特点吗?

3、师: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墨子是这样认识圆的特征的:“圆,一中同长也!”所谓的一中指的是什么?同长指的又是什么呢?

师:看来墨子对圆的认识和我们刚才对圆的认识是一样的,让我们再来说一说这个伟大的发现:“圆,一中同长也。”

三、综合运用

1、图形对比中进一步认识圆的本质特征。

师:圆有一中同长的特征,那么,再来观察刚开始看到的这几个正多边形,它们是否具有一中同长的特征呢?三角形有这样的特点吗?

2、判断:

(1)圆有一个圆心,无数条半径。

(2)半径越大,所画的圆就越大。(半径决定圆的大小)(3)小胖:圆的半径都相等。

小巧: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小亚:所有的圆半径都相等。

3、师:今天我们探究了数学上的圆,知道了圆有1个圆心和无数条半径,还知道了怎样来

画圆,那么让我们回到生活中,看看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1)夺宝游戏,怎样站才公平?(2)吃饭的时候,为什么喜欢选择圆桌?

师:这样每个人都能夹到,每个人伸出的距离都差不多。(3)师: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

师:圆在滚动时,圆心在一条直线上运动,更为平稳,如果将车轮做成其他形状,估计大家都不愿坐车了。

师:看来,圆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四、课堂总结、品味圆

师:圆是一个美妙的图形,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里其实都有它的身影,圆在生活中扮演着它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魅力无穷,下节课上,我们将继续探究圆的奥秘,好吗?

第四篇: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45-46例1。教学目标:

一、通过操作等实践活动,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二、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三、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根据求几个几正确地列出乘法算式。教学难点: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创设情境。

(二)复习加法的知识。知道加法的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新知: 1.交流计算方法。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5+5+5+5=20 2+2+2+2+2=10 4+4+4=12 3+2=5 ……

3.还有其他的方法吗?(预设:学生有可能说出2×5=10……板书)你们见过这种算式吗?哪里知道的? 是的,这就是乘法。(板书课题:乘法)4.介绍乘法算式中的乘号。(板书:乘号)

5.强调:乘法算式中2是相同的加数,5是相同加数2的个数。6.介绍乘法算式的读法:2×5=10读作2乘5等于10,齐读。

(设计意图:根据一部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在用加法计算的基础上,写出乘法算式,从而导入新课。)

7.2×5=10也可以写成5×2=10,读作5乘2等于10。这里的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这两个算式都表示5个2连加。

8.你能把另外几道加法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吗?(学生试一试,同桌互读)。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并评价。

9.(预设:学生没改3+2=5)这几道加法算式为什么都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而3+2=5这道算式为什么没有同学改呢?

学生交流后,说明:当加数不相同时一般不能直接改成乘法算式。(预设:学生改成3×2=5)这样改可以吗?要改成3×2怎么办? 10.(写多个几相加的数,很麻烦引出简便方法)

说明:为了更简便地表示相同数连加的算式,可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创设场景,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计算的简便。)

三、巩固练习

开小火车改写乘法算式2+2+2+2+2+2、7+7+7+7、6+6+6、3+3+4+3、5+5-5+5 为什么3+3+4+3、5+5-5+5不能直接改成乘法算式,这两题怎么改一下就可以直接改成乘法算式?

(设计意图:闯关练习中,始终处于饱满的精神状态下积极进行思考,进一步巩固要改写成乘法算式必须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了乘法。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练习

(一)用乘法解决游乐园中的问题。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们一起去游乐园逛逛吧,这里藏着很多的数学问题,请各小组同学先自己找一找,看图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再把算式写下来,然后小组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里找的又对又多。

(学生活动,小组汇报,师适时评点各小组的表现,并奖励奖品。)

(二)用乘法算式表示小天使的队伍。

4×3=12 3×4=12 2×6=12 6×2=12 12×1=12 1×12=12

(三)教师鼓掌祝贺×× ×× ××,你能听出乘法算式吗? 你能拍出可以用乘法表示的节奏吗?

(四)帮游乐园种树,种成乘法算式2×4=8的形式,用圆代替画下来。(设计意图:设计开放性的练习力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所学的知识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意味到乘法来自生活,数学无处不在,在创造中学习数学。)

六、找一找生活中的乘法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能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请大家找一找,说也行,画也行,表演也行。比一比,谁最先找到。延伸: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下课后,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家中的事物,看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对爸爸妈妈说一说。

(设计意图: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在生活中去寻找用乘法解决的问题。是一个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为学生架起了生活和数学的桥梁,同时感受到“数学生活”的快乐。)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5+5+5+5=20 4×5=20 5×4=20 2+2+2+2+2=10 2×5=10 5×2=10 4+4+4=12 4×3=12 3×4=12 3+3=6 3×2=6 2×3=6

第五篇:《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1)全班同学的一半(2)一组同学的一半(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

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7人 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

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 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像刚才这位同学说 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1/2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 吗?

2、折好后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 折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一个新的分数。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最大,折出的八分之一最 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

3、辨析:哪 个图形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 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 到底谁吃的多呢?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会 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让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四、练习运用(略)

下载《几何的初步认识》的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几何的初步认识》的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执教人: 张晓琴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课例评析 执教:江苏省参赛教师:张齐华 评析:阳泉市教研室 张长海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社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91--93页 ) (二)教材的地位和......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38~39页例1,例2.第40页中"做一做"和练习八的第1—3题. 素质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

    负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负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狮子小学:王纯芬 【教学内容】 西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 授课人:刘 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或几份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2、在分一分、......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写一写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构乘法意义的过程。......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分一分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53--55页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 必要性。 2.......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一、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橘子,为了保障公平,四个橘子怎么分两个橘子怎么分,一个橘子怎么分。(以此引入平均分) 2、 一个橘子分两半用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