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化学试卷评析课的教学设计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化学试卷评析》,这是一个全新的说课内容,是一片未曾有人开垦过的荒地,对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精妙的设计。
如何通过试卷评析课使教师对学生前一阶段学习的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教师能反躬自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查缺补漏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教材、试题、多媒体等);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资源(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等、让整个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我的试卷评析课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励志
设计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我对考试的成绩做总的介绍(包括试卷的难易程度、学生错误情况的简单分析以及和其它班优秀率、平均分、高分率的对比。)
设计理念: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原因有二:
1、我认为教师自己应该对所教班级的成绩在年级乃至全市的位次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近阶段学习情况。只有这样做,教师才能在后续教学中做到运筹帷幄,正确地帮助、指导学生的学习;
2、使学生了解自己在班级、年级、全市的位次,从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骄不躁、不气不馁,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第二环节:爱的互动
ド杓颇谌荩航淌Ω得满分的学生、进步的学生以及在解题中间发现试卷有错误的学生、答案有创意的学生颁奖。
每次考试过后,我都用自己的钱去买一些他们喜欢的小礼物,如:文件夹、笔、钥匙链、千纸鹤、鲜花等,还有连同我的拥抱和祝福……一枝玫瑰花、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热情的拥抱常常让学生激动不已。在爱与爱的互动中,我与学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学生绽开的笑验上,从全班同学专注的神情中,从他们眼中闪动的泪花里,我分明的看到了爱的动力,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感动是互动的,它所产生的情感力量是巨大的,这种教育效果是空洞的说教所达不到的。
设计理念: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求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师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最终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个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智慧,也就是对人的理解。教材是“物化”的东西,我们教师应该是“人师”而不是“经师”。教师要知道生个学生都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不是共性的。应该了解你的学生在这一年龄段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生理特征,他或是她最需要什么。
设计感悟:我之所以这样做,因为,我认为,对教育而言,爱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当你找学生谈话时,你那爱的目光,会使他放弃戒备心理,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当学生课堂上因紧张回答不出时,你的爱对他是一种激励;当学生因犯错误而惴惴不安、手足无措时,你的爱对他来说是一种谅解;当学做了有益的事情;你的爱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好的奖赏;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你的爱会给他增加信心和力量。爱,是照耀幼苗的一缕阳光,是滋润学生心田的一泓甘泉。
记的有人说过: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当我向学生播洒爱的时候,我也得到他们对我爱的回报。学生和我彼此都沐浴在爱的春、夏、秋、冬,伴随他们的成长,我快乐且幸福的生活着……
第三环节:体验学习
设计内容:改变原来由教师一人独霸课堂的局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对于失分率比较高的题,(1)释疑:让学生自己说出错误的原因,为什么错?是不会、没有审清题、还是笔下误等等;(2)质疑:接下来对自己的错误有没有怀疑,对正确答案是否理解;(3)答疑:如若自己无法解决就求助其他学生来解释回答;(4)评价:让全班同学来评价答疑同学的对错或是优劣。对于一些特殊的题,即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仍然得不出结论的,再由我引导他们找到答案。对于失分率低的题,采用下课单独解决的方法,从而照顾了大多数同学,又可以提高效率。如:在一次评析涉及温室效应的题目时,学生们各抒己见,从温室效应的成因、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如何进行解决,到引发二氧化碳是滞是造成温室效应的唯一气体,还有哪些环境问题我们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等等。使学生享受到了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得到了尊重。
设计理念:我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因为: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有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事物,而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另外,这一环节的设计还借鉴了“洋思教学模式”中的“先学后教”。逐步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设计感悟:通过这一环节的实践,学生经历了“体验性学习”,他们不仅用自己的脑子不想,而且要用耳朵听,用嘴说,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长的需要。
第二篇: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案例设计
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案例设计作者: 冯海军(初中化学云南昆明初中化学一班)评论数/浏览数: 4 / 762发表日期:
2010-12-20 21:21:24
编者按:洋思中学的教学方法,为我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注入了蓬勃生机。洋思的“先学后教、当
堂训练”的基本结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我们转变了观念,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它限
制了教师单项讲授,实现了从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注入教学模式到以学生为主本,教师为主导,训练
为主线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
洋思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指导学生主动学生,把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所有学生都能做到
“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为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篇教案是结合洋思教学模式
撰写,也是参加昆明初三复习课赛荣获一等奖的一篇教案,仅供参考。化学复习课教学案例
专题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复习目标]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从宏观和微观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3、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知道其表示的意义。
[复习重点]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从宏观和微观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课前准备]
1、课件制作“复习目标”、“复习指导”、“当堂训练”。
2、收集相关中考题。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复习目标
导入:议一议目前,全世界都在关注能源问题。有人曾经宣布可以直接把水变成油,一时间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
论,你认为水可能变成油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信息交流:在前面,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尽情
地、大胆地说出来。(2分钟)
大屏幕投影出复习目标(1分钟)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从宏观和微观上,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3、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知道其表示的意义。
二、复习指导
出示复习指导:(大屏幕投影出2分钟)
内容:教材P89—99。
时间:8分钟。
方法:小组合作,完成复习提纲中的思考题(前4分钟独立完成,后4分钟在小组内交流)。
复习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大家认真、细致的复习,请同学们根据复习提纲认真复习、归纳。
三、学生复习、教师巡视
1、教师行间巡视,随时检查学生复习活动,重点注意顽皮学生及易开小差学生。
2、教师随时回答学生的疑问,了解学生复习进度。
3、对复习快、脑子灵活的学生提高要求,对困难生适当降低要求。
4、对倾向性问题进行点拨,个别问题个别辅导。
复习提纲: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2、怎样用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3、什么是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原则是什么?怎样书写?
4、化学方程式能够给你提供的哪些信息?
四、检查学生复习的效果
教师检查学生复习情况,根据复习提纲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更正。引导学生对所复习内容进行小结。
回答问题必须做到:
1、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大方;
2、饱满、抑扬顿挫;
3、课堂要投入,对其他回答问题的同学要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1、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
2、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
3、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
对所有学生在自学后都已懂的问题,原则上不教,只有部分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再由教师补
充、更正、点评,对于学生不能够解答的问题,可在典型启发的前提下进行精当讲解。
考点归纳:
质量守恒定律:
二变:物质种类;分子种类
五不变:
1、物质总质量
2、元素种类、质量
3、原子种类
4、原子数目
5、原子质量
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步骤:写、配、等、注
表示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3、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粒子个数比
六、链接中考
出示云南2006和昆明2007中考试题:
(2006.云南)观察、比较与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对于以下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2H2O + O2 ==2H2O2 Mg + O2 ==2MgO2CO + O2== 2 CO21、通过比较,发现它们有许多共同点,请你写出其中两点:①;②。
2、以上化学反应方程式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说写出其中一个与另外两个的一点不同之处:。
3、镁条燃烧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昆明.2007)在“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化学反应中,反英武与生成物的质量关
系“的实验探究。下图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均为教材图示,现分别以A、B、C、D表示如下:
A、B、C、D四个实验分别由甲、乙、丙、丁四个组的同学来完成,他们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
致的观察。
1、A实验:白磷刚引燃,立即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不平衡。结论是:质量不守恒。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天平平衡。结论是:质量守恒。你认为结论正确的是(填“前一种”或“后一种”),而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丙组同学认为C实验说明了质量守恒。请你从原子的角度说明为什么?;乙、丁两组同学得到的错误
结论是“实验B、D均说明质量不守恒”。老师引导同学们分析了B、D两个实验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你
认为B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D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
3、如果A装置中只是将药品改为少量的锌和稀硫酸,反应前后天平仍不平衡,原因是,结论是:参加反应的锌和硫酸的质量总和一定(填“等于”或“不等于”)生成的硫酸锌和氢气的质量总和。
针对上述两题解决方法:
措施:分组分任务完成。
反馈形式:学生自由发言,班内补充完整,学生总结。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总体点评。
七、当堂训练(10分钟)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质量守恒”,煤燃烧后产生的煤渣的质量一定和所用煤的质量相等。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
C、100g酒精和100 g水混合在一起后,质量等于200g,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6g的硫与10g的氧气反应后能生成16g二氧化硫。
2、反应A+B=C+D中,已知2 g A和5 gB参加了反应,生成了4 g C,则有____g D生成。
3、某纯净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3CO===2CO +2H2O,则X的化学式为。
4、加热10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反应后称得残留物的质量总和为9.52 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g。
5、已知石蜡是蜡烛的主要成分,蜡烛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是CO2和H2O,判断石蜡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
素,可能含有___元素。
6、在化学反应2XY2+Y2=2Z中Z的化学式为()
A、X2Y3B、XY3C、X2Y6D、X2Y
4★
7、将A、B、C三物质各5克混合加热进行化合反应,其中B为催化剂。当A完全反应后,生成D的质量为8克,则
反应后混合物中B与C的质量比为()。
(当堂训练原则在课内独立完成,小组进行互批互阅。如有存在问题的同学,采用“兵教兵”的辅导方式,让优生给
差生进行讲解,达到全面提高的效果。)
八、教学反思:
评论区
发表评论
第三篇: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
*** ****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进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禁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二、教学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三、教学难点
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
实验演示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为什么会逐渐减少? 2.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3.湿衣服为什么会变干? 4.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闭保存?
(二)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
【追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板书】物质都是有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向学生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活动与探究二:粒子的特征
【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板书】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粒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讨论】a湿衣服为什么在太阳下变干? b 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板书】2.分子等粒子总在不断地运动着。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粒子的观点解释吗?投影实验内容:
一杯水+一块糖=?
100mL水+100mL酒精=200mL液体,正确吗? 【板书】3.分子等粒子间有间隔。
【问题思考】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分子的哪些特性来解释?
(三)总结归纳
总结本课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六、反馈检测
1.物质的分子间有_________,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其分子间的______,液体、固体不容易压缩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______。
2.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______重新组合成新的_____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在电解水的反应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都没有发生变化 C.水的蒸发和电解都生成气体,它们都是化学变化 D.物质在变化中所表现出的性质,就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4.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香味? ②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封? ③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
第四篇: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
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认识发生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这既是课标的要求,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生存技能。为使学生更好地达到上述目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趣味引入,激发兴趣
对于生活中的燃烧与灭火现象,学生已经见怪不怪,但却较多学生不能准确说出其中的道理,正是这种“半生不熟”的状态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倦怠。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合适的情景(如水中生火、烧不坏的手帕、吹不灭的蜡烛等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充分利用“实验活动3”
教材中“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的有效落实,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这一知识目标,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这两个化学实验常用方法的认识。此外,实验中选择的材料都可以代表生活中的一类可燃物(如棉花代表纤维织物、乒乓球代表有机合成材料、滤纸代表木制品及书籍等等),这既可促进学生意识到可燃物的无处不在,必须提高防火意识以及灭火、自救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和加强。
为达到上述目的,实验活动过程可以更开放些,只提供材料、不限制方法,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进行验证,教师随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帮助,使学生在设计并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的重要作用。
此外,实验活动后的及时反思也有助于上述目标的达成。反思中可包括以下内容:1.燃烧的三个条件是什么关系?2.在证明每个条件时需要控制的变量有哪些,如何控制?3.生活中如何防止各类可燃物发生不必要的燃烧?如果发生了,应采取哪些灭火措施?„„
3.多措并举,让安全意识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心中 “安全无小事”,让学生意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仅凭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教师)讲述身边事、视频资料播放、教师演示实验等手段达到这一目的。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下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制定防火措施或失火预案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虽然学生的某些想法还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加以完善,但通过这一活动无疑能促进消防安全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当然,这一活动的落实还需要老师积极的鼓励和引领。
(二)教材分析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三)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主动探究真理的兴趣和愿望,也愿意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和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主要通过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验、讨论总结、班内展示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渗透“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唯物主义观点;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是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五)教学策略
演示实验、多媒体展示、分析讲解相结合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实验用品:白磷 红磷 热水 铜片 粉笔 小煤块 小石子 棉花 镊子 酒精灯 蜡烛、剪刀、扇子、烧杯、湿抹布、碳酸钠、白醋水、烧杯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学生预习课本,填写学案上的问题。
(二)新课导入部分
【视频展示】烧不坏的手帕。【教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书】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三)师生互动部分
活动1【教师提问】大家知道火的由来吗? 【讲授】【图片展示】
展示与火的发展史有关的图片,并同步简介火的发展史。雷电、火山引起的自然火→阳燧取火→火镰取火→火柴取火
【教师】火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工业上炼制青铜和炼铁,在农业上人们放火烧荒、刀耕火种,用火把驱赶病虫害;在军事上利用火攻法攻城,在医学上用火针治病,在隧道工程上采用“火烧水击方法”开凿山洞,开世界隧道史的先河……火的力量巨大无比,火的文化灿烂辉煌。
活动2【导入】【温故知新】
同学们,在前边,我们学习了炭、硫、磷、镁的燃烧,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展示图片】展示镁、铁、硫燃烧的图片 【学生回答】会发光发热
【教师问】能否根据燃烧现象说出燃烧的定义呢?
【生交流总结】 【课件展示】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拓展延伸: 1是不是发光放热的变化就是燃烧呢?请举例说明。2.是不是氧化反应都有燃烧现象呢?请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班内展示,教师点拨。
活动3【讲授】【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设疑]:再看一段录像和一组图片(多媒体展示一组影视资料和图片。如煤炉烧饭、火箭发射、奥运圣火、火灾现场等,让学生认识到火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破坏性。)带着对火不同的感受,引入燃烧条件的探究 [提问]:燃烧都需要哪些条件呢?
作出猜想,学生们自主进行猜想,给出提供的实验器材并设计实验验证。[学生实验探究]:分三个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小块棉花,分别蘸取水和酒精,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观察现象;(用镊子夹取石子 和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现象:酒精、木条可以燃烧,而水、石子不可以燃烧 [交流讨论]:
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什么条件 [结论]:燃烧条件之一——可燃物 [实验2]:点一支小蜡烛,将其用烧杯罩住,尽可能使烧杯与桌面间不留空隙,观察实验现象。蜡烛熄灭
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什么条件 [结论]:燃烧条件之二——氧气(或空气)
[实验3]:将一跟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块放在酒精灯上点燃,比较点燃的难易[交流讨论]:
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什么条件
引出着火点的概念:着火点是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通过常见物质的着火点列表,知道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着火点。[结论]:燃烧条件之三——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播放白磷燃烧演示实验的视频
【教师提问】试管中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不燃烧,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没有氧气
【教师提问】怎样能使水中的白磷燃烧呢?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如下图所示】 观察试管中有何现象(实验后不要从水中取出试管)观察白磷是否燃烧充分,并分析原因;在冷水中重复实验步骤观察白磷是否燃烧并分析原因。利用该组实验进一步验证燃烧的这三个条件。
板书:可燃物 氧气 温度达着火点 缺一不可
活动4【讲授】【过渡转移,引出灭火】 【播放视频】2015年几起火灾事故短视频。【教师引导】同学们,“火”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若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我们在学习燃烧的条件的同时,也要学会怎样灭火。
活动5【讲授】【群策群力,探寻奥秘】 【课件展示】提供用品: 实验用品:蜡烛、剪刀、扇子、烧杯、湿抹布、碳酸钠、白醋水、烧杯、等。【 灭火大比拼】
小组讨论,看哪组的灭火方法最多,并能说出灭火的原理,最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灭火的原理(缺一即可)及常见的方法。【课件展示】
灭火方法:
1、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2、使可燃物隔绝氧气
3、移走可燃物
【板书】灭火的原理:缺一即可
活动6【讲授】【火灾逃生我最棒】
演示实验:生观察:哪只蜡烛先熄灭?试分析原因
学生讨论:根据上述原理,如果身陷火灾现场,据我们现有的经验,该如何自救逃生?
师生共同得出火场自救逃生秘籍: 展示逃生秘籍 活动【知识梳理】
设计思路:突出重点,完成中考化学考纲所要求的内容。展示本节知识 板书:燃烧 缺一不可 灭火 缺一即可
(四)课堂总结部分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正确认识了燃烧现象,学习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必要条件,了解了灭火原理及常用的灭火方法。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化学是服务于生活的,我们利用化学原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达标测试部分,我将题目分为两个难度,首先是考查学生本节课的基础概念,如燃烧的定义、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三个条件等等,其次创设实际情景,寻找其原因和解决办法。
(五)课后作业部分
有基础习题10道,拔高习题10道,链接中考或中考改编题3道。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总体上看,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构建关于燃烧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本课的最大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较为充足、参与面广、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的积极性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被激发、被展示,学生的学习情绪饱满、教学效率高。然而,对于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如下不足:
1、关于学生小组讨论燃烧的发生需要哪些条件,其中关于着火点的描述应当事先铺垫好,这样学生展示讨论结果的时候会更加顺利。
2、每个小组同学提出假设问题而其他组提出反驳意见后,可以组织学生间的相互辩论,互相反驳,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前提必须是时间充裕,并且教师要进行一定的点拨。
3、最后高低蜡烛的实验没有来得及演示,时间把握上做的不够好。针对以上不足,我觉得应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完善教学思路,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另外本次课程涉及到的一些实验具有污染性,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应十分注意。
第五篇: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案例集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库
复习课 目 录
1.《厨房中的化学》教学设计 …………………………………鲁向阳 2.《化学方程式》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朱立赟、汪嵘 3.《粒子模型图的分类与解法》教学设计 ……………………邹 亮 4.《气体的制备》复习课教学设计 ……………………………姚静霞 5.化学实验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谌志平6.溶液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王田金